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總共分為《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等七集以及第八集花絮。

如何評價這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

本問題先提出來,大家最好多看幾集再來評論。


就說第一集。

剛開始看了一半不到就流淚了。淚點自不必多提,大家說的都差不多了。

補充一些吧,根據我的切身體會。

我是浙江台州人,是的,就是你們看到的望潮和跳跳魚的台州。

借用這樣一句話:《舌尖上的中國2》,城市的孩子看到的是舌尖,農村的孩子看到的是中國。

看到老家台州的畫面,突然眼淚就止不住的流下來了。望潮,跳跳魚,灘涂,小漁船,小島,鯧魚,討海,黃黃的海水,皮膚黝黑肌肉分明的漁民…真是,一幀一幀都是刻在腦子裡那些兒時畫面的重播。

我出生在台州一個小島上(玉環,一個名字很美風景也很美的地方),是一個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吹著鹹鹹的海風,吃著鹹鹹的魚醬,踏著鹹鹹的土地,甚至喝過鹹鹹的地下水。這樣的我,從小就對著大海有些特別的情愫。

有一次我和同學一起坐車去海邊燒烤,快到的時候我說,我聞到大海的味道了,應該快到海邊了。同學們都很懷疑,用力的用鼻子去聞,卻都說沒什麼感覺。果然,不一會兒我們就看到了大海。

望潮。來跟我讀,mao jiao,第一個輕音第二個二聲。這個小東西,在我們那裡可以說真的是家家戶戶都吃,過年過節婚喪擺酒絕對不會少的一種美食。

跳跳魚。來跟我讀,d? vu:,這個實在不好用漢語貼合方言。我不會告訴你其實一般我們真要抓都是拿漁網的,小孩子下海去抓是直接拿手伸進洞里揪出來。

小的時候我經常會和老媽下海灘涂里抓小東西吃,很多很多,有些我都說不上普通話叫什麼。不是來自大海的孩子怎麼會知道,那種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海泥里挖洞找小生物的感覺呢?怎麼會理解一片黃黃的海水(和其它地方碧綠碧藍的海水相比是很醜很臟)在我們心裡是多麼的美麗呢?

我曾經有一對親戚夫婦,打漁為生,對,就是你們在片子里看到的那種夫妻船。我有一次坐他們的船出去看他們打漁,然後上一個小島撿海生,回家的時候他們送了好多好多海生給我們。後來不知過了多久,突然從爸媽那裡聽聞某一次他們出海打漁突遇風暴,結果都沒有回來,其中一個好像被螺旋槳攪成兩段。

我爺爺年輕時曾經做過一個漁船上打漁的助手,出過幾次大海。我特別喜歡聽他講故事,講那些關於大海啊,山林啊,神魔鬼怪等亂七八糟的東西。爺爺是一個盲人,在奶奶去世前還能憑著一生的記憶摸著我們家院子走動,偶爾做做小活,燒燒灶火。小時候去海邊玩太晚了,奶奶會邁著她的小步子走過整個村子來叫我回家吃飯,她做得一手好菜,養育了整個家族,是一個非常非常傳統的中國農村女性,她一輩子都沒有出過我們的小島,卻會在做菜時饒有興緻的問我北京的情況,問我北京是不是都是高樓啊,問我北京是不是沒有樹啊,問我北京是不是從不會斷電啊。後來的一個寒假,在我回家前奶奶就在醫院去世了,她葬在一個小山坡上,迎著大海,彷彿那是她來的地方,也是歸去的地方。

我們那兒,每年都會來幾場颱風,十幾年前的一場超強颱風把海塘衝破了,我們整個村子都逃到山上避難。我那時還小,所記得已不多,只依稀記得我們全家都坐著老爸的拖拉機半夜開到了山上。

老爸以前在一個磚窯廠工作,開拖拉機運磚塊,後來海塘倒了海水一灌,廠子沒了。現在老爸經營著一個小沙廠,把從大海里挖出來的沙子運到各個建房子的地方。更早的時候,老房子都是用海泥和著海沙砌石頭建的。我們的每一棟樓房,都有大海的基底。

