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速範圍內入彎的日常駕駛場景下,前驅和後驅車有明顯的區別嗎?

題主沒有上過賽道。一般的城市道路,高速,山路,累計里程大約有15萬公里左右,駕齡12年。此為背景。

以前一直開前置前驅車為主。也沒有過多了解前驅和後驅的區別。為了成員和自己的舒適度,入彎速度一般和彎道設計值相仿或者略低。這樣成員上身不會有明顯的側傾感。

最近入手一輛後驅bmw,開了五百公里左右。並沒有體會到後驅過彎有什麼區別。

是否在日常駕駛場景下,前驅和後驅在過彎時的優劣並不明顯。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後驅車的推崇的意義是什麼?

前幾天在時間線上看到一篇文章說不要對一輛前驅的寶馬有太多的期望,好像是批評一個正在(或即將)面世的寶馬小車。但大家對寶馬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嗎?畢竟寶馬絕大多數的型號都是五秒開外難以說得上是性能車的日用款。

真正開性能車玩賽道的普通人,一般賽道租賃方都要求使用五點固定的安全帶,帶漢斯系統的頭盔,每次的性能胎,旅館費用,少說都在500-1000美元的級別。距離一般人太遙遠。

我開過後置四驅的911 turbo,在一般的城市和高速,根本不敢放開了開。後驅的corvette c7,還有slk55 AMG也都一樣。


這個問題以前我專門發過文章,我先簡略地在這裡講一下吧。當不踩油門的時候是沒太大區別的。【區別主要在於驅動輪受到過大推力時產生打滑,這時才有本質區別。】前驅是讓前輪轉向輪打滑,失去轉向能力,所謂的推頭(其實跟前驅不前驅不是必然的聯繫,純屬是力量控制問題,前驅車照樣可以轉向過度);後驅是讓後輪驅動輪打滑,形成甩尾(轉向過度),控制的好叫漂移,控制不好叫失控(而且挽救機率要比前驅推頭小的多,對普通人來說的話)。

—【遲點我再來補充一些圖片】—

—【圖片補充完畢】—

題主說開過那幾個車,好像都沒有區別,這就是要講的【核心所在】了,電子控制系統:

首先,沒區別是因為沒有把電子穩定系統都關掉,有一些系統還帶分級的,可以調控管製程度。還記得前面說到的打滑吧,為什麼說受力大打滑時才突顯出區別,這個應該了解了。那麼電子系統就是一直壓制著發動機的輸出,平衡著輪胎受到的作用力,不讓打滑出現,那當然前驅後驅其實就是沒什麼區別的(特別是感受上,普通人幾乎感受不出任何區別,反正都是車往前挪動了就這樣)。管理越發嚴謹的電控系統越是沒什麼區別。普通駕駛也就相當於是在電子系統範圍之內運行,換言之,就是比電控系統還嚴格的來駕駛,其數值都到達不了需要系統介入的範疇,那當然就更沒什麼區別的。

其次,前後驅除了上述的打滑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方面要跟懸掛調校配合在一起來看,後驅大推力產生的前懸翹起(俗稱抬頭)要比前驅嚴重很多,這個不是只是表面的感受問題,它會降低前輪的附著力(正壓力下降),極端情況下前輪還會離地,同樣是在降低甚至失去轉向能力。懸掛較舒適的後驅車在急加速時是可以感受到前輪附著力和車身穩定性有所下降的,這個要自己細心體會。然而在這個層面上,前驅車驅動輪是自帶一個互相抑制的關係的。抬頭是因為驅動輪發力造成的,而如果前輪趨向於抬起,同時對地面的作用力就下降了,那麼抬頭的趨勢也就下降了,前輪對地壓力又會恢復,最多是如此往複,但絕對不會離開地面,所以前驅車在這個層面上相對更簡單安全。但後驅就不行了,誇張點講的話可以一根筋跑到底,控制不好翻了就翻了 [捂臉](當然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直線層面,前後驅、懸掛、車身姿態之間的影響)。

再次,說媒體這塊的話,應該大家也懂的。社會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就是要找一些所謂標準性的話好記好傳就行了,至於是否精準恰當其實這一直都不是很多媒體乾的事。所以才會有什麼後驅車高檔,日系車皮薄,德國車小毛病多,美國車費油很多的嘛,這些就不列舉了,但是隨著人們自身對車的認知不再是道聽途說(當然現在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不懂車的群眾只能道聽途說也沒辦法),整個社會層面的汽車知識、實際感受、自我斟辨能力的增強,很多以前的套話就會被慢慢解開甚至淘汰。

