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明清兩朝比較而言,為何明朝皇帝多昏庸無能,清朝皇帝多勵精圖治?


我們看到的《明史》,是由清朝幾代皇帝嘔心瀝血、煞費苦心修訂的。


我理解為,樓主問的是強皇帝和弱皇帝的問題,明朝皇帝大多顯得比較弱勢,而清朝皇帝顯得強勢。

有個很簡單的原因,在中國歷史中,清朝之前只有元代為異族統治,但只有短短八十餘年。(主要是指中土統治,其實所謂元代被明取代也不準確,在塞外仍有後元或稱北元)。

而中國的中央集權制,皇帝並不是萬能的,而是要靠龐大的官僚體系和地方士族來維護社會的穩定,而這股力量本身是皇權的社會制衡力量。看看歷史即知,除了開國皇帝和中間出個別皇帝是所謂勵精圖治,大部分皇帝都是樂享其成所謂昏庸無道的,因為大部分的政府工作由內閣總理大臣宰相或丞相來完成了。

清朝非常特殊,滿族本身是異族,入關後,與蒙古族、藏族等結盟,對主要人群漢族進行奴化是保持統治的主要步驟。在湘軍崛起前,整個漢族都是二等公民,沒有漢族擔任過要職掌握軍權,滿漢不能通婚,留辮還是留頭,文字獄盛行。作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滿族皇帝當然時時刻刻要警醒自己防造反,顯得強勢很多。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奴化民眾最厲害最徹底也是最可悲的三百多年,影響至今,想想清朝前的名人雅士文人義士來說,氣節可是頭等大事,而現在呢?對很多美化清朝的說法,我表示很愚蠢很難理解。


這麼說吧。

首先,明朝的皇帝顯得弱,是因為大臣們強,張居正那個實質上的皇帝不說,徐階,高拱這樣的大臣,清朝有幾個?一個都沒有,清朝的有名的大臣里沒有一個是諍臣,漢臣從張廷玉到紀曉嵐,滿臣從索尼到和珅,有一個干跟皇帝對著乾的么?能夠像紀曉嵐那樣進行適度的諷諫已經非常艱難了。

再一個,明朝的皇帝其實也不弱,應該說是沒有清朝那麼強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兩個混子,正德和萬曆,正德去關外玩打小王子,還要等到京城看門的人不在才敢去,換是同樣愛玩的乾隆,早就不幹了。萬曆渾渾噩噩20年不上朝不假,但這個也跟童年陰影息息相關,張居正是他一輩子痛,但儘管如此,他對手下的大臣也一樣不敢輕易說不,下面那麼多人噴他不上朝,他也只敢打板子而不敢下殺手。

我都不提清朝改史書的事兒了,提了那叫欺負人。明朝是一個朝野分界非常明顯的朝代,尤其在嘉靖和萬曆兩朝,幾乎快要達到無政府的程度了,是典型的的老子型社會。終其300年,除了朱元璋時期,其他朝代只要不打仗,對老百姓控制都相當的鬆散。到王陽明心學開始流行以後,民間的自由度更是達到頂峰。而清朝幾乎是另一個極端,由於是外族入侵,對漢人非常恐懼,所以從順治開始就一直是高壓政策(順治這個名字很有意味),後面的文字獄也好,滿漢間的特權區別也好,都是這方面的體現,恐懼——暴力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樣的兩種極端的政治氣氛下,產生題主問題中這樣的感覺也是很正常的。

明君什麼的,@Zhang Fuguang的答案已經很明確了。清朝拿得出手的就是康雍乾,要說文治武功平定叛亂,朱棣應該比康熙還強些。要說整改前朝弊政,朱佑樘不比雍正差。乾隆嘛,富二代一個,是真正享受成果的人,只是讓江山沒有在他手裡顯現頹勢而已,比他強的明朝皇帝海了去了,萬曆都比他強。主要還是明史被改太多,而且現在這個滿街清宮戲的年代,清朝宣傳力度大啊。。

總體來說,我覺得明朝還是比清朝強太多了。套用那句經常被人說的話,終其明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誰朝能做到?


