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反實在論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在科學哲學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觀點?

包括但不限於融貫論(coherentism),符應論、建構經驗論、歷史主義、漸進實在論、奇蹟解釋等角度的思考。


謝邀……

反實在論在觀點上來說,覆蓋範圍是非常非常廣的,不同的反實在論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它們之間的區別會比它們和實在論之間的區別還要大得多(支持實在論的人多,不代表實在論的觀點覆蓋範圍廣)……可能它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不是實在論」……因此要評價,也要分開來評價不同的反實在論……如果要泛泛而談作為整體的反實在論的話,那麼我也只能泛泛而談一個「留意到了實在論者難以解決的認識論問題(即為科學如何可能保證逼近現實世界)」這樣的坑……但要評價一套理論,我們需要的是評價這套理論建立起來了什麼東西,而不僅僅是它們留意到了它們的對手沒有解決什麼問題,而在這裡,不同的反實在論卻是完全不同的……

順帶一提,我其實對於題主給出的幾個例子非常之意外,因為如果沒有記錯的話,融貫論和符應論談論的是「真理」的定義問題,建構經驗論談論的是「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的問題,將這幾種學說並列起來是完全不合適的……而更過分的一點是,融貫論和符應論的論點都是與實在論兼容的(因此無論如何也無法視為一種反實在論)……

關於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問題:

1. 存在唯一的「客觀世界」嗎?

2. 如果存在唯一的客觀世界,它是否在原則上來說可能被某種科學方法得知?

3. 如果存在在原則上可能被某種科學方法得知的唯一的客觀世界,那麼科學家的具體行動,在「得知客觀世界」這個意義上,是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嗎?

只有對於這幾個問題的回應都是「是」,才算是一個實在論者,除此之外都是反實在論者……

典型的邏輯實證主義者會認為問題1是沒有意義的胡亂提問,因此邏輯實證主義者不是實在論者而是反實在論者(這也是現在大多數人對於邏輯實證主義者的誤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把邏輯實證主義者視為實在論者而非反實在論者,而這個誤解的源頭就是卡爾·波普爾,他似乎有意誤讀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的思想,並且把被他誤讀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的思想傳播到了全世界,順帶再用自己的演繹證偽主義思想批判一番);典型的建構經驗論者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全都是「我不知道」,因此建構經驗論者不是實在論者而是反實在論者;典型的社會建構論者認為世界是被社會建構出來的而不是客觀的,因此社會建構論者不是實在論者而是反實在論者;一部分「多元論者」/「相對主義者」則認為客觀世界不唯一,因此他們不是實在論者而是反實在論者;一部分歷史主義者對於問題3的回答是「否」,因此他們不是實在論者而是反實在論者……

對於這種種反實在論者,我們在這裡都還沒有討論「科學是可欲的嗎」、「違背科學的信念是不可欲的嗎」、「如果有一種可欲的科學,那麼使得科學可欲的理由是什麼」這三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這與一種理論是實在論還是反實在論無關)……就已經達到了如此多的不同,我們怎麼可能泛泛地給整個反實在論下一個完整地定調的評價呢?……(這裡提一句題外話,反對「科學主義」的人往往給「科學主義」下的定義是「存在唯一的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可以被科學方法得知」+「科學家們的行動在得知客觀世界的意義上是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唯一在得知客觀世界的意義上在某種程度上成功的行動是科學家們的行動」。但在實踐中,他們把所有認為「科學是可欲的」+「違背科學的信念是不可欲的」的人都斥之為「科學主義者」。儘管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科學實在論者的緣故,似乎大多數他們實踐中判斷的「科學主義者」或許的確是他們所定義的那群人,但是至少據我所知,幾乎所有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和相當大一部分歷史主義者,同樣會落入他們對於「科學主義者」的實踐上的判斷,儘管因為這兩種人不是實在論者,這兩種人都不符合他們對於「科學主義者」的定義。或許Dennett對於「科學主義」的點評一點錯都沒有,某些人就是想要搞個大新聞,一旦科學得到他們不想要的結果,他們就說那是「科學主義」)……

