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深紅州和深藍州是怎樣形成的,有何歷史因素?


前言: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毛澤東

美國的政治史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口水換來的,下文比較冗長,也請見諒。

第一代政黨體系

美國剛建國的時候,兩個黨派分別是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民主共和黨是由Thomas Jefferson 和James Madison創立的,他們強調州權,反對聯邦主義和「一國」思想。支持者主要是貧下中農和勞工。他們反對由財長漢密爾頓炮製的第一代美聯儲,反對聯邦黨人的「親英」行為(當時漢密爾頓與英國簽訂「傑條約」),認為法國才是真正值得結盟的民主國家。當時的民主共和黨在南部有著強大的根基,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由東北大工商業者撐著形成鮮明的對比。

雙方真正第一次的衝突發生於1798年,由當時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以及聯邦黨人總統約翰·亞當斯支持通過了Alien and Sedition Acts (《關於制止外國人反美及煽動叛亂法》)。法律出台後,不少實權派人物被捕,其中包括國會議員、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孫子,等等。Jefferson和Madison則反制讓肯塔基州和弗吉尼亞州出台法律斷定Alien and Sedition Acts違憲,創下州府宣布美國國會立法違憲的先例。1800年的總統選舉,Jefferson成功翻盤擊敗亞當斯成為美國總統。但搞笑的是,當時美國憲法規定,總統選舉人可以投兩票,並且最終是按照得票最高和得票次高來確定正副總統人選的,而非正副總統在一張選票上。聯邦黨人控制國會,而恰巧得票數最高的兩人,同為民主共和黨人的Jefferson和阿龍布爾的票數打平。聯邦黨雖然不喜歡民主共和黨人,但在票數一樣的Jefferson和阿龍·布爾間,他們情願選擇布爾。眾議院進行了35輪投票,最終Jefferson都沒有過三分之二,最後是漢密爾頓妥協了,認為這麼下去實在太難看,最後Jefferson當選,結果沒想到布爾因此結怨並與之決鬥,終結了他的性命。除了這些狗血劇以外,可以從選舉圖可看出,當時民主共和黨的根基在南方,而東北則清一色支持聯邦黨人。

可以說漢密爾頓的死奠定了聯邦黨衰弱的基礎,但是兩黨仍有對峙。Jefferson的出色表現使得他毫無懸念的連任,而1808年他的好兄弟Madison又接過衣缽,以至於他的副總統搭檔George Clinton成為歷史上位數不多的總統換人但副總統依舊的例子。然而1812年,歐洲大陸的拿破崙戰爭也同樣影響到了美洲大陸,英法之間的爭霸直接影響到了美國的利益,1812年6月美國對英國宣戰,但民眾普遍厭戰,導致Madison當時的對手,聯邦黨人DeWitt Clinton人氣上升,以至於最後1812年的選舉結果是Madison僅以50.4%的總票數獲勝(儘管選舉人票仍然領先很多)。1816年的選舉,Madison時代的國務卿門羅,攜著1812年戰爭美國抵抗住英國侵略的餘威,門羅大勝聯邦黨候選人,進入史稱「自我感覺良好時代(era of good feelings)」。而聯邦黨人的根基日益衰弱,到了1820年居然沒有任何一位總統候選人前去挑戰門羅。美國第一次政黨體系宣告終結,但新的時代馬上到來。

第二代政黨體系

1824年的總統選舉成了民主共和黨的黨內選舉大戰,賽前普遍被看好的安德魯·傑克遜雖然贏得了多數票,但未贏得選舉人多數票(四個總統候選人),因此進入眾議院階段,眾議員們紛紛選擇建制派的昆西·亞當斯,使得傑克遜成為第一個多數票卻落選的總統候選人。但事實上,兩個人已經代表了民主共和黨內部的決裂——一部分人是北方工商業人士為主的北部民主共和黨人,而另一部分則是以南方種植園主的南方民主共和黨人,雙方進入僵持其實在1820年早已種下禍根。1820年美國國會中的擁奴派和廢奴派達成了「密蘇里妥協」(Missouri Compromise),北緯36度以北的為禁止蓄奴的自由州,而為了平衡自由州和蓄奴州的數量,甚至從原馬薩諸塞州北部挖出了一塊新的地方——緬因州。而這次政治妥協,Henry Clay 功不可沒,他時任眾議院議長,是一個能夠調節雙方矛盾的人,但他選總統運氣不佳,居然選舉五次都沒有能夠成功。而調節矛盾也只是暫時的妥協。