在回答 「為什麼」 之前,請先審視一下 「是不是」。

要評價一位君主是否勵精圖治,其實就是看他敬業的程度。依據是什麼?實錄足矣。一個君主的工作態度如何,和他所推行的政策、他所建立的功勛,應該分開看。如果說看到誅十族、剃髮令、八股文、剝皮實草、東征西討、閉關鎖國,這些政策都不合自己胃口,於是彷彿一切都是黑的;引申出去,曾經和它對抗的一切又都是白的。這種演算法,適合新聞聯播、走進科學、抗日奇俠、甄嬛傳,帶到知乎來,太委屈您了。

明朝有幾個堪稱勵精圖治的皇帝,數一數:

太祖朱元璋,屌絲逆襲不解釋。

惠帝朱允炆,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也沒有功績只有敗績,但他的作為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躺在祖宗賬簿上吃老本的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行動太過激進,招致殺身之禍。本來想勵精圖治的,玩脫了。

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如果沒有勵精圖治,明初長達七十年的盛世從何而來呢?

朱祁鎮、朱祁鈺,我只能說這是一對兒兄弟鬩牆的坑爹貨。

憲宗朱見深,幼時捲入皇位爭奪,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他還算懂事,即位後也稱得上是明君;可惜晚年寵信宦官,沉迷聲色犬馬,他只能算半個勵精圖治。

孝宗朱祐樘,幼年比他父親更慘,宮女偷偷生產,在宮斗中成長。即位後對憲宗晚年的一些弊政進行改革,清理了不少佞臣。他的功績被稱作「弘治中興」,可算得上是勵精圖治的一個典型。

武宗朱厚照,一說起這個人,我就覺得可惜。單就人品上看,聰明,個性,講情義。如果當個提籠架鳥的王爺,或者披堅執銳的將軍,或許都能有點功績。他這樣的人唯獨不適合當皇帝,皇帝的謹言慎行、夙興夜寐他全沒有。朱厚照的一生,荒唐可笑,驗證了那句老話: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世宗朱厚熜,能把宮女逼到起義,你覺得這皇帝咋樣?

穆宗朱載垕,面對世宗留下的爛攤子,他一手整肅吏治,另一手提拔賢士(張居正、高拱、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名臣),作風上也能厲行節儉,勵精圖治算他一個也不為過。

神宗朱翊鈞,早年十分勤勉,晚年十分驕惰。造就了王朝巔峰,也為覆滅埋下種子。半個好皇帝。

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這倆純是打醬油的。

思宗朱由檢,從主觀上看,說他有勵精圖治的信念和作為,是合適的。只是這朝不保夕的局勢,他又想眉毛鬍子一把抓,終於擋不住王朝滅亡的大勢。

清朝有幾個堪稱勵精圖治的皇帝,數一數:

太祖努爾哈赤,從給李成梁打工做起,成為一方霸主,何止是勵精圖治,簡直是鹹魚翻身。

太宗皇太極,凡是用得上的東西,不論姓資姓社全部拿來,甘當漢制試驗田,勵精圖治不假。

世祖福臨,執政期雖短,理政能力不高,至少耕讀不輟,英年早逝並沒給他多少施展機會。

聖祖玄燁,毫無懸念是勵精圖治的。

世宗胤禛,不勵精圖治怎麼做鐵腕改革家?

高宗弘曆,前期還算態度端正,晚年各種玩鬧,要說勵精圖治,他大概只能算半個。

再往後那些,恐怕連高宗這「半個勵精圖治」都算不上。面對超越自己一個時代的敵人,束手無策。

所以我說,你連這個現象都沒弄明白,怎麼可能找到科學合理的解釋呢?

昏庸無能、勵精圖治,這種標準其實都比較模糊。如果說明朝確實出了幾個昏君,那也不單是明朝自己的問題。完善的體制不需要勵精圖治的君王嗎?說這種話表明還沒有理解君主制。中國的君主制歷史特別長,專制主義下的乾綱獨斷,使得君主的統治水平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如果說清朝沒昏君,那也不對。像咸豐這種屁滾尿流的,實在也不怎麼樣,頂多是墮落的不像正德那麼有創意罷了。

