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發散性思維?

我是高三學生,最近發現自己的思維總是局限在一種特定的模式里,比如說做題時遇到與做過的類似的題目就可以解出來,但當遇到一種新的類型的題目時就很難搞定了,在寫作時也有這種情況,思維比較窄。第一次提問,真誠求解答


好了,受邀一個月。

今天終於閑下來,於是來答一記,太晚,見諒。

先謝邀。

【【【【【【【最近多有看到很多微博、公眾號轉載我的一些回答,說實話我是接受的,也挺高興,畢竟文化是大家的,大家彼此多交流是好事兒,但請註明出處,好嗎,謝謝。轉了我的文,還把名字給我切了署了另一人兒的名,太不體面了。再強調一次,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割)

首先,還是老規矩,我想要先徹底的擊潰敵人,我還是喜歡先了解敵人。

曾開設過一門選修科目,名為《說話之道》,開始以為應該不大會有人有興趣,不想卻是場場爆滿,後以至於該院院長每次都會組織老師前來聽課,一度以為是因為我課程講得好。後來才從學生口中了解到他們把這門科目稱為「老王單口思維相聲」,可以讓廣大教師從緊張無趣的教學生活中跳出來調節一下心情。

所以,如果覺得不喜歡,當成聽相聲好了。

————————————————————————————————————(二割)

所謂發散性思維,就是「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的思維」,這裡介紹一本書,游國經老師的《創造性思維與方法》,當年我的導師介紹我看的,挺有意思。這裡強調一下,前段時間有一朋友混到我知乎第二交流群里去,那群里多有書客,於是便偶爾介紹幾本有意思的書和大家交流,而該朋友每天說我賣書賺提成不要臉,我就斃了狗了,搞清楚,王老師從來不搞這些低端玩意兒,我不賣書,我賣水平和情懷。

致此。

然後繼續。

而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就是不依常規,尋求新意,對自己所持有的材料、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徑來進行分析。

培養發散性思維,那麼首先要做到的,簡單的歸納起來四個字「你要讓你的思維飛起來」。從很多很多個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以尋求到多種設想,觀點或者答案。

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可以擁有更大的思維空間,它是以客觀對象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點為中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想像,從而產生多條思路,並且使多條思路向外擴展,稱為爆炸式的立體思維空間。

注意,爆炸歸爆炸,但還要保持立體。什麼叫立體?簡單的說,有頭有身子有腿,炸可以炸,但不要炸缺了胳膊炸缺了腿,哪怕是炸掉一個小JJ都不算是完整的立體。

通常,我在訓練接受訓練者的時候,我會從下面幾個方向入手:

1.我會培養他的歸納能力。

剛才有說到它是以客觀對象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點為中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沒有錯,調動相應的知識儲備,那麼首先,你得有儲備。當然,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儲備,只是這個儲備質量好不好的問題。越優質的儲備,訓練後出來的產品就會越優質。

這個和我收學生是一個道理的,要麼你有極高的熱忱,我怎麼虐你怎麼敲打都心甘情願接受制裁和改造;要麼就是長得特別好看,讓我怎麼著看著都不忍心虐待敲打,怎麼煩都可以耐心的教授課程內容;再或者是非常的有錢,翻了好多好多倍的課時費讓我像孫子一樣不敢還口說一句硬話。

是一個道理。

而有了一定量的優質儲備之後,便開始了核心課程,歸納能力。

1)歸納論證:以客觀對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為核心,發散出不同的事物,產生多條思路,然後歸納出多條思路中共有的本質性、規律性及富有哲理的結論

注意,這裡的「富有哲理」。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用「我叫帥哥你回頭」進行一句話富含哲理的思維發散。

不是:「道理我都懂,可是還是沒有辦法在別人叫帥哥的時候不回頭

而是「道理我們是明白的,然而在這個世界彼此的冷漠中我們習慣了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惶恐強迫自己去接納畏懼的事物,於是笑臉盈盈用叫一聲帥哥來拉近彼此的距離,然後對方煞有介事的回了頭表示回應和同樣的問候」。

