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覺得生老病死太過可怕,想尋求佛學的幫助,我該怎麼辦?

今年二十多歲。最近親人重病,讓我突然變得怕死,怕到不能正常生活。現在一想到人總是要死,世界總有一天要破滅,變什麼都不再想做,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路人覺得他們十分可憐。

現在的心情,與其說想不死,倒不如說想變的不再怕死(或者說,看透生老病死)。現在覺得,這應該是人生第一要務,其他的相比之下,都沒有太多意義。

除了怕死(或怕看不透生老病死)之外,認識到這些的虛無感也讓我恐懼。這幾天感覺五臟六腑都是涼的,什麼事情都做不下去,飯也吃不下,總是坐在床上想,想一會兒就困。

在此之前我覺得我活的很快樂,現在仍然貪戀塵世的享受。但是這些天的思考讓我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

著重說一下。。我並不是想 長生不老。我想消滅這份恐懼,否則,我自認為無法面對今後的生活。如果有一副葯,吃了變不再害怕,那我也許會吃下去,不再這裡提問了。

我想請問佛學能否幫到我?如果能,現在應該怎麼做?我知道佛經告訴人們輪迴,八識等解決這個問題。但我作為凡人,沒有能力徹底相信看不見的東西。我也聽說可以通過類似於禪定的方式,使思維達到高於凡人的境界,但我不明白該怎麼做。

謝謝!


謝邀。

給您講個故事吧。

雍正帝逼迫玉琳國師門徒開悟

雍正帝已在禪法上有相當大的受用,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玉琳國師,這麼偉大的禪師,他的門徒功夫到底如何呢?然後他跑去諮詢一番,發現這門徒有點功夫,卻還遠遠不夠。

那雍正帝就尋思,這樣吧,我幫他一把,保證他短時間就能開悟。

那雍正帝就幹了件什麼(缺德)事呢?

限定他七天開悟,不開悟就等著砍頭。

然而第一次七天沒有成功。

第二次,雍正帝就派武士每天揮著劍對他說:

你還有6天,不成功就等著腦袋分家吧。

你還有5天,不成功就等著腦袋分家吧。

你還有4天,不成功就等著腦袋掉地上吧。

最後這門徒被逼無奈終於開悟啦!

總結這個故事你可以發現:是什麼樣的力量逼迫這個門徒跨過三大阿僧祁劫,集齊六朝狀元的智商,無限量的福德資糧這些一般學佛人士眼中的必需的門檻,短短兩星期的時間開悟呢?

怕死啊。

對死亡的恐懼的呀。

你怕死才好啊,對死亡有恐懼才好修行。別看現在社會上的人們包括一大堆佛教徒是不怕死的。

有一部分可能中青年意識到了他們其實是怕死的,他們選擇求佛拜神求保佑。

到老的時候再有一大波意識到他們其實是怕死的,然而他們選擇去買保健品了。

然後幾乎是所有的人,到了臨死前才知道,他們其實是怕死的,對死亡沒有任何辦法。

然而卻已經遲了。

所以憑現在就怕死這一條你就已經比社會上幾乎99%的人包括很多佛教徒,擁有了精進修行佛法的可能。 歐陽竟無厲害不厲害,唯識大家,北方佛教扛把子,臨死前照樣後悔不已,嘆自己還不如鄉下念佛的老太太,真到臨死那個時候,再多的學識研究知識就像空氣一樣,很多啊,但面對死亡一點用也沒有。

高僧大德們為了「怕死」,有去墳墓堆修行,在牆上貼死字,高明的師父會讓弟子多去參加臨終關懷和去太平間體驗體驗死亡。

寺廟裡早晚課的警眾偈聽說過沒: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對怕死的人來說,這警眾偈就是修行大門的通行證,對那些不怕死的沒有一點實修能力的人來說:這就一個路邊宣傳口號,對於真正的解脫一點用都沒有。

什麼人才有真正的底氣和資格說不怕死:能做到坐脫立亡,來去自如,能到這個水平的說走就走了,就不存在什麼死亡,那個時候,你就有底氣說,「我要去換個身體」「我要去極樂世界了」。