題外話,怎麼有些和清朝沒關聯的事情都要算作它頭上呢?知識分子沒有氣節、不合理制度下的萬馬齊喑,不把自己頭腦中的小阿Q揪出來,再怎麼罵一個死去的王朝,罵個罄竹難書,罵個長江斷流,也是白費口舌。就彷彿自己仍然活在清朝,仍然趴著跪著過日子。也對,這麼臭的道德屎盆子,不扣給撲街的殭屍,不扣給別人的祖宗,難道還要自己頂么?好相兒。


明太祖明成祖這兩個就不表了,大致說說「昏君」吧

明仁宗朱高熾: 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這次戰役以皇帝親征大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明代宗朱祁鈺:社稷危難之時臨時即位,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間,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出現盛世。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朱厚照:化名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到宣府、大同、延綏去巡查西北部邊境。正遇騷擾大明邊境多年的小王子率領五六萬人來侵。朱厚照兵力不足,但他先用小部分兵力牽制住小王子,再不斷從其他地方調來兵力。最後雙方展開大戰。朱厚照與士兵同吃住,甚至親自衝上戰場,極大地提高了士氣,最終擊退小王子。

明神宗朱翊鈞: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發動「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

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檢繼位伊始,天啟七年十一月,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同時,他平反冤獄,起複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分割線————————————————————

我知道很多昏庸的皇帝不被認可,但是愛玩也好,荒謬也好,很多「昏君」也都曾有過不錯的時節,這也是勵精圖治的結果,隨隨便便一句「昏庸無能」是很痛快,但是這樣就抹殺了人家的努力很不公平。

以上


我覺的和廣電總局關係很大


越是健康完善的政府體制越是不需要一個「勵精圖治」的君王,反之亦然。


勝利者書寫歷史,這是這個地球的一直以來的規律。清朝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不自信到令人髮指,雍正和乾隆的文字獄還不說明問題嗎,他們寫的明史多少可信?他會告訴你李成梁養狗為患才出來了努爾哈赤嗎?他會告訴你袁崇煥不是啥棟樑,就是一個一根筋的有點才華的但自恃甚高的爛書生,他確實很誤國?他會告訴你朱瞻基勵精圖治嗎?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都快把內褲都賠給人家了。明朝出現內閣,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明朝文化極大發展出現四大名著中的三大;明朝的知識分子還有骨氣,敢於直言上疏,敢於觸犯龍顏,首輔可以封駁,清朝知識分子為爭當一個奴才都打破頭,在清朝知識分子的脊樑全被抽掉了,全是奴才,清朝讓中國走向資本主義最後可能灰飛煙滅。清朝就像一輛車在歷史車道逆行,你告訴我他們皇帝都勤政,這輛車是法拉利是f1開得飛快,難道不是逆行?開的越快死的越快。


不是明朝皇帝昏庸,而是明朝皇權弱——明朝成祖之後幾乎就是歷史上相權(或說外臣,士大夫階層,地主階層)權力最強的時代,皇帝一無經濟基礎二無人力資源,足跡難出紫禁城,軍權又被財政限制,最後只能依靠宦官苟延,本人縱有大才,明朝的皇帝又能做多少事情呢?

相對的,清朝則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皇權最強的時代,君臣關係是真正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關係,文字獄奠定了皇權相對士大夫的話語權優勢地位,攤丁入畝又強化了國家財政(相對則弱化地主階層),一系列措施強化皇權,自然也就顯得皇帝勵精圖治了。

至於皇權強弱的根本原因,我的觀點,也不是因為皇帝本人能力高低(朱元璋朱棣能力難道遜於康乾么?),而是因為明朝的統治基礎是江南土地,而清朝的統治基礎是八旗屠刀。或者說,體制問題XD

=============================================

感謝的多,點贊的少,就這個話題再多說幾句吧。

中國傳統封建政治,很大程度上就是皇權與地主階層間的鬥爭。

明朝是從江南起家奪得天下的,整個明朝,財政的主要來源也都是江南的稅賦,整個北方,一方面因為宋元動蕩人口銳減,另一方面常年征戰土地荒蕪,能夠提供的財稅資源是難以與南方相比的。憑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耕讀傳家的傳統,南方地主家庭出身的官員也更有影響力,縱有南北榜,也難以改變這點。

