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泰國歷任國王都有中文名呢?
現任泰王拉瑪九世陛下的中文名叫鄭固,那麼這裡又有什麼故事呢?泰王室有沒有保留什麼華人習俗?
謝各位的邀請。
關於泰王陛下的中文名,我們還是要先從泰國王室的華人血統說起。
很少有人知道,700年來,泰國每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是標標準準的中泰混血兒。烏通王建立了阿育陀耶王朝,他是中國富商的後代。鄭信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他的父親是潮州人。同樣,拉瑪一世建立了現在的卻克里王朝,他的母親是華商之女。不僅如此,拉瑪一世的後裔們還非常喜歡娶華商的女兒為妻,因此每一位泰王都是有華人血統的。在曼谷,某位泰王擁有一半乃至四分之三的華人血統是很平常的事情,他們有中文名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題主所說的泰國「歷任」國王,嚴格來講應該說是卻克里王朝的列位國王。因為素可泰、阿育陀耶以及北方的蘭納等各個王國的國王是少有中文姓名的。
但第二個問題是,為何卻克里王朝的泰王姓「鄭」呢?
事實上,當吞武里王朝的開國之主與末代之主——這個朝代只有一個皇帝——鄭信大帝死於宮廷政變之後,他的女婿建立了卻克里王朝,史稱拉瑪一世。拉瑪一世依靠政變才坐上了王位,他需要證明自己王權的正當性,於是便寫信給當時的「萬邦之主」乾隆皇帝要求冊封。在信中,拉瑪一世自稱為鄭華。關於「鄭華」這個名字的來歷有許多看法,其中一種認為此名是由鄭信御賜給他的女婿拉瑪一世的,我認為比較可信。總之,拉瑪一世用這樣的方式取得了乾隆皇帝的信任,被當做鄭信大帝的兒子冊封為暹羅王。從此以後,每當新一任的泰王登基,都會向當時的清王朝請求冊封。而冊封的信件內,所用的無不是他們鄭姓的中文名。雖然之後隨著西方勢力在泰國的影響日益增強,泰王不再請求清王朝的冊封,他們的中文名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這與現今的泰國王室需要保持在位正當性有脫不開的關係。
關於這個「正當性」,我在法政大學學習期間還聽說了一個小故事。說鄭信大帝是潮州人,是破產農民後代;而拉瑪一世是福建人,福建(此處應當指的是福州府)要比潮州發達,拉瑪一世的出身也比鄭信大帝要高。所以拉瑪一世取代鄭信做皇帝是理所應當的。雖然這是法政歷史系的老師所說,大家看看就好,不必當真了:)
另:有很多知乎上的朋友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冒昧把幾個提問歸納和轉向了一下,統合到一起方便大家查閱。如有不妥請不吝告知。
最後附贈小謎題。我這裡有一張圖片,大家可以猜一猜這是誰的畫像。真相在評論中10年前我剛來泰國入學法政到現在都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是一開學就學習的TU 140 thai study這麼課 。這門課的主要內容就是講的泰國歷史和文化等等,講課的老師是個大媽是泰國的歷史學者還是現泰國皇室歷史編纂團隊成員。
為什麼記憶深刻,原因是來泰國前對泰國歷史文化一片空白,所以看到這門課就非常非常的有興趣。其次就是因為這位老師了,她非常認真彷彿讓我回到了中國的學生生涯,誰不做作業她會罵,誰上課玩手機睡覺她會丟粉筆頭沒收手機趕他出去,此後再也沒碰到這麼認真的泰國老師和泰國人了。她考試要求默寫泰國20多個總理的名字,至今回想還是噩夢。她上課的時候經常說」歷史是人寫的,很多東西你們看看就好了,別當真「。
言歸正傳雖然泰國依據一組歐美考古團隊發掘的「班清」(baan chiang)遺址宣稱自己有和中國一樣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2000年),但實際上泰國有具體歷史記載並被談及最多的第一個王朝是素可泰王朝(Sukhothai) 1238-1438 距今短短700年歷史。當時中國正是一路打到西亞見誰滅誰的元朝。
