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美國華裔發帖稱父母若為孩子著想就別輕易移民美國?

近日,一名自稱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稱,對於想移民至美國實現「夢想」的父母,其建議應該先仔細考慮移民會對孩子造成的具體利弊再選擇是否移民。因為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卻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據海外網1月19日報道,這一篇帖子引髮網友熱議。作者ArmorUSA稱他發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和他一樣的華裔二代美國移民的中國父母,他們在打著讓他們的子女追逐夢想的旗號匆忙來到美國前,應該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現實。帖子發出後很快被轉載到其他華人論壇上,包括美國本土最大的在線論壇Reddit,迅速引起華裔二代移民的共鳴。

首先看看ArmorUSA在Reddit上是如何陳述他的觀點的吧。他說,坦白來說,他認為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現實其實是他們的中國父母的責任。作為他們的孩子,他們不能夠責怪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把他們帶到美國來,因為這些父母已經做了他們認為最好的事情並且沒有人可以精確地預見未來。然而,作者不得不說的是,一旦這些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美國,他們就故意讓他們自己看不到西方世界的現實以及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看法。他們被自己的老觀點所欺騙,即「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以至於他們不能理解或是聽得進去其他可能的觀點。

作者接著說,最糟糕的地方是中國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說著讀著中文,卻強迫他們的孩子經歷「真實的美國」。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回家後向他們訴說美國並不是簡單地如同他們父母所說的那樣美好時,他們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收回他們的話,並告訴孩子父母才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作者認為這一邏輯是愚蠢的。

根據作者ArmorUSA,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必須經歷這些痛苦。首先是他們必須面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的,而美國白人只需面臨一層,即地理上的歧視。其次,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沒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強大的網路,因此他們不得不依賴他們僅有的來自中國的權力和影響力。作者過去常常有讓美國二代華裔社區與白人特權抗爭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無法得到支持,甚至是來自他們父母的支持。作為成長在美國的二代華裔,他們喪失了作為中國人的利益,喪失了中國文化,不會說中文,並且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這一點他們的父母是根本看不見的。同時,他們僅能得到一些美國文化的元素,但由於他們不是白人,因此不能實現作為美國人的所有利益。白人尊敬權力、權威、金錢和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溫順融進白人里的人,僅僅作為一個華裔二代,是不可能獲得白人的尊敬的,很多在權力和商業要職上工作的白人更尊敬中國人而非在華裔二代。華裔二代美國人不缺乏社會技能,但美國的環境並不尊重華裔二代,美國社會存在著種族歧視。華裔二代缺乏中國本土長大的人的自信,華裔二代恐怕是最不自信的一群人。

眾多華裔二代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毫不吝嗇地坦言他們的苦水。

文學城帖子地址: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7/01/17/5935026.html

Reddit英文帖子地址: https://www.reddit.com/r/aznidentity/comments/5orkfi/my_views_about_what_is_going_on_with_abcs_their/


海外華裔最根本的弱點在於缺乏組織性、動員性

這封貼子也可以理解為衷告,可是誰解其中味呢?

但華裔自身發這種勸告貼,又暴露了在美華裔自身的問題。別的族群,比如阿三,肯定是希望從母國多來點本族人,壯大自己的力量,又怎麼會勸自己的同類不要過來呢?在美國的公司也是。華裔總是不希望其他的華裔也進入自己所在的公司,而印度相反。最後的結果就是,印度裔勢力越來越大,華裔勢力越來越小,給人當下手。

以美國為例,別的族裔,基本有自己的強大的組織。比如猶太人,他們有猶太教,每個星期都在教堂聚會,形成了天然的組織動員能力。還有某和平教,同理,組織動員性更強。印度人也不甘示弱,印度人的種姓制衍申到美國,就形成了天然的社交紐帶。這些人,經常地、定期地聚在一起,討論這種問題,互相提攜、彼此照應。久而久之,都有固定的組織。

我有一次陪一個人去一個私人的律師所辦點私事,這個律師兼顧簽證、移民事務。我看他的辦公室牆上掛著各匾牌,就像國內那種感謝錦旗一樣。其中就有印度某某聯合會感謝他多年來為印度群體服務,和平教某某協會感謝他多年來為和平教人員服務,等等。但我沒有看見華人送過來的匾牌。

上次和平教有個人去面試COSTCO因為服裝原因被拒絕了。和平教的相關組織出面跟COSTCO打官司,打了8年,最後COSTCO敗訴。各種賠理道歉。放在華人身上,這種事誰來出面幫你?

在國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國外,別人抱團,華人仍然如此,怎麼可能不吃虧?

一個個體在社會中的力量註定是渺小的。團體就不一樣了。一盤散沙怎麼可能懟得過人家有組織、有動員能力的團體?


為了中國能更好,也要好好在美國混。為了在美國能更好混,也要讓中國更好。

數據上看美國華人混得相當不錯。尤其是歷史上各種排華,現在還在已經立法和正在試圖立法排華,比如亞裔細分之類的。

今天的美籍華人,在收入方面優於一般的美國人,職業地位也較高。1/4的就業美籍華人是在科學和專門領域工作。儘管曾經遭到美國歷史上任何移民都未曾遇到的最嚴重的歧視和暴力,華人還是上升到了今天這樣的地位。……美籍華人作為一個群體,已在職業和居住方面融入了美國社會,但他們仍然保存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種族認同感。這堪稱是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可觀成就。

——(美)索威爾 著;沈宗美 譯. 美國種族簡史

華人在美國的成功會讓非常多人不高興。因為華人的存在,證明了那些聲稱「自己因為歷史原因、種族歧視、社會壓迫、最初掌握的社會資源少、拿不到社會福利等等緣故,所以導致必然犯罪率高、仇視社會、只能吃福利」的少數群體,說的都 tmd 是屁話。所以,華人的歧視源還得加上其他少數族裔或者社會團體。

不過,個人覺得可以預見的未來里,這件事能解決。一個靠中國國力提升,一個靠新一代華人對政治現金的參與。


這個問題我是徹頭徹尾的利益相關了:兩個(可能更多)ABC的爹。

我讀了ArmorUSA的文章,覺得非常真實。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是所有移民都會遭遇的問題,ABC也不會例外。從這個年輕人的文章來看,他自己受過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工作,以美國社會的標準,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是他仍然遭受了嚴重的身份認同衝擊,他把這歸罪於他的父母。

我做為ABC的父親,我怎麼看呢?我完全同意,鍋就得父母背。

作為移一代,我所受到的異國文化衝擊很強,但我有強大的中國文化作為抵抗,所以我真正吸收的衝擊力很有限。而身份認同,即便我拿到綠卡,成為公民,我的文化身份也不會變為美國人,我永遠都是中國人,永遠有一個中國胃,永遠更喜歡讀中文書,不管我拿什麼護照,住在什麼地方,在身份認同上我沒有什麼可以糾結的,也不會糾結。

但是我的孩子,就非常可能受到這兩方面的夾擊。不同的是,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移民,是ArmorUSA的父母所不能比的,我有這個信心做得比他們好。原因如下,

第一,我沒有文化弱勢心理。我非常清楚且認同中美文化各有優缺點,不存在誰先進誰落後。我會把這種心理傳達給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我會把實例放到他們眼前,讓他們自己看。這樣,他們從我這裡繼承的就是碰撞,抵消,比較以後的文化,而不會像ArmorUSA一樣,用自己的美國文化去硬碰中國文化。

第二,我沒有經濟弱勢心理。我移民美國是我的自由選擇,我在兩個國家都可以過得一樣好。我離開中國不是逃避什麼,只要我想,短時間準備一下我就回得去。我是這樣,我的孩子也會是這樣。我會努力使他們的選擇都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而說這話的底氣,就是經濟實力。

