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星巴克能碾壓其他連鎖咖啡店?像咖啡這種行業真的有所謂的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嗎?


怎麼就碾壓了,被你說的好憋屈啊…複製不複製就在於成本控制和品控,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有所退讓,做出妥協…

我們不願妥協〒_〒

媽蛋…哭完才發現沒說我們小店……

好了,開始答題…其他連鎖是誰?賣大長腿的陪你?賣歷史的英國砍死他?別鬧了…你見過有白領金鷹們去他們店自拍嘛…星巴克在裝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讓大家感覺自己就是精英一份子,你看看你前面排隊的大哥,是不是驢牌的腰帶,比你有錢也不是在排隊?你們是平等的,你對咖啡是有追求的,所以他比你Low.是不是感覺很不一樣?

要是在陪你,那都是小妹妹,萌玩意…你的精英形象也硬氣不起來…砍死他咖啡和太平洋大海咖啡嘞?有這樣的品牌效果嗎?一個是三明治,一個是英語角,大家針對的群體也不一樣…

市場分份額永遠不會一家獨大,人人有飯吃,就看你是站著還是上桌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誰是星巴克的對手?星巴克的對手什麼樣?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自己目前開一個咖啡館,就說我的對手是星巴克,那我只能呵呵了,有雄鷹之志固然很好,但也要看清對手和自己。

那麼誰是星巴克的對手呢? 我心中的是:costa,麥咖啡。理論上應該有太平洋,但他們在國內做的太差,店也太少了。從開店規模,開店風格上看目前Costa是最接近星巴克的,當然他們還有很多流程化的東西做的不好。麥咖啡從咖啡品質上還無法和星巴克相比,但其如果藉助麥當勞的規模,還將是個很強大的對手。

這裡有人肯定為,以漫咖啡、Zoo Coffee為主的韓式咖啡館不是星巴克的對手嗎?我認為不是,當然不代表漫咖啡不好,其實我本人很喜歡去漫咖啡的。但我認為從經營的理念上來看韓式咖啡店與星巴克並不是同一種類型,為什麼?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星巴克都是開在寫字樓、商場里,雖然我們也能看到星巴克里人滿為患,但與更大多數買一杯咖啡就拿走的人相比坐店人數還是少數的,而漫咖啡這樣的咖啡廳,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消磨時間,坐下來看看書、聊聊天、當然也可以裝B和泡妞。對於漫咖啡來說賣咖啡的流水要遠遠比茶點少的多,但星巴克不一樣其單買咖啡的用戶數要遠遠高於買茶點的用戶數量。因此我認為星巴克是走著的咖啡館,而漫咖啡是坐著的咖啡館。從這個本質上星巴克和漫咖啡 在拿店面位置,針對人群(也許是相同人群,但人群消費時的心態不一樣。如我每天都會買一杯星巴克,但我基本上是買完就拿走,而去漫咖啡基本上是約了朋友聊天談事,不坐上2~3小時是不會走的)都是沒有本質衝突的,也就談不上是對手了。

那麼為什麼星巴克可以碾壓其他連鎖咖啡,或者說其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以下都是我自己想的,也許根本就不對。

首先「進來早」,星巴克在大陸第一家店是1999年開在北京國貿,99年時我上大一,對於我這代大學生來說那時的星巴克絕對是高端品牌,但也是我們嚮往去的地方。我是從一個月捨得去喝一杯,到工作後開始一周喝一次,到後來收入好了每天喝一杯,星巴克之於我其實就是一個奮鬥成長的伴隨者。因此對於目前35歲左右的主力消費人群來說,星巴克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而對於如我25歲的表弟、表妹來說這幾乎是從小就認識的品牌。

第二,星巴克的標準化。喝星巴克還有一個原因,我只是希望自己在哪裡都有一杯還算不錯的咖啡,不求什麼如藍山一樣驚艷。那麼目前看只有雀巢的速溶和星巴克咖啡可以做到。星巴克一直秉承著每家店的咖啡品質都是一樣的。從99年剛進中國時的員工自己磨咖啡、手工底濾咖啡到如今的標準化的機器濃縮咖啡汁,星巴克一直努力追求的是咖啡的標準化,當然標準化也帶來了高效、降低成本。

