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為什麼大多那麼多產?


謝謝邀請,並且立刻來down vote @李淼 的答案。

以我的了解,這並不是個人的習性。

我個人不愛看作家們的八卦,只能以自己讀過的書為基礎來說。

首先,必須摒棄兩個成見,

1)日本作家一輩子都老老實實寫書。NO!!!

村上龍就主持節目,而且參與了不少影視策劃之類的事。

類似娛樂化和深度入世的作家一大把。

如果看妹尾河童的《窺視廁所》,會發現日本作家裡還有金融家、企業家不一而足。

2)日本作家比較勤奮、自我要求高。NO!!!!!

君不見富堅義博多能拖稿啊?類似的作家一堆堆。

可能又是妹尾河童,大概是在《窺視工作間》里提到一個作家,

因為跟編輯約好時間讓他到時上門取稿,囑咐說:一定要按門鈴啊。

但到時他根本就沒完成,所以他把門鈴拆了。。。

我覺得,日本作家多產主要是靠日本的新陳代謝壓力和編輯制度。

1)日本作家很難混

如果不是在某個領域有專攻,比如前面提到的金融,只寫暢銷小說或者類型小說是很難混的。

新陳代謝速度非常快,每年都有各種雜誌的新人獎、芥川獎等等一堆獎項。

這些獎項有鼓勵新人的也有鼓勵老作家的,但就像出版社的風向標一樣,

落敗的作者受重視程度將降低,而獲獎的作者將被編輯擠破門檻。

可以參閱東野圭吾的《黑笑小說》

獲得新人獎的作家要在獲獎後的半年之內儘快拿出有說服力的小說再下一城。

(折原一的《異人們的館》里有講到。)

這基本上是日本出版社的共識,從那時候起,編輯基本就要跟作者建立親密關係了。

2)責任編輯制度

只有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才會出現編輯經常去找作者吃飯喝酒(村上春樹的《1Q84》)甚至給作者做飯(東野圭吾的《十一文字的殺人》)的情節。

無論是在《編輯力》這種書里還是某些小說甚至《爆漫王》這種漫畫里,

編輯都成了作家生活的一部分,編輯要鼓勵作者寫作、上門取稿、巧言令色、威脅利誘,

策劃書稿,提出修改意見,甚至把握大局。

編輯負責的作家不能被其他出版社挖角,必須按時完成出版計劃,以保證出版節奏,

一旦作品反饋不佳,作家將受到評論家的吐槽,

但責任編輯將會直接受到總編(其實他也要為管理不力而被罵)和出版社高層謾罵甚至降職減薪。

在這種壓力下,編輯會不斷地催促作者甚至為作家們尋找創作靈感。

而編輯的身體力行也勢必會影響作者,像柴門文在《日本人間道》里去日本各地都有責編跟隨。


與其說日本的作家多產,不如說他們更加多樣。

1 和中國作家比較,日本作家並不算難混的

比較一下靠稿費體面過活的人占人口比率即可。

王小山說中國是 1000 人左右。日本有個統計大概是人口的 8% 。可惜統計的 journalist 而非作家,但是,都是靠生產內容賺錢的。

2 毫無疑問,有些內容的生產是高度商業化的

出版社是個高度商業化,高度體制化的地方。出版社會詳盡辦法同化作者。

作者玩清高,本來是竹林七賢的調調。。。結果,卻跑出個催稿的。。。恐怕,的確,也只有日本人會對此津津樂道。於是就有了編輯們的變態故事。

但是,比較中國的作者,日本的作者還是有足夠的籌碼去反體制的:日本人均收入高,貧富差距小,隨便找個工作也不會差很多,所以當作家的動機相對單純。

3 日本還有大量極為不商業,非體制化,但是非常高質量的出版物。

比如這本書是可以傳世的。

另外一些非功利性的文字,就我所見,水平也是高過中國同樣性質的書籍的。

漢和大辭典的作者也是如此。

最後的話

我相信哪裡都有以寫作為樂趣,不計報酬,不服從潮流的作者。

但是,日本的作者更容易體面的寫這些內容。

其原因,和日本的讀者素質,藏富於民的社會(多元化的作者們都能相對容易的獲得資金支持)不無關係。


我覺得這樣回答比較好:因為日本作家大多啰嗦。日本作家啰嗦,是因為日語啰嗦。


謝邀。

我認為是因為日本人的「習性」。

日本人比較喜歡將一件事情當作一生的事業去完成。作家就寫一輩子書,做銅鑼燒的就做一輩子銅鑼燒,自行車店會賣一輩子自行車,而大多數上班族也選擇的是為一家企業奉獻一生。

中國的作家就不太一樣了,一旦功成名就,就會想要嘗試不一樣的人生,去賽車,去編雜誌,去寫電影,去研究同性戀或虐戀文化,去搞音樂,去研究紅樓夢,去上娛樂節目,去當文化部長,去...卻把他們的寫作事業當作過去的自己。


敏感 + 細膩 + 啰嗦 + 勤奮


我覺得,還有日本人敏感的特質。比如樹上掉了一片花瓣,可以成文;開了燈,碗裡面有陰影,可以成文;打開書,書香不是紙的味道而是墨的味道,可以成文……可寫的東西太多了,隨手都是可以成詩成歌成文的素材。


我相信這和整個行業氛圍和個人修為是有很大關係的。

日本作家高產,日本動漫高產,但是不僅僅是日本,而且也不限於 出版或者其他行業。 最關鍵的是個人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的追求和理想。

如果真的熱愛某個行業,盡其一生也不足為過。這樣的例子在日本,在西方國家比比皆是。尤其是前一陣看了一個關於 宮崎駿 的紀錄片。尤感如此,年近七旬,但是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的熱度絲毫不減。

只有在創作的時候,才能覺得自己真正活著。

當一個行業充斥著這樣的氛圍時,不成功都難。


日本作家,如村上春樹能在國外住幾年只為寫 挪威的森林 ,如果是在國內,這個感覺挺難實現的;他們能有很多的見聞,成為作家之前從事過不同的工作,接觸的階層很廣泛,容易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國內版權制度完善,當代日本作家少有過20w字作品,另外就是閱讀大環境好吧,文庫本是上班旅程恩物,日本人的閱讀習慣應該要好於美國和中國【這個不確定,個人推測


這是資本的力量!


因為賺錢!在日本熱門作家大多會很有錢,寫得多,賺得多。


簡單的說社會環境不同,看看人家的動漫,看看我們的,一個叫動漫,一個叫動畫,一個老少皆宜,一個只是小娃娃看的哈哈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米澤穗信的作品?
夏目漱石為何地位如此之高?
川端康成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有著怎樣的演變?如何評價他的作品?
川端康成為什麼自殺?
如何評價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

TAG:文學 | 日本文學 | 日本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