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寶寶學說話是先教普通話好還是先教方言好?
背景:本人和妻子來自某二線城市,非上海人,在魔都工作生活多年。目前寶寶就要進入學說話的階段,有一個問題比較糾結:是先教他說普通話呢,還是先教他說方言?先前我們的共識是教他說普通話(截至目前我們與寶寶的交流或當他面的交流都是用普通話),原因是目前魔都的環境是大部分小孩子都在學校講普通話。讓他早點學會普通話,是為了方便他交朋友,融入社會。但家鄉有朋友指出,如果只教孩子普通話,就等於讓孩子失去一門方言,並不是好事。各位對此有何意見和建議?謝謝。
這樣說一句吧,我所遇到的普通話和方言都很棒的無一例外是從小先學的方言
完全反對@孫嘉林。請一定讓你的孩子先學方言!以下逐條解釋。
首先,不排除寶寶學會方言之後,在學習普通話的發音和使用里使用方言的習慣,進而產生地方版普通話,雖然別人能聽懂,但總是不舒服的。以前接觸過一些女生,那一口地方方言味道的普通話,直接掐斷了我想和她進一步發展的念想兒。
1. 無論如何,你的寶寶終將學會普通話。如果你不教他方言,他就基本上等同於永遠失去了學習本地方言的機會。
2. 況且樓主說了,周圍的小孩都說普通話,那麼可以肯定樓主的小孩在沒有接受樓主教育的情況下自然也可以學會普通話。(龍應台有篇文章就說她的小孩在幼兒園裡,英語德語什麼的混雜,然後後來她的小孩就什麼都會說一點的樣子= =)
3. 討厭某一種口音?我還非常討厭普通話的兒化和後鼻音呢。我也可以說:「那一口地道的帶兒化和濃烈後鼻音的普通話直接掐斷了我和她進一步發展的念頭。」(誰要找我大吳越國之外的妹紙呀)
其次,不只普通話會受到影響,貌似學習外語也會受到影響。我好奇的是,好多人說英語的時候竟然也帶著方言的味道,大學時候同學的河南版英語讓我記憶猶新。
1. 事實上在某些方面,方言有利於外語學習。舉例如下:維吾爾語的小舌音對於法語的學習和吳語的連讀變調對於日語的學習。
2. 操一口標準普通話的人說英文就沒有口音了?本來各地就有各地的口音,人家外國人也不這麼在意。最後,很多方言存在著缺少某些發音或者某些發音在方言里是沒有區別的,最著名的有L和N不分,平翹舌不分。一旦形成習慣後,就無法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影響以後的社會交流。
1. 這個和第一條似乎重複了。無法說標準普通話是什麼概念?的確很多人n/l不分,平翹舌不分,前後鼻音不分,但這影響我們交流么?要知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無數讀錯的字呢。
綜上所述,請樓主一定要教你的小孩方言!這是在盡延續一種獨特文化的力量!
最後貼上一段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捍衛文化的多樣性與尊重人的尊嚴是密不可分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
普通話根本不用教,只要家裡有台電視就一定學得會。(參考廣東非粵語母語人卻會說粵語,因為可以收到粵語台。 )和孩子說本地語而不要求他說,上學後她/他可能就會和您說普通話。(受學校環境影響)若答主有心傳承母語,一定要堅持讓孩子和自己說母語。而且,多語人在外語學習上有很大優勢。
當然是方言,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我家是湖南的,你不知道湖南的方言有多少,幾乎每個鎮都有自己的方言,我最自豪的是能掌握鄰近兩個縣的語言,還能聽懂大多數南方省市的方言,比如說重慶,雲南,四川,貴州,只要你不是太快都幾乎能聽懂,甚至我只用了兩周時間就能聽懂大多數蘇州人說的蘇州話,這些語言的掌握讓我覺得語言的學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對外語確實有一定幫助,興趣上是這樣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絕對不缺學習普通話的環境,所以有的是時間和機會去掌握這技能,而且方言都承載了一個地方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甚至是一些俚語,用方言來說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有些時候這些語言還能反映這個地方人的性情。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通過語言文字去認識這個世界,進而有一種渠道去掌握新的知識和體驗。所以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只要先學會一門,就能幫助孩子認知,無所謂先後。
但如果題主考慮讓寶寶先學會普通話進而可以更快融入朋友群體,這樣的擔心有點多慮,因為12歲前的孩子的語言能力超出我們大人的想像。基本只要把他們放在那個語言環境裡面,他們很快就能學會一門語言了,而且非常駕輕就熟。
所以我還是會建議題主有條件有機會的話還是多教教孩子方言吧,原因有以下幾點:
