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可能像逆襲手機和家電行業那樣逆襲汽車行業嗎?
如果能,要多久呢?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目前中國汽車行業處於什麼狀態。
還是先看宏觀數據。
全球是什麼水平?
2016年全球汽車產銷量分別為9497.66萬輛和9385.64萬輛,全球汽車產銷量離1億輛大關只有一步之遙。
中國是什麼水平?
2016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汽車產銷均超2800萬輛。從2009年超過美國,中國連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排後面的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印度,英國,法國,巴西,義大利,加拿大,韓國。
中國不愧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相當於美國、日本、德國三國的總和。中國汽車銷量的增長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增長,人們收入的提高。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的好處就是為國產車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只要國產車能夠拿下中國市場,那麼在全球市場中就佔有一席之地,就為進軍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
從汽車兩大類:乘用車和商用車來看,中國乘用車市場第一,商用車市場僅此於美國居第二。
上圖顯示美國商用車2016年銷量達到1000萬輛,中國只有365萬輛。
為何美國商用車銷量這麼高?那是因為美國人喜歡買皮卡,皮卡是算在商用車裡面的。
自主品牌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通過以上宏觀數據,我們清楚了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中的位置。
下面,再對中國汽車市場進行細分研究,看一下自主品牌車企處於什麼水平?由於中國商用車產銷量只有365萬輛,下面重點看中國乘用車。
中國2016年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2400萬輛。
2016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千萬輛,達1052.86萬輛,同比2015年(873.74萬輛)增長20.5%。其次為德系,日系,美系,韓系,法系。
國產品牌汽車在經歷自2011年連續4年市場份額下跌後,從2015年開始回升,2016年佔比43.2%,有進步,但是還沒有達到2010年的高點。
分類看國產品牌,MPV佔有絕對優勢,佔比89.6%;SUV表現也不錯,佔比58.2%。轎車表現堪憂,佔比僅為19.3%,而且較2015年下跌了1.4個點。
中國市場銷量前十的車型中,轎車只有吉利帝豪一款入圍,好歹算是留了一個種子選手。SUV和MPV前十車型則以國產品牌為主,佔優勢。
再看自主品牌車企的表現,2016年國內銷量TOP20的車企中,合資品牌佔了12家,有8家自主品牌成功躋身前列,而上汽通用五菱、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打敗了眾多合資品牌,分別獲得了第一、第五、第八以及第十名的好成績,當中又以吉利汽車表現最為優秀,銷量同比增長48.4%,是銷量前十的車企中,表現最出色的。
這裡批評一下一汽和二汽(東風),一汽和二汽似乎完全輪為了買辦車企。所謂市場換技術,這兩家車企技術沒換到,市場卻也弄丟了。
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世界處於什麼水平?
從銷量上看,與跨國車企差距較大。世界十大跨國車企,前四的銷量是1000萬級別的。遙遙領先於最後兩位的300萬。
按目前的發展速度預計,以上通五菱、吉利為代表的中國車企在2030年左右能夠進入前十。
以上,就是以數據形式展現中國汽車行業現狀。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數據都是狗屁。國產車設計不行,三大件不行,發動機不行,變速箱不行,底盤不行,汽車電子不行,汽車問題多,油耗高,保養貴。造車的機器是進口的,焊接機等等是進口的。國產車都是低端車,利潤低。工作人員工作累,工資低,企業管理差,留不住人才。總之,像祥林嫂一樣叨叨叨,叨叨叨......................。
這裡,答主也要像祥林嫂一樣叨叨叨,重複一貫的觀點。
上述的問題是問題嗎?是問題,需要面對,但並非不能夠解決,並非就是藥丸。
什麼事都要慢慢來,不能一蹴而就。做一件事問題很多,但是解決的時候需要先抓主要矛盾,好比建一棟樓,先建出框架,沒錢就簡單裝修,有錢就精裝修。但是,裝修之前得先把樓建起了吧,沒有樓連家電傢具等都沒地方放。
造飛機,造船,造汽車等等,先造整機就好比建樓,簡單裝修就先用國外的設備,零部件。等國產設備部件合格了再替換,這就是精裝修。有了整機,那些所謂的這個設備,那個設備,這個零部件,那個零部件,就能夠一個一個的各個擊破。所謂抓主要矛盾,擒賊先擒王,大船、大飛機、汽車等這些的整機就是主要矛盾,就是賊王。德國擁有世界技術領先的電子電氣工業,主要原因就是德國電子元件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德國汽車業的發展。汽車電子行業是德國電子元件的最大消費者。
自主品牌車企依託中國巨大市場,在合資品牌圍剿下,能夠先造出整車,能夠生存下來,這就是勝利,只有先生存才能求發展。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外國,在汽車領域,外國就是德國,日本,美國,法國,韓國。
中國人均DGP8000美元,與歐美髮達國家4萬美元的人均GDP差距很大,中國普通百姓還不富裕。中國車企要生存,剛開始只能結合中國消費者的實際情況,利用性價比,低價格的優勢,為消費者生產物美價廉的車,典型代表就是中國神車五菱宏光。中國在SUV和MPV領域的突破,靠的就是抓住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精準生產物美價廉的汽車。
說了這麼多,那中國的汽車行業能夠像手機和家電一樣逆襲嗎?
