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正確」么?

額,另一個附加問題:不科學就是不正確么?

PS:我不是科學黑,這是和朋友的一個討論話題。有點玄乎玄乎的,請大家各抒己見。


謝邀……

這個問題實際上並非主要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科學」(因為無論是哪個學派的科學哲學家,他們都不得不承認科學是現在的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等科學共同體的成員所從事的事業,儘管科學劃界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這種程度的共識也總還是有的),而主要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正確」(這才是那個真正的大坑)……

如果我們把「正確」理解成一個對外在的「客觀世界」的符合,那麼我們如何可能通過任何手段說明我們的任何認識是「正確」的?……就更不要說科學是否正確這種事情了……

如果我們把「正確」理解成與其他一些系統的融貫,那麼這將會顯然地取決於我們如何篩取我們所定位的目標系統……如果我們的目標系統是古希臘神話,那麼科學顯然是不正確的;而如果我們的目標系統是科學本身,那科學又顯然是正確的;而如果我們的目標系統是我們自己的直覺,那就難說了,甚至我們的直覺本身也未必是完全融貫的……

如果我們把「正確」理解成一種強調(真理冗餘論),那麼就更加難以考察了,因為這個問題實際上等於什麼都沒問,唯一能得到肯定的是當我們在講述科學的時候,我們是把科學當做正確而不是當做錯誤來進行講述的……

而如果改用規範的思路,把「正確」理解成「做了它應該做的事情」的話,那麼我們就有理由搞清楚「科學共同體的任務是什麼」,這個任務才能確定科學正不正確……如果我們把這一任務理解為「在現有經驗框架下得到可信的認識」的話,那我認為我們的確可以認為科學共同體完成這一任務的結果是成功的,因此科學就是正確的……但如果我們賦予科學更多任務,例如「以人為本」、「關愛弱勢群體」這種任務的話,那麼科學共同體在這方面至少不被所有人滿意,因此科學就不是正確的……

所以,問題在於,你究竟是怎麼使用「正確」這個詞的,又或者進一步地,你對於「正確」這個詞有沒有哪怕一個統一的用法呢?而接下來,更重要的,你對於你自己對「正確」這個詞的用法,有沒有一個「在我們談論『科學是否正確』的時候,基於以下一些理由,我們應該採取這樣的對『正確』的定義」的捍衛呢?……


你說的是科學知識吧。科學本身是啥?

按照某些科哲學派那套理論,科學顯然不代表正確,每一個命題都等待的隨時可能到來的證偽。

但是科學具有逼真性。科學命題可證偽,然後通過不斷地證偽洗掉錯誤的,留下的只會越來越逼近真理。科學有其螺旋上升的固有軌跡。

世間大不幸非是什麼好的不能上位,而是壞的不能下來。

但是科哲的某些觀點如果過分強調不可通約性很容易就會成為相對主義,在很強調相對主義的人眼中,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甚至科學沒有什麼進步之說。

人民群眾說「不科學」作為一個俗語,每個都有其具體清靜、具體含義,很難一概而論。但是大部分封建迷信思想,都不具有自凈能力,泥沙俱下。


個人更加喜歡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而不是範式理論。

在證偽主義里,科學不科學有非常客觀的標準。就是可被證偽、可重複獨立驗證——你說你推翻了熱力學定律?那你造一個永動機出來,造出來大家不認也得認,造不出來就別BB有的沒的。——這套話語下的民科/偽科學其實就是反神棍,那些不可證偽的東西not even wrong。科學的大門是對官民所有人都是打開的。

但到了範式理論,科學不科學的標準變成了科學共同體(科學界)的普遍信仰和共識,成了純主觀的東西——你說你推翻了熱力學定律?哈哈哈哈,大科學家都不承認你,你扯淡去吧。科學共同體必然是極少數學界精英的集體,科學在這裡變成了寡頭制的共識——得不到「當今政權」的親睞那就是民科,不服就拿三千萬人頭來換啊?

