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有哪些盈利模式?


幾個月前自己提的問題,沒人回答,後來自己學習了一番,寫了個綜述。

當下自媒體盈利研究綜述

一、 前言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從博客到微博大號乃至微信公眾賬號,互聯網及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探索其盈利模式,其中不乏業界精英。對於自媒體商業化的討論,唱衰者有之,對其滿懷信心者亦有之。筆者雖為一文科生,但對互聯網科技興趣濃厚,每天混跡於虎嗅網、36氪、雷鋒網等科技新媒體,看各家觀點競相爭鳴,開始做當下中國自媒體商業化相關問題的思考,遂寫成本文。本文在寫作之初所研讀的40多篇文章皆為虎嗅網、36氪等新媒體兩個月之內刊載。

二、 主體

(一)何為自媒體?

關於自媒體(we-media)的定義,百度百科的闡述複雜而不夠清晰,故不採用,簡單說來,自媒體就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做的媒體,它必須有強烈的個人特徵和風格,比如張三建一個博客,可能這個博客是原創文字為主,也有可能是轉帖為主,但需要有張三自己的強烈的個人風格。沒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自媒體」,其實只是一個媒體而已,談不上「自媒體」。此外,自媒體須具有獨立的特性,媒體人羅振宇將其定位為「U盤化生存」方式——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不屬於任何組織,沒有任何名片,由此,可為其貼上「獨立」二字。這兩個特性(個人風格、獨立)業界討論者基本沒有爭議。關於商業屬性是否為自媒體的必須屬性,還存在爭議,這裡暫不做判斷,因為本文的主題即為自媒體的商業化,那些沒有經營慾望的個人博客和微博不在本文討論範圍。需要補充的是,業界普遍認為如韓寒主編的《one一個》不屬於自媒體,因為其編輯團隊已達到十個以上,如虎嗅、36氪等也非自媒體,而是一個自媒體的聚合平台。

關於自媒體的形式,以文字圖片為主流,自媒體所發新聞、評論、小說大多是這種形式,此外也有媒體人希望有聲有色,提出音頻視頻的想法,並建議做獨立APP。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形式,當然一些人已經在做,如羅振宇已經在做視頻方面的探索。

(二)自媒體的商業模式

自媒體能否找到其商業化模式,實現盈利,這在互聯網業界存在很大爭議。如魏武揮曾撰文闡述「我為什麼反對自媒體有商業模式「,認為自媒體人玩個票容易,做成事難,支持者則放話,」全世界自媒體聯合起來,收入千萬不是夢「綜合各家意見,筆者認為,目前自媒體獲得商業通道的可能性有這麼幾個:廣告收入、付費閱讀、線下收益。

2012年8月,騰訊網科技總監程苓峰,發布微博宣布離職遷居南方小鎮,「我選擇不打工、不創業,專心做個人媒體,關注互聯網。通過微博和各媒體專欄發布信息,通過稿費和諮詢獲取收入。」

幾個月後,程苓峰把微博里的話變成了現實。更靠譜的是,他為其他也準備做「自媒體」,但苦於沒有盈利模式的同行指點了一條明路:賣廣告。

1月25日,程苓峰對外宣布:以他為主筆的自媒體「雲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每天1萬,或是每3天5萬,向中國乃至全球業界開售。此後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

有了程苓峰的成功案例在前,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個人媒體為什麼能賺到錢?因為微博、微信這些社會化媒體前所未有地讓個人直接獲得自己的用戶,而且能幫助好內容擴大10倍、100倍的傳播。」程苓峰認為,傳播力的增加,能帶動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向這個新領域轉移,即使轉移的數量有限,也已經足以養活一定規模的自媒體人。

不過,也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是在於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但並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一旦自媒體如雜草般快速出現生長,公眾會很快陷入新聞疲勞,行業內也會因為爭奪商業化資源爭奪陷入紅海。

一個被引用的反例是,早在博客時代,自媒體就已不乏商業化嘗試,很多博客主甚至博客平台都曾試圖將博客的公眾影響力變現為廣告收入,並進行分成,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

關於付費閱讀,也有不少媒體人持樂觀態度,有人撰文對微信公眾平台滿懷信心,認為當微信打通支付功能,如果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採取免費增值的方式,還真有可能走得通,一算下來可能年收入過20W。「微信公號時代同樣如此。微信公號是一個機會,很多人藉此造勢,有了知名度後再去其它方面賺錢。「"微信不只在毀滅舊有商業秩序,它還為其他群體提供創造新商業價值的機會,基於微信公眾號的用戶自媒體既是其一。所謂微信公眾號,是商家或個人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申請應用賬號,並與訂閱用戶進行文建個人自媒體,探索盈利之路。如果說博客的興起開啟了自媒體時代大門,微博等使之勃興,那麼基於手機的微信公眾號模式,或將會成為自媒體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至少在中國大概會如此。"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動支付和公眾賬號付費訂閱,自媒體的商業價值將更加放大,因為付費閱讀將直接成為現實,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自助出版浪潮。另外,按照現有版權法,文章被網路轉載均應支付作者稿費,但現實中免費卻早成潛規則,而自媒體的崛起將有助於作者改變弱勢地位,收回應有權益。

此外,豆瓣閱讀的作者丁小雲最近撰文《我如何在豆瓣閱讀月入兩萬稿費》,闡述豆瓣閱讀這一平台為內容提供者打造內容付費或廣告分成的商業模式。

當然,也有人認為,鑒於國內受眾免費閱讀習慣,版權意識薄弱,最終因手機自媒體受益的永遠是兩種人:介入早者和公眾熱度高者,大多數作者仍將處於打醬油狀態。

關於線下收益,程苓峰在一篇博文中指出:「為什麼人人都在寫微博,獲得注意力,製造影響力。因為注意力和影響力可變現,可以變現成『任何東西』。」以正和島為例,它可以借自媒體作線上營銷,而線下收取會員費。近日虎嗅也刊載了一個案例,「一位律師將微信當做營銷平台,受益若干,先從無形資產——擴大品牌知名度起步,最終實現了從線上到線下的盈利,並由此改變了處事模式的格式。」微博紅琢磨先生,他先是以微博為自媒體進行創作,吸引讀者,在因寫「微博三國」小有名氣後,開始在北京一些劇場舉辦脫口秀表演。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媒體只能是只是精英的商業化,線下的活動比如講座和諮詢都需要自媒體人極強的素質和影響力。

(三)優勢及面臨問題

第一,速度優勢。提供乾貨速度快,出了一個事件,傳統媒體記者以及網媒記者還在花費大量時間來求證,自媒體可以直接開始深入分析。

第二,內容優勢。媒體要有更嚴肅的寫作原則,容易枯燥,而自媒體沒有這些束縛,如果是記者的自媒體,可以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態度,更多吐槽和爆料,自媒體背景多元化,有很多來自行業內部從業人士,經驗和知識結構都比媒體記者更強。

第三,信譽優勢。媒體環境原因,公眾對有信譽的自媒體信任度沒有問題、甚至比官媒更高。有相當多的情境下,受眾更趨向於相信個體,人際傳播力量更有效。

第四,受眾優勢。一些自媒體可以產生意見領袖效應,另外通過微信和微博組織起來的用戶渠道,更容易進行量化分析,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一個受眾的大致身份。一些自媒體的受眾水準很高。而且,「與其弱弱的影響10萬人,不如深深的打動1萬人。」

劣勢:一是量產水平偏弱,每天一篇供應幾乎已是極限,一些自媒體只有遇到自身領域的事件或者感興趣的事件發生時才會動筆,一周一篇甚至一個月一篇。

二是渠道能力弱,自媒體個人影響力巨大,不需要渠道傳播,屬於極少情況,甚至這部分自媒體為0,因為所有自媒體都有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渠道的需求,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給自媒體聚合網站投稿+給網路媒體投稿+給傳統媒體寫專欄,這幾個都需要上。但自媒體單打獨鬥,受眾增長速度不快,領域容易被局限,容易遇到瓶頸。商業化能力還很弱,議價、定價能力弱,數量多價格亂,無法被大型廣告機構代理。

(四)建議及前景

一個自媒體,做好產品是最重要的,自媒體人應該根據自己興趣,找到相似的坐標,提升用戶體驗,擴大影響力。同時如媒體人小歐所言,抱糰子、壯膽子和接單子。選擇適合的平台。「比如,你是一個大美女,喜愛搭配衣服,你可以考慮去美麗說。如果你是文藝青年,喜歡讀書,能寫書評,可以去豆瓣。如果你喜歡對商業發表自己觀點,經常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你可以考慮去微博。有時候,多種平台可以綜合利用,比如你在有微博的同時,也可以開一個微信公眾平台。」同時規避內容生產和實際經營混搭所引發的一些倫理問題:比如公關稿或者收取所謂「保護費」,不能擁粉自重,避免被保養還應把握內容品質與發送頻率的關係 , 情懷與市場的關係,在追求經濟效益同時保證作品水準。 創立自媒體聚合網站,除了聚合展示自媒體們的內容外,花大力氣為自媒體帶來粉絲,推動自媒體們微信、個人網站和微博粉絲的增長,乃至幫助自媒體建站,微信和個人網站作為主要廣告位提供源,微博等其他渠道作為推廣平台,屆時只要統計微信和個人網站展示效果即可。自媒體聚合網站可以聚合這些廣告位,統一進行廣告銷售,與自媒體進行分成,為自媒體發展和繁榮提供商業模式的基礎,從而形成生態循環。

誠如斯,則自媒體的未來充滿希望。

三、 總結

正如某媒體人所言,「亂世,當出自媒體。」

邵飄萍等一批媒體人博得大名,甚至出現猛人梁啟超,一個人做出了N個媒體,媒體史上屈指可數,與其身處亂世有關。

移動浪潮興起,就是一個新的亂世。

豆瓣閱讀已經出現月入兩三萬的作者,這將衝擊中短篇文章市場;

微信公眾賬號,扁平化的傳播結構和高質量的粉絲互動,正在印證「再小的個體,也有品牌」的正確性。

虎嗅、創業家、雷鋒網等科技自媒體平台,已經讓不少作者靠文章覓得新工作;《曉說》這樣的視頻脫口秀,硬生生讓一個過氣明星重新回到了巔峰狀態。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可以通過內容打造個人影響力,並以此變現,過上獨立而體面的生活,並專註於內容的生產和研究。這自然是極好的。

渺小的我,也許是先驅,也許是先烈,因為,和許多自媒體的先行者一樣,我們認為,自媒體是一波浪潮。每一波的浪潮,總有一部分利益獲得者,總有一部分空手而歸者。

四、 參考文獻

郭全中《自媒體 「野百合」能否有春天》——中國新聞出版報尋空《自媒體真的沒有商業模式嗎?》——虎嗅網

魏武揮《我為什麼反對自媒體有商業模式》——虎嗅網

潘岳飛《一個自媒體人眼中的贊與怒》——雷鋒網

小歐《自媒體聯盟三步走:抱糰子、壯膽子和接單子》——虎嗅網

魏武揮《Web 2.0的自媒體人情懷》——艾瑞網

王雲輝《給自媒體朋友們提個醒——玩一票容易,做成個事難!》——虎嗅網

趙旭《潑向自媒體的三瓢冷水:步子太大會扯著蛋》——雷鋒網

魏武揮《自媒體及其商業未來》——虎嗅網

東方愚《自媒體要把握的三種平衡關係》——虎嗅網

簡六《全世界自媒體聯合起來,千萬收入不是夢》——虎嗅網

《自媒體的豆瓣攻略》——虎嗅

木婭Muya《營銷人自述:品牌主眼裡的自媒體價值》——虎嗅

許維《要我說,微信自媒體其實相當靠譜》——虎嗅

《韓寒談《一個》:自媒體的意義在自由 不是擁粉自重》——鳳凰 科技

《「自媒體」就是知識精英商業化》——21世紀經濟報道

信海光《微信讓手機自媒體商業價值可期》——21世紀經濟報道

李瀛寰《回答iDoNews採訪:記者和自媒體》——iDoNews

王佳倫《自媒體必然會像獨立博客那樣衰敗》——艾瑞網

徐英《自媒體」大爆炸》——財經國家新聞網

程苓峰《對自媒體的9個論斷》——雲科技

屈麗麗《自媒體: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中國經營報

《謝文:所謂自媒體或APP型媒體都是「逃避性自慰」》——鈦媒體

德芙《自媒體的困獸斗與微信的救贖?》——36氪

《自媒體野蠻生長:誰為誰打工》——21世紀經濟報道


作為一個創業5年的新媒體營銷運營從業者,從公眾號二次開發無意入門,到後來一直在這個行業給企業做起了第三方運營的事情一干就是4年,這幾年接觸過各類大大小小的企業號,各種類型的號都玩過,爬過的坑也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意識我現在可能還是一個「小白」,整體徘徊在如何吸粉,如何做活動上面,可能最終都是一些無效的動作上面。基於這我總結了一些觀點,關於如何定位自己。