最後,這個我說不太清楚,我不是學經濟的。那就是隨著星巴克越來越多,其運營成本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而流動資金就會更多,其開店的速度也就越快。在當下的商業社會,不但是大魚吃小魚,也是快魚吃慢魚,因此對手趕超星巴克的機會就會越少。


作為星巴克的夥伴,從自身體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關於星巴克是否真正「碾壓」其它咖啡連鎖店的數據和來源我放在答案最後了,這裡只放結論:如果只算中國市場,那星巴克現在的確是碾壓了其它咖啡店(60% 以上的市場份額)。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中國市場本身就是處在開拓期,只要是先進入中國的品牌,總會有一定的優勢的。星巴克於 1999 年在北京開了第一家門店,Costa 在 2006 年進入中國市場,McCafe 比星巴克整整晚了十年,2009 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當然和這個品牌創立晚有關)。

所以,在 7 年左右的時間裡,星巴克在華可以說是毫無競爭對手,可以肆意開拓市場。雖說在 1999 年中國大陸的大部分普通民眾沒有飲用咖啡的習慣,但是這 7 年間,中國經濟整體上是處於增長狀態,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不斷發展,就像肯德基和麥當勞一樣,星巴克漸漸漸漸征服了一些「高端人士」。畢竟喝的是「洋飲料」,對於當年的中國人來說,還是很新鮮的——並且,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喝得起本身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鄙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於是,在這個毫無競爭對手並且處在經濟上升期的地區,開拓了 7 年的市場,如果再沒有點份額上的回報,那也真說不過去了。

在後來 Costa 和 McCafe 進入中國後,星巴克的份額有所下降,但到目前為止星巴克依舊是佔大頭。

第二,星巴克的營銷真的非常好。作為一個外來品牌,譯名真的是非常重要的,Starbucks 翻譯成了什麼?「星巴克」。Costa 翻譯成了什麼?「咖世家」。

……

你真的是認真翻譯的名字嗎?

而且,在營銷上,星巴克也是花了大價錢的。先拿青島舉例,除了台東和青島火車站沒有星巴克之外,大商店基本上是標配星巴克。更誇張的是,我所在的門店,步行不到十分鐘就是另一家星巴克。星巴克把店開得如此密集,根本就是把競爭對手逼到無路可走嘛——McCafe 可以依附麥當勞的門店,那你讓 Costa 和太平洋咖啡怎麼辦?

至於通過活動打牌子,星巴克玩得就更爽了——我都覺得有點喪心病狂了。星享卡本身就夠優惠的了——你就是把所有的優惠券都只喝最便宜的新鮮調製咖啡,也能省下來 71 塊錢……把新鮮調製咖啡換成美式咖啡,就是省 91 塊錢——88 元的星享卡就回本了。我還真沒見過買了卡只喝新鮮調製咖啡和美式咖啡的……然後還跟各種銀行合作,積分兌換飲料,以及各種杯子的活動、福袋活動……

而其它牌子呢?Costa 和太平洋咖啡我就沒見過幾家門店,了解本地「競品」都沒有渠道——估計這也就算不得競品了吧;至於 McCafe,我覺得其問題在於:人們都覺得麥當勞就是做漢堡的,這個觀念就像「星巴克就是賣咖啡的」一樣,早已深深植入人們心中——私以為,短時間內,這種觀念不好改。

第三,星巴克的飲料,性價比還可以。星巴克的標準杯型是大杯 (Grande),標準飲料是拿鐵 (Latte)。那麼一杯大杯拿鐵是多少錢呢?30 塊錢。30 塊錢能買到多少飲料呢?16 盎司(473 毫升)。對於像 McCafe、Costa 這些連鎖咖啡店,其實大家價格和味道真差不了太多,私以為我們家的咖啡比 McCafe 還是要好一些的,反正飲料質量和價格都差不多,大家自然會來星巴克啊(營銷的力量)。至於私房咖啡店,星巴克跟他們本身就不是競爭對手好嗎?我喝過的最好的手沖咖啡,70 塊錢一杯,還沒星巴克的中杯 (Tall) 飲料多(12 盎司,355 毫升),味道絕對好,比黑圍裙的 Coffee Master 還好。但是呢?我們面對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市場啊……同樣都是鋼筆,有的幾塊一根,有的幾百一根,還有更貴的……不都能寫字嗎?

