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人文社科類詞條的可信度有多少?

隨著越來越多人知道維基,編輯詞條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在一些人文社科類的詞條里(尤其是近現代的),有沒有一些人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或名譽,而肆意抹黑現實,編輯不實的內容呢?而讀者以及審批詞條的人由於不明真相,而未能辨別黑白。在這種情況下,這類詞條的可信度有多少?而我們又該如何去辨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另外,審閱人是如何保證編輯者所編輯詞條內容的正確性?


維基百科追求的理想狀態是:每個讀者都是審閱者,評論者,最終成為改進者和編者。英文維基比較接近這種狀態,幾個條目數靠前的版本也勉強有足夠的活躍度。而中文維基以及排名更靠後的維基則離這種狀態比較遠。小語種(母語者少於一億)的版本受制於使用人數,活躍度無法提高。而中文維基則是由於以往常年在牆外,同時國內的網路百科已經成型,導致中國大陸的中文網民極度缺乏對維基百科的認識,中文維基百科活躍度過低。

首先,維基百科是一項網路百科全書計劃,而不是一本網路百科全書。本質來說,維基百科是一項建構在全球網路上的大型長期實驗。維基百科是一個動態的工程,而不是一本靜態的百科全書。所有閱讀過維基百科的人都是這項實驗計劃的參與者。英文維基百科計劃從2001年開始運作,直到去年才可以說是大體完成。而中文維基百科計劃由於牆的阻力,可以說是中途而廢。中國大陸無法建立維基社群,無法積極開展有關的宣傳推廣,導致大陸網民基本上曲解了維基百科計劃的內容,甚至將之與牆、維基解密等方面聯繫起來。

另一方面,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網路百科的出現也使得這種曲解越來越深。絕大部分網民以這兩者為模版來看待維基百科,無法認識到兩者之間本質性的區別(除了維基人以外,我沒見過幾個真正了解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本質差別的人,英文維基百科的接近完成被認為是一個「奇蹟」,而百度百科只花了三四年詞條數就達到數百萬,但也沒被稱為奇蹟,便是因為其中本質性的差別)。而編輯、利用百度百科的方法是完全與維基百科相悖的,結果就是習慣了百度百科等網路百科的中國大陸網民無法接受、理解維基百科計劃背後的精神和理念,比如說提出類似:

  • 「為什麼有人不要錢來寫維基百科?」
  • 「什麼樣的利益驅動著維基百科的編寫?」
  • 「維基百科代表著哪一方的利益?」
  • 「為什麼維基百科的界面那麼差,用戶友好度不夠高?」
  • 「為什麼維基百科要使用難以上手的非所見即所得編輯器?」
  • 「為什麼我把我發現的好文章放到維基百科會被刪掉?」
  • 「我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編輯得了百科全書?」

等等典型的問題。願意並且有能力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編寫的人一直很少。

在中國大陸普遍網民參與度低、理解不夠的情況下,積极參与的人有不少是:

1)宣傳某種主張的狂熱主義者,

2)處於某些個人或公司利益而參與編寫者,

3)純粹的破壞者。

這種狀況在人文學科更為常見,因為自然科學學科里不會有政治、文化上的主張的問題,也比較少涉及到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而中文維基這種狀況看起來比較常出現,是因為總體來說活躍的參與者過少。英文等高活躍度版本的維基百科中,這種情況也存在,但大量的活躍參與者中,他們占的比例很少。

最後正面回答一下問題。維基百科條目是有多個歷史版本的。如果你想知道某一個細節的可信度高不高,首先可以看內容後面是否有高素質的參考來源作為腳註。如果你想知道某個版本總體的可信度高不高,

  • 可以看是否被人掛上了各種問題模版(一般會掛在標題下面,首段上方),模版一般會說明條目存在的問題,比如不中立、缺乏來源佐證、缺乏腳註、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等等。
  • 可以查看條目討論頁裡面的討論串。這些討論串基本會涵蓋條目寫作歷史上出現的討論或爭論。包括出現過什麼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內容頁面的問題模版一般會導致討論頁里出現相關討論)。沒有討論的條目可能是關注度比較低的條目,可能存在不為人知的疏漏。
  • 可以查看條目的歷史版本。如果條目的歷史版本比照中顯示條目最近經歷了反覆的改動,可能說明它遭到了編輯戰或破壞,可信度可能會打折扣。