1. 方言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因為推廣普通話的關係,越來越多的小孩子已經不會說他們的方言了,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流失。我們還是希望能讓多元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2. 方言是親情的紐帶。其實很多祖父祖母輩的人的普通話都不是很好,而他們的語言能力又已經弱化了,讓他們學習普通話比讓孩子學習方言要困難得多。所以如果讓孩子可以用方言和自己的祖輩交流,也是一種親昵的交流方式;3. 方言學習有其學習環境的局限性。方言通常只能在家中習得,而普通話能在學校及社會中學習。因此,如果孩子在一開始就不學習方言,而在學校和社會的大環境下又不得不使用普通話的話,方言能力就會基本喪失;4. 方言可以增加我們認識世界、體驗世界的可能性。每一種方言都有其自己的起源和文化內涵。使用方式與其思維方式也緊密相連。很多方言中的辭彙有其精髓所在,即便很多個普通話中的意象拼接在一起也不一定能解釋出它的確切意思,只有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表達才最精準最到位。如滬語中的「刮三」、四川話中的「巴適」,我相信全國各地的方言里都有這樣的語言現象,不一而足。5. 方言可以拓展我們的辭彙和句式。我自己是上海人,就拿上海話舉例吧。上海話里有很多外來辭彙,例如「水門汀」(「水泥」的意思)其實是過去英文「cement" (水泥)的音譯;「斯迪克」(拐杖)是英文「Stick"(拐杖)的音譯。所以我小時候學的上海話,長大了之後可以和學到的一些英文產生聯繫。當然這些都和當初上海有很多租借有關係,但我相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歷史,而歷史也會沉澱出很多不一樣的語言現象,所以學習的時候不覺得,長大後聯繫起來覺得還挺有意思的。粵語當中其實很多的句式都是倒裝,有些用詞也會使用古代漢語或者英文。綜上,希望題主有條件的話,還是教孩子一下方言吧。免得以後都沒什麼機會用到就不會說了成了遺憾呢。:)我就不會說家鄉方言 在本地還好 出去以後聽別人顧自用方言打電話好羨慕 好像周圍全世界他都不管了 我連躲在角落默念方言想想家的機會都沒。常看別人普通話方言神切換 在外普通話 跟故友或家裡人說話就方言 很親切很有歸屬感 無形中方言也成了一個很私人化的心理舒適區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講:p)。所以我覺得教一下吧。
我不懂育兒,隨便扯一扯自己了解的方面,請不要輕易贊同。
在上海這樣的城市根本不缺乏普通話環境,你也知道學校里都講普通話。所以就算小時候在家裡普通話再差,到學校去一兩年也就調整過來了。如果小學乃至幼兒園就掌握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話,不會留下什麼顯著的語音障礙。
像有些人那樣過分苛求普通話口音沒有意義。你覺得你能從小教他一口人見人愛的普通話?哈,各地都有各地口音的普通話,人們根本沒法主動控制口音,只能適應社群。在上海舒適的普通話口音到別處去別人一聽就是吳語區的人,北京人一口北京味兒的普通話到了外地去自己都覺得跟人說話不舒服,我到廣東呆幾天自己都會不由得把口音調整得粵式一些。也不要像有些人那樣指望靠母語為外語打基礎或指望避免某些母語對外語的影響。外語發音如果不經理性學習就一定會有口音,只是你的口音普遍還是罕見而已。相比方言,普通話帶來的外語口音只是國人不容易聽出來罷了,在外語母語者耳中一樣難聽。但如果你不是上海人,要教孩子說的方言也不是上海話,孩子使用方言的環境和意義只有在家和父母溝通,出門又必須用普通話和其他人交流,那麼從學說話起就說父母方言的價值恐怕就值得考量了。等孩子大一些回到老家再學方言也未嘗不可。
我十歲之前在四川的一個縣城,一直說普通話,不說四川話。十歲到北京,一兩年之後普通話從四川口音轉變成北京口音。現在我挺希望從小會說四川話的,每次回成都在外面都和計程車司機等陌生人說蹩腳四川話玩。
不過四川的普通話環境沒有上海好,不太可比,僅做參考。- - -
「在某些方面,方言有利於外語學習」這種看起來頗有那麼些道理的論調就不要搭理了,沒有意義。這種論調就好像說「在某些方面,買一百斤蒜屯著有利於炒菜」一樣——要不然就是這人不會做菜,要不然就是他太喜歡大蒜了費盡心機找這種無聊的理由買蒜。這個要教嗎?平時用哪種語言,孩子自然會習得,家裡方言,學校普通話,沒有衝突啊。有條件的平時說說英文。沒那麼糾結。現在很多地方都和孩子用普通話溝通,孩子只能聽懂方言而不會主動去說了,覺著可惜啊。
維持五五開。
只要每一門都能保證40%暴露時間。孩子可獲得兩門母語,水平都很好。
何樂而不為呢?作為一個人,首先應當承擔使自己母語繼續傳播下去的義務,我這裡說的母語,就是方言。普通話是全國通行的語言,但普通話不缺乏學習環境,恰恰相反由於推廣普通話使得大量的方言說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學方言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試想當你在異鄉遇到自己的同鄉人時說自己的家鄉話是多麼讓人激動的一件事情,難道你要對著自己家鄉的夥伴說普通話?所以我覺得教普通話與教方言並不衝突,比如我,我會說普通話,也會說粵語,而且我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我的同學說如果我不開口說粵語他們都不覺得我是廣州人,所以說普通話只要在學校學的標準完全不存在口音問題(即便存在也不妨礙交流啊,這點我贊同@梁海 ),這不會成為不教方言的一個理由,假如我的父母當初不教我說粵語,那我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說粵語了。比如我身邊的不少小一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少人會說粵語了,因為他們說「平時學校都說普通話,家裡父母也跟他們說普通話」。另外,多掌握一門語言難道不好嗎?