上圖是元朝的版圖,很明顯現在的泰國北部什麼清邁清萊也都是中國的。在這麼狠的近鄰面前,當年這些東南亞國家的所謂皇帝其實都是跪倒在台階下等待被「真命天子」冊封和保護的小諸侯而已。
這樣的格局和關係一直沒有改變,素可泰被滅了後,泰國有了第二個有歷史記載的朝代那就是大城王朝(ayutthaya kingdom 1351-1767)這個朝代橫跨了中國明清兩期,雖然中國也不行了但是泰國更沒用啊,盡然被緬甸滅了(直到現在泰國人普遍還很仇恨緬甸 ,每個國家都得拿歷史甚至宗教樹個敵這和中國是一樣的,你懂的)。
這個時期也是中國人開始下南洋的時期,很多中國人跑到了東南亞打工做生意,這時候就有一個出生自泰國華裔家庭的叫鄭信(taksin)的年輕人揭竿而起帶領鄉親(主要都是華裔)要和緬甸人干仗保衛自己的祖國。了不得,緬甸人還被真被他幹下去了,失地陸續都收回了,就在曼谷老城區吞武里(thonburi)建國了。鄭信是半個中國人,打仗的幹將也大多是華人,所以當時的泰國完全就是華人的天地。
可不幸發生了,鄭信被身邊的大將給政變並最終殺害了,干這事的就是現在的皇帝的爺爺的爺爺的... 這樣曼谷王朝就誕生了。雖然清朝被聯軍乾的不行,但是當年的暹羅也沒好到哪裡去所以也不敢得罪清朝這麼一個大國,作為藩屬國還是請求北京給冊封,那時侯也沒手機也沒電視,RAMA一世為了隱瞞自己殺害鄭信的真相逃避不必要的麻煩,就派使團帶著泰國美女和好吃好喝的去了北京騙當年的中國皇室說「我叫鄭華,我爸鄭信讓我替他來給你們盡孝了.」 哎呀北京那哥們也昏,居然信了,就這樣曼谷王朝的國王一代代都給自己取個中國名每次登基都去北京上供請求冊封,直到RAMA(拉嗎)五世。幹嘛拉嗎六世不去北京冊封了? 因為已經沒有清朝了,他們去找誰冊封啊? 中國也在內亂中沒有了當年的威風。此後二戰中,RAMA8世就是傀儡和中國的末代皇帝一樣是在日本人扶持下幼年登機的(9世也一樣)泰國和日本走在了一起來干我們中國了,泰國的大象兵在日軍帶領下都打到雲南了,準備瓜分中國的雲南 廣西 廣東 海南了,這不是玩笑是真的歷史,不信你可以去搜一下「大泰主義」的歷史。
但說回來在二戰前中國人在泰國比現在NB多了,泰國近代20多個總理有超過一半是華人華裔,經濟都在華人掌控之中,華文教育遍地開花中文普及率不輸馬來。泰國的幾個最大的銀行 曼谷銀行,開泰銀行,商匯銀行 泰京銀行都是中國人在二戰前創建的,就是現在這些銀行還是那些華人創始人的後代把持著,只是這些後代被洗腦了,他們現在都是以泰國人自稱,思維也早已經是泰國式的了,這些「功勞」都必須歸功給RAMA 9世的統治。
感謝大家看完我寫的這麼長的裹腳布。上面 @鼠小呆 插入的畫像人物是拉瑪四世。
拉瑪四世( 1804年10月18日 –1868年10月18日) :名為蒙固(『『┎ㄎ),是暹邏曼谷王朝國王,向清廷進貢時稱鄭明,拉瑪二世兒子,1851年-1868年在位。
拉瑪四世名為蒙固(??????????????????????????????????),意為「王冠」,中國史書稱鄭明。1851—1868年在位,謚號為帕瓊格勞。他雖繼位前做了27年的和尚,但卻是曼谷王朝最英明的國王之一。
四世王於1804年10月18日出生於吞武里老王宮,父親繼位後,隨父親移駕大王宮,在宮中學習王儲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
1815年,11歲的他就受父王委派,領兵接受了四萬沒孟人移民,他們是自願脫離緬甸統治歸附暹羅的。他稱她們為新孟人,並指揮他們在巴吞他尼府定居,建立「新孟人居住區」。
1818年,他第一次出家,在大舍利寺做了一個小沙彌。7個月後還俗面聖,已經是經綸滿腹,二世王賜他吞武里老王宮獨立居住。
1822年,他娶娜伊為妻,生活不到兩年,他又再次出家。出家15天後,父王駕崩,三世王繼位,當時不少王公大臣勸其還俗,奪回王位。但遭到他的拒絕,為避免了國家動蕩,他乾脆一心向佛,做了27年的和尚。
27年間,他潛心佛學。他在玉佛寺出家,在大舍利寺住守。他拜威千比差大師為師,學習巴利文,修研《三藏經》。三年期滿,他對巴利文已經很熟練,並能熟讀《三藏經》。一次,他在三世王與眾僧面前熟背講解《三藏經》三日,三世王賜其九級法師御扇。