說到安德魯·傑克遜,他的政治生涯的前半段都是在軍旅度過的,他曾在美國獨立戰爭中遭英軍俘虜,也在1812年戰爭率領民兵抵抗英軍入侵,是一個民族英雄。但政治家們都對他抱有成見,其中Jefferson就認為他是「最不適合當選總統的人」。1828年的總統選舉,安德魯·傑克遜早已與政敵昆西·亞當斯決裂,而他的黨派也第一次改組為民主黨,而他的對手亞當斯的黨派則史稱國民共和黨。亞當斯的選戰策略也是十分噁心,說傑克遜老婆是他搶來的,但事實上是因為傑克遜老婆的前夫沒有合法履行離婚手續所致,這也使得傑克遜十分頭疼。最終傑克遜的老婆因不堪壓力,於1828年去世,這也使得傑克遜對國民共和黨恨之入骨。有意思的是,當時傑克遜和亞當斯已經形成了部分無產(民主黨)和有產(國民共和黨)的差異,但事實上這種分野並不十分明顯。傑克遜最後大勝亞當斯,成功當選總統,而他也成了史上最有爭議的幾位美國總統之一——他廢除了美國第二銀行,因為認為央行的設置違憲且有國家財力過度集中的危險。並且頒布惹人爭議的印第安人遷徙法案。然而他的政敵也在快速集結,前面提到的Henry Clay和多位權威人士組成輝格黨,其實就是一個反傑克遜大聯盟。其中的標誌性事件,便是拒行聯邦法危機(Nullification crisis)。當時的南卡羅萊納州經濟運行困難,而普遍都在指責1812年戰爭所推行的高關稅政策(主要用於鼓勵美國製造)。而南卡甚至要通過在州法院宣布違憲的方法來去除高關稅政策,直接的結果便是傑克遜總統和副總統Calhoun的矛盾激化,Calhoun後來直接辭職。由於傑克遜堅持搞關稅,因此與南方部分支持州權至高的人士結下樑子,亦導致部分南方人士加入輝格黨。從經濟政策來講,輝格黨的黨綱支持的是"American system",其實回到了聯邦黨人的思維——一個強有力的央行、高低價以支持財政、加強基建建設,力求快速推進工業化,與之相對,傑克遜支持的則是保持簡樸的經濟體系,支持勞苦大眾,以對抗可能對民主帶來的腐蝕,兩者是根本的主義之爭。

然而輝格黨人中的南北兩派也在隨後的歷史歲月中因為蓄奴和廢奴而分裂。1852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皮爾斯以風捲殘雲之勢大敗輝格党參選人斯考特。而在1854年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州法案中,居然有議員提出由新加入的堪薩斯和內布拉斯加州居民自行決定是否廢奴,導致輿論大嘩。而林肯所代表的北方輝格黨人自然反對這一法案,後來自行組成新共和黨,南方輝格黨人支持蓄奴,組成了短命的美國人黨。而除此之外,因為大量愛爾蘭裔的天主教徒移民美國後,成為民主黨的主力,有一群非天主教徒組成了Know nothing party (一無所知黨),主要是為了反對天主教徒和反移民的雜牌勢力組成,居然在一年中黨員從5萬人躥升到一百萬,後世只有川普能匹敵之。但他們的主要政治人物因在廢奴問題上再次出現搖擺,而導致內部分裂而瓦解。第三代政黨體系孕育而生。

第三代(四代)政黨體系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成為第一位共和黨總統,而當時共和黨的根基卻是在北方,隨之而來的就是南方蓄奴州因林肯鮮明的觀點而脫離聯邦,最終導致內戰爆發。隨著北方最終戰勝南方,以及林肯的聲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所在的共和黨在接下來的30年內,僅僅讓民主黨執政兩次。共和黨的黨綱其實繼承了聯邦黨人的衣缽——國家銀行、鐵路建設、社會福利開支等等。而從地域劃分上,當時的民主黨主要票倉是在南方和中部,而東北和西部州份則是共和黨的大本營。

(紅為共和黨,藍為民主黨,正好與現在形成一定對照)