第三,我沒有社會弱勢心理。ArmorUSA顯然深受他父母的影響,所以他自己都沒有察覺到,他真心認同白人是美國社會的主宰,華人永遠都是二等公民的觀念。雖然美國社會確實存在種族歧視,存在天花板,存在白人至上的觀念,但是我並不認同。我沒有投降於那些觀念,相反,我視其為社會陋習而不會坦然接受,我會用我的努力去打破這些陋習,而我的孩子會看著我如何做。父母的責任不就是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嗎?父母不做自己該做的事,孩子自然受苦。愛爾蘭人現在不受歧視了,因為有一代愛爾蘭爹媽拼死拼活證明了愛爾蘭這個民族。義大利人現在不受歧視了,因為有一代義大利爹媽拼死拼活證明了義大利這個民族。現在輪到我了,我也不會認這個慫。

第四,我沒有人脈弱勢心理。ArmorUSA的父母和自己的子女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上是割裂的,他們自己的人脈沒有傳承給孩子(或者因為階層相差太大,無法傳承),他們本身就和孩子有階層隔閡,他們更不參與自己孩子的社會關係,這是畸形的。任何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雙手攥空拳總比有人幫襯要難的多,而ArmorUSA的父母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出去雙手攥空拳。人脈這個東西是可以繼承的,父母不把自己的子女包含在自己的人際關係中,是一大浪費。

第五,我會讓我的孩子明白,他們是華裔美國人,他們在身份上就是橫跨兩國的,人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什麼而糾結甚至羞愧。他長的和左邊鄰居家的小白孩是不一樣,那又如何?左邊的小白孩和右邊的小黑孩也不一樣,大家不是一樣一起玩?家長不是一樣交往?非要長得像才能一起玩耍?什麼狗屁道理。當然,人多還是有好處,所以我特別支持中國人多移民,移了就生,有能力就多生,生他幾千萬ABC,到時候還有毛的認同感危機。

世界上當然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這種幻想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有,正是有了幻想,才會有失落,幻想越大,失落越大。我很感謝我能現在看到這篇文章,讓我警鐘長鳴。至於在中國準備移民的父母,准父母,希望你們不要被ArmorUSA的文章嚇住,而是引以為戒,來嘛,中國人註定是要走遍世界的。


慫什麼,趕緊來呀,人多力量大!漢人在國內至少還能用唾液淹死敵人,華裔在美國能幹啥?首先還是要壯大人口。想想人家非裔、拉丁裔和穆斯林,哪個不是在人口變多了之後才翻身的?

想想美帝很多辱華(亞)政策居然是被印度人聯合起來打掉的,我們還在那裡不斷地鄙視印度人,想想就覺得,還是自己的國家不夠強大,總是要受列強欺負。

人家印度人,借著濫用H-1B的渠道,反正湊夠了很多人,遇到什麼事情沒有慫就是干!早些時候我不明就裡,被一些人影響了,覺得印度人濫用H-1B不好,還去反對。現在想想真是太丟人了。華人自己不團結,還不讓印度人過來湊夠亞洲人的數量,沒有任何用處。按照華人規規矩矩的使用H-1B的結果,來的都是像我這樣的具有資產階級軟弱性的中國人,遲早都要被人一鏟子干翻。

當然了,如果是中國人來的能夠比現在的印度人還要多,我肯定還是更歡迎的。看看人家溫哥華,白人哪裡敢發出辱華的聲音


1999年,我一個堂姑大學畢業後,考去美國留學了。那個時候,去美國留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幾乎就是留在美國的代名詞。那時候身邊能見到或聽說的出國的人,都把美國描述的天堂一般,事實上對比當時在國內的生活,天堂或許有點誇張,但高出幾個數量級確實沒問題的。身邊見到的出國的人,留在國外的起碼九成多吧,那時候聽到出國話題,說的最多的就是出去了怎麼弄到綠卡或者沒有綠卡也怎麼能留在那裡。堂姑走的時候,親戚們都給她送行,都覺得這是很光榮的事情。我父母因為見識相對多一點,多少還是有點擔心堂姑在國外是不是真的能像那個時代傳說的那樣,怎麼混也比國內強得多。所以在宴請堂姑一家後,悄悄跟她說:如果混的好就在那裡發展,如果確實太辛苦回來也沒什麼。

但堂姑走後一直沒有回過,包括最疼她的父親去世都因故沒有回來成。後來一些側面了解,在國外乾的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如果當初早早回來,大概率是要過的更好的。不過堂姑不回來是很正常的。那個時候,美國真的被大家心理上期待的非常美好,如果出國後又回來,會自然被認為混得特別差。除非是公費留學情況,否則就算礙於面子,也不好回來的。父親跟堂姑說的告誡,其實就是擔心她被面子給撐的太辛苦,但當年那個輿論環境,放在誰身上,這個面子也確實不那麼容易放開。

2009年,我一個朋友的媳婦在美國留學畢業,本想在美國工作幾年賺點錢再回來,結果發現能找的工作並不滿意。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和對比,最終發現在美國可能找到的工作都還沒有自己在國內研究院時候的工作好(她是在研究院工作兩年後出國留學的)。於是好馬也吃回頭草,又聯繫國內這個老東家表示想回去。人家研究院當然傲嬌的拒絕了,昨天離我而去,今天說回就回?於是上上下下拚命努力,明的暗的使勁用力,最終研究院算是勉強答應再回來。於是,出去一趟,回到原點。

這件事要說挺沒面子的,不過大家真沒人把這個當回事,平時跟朋友提起都是當笑話樂呵樂呵,對於這個結果都覺得很不錯。反正這個時候,出國也沒太大難度,能出去就是件平常事,沒多大困難,更沒有什麼光宗耀祖一說;出國了轉一圈回來很正常,留國外的也沒人覺得是多牛逼。

這不過是十年時間,大家的思維差異已經如此之大了。

原因很簡單,中國發展太快了,中美差異相對在迅速縮小,這種情況下,去美國的優勢顯然沒有那麼大了。而更重要的是,在國內發展上限還是較高的,尤其本身就有資本有能力的人,在國內達到中上層完全不是問題;同樣情況,如果到了美國,天花板降低,中層就成了上限。這麼一進一退,原有的已經縮小了的差異也就足夠填上了。

所以現階段,不能簡單的說出國去和留國內發展哪個一定更好。尤其在已經具備一定資源的情況下,在國內有更好的上升機會,出國有更安穩平和的日子。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不足。但問題在於,一些過去出國的人,本身在國內是佼佼者,所以出去希望的是更上一層樓,比留在國內的人拉開更大的距離。所以當現實變化,發現不但距離沒拉開,反而不少先前不如自己的人活得比自己還好時候,心理很難平衡的

如果說單個人的話,既然選擇了就認了,就當是為了食品更好空氣更好,也未必就不值;實在咽不下的,只要有本事,頂個海龜頭銜回來,也未必不能再趕超。但涉及到家庭移民的,這個問題就是數倍放大且難回頭了。

能移民的家庭,在國內大都不會差,家長一般都是比較優秀有錢的,移民過去大都是為了下一代更好的發展。自己作為一代移民天花板低就認了,孩子二代出身,至少要比自己上限高不少。再加上中美本身的差距,怎麼應該混的比在國內強吧。但時勢的發展往往是超過個人預想的。當中國加速度快起來之後,一旦看到國內同類型的家庭反而孩子容易發展更好,或者至少不比自己差,感情上是很難接受的。因為自己背井離鄉,生活上承受了比國內同等家庭多得多的辛苦,子孫卻並不能有更好的發展,且孩子一旦定型ABC,退路也很容易斷掉,反而道路更窄了。這種情況下,心理自然很難接受,認為移民錯誤也很正常了。

對於這種情況,我覺得關鍵還是認清客觀形勢,把握自己需求。如果移民的目的是讓子女更好的發展,那還是慎重的好。大不了讓孩子將來大學後出國讀書一下,再根據屆時形勢和孩子選擇來確定發展道路,別太貪心想靠從小移民來一步到位。如果移民目的只是過更平穩安逸的日子,那就不要和國內的比發展了,反正也算求仁得仁了,哪能好事都得呢?


