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因緣生法,那這個因緣不是一種法嗎?如何避免無盡的過失呢?如何是無生?
內天我一個答案里很直白地表達了五明佛學院從上到下不靠譜的觀點。
用的原話是「老娘們當家,牆倒屋塌」。
然後有個人就跑出來上躥下跳了。說我製造了一個緣起。
我真的是驚了。藏傳佛教是這麼講的么?五明佛學院的老師是這麼教的么?
到底他是教你們五明還是教你們無明呢?!
我有本事製造緣起么?!你當我是誰啊?!
你有本事製造緣起么?你當你是誰啊?!
誰的四大假和的自身相和六塵緣影的自心相不是因緣果報,業力現前呢?!
製造緣起?製造緣起本身是不是還有個緣起?
如果有。那當下這個緣起不僅有個媽,還有個外婆……
如果沒有。你這學術死刑的邪知邪見當下就可以斬立決……
我瞧不上五明佛學院是業報現前,
五明是世間法,是生滅法,是有為法,世間五明,和出世法沒關係,和不生不滅沒關係,和無為法沒關係。這名兒起的就不利落……
看過佛說轉女身經么?看過楞嚴經五陰十魔么?看過四種清凈明誨么?看過大愛道比丘尼經么?
你們那個空行母行持八敬法么?他每半月和哪個比丘求授教誡?你是想說你們的空行母是大菩薩化現,用不著行持八敬法么?還是你想告訴我,你們那化現出來的菩薩公然和佛對著干?!
他在哪兒受的比丘尼戒?三師七證是誰?
甚至於往大了撕,天天哭著喊著大圓滿,大圓滿本尊是誰?陀羅尼是啥?手印是啥?為啥居然能出現一堆不是梵文的陀羅尼?漢人當初要是早稀罕這麼玩兒,估計現在學佛錢要先念滿十萬遍「饅頭米飯八寶粥「了。
沒有三密相應講自己是密宗,除了幾個加行別的說不出是什麼,然後口口聲聲要來複興漢傳佛教,有臉說我皆閱盡未滿意和不服來辯經?!
天啊!!!拿著游牧民族的蠻荒和插滿二極體的CPU,仗著漢地一批批無腦藏控和缺魂兒粉絲加上那麼一小撮藏傳佛教狂熱愛好者就來複興漢傳佛教?!
真當自己是個棗兒,拿著電子稱就想黑了五角大樓啊……
所以我瞧不上啊,從門錯窗錯地板錯到大雞小雞咕咕噠……以及那些個不學教理空想圓滿的一群腦殘棗兒們……
有因,他們不咋地還死命的吹牛逼
有緣,讓我瞧見了
有果,死活瞧不上唄……
多大點兒事兒啊……
因緣所生法,法法畢竟空。
要想避免無盡的過失,就嚴謹持戒,依佛教誡,信受奉行。
離諸生滅心,即是悟無生?
阿彌陀佛。感恩您。
一、怎樣正確理解「緣起」?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於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法輪時,特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聖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四諦
「諦」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意譯為「不顛倒」,引申義就是「真理」,
「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那麼,「四聖諦」就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四條真理。
《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
三轉四諦法輪
佛到鹿野苑,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第一次說法這麼說:原來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時滅,可證性。
第二次說: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
第三次轉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道,汝應修;此是滅,汝應證。
每一諦都有示相、勸修、作證三轉,三四十二,因稱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使阿羅漢聽了以後,發心修行,知苦諦生死,斷集諦煩惱,慕滅諦涅盤,修道諦法門。使他們覺悟,苦是三界內分段,變易生死的苦果;集是三界內見、思二惑煩惱的苦因;滅是三界外涅盤的樂果;道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樂因。這就是三界內、三界外的二重因果,稱為示相轉。佛對人指示出苦集滅道四諦的體相以後,又積極地勸勉他們,既知之後,就要精進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門,斷見惑與思惑煩惱,跳出生死輪迴,得證不生不滅的涅盤。稱為勸修轉。由於許多人,雖然願意修道或恐中途發生懷疑,這樣修行是否能夠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經歷來作證說:『我對於苦集滅道四諦,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我就是經過這樣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稱為作證轉。
無作四諦。生死果為苦。煩惱為集諦。寂滅聖是名滅聖諦。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
觀苦聖諦。知集無和合。是集聖諦。知滅無滅。是滅聖諦。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諦
二、因緣生法,那這個因緣不是一種法嗎?
《阿含經》:「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三、如何避免無盡的過失呢?