--------------2017.09.20更新------------

說說自媒體幾種變現方式

1、自媒體平台

現在很多大型網路公司都建立了自媒體平台,築巢引鳳,吸引自媒體入駐,給自媒體人廣告分成,像著名的百度百家,上線才半個月,就有一部分自媒體人收入過萬了,當然,這種方式適合於比較能寫的自媒體人,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

2、廣告收入

既然自媒體當中有媒體二字,自然就具有媒體屬性,之前在傳統媒體當中,電視台、報紙、雜誌靠什麼賺錢呢?我相信,最大的一塊肯定是廣告費,自媒體也不例外,很多自媒體人的第一筆收入可能就是廣告費。

廣告有兩種:硬廣和軟文,硬廣是赤裸裸廣告性質,容易引起關注用戶的反感;軟文就好很多了,寫得好的軟文,甚至你都不覺得這是廣告,一般自媒體收費以活躍度及關注量等因素收費。幾百上千不等。

3、公關宣傳

公關宣傳主要就是軟文了,目前有不少自媒體以寫專訪的形式區別於軟文,於是專訪比軟文高端不少,對於找不到媒體能專訪的小公司,這種自媒體無疑起到重要性作用。在傳播的時候,自媒體除了文筆費可能還有些推廣費用。

4、品牌植入

嚴格意義上來講,品牌植入也是廣告的一種,但是它更加潤物細無聲,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硬廣、軟文和品牌產品/服務植入的區別。

例如:變形金剛3裡邊不少都是軟性的廣告,讓用戶產生不少的直觀映像。如舒化奶就是一個軟性的例子,而直接顯示地方的時候,直接點明位置,也是一個硬性的廣告,其中的車子就是相當於品牌的植入。

注意:知名品牌的品牌植入一般只有自媒體的大咖們才有資格參與,大多數自媒體人只能望而興嘆。

5、電商

自媒體不一定就是專門寫文章的一群人,也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比如買各種東西的體驗,因為他們是有獨特的見識,對這個感興趣的人就會關注他們,後序推薦點產品什麼的,很多人都會買單。

自媒體賺錢越多,一般都是意見領袖,能影響很多人,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會直接購買東西,也就是他們的自媒體價值現。

6、銷售產品

這裡所說的賣自己的品牌產品,不是發廣告幫別人賣產品。

目前,也有不少出售服務的自媒體人,比如:微信公眾號:和諧電商 是在網上開展網路代運營業務,前期已經有和諧設計的先有品牌,再有其它相關服務,我們發現一點,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用戶,賣什麼都成!

7、諮詢服務

這個服務的錢一般來說非專業人士不好做,因為你在某個領域做得好,同行也認可,然後找你諮詢一些項目問題,完全是可以收費,自媒體人相當比較難,也許專訪比較可靠點!

8、演講,培訓

媒體人多方面發展,也可以從寫的好,再慢慢開講,再慢慢的去做演講和培訓,一般參加一場商業演講,看行業影響程序,可以少至幾千塊多至幾萬不等的辛苦費,

自媒體做得好,一般就會有學習者,比如用戶粉絲或者企業需要一些內訓(效果一般是要好於社會上的那些講師),價格也不便宜,一次5000到幾萬,一個月能有幾次,收入也不錯哦!

9、會員制

其實做付費會員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付費的人數多還好,可以多請人維護,會員少的情況下,請不起人,全憑自己服務會員一至兩年,難度是不可想像的。

比如:羅輯思維就是會員制,兩萬會員一共收了960萬會費,還有一些是採用會員制,會員可以享受到免費參加一些版塊或者贈送熱門書籍及諮詢服務等等。

10、新聞客戶端

新浪/搜狐/網易等新聞客戶端的費用,其中搜狐可以達到500-1000,如果自媒體的產量一個月20篇,也有二萬的收入,有很多時候稿子也不能只發獨家,當然如果你專心在一個平台上寫個十篇八篇,也是大幾千一萬的收入了,加上客戶端有新的廣告及分成計劃的,也許可以做一些格外的收入。

11、出書

有些寫作能力比較強的,感覺只有自媒體平台的廣告分成太少,也可以自己出版書籍,但這要求寫作能力相當更高。目前也有用低成本的電子書模式,很多微博及微信公眾號都有銷售電子書籍售賣。

12、被"包養"或跳槽

這是目前不少企業與自媒體的關係,自媒體形成一定的品牌價值之後,會被一些大的機構注或收購,自媒體做得好,然後被挖走跳槽的很常見。

13、直接賣號

現在也有將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賬號直接轉賣掉的,具說,有人用一個20萬關注用戶的微信公眾號換了一輛價值四十萬元的越野車不在少數。

14、線下活動

目前很多自媒體常用活動方式:組織線上用戶參加線下活動,比如,對於食品類自媒體可以食品分享大會;對於旅遊自媒體可以組織旅行的集會,這種線下活動都可以向商家申請贊助費或者場地支持,如果不想商家加入,也可以用AA制的形式向參加活動的人收取合理的費用。

15、其他

其實還有不少的方式,當然我們的自媒體定位建議:最好只做推薦,不做推銷;幫助別人成功,自己才會賺錢;自己一個盡的寫稿子,版權要求各種,未來發展方向不大,所以我們更多的是想給別人創造價值!

以上這十五種自媒體賺錢的方式,往往不會是單一的,常常會混合,比如:招募會員的方式吸引一批忠實用戶,然後給他們提供線上培訓,或是諮詢服務,再比如:一些自媒體表面看起來是做會員制,但實際上是一種稱之為廣告費前置的模式,先收取大家的會員費,然後讓商家給會員發福利,自己並不收取商家的贊助費,這種方式非常高明,把錢先賺了,然後光明正大的發廣告,也不會有人反對,因為是給會員發福利嘛。

----------------正文-----------------

公眾號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 流量號

2、 細分行業自媒體號

3、 企業號

公眾號的頭條文章打開率已經很低了,普遍在10%左右,流失也很厲害,不推文不行,一推文就掉粉!陷入了兩難境地。

anway留下的才是真愛,要走的不送!

在人人都說紅利期過去的這幾年(從13年開始接觸新媒體就以及開始有人在說紅利期過去了),照樣有很多大號之後做起來。這個問題大家有沒有返觀過?

為什麼別人就有紅利,而你的紅利過了?其實紅利一直都在,只是沒有那麼粗暴了,13年前隨便去網站裡面轉一些內容過來就能做成一票大號。目前公眾號有2000萬個左右,各種各樣的號充徹其中,你的號想冒頭太難了。不說冒頭難,想養活自己都是有點困難。

這裡關於流量號的玩法也寫過兩篇文章來說

《自媒體號的三種定位,每一種都可以賺幾十萬!》不同類型如何盈利模式

公眾號第一要點定位,定位什麼就決定了你最終會去哪裡。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微信定位的文章,文章中我把微信劃分為三個分類;

1、流量號

2、細分行業號

3、企業微信號

根據定位不同,分類不同,盈利模式都會不同。

1、流量號變現幾種方式:

1.賣流量(就是所謂的廣告)

2.賣號(一個號養成可能只需要1個月)

3.薅羊毛(薅廣點通廣告費)

4.搞灰產(賣點高客單價的產品,成本低,有需求)

流量號1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會成型,跑完整個產業鏈,一個號流量號的收益可以到達10萬左右。當然這個是一個號的收益,流量號玩家,一般都是幾個號,十幾個號大批量大批次在玩。(不懂規則的不要玩,不懂跳轉防封直接就上,就等著被封把)

2、細分行業號

行業號就會有一定的水準了,需要你有行業的深入理解,或者需要你有興趣分享(核心點就是分享價值),這個典型的模式總結了下面7個核心要點;

1.薅羊毛(廣點通的廣告費)

2.賣流量(賣廣告,但是對廣告有比較高的質量要求)

3.賣課程(細分什麼賣什麼)

4.賣社群(社群的定義,一群人有共同的一個話題,共同的一個目標)

5.賣服務(比如你是做網路推廣的,客戶因為你的文章找到你,購買你的服務,有個朋友文筆很好,一直也在微信寫寫文章,客戶都主動加到微信,電話。不遠萬里跑到他面前談合作,「你服務要多少錢!打完錢再說!」,就這麼任性,這個時代你需要這樣的發聲。就如現在我們的山炮社的目標一樣:打造10萬網咖)

6.賣產品(這個就很好理解,比如你的定位是女性粉絲,賣點護膚品,賣點美妝銷量也是很不錯的。)

7.賣傲嬌(這個其實就是「打賞」,很多號在拿到原創標的時候,之後幾天就會被邀請開通文章的打賞功能,這塊收入也是比較傲嬌的,你喜歡我就買我把!)

3、企業號

這裡說的企業號,不是真正意思上微信類型裡面的「企業號」,說的是企業級別的微信公眾號,類型就會比較多,有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現在還多了個小程序,也是根據定位而來,類型會有不同。

1.賣產品(這個也是很多企業一上來會做的,因為企業一般都會有自己的產品嘛)

2.賣服務(企業的服務,比如有做客服作用的,智能酒店還能用微信來控制,有售後問題都可以通過這裡去解決,餐飲的話也有用這個來下單)

3.做平台(比如汽車站用來賣車票、餐飲用來排隊領號、直接用來嘀嘀打車等)

企業級別的號,變現的方式也是根據他們的自身定位,圍繞產品,服務去打造屬於自己的公眾號,這裡的例子會有很多就不再累贅了。

其實這個還是13年我就在玩的模式,戰鬥一直沒有停過,不斷的跟規則捉迷藏,第一批玩這個流量號,這些已經不是什麼比較隱蔽的玩法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下一篇文章寫寫流量號的玩法,以及如何規避規則(如果你要做,我所說的不為結果負責,畢竟這種方式我不贊成去做!)

