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在《漢語史稿》中宣稱中古漢語「娘母即泥母」的依據是什麼?

當我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受到了不小的驚嚇……按說能發出?的話有?也不是很難想像的……

附上原文照片,沒有電子版,圖片質量還請見諒:


中古泥娘二母分布呈互補狀態:泥母出現在一四等韻前,娘母出現在二三等韻前。

唐宋之人所作音切,泥娘二母有不混的。如隋末唐初顏師古《漢書注》反切,五代南唐朱翱給徐鍇《說文系傳》所作反切。

尉遲治平、施向東等人從梵漢對音的角度,認為泥娘分立。尉遲治平說:「從梵漢對音和現代西安方音看,長安方音中娘母有區別於泥母的獨立的音值。看來,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並不是等韻家為求整齊而造出來與泥母相配的,娘母在歷史上至少在一些方言里是實際存在過的。」

現在還有少數方言保持泥娘之別。比如婺源江灣徽語「尼紐扭聶鑷娘釀孃(姑母)碾」的聲母為?。該方言的聲母?來自娘、疑、日諸母,沒有泥母字,說明該方言仍然保持泥娘之別。還有少數湘語、客家話、晉語也保持了泥娘之別。王臨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指出汾河上游的一些點「女膩扭喃黏碾撓鑷」等字不讀n(?)而讀nz,或部分讀nz,部分讀?,也保持了泥娘之別。


捲舌音和舌叶音看個人的習慣,知庄章三組裡,庄組和章組肯定是有舌叶音和捲舌音分別的。

然而如果把知組以舌叶音發音你會發現n聲母和舌叶音發音時舌頭位置幾乎一致,所以nr和n也就基本一致,於是泥和娘也就一致了,故泥母就是娘母。

所以我個人一般還是認為知組是捲舌音。


原因是混切多。

然後,知組其實應該是捲舌音。不過王力的擬音認為它是舌面音。


知徹澄娘……

我記得好像是這個……

具體的手頭沒有書。


晉西北娘讀泥


徹母我發不出來。

娘母能發。

才發現 讓 是 臨高話里唯一一個來自漢語的娘母字,其他娘母都不是漢語字


韻書有混切嗎。

另外娘母沒法擦化。。。


推薦閱讀:

王羲之說中古漢語嗎?
有沒有網站可以查中文詞語的詞源?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漢語中的「她」和「他」是不是同一個詞?
為什麼很多漢語詞都以「子」為後綴?
若字母文字在上古漢語時期引入,漢語會怎樣演化?

TAG:語言 | 漢語 | 中古漢語 | 音韻 | 語音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