明朝與歷史上大多數由地主階層代表發展而來的王朝不同,朱元璋是義軍出身,與這些地主階層是既依賴又不信任。他在南京的時候,尚能憑藉蠻力壓服地主階層,到了朱允炆,就明顯成了地主階層的傀儡。朱棣靖難,本可繼續壓服地主階層,可惜為了防禦北元,遷都北京,將明朝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分割開來,為了能夠繼續從江南獲得稅賦養活九邊將士,也不能對地主階層過於嚴厲。

這樣一來,江南的地主階層再無需直接面對皇權壓力了。從此埋下禍根。

擁有進士舉人身份的地主階層通過接受投獻,開展海上走私等辦法,更好的累積了自己的經濟實力,也就需要逐步加強自己在政治上的聲音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以這些地主階層為基礎的相權,所採取的辦法,也就是遮住皇帝的雙眼雙耳,將皇權圈禁在皇城中。正德出巡遭到的口誅筆伐,東林黨明末的種種鼓噪,其實都出自於此。

皇權失去了經濟基礎,只能靠搞內帑,藉助特務系統和宦官這些與地主階層沒什麼聯繫的群體在夾縫中生存,皇權孱弱史上罕見。南明想在這些地主階層的地盤上重建皇權,更只能是天方夜譚。整個經濟-政治體系已然如此,明朝的皇帝們怎麼能不「昏庸無能」呢,他們不昏庸無能,地主階層的利益怎麼辦?

其實這種情況下,發展君主立憲,倒可能是一個方向。可惜沒有古希臘那樣的傳統,無論皇權還是相權,從哪裡去想到這麼民主的解決辦法呢?

至於滿清,踏鐵蹄挾長刀而來,他們對於地主階層,是完全的征服者,是「主子」,即便如此,清朝後期,南方漢族地主的聲音也越來越響,只是混雜在西方列強的槍炮聲中,不甚明顯而已。

失去對經濟基礎的掌控,上層建築只能是空中樓閣。不然,你們以為為啥現在還要牢牢堅持「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


第一,明史是由清朝皇帝修的。這一點很關鍵,作為異族統治的需要,抹黑前朝是必須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獄之嚴酷,就拿著名的明史案來說,光為了年號問題就殺了那麼多人,所以明史上記載的和真實的歷史,恐怕相差十萬八千里。

第二,體制原因。在明朝,皇家和國家還是分得很清的,最典型例子,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了,大臣們立馬換一皇帝,接著抗敵。清朝因為游牧民族的落後文化,基本就家國不分,家天下了,家奴們只要聽命令就好,決策由家主一個人下。在外朝,明朝有一個強大文官集團,而且那錚錚鐵骨在中國曆朝都是絕無僅有的,一一個都跟打了雞血一樣,以跟皇帝叫板為榮。方孝孺,于謙,海瑞之類的人,都是清朝所沒有的。明朝的內閣的權力遠遠超過清朝的花架子內閣,連軍機處都不能比,有點君主立憲的感覺,從而確保哪怕皇帝偷懶,政府可以照常運作。萬曆皇帝連想讓自己喜歡的兒子當太子的權力都沒有,這在清朝是不可想像的。在內廷,明朝的太監權力也大大超過清朝。明朝的劉瑾,魏忠賢遠不是清朝的安德海,李蓮英之流可比的。明朝設秉筆和掌印太監幫皇帝處理奏章,兩人加起來基本就相當於一個皇帝的權力。大太監魏忠賢身兼兩職,就成了九千歲。當然太監一切的權力還是來自皇帝,勢力再大,崇禎一上台,九千歲就倒了。這裡扯開提一下,崇禎這個志大才疏的人就是個勵精圖治,事必躬親的「好皇帝」,因為他的勵精圖治,事必躬親徹底葬送了明朝。

第三,民族問題。作為人口絕對少數的異族統治者,終清一朝,充滿了對漢族的不信任,但是朝廷里又有大量的漢族官員,而且漢族推翻滿清的活動也一直未停止過。特別是清初,皇帝出於統治需要,不敢分權,必須獨斷專行。