其實很多答案沒有寫到點子上。

這跟要不要移民無關,也跟融入問題無關。

這是一個典型的「身份認同危機」的案例。

很多ABC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自卑心理,但又不能完全歸罪於美國的種族歧視。主因是他們在小的時候沒有被家庭教育出完整的身份認同。很多一代移民父母(尤其是上個世紀的)對美國抱有一種完全崇拜的心態,也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真正的「美國人」,因而忽略了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除了是美國人之外,也是「華人」的另一重身份。

甚至很多ABC小時候意識不到自己跟白人小孩有什麼區別。我曾經看過一個ABC的演講,她說小時候她玩「模擬人生」的遊戲,很自然地給自己的遊戲角色選擇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形象,直到很久之後,她才覺得好像不對勁,因為自己鏡子的形象並不是這樣的。

其實認識到並接受自己與他人天生的不同,這一部分教育應該是家庭的責任。而如果父母不告訴孩子,「你跟他們不一樣」,在學校里老師或者其他人出於禮貌更加不會指出這一點。直到孩子某一天突然意識到:「哦,原來我跟他們不一樣」時,那時候TA可能已經遭遇到種族歧視,或者因為自己的身份而被區別對待了。這時候他的世界觀可能會小範圍地崩塌,並且伴隨著巨大的失落。如果他在成長過程中,又接收了許許多多關於中國、關於華人的負面信息,自卑是不可避免的。而自卑的心態會讓他更加敏感,對社會更容易產生疏離感。

當ABC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白人或者無法變成白人時,他們下意識地會去想「我到底是誰?」。他們很難找到答案,因為對於「華人」,他們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伴隨著很多負面的名詞和信息。他們可能不會講中文,也對華人的文化一無所知。這個時候讓他們認同「自己是華人」,是很難的一件事。那這樣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嗎?」,每個人對自己都必須有一個定位。如果沒有,就會陷入到巨大的不確定中。這篇文章的作者的解決辦法是:希望自己的父母從來沒有移民過,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自我認同危機了。」

其實這樣的自我認同危機的例子在金庸的小說里也可以找:一個是《天龍八部》里的蕭峰,他從小在宋國長大,接受的教育都是契丹人是蠻夷、是壞蛋,當他突然知道自己不是漢人,而是契丹人的時候,一時無法接受甚至想自殺。他也一度對別人說「契丹」這個詞變得非常敏感。他融入不了漢人,但是又不接受自己是契丹人的事實,因此想隱居。當然他最後還是接受這個事實,並且回到遼國生活了一段時間。最後他自殺,跟他兩頭不討好,兩頭不被接受的處境也莫大的關係。

另一個就是《射鵰英雄傳》里的楊康,從小沒有人教育他,他是漢人。他一直以為是自己是金國小王爺,也看不起漢人。後來知道真相,一度想做回漢人,但是對漢人的反感讓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最後仍舊做回了金國人。當然他運氣好而且地位高,並沒有碰到被金人排斥或者歧視的事實。因此他加強自己的金人認同,也不失為一種心理健康的解決方案。

但這兩個例子表明身份認同的崩塌會給人的心理造成何種巨大的改變,並且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自我認同,來把握自己、自我定位。

扯得有點遠了,回到主題。

上個世紀的移民,很多英語不好,做的也是社會底層的工作。因為中美之間巨大的差距,不少人是對中國文化完全否定的。再加上工作忙,教育理念落後,很少花時間和精力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認同感,能送孩子去中文學校已經不錯了。

不止是上個世紀的移民,很多現在的中國移民也會抱著這樣一種心態:既然移民了,孩子就是美國人(其實他們忽視了,美國人也分白人黑人拉丁人等各個民族的,並不存在一個叫美國人的種族),跟中國也沒什麼關係。學不學中文、認同不認同是自己是華人、做不做香蕉人沒什麼可糾結的。只要生活得好就行了。

這話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即」只要生活得好,如何認同自己沒關係「。但前提是「生活得好」也包含「心理健康」、「自信」等因素。而良好的身份認同——即正確認識自我——是很重要的前提。

正確地認識自我,包括認同自己是美國人,也包括認識到自己是少數族裔,認識到自己是華人。因為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將來走入社會,當別人把你當「少數族裔」、「華人」對待的時候,你會下意識地反感、自卑。周圍的環境不會因為你不喜歡,而不把你當「少數族裔」,不把你當「華人」(儘管美國的大環境已經非常寬鬆,也盡量不觸及這方面的話題)。

所以你經常會看到,如果有人誤會一個ABC是來自中國的,他會很生氣;為了不讓人誤會他是中國人,可能他會比白人更痛恨中國,更喜歡罵中國。

當別人問ABC是來自於哪裡的時候,ABC可能會堅持只說美國,而不會提及自己的祖輩。假如別人再追問where are you orginally from?就會覺得是歧視(如果他的祖先是英國皇室,他還會苦惱別人追問嗎?)。

甚至於,當有人覺得華裔成績都很好的時候,他們認為這是「stereotype",並且出於自卑的心理,故意逃課證明自己不是「華人」。

這裡固然有身邊的人不夠敏感的因素,但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深處以自己的另一面身份為恥。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湖南人,經常被人誤認為是北方人,可能頂多解釋一下,不至於生氣。

又假如你父母是湖南人,你小時候就來到北京,並且有北京戶口,別人問你老家是哪裡的,你會羞於承認嗎?

當別人知道你是湖南人時,說"你一定很能吃辣吧?」,實際上你並不吃辣,你會告訴他們你不吃辣,但你不會生氣,更不會故意向別人表現出你不能吃辣,以證明別人是「stereotype"。

為什麼?因為你並不以自己的湖南人身份感到羞恥。你很輕鬆地接受了「自己是北京人,也是湖南人」。這兩者既沒有衝突,也不給你帶來困擾。

我們很少見到一個河南人因為見多了河南的負面新聞或者地域歧視而不承認自己來自河南(其實也有少數這樣的人,但正好可以當反例)。相反他可能還會站出來反對這些偏見。身份認同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它幾乎從童年時代就開始成型,一旦成型,很難改變。這就是為什麼成年之後移民一代,哪怕換了國籍和護照,哪怕在國外生活幾十年,仍然很難否定自己的中國人身份,無法斬斷自己跟母國的聯繫。

對於一個已經有完整的中國人身份認同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來說,當有人歧視你,你會生氣、會憤怒。但不會因此自我否定。當有人告訴你「你永遠也成為不了白人」時,沒準你還會翻個白眼「誰要成為白人」。因為對於你來說,你早就接受了自己「非白人」、「華人」的身份設定,這時候是身份認同在發揮著心理保護作用。

而對一個從小自我認定為一個「白人」的ABC來說,當有人因為他的黃皮膚歧視他時,當主流社會告訴他」你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白人」的時候,對他來說無異於天大的打擊。他不僅會憤怒,還會自我否定,會厭惡給自己帶來這一切的自身的特徵。

