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中,有哪些對「婚姻」的精彩概括和描述?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懂一點婚姻,更多「婚姻法」或「親密關係」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星日馬 有一篇專欄介紹Becker的:

婚姻:強強配,還是強弱配?

當婚姻決策的目標是儘可能提高後代質量時,會出現PAM;

當婚姻決策的目標是最大化家庭總效用時,會出現NAM;

(名詞解釋參見上文)

Becker的論文假設了婚姻中效用是可轉移的(Transferable)的;相應的,當婚姻中效用不可轉移(Non-Transferable)時,會有不同的結論,比如Legros Newman(2007):

當婚姻決策的目標是分攤風險,且效用不可轉移時,會出現NAM:絕對風險容忍程度越高的女性(男性)會匹配絕對風險容忍程度越低的男性(女性),反之亦然。

Reference:

Becker, G. S. (1973). A theory of marriage: Part I.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4), 813-846.

Becker, G. S. (1974). A theory of marriage: Part II.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2, Part 2), S11-S26.

Legros, P., Newman, A. F. (2007). Beauty is a beast, frog is a prince: Assortative matching with nontransferabilities. Econometrica, 75(4), 1073-1102.


謝邀。

首先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區分——愛情和婚姻是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1. 如果有愛情,婚姻是什麼?
  2. 如果沒有愛情,婚姻又是什麼?

第一問:即使雙方都有愛情,可是你們並不能確定對方是否百分百忠於自己,那麼婚姻就是一個信號工具來給不具有完全信息的對方提供保證(不管是情感上還是法律上)。

第二問:那麼婚姻就簡單地淪為一個典型的經濟生產單位,大家協同合作利用相對優勢儘可能的提高產能。而這個生產單位的模式可以通過進化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是個體的擇偶策略是最大化自己基因生存的概率。而不管是提高後代的基因質量還是男性 「廣撒網」都是提高這一概率的手段。

從男女雙方對於出軌態度的差異就可以看出,雙方對於婚姻的訴求其實是不太一樣的。男性忌諱的是女性的生理出軌,而女性擔心的是伴侶的精神出軌。前者會讓男性的基因(孩子)的延續性不受到保證,而後者威脅到了女性的未來養育自己孩子的資源。因此實驗檢測男女在想像自己另一半出軌(精神或生理)之後的生理反應,結果指出男性對於另一半的生理出軌反應更加劇烈,相反女性更難忍受精神出軌(Cramer 2001)。

人類的擇偶理論也是圍繞最大化基因存活概率發展的。我們都知道其實只有母親能夠百分百地確定自己的孩子是攜帶自己的基因的,而父親可以說永遠無法確認孩子是自己的(除非去做DNA)。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會看到親戚們見到孩子傾與強調孩子長得與父親相似。然而實證數據指出,儘管爸爸們以為孩子是親生的,1-30%的案例里其實並非如此。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夫多妻制在歷史上相比一妻多夫更常見,因為在長期來看更趨於平衡。

一夫一妻制在近代出現其實是保證許多社會地位較低和資源貧乏的男性可以匹配到一位女性,而這位女性要是放在過去早就會被社會地位高的男性佔有了。

在主流的性選擇的理論框架里,男性與女性的擇偶策略總是截然不同——女性的生育成本(十月懷胎)註定了她的最優策略是能找一個能夠長期穩定地提供資源的配偶。而男性極低的生育成本促使他們的最優策略是去儘可能的「播種」以此來提高自己基因延續的幾率。儘管Joan Roughgarden嘗試證明一夫一妻制是納什談判平衡(Nash Bargaining Equilibrium),一群經濟學、生物學的大牛在Science就把這個假說一一駁回。

不過,主流的性選擇或者雌雄淘汰理論(sexual selection)在二十一世紀出現了反轉。最近十年的文獻反覆確認了隨著女性收入增加,配偶的物質資源便顯得沒有以往那麼重要了。反而是異性外貌在她們的擇偶權重會隨之增加。這樣的改變雖然還是符合哺育後代的理論,不過這些發現告訴我們:女性的擇偶策略更多的是一個社會體制化的產物,當她們自己擁有足夠多的外部資源來確保自己的孩子的健康成長時,那麼她們就不會過多考慮資源方面的問題,而更多地去考慮基因的質量。

此外,隨著女性在職業上的地位更高,男性更容易會找與自己同一個階層的女性。例如,以往男律師更容易會與女秘書交往,而現在男律師更多會與女律師交往。這個現狀再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像Gary Becker原來的強配弱或者弱配強這類相對二元的理論。 這個話題再延伸的話,考慮到階級在一定程度上的延續性,這個趨勢的結果就是階級會比以往更具有粘性。同時因為資本累計的增長速度要遠遠大於勞動收入的增長,男女平等的一個意料之外的後果就是社會的流動通道會因此而變得更閉塞。組裡最近準備遞到JDE的文章就是關於這個課題的。


Carbone, J., Cahn, N. (2014). Marriage markets: How inequality is remaking the American fami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amer, R. E., Abraham, W. T., Johnson, L. M., Manning-Ryan, B. (20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subjective distress to emotional and sexual infidelity: Evolutionary or logical inference explanation?. Current Psychology, 20(4), 327-336.

