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016年的MacBook Pro的默認解析度是1680*1050?

還是希望這個問題再問一遍。顯然字有點小。


拋開字體大小不談,1680 by 1050 帶來了多達 36% 空間提升,並且讓 MacBook Pro 脫掉了 「顯示的內容沒有 MacBook Air 多(13" 改為 1440 by 900 等效之後終於達到了 MacBook Air 的水平)」的帽子。

至於字體大小的問題,本人有近視,且常年使用 24" 1080P 和 15.6" 768P 屏幕,在原來使用 Mac mini 的時候都會開啟 Telegram 的 125% 縮放,目前由於開啟 HiDPI 的原因而強制 200% 縮放(相當於之前的 100%),這種不適感起初極為明顯,但是目前基本能夠適應。除了 1% 情況下摘掉眼鏡時候覺得字太小以外,這個比例的縮放可以說基本合適,客觀上在工作上也帶來很多便利。

當然也碰到過 @Ratoo 使用原生解析度的情況(比如看 iitc)... 我只能說不近視真好。

至於性能的問題,個人認為初代 HD4000 (理論性能略強於 gt320m)時代渲染那麼多像素確實非常考驗桌面性能,到了 HD5100/5200 這個桌面性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由於這代渲染的實際像素量提升,且默認圖形核心退到 HD530(GT2),在窗口非常多(通常是剛從顯示器拔下來)的時候能感受到明顯的卡頓;而當接入 Thunderbolt 3 dock 時(意味著切入到 dGPU),在諸如 Maps.app 下就能感受到明顯的性能提升,當然由於 Radeon 大約 9w 左右的功耗,這會使得機器略熱,但是完全能接受。

當然如果硬要說有 GT2 有提升,大概是 Sierra 改進了一部分動畫所致,這點在原來的 Mac mini 能感受到。

最後從很無聊的地方考慮,大概就是更加 「Pro」 了。以及倒是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換成「為什麼 Apple 不將屏幕物理解析度提升至 3360 by 2100 ?」其實看看 iPhone 這邊基本就知道了。


蘋果就是這麼幹了,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15寸也是有神人Windows下1080p不開DPI縮放的……也許是想和MacBook Air統一吧,13寸1440*900,原本13寸MacBook Pro是1280*800,然後這種大小等比例到15寸上,Retina的基準解析度就變成這樣了……

好處肯定是有的,元素變小了以後,工作空間就大多了。對於Pro用戶是好事。這也是在之前的非R屏MacBook Pro上很多人選擇定製高分屏,以及前兩代R屏MacBook Pro上有人手動改基準解析度的原因。

但這麼說其實不太準確,這一代物理解析度並沒有改變。這實際上是「看起來像……」,和更改DPI差不多是一個意思。


有種調到800×600(跑)


我自己回答一下,不然問題沒人理睬了。

原本我以為有蘋果的特別用意,但是很明顯,字體特別小,知乎的頁面得開到125%才能看清楚。回到原來的15寸Retina的1440*900呢,我覺得其實是最好的,基本就是2880*1800的二分之一解析度,是整數倍縮放,UI是很清楚的。

估計,是覺得工作區域需要更多的顯示內容而做的妥協。


跟此問題下的其他回答不一樣的是,我想說點兒反面的東西,供大家參考,我的是rMBP13,以下舉例未說明的都是13的情況。

一句話結論就是,解析度改動僅僅是默認邏輯解析度更高,效果和老款rMBP手動更改解析度效果相同,蘋果沒有(也沒法)做更多的工作,若整數倍解析度設置,對於少量應用效果依舊無法完美。

首先明確概念,物理解析度上,13寸是2560x1600,15寸是2880x1800,指屏幕上就有這麼多像素點。

macOS中的解析度選項,我暫且稱之為「邏輯解析度」,例如13寸可選1680x1050、1440x900、1280x800和一個更小的記不清了,這指的是在傳統非retina屏幕上能夠顯示多少的內容,例如設置成1440x900的時候,顯示內容和13寸Air是相同的。但在macOS中顯示輸出給顯示器的信號永遠是2560x1600,macOS通過重新調整程序界面元素的大小,實現邏輯解析度的效果,並且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損失畫質。

