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時代的院政時代,既然法皇掌握實權,為什麼還要退位?


這個問題包括兩層含義:1、上皇如何掌握實權;2、退位的意義何在。

要完整地解答這個問題,夠我寫一篇畢業論文了,下面只是簡單地說說自己的看法。

咱們先看第二點,退位的意義。

實際上,日本古代天皇退位的現象在院政時代(這裡的院政時代起於後三條天皇退位,止於後白河上皇去世)之前就已經出現,最早的退位可以追溯到皇極天皇,也就是大化改新時退位的那位。從645年大化改新到1073年後三條天皇退位,在這四百餘年之間,天皇退位的情況不在少數。總結起來,退位的原因有如下幾點:a、健康原因。因為患病無法正常處理國政而退位,或者臨死前退位;b、為了確保下一代繼承人順利親政而退位。奈良時代即位女天皇的退位均是為了確保皇位的父系繼承;c、受權臣威逼而被迫退位。藤原氏自藤原基經以來頻頻以外戚身份,尤其是天皇的外祖父身份把持朝政。為了讓擁有自己血統的皇子即位,藤原家氏長者往往會脅迫在位的天皇退位,從而扶植自己傾心的皇子上台。

以上三點當中,第一點屬於自然原因,意義不大;後面兩點比較重要,而且都與皇位繼承問題息息相關。在後兩點當中,「退位」都是當權者(天皇,或藤原氏外戚)為了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皇位繼承而實施的重要措施。

後三條天皇一般被認為是院政時代的奠基人,而他的兒子白河天皇則正式開創了院政時代,下面咱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位天皇的退位問題。

根據史料記載,後三條天皇於延久四年年底退位,退位後僅5個月便去世。現存的史料沒有回答「後三條為何退位」這個問題,因此日本學界關於這個問題有著長久的爭論。以鎌倉時代僧人慈圓的《愚管抄》為代表的傳統觀點認為,後三條退位是為了從攝關家手中奪回皇權,這一觀點在明治時代以來得到了諸如黑板勝美等諸多學者的支持。但是考慮到後三條天皇即位時正值壯年,在位期間不遺餘力地打壓藤原攝關家,很顯然,如果僅僅是為了奪回皇權,那麼完全不需要退位,換言之,這個觀點無法解釋退位的必然性。明治之後出現另一種觀點認為後三條退位因為天災和疾病。對於這一點,日本學者吉村茂樹作過比較詳細的討論,結論是天災和疾病都不是退位理由。(見吉村茂樹《院政》)那麼吉村認為退位原因何在呢?還是皇位繼承問題。

後三條天皇在退位之前育有2名皇子,分別是太子貞仁親王和次子實仁親王。貞仁親王生母是藤原道長之子藤原能信的養女。實仁親王的生母是公卿源基平的女王,而這位源基平,正是當年備受藤原道長打壓的小一條院敦明親王的兒子。從血緣的比較上不難看出,貞仁親王更能代表藤原攝關家的利益,而實仁親王則有著反攝關家的意義。不光如此,貞仁親王還迎娶了當時的左大臣藤原師實(前關白藤原賴通之子)的養女,跟藤原攝關家之間的關係異常密切。所以,貞仁親王並非後三條天皇理想中的皇位繼承人,因為一旦貞仁即位,那麼後三條即位以來所作的反攝關家努力很可能會付之東流。那麼,立實仁親王為太子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呢?

也不行。因為實仁親王出生於延久三年,太過年幼。但是,後三條實在是希望與藤原攝關家沒有血緣關係的實仁親王能夠繼承皇位。於是,後三條在延久四年毅然退位,將皇位讓於貞仁親王,同時,冊立實仁親王為他的皇太子。這一招可以說是非常巧妙。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間點抓得非常好,延久四年,當時的貞仁親王還沒有自己的男嗣。後三條天皇就趕在貞仁親王還沒有男嗣的這個時間點上退位,並且搶先安排實仁親王當上了貞仁親王,也就是白河天皇的皇太子。須知,日本古代從未建立過如同中國這樣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天皇皇位的繼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並存的,因此實仁親王成為自己哥哥的皇太子,也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實仁親王會開開心心地當十幾年的皇太子,等到元服之後,就會在父親後三條上皇的支持下取代自己的哥哥成為新天皇。

但是意外偏偏就發生了。後三條在退位之後突然患病去世,讓皇位繼承問題又變得複雜起來。臨死之前,後三條還安排自己退位之後所生的三子輔仁親王為第二順位的繼承人,在實仁親王之後繼承皇位(可見後三條是多麼不希望白河天皇繼承皇位)。