第四,其他原因。包括清朝對皇子的教育,那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嚴格的,皇帝們從小養成了刻苦的好習慣。還有從歷史趨勢上看,從皇帝出現的那一天開始,皇權始終在不斷加強,最終在清朝達到巔峰,然後徹底崩潰,再無皇帝。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當年之所以風行一時,原因不僅是敘史風格吸引人,還有一點在於明朝的皇帝們知名度太低。除了太祖成祖神宗外的皇帝們幾乎默默無聞。這些和清朝抹黑、篡改歷史不無關係。

要知道,明王朝是漢人王朝,由人治理人,清王朝是異族王國,由異族治理"劣等人"。清王朝皇帝們做的事就是奴化、控制、馴服,所以,所謂的勵精圖治,目的僅僅是力保江山不變色(我沒有影射),與大眾疾苦無關。兩朝皇帝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可相提並論。


傳統的史觀,就是比皇帝誰更會演。

但這有屁用啊,要比就比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如果清朝百姓生活質量沒有高於明朝百姓,康乾演技再高又有毛用。


樓主您是看主流宣傳看的太多了,可以看看明朝的皇帝修了多少離宮御苑和行宮御苑,清朝的皇帝又修了多少個。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暢春園都康熙雍正乾隆修的吧。明朝的皇帝除了在大內御苑窩著,哪兒都沒去。究竟誰搜刮的民脂民膏多,不辨自清。清朝皇帝毛個勵精圖治,乾隆學朱棣修大典,燒的書比修的書多了去了。康熙皇帝數學物理都很好,但是他只是自己學,不讓老百姓學。明朝時期的造船技術世界領先,科技也很發達,到了清代,這些書全部都被燒掉了。明代的有四大名著水滸三國西遊記金瓶梅,清代就一部紅樓夢,後半部還不知道哪去了。明代有思想家王陽明,李贄等等,清代呢,有啥啊。。。哎~


我認為提得問題本身就不成立,你的這種觀點不知道從何而來——「 明朝皇帝多昏庸無能,清朝皇帝多勵精圖治 」。確實明朝有幾個比較行為乖張的皇帝,比如木匠皇帝,煉丹皇帝,自封將軍的皇帝,除開開國皇帝朱元璋不說,朱允汶,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哪個差了?著名的「仁宣之治」難道是白叫的?你所說的清朝的多勵精圖治這個觀點也不太成立,康熙時期的遷海事件難道是勵精圖治的表現?對漢人的嚴重限制就好了?科技嚴重落後時代,明朝末期科技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到了清朝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技發明?有什麼著作流傳後世?當大臣由自稱「臣」改為自稱「奴才」的時候,就註定了這個朝代的悲劇。當然明朝自身問題也比較多,但是拿清朝和明朝相比?還是別比了。


雖然沒怎麼讀過關於清朝的歷史書籍,但是&<&<明朝那些事&>&>還是粗略的看了看,書上給我普及了一個知識點就是,四大名著三本來自明朝,只有紅樓夢是清朝的,而且紅樓夢還可能取材於明朝(該觀點解釋權歸作者所有).另外,&<&<本草綱目&>&>也是出自明朝.如果說皇帝昏庸,那麼不可能取得那麼多成就.

鄭和下西洋,張居正改革,戚繼光抗倭,明朝推出科舉,這些鮮活的事件說明明朝還是比較開明的朝代,而反觀清朝,最後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包括今天的釣魚島問題,都是因為清末皇帝的無能造成的.當然明朝也有宦官當權的時候.總的來說,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輝煌的時候,如果拿來對比不是很貼切.


這個印象恐怕是歷史教科書和清宮戲帶來的。如果正兒八經的讀史書,你應該看到,明朝皇帝大多至少不「庸」,而清朝,雍正之後且昏且庸,哪有什麼勵精圖治?乾隆好大喜功消耗國本,嘉慶平庸守成,道光後更是一瀉千里。

明朝皇帝看似昏庸,實則很有說道,具體的上面答案也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是,好幾個勵精圖治的享國時間不長,比如朱高熾、朱瞻基、朱佑樘,加一起恐怕也才五六年。相反,好幾個公認昏庸的卻在位很長時間,如正德、嘉靖、萬曆。這就給人一種明朝皇帝昏庸的偏見了。清朝康熙雍正享國時間都不短,因此加深了好的印象。