與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條件和基礎已經很好了。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能否逆襲的答案是肯定的。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逆襲的指標是什麼?
首先得是中國市場中自主品牌汽車份額要提升,2016年是43.2%,估計5年後能夠到50%,2030年到60%,2040年到70%。
怎樣做到這些?看下面這張圖,這就需要自主品牌車在鞏固和發展SUV和MPV領域優勢的同時,在轎車領域發力。轎車是自主品牌的弱點,以吉利為代表的車企需要不斷提升轎車品質,增強做工的精緻度、機械的可靠性,設計的美觀性,駕乘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對於國產車,相信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作為普通人能做什麼?不求非要買自主品牌,只要能做到客觀看待,不妄自尊大的同時,能夠不妄自菲薄就行了。
同時,車企也需要加強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未來新能源汽車是發展趨勢。新能源汽車方面,中國車企也是有優勢的。
下圖為2016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名車企。比亞迪排第一,中國有三家車企入圍top10。
還有一個指標就是,2030年中國車企進入世界top10,2040年能夠有至少3家車企進入top10,有一家能夠躋身top5,依託一代一路建設,開拓出亞非拉等海外市場。同時,自主品牌汽車能夠推出中高端車型。
國產手機和家電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國產車目前走的也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為何會是家電手機先逆襲?因為,家電手機價格比汽車便宜很多,人們對家電手機的需求優先與汽車,市場最先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現在汽車的市場已經形成,自然為國產車逆襲創造了條件。
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未來的一二十年,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家電手機佔據國內市場絕對份額,並大量出口,有幾個世界名牌,對比若干年前,逆襲是事實。核心部件完全能製造,彩電能造屏,空調冰箱能造壓縮機,手機能造Cpu。你們不知道,京東方第一大客戶是三星,sony完全不造屏,百分之十五從京東方買。你們的信息完全過時,家電也不是什麼高科技。
中國汽車工業形勢一片大好,自主車正在崛起。或許你們年輕,沒有見過2001年時的情況。那時誰會相信有一家自主車能年產百萬?現在長安長城五菱都做到了,吉利2017年過120萬也可能。形勢已經明朗,自主車成為主流有極大可能。我預測到2030年,世界十大汽車公司至少有2家中國車。這天並不遠,只有13年,不出意外,我們都能見到。
其實在答案中(何明科:如何評價長城汽車確認有意收購Jeep品牌?)提到了和該問題基本一致的觀點。
中國汽車行業完全有可能逆襲,因為說不可能的人大概是沒有經歷過中國汽車產業在20年前的慘淡和不堪。
作為2000年左右學習汽車工程的本科生,回憶起那段時間的中國汽車工業史,就是血淚史:國產技術設計弱雞到生產不出一款自己的轎車,說是搞合資用市場換技術,數年過去之後仍然沒長進。如果選擇從事汽車行業,看不到太大希望:畢業加入外資廠就是搞搞營銷和技術支持工作;加入合資廠就是搞搞製造和低端的本地化工作;加入純內資廠,那就是情懷或者走走仕途。那個年代,Volvo或者Jeep簡直就是女神中的女神,經典中的經典,渴望不可及,把他們引入到中國做合資幾乎都快成了夢想。而現在Volvo已經被吉利納入囊中,Jeep正在被吉利留著口水看著。北汽還收購了薩博和寶沃,這些以前都是我們學汽車的人嚮往和憧憬的品牌。
後來大學畢業加入諮詢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幫助印度某大牌汽車公司在中國尋找合資目標,希望把印度的汽車品牌引入中國製造。在今天的知乎,印度被廣泛得嘲笑和鄙視。然而在那個年代,印度汽車品牌也比中國的大部分汽車製造廠還是強一點點的,至少能搞出自己品牌的轎車在印度本國稱霸。懷著這種屈辱的心態,我陪著十幾個印度人在中國跑了大半年,到處尋找合適的投資或者合資標的。
中國汽車行業完全有可能逆襲,說不可能的人大概是沒有留意到著二十年中的一點點進步,從完全製造到逐漸複製抄襲到自主研發,從SUV開始到轎車。
最黑暗的時刻就是光明的開始。給中國汽車行業的進步帶來希望的正好是長城、比亞迪、吉利以及奇瑞等純私企或者帶有私企性質的車企。長城從沒人待見甚至都不能進城的皮卡開始,逐步切入轎車和SUV,最終憑藉SUV成為大牌。吉利之前收購Volvo曾被人恥笑,然後直至今日,無人不佩服李書福的遠見和勇氣。後來吉利又要去搞寶騰汽車。
中國汽車行業完全有可能逆襲,說不可能的人大概是沒有留意到汽車行業內彎道超車的機會。整個行業已經默認電動車終將替代內燃機車,時間也許會花費十年或者幾十年不等。而電動車的機會將把之前在動力系統等方面的劣勢一下子抹平,而比亞迪、蔚來汽車等新老汽車企業在電動車上的發力也很猛,完全有可能完成新的勢力劃分。
無論結果怎麼樣,我們還有秋名山之神——五菱之光。
連福布斯雜誌都將五菱之光稱作是拯救通用汽車之光,你還說咱們的汽車沒有逆襲?