什麼?你問我 85C 的咖啡?Sorry……作為連鎖店,他們的份額太低,而飲料質量和私房咖啡店亦沒法比……這種體量的店,連競品都算不上……

以上作為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下面來說第二個問題:咖啡這種行業真有不可複製的核心競爭力嗎?

如果說是連鎖咖啡店,像是星巴克、McCafe、Costa 這些,飲料質量差別不大,拼的其實就是營銷、服務態度、飲料出品速度等「軟實力」,作為咖啡店,其咖啡水平還真不是競爭力。如果說是私房咖啡店,其核心競爭力必然是——咖啡的質量。星巴克的飲料水平一般,比其水平好的私房咖啡店有,而且不少;但是,比其水平差的私房咖啡店更多……在我沒有加入星巴克之前,青島大大小小的私房咖啡店也去過不少,但就對比星巴克的 Espresso 來說,很多店的 Espresso 都非常差……然後給我端上來一杯拉花特別漂亮的卡布奇諾……

不過,也有非常好的,比如上文說的那家死貴的店,咖啡師水平相當高,私以為這就是其核心競爭力。

---

說說市場份額的事。

從外國的市場來看。在星巴克的「發源地」美國,2014 年手沖咖啡銷量第一的品牌不是星巴克,而是一家叫做 Keurig Green Mountain 的品牌,它在全美的份額接近 20%,星巴克屈居第二,佔有 12.5%。在英國,Costa 的份額早就超越星巴克了……這麼看,倒像是星巴克被人家碾壓了。

相對來說,利好消息就是,星巴克去年每個季度營收同比均增長 10% 左右,很穩定。

不過呢,從國內看,其實星巴克的日子還是不錯的。市場份額上來說,雖說依舊談不上碾壓,但是在中國,星巴克擁有 60% 以上的市場份額;相比較之下,麥當勞的麥咖啡 (McCafe) 的份額僅有不到兩成,即使加上 Costa 和太平洋咖啡,三個品牌份額加一起,也不過是星巴克的一半——當然,後二者的問題在於:門店真的太少了。

所以,基於以上數據來看,題主所說的「碾壓」,可能是指在中國這個市場。好吧,我們姑且算 60% 就算碾壓了。

另,英國市場上,Costa 早在 2010 年就超越了星巴克的份額。


其實星巴克在老家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並不是所謂的連鎖咖啡店,而是Dunkin" Donut。

你沒有看錯,就是那個賣甜甜圈的。

打個比方,連鎖咖啡在美國的地位基本上就等同於國內的豆漿,所以星巴克賣的不僅是咖啡,而是一整套早點。這也是為什麼Dunkin" Donut會是它在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我眼裡,星巴克就是美國的永和豆漿。


我覺得是定位,和品牌價值的關係。最重要的就是門面選擇,大多數星巴克都是開在人流量巨大的商業區,再加上大家對星巴克的所認識理解的「裝逼」文化,所以很多咖啡館很難做到星巴克那樣。而且很多商業區咖啡館引入首選星巴克,在還未開張之前就打了大大的宣傳口號「星巴克即將入駐」等等,可見其品牌價值。

但從咖啡口味來說,以前不懂咖啡,喝什麼都一樣。從自己開始研究和琢磨如何自己做一杯優秀的咖啡之後,再去喝星巴克的咖啡就會發現其實很一般。很多不知名的咖啡館的咖啡都要碾壓星巴克。

but,口味對於絕大多數上班族(這也牽扯到了星巴克的人群定位)來說真的不重要,要的就是每天喝一杯裝裝逼的感覺而已。

喝其他品牌的咖啡如何裝逼?這也就回答了,為什麼星巴克在中國無敵的原因。歸根究底還是品牌價值決定一切


推薦閱讀:

是否支持星巴克開到故宮?
星巴克的黑圍裙店和臻選店有什麼區別吖~?
第一次去星巴克如何裝得像一個老手?
為什麼 Starbucks 翻譯為「星巴克」而不是「斯達巴克」?
為什麼星巴克的拿鐵咖啡味道這麼淡?

TAG:咖啡 | 咖啡館 | 星巴克 | 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