還沒有的,該怕死趕緊去怕死,千萬硬撐著臉面說不怕死,還舉著一堆經書開示安慰自己「死亡是生命的輪迴,都要面對的」,「生死本無常,何必害怕,應當趁著活著好好修行」,「有阿彌陀佛罩著我,我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說再多安慰自己不怕死的話,其實就是在說,「啊,我看著別人吃飽了。」

佛陀吃飽了,大德吃飽了,而凡夫只是看著他們吃飽而已,到了該死的時候後悔是來不及的。

至於更詳細的內容,例如學佛人該如何看待死亡,如何準備好該如何面對,如何看待身體等等,除非問起,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你怕的不是死,你怕的是面對死的恐懼。

好比說你不會武功,看到幾個人被打了。你怕了。

你並不怕功夫,也不怕惡人,怕的是自己沒功夫要白挨揍……

如果怕挨揍要學功夫,解決怕死的問題同樣也要學功夫。

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你又不是沒死過,死過幾百上千上萬次了,不過每次都不記得而已……

找個靠譜師父,求門靠譜功夫,然後照著練,

什麼時候通過禪定里了知以前每次怎麼死的,死了之後啥樣;已經用智慧遮破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的無明煩惱……

死有啥怕的?換件兒衣裳繼續得瑟唄……


見到他人疾病、死亡而產生悚懼感,這是好事,佛陀稱之為【賢駿人】

比丘們!這裡,某一類賢駿人聽聞:『在像那樣名字的村落或城鎮,有女人或男人受苦或死了。』他因此驚怖、來到畏懼;被驚怖而如理勤奮,自我努力,就以身體作證最高的真理,以慧洞察後看見,比丘們!他猶如賢駿馬看到鞭影后,驚怖、來到畏懼,比丘們!像這樣,我說這是賢駿人,比丘們!這裡,有如此之類的賢駿人,比丘們!這是現在世間中存在的第一賢駿人。 --AN.4.113

總的來說,依循八正道可以證得解脫,可以先從持戒開始。

「戒是為了防護,防護是為了免於後悔,免於後悔是為了喜悅,喜悅是為了輕安,輕安是為了心靜,心靜是為了心樂,心樂是為了心定,心定是為了正知見,正知見是為了厭離,厭離是為了不愛染,不愛染是為了解脫,解脫是為了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為了完全無取無系縛。」--[律藏][附隨](12.2)

具體的操作,可以看看隆波帕默的法談、焦諦卡禪師的法談:

焦諦卡禪師《禪修之旅》又名《禪修指引》

http://pan.baidu.com/s/1ntMU0g5

隆波帕默尊者的一些法談:

泰國禪修之窗_新浪博客


讚歎,二十多歲就有這樣的悟性,非常難得。

前些日子早上出門,走在小區裡面,看到路徑上一團密密麻麻的東西在蠕動,走近一看,是一大群螞蟻圍著一灘掉落在地上的冰淇淋或者嘔吐物在忙忙碌碌。

想到我們芸芸眾生,整天忙忙碌碌,可能也無外乎如此吧。

如果想尋求佛學的幫助,還是要從地藏菩薩開始,釋迦牟尼佛滅寂之後,整個娑婆世界都是委託給地藏菩薩,地藏三經(地藏經/十輪經/占察經)也是講完之後再叮囑虛空藏菩薩廣為流通,所以從佛理而言,絕大部分眾生適合從地藏菩薩入門。

至於自己到底適合哪些法門,入門之後,因緣際會,自然會有機緣相遇,不用擔心。


衰老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疾病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

死亡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

一切我所悅心的終將分散是自然法,我們無法超越它。

——釋迦牟尼

所以生老病死是無法超越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現狀。而你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你不肯接受現狀,越是不肯接受現狀,越是挫敗,越是恐懼,越是痛苦,尤其是死亡以它碩大無朋的狀態出現時,人就會產生渺小脆弱的感覺,因為死亡是無法超越的,連釋迦牟尼佛都甘拜下峰,坦率地承認自己無法超越它,所以,不要指望佛法能幫助你超越死亡,這是不可能的。