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字多和字少的問題。詳細的自己多考慮多想,不做過多贅述,形成良好的思維是需要訓練和練習的。微信號放在資料里的,有興趣可以探討交流,後綴註明知乎,當然我不介意你報我的班。

2)類比論證:就是以客觀對象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點為中心,發散出兩種不同個性的許多事物,然後產生兩種不同的許多思路進行比較,歸納出一種或者兩種不同的許多的事物進行類比,以一種或兩種具有本質性、規律性及富有哲理性的結論結尾

OK,這裡強調一下儲備,一般來說我比較喜歡通過名畫的認知和教學以及記憶新聞事件來進行這類儲備和訓練,這是為什麼大部分在我這裡學完半年後出去的娃都像個高雅知識分子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我安利,我不是安利,至少我不承認我是安利。

反正總而言之,知識儲備很重要,什麼樣的儲備就有什麼樣的思維產品。

有的人聽到手錶會想到」蘋果婊「,而有的人聽到手錶會想起」鐘錶般精準的瑞士「,這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類比論證再一個例子,正好在前天我的東部教研組和另一個某知名培訓機構的孩子進行了一次專業交流,我笑尿了。

當然其中的交流的題目也異常的奇葩,以至於著手辦理考題事宜的那個年輕的老師無辜躺槍,被該培訓機構負責人開除,然後被我撿了便宜把這個老師給接納了~~~

為了趣味性,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以」上完廁所是先擦屁股還是先沖水「和」男神女神排排坐「任選一篇為題,進行三到五分鐘的評論

現場滾動屏幕點殺,然後該機構上去一個娃:」哈哈哈哈哈哈哈,老師你太逗了

嚴肅一點好嗎,現在是評述時間。「校長笑臉盈盈。

萬一沒水了怎麼辦?用手摳嗎。「哄堂大笑,校長臉色微變。

呃...先沖水吧..因為....哈哈哈哈哈 我說不下去了X校放過我吧...「

好...你下來吧「臉色越發難看,但仍然保持笑容。

很不幸的第二輪抽到了我的娃。

女孩兒,小傢伙兒不玩兒知乎,挺害羞一人兒,徵求了意見之後,表示王老師不要讓我火好嗎。於是這裡也就不說名字了。

以下是她的內容:(大致也就是這樣了,不可能隻字不差)

生存和死亡是哈姆萊特的問題,上完廁所是先擦屁股還是先沖水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想的問題。

然而,我相信百分之99的人做的事情都不是這兩件,他們會....先鎖屏。(台下哄堂大笑)

科技時代,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當中的必需品,它承載著我們聯繫家人,朋友,同事,同學等等等等人物的重任。然而隨著時間的越發向前,手機變得越來越先進,從開始的只能打電話發簡訊進化到了智能機時代,(逐步現場開始安靜)我們身邊很多人,化身成為了一個新的族群,他們叫做低頭族。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千萬里,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兒手機。

我們吃飯的時候玩兒手機,睡覺前玩兒手機,走路的時候玩兒手機,身邊的一切似乎都沒有手機里那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來得有意思。昨天我在吃飯的時候外婆看到我在玩兒手機,說了一句:孩子,先好好吃飯好嗎。

那一瞬間我突然反應過來,生在這個世界,被愛和關懷所圍繞的我,到底有多麼的冷漠。

2013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的地鐵上一個大學生被射殺。監控錄像顯示,被射殺,兇手數次掏出手槍,甚至用它擦了擦鼻子。與此同時,近在咫尺的十幾位乘客都在低頭看手機,居然沒有人注意到兇手。這是如何的冷漠?

2013年10月,南京一名男子在經過雨花路和應天大街交叉口處的火車道口時,低著頭專註看手機,連火車鳴笛聲都沒聽到,行駛過來的火車貼身而過,男子受驚倒地,幸好沒有受傷。隨後,火車也緊急停下。這是如何的危險?

今年的10月,在江蘇句容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大客車撞上一名70多歲的騎車老人,導致老人當場死亡。監控錄像顯示,在事故發生前的7分鐘里,客車司機高某頻繁地低頭玩手機,共計39次,其間有多次雙手沒掌握方向盤的情形。事發時,司機高某正看著手機,根本沒注意到從右側路口穿過的騎車老人,等他做出反應剎車時,為時已晚。這是何等的後悔不迭?