不要低估寶寶的學習能力,個人意見象題主這樣的,最好教方言,寶寶好適應在的城市,小夥伴交流語言上互通,可以照顧寶寶的自尊心,至於方言,回老家一個月就可以聽懂的,不會刻意失去某種語言的我妹兩個小孩,都基本是兩歲才說話,就是語言太雜了,浙江話,普通話,白話,英文加四川話,現在都可以說,可以聽懂,回去四川他們自然說四川話,在浙江就說浙江話,我都聽不懂,到了香港就說白話加英文,對我說普通話居多。
-
現身說法,打消題主疑惑!
我朋友是廣州人,先學的是以鳥語著稱的粵語,直到5歲之後才學普通話,她一樣考到了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
可能有朋友不太了解普通話水平一級是什麼概念,那麼順便多說兩句,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是國家標準語言、通用語言普通話的代表;是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影視話劇演員的從業標準。
這個標準,近幾年北京的通過率都未超過5%。(數據有待進一步查找,不過應該只有更低沒有更多就是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經過專業語音訓練而能講出標準普通話的人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標準的普通話基本不影響日常交流,比如我那chi、che不分的潮汕朋友天天說「去買份吃仔面回來車」,以及n、l不分的我自己天天問「你們要不要喝榴(liu)蓮(lian)牛(liu)奶(lai)啊」,這些都不會妨礙我們互相理解我們的語義啊。所以題主完全不必擔心孩子先學方言就學不會普通話。而關於孩子的交友問題的話,如果能進幼兒園讀書的話倒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幼兒園孩子們說話都是咿咿呀呀的,講個方言什麼的其他孩子還覺得有意思呢!進不了幼兒園的話,跟住旁邊的小朋友玩兒去就好了,反正你們的母語又不是普通話,還沒有人家那群小孩子說得標準呢!讓孩子讀小學前能夠說普通話就好了。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現代二語習得理論普遍認為,孩子青春期發育的時候,負責語言學習的腦區Broca`s area會出現退化,所以學習語言的良好時機是在12歲之前。無論是外語,方言,還是普通話,都讓孩子在青春期前先學會吧。-我爸媽也沒教過我說普通話,我現在普通話說的挺好的。先教方言吧。雖然我也知道習慣說普通話之後說方言都覺得怪怪的。
我自己的經歷是這樣的:
三線小城市出生長大,完全是方言語境,但從學說話開始就學習的是普通話。父母在我小時候處於語言學習期時一直用普通話跟我交流,後來長大基本定型了,他們講方言我講普通話,交流完全無礙。我潛意識思維什麼的都是普通話,但是父母兩邊的方言都會講,自己覺得講得挺地道的,跟不習慣聽、講普通話的家鄉人用方言交流無礙。
我的看法是,背景語言環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處在方言語境中不用主動學習也自然而然地會講方言,處在絕大多數人講普通話的環境中,自然慢慢就能適應普通話。所以,如果希望小孩的語言思維不要太單一,可以主動教他講與背景語言環境不同的語言。在題主問題的背景下,就是教他方言咯(跟我的經歷正好相反)。
不知道這樣行不行得通,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哈。爸媽來自不同的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方言互不 intelligible 於是只能相互用普通話交流。。。
搞得現在我都不會任何一邊的方言。。。 Oops...