我個人認為範式理論其實把科學共同體變成了科學的「天主教會」,本來科學與大眾之間沒有中介,現在則出現了一個必須服從的權威。我對這種關係本能地不信任,我們都見識過政治精英企圖用中央政府的計劃安排一切,也知道這種模式最終的失敗。再精英的人也不是必然正確,即使他宣布自己正確,科學精英沒有理由就會例外。科學家不是科學,再優秀的科學家也不應當取得某種「Unlimited Power」去大聲宣布「I am the Science」。


如果你所謂的「正確」指的是科學理論是否等同於客觀實在,比如量子力學、相對論是否就是我們宇宙運行所絕對遵守的規律,我們生活的宇宙是不是就是科學理論描述的那樣。那我只能說,無可奉告(我不知道)。我們能確定的只是,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在現有誤差範圍內解釋並且預測客觀世界罷了。萬一將來出現了理論無法解釋或者預測的現象,修改理論就是了,這就是科學的進步。在這個層面上,科學可能是正確的,但更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有可能永遠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科學理論的正確性不在於是否和客觀世界完全相同(儘管這可能是很多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而是是否近似的描述了客觀世界,能否給出近似的預測結果。科學理論的正確性是和所面對的具體問題緊密結合的。比如經典力學吧,現在大家都知道,經典力學嚴格講是錯誤的,世界也跟經典力學描述的完全不同,但是在處理宏觀低速問題的時候,經典力學是一種很好的近似,我們不妨假設其理論是正確的然後使用它得到近似的結論,從這個角度說,經典力學又是正確的。


科學 = 現在正確將來不知道

科學態度 = 等待被推翻 = 唯物主義

宗教式科學 = 愚蠢的人類偶爾發現了上帝造世的參數 + 誰敢推翻我我就弄死誰 = 唯心主義

科學表示:我只負責解釋和總結現象,我不負責解釋為什麼。

萬有引力表示:感謝相對論將我在高速領域推翻。

熱力學第二定律表示:各位趕緊把我推翻呀,要不趕緊證明宇宙不是封閉系統呀,否則熱寂不好玩。

XXX定律:趕緊推翻我。

YYY定律:趕緊推翻我。

ZZZ定律:趕緊推翻我。

......:......


科學是一種方法,是人類目前擁有最好的學習和驗證的方法。

科學是自我糾錯的一種過程,科學從來不會認為自己100%正確。


長話短說:

科學自洽。自洽的體系才有價值。自洽的東西有可能「正確」,不自洽的沒可能「正確」。

除非你說的正確是政治正確里的那個正確。

類似的問題太多了。實在很想回答,實在覺得不知從何說起,實在覺得不懂的怎麼說也不懂。

歸根結底方法論不一樣,沒有討論問題的可能。


科學是一種工具,是思維方法,是糾錯體系。

把科學等同於「正確」,尤其是等於「絕對正確」,是過去的迷思,恰恰是不科學的看法。

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說相對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經典力學相對於愛因斯坦相對論,它們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應該如何評價呢?從中可以思考「科學」與「正確」的關係。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科學是腦洞,是糾錯的力量。

