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車「好」到什麼程度了?

好像大家更願意討論我們自主品牌和一流大廠的差距

想知道我們自主品牌現在「好」到什麼程度了?這裡的「好」是褒義。有哪些技術已經領先了?


2016.11.28

更新了,更新了!應小盆友們強烈的要求,我來噴(lu)一噴(lu)這個上汽通用五菱。哈哈,你是鬥不過我的五菱宏光的!

剛坐過你的車,我發現一樣東西,你每次過彎都很不自然。雖然你這輛車的馬力很大,不過車頭很重,秋名山上那麼多急彎,你每次入彎,就一定會推頭,尤其是最後那五連髮夾彎,你每次都拿不準最好路線。除非你能克服這個問題,否則你是鬥不過我的五菱宏光的……

五菱是個什麼鬼?等我細細和車友們扯一扯。

先給你們裝個B!蛤蛤蛤!

地球上最重要的汽車,中國的五菱之光能否拯救通用?

這款車在全球創造出單月最高銷售記錄, 是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車!在中國汽車總銷量中的佔比,2015年其佔比高達8.3%。什麼概念?全國平均每賣出12輛車當中就有1輛五菱品牌的汽車!換句話說,五菱就是汽車界的沙縣小吃!

我們來稍稍梳理一下五菱的戰績吧!

第一戰,五菱勝!

第二戰,平!

第三戰,五菱勝!

第四戰,五菱勝!

四戰,三勝,一平,不服來戰!

我就問你怕不怕!

不服再來,過河,連勞斯萊斯也不怕。

我大五菱深藏功與名。

五菱這麼牛B,它是怎麼誕生的?是何方妖孽呢?

這話就要從60年代的日本說起了。

那時的日本已經完全從戰爭的創傷中走了出來(話說,我們才是受害者好不?),經濟發展迅猛,日本人對微型汽車的需求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60年,大發Hijet下線

1961年,鈴木Carry面世

1966年,三菱LT30發布,這貨也就是今天所討論的五菱宏光的祖老爺爺。

他們分別長這模樣。

大發

鈴木

三菱

而後發展為這個樣。三菱L100

沒錯,以上的車除了三菱LT30我們沒生產過,其他車型,都為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事業發揮了應有的光和熱。那時的日本和我國的關係相當親密,民間經濟上,文化上的熱切往來是如今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也不知道現在的逢日必反的鍵盤俠,看見這番歷史,做何感想?

大發不用說了,京津地區只要上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黃大發,那是整整一代人對低端計程車的集體記憶。

這個鈴木可就慘了,前前後後被好多中國廠家仿製,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長安。當然,柳州拖拉機廠也仿製過,不過生產工藝不行,只造了3-4千台。這個拖拉機廠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五菱的前身。

最後這個三菱L100,被五菱的前身柳州拖拉機廠看中,不斷的從日本三菱引進技術和設備。所以五菱之所以叫五菱,就是比三菱多倆菱。

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啊啊五環,你比三環多兩環。

這個山寨的柳州五菱是怎麼走上正軌的呢?其實還要從他的一次經營危機說起。

自從生產了微面,五菱就不斷的從三菱吸取營養,什麼衝壓線,自動焊裝線,塗裝線,來者不拒,當然,我國當時的經濟環境也決定了這個造型和價格的微型車,註定賣得很好。

抖起來的五菱為了保住僅次於長安的微面界老二的地位,趕緊又從日本淘新技術。這次,生產出來一款俗稱叫五菱子彈頭的車,話說這是當時全中國最高端的微面。不作死就不會死這是鐵律,這車1.3排量,手動四擋變速箱,七座,中置發動機,後驅,在03年以前賣11.4萬……我一口老血噴在地上,一台稍稍高端點的小面,賣11萬,當我沒看到。

微面市場日漸式微,五菱上下集體迷失。不得不說,整個五菱沒有像一汽那樣集體沉淪,而是選擇了更刺激的方式,這個選擇徹底改變了五菱人的命運。

2001年,五菱汽車以劃撥的方式正式與上汽集團合作。搭上上汽這條大船,五菱更有戰略意義的也引入了通用集團的投資,最終,2002年,上汽集團占股份50.1%,通用汽車占股份34%,五菱汽車占股份15.9%,組建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這次合資整合和奇瑞那次根本不是一個概念。五菱可謂是根紅苗正,為新中國生產過拖拉機,曾是全國拖拉機八大生產基地,胡書記和李鵬總理都親自視察過五菱。奇瑞個土包子,是為了取得7字頭的小轎車准生證才和上汽聯姻,屬於上杆子不是買賣那種。

而五菱則不同,五菱是主動尋求市場,渠道,技術和管理,合資之後的五菱開始了逆天的征程。

幾個月後,五菱之光面世,當時之光的質量相當不穩定了,用車人自己的話,跑冒滴漏,這可急壞了通用。於是通用利用自己管理和技術優勢,和五菱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技術援助。

十年後,也就是2012年,五菱之光站上了金光閃閃的領獎台,憑藉著上汽通用的渠道,憑藉著五菱,通用自身的技術優勢,質優價廉的五菱之光為廣大還沒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提供了可靠的事業夥伴,有多少中國人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和事業夥伴五菱之光,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這樣的故事恐怕浩如煙海。

上汽通用五菱合資後幾乎踏對了每一步,五菱出品,必是精品!曾經的微車老大長安也被五菱虐成渣渣!

2007年B系列發動機下線。

2008年五菱榮光下線,五菱榮光的軸距達到了恐怖的2700mm,和主流緊湊級轎車的軸距相同,可以想像,其內部空間是多麼恐怖呀!

2010年,五菱宏光面世,也就是這台車,日後創下了人類歷史上月銷量最多的記錄。

4.48萬-6.08萬的超低售價,搞得我都想弄一台。B系列發動機配合那渾身舒爽的5速手動變速箱,0-60公里時你根本察覺不出來這是一台1.4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動力強得讓你錯以為可以秒天秒地秒空氣。

同年,寶俊品牌創立,這貨日後也成長為超級國民車工廠,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提供質量更好的國民車。

2013年,上汽通用五菱迎來了自己的第1000萬台汽車下線的大慶。是的,奇瑞也僅僅是在2015年才站上了500萬台的那條線,在銷量上,五菱是當之無愧的冠軍!說起五菱,我覺得更像是大眾甲殼蟲之於德國,福特皮卡之於美國,一干k-car之於日本,伊蘭特之於韓國。

五菱還原了汽車工具的本質,堪用,可靠,便宜,好修。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對於還不算富裕的中國,真可以說是恩賜。話說,胯下一台五菱車,走遍中國都不怕。五菱可以拉貨,坐滿七人也依然虎虎生風。五菱省油,每公里6毛錢,五菱好修,假如一家連五菱都不會修的汽修店,那就沒有幹下去的必要了。不會修也不怕,發動機抱瓦了,想大修就大修,不然換台新發動機,也不過一台水果手機的價錢。(五菱之光更恐怖,換台發動機就是一台華為的錢,換個前杠原廠的才260元,便宜得我都想哭呀。)