為什麼說公眾號的類型,只偏重去講流量號,因為不管哪種號,吸粉的方式都是可以共通的,之前跟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很多會做的一些民間大神,但是不會寫,有些很會寫的大神又不會推廣。流量號卻是永遠不缺流量的那種,一天幾千幾萬的粉絲流量是再正常不過,但是在內容質量上面幾乎為零(做的就是一個搬運工的職責),導致了變現很困難,也很局限。

這篇文章拿兩種流量公眾號來說

一、 第一類泛流量號

二、 第二類電影流量號

泛流量號舉例子:

比如什麼什麼女人

什麼什麼姐夫表妹

什麼什麼女人情歌

(公眾號名稱主要跟隱形的「性」相關,當然也有其它定位的號這裡只那這類號來說,本質是一樣的)

流量號引導頁截圖

公眾號的名稱就會跟這種性別,女人,讓很多人聯想到一些偏情慾的名稱。(大俗但是不大雅)

情慾是一把大刀,這個一個很容易理解,全球流量最大的網址就是成人網址。

看過之前文章的應該知道,這個名稱以及內容都是屬於定位層面。

下面說這類泛流量的玩法,這裡截圖附上,文章的內容主要都是偏向低俗,又有一定大眾傳播性的文字,視頻等,這類的文章更多的是偏向視頻以及圖片。

這類文章如果你去細心觀察,在不同的群里都會有一批人在傳播。

文章的標題又是這類文章的標題黨套路,這類標題也很好收集,去百度搜索100個標題黨的標題,或者去找這類公眾號,並關注他們,然後把標題收集起來。

這裡舉例幾個標題:

標題截圖

(這種標題你是不是會經常看到?想想在哪裡看到的。)

這類號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流量,因為滿足人性的層面的一些問題,運營者會進很多的群,加很多的人,這類文章就會從這裡地方流傳,如果大家知道病毒的傳播原理,就會明白他們的套路。

接著就是內容的批量複製,文章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一批次幾十個這類賬號發布統一發布內容。高級一點不同類型的號會發布不同內容,為了後面能夠稍微精細一些。

所以的號都會有關聯,關聯的形式有很多個入口,比如說關注回復語,引導關注到另外一個號里,你從第一個號開始關注,可能一連關注需要十幾個號才能關注完畢。最終的導向可能是一個大號。比如下面這個號就是這批號的最終流量導向號。

關注引導頁截圖

因為微信對誘導關注打擊很厲害,從13年開始的粗暴方式,到現在貓抓老鼠的方式,上演的是一場場的貓抓老鼠的遊戲,這類號都會在原文閱讀裡面加入跳轉關注鏈接,在最終的引導關注鏈接會有一個中轉跳轉站,在微信的評估機制裡面根本沒法這樣評估誘導關注。

第二類,屬於電影類的流量號

大家都明白一部電影的流量有多大,尤其跟愛情動作片類型的流量也是巨大的,今天這個類型的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今天我們主要說說正經一些的電影類賬號(對的是正經的電影)。

首先肯定是說如何規避版權問題,這裡會用到第三方鏈接,在鏈接裡面房百度雲盤鏈接,在公眾號裡面不會出現關於資源的鏈接。

關於流量來源,懂點流量思維的應該都明白怎麼來,比如去百度貼吧,相關熱門上映的電影吧,去吸粉。方式也很粗暴,需要看XX電影的留郵箱,在郵件裡面埋公眾號信息,在電影貼片上留公眾號,在文件名稱裡面留公眾號。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上傳資源,不斷推廣。(這裡可以參考我之前這篇文章《 用營銷視野返觀運營,尋找流量源》)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我用了很多的篇幅去把盈利模式說清楚。如何定位,就已經確定了你將來可以在哪些地方盈利。這個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苦口婆心的說這些所謂的大道理,術只是手段,1萬種手段不算多。

從類型來看分類可以把公眾號按照兩種來分類

1、 產品驅動、技術驅動

2、 運營驅動

公眾號無外乎這兩種分類,當然也有兩種結合的,做個加法就可以,只要把各個比例的權重設定好。不管是流量號、自媒體號、企業號都跳不出這個分類。

你可以總結一批做的不錯的公眾號,哪些是產品驅動、技術驅動、內容驅動。(不要懶自己去看看~)

根據分類定位,返觀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的特質有哪些

一、運營能力

1.產品運營(其實有點像產品經理,知道用戶所想)

2.用戶運營(用戶在哪你就在哪)

3.內容運營(用戶喜歡什麼給什麼)

4.商家運營(維護好服務用戶商戶的重要性)

5.渠道運營(維護好渠道總比臨時搬佛腳好吧)

二、文字駕馭能力(總要有點標籤、個性吧)

三、營銷能力(總得盈利吧)

四、數據分析能力(每日數據一總結,同行每周數據一清晰,每月一次行業走向匯總)

五、產品認知積累能力(信專家的還是銷售,做內行)

六、效率工具提升(這個不用說了,幾百款工具總需要用起來)

七、知識積累能力(井水都會幹,更何況思維)

1.信息獲取

2.話題整理

3.相關書籍的整理

4.接觸新鮮事物

八、時間管理能力(那麼多雜事,怎麼排,重要等級)

這裡只是單獨拿內容層面裡面一個環節來說(請注意分開來讀:只是、單獨、內容裡面、一個環節)

首先根據分類寫不同風格的圖文,內容。(問問自己定位想明白了嗎?)每一種類型後面編輯文案都是可以有一番作為,門檻最高的是行業細分號,需要你在這個細分領域裡面有一定的理解。

不同類型,需要掌握的都會有一定差異化,這裡就需要有高度的市場敏感度。可以強化學習的技能也不僅僅只是寫作,寫作是世上最鋒利的武器,如何打磨?

除了寫作還要好好學習下文案,營銷方面的知識。

這個層面要考慮的有兩個點:

1、 性格塑造

2、 儀式化

性格塑造如果你接觸過新媒體應該會有感覺,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說直白一點就是感覺,談男女朋友要說感覺,我感覺你比較符合我氣質,你說話風趣,你句句都是金句雖然很毒舌,你竟然把黃段子說的這樣一本正經……這裡的例子就會特別多,大家可以找一些不錯的大號去匹配,這個大號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這樣自然就能得出,你將怎麼去塑造這種感覺。感覺怎麼塑造?自然是在你的字裡行間來體現。我的文字給你傳達的是喜怒哀樂,用戶是可以感知出來的,文字需要溫度。

關於寫作我就不做過多評論了,新媒體雖然是老司機,寫作還是新手上路。

說說儀式感,儀式感的意義是什麼,就如春節了想到的就是回家過年,過年了就應該一家人團聚。

新媒體也有儀式感,比如說某個配圖,某個頭像,文章的開頭結尾都是可以有儀式感的地方,還有就是特定時間內容上面的儀式感。不同版塊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內容都可以設定不一樣的角色以及儀式感。

關於儀式感的內容網路上面應該有很多人寫過,就不再這裡延伸講了。

出爆文不容易,能夠持續出爆文更難。

這裡引出上面的一個梗,流失是正常的,因為用戶在成長,被流量號洗過,自然會流向更優質的內容號,這個循環不會停止,當然這裡也有個特例也會出現這個情況就行前期定位策略問題(這個次再講)。

做高質量內容的難度同樣是不要低估的,日更出高質量的內容更難,就像羅輯思維背後的一批讀書人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咪蒙的投稿也好。就是因為這個這個問題。

你需要不斷的輸入,輸出,在這個行業裡面,信息量會是巨大的。需要你不斷保持空杯心態去學習。

這篇文章沒有按照套路來講,需要你自身去帶入體驗。不同類型,策略都不同。你懂了上面邏輯,自然就知道出路在哪!

世間本無所有人通用的路徑,找到那條最合適自己的路。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梳理下思路,而不是那些只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文章。

上傳圖片一直載入不了~需要對照的可以去公眾號查看下!

最後留給我的公眾號:六爺筆記(cysh28) 與1萬新媒體人一起成長!


1、會員制度(月費,年費,以自媒體作為廣告媒介,提供虛擬服務盈利)

2、廣告費(這個和傳統廣告業是一樣的,按照覆蓋量收費,到互聯網上因為覆蓋量能精確到點擊量了收費更加明晰,也使得廣告費更好收)

3、自營產品(和廣告費類似,只不過這個產品是自己的產品)

4、版權費用(雖然大家都在吐槽自媒體抄襲,但是我的文章別人拿去以後給我錢,我給錢讓別人給我寫文章,也不是沒有。)

5、騙投資(拿自己的客戶量和準備做的產品,來騙投資人投資,騙來以後,用一些方法(例如拿2個號互相打廣告),把錢從公司賬戶做到自己賬戶里)


自媒體盈利模式不外乎那麼幾種:賣內容賣信任賣(客戶)時間賣自己

1. 賣內容

這兩年是知識生產者/搬運者的好時候,中國人慢慢培養出願意為知識付費的習慣,無論是知乎的live,各家賣課平台(十點讀書、唯庫、千聊),各家賣音頻平台(喜馬拉雅)及綜合平台(得到)都是知識付費的典型範例。

自媒體最純粹的盈利模式,就是賣內容,可以通過以下方法:

  • 鼓勵讚賞
  • 付費內容
  • 內容增值服務(鏈接在行,分答、會員服務)

2. 賣信任

這是帶有專業性自媒體的重要盈利渠道之一。內容的產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個領域的知識就那麼一點,每個人的專業方向不可能很廣,如果一人或者一個小團隊生產內容終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為其一。而且大多數時候,內容並不是解決方案,內容到問題的解決還存在鴻溝,為其二。

但通過專業性的輸出,建立信任,再向受眾進行推薦標準化產品,則填補了以上兩個問題。具體的操作方法包括:

  • 產品推薦:美妝師推薦化妝品、母嬰專家推薦婦幼產品
  • 產品生產:護膚達人自己經營品牌護膚品
  • 接公關文:影評人誇新上電影,科技媒體誇新上手機

3. 賣(客戶)的時間

這可以說是媒體最傳統的盈利模式了,通過生產優質內容讓客戶花時間在媒體上,再打展示商家廣告,本質上是把所服務的人群的時間和注意力賣給商家。這套在電視、報紙、雜誌等都是傳統的模式,「自媒體」只不過作為「媒體」的一種再重演一遍。

具體的方式,根據媒體屬性(文章、視頻、音頻)等有所不同,就不展開了。

4. 賣自己

把自己作為專業人士「賣出去」或直接「把媒體賣出去」。

李叫獸任職百度副總裁

2016年12月,百度宣布全資收購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知名營銷類公眾號「李叫獸」作者李靖攜團隊加盟百度,任副總裁。李靖本人仍獨立負責受教信息科技公司原有的科學化營銷創意工具業務。

同道大叔賣掉自媒體

12月8日,上市公司美盛文化發布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美盛控股以2.17億元,收購同道文化72.5%的股份。同道大叔的原作者蔡躍棟通過這筆交易套現1.78億元

都是屬於這一種

但無論你賣什麼,作為媒體優質的內容都是起點。


其實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很多種,我在我的書籍《草根自媒體達人運營實戰》一書裡面就提到了十幾種盈利模式,但是,這些盈利模式基本都是建立在你有大量粉絲或者你能藉助其他自媒體平台,有自己優質內容展現的前提之上的。

最常見的就是直接發廣告,軟廣告,軟文,打賞、付費訂閱、組建收費VIP等等。盈利模式的多少其實並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讓你的粉絲心甘情願的為你買單。


因為知乎蹭到好多頓飯。


每個自媒體創業者開始之前一定要設計好變現模式,常見變現手段有:

  1. 廣告費

    今日頭條,企鵝媒體平台,網易號等平台有很多人只靠單個賬號廣告月入1萬+

  2. CPA,CPS

    淘寶達人,京東內容原創平台比較適合這類變現

  3. 付費閱讀,收費社群,教育培訓

    案例:羅輯思維,混沌研習社

  4. 電商變現,產業嫁接

    案例:凱叔講故事,玩車教授


自媒體平台概括起來就是「兩微一端」加上FM平台和直播平台,那小編就分別從這幾個平台來說說自媒體的盈利模式。

一、微信公眾號:

1、 面向商家收費的盈利模式:

(1)廣告文。微信的軟文大家再熟悉不過,它將廣告內容和文章內容完美結合,每每讓你猝不及防。前幾天公布出的《中國最貴自媒體排行榜TOP100》中的數據顯示,「papi醬」微信公眾號廣告費用高達2200萬元,名列首位,其後是數十萬到150萬,排在最後的,也要8萬元一條。

(2)廣告位。這個廣告位展示的廣告並不是自媒體人選擇的,而是平台選擇的,我們並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廣告:)我們雲掌財經的官方微信也有廣告位,就是它↓

http://weixin.qq.com/r/mUirs1vEaAYXrR-Q9x2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據統計,百萬粉以上的公眾號,即使是靠每天的廣告位廣告,一個月也能賺好幾千。

(3)幫商家賣產品,為商家提供服務等。也就是幫助商家賣產品從而收取費用,或者為商家提供服務,例如幫助商家某某活動招XX個參與者等。

2、面向粉絲收費的盈利模式:

(1)最直接的就是文章打賞啦,這一功能的目的是扶持優質原創賬號;目前,主要針對原創個人賬號,並且讚賞金額不繳稅、不分成。

(2)產品盈利。產品盈利的方式非常豐富,開微店、淘寶店,出書、出課程,線下交流會等等,這些都屬於這個範疇。值得一提的是產品定位基本和自媒體本身定位一致,比如時尚大號開淘寶店賣衣服啦,財經大號出微課教人理財啦,在自身專業領域內出的產品,粉絲還是很買賬的。其中內容電商最受自媒體人歡迎,即以內容為起點,向粉絲銷售商品或者服務的電商模式。據新榜統計,每七個微信大號就有一個做內容電商,而由於微信屏蔽淘寶鏈接,而自建平台成本太高,於是71.3%的大號選擇在微電商的現成平台開店,其中大部分用有贊開店。據有贊提供的銷售數據顯示,銷售額趨勢大體如下:

(3)服務盈利。例如法律類的自媒體「販賣」自己的法律知識,為粉絲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收取費用從而盈利。

(4)招收vip盈利。例如邏輯思維,成為自媒體的會員之後可以享受「特權」。脫不花(羅輯思維CEO)在某上活動中曾經透露:《羅輯思維》總共有66000名付費會員,其中鐵杆會員16000人,收費1500元/人,親情會員50000人,收費300元/人,總計3900萬。

但據官方最新消息,羅輯思維從2016年1月1日開始,已經暫停會員招募,並且原先的66000名會員將升級為終生會員。如果你還想加入會員只有通過轉讓的方式獲得,需要走一定的官方程序,並且價格也不便宜,親情會員轉讓平均價1986.94元,鐵杆會員轉讓平均價3937.77元。

另外,按照題主對自媒體的定義,不收費的間接盈利平台(品牌號、企業號等)和自媒體人代運營的盈利就不再贅述。

二、微博

1、 面向商家盈利:廣告

和微信一樣,微博也可以有軟廣、硬廣。

2、面向粉絲盈利:微博打賞功能

通過「微博打賞」功能,粉絲們看到欣賞的文章,可以直接「打賞」作者,這對自媒體人來說也是一筆可觀收入。早在2015年的V影響力峰會上,微博發布了垂直領域作者規模和商業化進展,月均閱讀量高於10萬的「頭部作者」在微博獲得收入超過2億,僅粉絲打賞就超過4400萬

3、平台獎勵:新浪自媒體

「新浪自媒體」計劃啟動以來,讓微博的自媒體人靠原創微博的閱讀量就能得到收入。微博電商自媒體人龔文祥曾經爆料過,他靠原創微博的閱讀量,僅半個月收入就達6000元。

同微信一樣,微博也有自媒體人運用其優秀的運營手段,與企業達成合作,通過幫助運營企業微博盈利。雖然這不符合題主所說的「自媒體」,但代運營對自媒體人來說確是一筆可觀收入,因為據粗略統計微博上有超過500萬(現在有更多)的企業賬號,微博代運營的市場其實相當可觀。

三、資訊端

資訊端的自媒體平台比較豐富,主要有頭條號、百家號、uc公眾平台、網易號、企鵝號、一點資訊、搜狐公眾平台、新浪看點平台等。

由於這些資訊端平台並不支持發布軟廣,所以這些平台的盈利方式總結起來說主要有兩個,一是打賞,二是平台獎勵,只是方式各有不同,在這裡粗略例舉幾個:

1、 頭條號:讀者讚賞,平台支付的廣告費(類似微信廣告位);

2、 企鵝號:「芒種計劃」。「2016年3月1日,騰訊公司宣布正式啟動「芒種計劃」,自媒體發布、運營的內容,可以通過企鵝媒體平台,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等平台渠道進行一鍵分發,同時對於那些堅持原創優質內容自媒體,騰訊將給予全年共計2億元的補貼。其在文章頁面上的所有廣告收入,也將100%歸其所有。」(百度百科)

3、 一點資訊:一點資訊也開放了「點金計劃」申請;

4、網易號:針對二星級以上自媒體開放讚賞功能。

四、FM平台

1、 平台支付的廣告收入(系統自動播放廣告,不受自媒體人控制)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曾經透露,像《枕邊瘋電台》這樣的節目播放量平均在40萬這個量級的播客,單月的廣告費大概有10萬。

2、 面向商家盈利:音頻內置軟廣

3、 面向粉絲盈利:

(1)付費音頻收入。隨著版權意識的提升,內容付費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其中付費音頻就有了不錯的反響,比如米果文化於去年6月推出的付費音頻節目《好好說話》,截至目前已累計獲得超過16萬的付費用戶,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

(2)聽眾打賞。余建軍在參加的「跨界創新平台」主辦的內部分享會上曾分享過:擁有十幾萬粉絲的播客,通過粉絲讚賞一年就可以帶來10萬元的收入。

五、直播平台

1、 面向粉絲:

(1)打賞模式:打賞一根「辣條」啦、打賞個「火箭」啦。

不要小看土豪的打賞能力!直播行業的權威媒體平台「今日網紅」於3月29日在「中國直播產業領袖峰會」上發布了《直播行業格局生態報告》。報告顯示,1個「土豪」平均打賞11個主播,「土豪」打賞佔主播收入近93%,打賞金額前1500位的「土豪」累計消費逾16億元!但是主播到手提成僅打賞費35%,所以主播的收入並沒有外界謠傳的那麼可觀,北京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與共青團北京市委開展的調研顯示,33.1%的網路主播月收入500元以下,14.6%的網路主播月收入500至1000元,15.9%的網路主播月收入1000至2000元,18.0%的網路主播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到一成的網路主播月收入5000元至1萬元,不到一成的網路主播月收入萬元以上。

(2)產品盈利模式:導購到淘寶店啦、直播視頻售賣啦

(3)付費模式:各類付費直播,付費教育啦、付費問答啦。舉個恰當的例子,去年,李開復大大在知乎所做的「解答關於創業的困惑」的Live達到單場收入10萬元;再比如,從2016年11月開始,「雅思天后」劉薇開始在紅豆Live進行雅思口語的付費+免費直播授課,單場付費直播最高收入4萬元,單場免費直播課程播放量達到16萬。

2、 面向商家:

(1)廣告模式。去年雙十一天貓與直播平台映客達成獨家合作,映客不僅為天貓舉辦50場直播,一些映客主播還參與到了雙11導購之中,針對這些合作,天貓向映客支付超過千萬的廣告費,是直播行業最大的單筆廣告,對於直播行業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直播廣告時代來了,並且電商將是直播平台最親睞的廣告形式。

(2)合作分成模式。直播的同時推薦並銷售遊戲周邊產品,增加遊戲平台營收,由主播、平台及廠商進行分成。

3、 直播平台分成、扶植


自媒體的盈利方式有很多哦,今天我以頭條號為例跟大家說說:

1、頭條廣告

最基本的收益就是頭條廣告,一般過了新手期不久就會收到開通頭條廣告的邀請,主要針對文章和視頻補貼收入,但是短視頻的收益會更高,因為現在是短視頻的風口,傳播速度比文章更快,這也是頭條大力扶持短視頻的原因。

做得好的一個原創視頻號一天上千的廣告費,做得好的一個搬運視頻號一個月也能月入過萬。

2、流量分發

現在自媒體的火熱,根本不缺用戶,缺的是用戶的注意力。流量越來越值錢、拉新成本越來越高,全職玩自媒體的都知道「流量矩陣」,不僅可以賺取平台收益,還能引流到公眾號做更多的變現方式,例如:賣產品、做廣告、賣流量、提供付費服務、社群付費等。

3、自媒體淘客

隨著前段時間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的互撕,做淘客的很多朋友就遭殃了,特別是團隊化運作的淘客團隊損失慘重,被大量封號,也就是為什麼目前自媒體淘客這麼火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頭條號可以開通商品功能,當你開通頭條商品功能之後,就可以專門寫文章插入淘寶客的商品推廣,很多商家都讓利淘寶客,建議挑選傭金60%以上的商品,這可比單純的頭條廣告收入要高。

4、自營廣告

開通頭條廣告的朋友都知道,發文章的時候會讓你選擇廣告形式,就有自營廣告,很多玩頭條的朋友都沒有操作過自營廣告。

其實這一塊的推廣效果完全是個技術活,當你賬號的權重值高了,閱讀量也起來之後,就會有很多企業、商家找你打廣告,發布廣告的形式就是這裡的自營廣告,很多是按照閱讀收費,具體收取廣告費應該是和商家協商而定

5、頭條扶持計劃

頭條推出的千人萬元、金秒獎、現在的禮遇計劃,這些都是鼓勵優秀原創作者生產更多的優質內容,單單是短視頻扶持就砸了10個億,目前的禮遇計劃讓原創作者每個月不低於100人拿到一萬元的現金獎勵。

6、出售頭條號

頭條號的運營和培養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人有直接購買成熟的頭條號的需求。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收益最快的,也有很多人在玩。

你們知道,一個新手號,淘寶賣三四十塊錢,但你過了新手再賣呢,價值立刻翻10倍以上。

(關注公眾號:小潭運營寶,獲得更多自媒體盈利方法與運營知識)


每個人都在玩公眾號,但大部分都賺不到錢

去年6月份開通了公眾號,到現在已經足足一年了。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討厭寫作,也不知道寫些什麼,往往要很久才能想出一個標題,然後一兩天時間慢慢寫出來。想想那時真的不是寫文章的料,心裡一直在抵觸。

但是聽過某人一句話,做不喜歡的事才能賺錢,自己也一直堅持下去,就要看看到底會怎麼樣。那時工作也忙,兩天一更成了一周兩更,慢慢的也堅持下來了。

之後也拿到了原創標籤,天真的以為可以靠打賞可以賺錢了,反面發現真是傻得天真。全都是被公眾號的火熱騙了,總以為自己也可以靠內容吸粉,但是不去做推廣,不花錢買粉,連開通流量主的資格都沒有。

那時候才發現公眾號對於個人來說真的賺不到錢的。公眾號已經很難很難了。

頭條號不是公眾號,不要以為放著不更新也沒事

之後看到頭條,聽說頭條能賺錢,但是太難申請,報著試試著的想法就去申請了,沒想到還真申請通過了,那時也很開心。也以為只要自己像公眾號一樣幾天一更,慢慢也可以熬過新手期的。

但現實卻是打了自己一巴掌,好幾個月都過不了新手,慢慢向一些大佬付費取經才發出自己錯得離譜,頭條號可不是公眾號,對於內容,垂直是非常高的,還有一些技巧,不懂的人要麼很多時間轉不了正,要麼就是一直沒機會轉正了。以前的號就是如此,一直都轉不了正。直到現在,快一年了也沒有轉正,這樣的號拿來幹嘛。

頭條號前半個月別瞎弄,轉不了正以後就更加難了

之後取經結束重新用親戚的身份證註冊了頭條號,按著自己的方法去做,打算是一個月一定要轉正,但是沒想到半個月就轉正了。之後又註冊頭條號,7天轉正的有,3天轉正的有,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已經搞對了方法,真的是血的教訓才得到的方法,來之不易。

在這提醒那些想做頭條號的朋友,頭條號跟公眾號真的不一樣,如果不會弄的話,還真的別去申請。準備好了再申請,申請後就得保護日更。可不能像公眾號一樣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了,那樣的話我真的很擔心你的號過不了,我看著都心疼啊。

現在一個頭條小號也做得不錯,收入每天都挺穩定的,都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大號就不拿出來顯眼了。總之自媒體是可以掙錢的。

要知道一個身份證只能申請一個頭條,以前自己的一直轉不了正,現在的號都是用親戚朋友的,不僅叫他們註冊麻煩,取錢還麻煩。所以用自己的身份證是最好的,要珍惜你的頭條號,轉不了正就完了。

寫文章離不開偽原創,但簡單複製粘貼已經不行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少做頭條號的人大都是被一些人說頭條號哪裡都是錢,搬運視頻也能日入上百。

但是經過對視頻的多次清理,各種視頻轉碼,手機拍攝、電腦錄屏都在頭條號的技術下活不下來。想簡單的搬運已經活不下去了。

真正的偽原創已經是在向解說,連續剪切等方向發展。可以說需要的時間越來越多,要求的技術也越來越高了。這樣做出來的視頻本身就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原創視頻了。