30年後的1896年,這種較為穩定的第三代政黨體系受到了衝擊——共和黨候選人Mckingley主要以工商業者、技工和富農為主要票倉,但與之相對的William Jennings Bryan則以勞工和無產階級作為票倉。在1893年美國經濟出現嚴重衰退,Bryan指責共和黨通過權貴以控制貨幣供應的方式來減少社會流動性,抑制普通民眾的上升空間。然而Mckingley的競選經理馬克·漢納是一個天才,他使用了媒體的力量,通過彩色單張大肆宣揚Mckingley的理念,最終獲得成功。

除了威爾遜總統以外,直到大蕭條以前,共和黨長期執政。在這三十多年間,美國的國力空前提升,居民財富也得以增加,但問題也最終累計下來,導致了金融市場的崩盤。這裡必須還需要提到此前擔任總統的老羅斯福,因不滿共和黨選擇保守的塔夫特而自行組成進步党參選總統,最終獲得6個州88張選舉人票,還高於塔夫特,儘管最後輸給了威爾遜。但老羅斯福這股清流所代表的共和黨的進取人士很難與保守派達成共識,以至於後代的共和黨領導層清一色都是保守派人士。

第五次(第六次)政黨體系

大蕭條中斷了共和黨長期執政的迷夢,隨著羅斯福在大蕭條中的國家主義政策並長期連任,民主黨在此後的三十年間幾乎壟斷了總統寶座。民主黨的左翼經濟思想團結了勞工階層、天主教會、少數族裔。但在黑人問題上,民主黨自1870年來的根基卻一直是以南方白人為主,使得種族歧視政策一直繼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黑人軍人通常被隔離開來。而即便是認為是人民聖主的羅斯福,在他的新經濟政策中也將黑人排除在外。而民主黨甚至有自己的「南方集團(Southern Bloc)」, 直至1964年民權法案在國會立法時,依然使用filibuster阻撓議案通過。因此在第五代政黨體系的時候,民主黨依然代表著南方權益,然而這一切在民權法案之後便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而1968年的選舉則是這一切變化的轉折點。

1968年的選舉充滿著變數——美國陷入越戰泥潭,馬丁路德金被刺以及前總統約翰遜因反戰呼聲沒有參選總統。尼克松的參選充滿著挑戰——喬治·羅姆尼(米特·羅姆尼的老爸)首先挑戰他,並且呼聲很高,但他在發表「尼克松被軍人洗腦」的言論後遭到眾人指責而退選; 紐約州州長洛克菲勒(頗似今日的布隆伯格)也被共和黨中的反戰派推舉為共主,但他遲遲不參加宣戰,導致其最終出具;而時任加州州長的里根也參與初選,他顯然根基不是尼克松的對手而敗北。但除了尼克松和民主黨的候選人,副總統Humphrey之外,有一個原民主黨的支持種族隔離制度的喬治·華萊士橫空出世。華萊士是當年的川普,他風靡於南方,且受到年輕人的支持,且他從北方和東北的勞工手中搶到很多選票,直接影響到民主黨Humphrey的選情。尼克松洞悉了此中的矛盾,他的政策並沒有直接傾向北方的大資產階級(傳統票倉),而是更傾向於南方的保守白人勢力。華萊士因為也主攻這群人,導致尼克松不得不和他在這塊競爭票源。尼克松使用了大棒言論"Law and Order",企圖吸引傳統白人選民向他靠攏,結束美國暴亂頻發的局面。但尼克松卻也反對種族隔離,支持以教育取代隔離來作為解決方法。Humphrey一開始選情大幅落後,然而他反彈的勢頭也誰都沒有料到——他攻擊華萊士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且反應了美國最陰暗的一面;他將自己的政策與約翰遜總統區隔開來;而華萊士選擇的副總統LeMay居然說出應該在越南使用戰略核武器,使得其名聲大跌;但尼克松也有備而來,使得這次選戰異常接近。尼克松最後在加州、俄亥俄以及伊利諾伊州以不到3%的優勢險勝,最終僅以不到1%的選民總數力壓Humphrey獲勝。但由於Humphrey的選舉人票不到35%,使得眾議院部分議員企圖出台法案終結選舉人制度,終告失敗。

(下圖為華萊士)