五菱融進了中國人的血液中,成為新一代中國人全國的記憶!

~~~~~~~~~~醜陋的分割線又來了~~~~~~~~~~~~~~~~~~~~~~~~

下面才是頭!

o不請自來,臉皮就是厚。吼吼吼。

先說說自主品牌的黑歷史,然後再談談自主品牌的優勢之處,再展望一下未來,意淫一下。

在我的印象中,自主品牌最早的,銷量最好的是奇瑞,說到奇瑞,不得不說到尹同躍。

老尹,土鱉頭子,84年合肥工業大學畢業,早年在一汽任車間主任,屬於技術流,戰鬥力8

時任蕪湖市市長的詹夏來想把蕪湖打造成汽車產業城,無奈,那時的蕪湖的汽車工業底子十分薄弱,資源數值為1.

奇瑞之前,蕪湖人也造過汽車,那時造汽車是啥樣子呢?大家聽說過蕪湖特種車輛廠嗎?那通寶汽車呢?

大概就是這麼個玩應兒(據說這是03款)

其實這離真正的打造汽車產業還差得遠,這車僅僅是6打頭的微型車,廉價,低質,絲毫沒有品質感,競爭力低下,一個詞low。

蕪湖人的嘗試並沒有結束,95年,三九集團(就是三九胃泰啦,廣告啦廣告啦,求充值!)也被拉進造車的大業中,虧了兩個億,建成了汽車基地,和義大利菲亞特集團談判引進二手生產線。可惜,項目報到國家,沒批。7打頭的車沒有準生證是不允許生產銷售的。於是和義大利談判的項目轉給了南汽(霧艹憑什麼?)

假如三九集團造車夢實現了,最初所造的汽車大概長這個樣子。

不過,雖然三九的汽車夢沒實現,而奇瑞的汽車夢卻實現了。

尹同躍辭去了一汽的工作,回到家鄉,拿著市裡批下來的30萬啟動資金,在平房裡開始了他的汽車夢。這種日子持續了兩年,奇瑞的命運在一次資源整合下被徹底改變了。1997年3月18日,安徽省和蕪湖市政府決定由下屬5家單位共同投資、註冊一家國有獨資的汽車企業,於是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了,這是奇瑞的前身。當年的一期工程主要是發動機、整車及剩下一些附屬設施。

奇瑞之所以能叫奇瑞,也經歷了一番曲折,當時奇瑞差點叫了成功,或者九華,不過經過詹夏來的拍板,最終定名為奇瑞。

您以為公司成立了,就可以開開心心的生產汽車賺小錢錢了嗎

圖樣圖新破。

奇瑞面臨著沒有發動機的困窘。沒有發動機怎麼辦?找外國人買,他們不賣,不知道費了多少功夫,尹同躍找到西班牙人談,沒談成,找英國人,總算花了3000萬美金買了條二手的福特發動機生產線

沒有實力的憤怒是毫無意義的。本來奇瑞想著,這條生產線是交鑰匙工程,英國人高效的把一切都調試好,然後開足馬力生產發動機。呸,想得美,英國人可不是馬大姐,會那麼好心?以為做慈善嗎?英國人磨磨蹭蹭的安裝調試,不疾不徐,這真急壞了尹同躍,他和他的奇瑞急著需要發動機這碗米下鍋呢。

尹同躍最終趕走了傲慢的英國人,自己組織力量安裝調試,那50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是怎麼過來的,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他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不休的夜晚翻過了多少資料,我感同身受。

和自己設計製造不同,外購的二手生產線可是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完全吃透簡直太難了。發動機的鑄造,製造,組裝,調試,標定雖說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技術,但是在沒有原始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僅僅通過直觀的看,是完全不行的。

現代熱機本體上每一條加強筋,每一個工藝孔,每一個組裝面都是有其設計思路和經驗累積的,外人單憑圖紙,根本無法吃透這其中的奧秘。干過車工的人知道,兩個完全按照圖紙車制的精密零件表面上是一樣的,可實際的差距有可能非常大,想讓兩個零件差距儘可能小,那就需要經驗了。工藝孔怎麼加工,才能不影響本體的強度?沒有經驗,沒有設計思路,只能靠猜,猜對了就沒問題,猜錯了,輕則漏油漏水,重則短期內整機報廢……繼而夢碎。這僅僅是一台發動機本體,缸蓋呢?進排氣閥體閥座呢?軸瓦呢?曲軸呢?油水泵呢……更何況,奇瑞面對的是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生產線?一整條生產線呀!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工業底子薄幹什麼都難,沒有積累就是渣,沒別的,只有靠自己,靠民族自己的企業,不斷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才有可能翻越技術壁壘,甚至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技術壁壘。

1999年4月27日夜,奇瑞第一台發動機下線,並點火成功,距今17年。

發動機有了,奇瑞還沒有車身。當代汽車,車身的設計製造可謂是一個車企的靈魂,碰撞測試和車身輕量化以及車內空間優化等直接影響著一款汽車的市場前景。企業一旦有能低成本,高效率的設計出富有美感的車身,並有可控的高品質模具廠為之鑄模,可以說就可以生產汽車了。奇瑞買來了和當時大紅大紫的捷達同平台的TOLEDO,委託台灣生產車身模具,自己則負責總裝。

世紀之末的最後一個月的18號,第一台奇瑞牌轎車下線了。

現在回想起來,奇瑞能在那個年代存活下來,簡直就是個奇蹟。

有了發動機和車身,第一台車下線還不算完,奇瑞仍然沒有」准生證「,怎麼辦?風雲剛剛誕生的時候其實是「黑戶」,尹同躍他們也是在「偷偷摸摸」的造車。當時,奇瑞想通過合法手段獲得汽車准生證,可能性無限接近於0。所以奇瑞只能選擇和已有的大型汽車集團聯姻。一汽不滿奇瑞的生產管理體系,談判破裂,東風連個談判的機會都沒給奇瑞,上汽說,白給我也不要。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在時任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的勸說下,上汽勉強答應了奇瑞聯姻的想法。奇瑞為了這張准生證付出了3.5億元註冊資產的代價。上汽對奇瑞的態度是,不投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不分紅。

下圖是第一台奇瑞風雲的准生證公告。2002年1月1日第十批。

同批次的這貨就是吉利的美日

16年後,奇瑞第500萬輛轎車下線了,是自主品牌第一個達到這個高度的企業。

實話實說,奇瑞的車確實不咋地。要不是便宜,根本沒人買。我就是因為便宜,買過奇瑞的小轎車。那已經是2011年了,風雲2這小車開起來輕巧,舒適,皮實漂亮。除了拉線油門有點神經質,後懸掛咕咕叫,發動機艙里塑料件兒在冬天脆得讓人想哭,保險杠碰撞後不是一個坑,而是一堆碎片,還有些許費油,底盤鬆散卻不是散架外,它真沒別的毛病。不漏油,不斷軸,不熄火也不用操心變速箱(手動擋操心個j8毛變速箱)這樣的品質6萬元落地在那個年代看不貴。我開了兩年,一次也沒維修過,3萬8賣了。說實話,我有信心把它開夠十年,怎奈車小了,不夠用。