然而這無論是低頭造就的窘迫,還是低頭造成的誤會,再或者是低頭帶來的無心之失,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手機之於人為工具,我們可以從手機中尋找到樂趣,可以從手機中看到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方便的同時,我們卻自己讓手機給我們帶來了悲劇和感傷。

這才是問題所在,放下手機,不做低頭族。

當我們某一天讓手機回歸到本質,對它不再依賴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我們真正在上完廁所後,會想起今天的這一席問題,那我們不是鎖屏,而是真正的在思考:我們是先沖水呢還是先擦屁股呢?

我清楚的記得,小女孩兒大舒一口氣後台下突然想起的震天響的掌聲。

我也清楚的記得,那班校長尷尬的臉色。

說句實話,娃的評述不算特別好,中間也有突然梗住想一會兒用什麼辭彙表達的瑕疵,但首先讓我滿意的是,她的儲備方向和歸納整理的能力展現沒有讓我這幾個月白費~~~挺好的~~~哈哈哈哈

這就是儲備的力量,喏,我說過,儲備越優質,產品越高端。

——————————————————————————————————————(三割)

暫時到一段落,這也是思維訓練當中的一個小部分,更多的發散性思維還有什麼地理啊,名畫啊...等等等等這個那個的,在這裡不再做贅述。


aqi openaqi的回答非常好,可惜大多數人看不懂。我只好再解釋一下:

發散性思維的通常層次:

1、所有的發散性思維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是前提,不管它多新穎,多發散,它也屬於這個世界。

2、不管多發散多跳躍的觀點,都有一條延續的思路可以到達它

3、與其你不得章法去學「發散性思維」,還不如老老實實去學邏輯思維遍歷事物的每一個屬性、遍歷事物的每一個情境,然後把每一個屬性、情境點延伸想像。則大多數所謂的發散思維的結論,都在其中了。個別不在其中的,不是這種做法的問題,而是你本身認知能力的問題,沒有做到真正的遍歷,延伸想像能力也比較弱。這個,需要認知練習,不斷的去想各種事物的細節(也就是問為什麼)。

以上,大概是aqi openaqi的思路。

接下來我按一般人更想聽到的答案來回答:

當你上面的認知練習做得多了後,那麼世界的很多很多細節都在你頭腦中了。我們頭腦有2種能力:

1、能夠情境類比。就是你想過的情境/問題,在下一次相似情境/問題下,可以被更容易喚起。這個功能類似於計算機技術里的索引功能,對人快速適應世界來說太重要了。要不然遇到個新問題大腦都要重新遍歷各種情境細節以確認它屬於哪種情境,每天都會被累死,人類活動範圍大概也只能發展到鞭毛蟲級別。

2、計算機里會使用「類庫」這種工具,把經常遇到的問題標準化,然後每次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直接調用保存好的現成的類庫就好,這樣省時省力。

人的思維也一樣。當你知道乘法可以由加法演化而來後,每次你遇到可以使用乘法的情境時,你不用再使用加法了。我們的每一個規律,都是一個「類庫」,或者標準化模塊。當你學會了這個規律以後,遇到相關情境時,你直接調用規律的結論就好。例如,當你一次下雨被淋了很痛苦以後,每次遇到下雨就知道躲雨,而不需要再淋一遍知道痛苦了再去躲雨。

使用規律的方法,就是標準化模塊的方法。這樣能夠使得一個由無數細節組成的事件,人能夠通過幾個規律(每個規律可以包含很多細節)的疊加就理解。當你的規律總結能力越強(抽象能力越好),你有限大腦能夠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就越好。

回答發散性思維的問題:

我們有時候覺得自己想到了發散性答案,其實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通過類比情境、運用規律來簡化思維步驟(有些步驟可能在潛意識裡完成了——潛意識幫人幹了很多思維的工作,只是我們意識不到,在創新情境里會讓人「意識」到是跳躍的),讓你感覺起來好像「一下子」就得到了一個通常想不到,有較長曲折邏輯鏈條的答案。