不久,他發現,暹羅僧侶對於佛教教義理解有誤,因而有不少行為違反了戒律。他聽說有位孟族高僧,叫猜普地翁法師,在班蒙坤寺任副主持,立即登門拜訪。通過交流,了解到孟僧戒律比暹僧嚴格得多,便決心效法孟僧。由於他所在的瑪哈塔寺是暹羅僧王所在寺院,他的與眾不同引起僧王和眾僧的誤解。於是他於1829年遷至拉查堤窪寺,開始探索新的禪修。當時還有六位僧人跟隨他進行修行,他們被世人稱為「達摩育宗」,與「瑪哈宗」(或叫大宗),並列為暹羅佛教兩大教派。隨後他被三世王封為僧侶委員會委員。1836年,出任班尼衛(Wat Bowonniwet)寺住持,時年32歲,成為暹羅最年輕的大師。
錫蘭國(今斯里蘭卡)國王聽說暹羅國王王弟在暹羅恢復了佛律,派遣僧團前往班尼衛寺訪問。三世王后讓孟固大師組團回訪,他委派班尼衛九級法師桑素樸和頗尼窪寺九級法師格阿瑪羅率僧於1842年前往出訪,並帶回了正宗巴利文版的《三藏經》。1844年,桑素樸法師再度出訪錫蘭,帶回尚缺的《三藏經》,於是暹羅在歷史上首次擁有了最完整的《三藏經》。
有位名叫比丘夫?帕勒郭斯的天主教神父,他的教堂與班尼衛寺很近,你來我往的成了孟固大師的朋友。他向孟固大師教授拉丁文,孟固大師向他教授巴利文。通過他。孟固又結識了兩位美國傳教士迪?比?布拉力博士和吉?卡斯威爾,並向他們學習英文。他本想向他們教授巴利文作為報答,但卡斯威爾不願學習,他要求到班尼衛寺向僧侶們傳教。蒙固大師答應了他的要求,結果六年下來,他能夠熟練的讀寫英文著作,班尼衛寺的僧人卻沒有一個成為天主教徒。英文的熟練掌握給了他打開西方先進科學的鑰匙,他開始閱讀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文獻,對天文學特別感興趣。通過大量閱讀西方報刊書籍,他對西方有了一定了解和好感,他也成了第一個可以用英文交談和寫作的亞洲國王。
鴉片戰爭後,他中斷了與清廷的聯繫,積極與西方各國建立外交關係。1855年4月16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派遣御使英國駐香港總督瓊?鮑林爵士抵達曼谷,並於18日與暹羅簽訂了新的《暹英條約》(即《鮑林條約》)。這份條約基本以1826年的《伯尼條約》為基礎,但達到了英國人的所有目的。該條約取消了暹羅王室對進出口貿易的一切限制,暹羅對一切進出口商品只能徵收不超過商品價值3%的進口關稅;暹羅單方面給予英國領事裁判權,違反暹羅法律的英國公民在英國駐暹羅領事法院接受審判,而不是在暹羅法院接受審判;並允許英國軍艦停泊,這使得英國軍艦很長時間內長驅直入,在北欖府要塞停泊。這份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開了暹羅史上允許外國人在本國土地上自由經商的先河,也徹底的打開了暹羅的大門。1856年,暹英又簽署了一個補充特別規定,准許所有英國公民暢通無阻的由任何地區進入暹羅。
1857年,四世王派遣第一個使團,由蒙德里希素里亞翁侯爵率領一行27人,於7月24日赴英倫,並於同年的12月18日到溫莎王宮覲見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使團在倫敦逗留了四個月,於1858年5月21日返回曼谷,翻譯蒙拉措泰回國後撰寫了《遊覽倫敦》一書。
1856年,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派遣御使查爾斯?路易斯?尼克倫向四世王貢獻了國王與王后的青銅塑像,以及新式馬車等禮品。9月18日,雙方簽署了新的《暹法條約》,規定法國軍艦可駛入北攬河口,並在預先通知暹羅王室後,可以駛入曼谷。法國派遣烏本列出任首任法國駐暹羅總領事,暹羅則任命迪克拉堪為首任駐法總領事。四世王還於1860年派遣御使希皮公爵率使團赴法國覲見拿破崙三世。