奇瑞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顯露疲態,每台車都巨丑無比,(除了qq,風雲2和A3)

在這裡插一句,那些說自主品牌底盤鬆散,內飾松垮,接縫巨大,開三年就散架,跑偏吃胎,漏油漏水,全車異響,掉漆起銹的,我只想說,你們說的對!

哪個自主品牌都是那麼過來的,能把車裝吧裝吧搞下線,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還要談質量,想什麼呢。

別指望外購的二手生產線能生產出世界級別的發動機,別指望遠在台灣的模具廠能在第一時間對車身的缺陷進行整改,別指望第一次造車就能把數萬個不同廠家生產的零部件完美的組裝成一台能開數十年的汽車且品質依舊優秀的車。

情懷是情懷,現實是現實,2000年的進口豐田,怎麼開都不會壞,豐田的配套商幾乎是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質量和成本平衡的沒朋友,豐田的生產體系即使是今天,我們都無法完全吃透。德國大眾給吃瓜群眾普及了什麼叫激光焊接,什麼叫厚重路感,什麼叫空腔注蠟,什麼叫駕乘品質。捷達,桑塔納的皮實耐用(機械結構簡單所致呵呵,並沒有什麼),易用易保養更是刷新了國人對德國品質的認可,一代神車就此誕生。百年賓士的零配件都要嚴格在賓士生產標準下生產,脫離了賓士標準,即使是合格的零配件也不會被賓士裝在車上,賓士僅在德國就有502個培訓中心,生產線上,沒有一名員工沒有接受過長時間的職業教育的。更何況還有巴伐利亞機械製造廠BMW),奧迪本田技研日產通用福特法系雙傑韓系二棒。

自主品牌跟這些汽車大鱷比起來,太稚嫩了,太太太稚嫩了。

未完待續

但是自主品牌就是一無是處嗎?並不是。且看幾組數據。

根據數據可見,自主品牌在2010年的市場佔有率走到了高峰,此後幾年便逐年下滑,14年以後又逐年上升。因為什麼?是因為質量嗎?

6年前,轎車銷量占整個乘用車的比例還是很高的,那個時候的自主品牌幾乎全部混戰在低端車型,與合資車型中高端相比涇渭分明。那幾年自主品牌暢銷的車型有比亞迪F3,比亞迪F0,奇瑞QQ,奇瑞瑞虎,長城皮卡。無論從質量上,技術上還是品牌上,都與合資車有較大的差距。沒辦法,飯要一口一口吃,那幾年比亞迪賺了汽車的第一桶金,但隨之而來的大規模擴張更是帶來了質量問題。那些年吉利放棄了在低端苟活的打算,研發出帝豪ec7。那些年奇瑞自己打造十分不成功的世界車,奇瑞A3,月銷量從未過萬,瑞虎也是幾年如一日的不改款升級。那些年哈弗品牌在大家眼中的印象還是小毛病不少但是耐艹的皮卡。那些年廣汽傳祺剛剛下線了第一台汽車。那些年長安還在用盾標,其實在我眼中看更像雨傘。

自主品牌的在緊湊級轎車這個領域相繼敗北,現在除了新帝豪偶爾能擠進銷量榜前十名,其他車企更是越來越沉淪。大部分企業把重心放在了suv領域,正是這樣一個正確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戰略轉移,使自主品牌的品牌形象和質量快速的向十萬元這個級別靠攏。

長城研發了H8,H9,H7,東風推出了A9,廣汽傳祺現在有GA8,GS8,GS4,榮威今年推出新車RX5,吉利的博瑞,博越市場反響也相當好,奇瑞的瑞虎7也不錯。隨著自主品牌更加貼近市場,積極提升生產工藝,注重研發新技術,設計也更加討喜,主流車型正在快速向15萬元區間邁進。奇瑞如今生產的發動機,可以做到100萬公里無大修,吉利,廣汽傳祺等新車也逐漸具備了合資車才有的NVH性能。

下面是汽車之家對這些自主品牌的發展史做的一些梳理

源自152年前的兵工廠 憶長安汽車發展史

毀譽參半 中國品牌歷史系列之比亞迪

成長路上必經煩惱 奇瑞品牌歷史回顧

深耕細作潛心造車 中國品牌歷史:長城

民企造車辛酸路 中國品牌歷史系列:吉利

這些企業,各有各的難處,也各有各的優勢,能走到了今天,2016年,仍然健康的活著,快樂的研發新車,快樂的提升品質,快樂的為小夥伴們製造著我們自己的汽車,真的不容易。一百年來,歐美倒掉的汽車製造廠真不少,韓國大宇破產被通用收購,08年,通用也差點沒破產。中國也一樣,起步很早的雙環已經停產。華泰汽車生生演繹了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個鐵律。無數汽車人走在這條路上默默無聞,兢兢業業,雖說不上是無怨無悔,但真看到經自己手設計,製造,試驗過的車子下線,也挺有成就感的。

難以想像,假如沒有民族汽車工業,小夥伴們想開上汽車起碼要多負擔30%的成本,起碼。03年的花冠手動檔低配轎車,當時的售價是17.5萬元,同樣的價錢,如今小夥伴們可以開上2.0自動雅閣了吧?也能開上一台中型高檔自主SUV,哈弗H7藍標頂配,還夠加選裝包!也拜有民族汽車工業所賜,我國現在的高端車價格比世界高得離譜,這並不是什麼壞事,畢竟沒有多少小錢錢的我們總不希望高富帥們能更從容的花更少的錢買我們依然買不起的豪華車吧?

自主主機廠現在的生產硬體已經不比合資車差多少了。哈弗的徐水工廠有全自動衝壓線,焊裝線高自動化程度堪比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

長安,到奇瑞、吉利、廣汽傳祺、比亞迪,等自主品牌紛紛擁有了高規格的NVH系列實驗室,從此自主品牌的品質感可謂是提高了一大截。

以前開過自主車,且最近新買或開過這一代自主車的同學,有沒有感覺到駕駛感受提高了許多?奇瑞的K&C實驗室硬體水平可是國內頂尖的,有了試驗設備,改進起來就更會得心應手。

小夥伴們聽過長安在義大利的設中心嗎?中國人把中國特有的拼字精神帶到了自由散漫的義大利,短時間內誕生了逸動和CS75等一大批符合國人審美的車型。就連長安的小面都要做風洞試驗的,五年前敢想嗎?

中國人也能設計出橫置8AT變速箱了說出來你們信嗎?雖然盛瑞的SR8AT-300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雖然目前國內還無法加工啟動變速箱那無比複雜的閥體。總之就算是有了。

說起自主車企在傳統汽車領域有什麼領先的技術或管理,對不起,這個真沒有。要說有,不得不說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K9大巴那麼多國家都在用,不好用的話,早停產了。

要自信,不要自卑。

中國車企要想在世界站穩腳跟,那就不得不抱團取暖!組成聯合戰隊發展話語權很強的零部件供應商。我們迫切的希望,在這片熱土上能誕生我們自己的博世,電裝,愛信,德爾福,艾格納,江森自控,德爾福,法雷奧……有一流的零件供應商,一流的設計中心,一流的製造廠,一流的變速箱研發團隊。至少這些頂級零部件供應商我們不會全部擁有,但引進-仿製-改進的招數對如今的汽車產業依然有用。

只要中國車企在激烈的競爭中還能賺到足夠多的錢,那麼他們一定會把錢投在研發上的。

總有那麼一天,以比亞迪為代表幹掉豐田的夢想會實現,我相信。