看就學環境吧。我們小學和初中那會在學校里說陝西話是會被嘲笑的,所以農村來上學的同學還蠻慘的。後來到了高中,農村來的同學直接佔了一半,老師也用陝西話上課,反而不會說陝西話會比較慘了。不過北方方言不比南方,還是跟普通話比較像。我小時候是我姥姥帶的,一句陝西話都沒學會。她不會說普通話,我倆根本沒法溝通,就談不上教我了。。然後上了高中秒懂。。雖然是陝西話口音的普通話吧,但是比如罵人- -或者形容詞能蹦出來方言的詞,在學校就還能混得開。大學在上海,宿舍有個上海姑娘小時候在外地上學,不會說上海話,貌似挺被上海人排擠的。。
普通話是在大環境里一定能學會的。所以首先教什麼語言是需要考慮考慮,但首先教普通話則沒有必要。
首先,以我個人角度出發的話,我成長在粵語地區。以後我的孩子(首先要有個女朋友T^T)如果不會說粵語,我會覺得是一種遺憾。能用粵語的話以後能多欣賞很多東西,比如能看港片港劇啦,比如能唱粵語歌啦。在家裡能和我用粵語交流本身就很溫馨啊,和用普通話感覺就不太一樣。基於這些考慮,先教粵語也許是我的一個選擇。當然,這裡帶了我的私心,以後還得和未來夫人(T^T在哪啊)商量一下。
然後,孩子入學所在地的方言也可以教,不然實際上會影響孩子的交際。別的地方不了解,在粵語地區雖然平時上課當然都是用普通話,但是同學們私下裡交流都是用粵語。如果孩子不會說的話……總歸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我想別的方言地區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吧。缺點就是長期來看,長大之後,如果要離開這個入學的地方,方言還有多少使用場合存疑。(當然,在上海這種一線大都市,會不會說上海話對孩子的影響想必是不大的)
然後是英語,也許是以後實用性最強的語言。如果首先接觸英語,對西方世界從小有著自己的了解,好處太大就不展開說了。缺點是和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交流會有隔閡。利弊權衡,我認為英語應該是要教給孩子的第一種語言的首選。
至於如果父母所用的方言是些個什麼村的土話這類的,就不要教給孩子了吧。如果是一些地方特色很強的,承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的方言,還是很值得考慮的,語言也是文化存繼很重要的部分。這主要就講究個情懷了,和實用性無關。
語言作為交流工具,要綜合考慮孩子以後的使用場合和交流需要,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還要考慮一定的情懷傳承。有得有失,好事不能都佔盡,做父母的幫孩子做取捨吧。
————————————————
補充個題外的——絕不教髒話。雖然很多人說粵語的粗口很精髓,上了大學之後很多別的地方的同學提起方言時對於各種方言怎麼罵人這塊也特別感興趣。但我想說的是,無論說什麼語言的髒話都會讓孩子顯得非常沒有教養,十分討厭。語言分「習得」和「學習」
母語是不用學習的讓小孩在方言的環境里自然而然的習得方言,在電視、文本和課堂上系統的學習普通話。
先教方言,普通話以後總會接觸的,方言不教以後就不好教了,他可能就會只聽得懂但是不會說。
年紀尚輕,不懂育兒~不過曾經從孩童階段走過來,說一點自己和周圍小夥伴的看法~首先,不同人的語言轉換能力不同。有些人學了方言,這輩子普通話都帶有方言的味道,而有的人卻可以在幾種方言和普通話間自由轉換,這個真心因人而異,因此,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很強,哪種教學在前完全不用擔心,但反過來語言學習能力不強,不管是先學啥,最後孩子長大後基本上可以肯定他就只會帶方言味兒的普通話這一種語言;其次,題主的擔心的確不是沒有來由,在孩童時代,一個人身上哪怕是一點點的與眾不同都有可能成為被嘲笑甚至被排擠的理由,因口音不同被人嘲笑的例子比比皆是,,固然有些人可以調整很快,或者在家長朋友老師的幫助下正視自己的口音,但也會有些人因為這個小問題而不斷受到困擾,所以這樣的擔心也有道理。私以為還是得按溝通的需要決定,如果題主及愛人親戚往來頻繁,老家有發展機會或老鄉眾多,會這種方言可以給孩子帶來不小的便利和親切感;但如果孩子今後可能是在上海發展,或者跟老家也沒有過多的往來,方言的意義可能就沒那麼大了。
推薦閱讀:
※「贊」一詞的來源是什麼?
※用越南語字母書寫粵語是否可能?
※香港姓名拼法和粵拼為何不同?
※為什麼台灣人說話時把「和」讀成hàn,唱歌的時候唱成hé?
※哪兒的話有時會管「往」讀「wàng」,管「在」讀「zǎ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