已經家喻戶曉的品牌為何還要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


感謝邀請。

我給劉十九的回答點了贊。他說得很好了。我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一下吧。

首先排除新品上市的情況,新品上市自然是要做廣告的,這個顯而易見。

那麼,對於家喻戶曉的品牌,沒有新品上市,為什麼還要打廣告呢?

這裡提一下定位理論。

定位,簡而言之,就是:

我的產品是做什麼的,它面對的是怎樣的消費者,能滿足他們什麼樣的需求

學廣告的時候,我們老師提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定位不要試圖「重建」消費者的認知,而是要去「聯繫」消費者腦中已有的認知,將其「引導」向我們的品牌

很簡單,面對紛紜複雜的市場,打破再重建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認知成本太高,沒人有空聽你講話。所以,廣告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產品跟消費者腦中的認知建立「聯繫」,給消費者留下印象

比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這是一個以惡俗聞名的廣告。但是,在它的狂轟濫炸下,當你面對「過節」這麼一個情景時,當你在考慮給父母送什麼時,你會不會第一個就想到腦白金?

(當然,買不買是另外一回事。不過你得相信,你不買,也會有別人買)

比如,當你需要「去屑」時,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海飛絲?

當你需要預防蛀牙時,是不是會想到高露潔?

當你需要堅固牙齒時,是不是會想到佳潔士那個蛋疼的敲貝殼廣告?

這就是洗腦。廣告就是洗腦。你可能不情願,不信任,但是在廣告的狂轟濫炸下,它會深深地紮根在你的意識和潛意識裡,忘都忘不掉。

所以,家喻戶曉品牌打廣告,就是為了「強化」這種「聯繫」

人的記憶是在不斷更新的,接觸頻次較少的信息,會被擠壓到記憶的底部。也就是說,如果你好幾年沒有接觸「去屑——海飛絲」這個「組合」,你要麼會淡忘它,要麼還記得,但已經對你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你會在潛意識裡,覺得:啊,那是一種過時的觀念了。

與之相對應的,記憶有一條原則:某項記憶,接觸的時間越長,被提取的次數越多,也就越容易被大腦提取。這就是廣告背後的原理,跟背單詞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你可能會說,可口可樂並沒有傳達任何功能,建立任何「聯繫」呀?

這是因為,國內的廣告和消費水平還比較落後,很多消費品還停留在平鋪直敘的功能訴求層次,僅僅起到了告知的作用,術語叫做「中央途徑」。而國外的許多品牌,傾向於從情感和情景的營造入手,通過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建立對品牌的好感,這就叫做「周圍途徑」

中央途徑和周圍途徑並沒有明確的高下之分,要按照不同品牌和類別使用。但在多數情況下,周圍途徑更吸引人,更容易令人記住——因為人始終是情感的動物。

所以,我們看很多國外的廣告,會折服於他們的創意,光影效果,氣氛的塑造,情調的營造——而這些,統統都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他們傳達給你的,只是從「去屑」「止癢」,變成了「浪漫」「奢華」「復古」「隨心所欲」而已。

包括可口可樂。它傳達給你的,就是「分享歡樂」。

大概就是這樣。


好問題難得。廣告的短期目標是提高銷售額,長期目標是建立更好的品牌資產。除了長期目標的考慮,我想題主的困惑應該在短期目標上,即:

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即便不打廣告,也有很多人購買了,為什麼還要打廣告?

因為不管一個品牌多麼家喻戶曉,品牌的輕度消費者是非常重要的,鋪天蓋地的投放廣告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和轉換品牌的輕度消費者。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美國應該是最家喻戶曉的品牌之一了吧,下圖X軸是是所有美國家庭按照可樂的年夠買次數分為0-16,Y軸是不同購買次數的家庭%。