~~~~~~~~~~醜陋的分割線~~~~~~~~~~~~~~~~~~~~~~~~

小夥伴們對幹掉豐田很有興趣,有嘲笑的,有躊躇滿志的,有悲悲戚戚的,也有吃瓜群眾。

我就再談談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博各位一笑。

其實我所理解的比亞迪幹掉豐田,是在國內銷量超過豐田,在那個年代,比亞迪憑藉連續四年翻倍的增長率,其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當時有現在的質量,豐田早被幹掉了。那時豐田在華體系還鮮有售價低於十五萬的車。

(侵刪,借用一下汽車之家的圖片)

一台1.3的經濟性手動小型轎車賣11.5萬,放在現在誰會買?來來來,站出來,土豪,我們做朋友!那時的日系在中國車市還三分天下呢。

現在這貨1.3最低配多少錢呢?有經銷上給出的終端價不超過6萬。基本上說,14年降了一半。

要幹掉豐田的比亞迪是個什麼樣呢?2005年,F3上市了,緊湊型轎車,外形十分國際化,笑ing!

這貨1.5排量,低配車價格7.38萬,頂配多少錢呢?9.98萬。價格屠夫實至名歸。

F3我開過,外形酷得一比,前面豐田花冠,後面本田思迪。整車開起來發動機低扭不足,底盤鬆散的一塌糊塗,避震該硬的時候軟,該軟的時候硬,油門阻尼?哦對不起,還談不上阻尼,踩下去能走就行唄。那個年代能有台車就算中產中的中產了,還講究什麼虛無縹緲的駕駛體驗,就是裝*。

當然比亞迪的夢想暫時被其恐怖的質量幹掉了。

這幾年,日系車在中國乘用車當中所佔的比例是越來越低,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德系、美系搶去了。自主廠商也搶走了韓系,法系的一部分市場。豐田算是日系中比較保守的,技術本田不斷針對中國市場發布新suv新轎車,雷諾日產也沒閑著,新奇駿更是用上了自主才用的降半級的戰術,實力強強噠!

其實這個豐田真難理解,好像放棄了對中國市場的治療,明年中級車預計接著萎縮,萬能的凱美瑞還接著用10年水平的內飾就顯得挺另類的,suv銷量節節攀升,一豐沖銷量的榮放不知道堪不堪重任,曾經大到沒朋友的漢蘭達也眼睜睜的看著曾經的小弟弟銳界昂著身子在身邊超過,可自己仍在產能不足的邊緣長期運行。比亞迪銷量超過廣豐幾年了吧(可恥的沒查數據),吉利距離一豐只有一步之遙,要知道一豐可有卡羅拉國際車的呀!

雷克薩斯更是國產無望,逐漸被邊緣化。

插句題外話,假如吉利有一天出豪車,李書福也有這個夢想,我還買得起的話,我肯定支持,在這裡就當先定一個小目標了。

也許明年取消購置稅優惠,對豐田更有利吧?卡羅拉秒出1.2T,大部分消費者盼著降價呢,豐田就是不降,恩好,再過倆月也許大家會多花5000多購置稅提車呢,也說不準,也許呢,也許會有更慘烈價格戰,也許呢,但是誰聽過吉利降價10000呢?再價格戰和誰戰?降價不損傷品牌嗎?

不可否認,豐田是個偉大的企業,在世界上第二汽車市場(美國)叱吒風雲,與之在全世界的銷量相比,怎麼說在中國市場表現也不能說優秀吧。據LMC Automotive數據顯示,豐田2015年全年汽車銷量為1015.10萬台,在中國的銷量為112.25萬台,其在華汽車銷量占其全球銷量的11.06%,而我國的汽車銷量佔全球的27.94%。同年,豐田在美帝的銷量佔美帝汽車總銷量的14.29%,而美帝汽車銷量佔世界汽車銷量的19.6%。上至美帝,下至ISIS控制區,豐田都強的沒朋友,怎麼到了中國就不那麼光鮮了呢?

小夥伴們愛著國,笑著去買神車,開心的接受美系的大幅降價當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佔去市場40%以上份額的自主品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豐田還在慶祝著去年在華銷量突破110萬,明年恐怕其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將繼續降低。如今SUV火的一塌糊塗,極有可能取代緊湊級轎車的市場地位,成為最適合我國現實的國民車。豐田在國內也僅有榮放,漢蘭達,普拉多,蘭德酷路澤四個suv車型。兩個霸道不說了,價格貴,銷量不高,但是但品質過硬,很提升品牌形象。榮放銷量在下滑,被CRV奇駿還有自主夾擊得很難受。豐田現在仍沒推出自己的小型suv車型,本田的XRV繽智已經賣得很火了,日產逍客更是緊湊suv安插在小型suv中的姦細,豐田呢?

假如明年緊湊級轎車整體下滑,豐田該怎麼辦?就在今年10月,新帝豪銷量超過卡羅拉7000台,奇瑞艾瑞澤5超過雷凌4000台……看著美帝的銷量榜,我這個曾經的豐田控在流淚,可能是中國人不懂車吧?

當然豐田的利潤是很高的,其全部車型的配置,工藝,與成本的平衡可以說遠超神車自主。這正是自主廠商缺乏的能力。有差距不可怕,但是最可怕的是這其中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銷量雖說不能全部說明問題,但也有一定指導意義吧。

對自主車有著痛苦恐怖記憶的人逐漸老去了,他們不再有市場話語權,新入市的年輕人則是成長在自主車越來越貴,越來約大,越來越漂亮,越來越省油,性能越來越好的年代。他們會怎麼選,看看家電、手機就知道了,這是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汽車不是多麼高深的東西,依然適用於引進-仿製-再創新,這也是豐田走過的路,豐田走得,我們走不得?國內的配套廠,汽車配件物流仍然在蓬勃的發展著,合資品牌給我們帶來了管理,質量控制,生產工藝,設計語言,品牌建設上的提升正在逐步展現,數百萬奮戰在汽車生產第一線拿的低得可憐薪水的工人技藝卻越來越精湛,國產汽車生產線的設備配套商也在以我們注意不到的速度增長著,新能源騙補案開出巨額罰單給還妄想躺著賺錢的中國車企敲上了重重一棒,還想不想好好造車了?要是不想就老老實實去炒房子!別占著茅坑不拉屎!

我們的一隻手其實已經搭在汽車強國那扇大門上,日韓之後除了我們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推開過這扇門,今後恐怕也不會有了,因為我們一旦擠進來了,就沒位置了。

其實筆者我真希望合資廠再聯合起來絞殺自主品牌,這能讓自主品牌更具血性!來呀,互相傷害呀!

我真的不是盲目樂觀,甚至我還曾經為自主品牌的沉淪哀嘆過。但是,曾經領先過我們的不可能永遠跑在我們前面!

最後說個段子,這年頭,連奇瑞都這麼努力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夢想。買一台屬於我們民族自己的車吧!


誠惶誠恐有這麼多人關注,本來是想很貼題的說下自主品牌的進步的,看樣子還是跑題了……再說一遍幾個問題,表達不是我的強項。

首先那個提心弔膽的買到會不會修車的問題,其實就是概率問題,售後維修一般用千台車維修頻次,不同系統的車企統計方式不太一樣,有iptv,r1000什麼的,都是統計使用一定時間(三個月到一年吧,三年的一般就是看看^自主品牌沒有多少車型能做四五年)全國各維修站反饋的維修信息。就是一個概率一個不大的概率,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一的區別,注意是所有故障,不是評論里某一位擔心的三星手機爆炸那種重大問題的概率,什麼車都會有的,包括閱兵儀式主席坐的車,也有一個熄火的概率,所以後面得跟一個,主席都沒要求那一個車熄火概率是0,您怎麼能要求生產線由一群二十歲上下小夥子三兩分鐘一台裝出來的車故障概率是0呢。要理性。

其次說下電鍍廠的事,其實就是從諸多大家可能覺得驚悚的事件里舉了一個例子,其實我見過電鍍廠打井直接排污到的,商人逐利,有利益風險可以承擔就能幹。再說同樣配置的車,我聲明我的車環保,電鍍廢水各種高端處理,內飾各種環保材料,但是每台車加價1000,會有多少用戶買單呢?