發散思維的新穎性,靠你日常的情境認知訓練來獲得,日常情境認知訓練越多,越能夠想到和他人不一樣的可能性。

發散思維的跳躍性,靠你規律總結訓練來獲得。你的規律總結能力越強,你就越能「跳躍性」獲得答案。

發散思維的多樣性,多練習多積累唄。

我還想說得更多些。

有些時候,我們的思維是超越了我們日常的知識範疇,超越了我們已有的認知的,它推動了我們人類的認知前進。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也是通過類比情境+邏輯規律(經驗規律的延伸)。

舉個例子:電子的運行軌跡,是概率性的雲狀,還是確定的圓形軌跡呢?這個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就可以通過類比情境(行星運行軌跡)+邏輯規律(關於概率其實只是不能精確觀察的結果),來推測電子軌跡會在一個不是完全穩定的圓形軌道上運行的。它究竟是確定的軌跡還是概率軌跡,只取決於我們是否精確觀察了它。


高中的學習技巧,用到發散的少之又少,作文可以算一個,等下另說

遇到一個題,看會了。改一下,舊瓶裝新酒就不會了,這叫不會舉一反三,不叫不會發散。

應試的教育,多半是看你有多會類比

你是否能用曾經看到的題,解決今天的迷思。

--------------------

以下是方法

根據波利亞的思路

1你以前見過它嗎?

2你見過類似的題嗎?

3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它嗎?

4觀察未知量

5回到定義

高中的題,其實絕大部分回到定義就引刃而解了,這裡表面看起來最關鍵的是第二步,實則是第五步。

有大量的題目打底,你自然會明白什麼叫類比,什麼叫回到定義

再說作文,作文的高分,多半靠例子堆砌。高中的作文沒什麼可發散的,多用排比知道些典故,文筆背背範文,分數自然就上來了,會幾個百搭的例子,把話翻來覆去說一下就自然不低了

話說回來,如果題主想要真正的發散思維。無它,需要的長時間的專註一個項目,長時間的積累。時間久了自然就發散了。如果發散也可以學,那哪來那麼多我們由衷讚歎的發明?我們百讀不厭的詩篇?

-----------------

高中畢業是思考的起點。


1.將所有的理論,方法做成列表:前提條件,理論,例子

2.將可以切割的理論方法切割分解,做成列表:前提條件,理論,例子

3.遇到問題,尋找列表符合的前提條件或相近的例子的理論進行組合。例如:A問題=a切割理論+b切 割的方法(他們的前提條件基本相同)

發散思維有流暢性(固定時間多少個),多樣性(多少個類別),新穎性(以前沒看過的)

記住:所有的答案都是元素的組合,上面切割好的理論或方法都是元素.


最簡單也最需要耗時的方法:增廣知識面,多讀各方面的書和信息。因為如果沒有相關知識、信息的記憶,哪怕你拚命聯想,也跳不出經驗的局限。

多對事物進行總結歸納概括,然後對比。多問幾個:這個像什麼?試著給事物找比喻。

事實上按照題主問題補充中的說明。你欠缺的未必是【發散思維】。

在寫作問題上可以說是發散思維的問題。寫作可以通過閱讀量和平時多胡思亂想來增加靈感。

而【只能做特定類型的題目】。如果是數學、化學、物理之類的理科題目,那麼其實是一個你對公式定理理解深度的問題。我建議你多思考一下,為什麼某類型題目要用到某公式,某公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不僅要理解【這道題目怎麼做】而且要理解【每一步的計算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如果你對一道題目的理解不夠深入,那麼你就不能概括出足夠精簡的規律,沒有找到規律,自然無法應用在其他題目上。

對於理工科而言,解題的公式永遠都是那麼幾個。物理不過就是能量守恆、動量守恆、電磁感應這三大塊。所有的題目都來自於那幾個公式。並不是題目與題目之間有關係,而是題目與題目之間通過公式產生了一種聯繫。這就好比一個中心,發散出無數線條。但線條之間並不一定有橫向的連接。