對於真正的佛教徒來說,死亡是無比珍貴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曾經說過,一個人一念死亡的功德遠勝於親手供養佛陀及佛陀所在的僧團。看到這句話,你就知道死亡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而且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就要看他對死亡的態度,如果一個人接受了死亡,承認了死亡的巨大力量,那麼這個人無論屬於哪個教派,都是真正的修行人,而一個人如果抗拒死亡,幻想死後有各種不同的結果,比方說升上天堂啦,阿彌陀佛來接引啦,六道輪迴啦……等等,凡此種種,都說明這個人離修行還遠著點。

因為無論是上帝來接你,還是阿彌陀佛來接你,還是其他種種靈魂不滅說,在佛法中都屬於「常見」,是邪見之一。

當然你的幻滅感,是「斷見」,也是邪見之一。

佛法是超越「斷常二見」的。真正的修行人也是超越「斷常二見」的,但是又格外重視死亡,因為人在死亡狀態下無法繼續修行,所以需要在死亡到來之前無比精進,以解決死後的問題。

以前我對宗薩仁波切不太關注,因為中國的仁波切太多了,後來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記者對他的採訪,記者問他:「你已經了解了死亡的真相,你還會害怕死亡嗎?」

他說:「正因為我了解了死亡的真相,所以我才更害怕死亡,死亡的力量是無比巨大 的。」

因為當你跨越了死亡的大門的時候,你的心靈狀態只是單純地受到「業力」的牽引。所以釋迦牟尼佛還說:「我們是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由自己的業而生,是自己業的親族,依自己業的支撐而活,不論我們造何種業,善的或惡的,我們必將去承擔,我們應如理省思 。」

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非常清楚地了解人活著就會造就身、語、業三業,有這三業的牽引,一旦跨越了死亡的門坎,你的生命流轉不再受到任何肉體的限制,純粹由你所造的「業」來決定你內心出現的幻相,而精進修行並且證得空性的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是,當內心因「業」而產生了幻相時,精進修行且證得空性的人能夠在那個時候不被業力牽引,認出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皆為內心幻相,而普通人則沒有這個能力,只能被業力牽引,隨業力流轉。

因此,從宗薩仁波切的的回答里,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他的修證水平非常了得,不是普通凡夫能比的。

再回來說你,此刻你需要學會的是讓自己接受這個現實,人就是會有生老病死,接受由這個現實帶來的恐懼,然後觀察這個恐懼帶來的身體感受,而不是強迫自己「變得不再害怕」,「恐懼」是非常粗重的禪修所緣,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恐懼會讓你對人生有不同的感悟,會讓你學會珍惜生命。

至於根器好不好,不能因為以你怕不怕死來論斷,我看到有人說怕死就是根器好,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是人就會怕死,傻子也一樣怕死。真正根器好的人不會抗拒死亡,而是研究它,接納它,面對它以及它帶來的一切情緒。而你之所以被死亡嚇成這樣,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其實是因為你一直生活得太順利了,從小到大沒有近距離地接觸過死亡,僅此而已。

最後,釋迦牟尼佛之所以是聖人,他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就是面對死亡時的態度更為謹慎,更為重視,也更為接納,他不抗拒死亡,不會陷入正我欺騙,也不會採用各種方式抗拒、逃離。


眾生畏死,這是自然規律。

豬羊雞鴨等臨被殺時,都因恐懼死亡而拚命叫喚。人也一樣,別說得知絕症會害怕,就是隨便哪種難治的病,都會悶悶不樂,不自覺地想到死亡。

佛學就是教人看透生老病死的因果,而尋求出離。

生,是我們來這個世界的緣,通過來這一遭,了結過去世的各種善惡緣。老、病,死,是我們前世的果報應現。這一期的生命到了結束的時候,那麼,如果自己好好修行了,斷惡修善了,那麼我們會比較坦然的對迎接死亡。因為,我們此生的所作所修,讓我們相信,自己的來生,即使不能往生佛國,至少也會托生善處,那正是我們希望的!是我們追求的,唯有這一生自然的死亡,才是這一次生命的結束,去往另一個更高境界生命的開始。你還會害怕死亡么?