Dall, S. R., McNamara, J. M., Wedell, N., Hosken, D. J. (2006). Debating sexual selection and mating strategies. Science, 312(5774), 689-697.

Roughgarden, J. (2013). Evolution"s rainbow: Diversity,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nature and peo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whill, I. V. (2014). Generation unbound: Drifting into sex and parenthood without marriag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我一個,知乎退了一年的人,還能被邀請…

土下座大感謝

正經回答

我想提問者是想問社會學上較為學術的描述和理解吧?不過抱歉社會學角度,對婚姻的研究其實我個人了解並不多,只能拋磚引玉,提供幾個角度思考了

首先是已經有朋友提到的「契約」,契約精神是資本主義社會很重要的一點,而婚姻也遵循於此。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婚姻里忠誠是重要的,必須是一對一的關係,並且最後離婚還會有財產的分配?這不僅是一種道德,也是契約精神的作用,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

【一些個人看法,非常片面,歡迎討論】

都說在中國,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雖然隨著西方思想的引進,中產和高知等等家庭已經脫離於這次判斷,不過也需要承認,婚姻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很難脫離「家族」和存在。中國對婚姻的研究我也了解不多,我個人來看,婚姻是「家族」延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中國式婚姻是鑲嵌在家族之中的,目前來說也很難徹底脫離,所以這個「契約」可能所包含和要求的,就會相對西方國家的婚姻契約,有更多不平等,甚至荒謬(具體事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這是文化的重要影響,道德上可能有更多的不平等和束縛,但是「契約關係」是依然存在的。

其次,雖然說愛情與婚姻不同,但是婚姻也是「親密關係」之中重要的一環。社會學對於婚姻的研究也離不開對親密關係的研究。這一方面的研究應該是被歸於「社會心理學」。很慚愧我沒有接觸過太多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文章,最近在看的也只有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的開頭所引用的,關於離婚的研究,可能相關一點。據我僅有的知識總結,婚姻,對個人來說,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本體性安全等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是一個人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環(「不可避免」並非說一定要經歷,而是說不得不去思考和考慮,做出選擇)

先寫到這裡……我了解的實在不多,只能算強答…等自己看的更多思考的更多了再來補充吧,也希望看到有社會學大牛來回答這個問題

以上


竟然被特邀 那我分享個經濟學的課程案例吧

博弈論裡面探討有過夫妻如何決定是去看電影還是去聽音樂會的分析 理性上是要計算雙方的價值曲線 找到合適的價值分配然後談判博弈後找到雙方最優的價值共同點 俗稱納什均衡。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沒那麼複雜 就是聽老婆的


哇 居然被邀請回答 慚愧慚愧

說個有意思的 社會性別與婚姻家庭課

老師是單身主義中年女老師 日本留學歸來

她說

你們都說 好 生了一男一女湊成一個好

其實是 女性生了一個兒子 就叫好


謝邀。

婚姻用經濟學來思考,其實就是思考哪些是成本,哪些收益。然後再進一步思考,哪些是沉默的成本,哪些有邊際效益。

沉默的成本就要斷舍離,邊際效益的東西多多益善。

針對每一個人,成本和效益的判斷是不一樣的,按照BPC的決策框架,需要明確自己的信念(是不是單身傾向,是不是完美人格?),然後就是約束條件(自己是不是高富帥白富美,否則屌絲一枚要求可以降低)。

然後呢,在降低期望和提高能力之間做努力,縮小C-D值(預期與現實的差距),幸福生活就開始了。


改paper的我看到被邀受寵若驚~本身並未做過太深的關於婚姻方面的研究。只能談談自己的想法,想說點不一樣的~微觀個體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提出一個疑問:當婚姻的收益達不到你我的期望值時候,我們還會選擇結婚嗎?這樣看來,選擇不結婚的微觀個體幸福感應該強於婚姻收益低於期望的已婚個體。

但是。

實證結果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單身女性心理福利強於婚姻質量差的女性,而婚姻質量差的男性心理福利強於單身男性(劉慧君,2011)。

那麼,試問男女誰會更渴望婚姻?純疑問。

ps:對於這方面研究,我就是學渣~


謝邀,回去問問我爸。


本科社會學的,這是一門很宏觀的學科,很有意思……

如果要說點什麼就說點社會學的想像力,社會學讓你活的有計劃有原因。


謝邀。說實話我單身二十幾年對婚姻這個問題真的沒有什麼太大額見解。而且未來為不打算結婚,我是獨身主義者,感謝這麼說有點早哈?