總之,由於英文地區的網民參與度足夠高,對這些方面有足夠的了解,所以比較容易懂得辨別可信度的問題。中文地區尤其是大陸地區的網民對維基百科參與度低,對其中的運作方式缺乏了解,所以辨別起來會有困難。想要學會辨別條目的可信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參與其中,無論是在討論頁留言,還是直接參与條目內容的改進和編寫,都能讓你明白什麼內容可以信,什麼內容缺乏可信度。想要懂維基,最好就是成為一個維基人。


提問者詢問的是「人文社科類」條目,單問這個大類的條目可信與否我實在是給不出答案。不過,既然看過不少條目,我倒是覺得,如果這個條目所述的主體越重要,關注的人越多,這個條目的內容往往較為「可靠」(當然這類條目也有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這個會在稍後提到)。

「中文維基的多樣性比較高,因為參加者來自於兩岸三地和海外,可以反映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假如編輯者來自各種各樣的社會,各種各樣的文化,那麼它的中立性就比較會反映出這些多樣性,會比較強。」

—— User:Wing

「中立的觀點」是維基百科五大支柱之一。如上所言,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構成比較複雜,編輯者之間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當他們之間發生碰擦時雙方便會坐下來進行討論(或是爭吵),互相審定對方添加的來源是否屬實,撰寫方式是否有傾向性,等討論編輯結束(或是硝煙散盡)之時條目的內容往往正反兩方觀點兼備,敘述方式無偏向性並且較為中立。大體來說,只要這個條目關注度較高,條目的內容還是較為可靠的。

而一些關注度不高的條目,就比較難說:如果這個這個條目是一位資深維基人刷出來的小條目的話,那麼他當時的可信度沒什麼大問題,但是這類條目由於關注/監視較少,有可能在後期被加入一些不實資料,這個時候維基百科的免責聲明出面啦:「維基百科不保證其內容正確無誤」,「請注意在維基百科上您能找到的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容易誤解的、危險的或非法的」,這時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了。如果你覺得一個內容比較可疑,首先看它這裡有沒有內文注釋或者參考資料,如果有,點進去看一看然後自己來判斷這個資料是否可靠是否權威。如果沒有,把這一段內容扔到搜索引擎里搜搜看,自己判斷這是不是野史資料或者不實內容。「請不要倚賴您在維基百科內所找到的任何資料,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

-------------------------------------------------私貨的分割線---------------------------------------------------

硝煙散盡類的條目如果雙方好好打掃打掃整理整理的話(當然基本都是一個編輯者在做),那麼這類條目將會是中文維基條目的典範。比如鄧小平,蔣中正,林彪,周恩來 等條目,點開這些條目的討論頁或者翻看這些條目的編輯歷史就會發現他們曾經充斥著十分激烈的爭論,乃至爭吵或者互相辱罵。不過這些條目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中文維基的優良條目甚至特色條目,而這些條目都是兼容了雙方的觀點的。

但是如果硝煙散盡,當年砸茶杯飛茶碗的主不來打掃戰場的話,條目看起來就有點痛苦了。需要說一下的是,這類條目的內容依然算是可靠,但是由於長時間修改刪除乃至發動編輯戰,這類條目的排版會相當難看。比如這個條目:毛澤東 和他的「附屬條目」 對毛澤東的評價 。前者充斥著「來源請求」這類批註,不過其實被批來源請求的一些內容還是可靠的;後者「正面評價」一節長的嘆為觀止,不出意外應該是哪位主席支持者幫著羅列的。這種條目也許在爭論前看上去還不錯,但一旦一戰過後,條目的質量可能會有些下降。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中的荒誕角色?比如吳剛和西西弗斯
我們該討厭一個人,還是討厭人性中的醜惡?
「人類所有的利他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私慾」這句話該怎麼反駁呢?
如何調節住集體宿舍的不適?
狗是否應該用來食用呢?

TAG:維基百科 | 社會科學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