謝邀。

之前在大連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他也是觸景生情,想到生老病死無依無靠了。然後問我什麼叫顛倒夢想,如何遠離顛倒夢想?到頭來真的是一場空嗎?他很害怕老了(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該怎麼辦?

和你差不多,當時說的較多,但總結下來也就是下面這幾句話:

知乎問答: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死了以後世界上沒有你了怎麼辦?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066206/answer/205054953?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這裡有段很重要的話:


這之後,長輩當中對我最好的外婆死了,朋友死了,我討厭的人死了,與我無關的人死了。

我看到他們死了,別人的生活還在繼續。

親友的傷心、難過、哭泣,對頭的慶幸或不在意。

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他們死了,什麼都沒有帶去。相反,還留下了一些東西。

畢竟,在世的人還活著嘛!活著的人,能夠看到這些東西。

失去?

從經歷了概念崩塌開始,就已經清清楚楚的明白了,本就沒有什麼是屬於我的。

哇他洗哇(私/我)存在的意義,是對他而言的。

入世,沒有他人,你(我),有什麼意義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命的意義對於他人而言,是留下了什麼。

這也是無我的含義。」

是不是一場空,不也是這樣嗎?

空不空,怕不怕空,看生死無憾的你留下了什麼嘍。


念佛!念佛!念佛!


謝邀。

怕死所以尋求佛教的幫助?這個沒問題,因為宗教建立的動機基本都是死亡。不過你還是應該清楚佛教的理念和追求。佛教創始人瞧大饃的宗旨是涅槃寂靜。涅槃是什麼玩意呢?脫離佛教的自吹自擂、從客觀角度來理解,就是死的灰飛煙滅,不再活過來(基於輪迴)。至於你的自我意識本身,在佛教看來就是一種假象而已:因為你執著於生死愛欲,所以才有"我"的錯覺。

所以這到底對不對你的口味呢?而且佛教的涅槃,聽上去是不是和無神論的死亡很像?脫離了佛教輪迴的設定,兩者本來就沒有什麼區別。而佛教宣揚的"無我",從客觀角度則完全無法證實或證偽。基於觀察,你只能在機器人或者植物人身上看到一些符合這種描述的特徵——儘管我們也無法證實機器人沒有自我意識。

我自己是無神論者。但如果一定要我選一個宗教去信,我首選一神教。原因很簡單:都是靠相信無法證實的東西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那麼這個東西就越簡單直接越好。然後剩餘的時間我就可以用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其實呢,生老病死並不可怕, 自然規律嘛。可怕的是生老病死所帶來的痛苦和煩惱,這是非常可怕的。而人生之中能帶來痛苦煩惱的也不只是生老病死,怨憎會也是苦,求不得也是苦,愛別離也是苦,這些都是苦,苦海無涯啊。正所謂無常大鬼不期而至,不知道什麼時候倒霉事就降臨到頭上,讓人痛不欲生。

佛法是解脫法,就是解脫眾生的一切煩惱痛苦的。佛法通過講解因果法,讓人明白一切痛苦都是來自於對錯誤的事物的追求。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什麼樣的行為思想,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佛法就是要大家明善惡,知因果。從而斷惡修善。斷惡就遠離無端的災禍,修善就生活順利身體健康。

那麼大家如何能做到呢?就是通過修學佛法,來讓自己得到大解脫。要想修學佛法,建議去寺廟請出家師指導你修學佛法,避免走錯了路。當然要學佛就要先了解佛。可以先讀一讀《覺海慈航》,對佛法初步了解。同時可以看看佛法講座,如慧律法師講的《正信的佛教》、凈空法師的《十善業道經》等。

希望你能早日得佛加護,解脫煩惱痛苦。


您好。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得好死。

如果欲死亡不痛苦,方法就是——認真地活。

既然君認真思慮過死亡,現在是不是應該認真思慮該如何活著呢?