說一個網上看的段子吧,說結婚以後是生男孩還是女孩?有人說當然是男孩了,對於女孩來說你要實時關注她會不會遇到畜生,而男生只要關注他會不會變成畜生。。。

說實話我看到這個段子的時候沒什麼想說的,到時看看近年來在相親界的事情來說,對於男性來說女方總是要求房車,如果沒有一律免談,這就感覺婚姻的愛情變成了一種等價交換。我有身材有臉你要有房有車,這個。。。為什麼我有種買菜的感覺?你想要房子車子自己買唄。

再說個單身問題,現在大部分單身人士農村男性居多,城市女性居多。有人說這不正好?快得了吧?你有想過為什麼城市女孩為什麼不想忘農村跑嗎?之前有一個新聞說有個城市女孩跟小夥子回家結果看到做的飯就離開了。很多評價女孩作的,更有很多表示理解,對於這種的不合適沒必要硬挺著。其實這基本上就是現狀,對於現在的這種交換婚姻來說,談戀愛可以結婚不行的現狀我不想說什麼,畢竟我沒有結婚的想法。

其實縱觀現在的「條件好」也只是停留在物質方面,如果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他長得帥有存款有房子,估計大部分女孩都會貼上去,看中了人家的人脈物質,往往會忽略他的身體,有人說這是物質,但是對於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誰不想少奮鬥幾年?誰不想年紀輕輕有房有車有存款?可對於某些家庭條件不好的人來說實現的途徑只能依靠自己個外界。有人跟我說過,我現在的讀書就是浪費時間,趁著年紀輕輕找個人嫁了,對於那些「精品」看中的往往就是我就有的那張臉,喜歡花瓶,就樂意給她花錢,有轍嗎?等你讀出來快三十了,誰還要你,到時候你條件越來越好,眼光越來越高,你覺得你還嫁的出去哪?你要等待真愛也不是這麼耗費時間的,最起碼先抓住一個。。。

話糙理不糙,回首看看我那些結婚的同學,再看看我,爺表示他們有的我在不久也有,我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嗯哼!


契約。。。


謝邀~


瀉藥

經濟學角度:婚姻即為買賣。

回答完畢。


瀉藥,國內社會學對婚姻的論述以李銀河教授為典型,認為婚姻制度正在瓦解,且已經初步瓦解,並終將走向滅亡。目前這也成為社會學主流的觀點了,在高學歷群體中很有市場。這其中也有性解放的觀點作為支持。我個人認為,以美國為例,經歷了60年代嬉皮士的潮流,性解放運動,但時至今日,婚姻制度在美國也並未破產。我覺得道理很簡單,愛情不可能天長地久,但人也是終會有老去的一天,年輕的時候可以盡情遊戲,而年紀大了自然會追求穩定。畢竟哪有40多歲的大哥大姐還在追求轟轟烈烈的。


謝邀。婚姻就是一場交易。愛的交易。錢的交易。權色的交易。


社會學沒怎麼了解過具體的理論基礎。

心理學上,如果說是婚姻,就必然提及情感,但是具體來說,婚姻和情感也不是契合度如此之高吧?

而且貌合神離用在婚姻和情感當中有很多吻合例。

那麼心理學上對情感的分析,認為婚姻是愛情升華的形態,那麼愛情又是人類最強烈的情感表達交流的方式,就情感(feeling)來說,卡耐基心理學中在介紹情商時對情感有段表述:

情商系5種能力,

第一,對自己情感感知的能力,

第二,對自己情感表達的能力,

第三,對自己情感調節的能力,

第四,對他人情感感知的能力,

第五,對他人情感調節的能力。

所以,逐層剝開婚姻這個概念,就形成了一種縱向上的層次關係。

首先,情感表達上的"自在""不感約束"的體驗可能會產生愛情(現在認為此處的愛情不分性別)

其次,愛情的水到渠成(上述的重複過程)就產生婚姻。

情感表達,愛情,婚姻,系遞進層次關係。基礎就是情感的表達,也就是情商

如果還硬要說經濟學和此有個關聯的話,行為經濟學可能解釋的合適一些。(其實還是心裡學分析範式辣!!)