可能過多的說了各種無奈了。最後再扣題……的說下自主品牌的優點。首先是我們的自主品牌成立沒幾年或幾十年,就在和歐美各種百年車企在一個市場競爭了,而且從銷量看有很多亮點,比如suv什麼的,他們花了一百年時間爺孫幾代造車的積累,依然在銷量上被我們的舒服哥建軍哥打敗。就像剛醫專畢業的學生生意比祖傳中醫世家的老中醫好,大家應該可以想見這有多難。其次自主品牌越來越關注用戶需求了,這至少說明發展方向上開始重視市場需求了,滿足用戶需求的東西都不會差,比如微信支付寶。最後從質量水平上也在突飛猛進,比如評論里某位合資品牌同事說的電泳打磨的事,略專業,通俗講就是以前我們工藝水平不行,意識不行,為了外觀質量犧牲車輛十年後的防鏽,現在至少我在的企業已經改變這個觀念和做法了。

總之自主品牌就像幾個各種背景不同的年輕人,要在一條全是百年老店的街上做自己的生意,吉利買了一家經營不善的老店,一汽什麼的官府支持合營學技,長城什麼的自己想盡辦法讓生意變好,這都挺好的。至於用戶,有的人就是看中老店的口碑面子,有的人就是適合就好,都無可厚非,看個人實力和概念。

(o^^o)(o^^o)(o^^o)(o^^o)誰教我手機打分割線……(o^^o)(o^^o)(o^^o)(o^^o)謝邀,先說自己,一直混自主主機廠,還是做你們最不齒的質量工作的。因為集團關係可以經常到合資企業去參觀學習。

題主想知道好的地方,其實還是有的,下面慢慢說

1.大家都開始重視品牌了,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個企業搞出n多logo子品牌什麼的,具體請了解美人豹。然後也可以看出一點所謂的家族化設計了,雖然造型設計是請的不一樣的公司做。

2.最近幾年和合資學了不少供應商體系建設還有其他各種方面的東西,也在慢慢建設自己得供應商體系了,雖然只是一個概念,但是至少已經有概念了。這個東西直接影響的就是性價比。這點五菱最有發言權了,質量什麼的不好說,各種高配還便宜是看得到的

3.可以讓很多人花不多錢就享受高大上的動力、尺寸和配置。所謂適合市場的就是最好的,畢竟他滿足了很大一部分群眾的需求。

4.國產車質量不好嗎?如果說統計全部維修數據的話,確實是比合資車差,這個是客觀的。但是針對某一個用戶買的某一台車的話,有很大可能是不會遇到要去4s店維修的情況的。當然客戶抱怨是另外一回事,你的抱怨如果不是官方渠道收集的,是不會被關注的,所以無法對比客戶滿意度這一塊,請無視各種網站,樣本量太兒戲了。而且客戶滿意度也是基於對車輛的心理定位的,對四百萬的車要求和四萬的要求一定不一樣。說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大家是可以買自主車,也不會你買了就各種小毛病要成天住4s店了。很大可能是買了三年從沒修過。沒修的概率相當於買彩票不中獎的概率,這不誇張。

5.如果說自主品牌還養活了我這種水人,養活了n多小設計公司,養活了很多作坊企業,養活了很多環保不達標的小電鍍廠,你們會有什麼感覺?


謝邀

作為在自主品牌公司工作的設計師,我在知乎上無數次為自助品牌搖旗吶喊,哪怕有的是我的競爭對手,哪怕是眾泰。按理來說我應該比分享對其他品牌汽車設計理解的時候更有熱情。

然而當這個問題出現在我的timeline時,我做不到。

誠然,我們的進步是巨大的。哪怕比TG到中國做特輯的那年,進步也是巨大的。

但我在工作中每一個細節都能體會到我們從造型設計到工程技術的差距,好多技術上的差距是用錢甚至用人才都解決不了的。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真的為時過早。

願10年內我有足夠多的內容更新到這個回答後面。


走得快的廠已經在開始關注調校了,然而不思進取的還在拿人家淘汰的老車型換殼


對於車重的問題,簡單說一下,要展開說的話2萬字不一定夠。輕量化是各主機廠的核心技術之一,可以負責任地說,把車做輕付出的努力和成本遠遠大於把車做重。也就是說,把車做重非常容易,而在配置不斷更新,裝備不斷增加的前提下能維持在合理的整備質量是非常考究功夫的。想當然地認為輕量化就是偷工減料,這是中國市場上最大的誤解之一。車重了對油耗,操穩,熱性能,空調性能,動力等的性能的惡化應該是比較容易理解。但與大部分人想像的不同,車重對安全的影響也是負面的,當然你可以說同年代同級同技術水平車對碰,車重的一方佔有優勢,這點可以謹慎認為不離譜。但是安全性能不是庸俗化地以兩車對碰簡單比較,最重要的考核指標是人的安全,包括駕駛員,乘客,對方車駕駛員和乘客,以及行人。即使主機廠通過努力在車重很大的前提下做到了五星,重的車在與固定物相撞時對乘員的傷害是比輕的車嚴重的,對行人的威脅也更大。在主動安全方面,重的車慣性大,制動,轉向側傾都不利,實際上也是負分的。從碰撞安全形度,把車做重既不明智也不道德,道路上所有的行駛工具越來越輕才符合人類的利益。所幸在汽車行業,所有的主機廠都是以輕量化為目標而努力,滾滾大潮是不會被網民意見左右的

----------------------------------------------謝邀。好的地方其一是配置高,但也可以說是品牌溢價力弱,必須加配置,尺寸跨級別和合資車競爭,比如吉利博瑞,是拿A級車的價格去做到准C級的尺寸進去B級區間競爭。叫好叫座但盈利差的自主車比比皆是。其二是做工有所提高,像吉利,傳祺,哈弗的內外飾接縫,面差處理已經可以和主流合資品牌媲美,造型水準也提高很快。最大得弱點還是三大件的匹配和調教,紙面上的參數,如功率,扭矩,懸架形式可能和合資廠看起來沒有差距,但駕乘感受卻差了很多,比如哈弗某款SUV動力參數並不差,但實際上卻沒開出應有的感覺,油門踏板空行程大,剎車踏板重,加速響應慢,緊急變道時車體響應慢,多連桿後懸對車體的側傾的抑制也不夠,總體動態體驗和合資的差距還很明顯。另一個精細化程度,也就是設計效率上有差距,比如吉利的新車,博瑞,博越,相對於合資車,車重重了200公斤以上,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圈內人士,想談談所謂的技術問題。

汽車是裝配件,技術不僅是對主機廠,還有供應商提供優秀零件的技術能力。全球採購的大背景下,很多車企,特別是自主品牌的同一零件的供應商都是相同的,但是提供出來的零件確實「千差萬別」。工作原因,接觸過國內幾家自主品牌車企和英國某高端品牌車企,時間一長,越感覺差別不是簡單幾個層次能描述。

很多自主品牌推新車的速度能輕鬆上天,杭州某一主機廠,零件要試生產了都未確認技術圖紙,送過去2批就宣布提前半年量產,我甚至聽說有路試都不做就直接批量生產銷售的,直到自己去拜訪時親口證實。這樣只求速度的環境下,零件的試驗結果都可能尚未能完成,出現的問題更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上市就購買的消費者無疑當了小白鼠。對比之下英國某車企的造車時間一般在五年左右,零件給的時間充裕,足夠去分析數據、足夠去驗證設備能力、足夠去完成模檢具、足夠去反覆調試,最終體現就是首次交樣即能保證成品。