同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也派遣哈維?帕克前來修約,提出與英、法兩國同樣的要求。1860年2月14日,四世王委託美國商船瓊?亞當斯號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捎去禮品。1861年,四世王致函美國總統林肯,表示想贈送一對大象給美國人使用。請林肯總統在2、3月的捕象季派船來暹羅,以接大象赴美國繁衍。林肯總統復函表示感謝四世王的好意,但「美國正在發展機械化,不需要大象做勞動力」。四世王非常敬佩林肯,並效仿林肯推行廢奴運動,以推動暹羅經濟發展。他廢除了經過國王面前必須爬行的舊禮,一切外國使臣朝見均可免予殿前匍匐及跪拜,以示平等。
登基後,兩位法官去世,他按照西方民主選舉制度要求親王和官員投票選舉法官。他重視英文,重用英語人才,對他通曉英文的弟弟朱他瑪尼王子厚愛有加,給予他很高的榮譽,封其為與自己地位平等的國王。這就是並列拉瑪四世王,或叫「濱浩王」,履行前宮副王宰相之職,直到他於1865年駕崩。
他鑄造貨幣使錫幣和銅幣替代了長期使用的貝殼,他還修建了泰國的第一條公路,親自規劃曼谷的道路。
他重視西學,並希望他的子女們也能像他一樣通曉西學。1862年,他僱傭了英國女教師安娜?列奧諾溫斯(Anna Leonowens)來暹羅向他在宮廷的貴族子女們教授英語和其他科學知識。正是這個安娜使得拉瑪四世更加聞名於世,她在結束暹羅的教育生涯後,定居美國,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在暹羅王宮的英國女教師」,此後發表一系列文章,並將此經歷寫成回憶錄《安娜與國王:曼谷皇宮六年回憶錄》(The English governess at the Siamese court:recollections of six years in the royal palace at Bangkok)。根據她的文章和書籍,1944年英國作家瑪格麗特?蘭登(Margaret Landon)改編成小說《安娜與暹羅王》,大受歡迎。1946年黑白電影《19世紀英國教師的真實故事》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和最佳美術獎。1951年尤伯連納主演的百老匯音樂劇《國王與我》上演,創1246場紀錄。1956年《國王與我》電影版面世,同樣由尤伯連納主演,他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1972年,《國王與我》拍成13集電視劇,尤伯連納再次主演。1996-1997新版《國王與我》音樂劇再次上演,獲得4項東尼獎。1999年動畫片《國王與我》上映。中國觀眾最熟悉的也許是1999年周潤發版的《安娜與國王》。當然,這些著作、影片都是篡改歷史,有損泰國國王形象的,因此遭到了泰國政府的抵制,除了1946年的《19世紀英國教師的真實故事》外,其他在泰國是禁止出版和放映的。
四世王在第二次出家前曾娶娜伊為妻,娜伊在為他生育兩位子女後,在長達27年的等待中,也沒等到丈夫的還俗無奈死去。他後來娶了三世王六王子的女兒蘭佩公主和潘來公主兩姊妹為妻,並冊封蘭佩公主為正宮皇后,這也是暹羅歷史上第一個獲得「Queen」稱號的暹羅王后。在古代王族,王室為了保持王族血緣的純潔,總是儘可能的在王族內選擇配偶。如二世王的王后也是他表妹奔洛公主。
在暹羅一夫多妻的時代,許多人都喜歡娶姊妹為妻,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愛其姐,憐其妹」。蘭佩公主為四世王生育子女四人,長子就是朱拉隆功王子,也即後來的拉瑪五世。潘來公主為四世王生育一子一女,其子吉乍侖王子,生於1863年,一生設計過無數美妙絕倫的建築藝術品,成為當時暹羅水平最高的建築藝術家。最出名的是本扎瑪缽大佛殿,西方人稱為「The Marble Temple 」(大理石寺),這是西方遊客到曼谷必去參觀的。
他的另一個兒子丹隆拉查奴帕則成為第一個運用西方歷史學研究法研究暹羅歷史的人,他編著了《曼谷王朝拉瑪二世編年史》、《曼谷王朝拉瑪五世編年史》以及《暹羅佛塔志》等著作,被譽為「暹羅歷史之父」。