最後,具體說到前驅寶馬的事,我就覺得一點問題沒有,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例如「寶馬就必須是後驅」這樣無謂的問題,先不說有幾個人真懂後驅是幹嘛的,才去買的寶馬,然後也從來都沒有漂移過,另外再看大部分人估計穩定系統居然能關都不知道,So,至少目前國人還不會需要去天天發揮後驅的特性。總體來說,我一直提倡的觀點就是前驅是要比後驅安全易控,【選擇前驅還是後驅最好是看自己的駕駛與用車需求】。如果拋開品牌偏見那些先不談,同樣是C級車,如果是簡單家用商用,也不求飛車,奧迪A6、沃爾沃S90L這種前驅車其實更適合對舒適的追求,寶馬5系、賓士E級後驅其實優勢並沒有多少,所以為什麼E-Class會在懸掛調校與發動機輸出上大下功夫,幾乎把後驅的性格差不多磨滅掉了,還不是為了舒適度與安全性。只不過標榜運動的寶馬也是沒有辦法,誰讓話都說出去了呢,當然要一個運動走到底了,這也是它的堅持以及成功所在。

不過要記住,永遠不要被宣傳迷惑,因為往往只是車廠在繁複的競爭中找尋的切入點、宣傳口徑。而落實到具體選車,必須是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媒體方有些也是為了刺激一下車廠和消費者找點亮點話題,吸引消費者也吸引廠商公關。So,多懂點原理,要比多聽點結論更好。

希望對你提出的疑問有所幫助,可以點贊或關注哦~ 謝謝


在日常路面駕駛,不做出格動作,說自己開出前後驅差別的,十個有九個自帶腦放。一大堆電子系統,已經將驅動特性中那些脾氣壓得很深。最極端例子就是保時捷911,後置發動機使得重量分布如擺錘,早年型號開起來確實如此,甚至被封上寡婦製造者的名號,但現在已經被電子系統馴化到感受不出這種特性。如果真的想了解驅動特性的差別,可以在安全開闊的冰雪場地,全關ESP來試試。再者,從理論上說,後驅車的前輪只負責轉向,不參與輸出動力,因而前輪反饋到方向盤的路感更準確。但是,現在的車都是電子助力,經過電機過濾後,前後驅車的轉向手感,更大程度看廠家如何去調校,也談不上後驅車轉向手感就比前驅車好。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後驅在豪華車領域,依舊是主流?除了出於傳承,以及後驅形象上更高級的考慮之外,我覺得還有布局上的考慮。豪華車往往會有V8,甚至缸數更多的發動機,前驅車發動機一般是橫置,很難塞進去,哪怕能塞入,配重也容易失調。別說V8,像雅閣3.0L這種將V6發動機橫置在車頭的車型,整個車頭的靈活性明顯差於2.4L車型。而且當發動機輸出較大的時候,加速導致重心瞬間後移,後驅車確實會抓得更緊,不像雅閣3.0L這類前驅車,有種能快卻不敢快的感覺。可以說,在發動機跟架構適配的情況下,前後驅開起來無差別,但如果發動機動力強到一定程度,前驅就會有點吃不消。當然啦,也有像奧迪這種劍走偏鋒,儘管是前驅,卻將發動機打豎來擺,解決了配重的問題,去到馬力較大的車型,又會用上quattro來解決加速時的抓著力問題。

此外,當車身超過5米的時候,對於橫置發動機的前驅車,由於前輪擺角受發動機阻礙,導致轉向半徑會很大,平時掉頭,或者停車入庫時會很不靈活。這種問題在市面上逼近5米的前驅車身上,或輕或重能感受到,例如雅閣、金牛座等。當然啦,奧迪又是個特例,前驅車也將發動機縱置,也就解決了前輪擺角的問題。還有就是以前的沃爾沃,V8發動機雖然橫置,但經過緊湊化設計來緩解上述問題。因此我們也看到,堅持用前驅的沃爾沃,在渦輪化浪潮中走得最積極,很激進地用四缸機替代掉6缸和8缸機,背後其實是有難言之隱。

結論,後驅對於發動機較長、較重,或者輸出較大的車型,確實有用。對於車身較長的車型,也同樣有用,所以不追求運動的賓士S級,也用了後驅。可是對於輸出不高,而且車身不大的車型來說,後驅不後驅,影響可以忽略,例如說最近討論得很火的寶馬前驅1系,以及大部分3系也都如此。當然啦,1系變為前驅的代價,就是不再有直6型號,但寶馬早已不再將直6視為招牌,懷緬的人當中,掏錢買的又沒幾個,這點實在無關痛癢。


【一】先聊聊前後驅的駕駛感受

你車子開的不少,但是可能沒有用心體會,或者說沒有刻意訓練這種車感。

舉個例子,比如你的駕駛生涯的前1W公里,技術從0分到10分這段提升很快,但是後14W公里幾乎都是重複簡單勞動,一直處在學習舒適區,車技只是從10分到11分。而賽車手可能是100分。這個原理也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計程車司機開了100W公里的車,還是沒法在賽道上一展身手。