很多同行都抱怨過,最基本地,自主車企給的要求都不能明確,原因還是其對接工程師對零件的生產技術缺乏了解甚至一無所知。低級的CATIA設計錯誤,材料、標準的不規範化,再到零件的技術指標模稜兩可,讓供應商的工程師操碎了心,整車體現出來的就是裝配異響、材質異味、失色錯位等外觀和性能問題等。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和國內主機廠工程師確認技術問題是感覺是在自我推銷,要求都是自己定完發出去催著待確認,和英國某車企卻是如打仗般,測了一批又一批數據就為說服老外 I cannot get it。經常遇到國內主機廠抱怨,出口品牌都做得了為什麼我的不行:供應商提供優秀零件的技術能力,一方面是供應商自身,一方面取決於主機廠的技術能力。

經常在汽車板塊上看到這樣的聳人聽聞的標題,什麼中國的保時捷、配置厚道的自主車、逆天的高科技等等為自主品牌搖旗吶喊,支持自主品牌是支持那些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產品的企業,如吉利,而不是打著噱頭想在渾水裡坑蒙撈錢的企業。過分宣傳,甚至明顯拿消費者當傻子來忽悠的做法只能讓人噁心。

舉個例子,HUD,Heads Up Display 即抬頭顯示,近幾年開始流行,但仍是高端車型上才享有的配置。

HUD的光學計算複雜,開發的周期長,對工藝的要求遠高於普通零件,硬體成本甚至能翻倍。最終評定的標準是成像的清晰度。清晰度,這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需要有具體的技術參數來評定這個概念。

英國車企如何評定?提供詳細的光學原理,提供詳細的技術指標,提供評定此指標所需的設備費用(約300萬人民幣)。供應商專心負責調試,隨時同主機廠溝通哪裡需要改善,哪個標準可以放寬等等。

這項技術在自主車企里遠未成熟,但已經有車企以此作為賣點。更噁心的,某主機廠對此技術一竅不通的情況下,不肯出錢研發還朝著供應商喊,我就要這功能,我不管,你能不能給我。。。你無法定義標準,則只能按供應商推薦的來。供應商定義自己生產的產品的標準,既當了裁判,又當了運動員,最終效果可想而知。

即使是同一個配置,不同的車企普遍有不同的技術實力和標準,尤以合資品牌和進口豪華品牌為代表,越是高端越是差距大,各大主站上的無良編輯在高呼自主品牌配置豐富良心實在甚至秒殺ABB時,你真的認為這同樣的功能就能代表同層次的體驗嗎?

真的希望自主品牌都能靜下心來真心造車,去自主造型,去積累技術,去探索新材料,去規範項目流程……供應商也會傾心幫你們。

-----------------------------------------------------------------至此--------------------------------------------------------------------

———————————————— 分割線10.05自審更新 ————————————————

提到JLR,意料之中,某些人的第一反映就說問題多,嘲笑它質量排名常年後排,配不上其價格和定位,我甚至見過有的直接人格攻擊來諷刺其消費者的。我無法理解這群人的邏輯如何運轉,我覺得他們是網路時代下信息不對稱現象的犧牲品。關於這種消費品,他們看到實車多在馬路和車展上,所了解的信息卻僅限於網路,他們吸收營銷水軍們的軟文、小編記者們的測評,以及其他網站上真假難辨的排名等,偶爾看看知乎上「土豪」的吐槽。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質量差」還總是出現在大製作電影中,為什麼「質量差」還能定位高端售價昂貴,為什麼「質量差」還能延續百年……

謙聽則明,可一旦網路上關於這個話題呈一邊倒的形勢,他們就很難從中辯證地看待,而自身不去思考直接決定了他們淪為犧牲品,久而久之,提到路虎他們就說質量差,提到奧迪他們就說閃瞎眼,提到大眾他們就說斷軸門……而除此之外一切違反他們邏輯的現象和現實,他們無法理解,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能力。這是可悲的。

分享一個純乾貨。

F-Type的後風擋鋼化玻璃下,有一圈黑色的塑料包圍,沿著側邊和底邊,如果細心會發現,此塑料包圍上面與玻璃貼合得非常好,下面則承接車身,將乘坐車廂與外界明顯隔開,好處就是除了外觀好看外還帶來更好的隔音效果。

如下中的紅色部分

如下中的黑色部分

以此,捷豹和路虎所有的SUV後風擋鋼化玻璃下都有此黑色塑料包圍,下到極光,上到攬勝。

而生產此黑色塑料包圍卻需要百萬級的模具費用,同時對零件的技術要求比普通的高,要求高直接影響成品率,最終體現在單價費用上,計入車身的硬體成本,而同級別的賓士GLS 400,還有寶馬X5,奧迪Q7都是沒有的。從某種角度來講,即使加上這個,我相信很少有人即便是其消費者可以注意到這個細節,而隔音效果體現不到技術參數里,何況同級別競爭車型都沒有。按常理,可以取消以節省成本。

到此,我想都能都明白一些這其中的意思。

網路上的水軍和小編記者們,他們是永遠不會告訴你這些的,他們也不知道。就如同我們看待熱點新聞,他們的信息和觀點只能作參考,要知道,拋開他們,you know nothing about it。

個人覺得汽車行業的圈內人士,必須是整車或其供應商的從業人員,特別是技術部分。而作為圈內人,有機會能接觸到普通消費者接觸不到的東西,獲得的信息更充分,更能客觀理智地看待問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希望更多的汽車圈內人士能在這個平台上,輸出更過的乾貨,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野。


說國產車二三年小毛病很多的人,多少人是自己親身體驗,多少人是道聽途說煽風點火,只是為了加強自己,我不買國產車是英明決策的想法。


在合資生產和銷售待過。公司的確有一種風氣,某些國產腦殘粉,自高自大,以為有一點點進步就非常了不起,掛著國家的旗號,以中國製造為榮,彷彿合資車企的人都不行,鼠目寸光,殊不知自己的產品真的問題頻發。

回歸正題,題主的問題非常好,「自主車已經進步非常大了」,這幾年媒體都這麼說。好與壞是相對的。

從時間角度說,自主的進步真的挺大,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確實快,過去不會造車到現在能造出車,在汽車這麼複雜的鏈條里,真的很不容易,這可以說進步,變好了。

從空間角度,和一大幫合資車相比,自主真的差的很遠很遠,這個差距體現在研發 製造 供應商,這三者圍繞產品體現。差距最大的是:銷售,服務,這點體現在品牌上。

我們先來說品牌,什麼是品牌?品牌是產品和服務帶給消費者的印象。這包含三個關鍵點,第一產品,第二服務,第三消費者,消費者說品牌好那才是好。品牌不是靠做幾場直播秀,推出一兩款產品能提升的。

拿最直觀的手機為例,蘋果和華為,且不說產品上誰好誰壞,蘋果能做到遍布發達國家,而華為做不到。國內的市場份額中,蘋果清一色高端手機,華為做不到,華為的高端機放到全球市場依舊比不上蘋果三星。再來看服務,蘋果的體驗店水平和華為相比,不知高了多少,服務不知好了多少,我們體驗到的服務沒法和美國本土相比,而華為是我們身邊的企業。

回過頭來說汽車,每個人都知道合資4S店的服務好,同樣消費者花錢也多。且不說豪華品牌,與大眾通用相比,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和一幫國企自主的經銷商簡直LOW到爆(當然也有個別經銷商服務做得很好)。每個主機廠對經銷商都是由標準考核的。舉幾個例子