可以清楚的看到,即便是對於可口可樂這種品牌,在美國仍然有45%以上的家庭是每年都不消費的(百事可樂這個比例近70%)。如果我們將一年購買0-2次可口可樂的家庭稱為輕度購買家庭,那麼輕度購買家庭佔65%左右。如果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reach到這群人的話,每個家庭因此多買一瓶可口可樂,會為品牌帶來多少生意的增長?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有80-20原則嗎(即Pareto"s Law)?一個品牌80%的銷量來源於前20%的重度購買者。這個數據其實是誇大的,請看下錶:在不同品類的品牌,前20%的購買者貢獻的銷量。沒有誇張的80%,在大部分品牌其前20%的購買者,只貢獻了50%左右的銷量。即是說:那些輕度購買者是非常重要的。

輕度購買者重要,除了其貢獻了50%左右或以上的銷量,還因為他們更容易被轉化。很多品牌的重度消費者,往往對這個品牌更加忠誠,品牌的真正戰場在那些沒有購買,或購買次數很低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的購買隨機性更強,更可能買競爭品牌。

既然這些輕度消費者大都知道這個品牌,那麼大規模打廣告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佔據這些輕度消費者的心智(Share of Mind),讓這個品牌的信息更加容易在腦中獲得,這樣消費者在口渴時、經過商店時等各種相關情影下,很容易就可以提取出品牌的信息,產生購買。

註:

1. 同樣的規律不只適用於美國。有類似的數據可以證明也適用於其他國家。

2. 上面說的是主要原因。培養品牌忠誠、維護品牌資產之類的比較明顯,這裡不說了。


數學推導放在後面,先扯下理論。理論之前呢,先說個案例。

可以看看美劇摩登家庭最新一集,即第六季16集。我想在電視和賣場中看過蘋果廣告的人非常多吧,但很多人看了這一集(這集整個就是一蘋果廣告啊~~~)以後才第一次了解到蘋果操作系統是怎樣的。說不定有的人會因此而開始購買蘋果的產品……你能說市場領先者做廣告沒有用嗎?

那麼下面是理論了。廣告的作用有四:告知、說服、提醒、強化。即便已經市場佔有率很高的品牌,為了擴大影響力、增加市場份額,需要持續的讓消費者知道他們在創新,了解他們的新產品能夠帶來的價值。

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一種新產品問世,其他同類產品就會很快跟進,產生產品同質化現象。所以,一家公司需要不斷積累廣告效果,防止廣告信息記憶下滑,從而持續刺激消費者的消費動機。產品的質量、功能、包裝、價格、流通渠道等都可以被模仿,但品牌形象卻不能被模仿。企業要保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就應該堅持既有的廣告策略,進行持續統一的宣傳,這樣才能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確立較為牢固的品牌形象。

市場領導者在不斷爭取擴大市場份額的同時,必須要採取種種營銷策略保住自己「老大」的位置,就需要開展防禦性營銷,所謂「最有效的防守就是最有效的進攻」。防禦性營銷中廣告封鎖是常見策略之一,在廣告發布頻次(量)上不給競爭對手有機會或留有餘地,使競爭對手失去「發言權」。典型的案例是:加多寶。

即便大公司也是需要盈利作為回報的。營銷預算的每一分錢都是投資,都是為了將來獲取更好的回報。一般成熟的消費品公司的營銷預算會佔到銷售收入的1/10,該營銷預算還包括渠道、消費者活動等諸多投入,廣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相對投入和產出的對比而言,持續投入廣告的價值也是正向的。

最後是演算:


============2.28日重寫答案=============

1.因為有的人不知道

2.因為有的人知道了也沒記住

3.因為有的人記住了但是沒了解產品功能特徵

4.因為有的人了解產品功能後沒有產生進一步的認同,或者認同不足

5.因為有的人認同了以後依然沒有購買

6.因為有的人購買了以後還需要加強對品牌的認同,要滿足他對「產品象徵身份」的需求

7.因為有的人在心智中確定了品牌形象後,還需要更新品牌形象

8.因為有的人重複購買了以後,還沒有分享給他身邊的人

.......................