無非就是基於個體的效用(utility)最大化,並且以丹尼爾卡尼曼前景理論,和框架效應諸如此類為約束條件,最終還是要回歸心理學的分析。

ps行為經濟學認為,傳統的經濟學中"理性人""經濟人"是有失偏頗的,即人類目前尚無法規制自己的心理因素對最終決策的影響。


沒涉及到,不方便回答


一座城…


經濟學家話婚姻

文 / 梁小民

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專家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以愛情、婚姻和家庭而言,文學家認為愛情是兩顆心碰出的火花,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哲學家認為,婚姻與家庭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人要結婚是必然性,與誰結婚有偶然性,偶然性體現了必然性;社會學家認為,婚姻出於社會協作的必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政治學家認為,婚姻往往是一種政治行為,有階級性,焦大不會愛林妹妹;生物學家把這些都看作人類繁衍的需要;經濟學家則把婚姻和家庭看作理性人的一種經濟行為。

經濟學家認為,結婚和其他行為一樣是一種不完全信息下的經濟活動,在這種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由契約制約的關係。所以,婚姻是一種不完全信息下的契約關係。婚姻雙方都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對各自個性的了解),戀愛中各自都有意無意地掩蓋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布甚至誇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婚姻不穩定的基本原因。家庭穩定的基礎還在於雙方的信息交流。

結婚實際是雙方簽訂了一個契約,規定了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但在不完全信息基礎上的契約不可能是完全的,各自都可以在不違背契約的前提下發生機會主義行為,留私房錢大概就是這種機會主義行為之一。如果機會主義行為太嚴重,只有解除契約,這就是離婚。簽約(結婚)、履約(過家庭生活)、解約(離婚)就是結婚的交易費用。

作為一種經濟行為,婚姻也有成本與收益,理性人的婚姻行為也是有意無意地以最大化為目標。兩個人結婚要付出成本,用於結婚和組成家庭的費用是直接成本,各自放棄的單身時的自由(再愛別人的自由和行動自由)是機會成本。收益包括實際收益與心理收益。組成家庭兩個人一塊兒生活實現了規模經濟,不僅生活費用減少而且共同努力收入增加,這是實際收益。家庭生活給人帶來的種種享受則是心理收益。一般情況下,收益大於成本,所以才有婚姻。也有人認為成本大,尤其是機會成本大,就寧可當一個快樂的單身漢或單身白領麗人。

也許人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不會有這種成本與收益分析的意識。但在處理婚姻中的一些難題時,肯定會有一種成本與收益考慮。

比如面臨是否離婚時這種考慮是首要的。解脫不幸的婚姻能給當事人帶來收益,但當事人更多要考慮成本。財產分割的損失、離婚付出的賠償、打官司的費用等都是直接成本,也許這種成本還相當巨大。名聲的損失、對子女的心理影響等可作為心理上的成本。

如果離婚的收益大於成本,會作離婚決策,但如果離婚成本太高,就只有維持「死亡的婚姻」了。文學家常感嘆沒有愛情的婚姻如何可以維持,經濟學家的回答很簡單:沒錢離婚。

家庭作為一個經濟單位當然有適度規模問題。大家庭固然有規模經濟,但像巴金的小說《家》中所描寫的那種封建式大家庭中機會主義行為實在太嚴重了。這種大家庭中的每個小家都想從大家中得到利益而不付出成本(不幹活兒或幹活兒賺了錢不上交),這種大家庭能不解體嗎?現在一些人對某些年輕人的「吃老」現象不以為然,其實「吃老」就是大家庭中機會主義的表現形式之一。現代社會以「核心」家庭(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為主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這種對家庭的經濟分析還有政策含義呢!農村計劃生育工作比城市困難也在於成本與收益。傳統農村中的養兒防老就是生孩子的直接經濟收益,也可以作為一種養老保險投資,養兒越多,保險投資越大,收益越高。但撫養孩子的成本(尤其是機會成本)並不高。養兒收益大於成本,自然不願計劃生育。城市養兒的收益主要是心理的(孩子帶來的歡樂或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成本高,不僅直接貨幣支出多,機會成本也特高。成本大於收益,你讓他放開生,他也不想多生,甚至還有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所以,降低養兒防老的作用,以社會保險代替養兒保險,提高撫養子女的成本,尤其是給婦女更多機會,提高機會成本,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這也是人口學家的共識。

傳統經濟理論只偏重於分析經濟行為,當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提出對家庭經濟行為的分析時許多人還頗不以為然。但現在這種分析已被廣泛接受並運用於政策制定。經濟學家還用同樣的原因分析種族歧視、犯罪等廣泛的社會行為。許多人把經濟學擴大到非經濟行為分析稱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其實現在所需要的是各學科的相互「帝國主義」。這就是說,只有各學科的交叉才能更好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許多複雜問題。

選自梁小民《經濟學就這麼有趣》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出版。


當媳婦兒偶爾做錯事的時候,

記住,千萬不要批評她,

或者怪她!

正是因為她有缺點,

偶爾做錯事,

才沒有找到更理想的丈夫!

同樣,如果你是女人,對你的男人,也一樣。


推薦閱讀:

中國人特別虛偽嗎?
如何從心理學或經濟學或社會學的角度解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社會學上說人是社會性動物,哲學上又說人都是孤獨的,該怎麼理解其中的不同?
什麼叫「消費他人不幸」?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