福布斯的評價非常高,五菱之光是中國最暢銷的車,2009年的銷量接近60萬台,在中國的保有量超過200萬台,秒殺美國暢銷榜冠軍福特F系列貨車。
圖片和文字轉自 @汽車奇談高小強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多圖預警,手機用戶建議在wifi下瀏覽】
目前我國汽車主要外資品牌是德系車和日系車,兩者都有數量龐大的粉絲群。
但大家知道德國製造是怎麼來的嗎?
1887年8月,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註「德國製造」字樣,以此將價廉質劣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這也被視為是「德國製造」的起源。
128年後的今天,經過歷史錘鍊的「德國製造」早已不再是假冒低等複製品的標籤,而是隨著西門子、賓士、寶馬、拜耳、漢高、阿迪達斯等品牌成了享譽全球的高品質產品的代名詞。
德國製造從一開始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花了100多年,才逐漸甩開假冒劣質的帽子,把高品質的名聲建立起來。
那麼日本製造又咋樣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承擔了很多外貿訂單,開始向歐洲各國出口後勤物資。可是日本產品的質量太差,各國提起來無不咬牙切齒。在軍用罐頭裡摻石塊、在靴子的底層放紙板、鉛筆的中間是空的。這樣的事情,我們曾經十分眼熟,日本當年全部都干過。當時有一名日本作家稱這種行為是:「日本真正的恥辱,國賊的行為。」不單單是民用物資,連日本自己用的軍用物資也是這個德行。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關於襯衫的問題十分不滿,按照荒木貞夫的話說:「把信用全毀了。」因為那些襯衫穿上以後,稍一用力,袖子和襯衫就會分家。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對日本生產的商品都很鄙視。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產品曾經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很多產品存在著質量問題,比如衛生紙,主婦們抱怨買到的貨色常常因為到處是窟窿而無法使用,而生產廠商對此並不感到羞恥。
從一戰質量很差外貿訂單到上世紀70年代滿是窟窿的衛生紙,50年過去了,都甩不掉日本產品質量低劣的帽子。
我們都知道現在日本汽車產業很厲害,技術很發達,可是我們往前推幾十年,日本汽車是什麼樣的呢?
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都沒有停下抄襲的步伐,看了上面這些圖,是不是覺得眾泰之流都是小兒科了?畢竟,論抄襲,日本車是祖師爺。
一個國家為了擺脫劣質產品的帽子需要花費多少年?十年?二十年?上百年?如今的德國和日本能給你答案。他們哪個不是從鄙夷和蔑視中走過來的?哪個沒有戴過劣質和抄襲的帽子?哪個沒有經歷過失敗和坎坷?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經歷這些過程,哪能成就今天汽車界的霸主地位?《霸王別姬》里有句話說得好:「他們怎麼成的角兒啊,得挨多少打啊」。
德國能做到,日本也能做到,為什麼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就做不到逆襲汽車行業?他們花了幾十上百年才有今天的地位,為什麼就不能多給中國一點時間?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
回答不可能的,基本上都是太年輕,圖樣圖森破。
你們看到目前在汽車的某些核心技術上還有差距,就覺得這不可能超越,甚至不能追趕。
可是你們不知道的是,當初在手機技術上、家電技術上的差距,比現在汽車技術上的差距,可是要大多了。你們不知道是因為那個年代你沒有經歷過。
00年代,我第一次買車,雖然買的是合資品牌,但其時自主品牌汽車已經佔了相當一部分份額了。
90年代,我第一次買手機,雖然當時有不少手機在中國生產,但中國自主品牌的手機,一部都沒有。
而我家第一次買彩電的時候,整個中國大陸一台彩電都造不出。
然後有人可能要說:當初家電,手機,汽車的差距都這麼大,那為什麼家電和手機都追上來了,汽車技術還沒追上,不正說明汽車技術難度大,無法追趕么?