真正的偽原創已經不再是複製粘貼,前後改改,這樣的話真的是騙小白騙錢的。大家如果還聽到偽原創能賺到錢,那請扔他。沒推薦都是小,被扣分,甚至被封號的事情可就大了。要知道頭條只有一個,封號了就沒身份證用了。

真正的偽原創是偷觀點,偷角度,看到別人寫的文章覺得不認同。那麼你不認同的那一點說出來就是一篇文章。偽原創有時候真的比自己原創一篇還要難。

總之還是一句話,做頭條別瞎搞,找對方法再去做。實在不懂可以私聊我,一起玩轉自媒體。


玩自媒體將近一年,主要收益有這幾塊。

一、廣告分成

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自媒體收入最主要的一塊,所有的平台都有廣告收益,只要你有閱讀就有錢。每萬閱讀的收益不同平台不等,大家玩的最多的頭條在3.5元左右,企鵝和百家大部分說法是10元,不過我有些號幾毛錢一萬閱讀,企鵝十月份據說收益要翻倍了。UC是最賺錢的,但是號也是最難開的。UC的原創號是兩倍收益,五星號是三倍收益,五星原創號就是六倍收益。

下面是我一個五星原創號的收益,目前我缺少能寫原創的人,有朋友願意寫可以聯繫我。

二、廣告投放

這一部分我很少接,主要是平台審核太嚴格,一般情況下,做一個50字的植入,每萬閱讀廣告費30-50左右,如果要寫專門的軟文,我對外報價都是三百,不過好像沒老闆願意要,他們更願意按閱讀付費。

三、外包服務

這個做的最多的就是通過新手期,頭條通過新手市場價400左右,另外還有幫忙開商品號的,開原創的等等,成品商品號價位在1500左右,能開原創基本上都是關係戶了,這個我就不說了。其他平台的關係戶更多,一般報價也不低,這部分不方便細說。

四、賣工具+教學

這兩種可以歸到一類,都是電商的套路,只是掛了個自媒體的名字,賺的都是萌新的錢,有些工具和方法的確挺有用的,不過對萌新來說根本沒有用,人都是先學走路在學騎車吧?把車給一個路都不會走的人有啥用呢。但是這一部分收入非常可怕,我曾經有朋友花了9000學費,結果就學了一個怎麼去國外搬運視頻...

五、詐騙

這個賺錢更多了,而且只需要準備點圖片忽悠人,什麼功能都可以提供,而且防不勝防,我做這麼久自媒體了前不久還給人騙了一下,騙子懂很多圈內的東西,而且就幾百幾百的騙,不小心就中招。

這個騙子是成都的,叫楊豪,照片就不貼了,職業騙子,應該騙了不少錢了,大家留意點。

曝光下騙子聯繫方式吧

V,QQ,Tel

HhyjdA

995474465

17628021158

18228365499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琛姐覺得很有必要先和大家聊聊:1.什麼是自媒體?2.什麼是盈利模式?

然後,琛姐將從利潤來源的角度,結合目前國內最大的自媒體平台「微信公眾號」中的實例,談談自媒體的 9 種主要盈利模式

什麼是自媒體?

專業解釋:2002 年年底,專欄作家 Dan Gillnor 首先提出了「We Media」(自媒體)概念。2003 年 7 月美國資深媒體人 S Bowman 和 C Willis 聯合發布了名為「We 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報告指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騰訊解釋:看看自媒體界的大哥騰訊是怎麼給自家自媒體定義的:

通俗點說:自媒體就是草根媒體,人人皆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點對點媒體,都屬於自媒體。

什麼是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業通過創造價值而獲取利益的方式。

這個概念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創造價值。也就是說,一個成熟的盈利模式的前提一定是,你為用戶創造了價值,靠這個價值換取利益的方式,才能叫盈利模式,不然,就是「坑蒙拐騙」。盈利模式構成要素有:

如果把利潤模式比喻成一輛車,那麼,利潤對象、利潤點和利潤槓桿可以看成是這輛車的發動機,它們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產品,為用戶提供了價值,保障了利潤的來源。利潤來源是汽車的輸油管,利潤屏障則保證汽車長久有效運行。

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根據利潤來源對自媒體盈利模式進行分類,付費對象可以是廣告主、用戶或者其它平台,它們分別對應不同的盈利模式:

當付費對象是廣告主時,有 3 種主要的盈利模式:

1.流量分成

流量主是騰訊官方推出的一項廣告服務,近段時間來,門檻越來越低,目前,只要達到 5 千粉絲,即可申請開通,一般 7 天內會審核通過。

審核通過後,騰訊會根據你申請時選擇的行業類別為你分配相關廣告,廣告一般展示在圖文消息的頁面底部。

展示形式有下載、關注型:

圖文型:

為了提高廣告點擊率,流量主一般會在廣告下添加一條置頂評論,引導用戶點擊廣告。

據數據推算,目前騰訊給流量主的回饋大概在 0.2~0.3 元/點擊,對於粉絲量不多的號來說,一篇推文的流量主收入只有幾十元甚至更少,而且這種硬廣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用戶體驗,因此,不建議發展初期採用。

2.軟文廣告

軟文廣告在自媒體中非常流行,因為相對來說利潤空間更大,且不傷害用戶體驗,創意夠好的話還可以為品牌加分,「咪蒙」的軟文廣告的價格據她自己說是 68 萬/條,而且還得排 2 個月的隊!

不過,想要接到軟文廣告,前提是你的粉絲要足夠多,定位足夠精準,更重要的是,你得有創意,能夠不著痕迹地把軟文廣告植入文章中。

3.自媒體聯盟

因為接廣告的門檻較高,溝通過程較為複雜,促使不少「小而美」的自媒體開始抱團取暖,形成了自媒體聯盟。聯盟負責拉廣告,給所有的自媒體賬號分配廣告任務,聯盟與成員按照比例分成。

目前國內最大的新媒體聯盟是 2013 年成立的 WeMedia 自媒體聯盟,其它較有影響力的還有野馬聯盟、渾水聯盟,以及上海報業集團背景的界面聯盟。

加入自媒體聯盟的門檻也不低,例如,WeMedia 的入門標準是:微信個人好友超過 2000 人;微信公眾平台粉絲達到 10w 以上。

當付費對象是用戶時,有 5 種主要的盈利模式:

4.電商

通過自媒體渠道做電商,有一個新潮的名字,叫「內容電商」,這種模式很容易讓人忘記價格,衝動消費,是打造爆款的好方法。「一條」、「邏輯思維」和「企鵝吃喝玩樂」都是自媒體中做「內容電商」的佼佼者。

目前,自媒體電商中大部分選擇「有贊」微商城提供技術支持,例如「企鵝吃喝玩樂」、「吳曉波頻道」等等:

「邏輯思維」最開始也是使用「有贊」微商城的標準商城模板,後來由於發展需要,「有贊」特意為其推出了大客戶定製版商城:

還有一小部分具備規模,有實力的自媒體,會選擇鏈接自己的獨立APP商城,比如「一條」:

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com.yit.v1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過,內容電商模式下發布的商品數量受到很大限制,而爆品的出現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時,移動電商的技術支持成本也相對傳統電商高出許多,因此,總體來說,自媒體想要依靠電商變現,難度很大。

5.打賞

原創的個人類型訂閱號獲得原創保護功能之後,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拿到讚賞功能。微信官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使得自媒體上的原創作者獲得一定收益,保持創作激情。

雖然開通讚賞的門檻較低,但獲得用戶主動讚賞卻不是那麼容易,從既有的用戶付費意願調查分析來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最被認可,有 63.3% 的人有意願付費。換句話說,用戶更願意為自己的「收穫感」買單。

不過,不管是娛樂類的自媒體(如:papi),還是乾貨類的自媒體(如:李叫獸),質量越優秀,買單的人越多。所以,細分領域的頭部自媒體收穫的讚賞會相對更多,而其它自媒體想靠讚賞實現不錯的盈利,難度較大。

6.諮詢/講座

依靠內容在自媒體上聚集用戶,再通過為用戶提供諮詢、講座等服務,實現盈利的方式,也是目前自媒體行業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之一。李叫獸就曾談到,因為成功地運營自媒體,為自己帶來了大量諮詢業務,包括奇虎 360 等知名大公司。

靠講座盈利,最成功的當屬「邏輯思維」,2034 年的演講門票都拿出來拍賣了,還有誰?

不過,這種線下講座/演講的盈利方式,對普通自媒體人來說,門檻太高,可複製性較低。琛姐認為,線上講座的模式對大部分自媒體人來說更為靠譜。

目前比較成熟的線上講座平台是「知乎 Live」,門檻相對線下低了很多,只要在知乎上有一定的積累,並能說明自己的專業優勢,申請成功率是比較大的。

而且,「知乎 Live」是知乎目前在大力宣傳的新欄目,流量非常大,大部分的主講人都能獲得百人以上的聽眾,按照最普遍的定價 9.99 元/人來算,一場 2 小時的 Live 可以為你帶來千元以上的收入,相對於前面提到的幾種盈利模式,知乎 Live 的性價比是很高的。

7.社群

當你的自媒體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忠實用戶,就可以考慮創建一個付費社群了。社群的定價一定要參考行業內其它社群,不能太高(吸引力低),也不能太低(顯得不專業),社群的定位要盡量做出差異化。

後期的運營是關鍵,一定要保質保量實現你最初承諾給付費用戶的服務,最好還能增加額外服務,給用戶意外驚喜,這樣有利於積累口碑,開展新活動。

8.付費閱讀

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模式尚在內測中,暫不支持申請,該模式究竟能否順利推進,還有待觀察,暫且不議。

當付費對象是其它平台時,稿費是主要的盈利模式:

9.稿費

自媒體人可以主動聯繫其它平台,投稿獲得稿費(詳情參考:有哪些可以投稿的微信公眾號? - 知乎),也可以靠經營的自媒體所積累的影響力,吸引約稿,賺取稿費,例如把在知乎的回答版權設置成「允許付費轉載」。

自媒體盈利模式的發展現狀

從 iiMedia Research (艾媒諮詢) 的研究報告可以看出,流量分成、軟文廣告等廣告主付費模式是目前自媒體盈利的主要模式,其次依次為稿費、電商、打賞等。

以上分析的 9 種盈利模式,適用於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定位的自媒體,自媒體人在選擇盈利模式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發展現狀,選擇最合適的一種或幾種盈利模式。

最後,請牢記:無論採取哪種盈利模式,內容是基礎,只有在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利潤屏障,才可能形成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

PS:琛姐是大學教師,教授「新媒體」相關課程。每周,琛姐都會重新思考一個新媒體問題,結合心理學、傳播學、營銷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中的專業知識,探索系統有效的新媒體運營模板。所有成果均首發在個人微信公眾號「草莓學堂(ID:caomeixt)」上。歡迎在後台留言,和琛姐探討新媒體運營心得。


我來分享一個:自媒體軟文分發。

以下引用淘寶某店鋪自媒體軟文代發商品介紹。

發稿需要知及流程:

1,選擇媒體:從下面選擇需要發布的媒體(下面僅提供部分媒體,如果沒有,可以聯繫客服諮詢)

2,確認內容:將需要發布的媒體和需要發布的內容發給客服確認能否發布?(如果能,付款安排,謝絕試發)

3,付款安排:請放心下單,支付寶(淘寶)擔保交易,發布不成功,全額退款。

4,成功反饋:發布成功後,客服會將發布成功的鏈接在旺旺上發給您!(請不要沒完沒了的催,我們也想儘快幫您完成。)

5,售後一年:一年內,非內容原因違反該平台規則及違反國家新的法律法規被刪除,請聯繫客服免費補發。如因為地震,海嘯,泥石流,山洪,戰爭,黑客等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造成的網站數據丟失,很抱歉,我們也無能為力。

只發正規稿:

今日頭條: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一點資訊: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搜狐媒體: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鳳凰新聞客戶端: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騰訊新聞客戶端: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新浪看點: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天天快報: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網易新聞客戶端: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UC訂閱號: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百度百家號: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簡書: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知乎專欄: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北京時間:圖文15元/條,視頻30元/條。

之前,有很多朋友註冊了大量的自媒體平台ID。比如某網友,註冊了幾百個百家號,二百多個頭條號。可惜這些自媒體平台越來越嚴格,再也不能分享平台傭金,也就只能扔了。

不成想,最近他們又拾起來做軟文分發渠道。

我們知道,任何軟文,都需要發布到相關人群活躍的平台,才會有效果。

在現在PC端流量下降,移動端流量大漲的時候,類似頭條這樣的自媒體平台聚攏了大量人氣。而在這些自媒體平台之上,發布軟文也成了各位客戶的頭等大事——畢竟流量和客戶在那裡呢!