當然,我以上舉的例子並不完全切合美國ABC情況,因為在中國,湖南人、北京人、河南人的區別已經較少(拋開戶籍因素的話),而在美國,華人和白人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至少在外表上,一眼就能看出來區別,華人也面臨著職業天花板和融入的問題(華人能不能融入白人主流,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那麼,在大環境短期內不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前提下,能做的是什麼? 作為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華人身份」,不說精通,起碼也要讓孩子一定程度上了解中華文化。正確地認識自己之後,碰到種種不公平的對待、種族歧視,才不至於被別人牽著走,從而陷入自卑心理。其實這就是美國社會少數群體經常說的be proud of yourself. 這裡的proud不是叫你驕傲自大,而是接受自己,以自己的獨一無二感到自豪。無論你是黑人、亞裔還是同性戀,只要你建立了良好的身份認同,只要你為自己感到proud,普通的歧視和說三道四就傷害不了你了。這個proud可以保護你,讓你內心強大起來。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句話,當哪一天你的孩子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成為白人之後,他還可以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他還知道自己可以做一個華人,並且因此對自己很滿意,很自豪。

不過我相信隨著中國新一代移民的湧入,情況會變得好很多。現在新一代移民,本身英語好、技能好,兩者都不好的還有錢,教育理念方面也與時俱進,更重視孩子的中文教育,也會創造機會培養孩子對中華文化和歷史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現在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本身也在縮小,第一代移民的自信心也在增強。

另外我想說,除了教育理念的問題,父母的言傳身教是一個很大的影響。

很多父母本身對中國有負面的感受,就經常在言談間經常講到,孩子自然記在心裡。倒不是說要故意講中國的好話,不能講中國的壞處。而是說,孩子需要多一些美好的信息。就好比你覺得社會黑暗,但也不能天天給孩子講社會多黑暗,而是會從小給孩子講美好的童話,讓他樹立起美好的信念。這樣哪怕將來遇到真正的黑暗,仍存有美好的信念可以走下去。


還是作業少了。

讓他回國,最好來江蘇。

經歷一下什麼叫小升初,什麼叫淘汰率50%的中考,什麼叫選修一個C,滿分都只能去三本的高考,什麼叫小高考,什麼叫擇校,什麼叫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什麼叫世紀金榜,什麼叫黃岡密卷,什麼叫體育老師今天有事,什麼叫美術老師明天生病,什麼叫3+X, 什麼叫3+3,什麼叫語數外+ABC等級,什麼叫葛軍,也會知道原來自己有一半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原來正經考個一本比老實當個abc申請本土藤校還難,也就沒時間矯情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了。

就算你爸媽不移民,你以為你混的就能比現在好, 過得比現在輕鬆自在了么?天真啊。

# #---------------------------------------------------------------------------

# # 亂七八糟的補充

# #---------------------------------------------------------------------------

如一些評論所說,我說的是很膚淺的東西,不僅膚淺,而且俗。但也是有關生存最基本的東西。考一個還行的高中,上一個還行的大學,找一份還行的工作養家糊口,就這些看似最簡單最基本的東西,其實能實現的人並沒你想像的多,在國內的競爭也比國外殘酷得多。

就江蘇這樣,其實每年出生的孩子中,18年後只有前5%才能上個一本,更別提就這其中還有很多知乎看不起的非985211大學。

當你的升學成為人生前18年的頭等大事,就業成為競爭激烈的角斗場,你還會有閑心去關心我的歸屬感如何如何?我的文化融入如何如何?我到底應該愛美國還是中國么?

我也並不否認文章里所說的亞裔在國外所遇到的種種困境,但恕我直言,在抱怨這些困境的時候,不想著怎麼解決,而是把所有問題的癥結歸結到父母就不該移民上,好像呆在國內就從此萬事大吉,沒有職業天花板,霸道總裁想當就當,沒有交際煩惱,整天和華萊士談笑風生,沒有階級憂慮,當一等公民,走路帶風一樣,是非常典型的何不食肉糜,瞎tm矯情。

既來之則安之,想想怎麼團結一致提高海外華人的政治地位才是正經事。


人生而不易 這是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換言之,在美國的ABC有著諸如這般的問題,這不是偏激的言論,是真實存在的,但是若這些孩子出生在中國,他們仍會有要吐槽的地方,仍然會面對不公、不盡如人意的生活。再多說些,哪怕是美國的白人,資質一般,終生處於社會中下層,生活也不那麼好過。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難處吶。

所以說是否移民並不重要,美國好壞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活。覺得國內不適合自己可以移民出國,覺得國外成長的不舒服也可以想辦法回國(需要經歷的難處應只是父母的幾分之一,身邊操作成功的案例很多),但把自己選擇生活的理由歸咎給下一代(所謂為了孩子更好非要移民)或者上一代(父母的選擇給我設立了無法逾越的天花板),我個人認為都是不可取的。


豆子彩虹爸已經說得很好了,我這裡就小添補一下。在所有回答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馬超同學那句,「幾十年前絕對不會有美國華裔這樣寫。」

從我個人的了解來看,倒推20-30年,都幾乎不會有華裔這樣寫。

因為1991-2001年前的中國綜合生活水平和人們對成功的可能性都遠遠低於美國,換句話說,那時候的美國就是當二等公民,夾縫中求生存,生活水平也是高於中國的。 軍迷們經常討論的轟炸南聯盟大使館,台海危機被美國航母壓制,81192等一系列事件也是在這一時段發生。 當一個人在一個國家做苦工都比在母國當中產掙錢多,能得到更好生活條件的話, 這就必然導致一部分人因為落後有自我矮化和鄙視感。 以及部分ABC的勞資雖然是二等公民,但是比起你們這幫中國人來,我是高貴美國人的莫名優越感。

我經常舉例就是,我當年(00年)來美國的時候,遇到一對中國留學生夫婦剛生娃,幾個朋友祝賀,我們在逗娃的時候說中文,人家馬上不高興,說的是,不要用中文「污染」我家孩子學習「純正英語」的環境。

注意用詞,當時一些人看來,中文是一種污染。而純正英語是高等人的入門門票。

當時很尷尬不說,以後我沒有再和這對夫婦打交道過,一個人連自己的文化基礎都徹底否認的,那還有什麼可以交流的呢? 算來他們家孩子已經17歲了。 看看今天各個中文學校爆滿,包括很多 中文融合學校(全中文授課,除了英語課外,目標是0基礎的美國孩子--主要是非華裔)越來越火的情況下。 希望這扇由父母親自關上的門不會對他產生困撓。

恰恰是因為中國的崛起,以及新一代華人移民展現的素質,給這批ABC產生了巨大的壓力。拿就業來說,原來聯邦政府招人要中文的幾乎什麼歪瓜裂棗都能上(只要你能說幾句普通話,粵語和閩南/福州話,就能拿到不錯的工作),現在,隨著1.5代小移民崛起,這批同樣有美國國籍,持有美國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同時英文中文都是專業以上水準(聽說讀寫,不少人還有普通話考級)而且還會不同方言結合的。已經把ABC從這些位置碾出去了。拿勞工部聯邦探員來說,最近5年招募的華人探員里,一個ABC都沒有,都是1.5代。。。由於1.5代在很多方面碾壓了2代(很多ABC的中文都是稀爛水平,聽說還行,讀寫整個SB)。以至於統計層面1.5代移民(出生在中國,但是18歲前來美,有基礎中國教育,但主體教育在美國的) 的收入除管理崗外都超過典型ABC。 既然這些人通過這些渠道獲得了成功,那麼你覺得他們的孩子們會不會被鼓勵走類似的路? (豆子爹和我都已經是娃爹了,豆子家我不知道,我家是中,英,日--我是動漫大粉,俄--諾娜親衛隊成員,並飛。。。我丫頭2歲多,已經用俄語跟喀秋莎,然後切中文兩隻老虎,一會兒又去izsy bitsy spider,最近喜歡上了江南style...汗)