1968年民主黨的Humphrey僅獲得其傳統白人票倉不到10%的選票,卻有九成多的黑人選民投票他當選;而尼克松則在農村地區以及南方白人地區搶到比Humphrey更多的選票,這也是歷史上的頭一遭。在1972年的選戰中,尼克松攜著越戰終戰,與中國建交以及在經濟方面的出色表現,使得其近乎橫掃大選,獲得520張選舉人票。然而尼克松由於水門事件被彈劾而於1974年辭去總統一職。

1976年總統選舉,被視為「局外人」的民主黨人卡特獲得大部分支持,而由於他是喬治亞州人,他在南方的支持度仍然相當之高,他也成了德克薩斯、密西西比、阿拉巴馬以及南卡羅萊納州迄今最後一次選擇一名民主黨人作為總統。

在里根擊敗卡特成為1980年美國總統之後,有很多人開始注意到大選時各州的一些傾向性。但也總是有例外,例如阿肯薩是傳統意義上典型的紅州,但柯林頓曾是該州州長,因此在他兩次大選中都是藍州;密歇根從尼克鬆開始五屆都是選擇共和黨人,但從柯林頓開始六屆都選擇了民主黨總統,這次卻又可能選擇川普。加利福尼亞在老布希之前一直是紅州,但柯林頓當選後便一直選藍。北卡一直選紅,但08年選了奧觀海,12年卻又選了羅姆尼。

但總的來說,共和黨的進步、自由人士早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洗刷乾淨;同理,比較保守的民主黨人士,甚至是南方白人民主黨人也在多次選舉中被排擠殆盡。原本創黨時候,反對奴隸制、反對南方守舊勢力、崇尚國家權威的共和黨人,居然走向了保守和與歷史上傳統南方民主黨人結合;而因循守舊的民主黨人,卻因為民權運動以及美國城市化進程的迅速拓展而成為了相對追求政府干預主義,關心少數族裔的所謂"進步勢力"。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向以"進步"為宗旨的民主黨人,居然在此次選舉中淪為了建制派的代表,而共和黨卻回到了老民主黨那種代表勞苦大眾的非建制本色。此中陰陽倒轉,真當令人百感交集。

(先更新到這裡)


現在的紅藍分布,基本上是按照產業劃分的,傳統產業的地區(比如中西部),基本都是紅的,新興的高科技、金融產業地區(比如加州、華盛頓州、紐約、新英格蘭、伊利諾伊)基本都是藍的。

圖片來自538

有一個很簡單的區分:靠水的多半藍,不靠水的多半紅。(不是100%準確,但覆蓋了大部分州)

原因已經分析得很多了,主要是因為全球化產業分工導致的利益不一致。

不過,本次支持川普和希拉里的也並非是嚴格的紅和藍之分,還有其他很複雜的訴求:教育、治安、移民、宗教、自由等等,所以才會這麼跌宕起伏、撲朔迷離。

我已經很久沒看美劇了。


先貼個有趣的圖

這個CBS在1980選舉時貼出來的,共和黨的里根(Reagan)是藍色,民主黨的卡特(Carter)是紅的。這和現在的顏色代表完全是反過來的。其實在90年代後,藍色代表民主黨,紅色代表共和黨的約定俗成才定下來。從下邊的表可以看出:

這個和本問題有關係嗎,答案是有。這關係到深紅,深藍到底指的是什麼。深紅是支持共和黨,還是支持偏右的政治主張,這兩點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在70年代以前,民主黨,尤其是南方的民主黨(被稱為dixiecrat),在社會問題上是比共和黨偏右很多。所以,如果深紅是指支持共和黨,那麼在70年代以前,南方的很多州是藍的。但是如果深紅是指支持偏右(尤其是在社會,種族問題上)的政治主張,那麼南方就是紅了上百年了。

為了避免這一矛盾,我們就用92年作為分界線,之後每屆都投民主黨的為深藍州,都投共和黨的為深紅州。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深紅州大概有兩塊:深南部(deep south)和大平原和山區州(great plains mountain states)。深藍有兩塊:新英格蘭擴散開的東北部,和加州為主的西部沿海。

紅州為什麼紅,藍州為什麼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人口密度/城鄉差異

先來看張圖

這是2016年選舉,按照人口密度來看的結果。可以發現人口密度越高,越有可能投藍。藍州普遍都是人口密度比較高,城市人口占多數的州,而紅州則相反。這種相關性如此之高,以至於紅州中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大城市都是投藍的,比如說德州的奧斯丁,達拉斯。

