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長安不適合做首都了?

為什麼北宋時期長安不適合做首都了?是因為西夏嗎。如果沒有西夏會定都長安嗎?


其實說法很多,有一種新觀點認為與關中平原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 的惡化有直接的關係呢。除了戰亂造成的城市破壞、人口流遷外,生態環境也是不能不仔細審視的。

關中之失去國都地位,主要還是長安城被徹底毀滅的結果,是長安城毀滅後關中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關中生態環境的惡化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隋唐兩代三百餘年,關中地區人口大量增加,黃土高原開發過度,森林急劇消失,天然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水旱災害不斷出現,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但總的來看,影響最大的還是唐末以來的戰亂。唐末以來的戰亂毀滅了舉世聞名的長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關中地區變得千瘡百孔。這樣以來,長安已不如洛陽、開封,關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時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長安城既已毀滅,關中又如此殘破,當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陽或開封建都。正因為如此,五代時長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為一般性的地方都會。五代以後,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東部地區成為歷代關心的重點。另一方面,關中地區恢復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時,依然是殘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關中之民「畜產盪盡」, 「十室九空」。可見北宋時關中地區尚未復甦。及金人佔據關中,長安一帶再遭受兵燹。時人李獻甫在《長安行》中寫道: 「長安大道無行人,黃塵不起生荊棘。高山有峰不復險,大河有浪亦已平。」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自然就不會在關中建都了。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西安下降為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

換而言之,正是隋唐三百多年關中地區人口的大量聚集繁衍造成了土地承載達到飽和,大量的開發導致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反過來削弱了關中自我補給的能力,水利等方面也出現了荒廢到了宋代。

漢唐建都長安的時候,曾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與資源。

已而問婁敬,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婁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居岐,國人爭隨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上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車駕西都關中。

正是秦漢時代天府的稱呼就可以看出關中一帶的肥美,環境良好。史念海先生的研究論述里也提到了相關結論可以參考。


都城從長安轉移,是唐末開始的,當時還沒有西夏。

錦熙老師已經說得很全面了。

一般認為,漕運也是原因之一,原本這個終點是在洛陽,後而戰爭等原因被堵塞。

從下圖可以明顯看出來,汴州(治所開封)正當運河要衝。有一點要提及,那裡還是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的大本營。


還有一點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自宋以來轉到了長江流域。


長安雖然號稱山河四塞,但其實最主要的優勢是針對東面的制控。南面的秦嶺不提,長安建都穩固的前提就是對西部河西走廊(至少是隴山)和北方陝北高原的控制。所以大唐入定長安後首先要打的就是薛舉,否則時時刻刻如芒刺在背,無法集中力量東向出關。至於陝北,漢初和唐初的對手分別是彪悍的匈奴和突厥,後果就不說了,分分鐘兵臨城下的感覺。而前述這個條件,北宋是不具備的,或者說很難具備。

宋太祖曾經想過遷都洛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洛陽的地理位置毫無疑問比開封好。定都洛陽而潼關在手,潼關的作用就是西部門戶。洛陽雖然號稱四戰之地,但其實也是四面設防。至於開封,保衛這個國都的成本太大了,太祖遷都失敗後北宋就註定會被這個建都的格局拖死了~


長安負擔不起過多的城市人口。

長安雖地處關中有崤函之固,金城千里,然關中平原並不豐饒兼天災較多,而漕運要由黃河、渭河溯流而上運輸困難。故能供養的人口並不太多。

秦漢時全國人口並不多,西漢鼎盛時長安人口也就長期維持在二三十萬,「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糧食勉強供應的上。

隋朝都長安人口後人口急劇膨脹,渭水水道曲折,加上封凍和水量不足.一年中只可通航6個月。一遇天災,關中就糧食緊張,((隋書《卷二十四 志第十九》:十四年,關中大旱,人飢。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這也是隋煬帝下大決心修京杭運河並由長安遷都洛陽的重要原因。