即使科學不能等同於「正確」,然而作為糾錯體系的成果,即便是「科學錯誤」也非常有價值。

很多攻擊科學價值的人所持有的思想,其實謬誤到連「科學錯誤」都算不上。

還有些膜拜科學的人,他們試圖抄襲科學的樣子,卻無意中重複了巫術的思路。

科學是個複雜的事物,需要我們從多方位去看它,嗯,「科學地」認識科學,不容易。


具有可證偽性同時又暫時無法證偽。


「科學」等不等於「正確」不清楚,但是「知乎」=「正確」這個沒得錯。


科學是探索真理最靠譜的方法。

科學是怎樣探索真理的,舉個例子:假設有無限多個房間(宇宙),每個房間地上有一個帶電的透明圓圈(真理),我們生活在其中1個房間里(日常生活範圍),我們看到地上零零散散有些死小強(現象),但是我們看不到圓的全貌,也不知道其他房間什麼樣(我們觀察有局限性),我們覺得很疑惑,想了解為什麼地上有死小強,其他房間的地上是什麼樣(課題),為此我們提出了一個理論1.0:地上有毒,小強落地就會死(假設1.0),為了知道這個假設是不是真理,我們放一隻小強在地上(做實驗),結果小強沒死,歡快地跑(實驗數據與假設不符),這個時候我們拋棄了假設1.0,提出了理論2.0:有些地方有毒,有些地方沒有毒(假設2.0),我們又放了幾隻小強在地上,它們歡快地跑著跑著,一不小心碰到毒圈,嗝屁了,這時我們認為理論2.0暫時可以接受,同時,我們又在房間2、3、4、5做了同樣的實驗,得到同樣的數據,這時我們認為其他房間同樣適用理論2.0(宇宙各向同性,物理規律在任何地方都一樣,注意,我們沒有驗證所有的房間,所以這也只是假設)。現在我們想養兔子(有應用訴求),我們不再滿足理論2.0,我們想知道哪裡有毒哪裡沒有毒,我們把小強們的屍體用線連起來,發現是一個三角形(我們放了三隻小強,實驗數據不足),於是我們提出了理論3.0:地上有一個三角形的毒藥帶。我們繼續放小強,我們發現有的小強沒有死在三角形上面,我們把更多的小強連在一起,發現是一個不規則多邊形,於是我們拋棄理論3.0,提出理論4.0:地上有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毒藥帶。我們繼續放小強,繼續連線,繼續拋棄舊理論,提出新理論。隨著實驗越做越多,數據越來越多,理論迭代越來越多,我們的多邊形的邊數也越來越多。另外,根據我們的理論,我們可以推斷螞蟻和老鼠都會在這個毒藥帶上死掉(自洽)。每迭代一個新理論,我們養兔子的時候就越懂得怎麼避開毒藥帶,我們的理論999.0——地上的毒藥帶有一個999邊形,已經足夠精確,用了很多年都沒死兔子。請注意,不論我們迭代多少理論,做多少實驗,都只能加大多邊形的邊數,永遠也無法知道其實是個帶電的圓圈(不可知論),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的多邊形越來越逼近圓圈,而且到底是電死的還是毒死的也沒有關係。再請注意,我們一開始是假設其他房間和我們做實驗的房間都一樣,但是這個假設不一定正確,也許在某個房間,理論999.0就完全不對了(自然規律不均勻),我們卻無法得知了。

有理論,沒有實驗,叫哲學。

有理論,有假設,有實驗,叫科學方法。

有理論,有假設,有實驗,已有實驗數據符合假設,還沒找到反例,叫科學理論。

某個科學理論的多個推論不能互相矛盾(自洽性)。

不同科學理論可以互相矛盾,只要在各自的領域適用(相對論與量子力學)。

所以說,科學不是真理,是真理的模型,在發現反例之前,這個模型就可以用,發現了反例,我們就更新模型。

科學是保守的,天馬行空的想像是不會被科學接受的,只有經過可重複的實驗檢驗後,得到的數據在精度範圍內都符合假設時,這個假設才被採納為科學理論。

科學是激進的,只要有反例,就要想辦法建立新理論(至於舊理論,也不必完全拋棄,只要在精度範圍內,還可用,就像建立了相對論,咱發火箭還能用經典力學)。

至於科學=正確?那要看怎麼定義正確,如果定義正確=真理,那科學≠正確;如果定義正確=可用,那科學=正確。

至於非科學=非正確?那也不一定,瞎蒙也可能蒙對,但是瞎蒙≠可用。


很多人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我想從『正確』的角度說一下。

『正確』這個詞在使用中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 社會規範

你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你認為在車上給老人讓座是『正確』的;

你結婚後面對異性同事的誘惑不為所動,因為你覺得婚內不出軌是『正確』的。

2. 自然事實

太陽東升西落是『正確』的;

所有人都會死是『正確』的。

3. 純邏輯(數學)結論

平面幾何中,三角和內角和180°是『正確』的;

ZFC集合論體系中,良基定理是『正確』的。

1、2是對規律,或者說大概率事件的總結,3一開始是從客觀世界抽象出來的(比如立體幾何、基本算數),然後經過形式化抽離了具體語義,變成純邏輯推理的結論。可以看出這3點都暗示了一個前提:世界是有規律的,你可以把這個規律叫做『真理』。

而科學的前提就是這個世界存在某種規律,對應到不同用法的『正確』,就衍生出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形式科學三大方面。換言之,科學誕生就是為了追尋『正確』,但是絕對的『規律』或者『真理』是否存在,這只是一個信念。有了這個前提,就能理解為什麼目前科學拋棄了『上帝』『幽靈』等超自然實體,因為這些實體是反規律的(上帝可以做任何事;幽靈與現有理論相悖且證據極少並無研究必要)。