持這種觀點其實還是因為不了解產業發展歷史。
中國是在80年代初就開始了家電行業的大力追趕,而在汽車產業的發力,是在00年之後的事。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由市場和產業布局決定的。
80年代你只要能生產出彩電就能賣出去,你能生產多少就能賣多少,以當時的國內產能來說,市場近乎無限的,以至於市場都是由賣方主宰,要想買到彩電,需要托關係,或者通宵排隊。
但在那時候你要能大量生產汽車,對不起,沒人買。當時一台普桑的價格相當於工薪階層兩百年的工資,除了政府和大企業,還有誰能買得起?
因為市場的這種差別,在八九十年代,中國在汽車產業的投入是遠遠不能和家電產業比擬的。
另一方面,汽車是比家電複雜得多的產品。說它複雜,是指零件多,環節多,需要的配套規模更大,而不是說技術更尖端(當初我們沒有掌握家電核心技術的時候,覺得家電的尖端技術含量一點也不比汽車低,現在你覺得汽車有尖端技術,僅僅是因為你沒有掌握所以才有這種感覺)。因為汽車零件多,更複雜,要完整配套,需要更強的工業基礎和規模,所以兩個產業雖然都是在70年代末同時開放,但家電可以更早地進入快速發展期,而汽車直到新世紀才迎來了黃金時代。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我國的經濟不出問題,按照現在的趨勢,汽車產業的超越是遲早的事。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超越,僅僅是因為起步相對較晚,積累的時間還不夠,但已經差得不遠了。
================================
補充一個題外的觀點:
百年來的產業發展興衰史給予我們一個重要啟示:超越的最佳方式不是原路追趕,而是另闢蹊徑——歐洲人在機械領域領先了,美國就依靠電氣技術實現超越;美國已經電氣化了,日本則靠電子技術實現超越;美國再次奪回電子產業霸主,不是在傳統的模擬電子技術上和日本懟,而是另闢蹊徑地發展數字電子技術、計算機、網路……個人認為,中國在交通運輸工具上的超越,很可能也是這樣,也許中國永遠都不會製造出最先進的內燃機,但當電動汽車成為主流的時候,幾乎可以肯定中國將是領頭羊。
傳統汽車行業基本不可能。
如果一個行業,體系是人家設計的,標準是人家制定的;而又選擇加入人家的產業鏈,那麼想在原有分配體系中翻身做主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非趕上產業大規模更新換代,才有可能彎道超車。
就算是手機,智能機之前,珠三角的手機生產企業可謂皓若星辰,產業規模不能說不大,然而始終超不出「山寨機」這個圈。也就是行業趕上了智能機的好時機,整個行業才完成了彎道超車。
對於汽車行業,也是一樣,抄襲、模仿,也就只能那樣。
為什麼國家投巨資發展新能源車?短期看,這是我國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的唯一機會。
事實上已經在逆襲了,參考金融時報的報道:「中國國產汽車縮小質量差距」:
JD Power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縮小一度相當大的質量差距,到2020年,本土汽車品牌在質量上可能趕上、甚至超過在華的全球知名汽車品牌。
這家美國汽車業諮詢公司2000年開始在中國進行質量調查時,中外汽車品牌之間的鴻溝還很巨大。2000年,每百輛國產汽車存在的問題達到834個——每輛車存在超過8個問題,是國際平均水平的兩倍。然而,昨日公布的2017年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本土品牌平均每百輛車存在112個問題,僅比主流車型(包括全球汽車集團在華銷售的汽車)多13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佔去年全球乘用車和商用車產量的30%。但中國迄今還未能打造出有競爭力的本土汽車產業,外國品牌生產了中國2400萬輛乘用車中的約60%(大都由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但這種情況可能正在發生變化。JD Power亞太區副總裁雅各布?喬治(Jacob George)表示,由於中資企業的質量在提高,國內外汽車製造商之間的質量差異已「大幅」下降,但是有關2018年這種質量差異將消失的初步估計現在看來有點過早。他說:「當你變得更優秀時,改進是很難的」,他預測兩者的質量水平將在2020年匯合。質量提高的背景是中國品牌如吉利(Geely)、廣汽傳祺(GAC Trumpchi)和長城(Great Wall)等制定了旨在瞄準歐美市場的宏偉計劃。在2017年調查中,廣汽傳祺是排名最高的中國品牌。但吉利和長城的分數令人失望,這兩家公司都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還有差距,但已經很接近。
200贊,感謝每一位點贊的朋友!