廣告,讓消費者的認知層次在不斷升級,其實廣義的營銷也是如此。

註:

由於媒介渠道、購買場景、功能、情感、精神、口碑、時間等N個維度的影響,購買行為可以發生在上圖中任何一個過程中。


吮指原味雞

看到上面這四個字之前你心裡在想什麼?可能在想新年假期怎麼過得怎麼快、微信紅包怎麼搶不到、今天公司前台小妹妹的裙子真好看、今天午飯吃點啥等等等等。11:11

但是你恐怕沒有在想肯德基吮指原味雞對吧?11:11

也許你不喜歡吃原味雞,也許你午餐已經約了同事去吃煎餅果子,但也有可能,你因為看到了這四個字,所以覺得午餐去吃原味雞。11:11

這只是簡單的四個字,就已經讓你從原本沒有想原味雞這個產品,變成了至少想了一下,也許你想了一下之後還是決定去吃煎餅果子,但是這沒關係,只要看到這句話的人夠多,自然就有人會去消費。11:11

那如果是精心設計過的廣告,效果就更好了不是嗎?11:11

==========================

上面這種是提醒大家去消費,還有一種廣告,可以用來讓已經消費的人不後悔。11:11

比如說同樣家喻戶曉的寶馬。有多少人是看到寶馬的電視廣告後去買寶馬車的?怕是不多,但是寶馬還是要在電視上打廣告,而這些廣告有一部分其實是給寶馬車主們看的。11:11

也許你花了大錢買了輛寶馬,這個時候你老婆可能責怪你買車花太多錢,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會覺得如果買輛大眾,能省不少錢,想著想著就覺得自己花大錢買寶馬是不是太衝動了?11:11

這個時候電視上、雜誌上看到了一條高大上的寶馬廣告,立馬自己也感覺高大上了,從一個站在後悔邊緣的消費者,變成一個忠實的寶馬粉絲了,說不定還會跟朋友分享、吹噓。11:11

這同樣也是廣告的一種效果。11:11

==========================

製造熱點,也是一種效果。11:11

比如有些人看到我在前面把「吮指原味雞」說成四個字,大概會迫不及待想要留言說你數錯了,是五個字吧?11:11

這就是製造討論熱點的小伎倆,故意露個破綻、槽點,大家才能討論的起來對吧?11:11

這也是廣告的一種效果11:11

==========================

類似的小伎倆很多的,比如你讀到這邊,應該會發現我每段後面都添加了11:11的字樣,一共出現了28次。

這其實就是我給你種了28次草,這樣下次你看到11:11的字樣的時候,不管是時間、還是日期、還是網路購物節,你都會一直想起謝熊貓君


Duang~作為一個需要經常思考如何投放廣告的市場狗,說說個人觀點~關於理論和數據目前的回答都挺全了,我就不重複啰嗦,補充幾點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感受。

我上一家公司在快消品行業算是家喻戶曉了,起碼就AC尼爾森數據來看也是個知名品牌。知名到什麼程度呢,你問計程車司機知道XX嗎,平均一二三線城市的數據,10個裡面7個能說出至少1種產品。截至到目前為止,每年仍然提撥不低於7%的ATL費用,即線上費用,包括電視、廣播、網路、地鐵、公交、大牌、景點包裝等,不包括線下廣告,即除了上述之外的其他渠道,或者針對某個區域的重點投放,再者就是地方自主傳播行為。如果這樣算起來,廣告費用大約佔總支出25-30%,旺季則會超出這個數字。

有以下幾個角度可以說明這種持續性投入的必要:

  • 消費者
  1. 忠誠度。

人,是一種見異思遷的動物。當你不能持續在他眼前晃悠,就很有可能被遺忘或者取代,除非你的記憶點夠深夠獨特,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某一個品牌是不可能通過單純的品牌輸出達到的,而企業也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去賭博。對於企業而言,如果世界上有100個人,當然希望這100個人都能購買自己的產品,但他們的目標是抓住50%以上的人心,而非100%。

這50%就是在培養忠實消費者,每個行業對忠實的衡量標準不同,舉例飲料,當你每周飲用5次以上該產品,就可稱之為忠誠了,而忠實消費者的使用頻次通常是普通消費者的5-10倍。

剩下50%為新客戶,分為搖擺不定的和堅決不用的,廣告針對的就是搖擺不定的人群,對他們進行洗腦,潛意識影響他們的購物心理,樹立品牌美譽度,儘可能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