道聖諦即為道,是出世間的因,解脫苦的方法,通往涅盤之路稱為道。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為四念住(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
以四諦為例,就有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作四諦,無量四諦,漸次增進,步步高深。《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就是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盤經》云:『若人能觀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在道諦中並沒有祈禱,膜拜與儀規,因為這些不是正道。不過,對於教義不理解之初信者,由於宗教情操的需要,通過優美的習俗與儀式來引導他們走上這條聖道。
在經典中注重正見,在大乘意為注重般若,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如正精進,修八正道時,每一道都要精進,然而對修解脫道者來說,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應是般若智慧的應用於修定、修正念、修智慧中,並非在正業、正語、正命此三道中精進。一個修行人如果一直精進的修正語,講好話,那他的心就可以不散亂了嗎?
四、如何是無生?
精進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斷見惑與思惑煩惱,跳出生死輪迴,達到得證不生不滅的涅盤,此為如何。
問:如何是無生?曰:如何。
因緣是一切現象的內在客觀規律,如蘋果落地,吃飯會飽,打你會疼。是一種可以經過觀察就能看到樸實道理。因此,因緣屬於一切有為法的本質。
如何避免過失?得看如何定義過失了,如果避免過失指避免苦受。那避免的唯一方法就是斷惡修善。因為善惡業感苦樂果,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只有遵循客觀因果律行事,積極種善因,斷惡行,凈化自心,從而無悔於過去未來,安住當下,可稱為無過失。
緣具則生,緣缺則滅。無生,是指無緣則不生。而世間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無明執取。如果消除了無明執取的造作根本,則根據因果律,三界必然不生,即無生。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問題好大,講個人對題目的理解而引發的對教理的理解,題目有可能理解錯,教理也可能理解錯,請各位斧正。
第一,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這個回答無生。
第二,法都是有針對性的。講緣起法這件事是有針對的,當時佛一講緣起就很快教導出阿羅漢,也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講。
第三,講到緣起,揭示了自身和外界都是沒有主宰的,都是因緣和合的,在這一步教導的時候可以有效降低執著和妄圖主宰的問題。
第四,佛教說一切由緣起合和而生,那麼就不存在開始和結束,也就不存在結束無盡這件事。結束開始只是一個妄想分別而已。能結束的是執著。
第五,我猜,講到因緣不滅,那麼可能有恐懼,感覺總會輪迴,輪迴是苦,害怕痛苦。這就是執著的表現。所以淺一點來說,解決害怕的心態,或者多種善因,深一點來講,放棄」我」,因為痛苦都是有」我」。這問題問得好. 建議題主先去看大般若經. 乾隆大藏經把大般若經排在前面是有道理的.
大品經雲。欲知四緣。當學般若。外人問龍樹雲。欲學四緣。應學毘曇。云何乃學般若。論主答曰。初學毘曇似如可解。轉久推求則成邪見。問曰學毘曇云何乃成邪見。答若言四緣生諸法者。誰復生於四緣。若四緣更從他生。則他復從他。如是無窮。若其四緣自然而有不從他生者。萬物亦應不由四緣。當墮無因。故從則無窮。窮則無因。由此二門則不信因果。故久學毘曇成於邪見。
緣起不但講世間萬物為緣起,最主要講我們眾生這一念心(唯識)的緣起,了解了心識的緣起,我們才能了死生輪迴,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則彼無。心識的攀緣執著習氣,是生死煩惱的主要原因。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一切法本自覺悟,本無過失!
呵呵,緣起,是一切法的總相(之一),而不是「也是一法」。舉個例子吧:比如我們說具足這樣、那樣的條件的生物,就稱為「人」;但你不能說「人」也是一個人
對了,還有如何避免過失:既然一切法皆是緣起,則欲得某果,必遵其因!!!悟道,有悟道的因;證道有證道的因,而不是自以為(其實很多時候是希望):「我醬紫做,就能得悟、證的果。」然後就去盲目的落實。這種事,看看那些有病不求醫而拜神的人,就足以自生警覺:萬萬不能非因計因!!!!!
至於何謂無生,有絕對意義的無生與覺悟意義的無生。絕對意義的無生,就是因、緣不具足;而覺悟意義的無生,則是金剛經所說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生無所住心」,也就是「無我而生心」!
推薦閱讀: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為什麼會有巨大的差別?
※大悲寺的苦行是否走向極端?如何評價
※如何理解當年弘一法師離開妻子和孩子皈依佛門的行為?
※關於坐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一二:今誦此已足,如尊之所說,智慧能除結,不由其餘行?
※為什麼佛教能在泰國盛行,成為他們整個國家的信仰(90%以上的泰國人信奉佛教),而在中國就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