大約95,6年我三姨夫買了一個進口的本田125,RMB10000+,(好多評論說摩托車3000買不到,那我就寫個約數吧)
就是此車,藍色的,珍惜的不得了。
01年我發現表叔家也有一輛,3000塊,這就變純國產了。或者流行的車界術語是合資摩托車,還是本田標。再之後,用摩托車的基本都是國產,玩摩托車的用進口,合資摩托即不實惠,也上不了檔次,逐漸走情懷才有銷量。
糾其心理,早期3000是一家人一年的積蓄,真的是慎之又慎的選了進口貨,怕風險,就像現在買小貴物料,有京東自營就不去天貓,天貓沒有再選淘寶。高價降風險。目前國產車質量,我自己的14款比亞迪速銳質量杠杠的,4萬公里沒有過意外停機,在1萬1公里時雙離合急加速打滑12小時換新,目前4萬多公里無其他不良。
許多評論很關心離合器打滑:拉練9秒破百時發現問題,在3檔上發動機轉速會突發上升一次,正常是每檔位升降一次,之後留意觀察在陡坡大油門加速也會發生,保養時去4S店測試一下順利換新。所以,等大家收入再高一些,買車不再是那麼慎重時,合資車就會逐漸消失吧。可能,但也不可能。
可能的原因是汽車並不是什麼航天航空那樣的真高科技產業,商業化程度極高,加上全球供應鏈已經非常完善了,只要投錢就能很快跟上並超越。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真要像搞房地產一樣鐵了心搞汽車,那誰也攔不住。
說不可能的原因是,燃油車普通要在2030年前後被各國禁售了,這個時候是搞新能源車的時間了,新能源車上全世界也基本上是一個水平,談不上誰超越誰。
要注意的是,新能源車的關鍵不在車,而在於支持新能源車的網路,包括能源網、信息網和控制網,這些東西根本不是幾個大汽車品牌能搞的,我想新能源車今後要看的可能是國家電網、百度、谷歌或蘋果這樣的公司。讓我們看看這幾年主流合資品牌的投資情況一汽大眾青島工廠投資規模140億上海大眾長沙工廠投資規模120億上海通用武漢工廠加上動力總成基地投資規模90億福特杭州工廠投資規模75億神龍成都工廠投資規模123億日企普遍低一些日產大連工廠投資規模50億本田武漢新工廠投資規模55億汽車行業吃資金,吃資源,吃背景,吃規模,吃配套供應鏈,吃銷售網路,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同等品牌程度手機品牌簡直就是輕資產行業。但是,對於這個大規模投資的主機廠來說盈利能力反倒不見得比手機行業高,,豐田行業翹楚了吧,利潤率不到10%,大眾賣的那麼好,利潤率不過3%,在看蘋果是多少!老羅這麼多年折騰手機,且不說他掙不掙錢,就說他拉來的所有投資,加上這麼多年的資金流,如果做汽車行業,可能也就將將把四車間建起來,而且也就是華泰野馬的水平,動力總成全套外采,連眾泰都比不了。可是鎚子手機的知名度和華泰野馬比怎麼樣,大多了是不是。這就是行業差別。一個汽車企業哪怕不賺錢,他能夠帶來的稅收,就業,拉動上下游相關行業發展的能力遠遠大於手機行業。可以說與手機行業相比汽車行業簡直就是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但對於投資者來講,手機行業門檻低,見效快,汽車行業門檻高,見效慢,怎麼選不言而喻。從源頭上,汽車行業機會成本過高,下場玩家少就決定了不能像汽車不能像手機那樣容易實現超越。那現在場內的玩家有沒有可能呢?還是有可能性的,不是沒機會,只是很難。首先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世界單位有影響力的汽車廠商就那麼幾家呢?而且時期至今,這幾大玩家仍不斷在合作,聯盟,收購?答案在第一段,成本太高,利潤率太低,這種模式就決定了規模效益,規模越大,均攤下來成本越低,為什麼都要搞平台話,為什麼要套娃,可以理解了吧。在這個共識之下,自主品牌具有先天劣勢,一是品牌劣勢,一是資金劣勢,就是底子薄。但不是不可能像吉利,反收購窩窩就是雙贏。當然路肯定還是很長的,不可能像手機行業,做足噱頭,價格合適,產品過關就可以。
我覺得完全有可能。
畢竟在十幾年前,國產轎車和進口車、合資車簡直沒法比。我還記得九十年代的時候,武漢的計程車曾經一度全都是夏利,但是在神龍富康(法國雪鐵龍與二汽合資)推出後,很多武漢人寧可每公里多花兩毛錢也要去坐富康;後來武漢市政府幹脆拉平了富康與夏利計程車的價格,一下子夏利徹底沒人坐了。我就見過有人攔計程車,一個夏利來了,攔車的人居然揮手讓他開走,再接著去攔富康。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不是那時候的人矯情,坐上去的感受確實太不一樣了。別看現在富康就是個老掉牙的爛車,可是比同時代的國產車好太多了!