那忠誠客戶是否就不需要廣告了呢?並沒有。通過廣告,忠實消費者不斷加強自己對企業的認同感,身份的彰顯,樹立與周圍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如果廣告停止了,那他們這份榮耀感就要通過其他較費力的方式傳遞,而接受者未必感受的到這份驕傲從何而來,甚至這種口碑力量會隨之慢慢下降。

2.衝動購買與購物環境。

研究消費者心理的人都知道,無論之前的準備多充分,在做購買決策那一瞬間都是衝動的,而且這種衝動極易受環境影響。

想像盛夏時節,酷暑難耐,陪著女票逛街,又累又渴,腦海中浮現出一瓶冰鎮可樂,爽!這時面前的冷飲攤有A、B兩種,平時喝慣了A的你,看到B在做促銷,最新的代言人是卡卡,而且臨促小妹還挺可愛~你的手不自覺伸向了B,一買2瓶,因為買2送1嘛。

這一幕經常見到吧,對咯,這就是無孔不入的廣告,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影響的就是付錢那一瞬間。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生物:理科男,據我們常年活動數據顯示,凡是類似促銷這種的活動,永遠不要對理工學院抱有希望。

上述中的A、B可都是家喻戶曉呀!

  • 競爭對手

依然是上述A、B可樂。A的市場佔有率為45%,市場老大;B為40%,緊隨其後。這時廣告投不投?A說今年不投了,反正我們家喻戶曉,還領先B5%,B聽說以後樂壞了,在預算基礎之上又增加了8%的廣告。

第二年,AC尼爾森數據:A的市場佔有率下滑了3%,為42%,而B提升了2%,同為42%。

  • 中國特色

中國一大特色,就是盲目崇拜。沒見到你們的廣告呀,不好意思,我不買;沒聽說過你們呀,不好意思,我不買;你說你很好,怎麼沒見中央台報道呀,不好意思,我不買。

A家喻戶曉?對,以前你們廣告挺多的,但是最近幾年都見不到了呀,現在電視上都是B的廣告呀,我覺得還是他們更靠譜一些。

  • 中間商行為

企業需要中間商協助銷售,除安利、互聯網等直銷,當然這種廣告數量相對也少。中間商的談判是可以專開一門課的,就其中一點拎出來,銷售要有談判籌碼,廣告無疑是敲開那扇門的良方之一。

  • 地域隔離

你在北京,你覺得A家喻戶曉了,可是二線城市還沒宣傳透呢,三線城市正在推廣中,縣城才剛剛開始布點。當然每個地區、城市的投放力度、頻次、到達率都是不同的。

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縣城的商店進城批發的時候,會看看城裡流行啥,市裡的批發商又經常去省城模仿流行趨勢,省城自然比照著一線城市。這時,廣告的作用不言而喻。

  • 企業決策者行為

企業家在做決策時,離報表最近,離消費者最遠,不包含初創及扁平化架構及個別怪才老闆。這時的決策分析往往都不是最接近民意的,所以一種博弈心裡使得他們不能放棄廣告仍存的影響力。

廣告,最終只是手段,活的長久的品牌還要靠品質和良心。

END


1,消費者記住了這個品牌,繼續投廣告,可以防止這個品牌被消費者忘掉、被競品從消費者心智當中擠掉,打了天下,更要守天下。

市場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消費者心智資源的競爭!

2,震懾競爭對手,這種情況小,對手一般不會貿然繼續在傳播上正面進攻,但如果你要廣告鬆懈了,對手就可能偷襲,達利園經常干這事,達利園花生牛奶,達利園八寶粥,達利園優先乳。

3,搶佔傳播媒介,如城市路邊廣告牌,夏天都被康師傅包攬了,提高競爭對手的傳播成本,不給競爭對手機會。


我總結幾點:

1、要吸引和培養新的消費者,不然就是吃老本了,老的消費者會慢慢流逝,新的消費者又吸引不過來,市場份額就會逐漸降低;