前驅後驅的性格截然不同。

賽道中,車子都遊走在極限的邊緣,前驅後驅的開法,走線,救車方式都大相徑庭,天壤之別,不再贅述。

日常中,雖然前後驅車的個性不如賽道里體現的那麼淋漓盡致,但是一樣有跡可循。只不過和每個人的車感有關。比如我,轉個彎,或者踩一腳油門就能輕鬆分辨出來,完全兩種東西。

如果我說前後驅車就像蘋果和梨的味道一樣容易分辨肯定對你毫無幫助,但是說清楚這種感受其實很難,我試著說幾點吧,日常駕駛的情況下前後驅車的區別:

1,直線行駛,大腳給油,前驅車都多少會有「扭矩轉向」,俗稱搶方向,後驅車尾巴多少都會有點隱隱不安。

2,起步時,車子軸荷後移,前驅和後驅的驅動輪抓地力,變化趨勢不同。前驅車的驅動輪抓地力減少,後驅相反。所以前驅猛起步就容易響胎,打滑。

3,過彎給油,後驅車車尾有外拋,前驅車頭會外拋,就算你不激烈駕駛,掉頭的時候給一腳油同樣能分辨出。地庫這種低附著力的地面尤其明顯。

4,手擋車,你聯合制動,根據制動輪是前是後,可分辨出前後驅。

以上在雨天和雪天更是非常明顯了。

這東西就像品酒,你問怎麼分辨出每種紅酒,就算有人把理論全告訴你,你也未必能完全掌握此中技巧,車感亦是如此,長時間的練習和用心體會才是關鍵。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沒準備在駕駛方面有所建樹,只是把車當做交通工具,安全的從A點行駛到B點,那也大可不用如此。

【二】然後再說下面這倆問題。

1,是否在日常駕駛場景下,前驅和後驅在過彎時的優劣並不明顯。


答:對於一般人來說是的,而且前驅車如果失控,更好挽救,因為前驅車的穩定性更好。

2,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後驅車的推崇的意義是什麼?

答:後驅的前後配重比更好,上坡更好,起步更快;前置後驅車普遍是縱置引擎,所以前懸掛結構可以更自由;在多氣缸情況下,後驅布置更方便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展開了。可以說前驅車和後驅車各有所長,性格迥異,推崇後驅的人自然是喜歡後驅的那些特性。也有喜歡前驅的人啊。各取所需罷了。

【三】最後說你兩個誤區。

1, 但大家對寶馬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嗎? 畢竟寶馬絕大多數的型號都是五秒開外難以說得上是性能車的日用款。

答:性能不光是百公里加速,底盤的功力,轉向手感的建立,坐姿的高低,重心的配比,電子穩定程序的自由度,動力總成的順滑程度,變速箱的智商等等,這一切都關乎於駕駛,而並不是只簡單粗暴看0-1加速。

2, 真正開性能車玩賽道的普通人,一般賽道租賃方都要求使用五點固定的安全帶,帶漢斯系統的頭盔,每次的性能胎,旅館費用,少說都在500-1000美元的級別。距離一般人太遙遠。

答:我跑過一些房車比賽,也幾乎每周都去賽道練習。但無論是我熟悉的北京,還是上海,成都,廣東,甚至紐博格林。賽道租賃方都不會有這麼嚴苛的要求,大部分都是帶著頭盔開著自己買菜車就下場了,甚至上海天馬賽車場都不需要強制戴頭盔。費用方面如果不是超跑或者掛光頭胎跑,也真的沒有這麼高。


非運動車車廠調教都是推頭,轉向不足,寶馬運動車大多數是中性偏轉向不足,賓士運動後驅車轉向過度,四驅運動車推頭,奧迪推推推

瑞思,嗨谷的賽道日一天500人民幣就能玩


其實並不取決於過彎速度。兩車如果前後重量分配相同的話,前驅和後驅一般只能在給著油過彎的時候體現出來,在過一些急彎時後驅車稍微帶點油門就能感覺出來,比如這種彎:

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段路,因為經常有大貨跑,就是圖左邊那種,所以水泥路都有點磨光了,上山的時候彎前把速度降下來,彎中稍微給點油就能感覺屁股在往外走。

城裡這種路可能少,但是高架橋是個不錯的選擇。


技術方面的問題我並不懂,但是實際操作下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這個我開下來車子還是看調教,寶馬的屁股相對來說更佳容易做甩尾。而同樣後驅的其他車卻並不一定那麼方便。

硬要說區別的話,可能也就前驅感覺相對穩定??