但是現在國產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陪親戚去看車的時候發現,有些平時不關心汽車的人已經分不清楚某些車到底是不是國產車了。
我相信國產車還會繼續進步的。我就挺看好比亞迪、吉利、奇瑞和長城,希望他們以後能成長為世界級的優秀車企。
這肯定是一個必然,當然必然也是努力的結果。
第一次是白電,第二次是手機,第三次必然就是汽車,這裡有幾個因素可以看:
1,行業整體體量巨大
2,行業標準化程度高
3,整體產業鏈規模龐大
這幾個共同點可以導出只要汽車行業的人努力,保持現在的勢頭,這種趕超甚至反超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另外經評論提醒,還有人才,當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天朝專家級的人有沒有我不知道,但是基礎的工程師和團隊以及相應的方法論肯定是學會了的,這些就是基礎。
有沒有看數據好了
河南省統計網
上圖為"十二五「期間開封市城鄉居民收入情況
我國最嚴重的問題就在於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內地及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極大
以中部地區人口大省收入水平為例,較為合理
我們再看看智能手機什麼時候出現了爆炸性的突破
我國智能手機市場高速增長 - IT通訊 - 研究報告|分析報告|調查報告|行業報告|市場報告|產業報告|-中為諮詢
12-1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明顯翻倍
2012-2013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
2013年,人均201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 增速跑贏GDP
當居民收入一個月可以買得起一台手機的時候,國產智能手機就崛起了
能不能逆襲汽車行業,就看GDP增幅有多快了。
觀點:我相信汽車行業會發生如家電和手機行業一樣的逆襲!
1,家電和手機的逆襲都不是偶發的概率事件,和很多行業一樣,首先是因為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機會夠大!2,其次是隨著整個經濟體機制的日益完善,任何一個中國不佔優勢的細分領域都有可能被資本追逐,從而實現快速發芽,成長和規模化,共享單車就是一個典型的物種~3,國家意志的強大支持,促成新的政策導向,從而讓國有民營資本找到突破機會。新能源車相關政策和吉利的買買買是當下的佐證。未來只能更強大。隨著傳統汽車巨頭的轉型發展,以及2018年中國電動車元年的啟動,雖然我們看到些趨勢,但中國汽車業未來地位可能要到2025之後才能看到些端倪,屆時,德日美中將是主要玩家,大膽假設中國製造佔50% !外行看熱鬧,愛國不是盲目自信。與其管中窺豹自己臆測,不如看國家規劃。專家們找出能追趕上、能創造利潤的行業,國家重點扶植助力發展。就像本世紀初,國家選擇信息化,數字化,主打信息產業,於是有了中興華為ov小米。
後人看來,這預測的準確程度幾乎是黑魔法。
《中國製造2025》里重點規劃的十大領域是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
信息技術中的半導體,規劃投資高達千億美元,雷軍在澎湃S1發布會直接感謝國家。
ICT是美國的核心產業之一,嚇得美國商務部一個副部長高呼狼來了,要制裁這種非市場行為。
發展規劃沒有汽車,而是意圖彎道超車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難道國家不知道汽車業利潤大?汽車不像手機,它是規模更大、競爭更激烈、技術壁壘更高的行業。羅永浩PPT造手機風生水起,賈躍亭PPT造手機捲動行業,一到PPT造汽車。。趕快跑路。
煊赫一時的美國汽車稍有懈怠都被德國、日本的先進企業管理打的滿地找牙,只能靠雞肉稅賣賣皮卡苟延殘喘。短期內國產汽車的目標應該是韓國級,中低端汽車實現自給自足。想在十年內看著國貨趕上德日,專家們說了
國產手機,家電是實打實的逆襲,最起碼在中國。
有些人說,CPU是別人的,內存是別人的,屏幕是別人的,逆襲啥子啊——而他們列出的手機行業「需要被逆襲」的蘋果,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工廠,產品都是富士康代工,並且基本所有元器件都不是美國產的。
按照這些人的標準,蘋果不也就是給配件企業打工的貨色嗎,怎麼就比國內手機企業高大上了呢,最起碼很多國產手機品牌還有自己的工廠呢。
說到底,還是跪得太久,站不起來了。同樣一件事,外國人(比如蘋果)搞組裝就是牛逼,美其名曰「全球化」,需要仰視,對於國內手機廠家,就是山寨,「組裝作坊」了。一樣產品如果配件不是中國製造,或者沒做到行業第一同時加上利潤率第一,那就狗屁不是。在日本手機,日本家電行業已經苟延殘喘到不忍直視的今天,居然還有人吹日本製造,只不過終端行業實在沒法吹,只有改吹配件行業了。
事實情況是,三星和蘋果手機在中國國內市場的佔有率是逐年下滑,2017年第二季度市佔率僅僅只有不到15%的份額,其中什麼都能造的三星更是份額低到了6%,剩下的85%的市場全部被國產手機瓜分。對比當年諾基亞時代和智能機早期時代,這如果都不算逆襲,什麼算逆襲?