2、每個品牌都有不同的產品系列,每個系列定位都不一樣,且每年都會推出新品或者老品提升;所以就需要進行傳播和宣傳;現在的消費品市場都是以明星產品為核心打廣告的,每年主打單品都不一定一樣;

3、每個品牌隔一兩年都會重新定位或者增加新的內涵,需要傳播新的品牌理念;

4、各個品牌每年的廣告都不一樣,像恆源祥、腦白金這樣的廣告策略很少很少;

5、還有一條:只有家喻戶曉的這些品牌才有錢打廣告,那些區域名牌或不知名品牌不是他們不想打,是打不起,現在的廣告太TM貴了,稍微打的有點水花需要5K萬起;


這個問題我這個不合格的廣告學學生要來答一下。因為在這個信息爆炸 產品不斷更新的年代 不保持有力的廣告投入 你的產品就會被遺忘。對於像紙巾、洗浴液之類的同質化很高的日常消費品 很難建立消費者忠誠。只能靠持續不斷的廣告投入以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據位置 不被遺忘。


不同意一些答案。有些答案在解釋為什麼打廣告(而不是為什麼已經家喻戶曉了還打廣告),有些在解釋廣告如何轉化消費者(似乎題目沒懷疑這件事),都是答非所問。

其實這個事很簡單啊。

  1. 因為無論是多大的公司,都是要求進步的。這個進步不是狹義的銷量增長,也可能是提高利潤,可能是在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時候保持市場份額不掉(近幾年國內日化食品類的外資快銷大公司都差不多這個狀態),甚至可能在前一年遭遇危機後止跌回升(記得去年被豬隊友害慘了的麥當勞肯德基么)。既然要求進步,那麼持續進行市場投入([marketing investment],可以理解為4P之一的promotion)就也是必然,廣告是市場投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你說已經是個大品牌了,有多大?10 billion USD?那股東想要20 billion USD。已經20 billion USD了?股東還想要30 billion USD呢。

  2. 因為人腦是健忘的,並不像電腦那樣,只要硬體不壞、不主動刪,記憶就會一直存儲著。今天「家喻戶曉」的品牌,如果你不提醒,過幾年消費者就忘了。我曾在的幾家公司都有過在多年前「家喻戶曉」的品牌,由於公司總體戰略的原因而一直得不到應有的投入,現在雖然還有的賣,但知名度已經明顯降低。(舉個栗子,大家記得「滴滴香濃意猶未盡」是什麼牌子么?還有誰買這個牌子么?)

  3. 因為在非壟斷的自由市場里,沒人能躺著掙錢,那些已經成功的家喻戶曉的品牌一樣要面對競爭,不進則退。競爭其中有良性的,比如你賣可樂他也賣,起個新名字,大量廣告投入,爭搶品牌在消費者腦中的知名度排名*;但也有惡性的,如康帥傅,雷碧,粵利粵這種copy cat。無論哪種競爭,應對手段都是不停做廣告,加深消費者的印象,保住自己的優勢。

就這樣咯。

------------------------------------------

*附:業內對品牌知名度(Awareness)的監控(BHT,Brand Health Tracking)中,有幾個主要指標:

  1. TOM (Top of Mind,提起這個品類你腦中的第一個品牌)
  2. Unaided Awareness (提起這個品類,不經提示你能想起的全部品牌)
  3. Total Awareness (提起這個品類,經提示你聽說過的全部品牌)。

一般來說,廣告投放(Burst)和這些BHT指標都是有正相關性的(哪怕廣告拍再爛也是,除非你投錯了渠道,比如把iPhone的電視廣告投在少兒頻道,而你的BHT監控對象是成年人)。


畢竟,每一年都有不計其數的孩子面對他們第一瓶可樂的選擇....