在此之下,很多ABC和准ABC(沒有接觸中國基礎教育的)的壓力大不言而喻,論文化,他們父母那代對中國文化的排斥關上了自己的進階之門,論社會聯繫,他們父母在美國社會中又極其劣勢,不能給於多少助力。 那麼發這種帖子自然不奇怪了。


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最簡單標誌,就是看他如何收集和處理海量信息。

有的人把所有問題都給簡單化、極端化,一會兒被一群人給洗腦把美國當天堂,一會兒又被另一群人給洗腦把美國當地獄(當然這種邏輯適用於所有相關或者不相關的話題和爭論)——因為他們的腦中容納不下針對同一事物的相左的兩個或多個觀點。

換句話說,一個蘋果要麼是紅的,要麼是綠的,但不能是又紅又綠的,這就是大部分人的邏輯。

但是事實上美國可以既是好的,又是不好的,辯證法我們從小就聽過,但是會用的人終究數量有限。

在美國的問題上,我的觀點是這樣的,美國是一個不錯的國家,但不是一個能夠作為世界楷模的國家;華裔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如想像的容易,但是我始終支持有條件的人出來看一看。

這是兩句看似有所矛盾的話,但我相信有著一些年海外經驗的中國人應該能夠理解。

我們設想一個華裔在美國生活如意、事事順心,他是否有可能發表有損美國的言論,大家應該覺得這不合情理;我們設想一個華裔在美國處處碰壁、整日感受世態炎涼,他是否有可能發表任何有利美國的言論,大家應該也是認為這不現實。

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大的賭局,有的人運氣好,便會認為賭場是贏錢的地方;有的人運氣不好,便會認為賭場是可怕的地方——除非你有能力了解賭局背後的演算法與各種下注概率,僅僅依靠以上兩種人的個人陳述是不可能幫助人得出可靠答案的。

這種邏輯適用於選擇居住國家,也適用於很多年輕人剛剛經歷過的本科專業選擇問題——你踏進賭場,正不知所措之時,有人拉著你的手告訴你說旁邊的一台老虎機很棒,因為他剛在上面贏了很多錢,請問他的話,可信嗎?

確切地講,你可以相信他贏過錢,但你不可以相信這台老虎機;你可以相信某些人受惠於/受損於美國,但你不可以相信這個國家,除非你了解老虎機的運轉機制和美國的運轉機制。

說了這麼多廢話,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本身。我覺得,不輕易移民美國,是個中肯的建議,當然我認為但凡真動手要移民的朋友,應該也沒有那麼「輕易」不加調研就行動的。

美國和中國的遊戲規則不一樣,很不一樣,非常的不一樣,這是現實,是好是壞,因人而異。有人愛甜,有人愛酸,出來的人,冷暖自知。

如果有人問我對於移民美國有什麼看法,我還是之前說過的話——美國是一個不錯的國家,但不是一個能夠作為世界楷模的國家;華裔在美國的生活並不如想像的容易,但是我始終支持有條件的人出來看一看。下面是一個有送關孩子出國留學的回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出國留學是否需要留學中介機構?理由是什麼? - 知乎

話說回來,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還是要自己親口嘗一嘗的~


此刻我們家倆娃在國內開心的過暑假。

得以自由的我想就這個話題說幾句,因為這也是我一段時間內考慮過的問題。

2014年暑假,我實習時的同事,5歲跟隨爸媽來美,爸媽都是博士,高級知識分子。他一路academic 讀到MIT。他喜歡中餐但是已經不能講中文,他說他從小到大的朋友多是ABC或者各色人種很少是白人,他從小除了學習之外不講穿著沒有愛好,目標就是藤校將來華爾街。看到他時我就有一絲絲擔心,那時我們家小不點同學五歲,馬上要來美國和我們匯合。

小不點同學來了半年後,我曾問過他更喜歡中國還是美國這種問題。

他說中國。

我問為什麼。

他說中國有他的朋友。

我問那他為什麼不呆在中國呢。

他說中國沒有你。

小不點同學來了一年後,幼兒園裡有了自己的夥伴。一起出遊時倆個娃寫下彼此的名字說是最好的朋友。小不點同學悄悄對我說,媽媽,我最好的朋友在中國,但是他寫了我,我如果不寫他他會失望的,所以他是我在這裡最好的朋友,這不算騙人吧?我說不算,人可以有很多最好的朋友。後來倆人的確也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來美一年半時,6歲的娃看了三國演義。90版84集。有空時侯爺爺或者爸爸陪著看,沒空時候他自己看。許多東西他不理解,但是他對打架排行榜很著迷。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去年九月,我開始每天教他新字,次日聽寫。我用的基本上是我們小時候的教學方式,他也用我們小時候的方式應對。比如打小抄,真是無師自通。我希望他能讀能寫能讀懂我們小時候讀的書看得懂我們小時候的動畫片,希望他稍稍長大時能讀懂金庸古龍理解詩詞歌賦和我沒有那麼大的文化代溝。我希望他即使在這裡接受教育依舊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而已。

來美兩年時,美國大選。學校里無孔不入的政治滲透,多數老師同學無腦支持希拉里。回家路上他問我選誰,我告訴他我沒有選舉權。只有美國人才有選舉權,但是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判斷。我把我的所見所聞說給他聽,希望他有自己的判斷。

他開始越來越多的講英文,尤其是講起學校里發生的事情時,他不知道該怎麼用對應的中文描述。我們送他去中文學校,雖然那裡的小孩彼此之間講英語。我們讓他和中國小孩play date,但是他們在一起英文更6了。

這個暑假我們決定送他回國,我的初心是讓他回去接受挫折教育的,讓他看下國內的小朋友多麼牛掰不要再因為自己會兩位數乘法而沾沾自喜了。他當然開心興奮,飛機上就絮叨著和他小夥伴玩,到家裡一覺醒來就折騰著去找他2年沒見的朋友。現在更是每天在小區里和一群小夥伴赤膊上陣,樂不思蜀。神奇的是,他回去後中英文混雜的毛病就自愈了,每日噠噠噠機關槍似的說的都是中文了。我們曾讓他看哈爾羅傑歷險記他完全讀不出趣味,如今在國內舒克貝塔看的津津有味。

美國是各色人種混合的地方,他的班上雖然95%都是白人,但是他們來自歐洲各處,希臘,澳大利亞,紐西蘭……若說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估計我們只能追溯到印第安人。大家自我介紹時也是說,我爸來自哪,我媽來自哪,我在美國出生。而你在哪裡出生和你是哪裡人並沒有必然聯繫,就如同我們的祖籍一樣。

我們總說孩子像白紙,重點是我們畫什麼。但是事實上,我們不應該畫,我們應該只是把所有顏料準備好,提供好畫筆,具體畫什麼他們自己來決定。


簡單一說吧。

我是一代移民,我女兒是二代移民,這個沒問題。大閨女自己說:我是加拿大的華人(Canadian Chinese),我說英文、中文和法文。丫頭自己學習動力很強,屬於top 5%的那批孩子。

我覺得很好。

很多人勸我,讓閨女學中文。我是這個態度:她自己想學,隨時可以學。我在國內和台灣都出過書,業餘歷史愛好者,專攻清史,萌嫂學傳媒的,她的表姑是多大東亞文學研究的碩士,麥基爾東亞文學研究的博士,她的爺爺是基本功很紮實的書法家。隨便拎一個出來,教她們兩個小丫頭很輕鬆,而且是從基礎到專業,都有。條件、環境都有,隨時都能學,但是我絕不逼她們學——這東西要有意識和需求了,學得才快才紮實才有動力。對了,意識和需求,這就是整個身份認同的核心所在。二代移民自己沒意識沒需求,自然會迷惘。