最後回到問題,『科學』=『正確』嗎?如果你相信絕對真理的存在,那麼科學的極限就是正確。在這個前提下,日常生活中和自然有關的問題,科學可以約等於正確的。


科學不一定正確。科學正確的可能性是在所有種類的預言中最大的。


這個問題挺耐人尋味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符常理的事情,經常會大呼「這不科學!」「This is no science!」可見在我們的常識里,科學就等於正確。

摘一段中文維基百科對科學的闡述:

科學在認識自然的不同層面上設法解決各種具體的問題,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因此「科學」本身要求對理論要保持一定的懷疑性,因此它絕不是「正確」的同義詞

最後一句話,明確表達了「科學」不等於「正確」。

那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呢?首先從科學的手段出發。科學的手段,我們稱之為經驗實證。也就是說,一切科學理論都是有翔實的依據與嚴謹的方法推導出來的。這裡注意一點,假說當然也屬於科學,只是受條件制約或者是各種各樣的主觀客觀因素沒能成為結論而已。

但是科學似乎有一個致命缺陷,他無法回答所有的問題。例如,科學家信仰宗教的大有人在,別感到疑惑,科學能論證上帝是否存在嗎?

這裡只是很皮毛地說了一點東西。總而言之,有絕對充足的證據,並且經過合理的方法得出的,是相對正確的。注意是「相對」,如另一位答主所說,牛頓經典力學是科學嗎,當然是,真理么?也是,只是在宏觀領域而已,微觀領域就得讓位。說了這麼多,結論就是,科學與正確劃不了等號,但是我們要相信科學,科學畢竟是活生生的,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對於興盛的「科學迷信」一說,圍繞著「『不科學』等於『不正確』嗎」大做文章,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也許可以單獨提出來。


簡單說,科學不是百分百的正確,但不科學幾乎是百分百的不正確


恰巧相反,所有的科學理論都「不正確」

科學理論是對於客觀現實的,人類認知範圍內的描述,由於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這種描述一定是不正確的。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現存的所有理論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被證偽,從而被限制在某一適用範圍內。

但是,正是由於這種屬性,現存的科學理論都是「可以被證偽卻尚未被證偽的理論」,所以在現階段的人類認知能力範圍內,「科學」的結論是符合現實的,但是隨著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擴展,這些理論終有一天會被證偽,所以科學一定是不正確的,卻是最接近現實的


科學是一套方法論,按這一套方法搞出來的結果有對有錯。

科學基於觀測到的事實,從中抽象出一般的規律,並解釋。隨著觀測樣本的增加(如早期的天文學),觀測精度的提高(如相對論效應),觀測範圍的擴大,我們從中抽象出的一般規律也就越來越有可能是正確的。如果有錯,就會在上述的過程中得到修正甚至推翻。

所以,科學是一套方法,它致力於得出正確的結論,雖然難免出錯,但終將得以修正。


在它被推翻前,它就是正確的!


還別說,科學真的就代表正確。

我覺得,有些人應該去看看科學的定義——很多玄學大師,神棍,仙人,連科學的定義和性質都不知道,就開始攻擊科學,實在是可笑。

科學的性質中就包含一條——科學有適用範圍。

有人說,愛因斯坦證明了牛頓力學的錯誤,科學不是萬能,科學是錯誤的啦!

搞笑,愛因斯坦只是證明了在極大速度,極大質量情況下,牛頓力學不再適用。 而在宏觀低速,低質量下,牛頓力學可以無數遍地重現,你找不到一個反例的。

如果科學在它的適用範圍內不正確,那麼,你的手機,電腦,知乎的運行,都會嗝屁完蛋。


竊以為,科學=論證是否正確。

科學永無止境,科學總是在無限逼近真理。

從這個角度來說,科學是正確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自然》雜誌發聲明:獲與韓春雨實驗相關的新數據?
一個人的科研品位會對自己的學術道路有什麼影響?
青海原來是海嗎?日月山到底經歷了哪樣的地質變遷?
卷柏可以保護自己而自動脫落?
崔永元和郎咸平,哪個社會危害性更大?

TAG:哲學 | 自然科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