白河天皇自然是不願意這麼做的,因為前文已經說過,白河天皇從血緣和婚姻上都和藤原攝關家關係密切,不僅如此,他在即位後還介入了藤原攝關家內部的鬥爭,支持了自己的岳父藤原師實,助他當上了關白。可以說,白河天皇與藤原攝關家在利益上是有一致性的,讓代表反攝關家血統的實仁、輔仁即位,雙方都不會同意。

實際上,白河天皇運氣也是非常不錯。白河天皇即位後不久,作為最有實力的皇位繼承人實仁親王突然病死,以此為契機,白河天皇迅速地安排自己的兒子善仁親王成為皇太子,並於同年退位。毫無疑問,白河天皇與後三條一樣,都是為了確保自己中意的繼承人繼承皇位,才選擇了退位。

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簡單來講,後三條、白河退位的直接原因就是皇位繼承問題。退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確保自己中意的繼承人繼承皇位,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皇位繼承順序,這正是退位的意義所在。

說完退位的意義,再來看看上皇的權力來源。

第一點,藤原攝關家的衰落。藤原攝關家在攝關政治時代權傾朝野盛極一時,甚至到了廢立天皇的程度,但是到了院政時代,仍然迎來了不可避免的衰落。首先,藤原攝關家的家族領袖突然生不出女兒了(即便有女兒,送進宮裡也沒生出皇子),使得藤原攝關家長期秉承的與皇室聯姻的策略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上面說了,藤原能信、藤原師實都是將養女送進宮裡,可見當時有多窘迫。不能維持攝關家的外戚地位,就不能保證攝關家權力的正當性。其次,藤原攝關家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藤原道長的兩個嫡子藤原賴通和藤原教通因為關白繼承人的問題鬧得不愉快,兩人的兒子藤原師實和藤原信長也因此產生爭端,最後藤原師實藉由白河天皇的力量取得了勝利。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天皇權力介入藤原家內部的人事安排,意味著藤原攝關家開始變成皇權的附屬物。

第二點,律令制土地制度的崩潰。這也是個大問題,簡而言之,就是莊園這一土地私有制在攝關政治時代、院政時代盛行,瓦解了天皇制賴以生存的制度基礎。在律令體制下,天皇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擁有者,但是莊園的盛行,特別是莊園的不輸不入特權,讓這個「全國土地的最高擁有者」成為了一個笑話。攝關政治時期,藤原攝關家是全國最大的莊園主,全國各地都有小莊園主將自己的莊園寄進在攝關家名下,以求得不輸不入的特權;到了院政時代,藤原攝關家的衰落已經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實,這些小莊園主又轉而將莊園進獻給上皇這一新時代的統治者,從而構成了上皇權力的經濟基礎。

第三點,私人主從關係的確定。關於院政,日本學界曾有「院廳政治論」的說法,意思是上皇在自己的院廳中處理國家大事。但是經過以鈴木茂男、橋本義彥等學者的考證,院廳不過是上皇的家政機關,並不處理國家大事。那麼,院廳果真就無足輕重嗎?並不是。在上皇的院廳當中,既有五六位的中下層貴族,也有內覽左大臣這樣的朝廷重臣,院廳雖為上皇的家政機關,但是效命於其中的官員卻與上皇形成了一種私人的主從關係。換句話說,院廳是一個平台,它到底處理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上皇和任職其中的官員之間締結的主從關係,上皇通過院廳來掌控這些官員,進而通過這批官員來影響國政。這種私人的主從關係可以說,是小莊園主和上皇的經濟關係在政治層面的反應。

追加一下參考書目:

吉村茂樹:《院政》,東京:至文堂,1958年。

橋本義彥:《平安貴族社會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6年。

美川圭:《院政の研究》,京都:臨川書店,1996年。

美川圭:《院政》,東京:中央公論社,2006年。

美川圭:《白河法皇―中世をひらいた帝王》,東京:角川書店,2013年。


推薦閱讀:

日本歷史上的劍聖是冢原卜傳和上泉信綱,中國歷史上是否有類似的人物?
日本美學中對極簡的理解和北歐設計風格中對極簡的理解有何不同?
如何評價「紫電」戰鬥機?
如何評價「偽中國語」?
二戰中日本製造的飛機數和實際戰場上出現的數目為什麼相差如此之大?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