到了唐朝,由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長安人口逼近百萬,關中已不堪重負。皇帝更頻繁率領臣民往洛陽「就食」,解決糧食和物資的供應。 高宗朝總共去過洛陽6次,玄宗也去過5次,唐中宗李顯對此頗感憤怒,徑稱皇帝就食東都乃是淪落成為「逐糧天子」。(景龍三年,關中飢,斗米百錢。由山東、江淮運谷至長安,牛死十之八九。群臣多請皇上再往洛陽。韋後家本杜陵,不樂東遷,乃使巫者彭君卿等勸說中宗:「今歲不利東行。」中宗信妖妄,後復有言幸東都者,帝怒曰:「豈有逐糧天子邪?」)

從高祖定都長安至安史之亂的唐朝前期一百多年,唐朝皇帝竟然有五十多年呆在東都洛陽。安史之亂後,天下殘破,藩鎮割據,長安人口大為減少缺糧得到緩解,然而皇帝也沒有國力率臣民就食洛陽了。在唐德宗的時候,長安再次出現饑荒,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後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國家歲漕東南之粟以給焉,時發中都之廩以賑焉。所以贍關中之人.均天下之食,而古今不易之制也。」

宋之後,中國人口不斷增長,而關中渭河平原環境則不斷惡化,黃河也水患不斷淪為地上河喪失漕運能力,長安再無供養首都人口的條件,唐之後再無建都史。


諸位說了很多原因,但是有一點大家可能忽略了。

那就是中亞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阻斷了絲路貿易。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在怛羅斯敗給了阿拉伯軍隊之後,唐朝開始收縮在西域的勢力。

數年後的安史之亂,更是攪的唐朝元氣大傷,無力西顧。

西域自此開始了伊斯蘭化的過程。

陸上絲路貿易被阻斷。

元朝時期的絲路貿易曾一度恢復,但終是未能持久。

長安城也喪失了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


宋初的時候就沒有西夏,那塊地是北宋的定難五州。唐末大亂,再加上氣候變遷,大量少數民族南遷,關中平原已經不再是漢人的腹地了,外加上西有吐蕃北有党項東北有比宋軍事力量還要強大的遼長。長安的形勢未必比汴梁要好多少。

西漢定都長安的原因是西有潼關,萬一天下有事,可以出兵東向平叛,東方勢力過強還可以閉關自守。當然這樣的大前提是北方沒有強大的游牧民族和富饒的能自給自足的關中平原,建都長安的王朝無一不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由於氣候的變遷、戰亂和土地極限,隋朝時,長安城附近已經不能滿足首都的糧食需要,要依靠漕運。


面對四方威脅,必須選一個四方通達的都城,而經濟中心南移,因此有必要與南方建立有效的運輸體系,這是五代和宋選汴梁的原因,尤其在北方無險可守的情況下,需要傾全國之力防禦,而汴京當時能連接運河,進可攻,退可走,北有黃河可以緩衝。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宋的滅亡居然讓人連鍋端了。


原因很多。

氣候的變化,使過去肥沃的關中慢慢變成了貧瘠的土地,從前長安有九水,有涇渭分明,但到了北宋時期,這些都不復存在了。土地的貧瘠進一步導致糧食產量不足,需要大量從地方運輸糧食,而在古代陸地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漕運的地位就十分重要了,而長安那時非常缺水,運河根本無法運輸到長安,其實不用說長安,就連通向洛陽的運河段都以乾涸,況且北宋實行募兵制,大量的士兵囤積在都城防禦線上。在情急與求穩的考慮下,北宋政府選擇了開封。

人口的流失。五代十國年年戰爭,長安城內一片凋敝,早已沒有當年亭閣樓台、宮殿環宇的萬千氣象了。而北宋剛剛建國,大興土木實在不宜,當時開封在後周的經營下,也頗具規模,選擇自然靠向開封。

外患的憂慮。關中的西邊和北邊其實是沒有什麼天險的。唐之前以為天險是因為這些地方被游牧民族佔領,而那時候的游牧民族戰鬥力遠遠不如中原。等到唐晚期,游牧民族的戰鬥力猛增,關中的西北兩邊威脅非常大,因此關中不再安全了。具體實例可以看看,宋仁宗慶曆年間延州、秦州等一片地域的慘況。