身份認同這個事情,我不擔心。孩子自己已經很清楚了,她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中國的家世隨便放到哪個國家去都不低,我們在外國也屬於努力工作好好生活的那批,挺好,她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身份而感到羞愧。

我同意armorusa的看法,父母要為孩子負責,但是這個負責不是無限制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了一個他們力所能及的最好環境,孩子自己長歪了心理殘了,父母和孩子都有責任,而且還是孩子的責任大一些——別著急罵街,聽我說完——孩子自己的身份認同來自於內省和思考,並不是父母或是誰誰誰說一句孩子就無原則地接受。我十五歲出國,十八歲左右也有身份認同的疑惑,我自己想明白就過去了,關鍵還是要多思考。自己想不明白就把所有的鍋往外甩,那我覺得父母就應該把這種孩子扔在國內的山溝裡面,完全可以免於這種痛苦。

身份認同這種事情從某一個層面來說,完全是你內心的問題,無論內在還是外在,你不夠強大,你就會覺得低人一等——物質上貧困可能會導致畏首畏尾無法長遠規劃,精神上貧困可能會導致這種身份認同的問題。說到底,並不完全是父母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事實上,我很少聽到二代日裔或是韓裔有這個問題,也許是我見識少吧,但是他們的內在向心力和文化認同都很強,比起目前中國這種傳統文化虛無主義造成的情況來說,日裔或韓裔自然不太會有這類問題。而造成中國目前這種虛無主義的根本原因——不展開說了,自己去思考。身為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如果自己首先矮化中國文化的話,這個責任是要負一半的。

中國人在中國同樣會有痛苦和疑惑,白人黑人拉丁裔在美國在加拿大也有他們的痛苦和疑惑。誰也不比誰高明多少。因為一個身份認同的痛苦就因噎廢食地「奉勸」之,我覺得這個神邏輯也是和「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有一拼,頂多是稍好一點吧。

該幹嗎就幹嗎,聽蝲蝲蛄叫還不種糧食啦?


不就是教育問題嘛,從小教育孩子當地下黨不就完了。比如,上學的時候,我的孩子跟著白左同學說話就行,回家教育孩子你同學大部分都是被洗過腦,新中國人的務實和開拓精神比他們牛多了,Chinese together strong。回國見到趙家人跟著趙家人說話,坐坐高鐵,歌頌美好母國,離境該刷推刷推,也不用特意開VPN,讓孩子體驗以下,有對比才有感受。融入不是要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只需要和有效人脈一直保持聯繫就好,學校里成天跟著antifa鬧的,見個面打個招呼就行了,未必然還要跟著一塊鬧嗎?


華人這個種族的天性就是被欺負的。

以前覺得社區的回民太賴,問為什麼,答:因為回民少,所以他們就抱團,所以反而就厲害了。漢人人太多,不抱團。

但是後來意識到:華人在國外也是少數民族,但照樣被欺負,沒有因為人少就團結。

人少,可以成為你欺負人的理由,也可以成為你被欺負的理由。

看了美國種族簡史後發現,美國人其實是一個互相歧視的民族,他們來到美國,誰都受過歧視。舉個例子:先來的蘇格蘭人還要歧視後到的蘇格蘭人。任何人都受到過歧視,猶太人、義大利人、德裔、日裔……

愛爾蘭人被所有人歧視。他們不僅信天主,而且身上有病,傳播病毒,愛爾蘭人進入美國後,美國消失很久的霍亂再次爆發,他們不講衛生、喝酒、打架、宗教仇殺、不會種地、低賤。

早期的愛爾蘭人成堆的擠在棚戶區,十幾個人擠在屁大的地方,老鼠蟑螂滿地。

當時的一個法國旅行家說:我見過印第安人,見過黑奴,我以為這是人類不幸的極限,直到我見了愛爾蘭人。

在資本主義早期,工人是比奴隸還低賤的。因為黑奴是奴隸主的財產,他至少會保護他們的財產健康。而且為了更好的維穩他們,奴隸主並不是只會用鞭子的,他會用先進的官僚主義,把奴隸分為等級,以及一些獎罰機制,實現他們的自我管理,心甘情願為主人做事。

更不要說,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感情紐帶。

然而工人和資本家就完全不是這樣,除了給工錢外,工廠主是不管工人死活的。死了可以再雇別人。美國的鐵路和運河,死了大量的華工和愛工。

當美國農場主嚇唬黑奴時,他們說:你們獲得自由後,就會淪為工人,就像那些華工和愛工一樣悲慘。

愛爾蘭人受到的歧視不比華人差,當然的商店裡都掛著愛爾蘭人不得入內的牌子。最終為什麼愛爾蘭人有了政治權利了呢?因為愛爾蘭人會搞政治。他們在英國時就被歧視,學會了與英國政府搞政治鬥爭。來了美國後有了用武之地。因為美國政府當時是小政府,沒什麼作為,全靠個人奮鬥,你奮鬥成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

當時的漫畫,愛爾蘭人的進化史:從一個土豆進化成腐敗政客。(愛爾蘭人當年在愛爾蘭只會種土豆,他們的土豆不用種,放到土裡等收穫就行了,1845年土豆瘟疫來到後,爆發了大饑荒,逃難到美國,成為了流氓和政客)

愛爾蘭人是山姆大叔的房客(移民)里最吵鬧的人。

愛爾蘭人什麼都不會,但會兩點:政治和打架。

你歧視我,我就打你!不管你是誰——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有效!

錯了,早期愛爾蘭人是這種人:你不歧視我,我照樣打你。不管你是誰。

愛爾蘭人經常在星期天的時候去打德裔,人們觀察發現:沒有任何原因,僅僅是為了開心,不然他們就會閑的無聊。

愛爾蘭人殺黑人時也沒有任何原因。

在1850年代,監獄裡有一半的犯人都是愛爾蘭人。

戰鬥民族愛爾蘭

當年的愛爾蘭人,專混大城市,不混農村(因為他們不會種地),哪裡富他們去哪裡。大殺四方,與新教徒戰鬥、與蘇格蘭人戰鬥、與德國人戰鬥,與義大利人戰鬥,與黑人戰鬥、與猶太人戰鬥、與一無所知黨戰鬥,與所有人戰鬥,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劣幣驅逐良幣,從市中心開始驅逐富人,與今日黑人一模一樣。把市中心變成瘟疫的集散地,所有有教養的人都恥於或不敢與他們為鄰,紛紛搬到效區。

他們不僅戰鬥,而且參與政治,大聲疾呼,他們組織勞工,與資本家戰鬥,罷工遊行,驅逐華工。【排華法案】就是他們制定的。資本家是喜歡華工的,因為華工安靜、聽話、能幹、不鬧事、不惹事,不罷工。

然而最終,資本家最喜愛的華工被愛爾蘭勞工團驅逐。

當年的漫畫中的華人在以愛爾蘭裔為首的嘲笑中被哥倫比亞夫人送出門外,資本家脫帽至哀

首個提出排華法案的愛爾蘭裔,Denis Kearney

華工是這麼一群人,他們是愛爾蘭人的反面,他們從來不惹事。乖乖聽話,任勞任怨。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他們是如此的懦弱,以至於讓神經病和女人來保護他們。

