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代漢語中的顎音化是如何產生的?

還有顎音化聲母不是都要加上 [j] 么?那為什麼它們的 IPA 是「t? t?? ?」而不是「t?j t??j ?j」?


主問題已得到詳盡解答,我補充後一個問題:

齶化(齶音化、palatalization)這個術語通常有兩種用法:

  1. 輔音調音時接近硬齶的這一語音特徵

    比如英語 kite 的 /k/ 是個普通的、典型的 /k/;而 cute 的 /k/ 受 /ju/ 影響而通常齶化。俄語中與普通輔音對立的齶化輔音更為典型。我們用上標的硬齶近音符號「j」來標註這種特徵,比如 [k?]。這種做法有點類似於用上標的「h」來標註送氣(如 [k?]),大致都是用上標的符號來標明次要特徵。

    有時不便上標所以也寫 [kj],但脫離上下文時這樣是有歧義的。
  2. 歷史上輔音的齶化過程

    這是音系層面的歷史事件(歷時)。比如英語 future 和 procedure 原來的 /tj/ 和 /dj/ 齶化成了 /t?/ 和 /d?/。可以將 /t?/ 理解為 /tj/ &> /t?/ &> /t?/ 這變化過程的結果——此時說的「齶化」是 /tj/ 演變為 /t?/ 的過程,不是 /t?/ 這一演化結果的特徵。同理,現代漢語的 /t?/ /t??/ /?/ 是齶化結果。

    這就有點像:我們可以把略微偏紅的藍色標記為「藍(偏紅)」,但描述紫色時我們直接寫「紫」,不會寫「紫(偏紅)」。


顎化就是高母音(高母音舌位高,接近硬齶中部)對鄰近輔音的同化作用。

王力對顎化的定義是:輔音的舌面化。

傳統音韻學上的尖團(北京話尖團不分)。尖音就是沒有顎化的精組字,團音就是已經顎化的見組字。

顎化非常普遍,漢語歷史上至少發生了兩次顎化。

1.上古漢語只有唇音、舌尖音和舌根音,顎化產生了「端組見組」的分化(中古照三(章系))。

2.中古見曉、精系顎化

普通話的顎化就是指尖團合流(見系、精系字)。顎化在二、三、四等字中非常常見(二等字合口不顎化、三、四等字合口大約半數顎化,其他大多顎化),一等字只有遜顎化了(特例)。

官話區見系、精系多顎化。

閩、粵、客家見系、精系大多不顎化。

吳、贛部分方言見系、精系多顎化,部分方言則只有見系顎化。

李方桂語音演化

王力語音演化


推薦閱讀:

心理語言學或認知語言學方面的實驗的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實驗方法?
未來幾十年會不會有新的漢語方言形成?
牛津高階中一個詞能被列為一個詞條的標準是什麼?不同的詞典有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
為什麼2009版《中國語言地圖集》裡面把川西劃作漢語區,而不把西藏也劃成漢語區?
什麼叫更接近「中古漢語語音」?

TAG: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