至於為什麼人口密度和偏左正相關,有觀點認為美國越來越物以類聚,受過高等教育的,喜歡多元文化,世俗文化的年輕人更多的選擇了都市。具體可以參照Bill Bishop的"The Big Sort"。以及Pew Research的關於偏左、偏右人對於居住環境偏好的調查報告:

也有觀點認為不是人改變城市,是城市改變人。在多種族,人口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們更多接觸不同觀點,變得更容易接受左派的例如文化多元等價值觀。而在鄉村居住的人,恰恰相反。

2. 宗教,文化傳統等歷史因素

新英格蘭地區是傳統的藍州,這和他偏左的歷史傳統是密切相關的。佛蒙特(Vermont)和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是大農村,和南方和中西部的一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沒什麼區別,但是這兩個地方的鄉村也投藍的居多。所以在新英格蘭地區,歷史,文化的傳統對人們的政治左傾影響大於了農村這一地域的影響。

相對應的南方,雖然很多州是很窮的州。按理應該偏藍,喜歡民主黨的輔助窮人的經濟政策。但是文化上的偏右,讓他們投票的時候依然是投給共和黨了。有一本挺有意思的書,叫「What"s the Matter with Kansas」,描述的就是這個現象。

有學者追溯美國殖民時代到內戰前的各區域的文化傳統,來解釋現在這些區域的政治傾向。例如Colin Woodard的「American Nations: A History of the Eleven Rival Regional Cultures of North America」。談到了清教徒的傳統,宗教理念對新新英格蘭地區偏左的影響。以及南方種植園經濟,以及貴族文化傳統對南方偏右的影響。

3. 移民/族裔人口結構

歷史上,移民就對各個州的政治的政治傾向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帶來的文化習俗,宗教傳統方面的影響基本可以被以上第二點涵蓋。這裡要講的是近幾十年來移民,人口結構的改變對各州偏紅偏藍的影響。

最典型的代表是加州,現在如此藍的加州在80年代前都是紅多藍少的。但是隨著少數裔移民人口(拉美裔,亞裔)的增加,加州急劇偏左。90年代共和黨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拒絕非法移民後代醫療和教育的法案,讓共和黨盡失移民人心。

共和黨反移民的政策也可能讓他逐漸失去一些原先是穩定的紅州,例如德州,如果德州的族裔人口比例按照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十幾年後就會是另一個加州。

4. 經濟結構

藍州的經濟以金融,教育,科技為主,紅州的經濟以農業,礦產/能源等為主。這樣的經濟結構的區別對政治偏向有什麼影響呢。

一是職業的政治偏向,如果有一個州的居民全都是新聞工作者,那這個周無疑是個藍州,參照下圖

藍州中這些學術界,娛樂業,科技之類的都是偏左的。而紅州中這些能源,採礦的都是偏右的。具體參見下圖:

二是對政策的偏向,尤其是對於環境政策問題上,下圖可見高碳排量的州基本都是紅州,低碳排量的州都是藍州。

總結下來,一個州是藍是紅是由各個因素綜合形成,有百年的歷史因素,也有近幾十年的新發展。很多新發展有可能把原先藍的變紅,也可能把紅的變藍。前邊提到的德州變藍就是可能性之一。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再次發生類似70年代南部民主黨重新調整政黨歸屬的事件,如今trump在很多經濟問題上就很左,所以以後共和黨在經濟上變左不是沒可能。當然可能性不大,這種經濟左,社會問題右的組合方式需要的意識形態很難在美國達成。民粹主義可以暫時把這兩者統一,但是無法長久的維持。

----------------------------------------------------------------------------------------------------------------------------

有回答中提到70年代,南方的黨派屬性的調整(從民主黨到共和黨),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歷史事件造成:

一是,60年代的民權運動,北方的民主黨在對待黑人隔離問題上和南方的民主黨分歧越來越大,以至於在民權法案後,兩者分裂,南方民主黨基本併入共和黨。據說,在約翰遜簽民權法案的時候,說了一句"I sign away the south for a generation" (我這一簽,把南方一代人的選票都簽沒了)。