汽車行業(其實應該細分到傳統燃油私人消費汽車行業)的會不會走手機和家電的路?這個應該不是問句,而應該是肯定句。現在汽車行業正在進行這樣的路。當年國產車全方位的落後於國外廠家到如今可以做到僅僅核心性能(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方面的落後,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國產車的出現拉低了整個汽車市場的價格,所用的手法和手機行業家電行業是一模一樣。
核心部件的落後不是一下子就能趕上的,但是要說永遠趕不上,那至少我是不信。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國人想在核心部件卡脖子是越來越困難。現在國產也可以用到比以前好得多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得益於我們的研發雖然整體弱,但是已經可以慢慢的咬住對方。只要能咬住,他們就不得不賣給我們更好的東西。哪天國產汽車企業能如同手機企業一樣拿到全球最好的配件,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國產汽車市場會完成國產品牌的逆襲。當然,逆襲前,必然會出現類似手機行業的華為,家電行業的海爾這樣的核心企業。但是,汽車行業目前還沒有出現這樣的企業。不過,我認為終究會出現,時間應該在10到20年就可以見到一家真正的,可以在全球市場全方位硬剛外國企業同類產品的國產車了。汽車的換代速度慢,這一天的到來,會比手機市場的勝利來的晚很多。汽車廠通常來講,都是自有廠房進行生產,好一點的車企是自己生產發動機,差一點的買淘汰發動機,但是同樣是發動機差別非常大。手機廠大多是代工,核心的處理器內存條也是外購,其品質不會有特別大的差距。等於說,現在的中國車廠,無法獲得與外國企業同樣的資源(獲得同樣的發動機變速器等等),天生無法站在同一個起跑線,而且汽車各零部件之間的調配也需要大量工程師積累經驗,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時間裡,中國沒有企業能夠匹敵主流外資品牌(大眾豐田等等)。國家設定了新能源戰略,希望拋棄內燃機投身電動機,這樣國內企業很大程度上能和外資站在同一條線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連福特也希望和眾泰合作了。目前國內最有希望的是吉利和比亞迪。吉利在混動新能源領域布局比較早,獲得了比較多的技術積累,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一直是最有話題的企業,能把車賣到美國。國有企業中,上汽和廣汽以及江淮有比較好的實力。希望會有一批中國企業彎道超車成功成為世界級企業,但是5年內是不會出現的。
還是更一下比較好。。。
看到有些人覺得由傳統汽車向電動汽車的革命將會是中國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也是心塞。。。來一個革新就讓各國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了?照這個理解,北韓也可以勒緊褲腰帶開搞了,畢竟北韓連核武器都敢搞,電動汽車搞出來就可以向邪惡的帝國主義收錢了不是?
電動汽車實際上不是汽車行業的革命,而是能源結構的革命,或者理解為全球幾個財團之間的爭奪。電動汽車的推行阻力不在於技術,而在於隱形的財閥勢力。例如如何有效解決電池續航的問題,歐美早有研究,德國甚至搞出了加油手段的充電方案,但是專利一出就被購買,之後雪藏。因為電動汽車直接觸動了傳統汽車以及相關能源控制領域的利益,所以電動車的推進腳步一直緩慢。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大車企早期電動車系列,都是丑到被人砍的,因為根本不想賣出去,以防動了傳統汽車的蛋糕。特斯拉一起,各大車企的電動車系列一下子就能看了,因為要搶蛋糕了。
國內近幾年新能源汽車搞得如火如荼,看看到底有幾個是真正搞的,賈總的例子不用我舉了吧?國內正搞得如火如荼呢,特斯拉直接全新成品發售了,在這一點上,也完全看不出中國彎道超了車。更何況歐美的電動車行業早就開始,相關拆分部件的技術也積累了這麼多年,放手搞就是了。
上學的時候,學霸和學渣都是不怕考試改題型的,不論怎麼改,學霸還是學霸,學渣還是學渣。但是有些中不溜的對改考題抱有希望,覺得可能來個新奇的考法,就可以躍居榜首了,俗稱逆襲了。。。
===============================更新分割線==================================
此處放上國產破鞋鎮樓!!!