漫畫中的華人要靠一個女人來保護自己。這是當時人們對華人的印像

當年舊金山有一個出了名的神經病,諾頓一世,他生意破產後發瘋,自立為皇帝,但人們都只當他是個笑話,他雖然發了瘋,但卻保持著高尚的道德,人們開始同情他,當那些愛爾蘭和西班牙人攻擊和屠殺華人時,他以一人之力出面阻止,在混亂中大聲地念聖經,使得那些暴徒羞愧難當,停止了暴行。

美國早期是一個移民國家,而且他是一個小政府,非常小的政府,他沒什麼權力,是民選政府:誰牛B,他就聽誰的話。就好比一個不管事的班主任一樣:班裡的孩子互相歧視,你混的屌,你就可以歧視別人。

華人不僅僅是在美國被欺負,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欺負,包括東南亞什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甚至包括非洲。不論對方是穆斯林還是基督徒還是日本人還是墨西哥人還是任何人。不論對方有錢沒錢。

與什麼人多人少財富有多少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哪怕中國人在國內也是被欺負的。

華人當年沒有不動產時,在美國,人們說:華人沒有不動產,所以不愛美國。

後來,華人在美國到處買房子,人們說他們天天買房產,抬高樓價,不愛美國澳國加國任何國。

窮鬼時,人們說華人太窮了,滾。

當華人富了時,人們說華人太富了,滾。

當中國不製造時,人們說中國人滾。

當中國製造時,人們說中國人滾。

你瞧,跟你是什麼人多還是人少,有錢還是沒錢,在幹嘛,一毛錢的關係都不會有。

這不,2017年9月18號,納吉在馬來西亞日的講話:若國家(馬來)動蕩, 華人先遭殃。

馬來華人佔馬來人口的24%,是全國第二大族裔。馬來人只佔55%,其他族都是個位數:若動蕩,華人先遭殃。

沒種,怎麼都不行。全世界的人都暴動過,你何時見華人暴動過?慫B就是慫B,有錢也只是待宰的羔羊而已。當人們缺錢時,華人就危險了。當人們不缺錢時,華人就悲慘了。

美國還算是對華人最好的地方。

92年洛杉磯大暴動,黑人四處砸店搶錢時的韓國人:

看看這些戴眼鏡的韓國男人,他們平時都是大學生,文質彬彬的讀著書或干著各種工作,但是當暴亂來臨時,他們就不再是學生,他們就拿起了槍。與黑人血戰到底保衛自己的社區。

而華人社區里的華人則龜縮在地下室,安靜的當個美少女,任由黑人搶砸。

當黑人唱rap時,他們唱:搶劫就搶華人,安全又放心,我們全家都用他。

公然的放到youtube上,沒問題。

真正的被歧視,是沉默,是安靜。你看現代女權,你看現代黑人。他們被歧視了嗎?或許有,但那不是真正的歧視。當他們大吼大叫自己被歧視時,其實是不被歧視的。甚至他們還會反向歧視,你不敢說什麼。

真正的被歧視,是那些沉默的人,就像華人一樣。

就像你在知乎上從來不會見到一個農村婦女,看不見一個農民工的聲音。你只會看到一個月薪三萬的女人,大罵一個渣男如何殘渣,自己如何被男權歧視。眾人說罵的好;

你只會看到黑人如何在各種電視或奧斯卡上說自己被歧視,大罵白右如何殘渣。眾人說罵的好。

這不是歧視,真正的被歧視的是那些不敢吭氣不敢表態的人。華人。

華人之懦弱,有一種救世主情結,以前這個救世主是明君,現在詞變成了國家或政府。不管是哪的華人,他們總認為:國家強大,我才能強大。我靠國家庇護。

我若被歧視,那是因為政府不強大。

你看中國人拍個電影:祖國強大了,我們中國人在國外也能揚眉吐氣。挂面旗子別人就不敢招惹我。

這純屬放屁。

黑人首先就不服。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國不算弱啊,怎麼說也是第二大國吧。你要是第二都被歧視,那其他200多個國家的移民還活不活了?

軟蛋在哪都是軟蛋,和祖國無關。祖國再強大,你是個軟蛋,照樣被歧視。

馬克思主義早就教導我們: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你看中國人的那種救世主情結:早先先是意淫美國的護照上有什麼:不管你在哪,美國政府是你最強大的後盾。

後來發現是造謠,沒有的事兒,就開始意淫自己:不管你在哪,中國政府是你最強大的後盾。在電影上公然放映,引得高潮一片。創造幾十億票房。

巨嬰!——「不管你在哪,爸爸總在你身後。」

「我爸是美國」、「我爸是中國」、「我爸是李剛」——換來換去,這都一個意思:巨嬰。

華人是一個沒有血性的民族。內鬥內行,外斗外行。窩裡橫比誰都強。

中國人長期的中央集權使得中國人有這種性格,我剛才說了,奴隸制不僅僅只會鞭打,他還會採用聰明的官僚主義來使奴隸自行管理。

當中國人把貴族制變為郡縣制時,把領主制變為官僚制時,奴化就開始了。官僚所管轄的土地不是自己的土地,他是皇帝的代理人而已,是個高級奴隸。他沒有財產,他是個官僚——奴隸的進化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沒有一寸土地是自己的,沒有一個人不是皇帝的奴才。

官僚主義導致中國人沒有主人翁意識,官僚主義和奴隸主義高度一致,都是能貪則貪,能躲則躲,能懶則懶。你去看黑奴,他們與其乾的工作多,不如我跟主人的關係好。關係好,我跟主人就像兄弟一樣,甚至在小主人面前我像個fathermother一樣;關係不好,我當牛當馬都沒有用——多麼像中國。中國,就是一個關係社會。

這種關係社會長達2000多年。自從發明了科舉,中國進一步奴化,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傳統的士族階層崩潰。再也沒有良臣擇主而仕的見識,再也沒有君不君則臣不臣的血性,科舉牢籠人才。

到了晚清中國人的基因就沒有了血性,沒有了政治意識,沒有了主人翁意識。古羅馬公民每一個男人都要學政治。不學政治你不配當男人。這是只有公民才有的權利。

但是你看中國人:

當時連美國女人都要求參與政治,她們從來都沒有任何權利,而當她們都要求參政時,華人只是在冷漠的看著這一切。

華人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天然的對政治不感興趣。包括在中國,華人可能對權力鬥爭的故事感興趣,對宮斗的故事感興趣,對花邊新聞感興趣,但那不是政治,政治是一種權利。華人在哪都對自己的權利不感興趣。不願冒險,不肯奮鬥。

當華人自己遠離政治權利時,政治權利也必然遠離他們。被歧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政治權利不是給你的,沒有人會給你。

美國的黑人和女人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他們有無數次的抗爭、暴動、流血、演講、遊行、組織發動群眾……

就跟當年的愛爾蘭人一樣,如出一轍,他們讓所有不待見他們的人都嘗盡了苦頭,不得不妥協。

而華人一次都沒有。

你非要說這是按鬧分配,那也可以。在西方世界,都有主人翁意識,你不鬧不搶,他不會主動給。他就算要鎮壓你,他也需要花軍費,他若花不起或不划算,那就只能妥協。

有人說中國人有血性,起義最多。但這些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結果。

你看看美國人的起義,無代表不納稅,這是本質的差別。他們喊出這句時,面對的是日不落的祖國英國,他們則沒有一支陸軍,而且他們不窮,他們沒有被收稅。英國是因為打了一場保衛美利堅的七年戰爭才向他們收點稅的,剛提出來就被美國人起義了,血性如此。

這種起義與中國人的官逼民反,反了後我也要當奴隸主的農民起義是有本質差別的。

中國的起義,只是把奴隸主的姓名改了一下,其餘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而且變本加厲。所以中國人2000多年的性格中,起多少回義,都沒有主人翁意識。更何況他們極少成功,除了朱元璋,你再看看朱元璋,他上台後實行的政策更加奴化:禁止人流動和職業世襲——類似於蟻群。