所以,目前自媒體平台軟文代發,又成了新的盈利項目。

本文有公眾號:財神創業(ID:CSchuangye)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謝。


年後加入關於吃吃喝喝的自媒體「企鵝吃喝指南」,到現在差不多一個月。

有些小的認知,記錄下來。

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其實從有專業的傳媒機構開始,付費的要麼是用戶、要麼是廣告主。

而且媒體一向是以內容吸引受眾注意力,然後將受眾注意再次售賣給廣告主。稱之為「二次售賣」。再看現在的自媒體,盈利模式無非:

販賣內容:

【1】自媒體人有償約稿、或受邀參與線下活動。

販賣受眾注意力:

【2】廣告展示位。自媒體人不知道會有什麼廣告出現。(平台根據關鍵詞進行展示)。

【3】軟文合作。

販賣營銷能力(與受眾的關係):

【4】自媒體平台本身承載了產品(業務),比如小膩膩自己做電商,通過自媒體宣傳自家產品;再比如各美食自媒體,進行私廚銷售。

【5】自媒體通過內容、服務等進行粉絲群營銷,搭建平台,直接銷售或者成為銷售渠道。

其中【1】【2】【3】點不展開講,具體說一下我自己東家,企鵝吃喝指南。

其實我們的思路是【4】

我們的產品實體是紅酒,產品的本質其實是「圍繞紅酒的各種服務」,這個服務除了知識普及、口味指導、一對一諮詢、每周兩次的在線講座、餐合作餐廳優惠,還有建設一個社區給用戶帶來的歸屬感、榮譽感和價值感。運營一個高活躍度,高參與度,並且人群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較好的購買力人群,變現的方式其實是多樣化的。

和用戶充分討論、互動,不斷推出用戶真正需要的產品、改進產品。讓用戶和公司一起成長。

--------------------------------------------------

最後附文為勝寒在 創業邦 題為「自媒體人如何變現?」

《企鵝吃喝指南王勝寒:自媒體人如何變現?》

大家好!其實今天特別感謝南立新老師邀請我過來,尤其今天聽了這麼多非常精彩的演講和創業者們的分享,我越來越誠惶誠恐了,因為畢竟自己還是在做一個剛剛起步的公司,我想如果說有什麼我一定能夠和大家分享的話,應該就是在做自媒體這塊的經驗,所以其實當然因為剛才歡姐做得如此轟炸式的演講之後,我來做這個話題還是感覺到有一點壓力山大。

所以其實這個題目也是昨天的時候我才定下來的,因為昨天的時候我在我們的用戶群,就是現在買了企鵝吃喝指南產品的用戶群,我們叫企鵝團裡面問大家,說你覺得我今天來做演講應該做什麼主題好,其中有一個我們的用戶就跟我說,你應該講講「如何培養把商家當上帝的顧客」。我當時聽了以後特別受寵若驚,當然就一說把商家當上帝的這個說法是有一個善意的玩笑,但是我覺得我們的用戶真的是特別特別的愛我們,表現在我們的辦公室一天到晚他們都在給我們寄吃的,我們如果在上海辦一個活動,會有五湖四海的從東北、從武漢、從蘇州、杭州各種地方趕過來的,只是為了參加我們一次活動的,還有包括因為我們自己剛剛開始做產品,在配送方面經常有很多問題,我們寄多了的這種情況,基本上所有的用戶都會主動的來聯繫我們,說你寄多了我們給你寄回來。可能今天主要是從這個方面講一講,怎麼去做自媒體的一個社群,或者說一個社群電商。

其實我覺得也是之後這個潮流會越來越火的一個趨勢,就是關於自媒體人如何變現的,現在基本上可能比較傳統的方法,一方面就是自媒體人通過自己在某一個行業的價值來打廣告,或者是接受粉絲的這種供養,這種供養的形式可以是打賞,也可以比如像遊戲主播去賣零食,我覺得某種角度來講也是一種供養。今天談的,自媒體創造一個屬於自己調性的產品,並且因為這個產品把你的用戶給培養成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社群。

這個是我和我的合伙人,我們一共有三個合伙人,我的合伙人叫喃喃,她是主吃,我是主喝,我是做葡萄酒的。開始沒有介紹,我們企鵝吃喝指南是一個在做美食和美酒的產品和內容的一個公司。

因為今天我們的單子上面的題目是說,我今天是紐約留學女,現在開始來轉行創業了,我之前的大部分粉絲群都是因為紐約留學女而產生的,後來當我去學葡萄酒以後,其實離我現在做紐約留學女已經有三年都不止了,所以其實等於我現在主要在外面的身份就叫醉鵝娘,等我從紐約回來我就想做葡萄酒,因為我覺得我能把葡萄酒做的深入淺出不失深度,讓很多人能夠愛上葡萄酒,讓很多人馬上立即葡萄酒的內容。其實去年夏天剛回國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怎麼最好的去做傳播,我知道我之前做紐約留學女的時候有視頻的經驗,我就想我做一套來講葡萄酒的視頻。這個是我們在土豆優酷上周播的「醉鵝紅酒日常」的節目,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去看。

其實做這個視頻,從有這個想法做到現在走了很多彎路,也有很多困難的,我覺得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葡萄酒是一個受眾很窄的東西,所以當時在跟不同的視頻網站談的時候,其實他們都非常的不願意去跟我們合作這樣一個片子,因為他們希望做成那種非常娛樂化的、非常大眾化的,然後如果做葡萄酒的話,當然最主要圍繞的話題就是裝逼、裝逼、裝逼,對於我來說肯定可以教大家很多葡萄酒裝逼的,就我而言不能放棄的就是這個節目的專業性,所以當時其實在做這個節目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這方面的問題。

另一個我覺得主要的問題是,因為我們在跟視頻網站去談的時候,你最希望他們給的就是一個不是廣告位,就是露出位,比如你是不是能夠上首頁,每次節目播了他給你放在什麼位置上,多長時間這種事情,其實到最後因為可能,土豆對我們非常重視,基本上我們每期視頻他們都給我們放首頁位。對於我們來說,你會發現其實這樣的流量它的價值沒有你想像中的高,也就是說其實你看通過首頁推廣而產生的這種評論,以及你個人從你自己,比如說我自己的微博上發出來的這個評論數來說和它的質量來說是完全不可比擬的。

我們剛開始做這個視頻,想要通過視頻來做自己的品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用那種傳統的媒體思路,就是通過更多的曝光和露出,涉及到更多的面,其實這個東西在真正做的時候它的有效性是很有限的,所以這是一個困難,但是現在《醉鵝紅酒日常》做到現在,其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找到了這個是我找到了市場,我覺得做視頻就是和用戶、和粉絲進行交流找到他們需求的這樣一個互動的機會,所以說當我做了大概10幾期、不到10期的時候我就發現,因為一開始,剛才歡姐好像也提到了什麼營銷前置,我當時想不管怎麼樣先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比較大眾版的一個葡萄酒的權威,然後到時候產品再說。但是其實我在做這個視頻的時候發現,葡萄酒或者做吃喝的東西,最大的特點就是必須要游產品,你聽我在視頻裡面說半天,但是什麼都喝不到,真的感覺特別著急,當時粉絲最大的反饋意見。

第二個反饋意見就是說,這個葡萄酒應該賣多少錢,就是我收到了最多最多的評論就是說,兩百塊錢,一兩百塊錢的酒有沒有什麼好的推薦的,那個時候基於這個意見我們也試過不同的形式,比如說我去讓一些進口商給我送一些酒,然後我來盲品,看看在這個價位之下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我們通過導遊的形式來做這個商業模式,但是到最後的時候可能就是會發現這個質量是完全不能夠保證的,所以說最後我們通過用戶的這種反饋推出的一個產品,就是一個每月訂購的一個福袋模式,就是每個月200塊錢一瓶酒,或者說一紅一百各200塊錢,共400塊錢,你至少訂購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最後我們現在企鵝團的基本商業模式,因為視頻和粉絲或者潛在用戶交流的機會而得到的。

讓設計師做了微信的邀請函,說我知道現在都想訂購,找不到什麼好酒,願意不願意一下子訂購我們半年或者一年的酒,讓我來給你選酒,讓我來給你講酒,我們當時的期待比較低,因為也沒有做任何的營銷,想說大概有100個會員我們這個事情再慢慢的擴張,但是我們在開放了10天的時間裡面收到了400多個會員的付費,然後每一個人的客單價平均下來在2000塊以上,所以有了這麼一個初步的模式,其實當時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像我在開始第一頁的時候在說的,就是關於這個社群的形態,其實是根本沒有想過的,穩定的時候我們把這400多個人都加了微信號,但是一直沒有給他們開微信群,因為我覺得說,不知道他們聊什麼,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淺水狂魔,我從來不在群裡頭說話。

所以說我覺得把一千個人拉一個群,我怕用戶會受到額外的干擾,所以說其實社群的這個東西一直沒有做,但是到了今年春節的時候,當我們開始第一瓶酒已經收到了,可以在一起交流一些關於酒的事情了,拉到群以後我發現用戶的活躍度是空前的活躍。我們每次比如說在網上辦線下活動,比如說邀請一個嘉賓來給群裡邊的人講一些什麼事,比如邀請一個試酒師過來講講怎麼餐廳點酒,或者說只是一個普通的,又到了發紅包的時候了,基本上我們每個群的活躍度每一天是1萬條以上,因為建了這個群以後,我們這個線下活動基本上在廣東、上海、北京各個城市全部有團員他們自己組織的活動。後來我發現,我們之前做線下調查的時候也對我們的用戶進行了一些問卷調查,讓他們來填寫,然後我們就發現,我們現在的用戶96%的全部都是之前對葡萄酒一無所知或者只是略知一二的這種入門愛好者,同時他們可能一個職業或者社會背景也會比較像。我們其實有很大的流量都是從知乎來的,因為我自己在知乎上有自己的號,北京、上海的佔主要,年齡從20歲—30歲比較多,就職的行業金融、諮詢和互聯網行業,所以基本上這些人他們都對於品質生活有追求,而且有一定的消費力,而且比較年輕。我覺得這個其實就是一開始我在想要講葡萄酒,然後傳播葡萄酒的時候,腦子裡所出現的這個人群,因為我覺得葡萄酒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不然就是老一代的叔叔們輩拉菲感,坐在皮椅上面,晚禮裙,紅木傢具,說不上來。我希望把葡萄酒年輕化,真正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潮流,同時通過欣賞這樣一種飲品,帶給更多的人幸福感,以及去欣賞更多的門道,不管這個門道它是咖啡、它是茶,還是說它是任何一種審美的情趣,我覺得這些用戶有很大的共性。

所以開始我們有了微信群,有線上的活動,來組織用戶統一來學習一個主題,我來做這個主持或者直播,以及線下的各種品酒會,還有就是吃飯的局,各種這樣的東西以來,可能跟一開始在我做視頻以及剛剛開始推出訂購的時候的想法有了一些轉變,這個轉變主要來自於,我開始做訂購的時候我希望是學習的產品,等於我們每個月給你推一個酒,一年下來你可以喝遍世界所有的知名產區的葡萄酒,每一次挑酒都會經過非常嚴格的盲品,而且會挑出性價比超高的。其實作為這個酒,我希望通過這個酒作為一個載體,讓你了解到這個產區它是怎麼回事。用茶來說,比如這期主題是鐵觀音,下一次主題是其他的。所以當時我們每個產品後面都會配上大量的教材,全部是我自己做的,包括品酒的視頻等等。