從最基礎的佛經讀起,看看佛是怎麼活著的。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如果你真切地要解決:「忽然覺得生老病死太過可怕,想尋求佛學的幫助,我該怎麼辦?」

回答者中已經存在可以足夠幫助你的人了。

而你還在尋求幫助。

這證明你不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或者你並沒有用心想解決這個問題。

或者你還沒搞懂你想要幹嘛?

不如再用心想想,再好好看一遍這些答案。

當你的目的與你的表達不成一致時,你的問題是不會得到解決的。


這樣念死很好啊,對所有事沒興趣,連吃飯都不再體會味道,這時有悲,但無願,如果能念己及人,眾生,就會悲的更加深,有悲無傷。在這種心境下隨意一座,身空自定,不求自來。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

佛告諸比丘。

如來於初夜時默然而過。

於中夜分安慰大眾令生歡喜。

至後夜已喚五跋陀羅而告之言。

汝等應知。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

一者 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

二者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

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何謂中道。

正見 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

如是八法名為中道。

佛告諸比丘。

有四聖諦。何等為四。所謂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證苦滅道諦。

比丘何等名為苦聖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蘊苦。

如是名為苦聖諦。

何等名為苦集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

如是名為苦集聖諦。

何等名為苦滅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盡此一切。

如是名為苦滅聖諦。

何等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即八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

此即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復告比丘。

如是苦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滅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滅證道。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先未見四聖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正智未生。我從證見四聖諦法輪已。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復退失。而以正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出梵音聲。如是梵音從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劫來修習真實。不假於師自然而悟。發是妙聲。語憍陳如等言。

眼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猶如腐草。雜土為牆危脆不實。

如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憍陳如。一切法從因緣生無有體性。離常離斷猶如虛空。雖無作者及以受者。善惡之法而不敗亡。

憍陳如。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愛為水潤漬因緣眾苦增長。若得聖道證見諸法體性皆空。即能永滅如是眾苦。

憍陳如。由彼分別不正思惟而生無明。更無有餘為無明因。而此分別不至無明。

復由無明而生諸行。而此無明不至諸行。

乃至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為世間因。更無有餘能為其因。

雖生諸法而因不至法。竟無我人眾生受者。舍於此身而至彼蘊。

如理思惟無所分別。即滅無明。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若能如是於蘊界處了悟因緣。爾時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如是甚深微妙之法。非諸異道所能了悟。

爾時世尊為憍陳如。三轉十二行法輪已。憍陳如等悉了達諸法因緣。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即於是時三寶出現。婆伽婆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五跋陀羅為僧寶。

佛轉法輪時六十拘胝欲界諸天。八十拘胝色界諸天八萬四千人。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唉~

嗯~從小身體不太好,醫務室,校醫室都是常去的。

不舒服是很平常的事,不過太難受的時候會想,或許早早死去也挺好的。

人的恐懼據說有一種叫無明。

其實,不管有沒有來世,此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呢?