因為人類有兩個決策系統。而廣告轟炸可以影響我們更多地用於消費決策的那個系統。

這兩種決策系統:

一個是「快」系統,有時候也被稱為「直覺」、「本能」。這個系統在決策時並不真的動用人腦的「主CPU」,而是依賴於某些能夠快速調用的印象、習慣來進行決策。這個系統的能耗較低,速度較快。

另一個是「慢」系統,也可以被稱為「理性決策」。這個系統在決策的時候要動用人腦的「主CPU」進行理性評估,調用自己記憶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總結,最終得到結論。這個系統的能耗較大,速度較慢。

採用直覺決策系統是人類的本能。一般來說至少有三種情況適用直覺決策:

1. 事態緊急,沒有時間進行理性決策:比如忽然發現火災、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前方忽然出現障礙物等等。

2. 信息不完全,無法使用慢決策系統:比如別人問你「奈及利亞首都是阿布賈還是拉各斯」。如果你沒有信息和數據,那就只能通過直覺。

3. 決策結果無關緊要:調用理性決策系統是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和能量的。當決策結果無關緊要時,人們總是傾向於不進行詳細思考而直接依靠直覺系統完成決策。這種情況就好比你要在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之中選擇一個。

理論上說,理性系統的決策結果在更大的概率上是較優的,但這也只是概率上而已。在一些情況下,反而是直覺決策結果更好。而即便是非常理性的一個人,其生活中的大多數決策,還是依賴直覺完成的。這是因為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消費決策都是無關緊要的:

買哪個牌子的洗衣粉

買哪個牌子的飲料

買哪個牌子的速凍水餃

今天晚上吃什麼

……

諸如此類。

很少有人會專門查找數據、思考一下哪種飲料真的更好、更健康更適合自己。

那麼,什麼能影響到直覺決策呢?這當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一者是印象。

原則上說,印象的有無、深淺,往往和自然界中的規律相合。

在一個陌生環境里,你很餓,這時候你面前擺著兩樣東西,一個是烤地瓜,一個是一種綠色的沒有見過的果子。絕大多數人都會憑直覺而選擇地瓜,因為這是更常見的選擇,更安全。那些直覺上就喜歡嘗試未知的原始人,大概早都被大自然淘汰了。現如今,就算是那些以「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著稱的人,其實大部分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選擇自己(正面)印象更深刻的選項。

所以呢,人就是有這種直覺傾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憑直覺總是會選擇更熟悉的東西。

怎麼樣讓人們對你的產品更熟悉呢?360度無死角廣告轟炸。

消費者即便是覺得你的廣告非常惡俗,但當他們在超市裡面對兩種定價差不多的產品,其中一種的廣告幾乎沒看到過,而另一種經常能看到,這時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誰的產品呢?

當然,廣告轟炸裡面還有很多其他的考量,比如創造形象、創造需求心理等等。

但總而言之,如今的商業社會,會越來越多地試圖影響我們的直覺決策系統。大家可要千萬小心。

推薦《Gut Feelings》、《Think, Fast and Slow》


佔了馬桶,別人想拉屎,只能去蹲坑,或者野外


因為人是習慣遺忘的。

  • 大部分【家喻戶曉】的品牌之間的差別其實沒那麼大,而人們總是習慣於購買自己印象深刻的。

  • 品牌下面還有子品牌,新品上市還是要公告下的。

    通過廣告預先洗腦,比如奢侈寬體轎跑【 】、涼茶領導品牌【 】。
  • 多次記憶是最有效的,而廣告是最適合的形式。

其實轉換一下思路,廣告這種形式也適用於背書、勾搭人。

積累知識的時候可以多複習,勾搭人的時候也可以多次出現,比如我已經忘了很多好答案的答主了,但我可以記得很多在我評論區很活躍的(漂亮)姑娘。

其實真正剛需的家喻戶曉品牌是不需要打廣告的,你啥時候看見過鐵道部打廣告?


希望此文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大家理解品牌營銷中需要關注的點,和對應的手段。

我們談論一個品牌的時候,有三個維度:知名度、美譽度、關注度

我在個人的一些實踐中,認為這三個度的重要性是依次降低的,而對一些舉行品牌來講,尤其存在明顯銷售周期的一些行業,則是缺一不可。

題主所說的「家喻戶曉」,只是「知名度」。

一、為了方便大家感知這三個度,我來舉例子說明一下。

1,比如鳳姐、芙蓉。作為兩代「賣丑賣蠢網紅」,因為選中了一「丑蠢」這個差異競爭的市場,所以迅速躥紅。他們的知名度非常高。但是美譽度,就很低。而關注度,從其出道以來,是不停的下降的。