到了今天我發現更多的像一個體驗式的產品,其實用戶也希望學習葡萄酒,但是更多的他希望是,怎麼把葡萄酒給插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在什麼樣的生活情景之下,他們需要的是一些更感性的東西,所以說現在在我們的產品設計上,一方面是這種理性的知識,但是另一方面是感性的嘉賓,可能每一期我們都會給一個酒配一幅插花,這個酒我來喝可能配一個移項,是適合穿著小禮服的,還是一個窩在家裡沙發上看電視劇的時候的,還是去郊遊跟家人在一起太陽照在襯衫上皮膚感到暖暖的,其實每一瓶酒根據風格的區別,會有很多的聯想和這種通感的東西。所以之後可能我們會更多的把這個產品本身給定位在一個體驗上的東西上,然後以這種方式讓大家愛上葡萄酒。

第二點剛才也提到的,之前可能我們追求的是通過品牌的露出,通過上報紙、上雜誌,來獲得知名度,其實我發現所有的這些流量和所有的這些名聲全都是假的,對我來說它的意義,效率來講,我付出的1可能收到的是0.1,如果通過粉絲來傳播我們的視頻,來傳播我們的節目,或者內容,它的影響力和最後我們收到的反饋、擴張的用戶都是最最最有價值的,因為本身現在我們抓到的就是最有價值的一批用戶。

這兩天我們發招聘的人發現,我們在拉勾網上也發招聘,但是沒有什麼人理我們,昨天晚上我讓群里通過企鵝團給我們發了一個招聘,今天我打開郵箱的時候就已經幾十份的應聘的東西了,所以我覺得其實從這個上面真的是改變了我很大的想法。

另一點,可能一開始我們的產品是一個以賣葡萄酒,通過這些互動你發現,他們從吃喝,我們想引進更多的自媒體人,然後來把他們的產品再推出給我們的企鵝團,所以說我們的核心並不是我們每一款產品,而是這個社群本身我們怎麼更好的能夠服務好這個社群。

這個就是一些圖,之前我們每期用戶收到酒以後都會做一個晒圖活動。

之後我們作為《醉鵝紅酒日常》,可能節目里跟企鵝團有互動,讓他們有葡萄酒的問題做城市貧,我會在視頻裡面解答,或者說我在群里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我想要教大家一個什麼概念,我會讓團圓們告訴我們他們覺得單寧或者這種生澀在嘴裡產生摩擦感的感覺還可以用什麼樣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們給出了一些特別牛的答案,本身這些彈幕放到《醉鵝紅酒日常》。

我們每周也有南極周刊,企鵝團的核心團員,他們來貢獻,來採訪別的經歷有意思的團員這種雜誌,有一個比較戲謔的名字。

今天我就說到這裡。可能回歸一下主題,就是關於自媒體人如何變現的問題,我覺得就是自媒體人一定要有符合自己調性的產品,而且這個產品它一定是一個綜合體驗,等你有這個產品之後發現會拉到調性非常相同的人,這個人群才是每個自媒體人所能夠擁有的最大的價值。


我特別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自己是做自媒體的,一年下來,靠自媒體及其衍生產業的總收入在百萬級,雖然跟行業頂尖咪蒙、羅振宇等人的差距不小,但在這個行業裡面還算是不錯的;再加上我之前在新浪微博做過自媒體相關的管理工作,自媒體圈子裡面打交道的朋友比較多,所以對盈利模式的問題比較了解。

自媒體大概分兩種:一種是垂直領域的意見領袖,像我就是做營銷的垂直領域,汽車、互聯網、健身都屬於垂直領域;還有一種是大號,就是大家都愛看的大號,娛樂為主,像娛樂、八卦、情感都屬於大號。

先講垂直領域的意見領袖如何變現:培訓、社群、出書、諮詢顧問、打賞都是常見的C端變相方式,C端就是找他的受眾收費;B端,也就是廠商一端,也會有一些收入,比如公關、廣告等。

但是C端變現相對容易一些,好理解,也簡單;B端會有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比如你和廠商的關係,你和廠商公關部門領導的關係,廠商有無尾款拖欠問題等,比較麻煩。

還有一種自媒體,就是大號。大號的收入主要是來自於B端的廣告費,像咪蒙就是這樣。但是我如果你想從事這個行業,我不太建議走大號路線,而推薦走我這種專業垂直領域的路線,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C端變現比B端變現更容易,波動性更小。

第二,大號對於粉絲基數的要求太大,你沒有做到幾十萬的量級,沒人找你投廣告。

第三,大號的粘性比較差。有趣的東西容易過時,有用的剛需才是長久之計。比如papi醬,一年半年前都還很火,現在也鮮有人提起了。

大概就是這樣吧。

另外,關注我的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微信ID:whdkad),我會寫不少自媒體的內容,和我個人的經歷。都是大實話,有些還有點難聽。沒什麼野心,成天詩和遠方的朋友就不要關注了,心靈比較脆弱的朋友也不要關注了。


第一,自身作為平台(公眾號、頭條號、UC、企鵝號等)的流量主,接入平台的廣告資源。以公眾號為例則是廣電通。

第二,作為廣告主,接廣告,可以是貼片廣告,也可以撰文軟廣。這種形式依託於粉絲黏性較好的大號。

第三,內容付費。以微信為例,付費內容一直在內測,具體何時上線暫不可知。之前有多方後台截圖表明,即將上線。

第四,內容電商。內容電商更多考驗了流量主的運營能力。目前有數據統計,微信差不多每7個大號就有一個在做內容電商。


實名反對所有答案。

自媒體公司怎麼盈利,這個答案沒那麼重要,有人說看的遠才能站的高,我亦覺得看的高才能站的遠。

說點有用的,我這人說話比較直。

自媒體對我來說就是個賺錢的工具,

我可以賺平台給我的收益,我也可以賺廣告商給我的廣告費,我也可以電商一體化。

我今天就給大家簡單說一下,賺平台收益的技巧吧。

我也買過很多書,學習寫作,怎麼取標題,怎麼寫的更專業。

但我寫了一段時間,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東西是需要厚積薄發的,換句話說,我還要潛心修鍊很久,才能看到一些效果。

我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在琢磨,我這是要幹嘛?我要當作家嗎?

我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啊!

我是要把我的青春揮灑在美女,環遊世界,和跑車上的人。

我雖然現在是個屌絲,但我絕不當個屌絲作家,絕不。

可能天性使然,做什麼我都喜歡作弊。

既然我沒那個才華,我就去另闢蹊徑,找一些原創素材庫,專業化的洗稿,20分鐘一個號。

我運營9個號,一天收入達到了2673,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我是抄的,反而在群里大家都崇拜我,喊我大神,我真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到現在還不知道我是抄出來的。

那些高大上的答案永遠只會高高在上,自己掙到的錢才是王道,知乎年薪百萬千萬我也不羨慕,因為我也不差。


解構自媒體:商業模式急需創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到三年時間,自媒體行業借著微信公眾平台的東風,已經從零零星星的嘗試演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圈。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內容正在湧現,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投身自媒體事業,不斷增多的自媒體平台之間開始較量,當然,也有一部分自媒體組織化尋找出路,而願意為這一切買單的企業和個人也在迅速增多。

當我們回頭審視,會不由自主地發問: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自媒體內容的價值何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作者對自媒體趨之若鶩?自媒體的最終歸宿是不是媒體化?現在的盈利模式能否持續?

作為新生事物,自媒體行業還難以為這些問題給出標準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在欣欣向榮的背後,自媒體行業同樣存在諸多問題,而這些正負能量之間的相互博弈,將決定自媒體的未來走向。

不管怎樣,探索還在繼續,自媒體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自媒體需要什麼樣的內容?

互聯網進軍傳統行業的一大利刃是打破壟斷和特權,自媒體就是媒體權力被瓦解後的產物。

在自媒體出現之前,開辦一家媒體需要大量的政策資源和經濟實力,需要自籌載體(印刷品/伺服器)、自找用戶。但以微信公眾平台為代表的自媒體渠道出現以後,達到同樣的目的你只需要幾步註冊。

不要特權、簡單快捷且沒有成本,促使擁有內容生產能力的人嘗試成為自媒體。而留給他們唯一的問題是:自媒體需要什麼樣的內容?

「小道消息」是科技圈最受關注的自媒體之一,擁有數十萬微信粉絲,每天推送的內容多為運營者(丁香園CTO馮大輝)個人對互聯網行業的觀察,以及所思所悟。和傳統媒體相比,小道消息很少主動去發現新聞,也不經常追蹤熱點,更不會對某些領域進行密集、系統的長期報道,但這並不影響其受歡迎程度。

馮大輝此前曾表示,小道消息看起來跨度頗大的內容,其實滿足了不同的讀者群體。「我不能每天去發小道消息,那隻能滿足一部分人的好奇心,更多的人期待我給他們帶去一些對自身有參考的內容。我的內容必須獨特,別人都在說的東西我不會再湊熱鬧。」

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優秀自媒體人們的普遍想法。和馮大輝一樣,圈內知名的其他自媒體人,比如程苓峰、魏武揮、葛甲、信海光,在內容運營上也都有強烈的個人烙印。

概括而言,當下自媒體內容的差異化體現在:網媒以全面及時的消息見長,紙媒以詳實豐富的事件追蹤立足,自媒體的根基則是評論,注重思想和觀點的自由傳遞。

大多數自媒體人的個人性格都會在作品中流露,他們愛憎分明、立場明確、表達幽默,如果用傳統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來衡量,這些作品或許大部分都是不專業的。但站在讀者的立場上,每個人耗費時間去關注一件事,一定是想得到一個明確、清楚的結論,而不是迷失在所謂客觀立場上堆砌起來的素材里。

和傳統媒體領域大眾媒體、專業媒體並存的局面一樣,自媒體領域有人見人愛的大V,也有專門為細分人群服務的垂直化自媒體。這些自媒體往往會從行業、職業、愛好等等維度去預設自己的讀者群體,然後通過轉載+原創的方式為目標人群持續推送他們最關注的內容。比如專註為餐飲老闆群體服務的「餐飲老闆內參」(據稱已融資數百萬人民幣),以及為兒童群體服務的「凱叔講故事」(自稱估值超過一億人民幣)。

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在內容上顯得更為自由,這同樣也是對讀者需求的精準把握。這正是自媒體受關注的最核心原因。

誰在做自媒體?

羊年伊始,前央視主持人柴靜的《穹頂之下》成為了第一個迅速爆紅的公眾話題。柴靜雖非自媒體,但其脫離組織後大放異彩的光環卻和諸多自媒體人相似。

如今大部分自媒體人的前身份都是媒體記者、編輯、主編等等。離職做自媒體對他們來說就像零成本創業,意味著工作不再有約束、薪水不再設上限。

前《中國企業家》主筆冀勇慶便是其中一員。他在去年離開了這本知名的商業雜誌,專職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冀勇慶告訴網易科技,他對現在的自媒體事業十分滿意,其實做的事情與之前一樣,仍然是生產優質內容。

像冀勇慶一樣,脫離媒體的人正越來越多。而在傳統媒體內,暗流也一直在涌動。一位《經濟觀察報》的管理層曾向記者大吐苦水,他手下的不少記者把日常主要精力放在了個人自媒體事業上,這讓管理他們變得十分困難。對於傳統媒體來說,與自媒體大趨勢抗衡是不可能的,因為自媒體正在吸走他們最核心的競爭力——人才。

那麼,吸引這些媒體人紛紛脫離組織、另起爐灶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自媒體事業意味著個性的自由和解放。與柴靜類似,同樣從央視出走的羅振宇,和他的《羅輯思維》一起廣為人知。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他們都留在原來的體制內,想要按照個人追求做一款節目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一段文本或者視頻,都要經過「記者報選題-主編批准-多方採訪-編輯組稿」等多個程序才能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流程上的條條框框,以及媒體對記者、編輯工作職責的詳細劃分,都會或多或少成為他們手腳上的鐐銬。

而在報道風格方面更是如此。知名自媒體人、山寨發布會創始人陽淼認為,「現在是一個媒體朋克興起的時代,自媒體是傳統媒體的解構和反動。」在陽淼看來,傳統媒體所謂的客觀性,所謂的中國式新聞專業主義,都大大埋葬了媒體和媒體人的價值。

自媒體人柳華芳認為,媒體環境的變化為媒體從業者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傳統媒體里寫的不是自己喜歡的文字、也不是讀者喜歡的,那還有什麼理由留下來?