紅顏白骨,華宅一夢,最後還是塵歸塵土歸土,如果找不到此生的價值,對自己而言不朽的事物,最後還是一場空。

看過《浮士德》嗎?梅菲斯特用金錢、美人、權力誘惑浮士德講出「讓這一刻永遠停留吧」,最後浮士德講了,但卻是為了愛。所以他上了天堂,沒有隨魔鬼墮入地獄。

等想明白了再往前走,說不定你已經老了,只有在往前走的過程中才會想明白。

還有紅塵心不入佛家門,你現在的狀態講修鍊,別把自己修丟就不錯了。


你的問題在於認識無常之後,不是去接受他,而是恐懼他。

究其根本,還是對這個世界有貪戀。

那麼,只要把貪戀對治了,你也沒有問題了。

對治貪戀,根據對於物質和精神的人貪戀傾向,修苦觀和不凈觀即可。

苦觀的話,你去查查壞苦,行苦,苦苦三個詞的含義。在生活中多用來關照。

不凈的話,其實最好還是去醫院看看人身的脆弱和不凈。


跟樓主非常同感,生老病死確實讓人絕望,不過我找到了方向,佛學,讓我對生老病死不再那麼的恐懼,了解到世間萬物的真像,我從哪裡來?死後是不是就沒有意識了?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等等各種疑問。從小我們還來不及思考,唯物主義就進入了我們的思想,告訴我們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抗拒,進入了佛學的世界,發現原來我們從小就錯了。推薦樓主看看宗薩仁波切的書,西藏生死書等,網上有智悲佛網,裡面都有系統的佛學資料。


死生事大,尤其經歷親人去世,會讓人對人生的短暫和虛幻深有體會,會對浮生如夢深有體會。你因此開始考慮、懼怕死亡,實屬人之常情。佛祖釋迦牟尼當初也是看到生老病死之後才走上修行之路的。人同此心,很多很多人都和你的感受一樣,你並不是一個人。

大家又是怎麼度過你這個心理階段的呢?說來也很簡單。時間一長又麻木了。人生就是這樣。老病死是個自然規律,你怕與不怕,它們都在生命的盡頭候著。與其為了必將發生的事情或者沒有發生的事情憂思過度,不如把它看輕看淡,認真過好每一天。誰能不死?既然都要死,有什麼好怕的?

如果你想尋找解脫生死的辦法,佛教教義對此有深入系統闡述。推薦你讀讀趙朴初寫的《佛教常識答問》。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剎那生滅的,如同夢幻泡影一樣。不必執著生死,執著也無用。超脫一些。


隨喜讚歎!

個人認為恐懼源於未知,想不恐懼那就去了解。

推薦書籍:

1、西藏生死書,推薦理由:了解人死亡的過程及死後去向。

2、心經,推薦理由:讓心安靜下來,得般若智慧,打開學佛,探究世界大門必讀經書之一。

3、地藏本願經,推薦理由:了解地獄是什麼樣子的,認識到地藏菩薩的大願大誓,無上慈悲。

4、《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推薦理由:真切的感受到佛祖菩薩的無上智慧與慈悲。

5、佛說入胎經,南懷瑾釋譯版,推薦理由:對佛經升起信心。

我也是初學者,以上是我從頭至尾看過的幾部經書。

佛菩薩很厲害有大慈悲心,我超級崇拜他們。佛菩薩什麼都知道,他們的慈悲心讓人感動。


怕死是一種感受,也是人之常情,可以說每個人都怕,修行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在乎了,而是能夠接納自己的各種感受,因為這個感受已經存在了,它就是真實的,你在找各種各樣理由去說服自己說不怕,要麼就是安慰自己要麼就是逃避,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是在自己編製的謊言里苦苦掙扎。

當你承認自己害怕死亡的時候,你至少內心坦蕩然後就可以給自己更多的空間去尋找方向和答案,可是當你給自己很多口號的時候,用各種道理和知識告訴自己不怕死的時候,其實你反而更怕而且還很累很脆弱,因為明明害怕確要說服自己不怕,那就是假的東西,凡是假的都是脆弱的也維持不久,如果你能承認自己怕死,這就是你有勇氣直面死亡的開始,只有先承認自己怕死,才能一步步直面死亡甚至看破再到放下。循序漸進才見成效,連承認怕死的勇氣都沒有,其他的就不要說了,都是空話而已,自我催眠罷了!


推薦閱讀:

希望大德開示廢物弟要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佛菩薩聖號?
阿彌陀佛和波旬是什麼關係?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是只要善男子善女人抄寫供養就可以增壽至百歲嗎?
如何用簡短的語句向初學者解釋為什麼要學佛??以及佛弟子最終的歸宿??
馬上到七月半鬼節了,聽老人們說這一天晚上不要出門是嗎?這一天有啥道理嗎?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