2,比如羅永浩、郭敬明,這一類爭議人物。知名度高,美譽度中(極好極壞都有)。而關注度,比如羅永浩老師,在鎚子發布之後的幾個月,到和王自如論戰,到解決產量問題,這一期間保持極高的關注度。而這幾天,鎚子也好、羅永浩老師也好,關注度則在下降,因為缺乏了話題。

(此時,作為一個品牌來講,就應該有意製造一些話題,或者活動,再引關注度。)

3,大部分的國產手機,都是毀譽參半,所以我們認為他們都是美譽度中。但由於優秀的就那麼幾個,比如小米、魅族、一加、oppo、華為等等,所以知名度還都是不錯。這時候,發布會的作用是什麼呢?關注度。所以發布會特別重要,對銷量影響也大。

3,Google,作為品牌來講,在中國,知名度高、美譽度高、但是關注度低。一方面是中國用戶訪問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當下並沒有特別進入公眾視野的新產品。

4,有沒有三高品牌呢?有的。比如說微信這個品牌,知名度不用說了,極高。美譽度,除了對雲音樂、支付寶的封殺問題,導致非議,從產品層面基本上沒毛病。關注度,至少春晚過後,紅包再次成為眾家媒體議論的話題。

再比如說9月份的蘋果,知名度、美譽度、關注度,三高。今時今日,則是有所下降。

二、好了,回到問題本身。

我也拿可口可樂舉例子。

可口可樂這種快消巨頭,知名度是極高極高的,畢竟是世界品牌價值第一。

美譽度呢?作為一款碳酸飲料,在公眾視其為不健康產品的時代,能有如此,已是很不錯。

關注度呢?沒有,0。

如果不是有重大質量問題,誰會關注可口可樂啊?!

所以,如果你是可口可樂的營銷人員,你怎麼辦,你做什麼

比如,請明星代言(百事的球星策略更多),拍各種古怪的電視廣告。

比如,沒事改變瓶子包裝,上個歌詞什麼的。

比如,沒事研究一下創意瓶蓋。可口可樂越南創意瓶蓋設計,讓回收變得更容易

早年還有各種抽獎活動等等,再來一瓶什麼的,現在搞得比較少了。

再比如同行加多寶贊助好聲音也是這個道理,當然加多寶還要解決知名度問題。

再比如同是快消巨頭的杜蕾斯那個新浪微博,沒事就ps各種圖,也是提高關注度。

三、附送一段:作為一個營銷人員,如何將你的工作和三個維度對應起來?

籠統、基礎而不精確的講,比如:

投放渠道上講,戶外廣告牌大多解決知名度問題,而如果你的廣告有創意,能做成「凡客體」那種,並有良好的推手,它還能瞬間提高你的知名度。

如果你的渠道是自媒體,那麼最好它是引關注的,如果你想要用自媒體解決「知名度」的問題,那麼請讓你品牌的名字在不經意中出現就好了,不需要大篇幅介紹品牌。

如果你要發報紙、雜誌軟文,那麼這99%應該是針對美譽度問題。此時一個專訪、一個針對你公司或項目的親身體會,要遠遠比空洞的談你的品牌要更有價值。

比如你做一場營銷活動或者冠名大型賽事,那麼這是引關注度的。

當然,以上講的籠統,旨在為營銷人員提供思路,也有很多高手,能把諸多維度結合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篇幅限制,不再此處贅述。

新年第一答,祝各位工作狗開工大吉。

以上,謝邀。


除非你的產品能夠做到行業內數一數二,或者是具有稀缺性,否則你就需要和同等商品同等平台進行競爭,當別人的曝光率超過你的話,你的品牌價值自然會下跌,自然會導致消費者的消費轉移,從而直接導致利益下滑。


刷存在感啊~你很知名但不做廣告,人家還以為你不做了呢~


已經家喻戶曉的品牌為何還要鋪天蓋地地投放廣告?