看到一些說汽車行業能逆襲的,貌似在相信能逆襲的裡面沒見到汽車行業的答主,還是有些欣慰的,說明自己還是知道到底差距有多大的。
汽車行業和手機家電行業壓根不是一回事,這是大前提。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手機偶爾死機倒沒什麼,汽車開一半趴窩了行嗎?
手機行業能看上去逆襲了,歸功於手機技術發展完全成熟了,換句話也可以說手機技術遇到了一個巨大的瓶頸,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可突破的瓶頸。從大哥大面世開始,中國一直跟不上手機行業的腳步,因為幾乎每一步技術的進步都是質的飛躍,別人已經投產下一波的時候,中國複製上一波的產品,這是沒出路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手機行業都遠落後於別國。中國手機行業的逆襲發生在觸屏技術以及手機操作系統角逐結束之後,這一點從近幾年蘋果三星的較量就可以看出來,沒有質的飛躍,這也就給中國手機行業帶去了絕佳的機遇。所以誰都可以參與到手機行業的競爭,小米、華為、鎚子、OPPO、vivo等等,因為基礎技術的成熟,導致國產價格一低再低,國產手機的價格戰愈演愈烈。但是即便如此,蘋果三星兩家還是佔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與其說逆襲,不如說分了一杯羹。
汽車行業就不一樣了,汽車是實用性、舒適度、安全性敏感的產品,和手機、電視這些完全不同。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中國其實已經初步具備獨自生產中高級汽車的能力了,紅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背後的問題是,投入與產出比到底是否合理?汽車行業實力如何,除了整車行業,還有各核心部件的技術掌握情況,更基礎的在於整個工業流程的運作效率如何。
放眼看看世界上汽車行業好的國家,無不是在核心部件有所建樹的國家,美德意法日之流,比如馬自達前不久宣布新的壓燃技術問世。要說到整個工業流程,那就更不值一提了,這也正是為什麼同一個品牌,合資之後的國產質量要比進口質量低一大截。同事回國出差,回來跟我說了一件細微小事,螺釘要用M12x20的,找不到符合的,就用M12x25的代替,覺得只要擰上就行,這可是合資的整車製造企業啊!更不用說中國目前的山寨、小作坊、非標了,都可以稱得上是工業毒瘤,要挖去毒瘤長出新肉,不但要下得去狠心,還要忍得住時間。
汽車行業是一個國家整體工業水準的體現,汽車行業的逆襲也就代表著整體工業水準的逆襲,對於中國,這起碼是五十年之內難以實現的目標。
完全可以,時間上還要再等等。。。
等到汽車行業不再進化就可以了。。。
以家電和手機為例,題主你發現沒。。
國產的爆發都是在「相關產業相對成熟,不再有質變的改革。」之後發生的。
(也可以認為是由於國產的介入,低價低毛利佔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導致整個行業無法往上點科技樹。。。。。差不多的例子有:由於美國的信用卡非常發達,導致電子支付無法像我們一樣「如入無人之境」。)國產的優勢就是在行業成熟後,
通過降低標準來降低成本跑量,把耐用消費品做成「快速消費品」,最終用價格戰把敵人全乾掉。汽車下一輪的「進化」肯定是新能源和自動駕駛了。
但是不知道「新能源+自動駕駛」是不是「終極進化體」。不過這一輪「升級」也是個機會,如果殺入成功,即使科技樹上原本有後續技能。也可以通過做成「美國信用卡」,搶佔大量的市場份額後,拖出補科技樹的時間。而且如果不考慮「自動駕駛」,市場上已經有現成的初級產品了:老年電瓶車
只不過由於法律法規。。。。他們暫時無法複製「電瓶車搶佔摩托車市場」的奇蹟,我覺得這也是蠻遺憾的一件事。一個遠銷國內外的,且大量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品牌,算不算也是逆襲的一種?我覺得我可以直接搬運我的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87103/answer/86567639
推薦閱讀:
※為何CCTV不出一個像Top Gear的汽車節目?
※國外汽車工程都學習什麼課程啊?
※為什麼韓國汽車工業起步比我們晚但是現在卻遠超我們?
※能否給汽車更換整套座椅,車門襯板,內飾面板等等?
※校車的安全標準和普通汽車的安全標準要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