你會看到,不論設置成那種解析度,元素邊緣都是清晰銳利的。這種情況適用於覺大多數native的macOS應用程序,比如瀏覽器、媒體播放器等等,猜測可能是適用於所有基於Cocoa開發的圖形應用程序吧。總之,可以說效果非常好。

但如果不是上述情況的應用程序,不是Cocoa App,就很難說。

我遇到過兩個情況,一是遠程圖形操作,包括遠程連接和X11運行遠程圖形應用。例如VMWare遠程虛擬機,遠程工具會使用邏輯解析度,我的情況就是把1440x900的界面顯示在2560x1600的屏幕上,不是整數倍無法點對點。尤其VMWare,我把虛擬機設置成2560x1600期望點對點輸出,都是糊的,我都不知道為什麼糊。Windows的Microsoft Remote Desktop好很多,不受macOS解析度設置的影響,任何常規解析度都是儘可能好地顯示在屏幕上,但不支持HiDPI,遠程內容大小只能是100%,是個遺憾。

X11使用Xquartz,一般人用不到這東西,程序員可能會吧,我的工作代碼在遠端Linux虛擬機上,IDE也是,如果像老機型一樣解析度設置為1280x800,畫質沒問題,4個像素還原一個像素的內容,雖然大果粒,很清楚,但可以顯示的內容太少了。如果設置成1440x900,工作面積基本夠用,字體就有寫虛了。受於屏幕物理限制和X11協議限制,這方面沒有完美解決辦法。我最近在試著研究有沒有辦法用mac本地的PyCharm編輯遠端的文件,若看官有相關經驗,請務必告訴我,謝謝。。

(順便吐槽Xquartz這個應用好像還是蘋果第一方的,爛的一比各種bug,作為POSIX平台的相關產物還沒Windows下的X11客戶端好用。。。甚至看更新日期感覺可能是停止維護了)

第二個是一些全屏遊戲,實際上這個看起來影響很小,以至於可以忽略,也只有遊戲內有大量文字的時候才會覺得比較不爽,原理和上述相同,總之不追求畫質的話,系統和遊戲都設置成1280x800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除此之外,對於我沒用過的應用來說,理論上不是通過Cocoa做GUI的應用可能都會有這個問題。

對於蘋果,若想提供更多的工作面積,最完美的辦法應當還是提升物理解析度(13寸到2880x1800,15寸到3360*2100)

最後我也有些後悔因為HD530太弱Win下獨顯太熱放棄15寸,外接個顯示器iris 550也不是說就不卡,很多情況下也掉幀。按說iris 550性能相當強勁了,所以能說macOS代碼質量下降了么。。。說道外接顯示器還有鏡像兩個顯示器滑鼠位置不一樣的bug。。。


得益於顯示核心的進步,如今可以無壓力渲染 3360x2100 解析度。因此最終可以保持與上一代 MacBook Pro 高解析度屏幕版本一致的縮放比率。(上代 15 英寸 MacBook Pro* 可提供的原生屏幕解析度為 1680x1050)

需要注意的是,屏幕物理解析度沒有改變。Apple 只是在保證使用體驗的前提下把一個 3360x2100 的畫面填入了原有的屏幕。

*此處的「上一代」指 2009 年後未配備 Retina 顯示器的一系列 MacBook Pro。


在 Apple Store 看到 New MacBook Pro 的第一眼,我竟然跟旁邊的店員驚呼了一句:卧槽,PPI 變高了??


我覺得是配合P3顯示屏的需要。


15款mbp15的路過, 我一直在用「看起來像1680x1050」顯示模式。

因為15款15寸預設的那個解析度(看起來像1440x???的那個)雖然看起來更精細, 但桌面顯示的範圍實在太少了, 辦公時很局促。

雖然15款15寸預設的解析度下運行更順暢。


沒有啊,我的推薦解析度是2800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蘋果公司不將 Mac 的 command 鍵和 control 鍵合併?
用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15" 下載電影,應該選擇什麼格式和解析度?
如何充分使用 Mac Pro 2013,發揮其性能?
現在能買到適用於 iMac 21.5 寸的 VESA 壁掛支架嗎?
有什麼辦法能在 iWork Pages 里為中文和英文設置不同的字體?

TAG:MacBookPro | Mac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