網上隨便找了兩家經銷商圖片,這還是一網,差別不是那麼大,來看看二網

高下立判

進門接待 大眾通用一般都有引導員,自主品牌連歡迎光臨都懶得說。

茶水飲料 合資經銷商的茶水飲料非常多,偶爾有小零食。自主品牌里,能提供至少三種飲料的經銷商不多。

宣傳單頁 這個單頁是主機廠分發給經銷商的,大眾通用厚厚的介紹和自主的薄薄紙張相比,簡直甩了幾條街。

衛生間 衛生間是眼睛,有沒有紙巾有沒有衣帽鉤,是否整潔乾淨,一看便知。

考核條例有上百條,上邊例子都是消費者能感受到的,也僅僅是考核標準的冰山一角。

再來說售後,銷售都做不好,售後就差的更遠了,還是回歸品牌本身,品牌好消費者說了算,服務好消費者感受的到,有一天,合資客戶能廣泛接受自主經銷商的服務了,或許那時候品牌真的進步了。

服務差別的根源還是在金錢上,廠商和經銷商微妙的關係,從以前的廠家絕對把控到現在的互相牽制,彼此都開始收斂。

流通體系廠家控制,對經銷商來說,賺錢第一,不賺錢了也不會在服務上花錢。自主靠裸車賺錢,合資靠售後賺錢,日系某品牌為例,經銷商的裸車利潤在廠商批發價的8%--10%,經銷商把價格降到平進平出,依靠售後一樣能盈利,相反中國品牌的經銷商客戶流失率非常高,南方某品牌累積銷量300多萬,在冊登記的客戶不到百萬,三分之二的客戶流失了,三分之二的錢賺不到了。依靠裸車盈利的經銷商註定提不上服務水準。經銷商不賺錢了,廠家再硬的政策也無濟於事,退網的成本也低於合資。效應是連貫的,品牌不賺錢就不會有大經銷商投入,TOP100的經銷商集團大多都在經營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中國品牌他們真的不care,利潤太小了。小的經銷商本來就窮,經營理念也差,更不願在服務商花錢。

追根到底,自主車價格上不去,利潤空間小,大經銷商不願意入網,只能小經銷商入網維持,沒有利潤支持,沒有財力支持,服務終究上不來,品牌也註定上不來,吉利也好奇瑞也罷,車做的再好,也沒法改變品牌定位,自主終究是自主。等有一天大家都能拿著20萬去買自主車了,那時候情況肯定會有改觀。

有朋友說到大眾的服務,這樣的情況在大眾很常見,顧客太多,銷售感覺不是潛客,都會影響。

還有水軍,去了銷售系統才知道,水軍真多,汽車之家的精華帖大多是廠家要求經銷商發的,有考核,有的品牌有獎勵,每個精華帖500—1000不等,而這些水軍大多都是各個品牌經銷商的人。還有一路水軍,廠家和汽車網站有合作,要求在各大門戶發帖,競品對比,推薦,詆毀等等,至於公關公司有沒有水軍,我就不知道了,沒在這個系統待過。

以上,歡迎一起交流


最大的最實際的「好」,就是有幾個自主品牌終於走上正途了。也許還有「借鑒」,但是整體上已經走上了打造品牌,正向開發,整合資源的路。

還有就是汽車業也是目前製造業里為數不多的還能賺錢,上下游產業拉動效應強大的產業了。真心希望自主品牌能夠走到世界前列。

其實自主汽車品牌數量國內已經足夠了。現在最缺的是自主品牌的,掌握核心技術的配套零部件供應商。什麼時候能夠出現汽車零部件行業的華為,能夠正面硬抗博世,愛信,大陸等企業,中國的汽車產業和自主品牌才能真正要「好」起來了。


本人曾在白家電領域幹了6年,就我的經驗來說。90年以前,國產比國外品牌差了不是一星半點,2000-2010年左右兩者水平基本持平,2010年之後已經有超過國外品牌的趨勢了。

現在我最喜歡跟外行說的就是,外國人能做好的,中國人經過努力能做的更好。


開過的車不多,非要說好的話,感覺就象樓上說的,配置蠻好的

缺點也象樓上答案說的,匹配略差,整車開起來感覺略鬆散,同樣第五年的車,老闆的帕薩特開起來象新的一樣,我的自主從頭到尾感覺就是沒那麼厚重,雖然不是同品牌,差距還是有的。

但是自主象某些人說的三天兩頭壞的情況沒遇到過,目前正常保養第五年,之前索賠過一個副駕駛升窗器,別的都是原車件。現在開起來有點抖,有空洗洗氣門。

至於說可靠性,個案只有小的參考意義 ,大致記了一下從四月份到現在跑了將近一萬公里,從來沒把我扔路上過


只說自己感受,換過三輛車了,都是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的進步是翻天覆地的,從有個abs就高大的到如今所有配置一樣俱全,拆了車標你基本上看不出與國外品牌有什麼區別了。

就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故障不是問題,三輛車都沒有出國什麼質量問題,能跑能顛,儘管放心,在他淘汰之前絕不會辜負你。缺點就是雖然不出毛病,但是開幾年之後車會毫無緣故的性能下降,覺得各部分都在變松,不如新車好開。

不過這都是老黃曆,估計今天的自主品牌與五年前又不一樣了,相信五年後合資品牌和進口品牌都會被邊緣化,就像電視機和冰箱一樣。

下一輛車還買自主品牌。


國產車其實要說好,估計乾的事就是神舟電腦讓筆記本成為很普通的東西,就是小米讓大家知道買手機原來還講性價比啊,還要狂堆參數啊。


謝邀~自主品牌如果要做到與合資品牌同樣質量的產品,成本會比合資品牌要高很多,為了提升產品力,只能提高配置,大體積(注意不是大空間)作為賣點,一分錢一分貨,自己腦補一下吧~

今日有空補一發

自主和合資的差距是你從進入特約店開始到你的車報廢為止整個使用周期內的差距,售前售中售後保養產品本身的質量體驗可靠性等等等等,即使是合資品牌,我一般也會推薦別人優先考慮那些第X代XX,而不是憑空出現的新款(思鉑睿除外),通常而言,經過多次迭代更新的車型都不會有明顯短板,如果出現明顯短板,那一定有明顯優勢,如果沒有,那就是錢不夠


全球銷量第一的電動車品牌,不是特斯拉,是比亞迪。


就像國產手機,性價比高,每個人看中的方面不同。


說實在的,近兩年汽車市場基本真的就到了自主品牌的天下,層出不窮的自主品牌車型成了消費者的心頭愛,特別是SUV車型,自主品牌藉助各種時興的高配置吸引力大多人的眼球,經常就能聽到身邊的人說十來萬的車就應該各種配置齊全,像什麼全景天窗,360°環車影像都是必不可少的,就這一點可真是讓合資品牌汗顏了


不是我說自主品牌,但是確實是有差距的。

外觀,發動機,變速箱,懸掛,這三者的匹配,可靠性,這幾個方面都是有差距的。

如果非要說哪裡好的話,我覺得內飾和配置豐富程度還是可以拿出來說一說的。

注意是配置豐富程度,而不是配置的易用性,可靠性,僅僅是豐富程度。

其次就是修起來和保養都比較便宜。

車這種東西,一分價錢一分貨,實在是假不來,只不過各個價位對車的要求和側重點不同。如果讓我推薦,我會推薦15萬以內的一些車型,畢竟這個價位階段,性價比是排很高的需求。

自主品牌的路還很長,我不擔心自助品牌走的慢,我擔心的是他們總想著「彎道超車」和「隨便搞點什麼垃圾車騙騙國家補助」。

對我說的就是知豆這種玩意,特別是昨天兩輛沒上牌的知豆在100限速的三環上最內車道跑40,還並排走,後面堵成狗也不管。

真不知道這種車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偏個題

1.以奇瑞吉利長城為代表的幾家自主車企產品質量趨好,個別拳頭產品已經對合資車形成了壓力,導致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愈發激烈,連豐田這種吊炸天的摳門企業都開始在新產品上全系標配vsc!