他自47歲登基,至64歲駕崩,共有王妃35人,子女82人,是曼谷王朝子女最多的國王。事實上他的很多王妃都是她們父母送到王宮的,為了能使自己今後加官進爵。到1861年,越來越多的王公大臣把自己的女兒獻給國王,以至於57歲的國王不得不出面制止這種行為。12月15日,他發布諭令「……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女子獻身,賞賜的年金也日益增加,現在兩千斤白銀都不夠……妃子數目劇增,以致無力滿足每一位妃子的慾望。……比照你們自己,你們就會明白,一日一夜只有24小時……公務繁多,幾無閑暇。若哪位王公大臣的子孫覺得在宮中不如心意,寂寞難耐,未生育子女,白白浪費青春年華,盡可請求回家或改嫁,並非挖苦。但已生育子女的王妃除外……」
他還任命法國人迪?克莫遜為暹羅交通事務大臣,在他的幫助下,四世王在曼谷大修道路,保城路、乍侖功路(榮都路)、席隆路(風色路)等,都是在那時開通的。為了交通方便,四世王還挖了幾條運河,如帕東功運河、瑪哈沙瓦運河、帕司乍侖運河、丹儂薩杜運河和華蘭鋪運河,這些運河至今仍是曼谷水上交通要道,也使曼谷獲得了東方威尼斯的美稱。
後來他還任命這位克莫遜為暹羅駐倫敦第一任總領事,退休後又代表暹羅出使挪威、瑞典、比利時、義大利等國,與他們簽訂了友好和約。
他一生最愛讀書寫作,無論公務多麼繁忙都未間斷讀書與寫作。他涉獵學科甚多,尤其是天文學,最為熱衷。他有兩處觀星台,一座在挽巴茵行宮,一座在佛傑府山丘行宮。1868年他在那裡成功測算出,這年的8月18在暹羅南部將出現日全食。他懷著興奮的心情,宣布這次日全食出現的準確範圍在東格林威治經度99度42分北緯11度39分。這次日全食可以在曼谷以南約225公里的三禮育觀看。
8月18日,他帶著自己的王妃和子女們,還有暹羅的星相家們,以及暹羅王朝任職和經商的84個西洋人,前往觀測。他還邀請了英政府駐新加坡總督亨利?奧德侯爵,法國也派出了一個龐大的科學家代表團。在日全食結束後,四世王不幸染上瘧疾,於10月18日駕崩。
轉載自:曼谷王朝簡史之五:拉瑪四世時期 -----徹底的搬運工。
其實主要還是出於政治原因。前面大家都說到了吞武里王朝的鄭信王是華裔,當時鄭信的統治是受到清朝政府承認的,所以拉瑪一世卻克里將軍建立曼谷王朝後清朝政府並不承認,而泰國政府又想維持與中國的關係,所以拉瑪一世就給取了個姓鄭的中文名字,叫鄭華,稱自己是鄭信王的後代,這才取得了清朝政府的承認,後來國王取中文名這個傳統也被保留了。
而且說曼谷王朝的國王是鄭信後代也並沒有錯,因為這位卻克里將軍不只是鄭信王早年的好友和手下戰將,同時也是鄭信的女婿,也就是說現在歷任泰王的祖奶奶,就是鄭信的女兒。
暹羅是比較開放的地方,古代阿拉伯波斯中國的商人來了就是暹羅人,季風性貿易,來了就娶妻生子,回國後,留下很多多單親家庭,跟現在泰國租妻很有淵源。
華人之於暹羅,就像諾曼人之於東斯拉夫俄羅斯。
華人鄭信他粑粑來暹羅做生意,廖里可三兄弟過番去斯拉夫蠻做生意,漸漸還當上了斯拉夫蠻子的藩王。
暹羅是中華朝貢體系的一元,合法性來至於中央王朝的冊封。
把丈人給幹了,給他丈人送終,以國人來說是過繼,也姓鄭,延續合法性。
另外,暹羅飽受緬甸蠻子侵擾,結好清國,跟後來結好打敗緬甸的英帝國是一樣的。
潮州人統治的暹羅=鮮卑人統治的北朝到初唐
鄭昭=拓跋燾,一統天下,晚年昏亂死於側進之手鄭隆=元宏,改革者,向土著部分開放權力
頌堪(本姓吳)=楊堅,正式宣布同化於本土居民,實際上掌握權力的集團與被統治者在文化和心理認同上仍然存在明顯鴻溝鄭固=李世民,固守征服者(漢化鮮卑/泰化潮州人)基本盤利益,同時以柔術拉攏各方力量,被捧成聖君邱達新邱英樂兄妹=武則天,優勢族群外圍(漢化鮮卑寒門/潮化客家人),依靠扶植拉攏弱勢族群(關東人/北部東北部人)(選票/科舉)樹立自己的權力至於王室的中文名,就跟楊堅小名叫那羅延一樣藩國的帝王是不是都有中文名?去越南順化旅遊看來了三四個皇陵,其中一個某門坊上面的牌匾寫著「聰明正直」,皇城裡面陳列的古代詔書文件等都是中文寫的。
推薦閱讀:
※到越南峴港有什麼好玩好介紹的?
※除了新加坡,東南亞有哪些國家適合移民?
※在東南亞運營手機遊戲,支付問題如何解決?
※馬新兩國華語現狀如何,隨著中國大陸的強大會有怎樣的變化趨勢?
※中國是否可以通過引入東南亞移民(或者引進廉價勞動力)來延緩外資撤廠及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