所以我再次建議你。對於一道題目的【每一步】你都必須搞清楚它的意義何在。一道題目就是由這一步步組成的。問題也是由許多小問題組成的。往往每一步解題,對應的就是隱藏在題目里的小問題。認識【每一步】的意義,你才能明白在另一個題目里,是否可以使用上一道題目的計算方式。


謝邀。

1+1等於2,這是在給定條件下的唯一結果。這叫標準算式的標準答案,可以重複一萬次,都不會錯。如果用這種思維方式來訓練人,人就不會有創造性了。這種思維方式,只尋求一個結果,雖然也是需要的,但遠不是唯一的。雖然還會有1+1等於11的回答,但這屬於急轉彎式的回答,是另外的意思了。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這涉及到對各種表現的認識,對在不同環境下表現的評價,價值觀等等,這就需要點發散性思維了,得想到會有多種看法及其合理性。

如果我們把1+1等於2,看成是一因一果,而世界還有大量的事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等,何況大量的事還具有不確定性,動態性,難預料性等,事物的性狀及其發展的狀況,決定了我們需要發散性思維。

正好我們都在知乎上,就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舉例了。我們會經常發現,在同一問題下,會有許多意思不盡相同甚至相左的答案。我們不妨找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想一想該如何回答才對,然後再點開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想的,或許只是答題中的一種,或者人家根本就沒從你想的意思上說,還有表述的方式、角度,都大有差異。好比投石入水,水花四濺,他是發散性的。

如果事先默想了一下,大家會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和表述方式及角度,打開來一看,和自己的想法大體差不多,那說明發散得還可以,如果原先認為只能怎麼怎麼答才好,結果發現,人家答的,有比自己想得高明的,還有不少,雖然不覺得有多高明,但也有道理,於是馬上就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幅度窄了。

然後,還可以有多項選擇。比如會發現,不同答題中的一些觀點,如果單獨拿出來,是可以正二八經寫成一篇文章的,還會發現,那個贊同票最多的,可能只是因為表達的角度比較好或者其他什麼緣固,在正確度上未必是最佳的。

如果自己對這個問題也有認識,興之所致,也要寫一個答題,由於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再兼收並蓄,在用詞用例分寸上就會有一番把握,在此基礎上,再把自己的想法強調出來,不定贊成的人就多了。當然,也可能因為答得晚,沒人再關心,或者確實還是沒答好,沒人贊同,這也沒什麼關係,因為自己實實在在是收穫了。

發散性思維,不是發散下去就算了,他往往體現為增大了思維的寬度,最後會表現為一種綜合思維的方法。經歷了這樣過程,會讓人站在高處,對把握全貌和抓住關鍵點大有好處。

知乎是一個平台,當你用這種方法來上知乎時,不是正好可以訓練一下發散性思維嗎?

在知乎上,將知乎與百度異同作比較的問題有一些,我也答過。從你所提的這個問題出發,我想,還可以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百度上條目式的回答,要的是客觀知識,當還沒有新的突破時,你只能認可他,他是收斂性的。

知乎上的是問題回答,要的是見解,這種見解是對知識的運用,是加上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對問題的看法,是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和思路,是一種發散式的開放式的討論,其間,自然會產生許多真知灼見。

當然,在百度上可以搜到不少好見解的文章,在百度知道上也有好見解, 但在頁面處理、功能設置上還是有很大不多,知乎可以說主要就是為問題展示見解和見解碰撞服務的。知乎上也有關於客觀知識的提問,但常會有熱心的知友會提醒提問者到百度上去搜索,畢竟知乎的主旨不在這裡。


關於做題並沒有什麼建議..

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杠

1.知識儲備要夠,對概念的記憶要好.

2.熟練提煉出每個點的核心(有點印象).思考問題的時候把一條線上所有點的核心提取出來,相近的就是關聯的.

3.考慮它相關的所有東西.

4.其實一般情況下它自己就跳出來了.如果要強制發散就得保持腦子不是迷迷糊糊的.


我講一個我教我妹妹的方法:

1、同題多解。一題用不同的思路或者推導方法,合格一個算一分,1積分=1元。可以跟我兌獎。

2、難題小解。做高級別題。比如初中做高中題,做競賽題。不要求答案,只要求使用已學知識點。

3、跟你的老師說:這題目我會做我不想浪費時間去做!