總的來說,就算要遷都。西京洛陽都是更好的選擇,但是由於太宗的反對,這個提議也既作罷。


隕石擊中說


宋承五代以汴京為都是歷史的連貫性,因為北宋開國時當時的汴京以粗具規模,加之開封地處中原,又有五條水系與江河淮運海相連,漕運極其便利,所以大部分官員不願意遷都,宋太祖想遷洛陽繼而入長安,遭到包括其弟太宗在內的許多重要人物的反對,只好作罷,當時長安雖殘破,從新修復不算什麼困難,漕運不通可以重新疏浚,關中王氣盛又有關河之險阻,在那裡建都國運肯定比後來遷臨安好的多,其實靖康之變後李綱就曾建議遷都長安,結果遭到奸臣的阻撓,只好作罷,總之都是人為的錯誤造成的


趙大本來要遷都長安的


一,李繼遷982年叛宋,他孫子元昊建立西夏。所以定都開封不是因為西夏的關係。

二,開封政治是五代的延續,有現成的,何必再重修長洛。

三,陸上絲綢之路的破敗,長安作為對外窗口已經沒必要了。


太平興國年間人口不足盛唐六分之一。你說呢?


地緣上來看的話,唐朝首都就不應該是長安!

唐長安之所以能成為首都,是因為北齊作死,以及由於齊周間同一集團內戰的性質,所帶來的滾雪球式勝利鑄就的。是有極大偶然性和不可複製性的。

長安能成為唐朝首都,本身已經是奇蹟。而奇蹟之所以是奇蹟,就是因為它發生的概率很低,以至於你不能期望它發生第二次。


洛陽都不遷 更何況長安了


【市場】面對古都與自然的失衡——論生態環境與長安、洛陽的衰弱

這篇文章簡單地闡述了自然環境問題。想了解更多的,看《從黃河時代到運河時代》

關中經濟地位的衰落與長安都城地位的喪失

http://tieba.baidu.com/p/3168863567 五代都城的變遷與中國都城的東漸

不是裝逼啊,真想了解,看書最合適,聽愛好者這裡說幾句那裡說幾句,都不是正經的


唐朝時候洛陽是東都,東都的其中一個作用就是分擔長安的人口負擔,因為長安包括附近的土地已經難以承擔這麼龐大的人口基數,沒隔一段時間皇帝就會去東都待一段時間,這時候大臣富商包括家眷奴僕都會跟著過去,這樣長安就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機智吧。。

但是最終結果你也看到了。


簡單而言,北宋立國定都汴梁,也是有深刻的考慮的,雖然汴梁無險可扼,不利守御,為四戰之地,但地處平坦,攻則從速,為攻防要樞。趙氏官家起初的國策是戰略進取,四處出擊,進行統一戰爭。汴梁的地理位置上,無論南下或北上,都亦可進退自由。汴梁之漕運發達,為天下之最,車馬舟運貫連荊浙,汴河通東南之利,以東南財賦資輸京畿重地,養軍備戰,支撐起立國之初的一系列兼并戰爭。

長安在唐末及五代藩閥之間的戰爭中破堪不已,關中經濟嚴重遭損,人口賦稅皆不如前,再則立國之初,北宋與契丹在河北攻伐不斷,北宋圖謀幽薊諸州,從地理位置上而言,汴梁比之長安,對河北諸戰的態勢把握上有著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後來西夏在西北崛起,攻取河套之地,扼占河西走廊,只要時機准可,隨時進取關隴地區,直搗關中腹地,在軍事上對北宋保持了極大的壓力。(如下圖)

在這種情況下,立都長安,守著一座本來城牆破破爛爛的都城還有一群面黃肌瘦的百姓,估計勤王的北宋軍隊還沒到達,趙氏官家連同嬪妃早就給党項人綁了西狩去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自從唐以後沒有王朝定都長安了?
「世人謂我戀長安,其實只戀長安某」的出處?

TAG:歷史 | 地理 | 宋朝 | 歷史地理學 | 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