二是,共和黨和福音派(evangelicals)的聯姻。福音派是美國新教教徒中比較宗教保守的一派。在卡特的第一次競選中,大多福音派是支持民主黨的卡特。但是在80年的選舉中,福音派的一些宗教領頭人,著名的有jerry falwell, 開始增強他們的政治力量,和里根結成聯盟,成功地為共和黨在福音派的信徒中拉到票。南方是福音派的聚集地,所以南方也從此長期被共和黨佔據。


昨天華州突然淡紅了……

(陷入恐懼)

雖然最後還是藍了


先上圖(來自維基百科)

紅州(一般分布在南部和中部)代表支持共和黨,藍州(一般分布在西部沿海、東北部沿海和五大湖畔州)代表支持民主黨。共和黨主張保守主義,民主黨主張激進自由主義。其中的深紅色和深藍色分別表示相對堅定的支持各自認同的政黨,所以美國大選候選人基本上不用去深色州拉選票,反而花大精力去搖擺不定的淺色州拉選票。

深紅州和深藍州的由來與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成因和發展有著較大關係。

引用一段吳軍老師在《矽谷來信》中寫的關於美國大選的其中一篇文章中的片段,我覺得應該闡述的比較透徹。


英國幽靈選票區域以前是大票倉,人口隨產業轉移顯得很少被廢除,美國可以保留下來作為政治籌碼


南北戰爭時共和黨是北方,民主黨是南方。但現在居然反過來了。


和貧富有點關係

現在海岸線是第一生產力

美國東西兩條海岸線一帶和五大湖沿岸經濟比較發達,內陸相對落後

民主黨更偏向於公平,共和黨更偏向於效率

因此富人更愛公平,窮人更愛效率

不過還有某些特殊群體,他們雖然窮,但也不愛幹活,更愛福利較多的公平性質政策


所謂紅籃就是指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個政黨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民主黨代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而共和黨代表來自基督教傳統的保守主義。

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雙方有分歧。比如對待同性戀,保守派反對同性戀,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罪惡。還有婦女墮胎,保守派也認為墮胎應該為非法,而自由派認為應該讓婦女有選擇墮胎的權利。再有,保守派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能成立,等等。

自由派秉持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所以社會上受歧視和壓迫的邊緣群體多數是民主黨的支持者,如少數民族,婦女,窮人和勞工,以及同性戀者等等。美國長期以來是一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為主體的,所以象猶太人以及屬於天主教徒的愛爾蘭人也曾經是受歧視的,所以他們多數也是民主黨人。此外社會是比較開明的人,比如年輕人,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多數也接受民主黨的意識形態。

共和黨的支持者主要是白人,男子,生活在農村這這比較鼻塞的地方,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或者是有錢人,總之思想比較保守僵化。

這就解釋了民主黨的支持者多數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以及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共和黨的支持者主要在農村。這是因為一方面少數民族特別是移民,集中居住在城市,另一方面思想比較開放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比較傾向於去城市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工作和生活,此外在城市生活,見多識廣,也促使人變得比較寬容和開明。

因此你看到,美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北以及西海岸,基本是籃州。事實上,美國人均GDP最高的10個州,有7個是籃州,其他三個分別是阿拉斯加州,北達科塔和懷俄明。這三個州人口只有幾十萬,經濟主要靠石油,頁岩氣和旅遊。而人均GDP最低的10個州,有7個屬於紅州,2個搖擺州。


共和黨較偏向保守傳統,低稅收低福利小政府,而南方一直有種植園農場主時代延續下來的傳統價值觀。

民主黨較偏向激進開拓,更強調平等,保護低收入者,提高稅收福利,而東北部五大湖向來是產業工人、移民、小商人聚集的地區。至於西海岸,新興科技產業較多,跟民主黨更投契。


推薦閱讀:

對Hiltary和Trump都不滿意的很多人會傾向投票給民主黨,美國民主黨的影響力比共和黨大很多嗎?
民主黨偷取 Bernie sander支持者的錢,這樣在民主國家是正常的嗎?
如何看待深紅的猶他州出現希拉里與特朗普選情膠著的狀況?(猶他州自1964年以來就沒有投向民主黨)?
桑德斯的支持者們如何看待桑德斯在 DNCLeaks 之後依然背書希拉里?
如何看待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凱恩的兒子被美國檢方正式起訴?

TAG:美國 | 共和黨美國 | 民主黨美國 | 美國大選 | 美國的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