老媽在一個鞋廠做工,在她工作的地方一眼看出去就是大海。

可以說,大海養育了我們,也偶爾會奪走一些東西,但它一直在,依海而生的人們也一直在。

我身體里流動的血液,總會有那麼一絲絲海水的味道。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一集


看1的時候我餓了,看2的時候我直接哭了。目前經歷的算個屁呀,看我國勤勞偉大的勞動人民。拙見。


看了第一集,感覺這一季的「人情味兒」比起上一季重了許多~不僅僅是給我們介紹了滿足我們味蕾的美食,更向我們呈現了人與人之間濃重的愛。


舌尖未播之前,網上關於舌尖的執行導演跳槽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使我暗自為即將播出的紀錄片捏了一把汗,等到正式播出之後,我才真誠地感受到,我的擔心是多餘的,第二季竟然比第一季更有厚重感,我更喜歡。其實,舌尖的崛起只是作為一個美食紀錄片嗎?我的看法當然不是。我相信有許許多多跟我一樣的人看這個系列的紀錄片重點不是放到形形色色的食物上的,在我看來,若沒有人,再精美的食物本身也是沒有意義的。借用前面知乎er的話,除了中國人,還有哪個地方的人對吃傾注了如此多的情感?食物的拍攝不是目的,食物背後折射的中國社會的形象百態才是舌尖想要表達的,這便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該有的情懷吧。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總導演並不是網上傳言什麼也不管,兩手插兜坐等功勞的。總導演把握的是整部片子的成色,是整部紀錄片的精髓,這,才是無可替代的。