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其實樓上幾位大大已經對問題的某些原因剖析得比較清楚了。

我自己個人覺得不外乎幾種原因

1.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不斷更新自己的品牌形象, 與目標人群捆綁在一起

樓上很多拿了百事和可樂作為例子,

對於很多快速消費品的類別,品牌或者產品的形象是需要不斷更新的。

因為消費者是會長大的,但是目標人群卻不是經常變化的。

當你不提及自己的品牌或者產品的時候,你的消費者會漸漸老去

品牌形象也會慢慢變老。等下一代成長起來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些品牌已經不適合年輕人了。

對於中國很多本土的FMCG企業來說,這是一個通病了。

很多當年十分牛的品牌和產品,現在都不能進入消費者的考慮清單中,

以致現在也只能標榜自己「經典」「小時候」之類的標籤。

2. FMCG品類的特點

對於很多FMCG的類別,尤其是零食、餅乾、飲料等品類,

這些品類的品牌是沒有忠誠度的,

比如你要去買個純凈水或者礦泉水,幾塊錢的產品,整個購買過程不到5秒鐘做決策

你想買怡寶,老闆說沒有。

同樣價格可能有屈臣氏、農夫、冰露等

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因為沒有想要的怡寶就不購買了,

而是在幾秒鐘之內考慮其他的品牌了。

所以,不斷做廣告是讓消費者不斷加強對某個品牌的認知。

(PS,FMCG產品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是DISTRIBUTION,不在廣告這個議題下討論了)

3. 同樣是FMCG品類的特點

同樣是是零食、餅乾、飲料等品類,這些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沒了這些產品你同樣可以活下去。

根據人類是群體動物的理念,其實很多FMCG類別的產品的消費

主要原因是看到別人在消費。

我曾服務過某冰淇淋國際品牌,

他家老闆有一句話常常掛在嘴邊,70%買冰淇淋的人是看到別人在吃冰淇淋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廣告(無論電視、平面)都是有人在吃某個產品的鏡頭

或者是百事可樂這些公司在廣告上都有一個喝飲料,讓人感覺很爽的鏡頭

實際上就是潛移默化的讓你有意的去尋找這些產品

4. 競爭的對抗性手段

如上面有大大說占茅坑的描述(話糙理不糙)

現在媒介廣告時間是越來越少,媒體也是企業,也是追求越來越高的利潤,

所以導致了廣告投入的門檻越來越高。

當有資本的大型企業佔據了相當部分的廣告時間

那麼他的競爭對手相對的廣告時間就越來越少

所以,大企業依然頻繁投入廣告的確是對抗性競爭的手段之一

5. 在國人心目中,廣告依然是一個企業是否有實力的重要準則之一。

這個就不用說了,不僅僅FMCG,對於中國這個國情,無論任何品類都一樣。

6. 從Marketing 3.0的角度看,讓消費者參與營銷過程在未來越來越重要。

所謂知名度、美譽度等這些舊有指標都是浮雲。

現在的傳播越來越看重消費者是否參與到傳播裡面,

所以,這個品牌或者產品是否成為消費者討論的話題講越來越重要。

例如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的團體甚至有人專門負責出來造謠,說這個候選人怎麼不好

然後製造矛盾,讓支持的人和不支持的人都「打架」

到最後出來闢謠。

每搞一次,候選人的聲望就高一些。

中國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恆源祥的生肖廣告,廣告很噁心,但是他可以讓中國很多消費者討論這個破爛的廣告。從而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品牌。(我也是因為這個爛廣告才知道這個品牌,你還別說他家衣服的質量還是不錯的)


越是身材好的人越是勤於鍛煉


不放廣告的話,很快就不家喻戶曉了。


推薦閱讀:

奧美中國被陳游標指責「阻止我們愛國」,該如何危機公關?
最具創意的廣告營銷案例有哪些?
為什麼現在「故事系列」類的廣告越來越多,它們更容易引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嗎?
很多喜歡民謠的人是不是不喜歡張磊?
為什麼像優酷搜狐愛奇藝各大視頻網站的開頭廣告,大部分都是奢侈品或是汽車的廣告?

TAG:市場營銷 | 廣告 | 廣告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