正常速度入彎,區別不是很大。

但是地下車庫,地面濕的情況下,後驅就開始扭了。雪地上沒雪地胎,那就更慘了。

但總的來說,後驅更加合理點吧,前輪轉向後輪驅動,比前驅還多跟杆子,要是一點優點都沒有成本還高,大家都改前驅了。豪華車裡面前驅的就不多,人又不傻不是?神化後驅沒必要,醜化後驅也沒必要。


別在彎道內地板油加速就沒區別


很對,對於平常人,差別不大,更多的是一種宣傳噱頭。


限速都是非常保守的。真按照限速開,區別當然不明顯。


我是一直開皇冠,後來換途觀,開途觀的第一個星期把車停入停車位從來沒停正過(當時駕齡八年),在小區內拐彎經常蹭馬路牙子


題主15萬公里,駕齡12年,蠻少。

下雨天(稍微濕滑即可),十字路口等紅燈,綠燈後左轉或右轉,稍微踩踩油門(一下子達到4000轉就夠了),你能感覺到後驅車屁股輕微擺來擺去(類似動畫片裡面賽車),如果你起步達到4500轉,恭喜你,感受到了失控的節奏。

前驅車,同樣轉速,壓根沒什麼感覺。

大雨和暴雨天氣以上,達到100公里都容易感受差距(感受到的時候,也差不多要出事),特別是高速路段暴雨積水的時候,後驅車沖水裡時,車頭偏向於撞到一塊東西的感覺,失控感覺相對明顯。

冰雪地面,後驅就是悲劇,躺著等救援車輛吧,有冰雪天氣的地方,買後驅出門就是作死。滑到坑爹

————————————

但是,什麼是性能車?真沒準。

加速度前驅、後驅真的都不行,特別是蘭博基尼,簡直醉了~光有聲音,原地不動的感覺。

特斯拉四驅的感覺才是爽的,油門踩到底,加速瞬間有一種電影裡面擋風玻璃兩邊模糊的感覺。上了160就不行。160以上還是後驅車好些,純後驅極限速度肯定爽,250高速試過不到一分鐘,再上去沒開過(留著以後賽道開)

————————————

答主普通BMW 730趕飛機開過230~

開過本田商務車、花冠、皇冠、甲殼蟲、賓士S、途銳、Q7、法拉利加州、瑪莎拉蒂GT、特斯拉S……略


只看零百買什麼寶馬,買唐算了(求摺疊)


謝邀!本人專業知識有限,無法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不敢班門弄斧。


凡事都有天分的,只能說開車這個領域不是你的專長,不說別的,同樣後驅得賓士C和寶馬3都有明顯區別!更別說凱美瑞和寶馬3了。不知道


當然有區別...只是你沒那麼注意體會過駕駛樂趣,

只要在立交橋環島上踩一腳地板油,不需要特別快,以正常速度開到彎中就好,然後來一腳地板油你就可以知道是要多打一些方向還是要稍稍回一點方向了,感覺立馬見分曉。下雪的時候就更好玩了,找個沒車沒人的地方,保持5km/h的速度,來一腳地板油,然後就可以反打方向滑個幾米了。

也有很多老司機開了很多年手動擋也沒開出個駕駛樂趣的,一個意思,他從來沒3000轉以上換過檔,也沒試過降檔補油,更別提跟趾的,一個意思(個人認為看一個買手動檔的人是不是真的像他說的那樣因為駕駛樂趣而不是便宜就看他會不會降檔補油)


五菱宏光後驅還不帶ESP……


關閉esp

踩好地板油

手動檔玩的6

之後你可以去體驗巨大的差別

日常駕駛 4缸調的好 也有8缸表現

平時走路 普通人和奧運冠軍沒區別 只有跑起來 才知道差距有多大


我記得法律上彎道的限速是30....這能感受出什麼差距呢。

在濕滑的道路上感受會比較明顯一些

當然真的想體驗的話可以冬天去東北溜一圈...


一般情況下區別不大乘坐人員感覺不出明顯的不同,達到一定車速的時候(主要看轉彎半徑大小)駕駛員會感覺前驅車推頭現象比較明顯一些。


推薦閱讀:

德國瑪蒂有用嗎?車子燒機油不用大修還有其他方法嗎?
阿斯頓馬丁、蘭博基尼、法拉利怎麼選?
如何評價賓士 AMG 新 E 63 S 4MATIC+ 正式發布?
媒體對改裝車的報道,是否讓人「談改色變」?大多數人對車進行改裝的動機是什麼?
家裡第二台車,20-30萬預算,如何選?

TAG:汽車 | 寶馬BMW | 奧迪AUDI | 駕駛 | 汽車底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