2.艾瑞澤5、博瑞這些車外觀設計已經趕上合資水平,甚至對某些主流合資車型的外觀實現了趕超(金色博瑞真特么好看啊)。

3.國內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從業人員水平、相關配件企業不斷提高,幾家大的自主車企已經用上了自主發動機,雖然參數落後,但對於絕大多數人可以說夠用了。

4.老家東北農村,目前家鄉人買車熱情非常高,主要需求是空間大底盤高有天窗維修方便便宜,像知乎上經常提的可靠性和行駛質感反倒是不重要(老舊的平台相對可靠且配件便宜維修工時費低農村人一般也不怕車有故障沒時間修況且根本沒那麼多故障、農村路況差無所謂行駛質感,就像在我村裡的水泥路上,坐《不是開》賓士s級和眾泰suv基本沒啥差別)因此10w左右的國產suv非常有市場,各種各樣的牌子,感覺現在國內自主車企像下餃子一樣出新車。


-----------重新編輯於2016.10.6,請勿轉載--------------

這個問題關注的人不少,看來大家對無論自主品牌非常關心,但是還是有非常複雜的感覺,用個人經驗整理一下這個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我覺得要想了解自主品牌到底好在哪裡,同時還需要了解其差在什麼地方,以及與合資企業(暫且將其當作標杆)的差距到底是多大,是否在一個層次上。

我個人在合資企業工作過差不多10年,也因為工作原因接觸到自主品牌,拆解過這些車,靜態對比,實際試車都體驗過,可惜不過沒有實地工作過,只是與自主品牌的人溝通過。僅以自己的見聞做依據回答,如果有錯誤,歡迎交流。

自主品牌目前發展比較好的,可能就數吉利和長安了,暫且作為參考。其實個人認為觀致汽車很不錯,不過可能因為策略的原因,其市場地位和規模還遠遠不夠。

1.外觀造型:自主品牌對造型的選擇上,感覺有些品牌已經有自己的套路,也在建立自己的造型基因。從外觀來看,造型也非常簡潔,美觀,不像以前,要麼看起來是山寨,要麼看起來廉價感十足。舉例來說:吉利博瑞的外觀造型,從前臉看,水波紋的格柵還是一下就會給人比較深的印象,其實反觀其他品牌,格柵往往是一個車的臉面,比如奧迪的大嘴,寶馬的雙腎,這是一種品牌基因。水波的形狀恰好和品牌的Logo的外輪廓符合。可以說,這個造型應該屬於耐看的類型,估計以後不會輕易改變。另外,其側面集合了三條稜線,分別是門把手位置,從前翼子板貫穿到後蓋,車門中部,前後捎帶了一小段,以及車門下部。出最上面一條成型上稍微麻煩一些以外,其他兩條可以說既美觀,有容易做出來。這個造型現在有很多中級車也採用,可能有的會有4條線。可見在造型上,還是下了不少功夫。當然,整個車的內飾造型也非常簡潔,沒什麼花里胡哨的東西。

另外,舉一個我個人覺得非常好看的例子,觀致汽車。

個人認為,這幾乎是我見過最好看的國產車的後部了。車燈的造型與整車輪廓的匹配,後蓋的稜線,反射片的排列,以及尾管的形狀以及布置,都非常協調。如果把車標換成一些高端品牌,我相信也不會引起誤解。

所以,簡單來說,造型講究的是以少勝多,複雜的造型往往代表著過於依賴表面來吸引人,沒有內涵,現在自主品牌開始注重這個問題。不像以前,一眼看過去,就知道是廉價貨。這個理念在其他產品上也很適用,比如最簡單的蘋果MP3.

2. 製造能力,經過20多年的歷練,汽車傳統的衝壓,焊接,油漆,總裝工藝技術,目前大部分自主品牌都已經掌握,有一些前沿的,需要投入高的,可能還不太具備,比如高精度模具製造,我們也接觸過國內最好的衝壓模具製造工廠,其製造精度和可靠性,還和歐美的廠商不在一個層次上。還有一些,比如激光焊接,螺栓擰緊等,特別是最後一個,自主企業在此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不過,自主企業給其他汽車企業代工肯定沒問題了,就像富士康之於蘋果。不過,有兩個關鍵點,自主品牌還需要提升,其一就是工藝設計以及驗證能力,其二是非標準設備的設計能力,國外成熟的車企,第一方面肯定自己做,第二方面有成熟的企業來做,國內這方面並沒有成熟的企業能夠獨立完成一整套的設備配套。

我偶爾看到過一輛寶沃汽車,應該是由北汽代工,感覺其製造水準還可以。

3. 成本/質量/體系/供應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自主品牌的成本的控制,確實很厲害,我們也知道有些零部件的成本很低,但是基於壟斷活著主機廠利益,往往價格超高,比如整車的電器,自主品牌這方面基本上沒有太大障礙,可能出了發動機控制器ECU之外,都可以搞定吧。歐洲的IT水平差了美日N條街,差了國內也有好幾條。不過,他強於可靠,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國內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優勢。比如,最簡單的,個個合資品牌的SB導航,加一個動輒上萬,手機下一個高德,還免費的。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確實犧牲了質量以及嚴格的產品驗證過程,比如合資品牌的汽車,會做各種各樣的耐久試驗,包括腐蝕/氣候交變,暴晒等等。當然對於零部件仍然也有很多,特別是底盤,各種道路試驗。我們買過自主品牌車的都知道,車開了3年左右,內飾的縫隙基本上沒發看了,對不上,活著縫隙變大都很正常,這裡就不上圖了。

從根自主品牌以及供應商的接觸來看,自主品牌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質量管控體系。以前主機廠找供應商,可能最難回答的問題就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供貨」,自主品牌基本上是邊學邊賣,把這個搞定了,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零部件以及管控標準,不用總看沒大用的國標。可能有些主機廠的體系比較混亂,既有日系,又有美系,還有德系,其實都差不多,學一個就行了。

4. 研發,這方面自主品牌欠缺在底盤的研發部分,其他內外飾/電器個人覺得基本上沒大問題,假以時日,不會被甩掉。比如我們說SUV容易翻車(SUV迷注意,這是事實),自主品牌這方面控制的就差很多。在比如差速鎖,變速器,自主品牌幾乎完全依靠零部件公司。

5. 銷售,這方面見仁見智吧,多少錢的車,就得啥檔次的銷售門店和服務。不過,自主品牌的銷售還是會給人以「不正規」的感覺,可能這和銷售策略有關。不過,至少在形式上,比如4S店的布局,外觀,接待標準流程應該保持一致吧,這方面,還是差不少,無形中又降低了檔次。

所以,總的來說,個人認為自主品牌在外觀設計/整體製造(或代工)/自身的成本控制/自身體系上還是有一些優勢,當然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可以。

汽車永遠是一分錢一分貨,花多少錢,就的多少品質,希望自主能夠走的越來越遠。


推薦閱讀:

吉利動力總成研究院人員離職率很高?
吉利博越和長安cs75 應該選擇誰?
如何看待自主品牌吉利帝豪EC7的成功和奇瑞艾瑞澤7的失敗?
中級車買合資還是買自主?博瑞、帕薩特選哪一個車比較好?
吉利博越能對比同級別合資車嗎?

TAG:汽車 | 比亞迪 | 吉利汽車品牌 | 奇瑞汽車 | 長城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