4、英語化學語文讓她少讀課本。比如英語我給他看詞根詞典。現在她對於詞根理解比我牛逼多了。


看了前面多位答主的回答,均很到位,只是出於職業習慣,總是要把自己的觀點再表達一下。

我覺得我們社會進步與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是我們的創造力,而創造力的來源,則是我們擁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性思維,是一個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從我的職業來說,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律師,最重要的標準:別人看問題有一個角度,律師應該有十個角度,好的律師也許有一百個角度,然後能夠從這一百個角度中,選擇出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律師,才是一個好律師。

那麼一個發散性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我很同意前面答主的意見,首先要有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知道我們為什麼在學習,這樣就會學得廣,學得深,懂得積累和推理。

其次,我覺得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不是為了馬上形成發散性思維,而是先要學習發現規律,在不斷的學習和感受中,我們會發現不同的事情相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人有相同的結果,這些相同有代表性,這就是規律,這個過程是個特別艱難的過程,卻很有意思。

再次,我們在發現規律的基礎上,把這些規律在思維中運用到我們學習、判斷、研究和決定中去,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思維的發散是多麼的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所有小的規律最後會聯繫起來,發展成大的規律,然後又發展成更大的規律,我們很多的哲學家、思想家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著作,看到了未來,他們的著作和思想,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世界,甚至未來的世界。


給你推薦一本書 此書我覺得甚好。

《打開思維的天眼》


你們的老師不需要這種思維 因為沒有他沒見過的題目類型

你們也是一樣 題目再怎麼新 你一定見過這種解題方法 而且常用的解題方法並不多,你需要多練習,培養這種對應方法的感覺和快速選擇方法的思路。


先說怎麼實現發散性思維。

得敢想,開腦洞會不會?

沒事多看點閑書,有利於開腦洞。

舉一反三這種事,

其實關鍵不在於你的見識,

恰恰在於你對「一」的認知深度。

其次才是你的見識。

很多題目是萬法歸宗,之所以可以舉一反三是其中的出題解題邏輯,核心思維方式,核心考點等元素具有重複性。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出題老師,需考察學生哪方面的知識點認知掌握。這個考點是一切題目的起點與關鍵。而因此而生的題目則是套上了不同外衣,結合了當下時事,做成了不同題目。所以如果你能憑藉換位思維,透過題目洞察預估考點,在實際發散思維所想的集合運用中就能有的放矢。


分散思維雖然有優勢,但風險大,特別是運用於高考中,還是按老師教的常規方法來比較穩妥。


特別討厭動不動就說要用數學來訓練的…

倫家就是討厭數學啊數學啊 感覺幾個數字元號真的好沒意思超級容易走神好么!!什麼簡約之美人家就是無法理解阿

and 我覺得一個你不喜歡的訓練方法 你是無法做的很好的 你可以每天抽時間來訓練 但永遠比不過那些每時每刻在生活中進行訓練的人

無法否認有的人天生就是愛思考邏輯問題 就是喜歡數學喜歡編程 那數學編程當然能訓練他們讓他們思維邏輯更強

so I THINK THE POINT IS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and dig into it

比如 找一門你感興趣的學科 經濟物理化心理等等 但是有一定深度的學科肯定就有其內在體系 有很多可以用來相關解釋的學說(發散性思維不是亂想ok 注意別人看問題的角度) 去找喜歡的問題一直思考下去吧…

或者在生活中 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啊 有時候真的要勇於懷疑一些想當然的事情 結合多重社會問題想想 試著理出給頭緒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idea

就算是最簡單的逛街 化妝 其實你也可以弄出很多名堂 色彩的搭配,不同的風格等等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培養你的發散性思維

最重要的是 不要淺嘗輒止 dig into it.


推薦閱讀:

紙質書籍和電子書,哪一個更容易傳輸進大腦?
哪些書適合在博士的時候閱讀?
有哪些文筆好且有趣的網路小說作者?
19歲半了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是不是晚了?
如何避免閱讀時「入書太深」、容易被書中的觀點、思想、感情「洗腦 」?

TAG:閱讀 | 學習 | 思考 | 思考方法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