若華人離開美國,來到中國,他依然不會有任何更多的權利,甚至會更少,但是,這片土地符合他的基因,符合他的性格,符合他的胃口,這裡有他的同類,他的安全感會放大。華人不喜歡遊行,而這裡沒有遊行,華人不喜歡暴動,這裡沒有暴動,華人不喜歡演講,而這裡不需要演講。

如果你是這樣的華人,來中國就對了。


命運所有的饋贈,都在背後標好了價格。

當華裔一代選擇了逃離祖國,跑步進入美帝國主義,享受人家的別墅和私家車時,這背後並非沒有代價。

是與自己血脈里的文化和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分離,但沒有人在乎。

是失去與即將騰飛的中國一同發展的機遇,但沒有人相信。

是未來作為一個大國國民在自己家的理直氣壯,但是沒有人珍惜。

是經歷一場波瀾壯闊的躍遷,從貧困的農業社會進入發達社會的成就感,但過程有的人不願意。

今天華裔二代的不如意,不過是在替父輩支付這個價格而已。可是當年的別墅你也住了,18歲時的汽車你也買了,Party你也醉了美了睡了,現在說不滿意?是只想享受所有的好處,不想支付代價?那不是和你家老頭子一樣?

如果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想改變,那就支付代價先,從自己這代改變。堅守美國,可以投身美國政治,爭取權益,而不是跪求,不是漠不關心。回來中國就從新開始,接受不那麼香甜的空氣和高房價高壓力。

人生沒有捷徑,家族也沒有。


我想移民到美國就是因為不想生孩子,so…


不要輕易移民是有道理的,搬個家之前都要仔細想想,更何況移居另外一個國家?美國肯定不會適合所有人,包括很多土生美國人都不愛呆在美國,這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缺失在許多亞裔新移民家庭里其實很常見,父母說一種語言,孩子說另一種語言,雙方根本無法進行有效交流。他父母從文章描述中感覺就是普通打工者,打工養家並沒有什麼不好,但作為無法融入社會的邊緣人,受教育不足,英文能力和對美國社會的理解又非常有限,這種情況下家庭能給孩子的影響必然微乎其微。而此類中國家長教育美國孩子的家庭模式也會造成孩子跟家長之間有著超出一般的溝通障礙。看文章中他父母的那種強硬的溝通方式,總是告訴孩子不許說美國什麼什麼。這種方式在法律不允許以中國家長大棒子式恫嚇的情況下除了製造對立之外完全一點效力都沒有。最後導致家長沒能建立起一個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而孩子只能放任社會去影響,當然更容易導致自我的迷失。

此外,以新移民為主的很多亞裔家長在三觀上的確有嚴重問題,所以即便有些觀念能成功地傳遞給下一代往往也是有偏差的:比如教孩子一味舔白,灌輸小孩只有白的才是美國的,有的亞裔母親甚至像完成自己未竟之夢一般地教導女兒必須找白人。所以在這一點上,亞裔還真就不如其他族裔家長,從小就能讓孩子認清社會現實,長大至少不會在自我認同方面感到迷惘。


美國華裔後代,ABC等有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中國變強大了,要是中國還是吃不飽飯,就不會患得患失了。


華人的自己問題很大,即使富了也不關心社區,政治等。被其他族裔隨便欺負。在美國的華人需要做的兩件事情,一提高擁槍率。二,用更多的金錢參與政治,並且對不顧華人利益的任何華裔政治人物抵制。 很多民主黨派華裔人士真的是很惡。


看了文學城裡的文章,reddit的掃了一眼。

我感覺,帶孩子移民的父母有時候在和孩子交流這個方面確實做的不好,但是這個人的觀點:「父母帶著孩子移民美國是切斷了孩子事業上升的通道」,有點幼稚。

我十三歲跟著爸媽移民加拿大。我爸當年在國內大學裡搞創業,折騰到快四十了,眼看公司辦的不溫不火,又厭倦了國內的生活方式。想到帶我出國能讓我學習壓力小一點,就毅然決然全家移民了。

然後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出國以後不用一禮拜上六天半的課,不用晚上九點放學,不用一本一本的做讓人噁心的習題冊,也沒有耽誤了我考了個好大學,讀了博士,找了份說得過去的工作。我敢肯定我從出國到現在,收穫和付出的比例比我那些一起長大的沒有出國的朋友要高的多的多。當然,這種生活是有代價的:我把親戚朋友留在了國內,也要面對職場上的玻璃天花板。

但是人間哪有兩全的事情。爸媽帶我出國是考慮到我在國外容易達到比國內更高的生活質量。他們會努力的在好學區買房,給我攢錢上大學,給我買車,給我首付。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家長來說,這就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了,如果他們不出國移民,他們能給孩子提供的幫助可能還不如這些。你覺得你的父母真的會不知道中國人在外國會受歧視?不知道美國的職場有玻璃天花板?他們只是在權衡利益之後,認定了移民對你和對他們自己都是利大於弊的選擇。

作為一個二代移民,事業的起點應該說比不移民的人要高。如果一個二代移民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有車有房能遛狗(比如我),他稍加一點努力就可以達到。如果一個二代移民的理想是建功立業出將入相,那確實有點難。但是不移民就容易了嗎?什麼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想當ceo,你不克服重重困難能當的上ceo么?美國的ceo清一色的白男,任何一個不是白男的的人想要在美國當ceo都要面對玻璃天花板。對於你來說,你拿著美國的名校學歷,長著中國臉,可以去中國當ceo啊,什麼?你說你中文不好?你連學中文這點小小的困難都解決不了你當什麼ceo?就算你不想學中文,那還有香港和新加坡呢。你說你在這些地方沒有人脈,去讀mba啊?你的起點跟國內那些和你一個階級的人相比只高不低,如果你不移民,你估計就得擠高考那座獨木橋,累的腰酸背痛眼睛瞎,能不能考上好大學還不一定。

如果你的父母真的是那種把國內的大好基業通通拋棄盲目出國,出國後悔又不肯回去,那我同情你,但是即便如此你也不過就是從三十三層天掉到了三十二層天,起點依舊是高的。我認識的絕大多數移民的父母,他們是在慎重考慮之後才決定移民的,以他們的能力,能給孩子的也就是大學學費,買車買房,和幫忙帶娃。他們給你提供了一個比在國內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更高的起點,後面的路只能靠自己了。如果遇到什麼困難,自己去解決,怨父母帶你出國有個p用。

最後寫一個我高中同學的事迹吧。她比我小一歲,跟我同一年出國,一起在加拿大鳥不拉屎維克省上的高中。她父母也是技術移民,沒什麼超人的能力。我這個同學卻是那種野心勃勃,勵志當女皇帝的人。她從高中就一路往上爬,自己跑到緬因州去考SAT,申請到了哈佛的本科,畢業之後工作了兩年又回去讀了mba,現如今是某fortune 500 亞洲地區的marketing director。她這一路容易么?當然不容易,你就看大公司里有幾個女的。她爸媽幫到她了嗎?也就是把她從中國的小城市帶到了加拿大的小城市。人家全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推薦閱讀:

西方國家是否應該削減移民,限制移民?
澳大利亞技術移民需要哪些條件?
美國跟澳大利亞相比,真的只是二流發達國家嗎?
假如Trump當選總統,會把修牆的工程包給自己或自己人嗎?
美國西班牙紐西蘭哪個國家適合我移民?

TAG:美國 | 移民 | 留學美國 | 移民美國 | 美生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