只要參照來看第二季第一集裡面那位西藏小夥子搏命登高冒險採集野生蜂蜜,就知道大家的真實生活與美好劇情的微妙區別了。


人和食物

比任何時候走的更快

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

不管聚散和悲歡

來的有多麼不由自主

總有一種味道

以其獨有的方式

每天三次

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

認清明天的去向

不忘

昨日的來處

~~~

第一集的結束語,怎麼說呢,只要是久別故鄉的人,看到這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觸,或者熱流涌動的眼眶吧


鏡頭切換速度過快。


畫面好看,配樂好聽這也不多說了,我是來吐槽的!

舌尖上中國的解說聽得我想吐了,完全影響我正常看節目,不就是介紹菜和一些歷史嘛,用得著這樣的嗓音語調來解說嗎?還有那旁白的稿子聽得我都起雞皮疙瘩,能不這麼煽情嗎?


舌尖2的情懷問題成為了爭論的焦點。情懷和調調其實本身沒什麼問題,因為拍美食的片子那麼多,你沒有食物以外的內容,這片子就無法成立。其實第一季的成功也就是因為情懷。但第一季的情懷是樸素的和發現式的,它給予了人們很多驚喜和溫暖。那些食物本身帶來的記憶和生活的溫度,那些在生活中掙扎的人們被食物安慰後的表情都讓人欣慰。但是《舌尖2》變成了一種情懷前置的主題先行。第一季是通過食物自然生髮出那背後的調子,但第二季是先設定一種腔調,再尋找符合主題且可以供售賣的食材予以證明那種腔調。於是,一切就顯得頗為牽強。一集之中就出現了很多食材,出現了很多人,但是都是被切碎的,被剪亂的。

  8相比於第一季,舌尖2的配樂和旁白顯得昂揚了許多。這樣一來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去日常化」的效果,配樂的剪輯太不講究,切換之間都是生硬的轉折和應付的態度。人們其實希望從舌尖這樣的片子中感受到「日子」的味道,那種煙火氣,那種為了生存掙扎之後被食物熨帖的可以還魂的精神。但是,從目前的效果來看,舌尖2差得還遠。


喜歡舌尖二,雖然在食物的製作介紹上變得沒那麼有條理了,好像也沒有流口水的感覺了,但一邊吃飯一邊看著舌尖二(本人住校生),心裡會很厚實的暖,畫面精緻,配樂很美,以食物為線索是在紀實中國各種人群各種生活狀態各種故事各種情懷(尤其農村山村)。

今天看的一集,有句話大概說生活有太多苦難太多喜悅,中國人習慣把苦難都收藏在心裡,用美味去呈現洋溢的喜悅。瞬間就淚點了(雖然很受不了他動不動就說這份美味~那份美味~)還有還有那個孕婦第一產程一直陣痛但又生不出時,想哭微抱著丈夫,那裡也很感動~

雖然雖然太多人吐槽,造假啦,不專業過分摻入導演的價值觀啦,,,但我享受了看的過程,所以挺一下!!!


只看了第一集,所以只針對第一集評價哈。

如果只把舌尖2看作一個美食節目(作為吃貨我是這麼做的),感覺食物的鏡頭太少,而且很多時候我總感覺鏡頭要掉進食物裡面去了…剪輯太凌亂了,感覺東一句西一句,某些很過癮的時候,他鏡頭一轉,又不知道說哪兒去了…同類型的一城一味,雖然從製作上來說,不是一個檔次,但是不能否認從食物上面來說我看得極過癮。

但是舌尖2的重點,我想並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一種關於中國的人文精神。看到即將消失的麥客(看,我的輸入法都沒有這個片語…),留守兒童,對我個人觸動還是挺大的,有很多事情每個人都知道他存在,比如傳統的消亡,但是很少有人去做些什麼。

從這個方面看,我覺得他還是很合我胃口。

最後,不得不說,很多人喜歡結尾那一句,只有我覺得用力過猛了么?有些情感,只可意會,不需言傳。」


舌尖上的中國人,對人和事的講述多過美食~~~~


剛剛欣賞完了《舌尖上的中國2》的第一集:腳步。果然是值得的期待,不知這貨是否能代表中國紀錄片的最高水平。

小小的遺憾是,我覺得這第一集給我的感覺有那麼一點點的著急。似乎本片的鏡頭有著一種急切的並且想去要呈現更多更美的東西的心情,這讓我覺得雖然展示了繁多種類的食物,但是每一種我都沒有能看得過癮,看得透徹看得明白。就比如,在我還對絲娃娃這個名字充滿好奇的時候,鏡頭已經轉向了下一味食料。

第一季把食物拍的太美了,這一季把中國拍得太美了,也把中國的文化和最樸素的生活拍得深沉有力。當片尾曲突然到來時,才知道結束了,讓人意猶未盡。儘管整整50分鐘的講述,但是依然讓人覺得故事講的倉促。涵蓋了很多東西,但沒能一一鋪開陳述,這樣很難有太深的感觸。這一集,鏡頭還把很多的部分給了人物的對話和表達生活中的樸素細節;除了這些以外,憂鬱的鏡頭裡還出現了留守兒童的眼淚。爸爸和媽媽的腳步沒有辦法在家停留太久,小小的孩童一定會非常想念爸媽。這一集的標題叫做腳步,或許也在告訴這個可愛的小姑娘: 不要憂傷,因為只要人的腳步不停,就一定會走向回家的方向。

在第一集里,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藤條少年為求甜美的蜂蜜而爬上40米高的大樹,並把這得來不易的甘露送給自己的弟弟。作為也有弟弟的人,我理解他的心情,我很感動。他的弟弟一直扶著大樹向上張望,似乎不關心蜂蜜,滿眼的擔心。(如果我也像藤條哥一樣的犀利,儘管我弟弟身材已經很富有了,但是我也還會願意爬上四十米的大樹去為他砍下一塊蜂蜜。但如果我想的前提是真的,估計到時候也是我妹妹的兩個哥哥帶著火柴和繩子去爬樹為她砍蜂蜜吧)。

我淺顯的感受是,這一季似乎不會僅僅只是要講述食物的美,也將會有文化的、生活的美;這也許是導演在有意想讓人們通過舌尖而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思考生活。


感覺以後每個城市都有新名字了,請叫我的家鄉荊門,魚糕


更有人文關懷。

看見美食還是會咽口水,但是,幾個地方我看著看著鼻子就酸了,有的地方看著平靜心底卻嘆息。

陝西那個怎麼回事?臊子是肉啊,你拿木耳炒胡蘿的澆頭叫臊子?給你用素雞煲雞湯嘗嘗?


中國人真的是用生命在尋找美食 食物與人的生存密不可分人可以永遠在遷徙的途中但是家鄉的味道總是不會變的,這個味道支撐著奔波的人,不停止自己的腳步,永遠在途中。很感動 部分畫面甚至有點心酸。解說特別專業,明顯感覺第二季的畫面感要比之前的好很多,隨便每一張截圖都可以做電腦屏保,還有美食顧問是我的偶像蔡瀾,這個就更棒了。總之我就是喜歡,很棒。


只感覺,第二季第一集一出來,沒有第一季第一集那種抓住人心的感覺了,不知道後面幾集怎麼樣,期待!


劇情太長 吃的太少


食材來之不易,生活不易,且吃且珍惜


有臨沂煎餅 主要是人 樸實肯干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推薦閱讀:

中國的蔬菜哪些是原產的,哪些是引進的,和大航海時代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重點是「美食」而不在於「中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進賬一個多億元是否屬實?它的商業運作是怎樣的?
說說你吃過的最好吃的燒烤在哪裡?
為什麼長得越丑的魚越好吃?

TAG:美食 | 影視評論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