而歷史教科書和清宮戲帶給我們的偏見是,皇帝聖明則國家安康,這是缺乏對政治基本了解的老百姓思維。實際上皇帝一個人管個屁用?國家好不好看的是官僚體系是否完善。打個比方,一個公司組織架構不好,老闆忙著救火,累死了;而另一個公司組織架構好,老闆可以放權不管,整天悠悠哉哉。哪個公司好?而明朝就是相當完善的一個,萬曆是二十年還是四十年沒上朝我忘了,嘉靖也差不了多少,政府依然健康運轉,擱清朝行嗎?雍正不就是被累死的。

所以啊,還是少看教科書、戲說歷史的小說和清宮戲的好。


按照《大明王朝的7張面孔》中作者張宏傑的說法,

就是朱元璋同學已經給他的子孫們立完了所有的規矩,連生活起居的規矩都寫得清清楚楚,他的後代們更多只是在扮演皇帝的角色而已,這種角色無論是皇帝還是普通人都受不了,到最後基本上都只能是撂挑,愛怎麼著怎麼著。

在萬曆十五年里也看到過類似描述,萬曆皇帝連選個妃子都不能自己決定,事事都要和各種祖製做鬥爭,還有各種清流拿出祖制來挑他錯找他吵架求他打屁股,以成其「名士」大名,本來是想干點事兒了,但既然幹什麼都要與已經死去二百年的先祖朱元璋鬥爭,還不如拉球倒吧。。。於是萬曆同學二十年不上朝,腫么滴?洪武皇帝木想到吧?


廢除丞相之後,明代的制度已經陷入徹底的先天不足(文官政府失去制度上的整體性,軍制、內官制度、官僚制度各有系統,因此明代政出多門成為常態),拆東補西了,內閣雖然努力在填補這個缺陷,但這個秘書機構始終未能成為全功能的政府中樞,更不要說抑制政出多門了,內政一代不如一代很自然。

至於清代么,其實不只是國家制度集傳統王朝國家結構理論之大成(軍機處是個相當牛逼的玩意),皇室的自我訓練上也做得很好,宗室雖然廣泛參政,卻沒有造成嚴重的政治變亂(清末北京政變啥的另論),這一點也就是兩宋能做到了。如何融合官僚制度和貴族制度是中國自秦代以來在國家權力結構上最難解 的問題,解決的最好的也就是宋和清兩個國家了(當然,清代採用了滿漢分離這種方法,漢人感情上不好解釋,但這套東西確實解決了貴族和官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由於八旗的存在,其實本質上是用軍國體制解決了老問題,相比之下,明代完全站在官僚這邊,勛貴和宗室完全變成了國家的囚犯,其實是國家瓦解的原因之一,因為君主集權和官僚政府本質上說是矛盾的)。

其實客觀點講,清代確實是中國古典時代集大成的一個國家,隨便哪個方面,文學也好,哲學也好,藝術也好。當然了,碰到工業化時代的英法諸國,那也只能是跪了,這就像再專業的大學球隊,也不可能扛得過西甲英超球隊啊。


喔。。就昏庸這點。。。的確,有些明朝皇帝看起來的確夠昏庸的。。

躲後宮玩女人幾十年根本不上朝,然而這還是他和他子孫的帝國,這個帝國依然有條不紊的發展下去。。。

而清的那幾位「勵精圖治」皇帝,他敢放心的把權利下放么。。。呵呵,他「勵精圖治」的是國力發展,還是他的位置呢?當然我不否認,雍正乾的不壞。


大概是影視劇取材多取有賣點的皇帝,而明朝有賣點的是些昏庸的,朱厚照啦,朱厚熜啦,朱由校啦,東西廠啦,錦衣衛啦;清朝有情史有賣點的則多是些勵精圖治的,皇太極啦,福臨啦,玄燁啦,包括胤禛,弘曆啦,你懂得……


推薦閱讀:

明朝有幾個大太監專權,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為什麼清朝就沒有?
為什麼明朝專權的太監權力再大也會被皇帝一句話輕鬆撂倒?
在宋朝和明朝都能看到朴刀的大量使用,為什麼到了清朝卻不用了呢?
明代的西內是哪?亦即景泰帝代宗朱祁鈺死在哪?
明代紫禁城的乾清宮與坤寧宮的內部是什麼樣子的?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