其次,自媒體事業意味著收入狀況的改善。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大都年輕,因為媒體行業薪水的天花板十分明顯。當一個人的資歷和價值已經遠遠超出行業能給與他的薪水時,逃離也就順理成章。而自媒體除了擁有寬鬆的報道尺度外,在收入方面的狀況要遠遠超出傳統媒體。

可以說,傳統媒體是講究分工的,制定規則、明確邊界,創作、編輯、校對、發行、渠道、運營、商務各個環節分別有人負責。但自媒體基本上是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的工作。從工業分工的角度看,這似乎是一種倒退;但從自媒體人的角度來評價,這意味著擺脫了媒體的盤剝,獲得勞動的全部收益。去年曾有自媒體人公開宣稱自己月收入30萬,雖然引來不少爭議,但站在塔尖的自媒體人們,收入高於傳統媒體是很普遍的。

因此,人才從傳統媒體業向自媒體業流動也就不足為奇。

平台混戰,解構與重組

大多數自媒體一樣需要平台,甚至組織化。

業內究竟有多少家自媒體平台,一時間很難計算清楚。去年最熱鬧時,以新媒體「界面」為代表,稍微有點名氣的媒體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自媒體計劃,到處拉攏自媒體人。其實拉來拉去,每家建一個群,進去後發現還是同一群人。

眼下,主流的自媒體平台主要分成四類:

  1. 微信訂閱號;

  2. 門戶自媒體專欄;

  3. 百度百家、騰訊大家;

  4. 虎嗅網、鈦媒體。

除了上述四類,自媒體領域聲名較響的還有WeMedia、界面等,前者是一個鬆散的自媒體人聯盟,後者口號離落地還很遠。

為了爭搶自媒體金礦,這些自媒體平台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已經有過幾次交戰。但正如自媒體人柳華芳所言,「想要留住自媒體人,要麼有錢、要麼有名。」既帶不來名、又沒有利的平台或將很難生存。

微信訂閱號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只提供基礎設施,內容、粉絲、商業化都要自己來做。優點在於:渠道自控,一旦經營起來,粉絲、客戶都在自己手裡,後期獲益較有保障。因為沒有門檻,所以微信訂閱號最受自媒體人關注。

百度百家走的是平台模式,利用百度新聞為自媒體人導來不少流量,又在專欄頁面搭載廣告、由廣告主承擔作者的收益。這種模式有利於扶持優質內容,知名自媒體人程苓峰曾在半個月時間就入賬3萬分成。因此,百度百家也吸引了很多優秀自媒體人的加入。

其他平台則因為收入較少,都以品牌和印象里提升為主。

對自媒體人來說,事業起步階段需要借勢各類平台打造知名度。所以,如今很多自媒體稿件都是多平台通發,同質化嚴重。但在發展壯大的一定程度後,平台對其的價值將會大大減小,自建渠道(微信訂閱號)成為最好的歸宿。

擁有幾十萬粉絲的自媒體人葛甲就告訴網易科技:「對我來說,現在這些平台的價值都不大。」

除了依附平台和單打獨鬥,自媒體的另一條路是媒體化,成立團隊經營。據網易科技了解,不少自媒體人都有自己的秘書或者助理,有的甚至組建了一個企業來運作。這樣有助於保證內容的持續生產,發揮規模效應,也便於商業化。

不過,組織化以後的自媒體還能叫自媒體嗎?

如果自媒體把傳統媒體解構,目的是為了進行重組,那麼自媒體浪潮或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需求,新技術、新理念對媒體業的一次組織調整。

除了軟文,還需要什麼商業模式?

作為媒體業的一部分,自媒體也要面臨媒體的共同難題,那就是變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自媒體行業最引誘人但也最受外界詬病的是其商業模式。

自媒體的第一桶金來自企業的公關部門,軟文為主、廣告為輔。以科技領域為例,最近兩年,大部分大的科技公司都把自媒體和媒體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內容更加可控,所以很多企業不遺餘力地投入,為每篇軟文買單的代價從數千到上萬不等。

一位電商企業的公關人員告訴網易科技,自媒體的興起為企業的公關工作帶來了很多新的難題和挑戰。在他看來,一些優秀的自媒體確實能帶來品牌效應、銷售促進,但「花在大多數自媒體身上的錢更像是保護費,只是為了維護關係」。

這個現狀代表了一個問題:自媒體的商業價值究竟在哪裡?

現在自媒體的發展呈現出垂直化、專業化的趨勢,細分領域的讀者價值也是可觀的,但如何與廣告主的需求相匹配仍然是個問題。

陽淼認為,問題出在很多廣告主「仍然採用跟傳統媒體互動的方式跟自媒體互動,所以出現投入和認知的錯位。」在他看來,「自媒體可以給予公司的是策劃角度,新的觸達用戶的方法,和新形勢下的包裝方式。這些價值現在很多被浪費了。」

李成東也認為,自媒體創新商業模式任重而道遠。他告訴網易科技,自媒體盈利可以走六條路:

  1. 廣告模式;

  2. 獵頭模式;

  3. 出書模式;

  4. 跨界模式;

  5. 粉絲包養模式;

  6. 投資人模式。

李成東是電商領域的知名自媒體人,他最近轉型做了電商孵化器,為自媒體盈利走出了另一條路。

但在另一位公關從業者看來,自媒體和媒體一樣,創新商業模式挑戰重重。而時下不好的跡象是,不少自媒體工具化,淪為了企業操縱輿論的前沿陣地和抹黑對手、進行公關大戰的先遣軍。

總之,魚龍混雜的自媒體行業,在解構了媒體的特權之後,亟待規範和重構秩序。


自媒體盈利方法很多,複雜的小白學不會,說幾種簡單的吧:

1、賣產品或者服務。對於這類人來說,自媒體簡直就是必殺技!不僅可以從自媒體平台引來粉絲,還可以通過持續發內容來影響粉絲,建立信任!以後賣貨賣服務就很簡單!

比如,我想要賣化妝品,每天通過自媒體發文章,教粉絲怎麼化妝打扮,時間久了建立起美妝專家的形象,以後賣貨比不是自媒體的人要容易很多!

2、賣vip會員。大多數內容每天給所有人免費看,偶爾有些不適合公開的內容或者某些服務,只提供給付費會員,是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3、接單幫人發廣告。很多自媒體都這麼干,硬廣要慎重,掉粉厲害!

4、打造個人品牌,成就江湖地位。有些自媒體的盈利模式看起來不怎麼清晰,好像他們不急著賺錢。但是請記住一句話:無利不起早!每天發內容多辛苦啊,如果不賺錢根本沒人會這麼做!

有些自媒體不急著賺眼前的小錢,而是布局幾年後,打造自己的品牌,讓自己出名!出名以後,什麼廣告代言啊,收會員啊,出書啊,賣產品啊,都是太簡單的小兒科!

5、賺自媒體平台的分成。有些自媒體批量偽原創,目的就是賺平台的廣告費。那些都是小錢,不是一個有逼格的自媒體人應該追求的!


一個自媒體最核心的是能夠給創作者帶來核心的利益才算有價值,如果你說做自媒體只是單純的表達你的情懷,不圖營收,持續的堅持而沒有反饋,你就不可能長久的運營下去,這樣只會消耗你的時間,做任何事情必須要有反饋才能有進步,忌無腦堅持。

題主問題回答如下:

一、廣告收益

可能玩過公眾號的朋友都知道,微信公眾號有流量主這個功能,該功能是微信平台推出的唯一的廣告平台,公眾賬號關注用戶數(粉絲)超過五千的微信公眾號均可提供廣告展示服務,均可申請成為流量主,計費方式是根據cpc點擊計算:按點擊計費,費用會結算在微信公眾號的後台賬戶中。

另外一種就是接廣告文案,收費的價格是廣告主根據你的賬號指數情況協商而定,注意:除了文案不能是傷粉的硬廣外,五黑類的文案、含有敏感、低俗等詞語的文案也不能接的,不然等著被封號吧。

後續的自媒體平台,如: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企鵝號、網易等,都陸續推出廣告分成,收益較為穩定的就是頭條號和百家號,特別是頭條號的短視頻,扶持力度特別大,持續穩定的輸出,可以帶來可觀的收益和粉絲的增長。

二、打賞收益

打賞功能主要是針對原創作者,倡導內容創作者持續的為平台輸出高質量的原創內容,目前微信公眾號開通原創功能,打賞和留言功能都會一起開通,保持粉絲的互動率發文活躍度能夠快速的開通原創功能,這個功能是需要微信平台根據你的賬號情況發出邀請才能開通,其他自媒體平台幾乎和公眾號差別無幾,都是針對原創內容才有的功能。

三、出售產品、服務或培訓課程

很多知名的大號、知識網紅對產品都有獨特的見解,因為了解自己的粉絲群體需求是什麼,所以通過自身的IP價值,能夠很順利的把產品賣出去,例如做服裝搭配的大號,賣服裝還難嗎?如果你有一技之長,比別人做的都出色,並且可以教會別人這項技能,就可以開培訓課程,需求明確,粉絲對你的服務和培訓課程是非常樂意付費的,所以從開始做自媒體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定位,構建一個能夠持續變現的平台。

四、提供諮詢

你的自媒體如果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人就會來諮詢你,你可以通過回答問題就可以獲得收益。變現方式最終可在微信公眾號號進行轉化,藉助的第三方的問答平台輕鬆變現,例如(分答、值乎等)。

五、付費社群

可以把自己的粉絲聚集到一起,享受一些高質量的內容和資源,進而進去收費,例如打造會員群,像邏輯思維就是會員制兩萬會員一共收了960萬會費,只要內容足夠優質,贏的粉絲的信任,付費社群變現是非常容易實現的。

六、倒賣賬號

目前自媒體的價值變現,可通過和他人交易賬號來進行,我目前已經倒賣了3個公眾號,全網平均粉絲的價格是0.8~2元一個粉絲,如果有流量主、原創讚賞功能價值至少增加300元,我常常交流的一個網路朋友就是玩轉倒賣賬號的,批量做號,批量賣號,比如現在頭條號新手期非常難過,但是他恰好知道這其中的技巧,快速能夠通過新手期,過了新手期的賬號就可以在平台掛售,需求不是一般的大,又比如百家號很難申請,就有人批量註冊了後1000元一個的賣,也能夠月入百萬。

七、與其他平台談合作

如果自媒體發展到一個成熟的階段,價值非凡,就可以和一些比較知名的企業談合作,很多企業也是在尋找這樣一個自媒體來為它服務,這個時候,自媒體就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類似於收購。

其他的變現方式:線下活動、給直播平台或App引流、推廣遊戲等,今天就不一一細說了,看完了上面的方式不知道你是否有感觸,賺錢的方式很多,很多你不起眼的一個小項目,一個有心的人也能整出日賺千元,自媒體並不難,難就難再你的執行、你的方法和思維,賺錢路上並不擁擠。

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隨手點個贊哦~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號:阿濤


推薦閱讀:

像高德地圖這種又免費又沒內嵌廣告的軟體是怎麼盈利的?
免費 App 如何盈利?
有沒有可能為RTS(即時戰略類遊戲)開發出一套玩家能接受的、穩定持久的盈利模式?你有哪些思考?
城市裡收廢品的,都流向哪裡?流向的地方如何盈利?
「惠鎖屏」的盈利模式是什麼?

TAG:創業 | 新媒體 | 賺錢 | 盈利模式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