我們來看一下融貫論和符應論……

融貫論說的是「一個命題是真的,當且僅當它與我們所接納的其他命題相互融貫」,這並不能直接推得前面三個問題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的答案……(一個科學家的言論可能被視為真僅僅是因為這種言論與我們所接受的其他信念相互一致,但這不代表這個科學家不是成功地得知了客觀世界,僅僅代表了他的言論不是因為得知了客觀世界而被採納)……

符應論說的是「一個命題是真的,當且僅當它與客觀世界相互符合」,這甚至可以直接推得問題1的回答是「是」,只是對於問題2和問題3,它不能推得任何答案……

僅僅是「尚未給出答案」,而不是「給出了『是』之外的其他回應」,是不能作為一種理論是反實在論的依據的……


說科學反實在論的目的是什麼,科學實在論的目的是什麼?哲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沒有一個前提來限定,討論沒有意義的...哲學的發展也就是在不斷地排除錯誤的過程,這樣某種程度上也就越來越接近正確的。之所以這些理論存在,也就是A提出了1,B根據1的不完備,提出了2,然後C再根據2的不完備,提出3...不斷地修正其premisis的限定條件,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與其胡亂地團在一起然後泛泛地問一個「XXX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想深入理解,負責任地說,應提前了解一下內在的邏輯,induction, induction存在的問題,scientific explanation, DN-Model。單從科學哲學的範疇內解釋幾個科學哲學中的概念,其討論的核心在於:

1.科學理論(scientific theories)是否真實,

2.科學假設的實體(entities) (i.e.電子,質子, 細菌等...),是否真實,

3.如何界定真實:

實體(entities)可觀測與否(observable/unobservable);

可觀測的定義問題;

來看看:

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

1.無論如何解釋,科學描述的宇宙都是真實的(i.e.萬有引力定律)。;

2.科學假設的實體,不管它們是可觀測的(observable),還是不可觀測的(unobservable),都是存在的,或者說,都應該從字面上理解為具有真值,無論是真或假。(i.e.電子,質子,夸克)

建構經驗論(「Constructive Empiricism」):

1.科學不需要因為真而好用,科學的目的是給我們以經驗上合適的(empirically adequate)理論,

接受一個理論包含僅相信它在經驗上是合適的

2.不可觀測的實體(unobservable)-&>其存在不可知(不真,亦不假);

可觀測的實體,但在無法在現有理論框架下理解的(sense-data)-&>其存在不可知(不真,亦不假)

有利有科學實在論的:

奇蹟解釋(「The Miracle Argument」 or "No Miracle Argument")

科學實在論是唯一一個沒有把科學的成功等同於奇蹟的哲學。如果科學理論是不真實的,如果被視為基本條件的不可觀測實體是不存在的,那麼科學的成功就是一個奇蹟。

無奇蹟論證認為如果某物體不存在,對於這些物體我們的理論並不完全正確

選擇性樂觀/懷疑主義("Selective Optimism/Skepticism")

相信科學對不可觀測的實體的描述(scientific unobservables)會造成對科學一般理論有一定程度的懷疑。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相信實體(entities)的同時,是否要相信描述它們的理論是連貫的或可行的組合。

漸進實在論("Convergent Realism")

「科學史提供了大量經驗成功的理論的證據,後來被拒絕;從後來的角度來看,他們的不可觀測的術語被認為是不可轉介的,因此它們不能被認為是真的,甚至是近似真實的。」(Laudan:"A Confutation of Convergent Realism")

「科學的目標是確保解決問題的高效率的理論」,而當經驗數據減少時,科學進步是可能的。 「實際上,在這個模型中,如果後者解決了前者面臨的重大概念上的困難,那麼從經驗上得到良好支持的理論轉變為支持不足的理論可能是漸進的。」 (Laudan:"Beyond Positivism and Relativism")


推薦閱讀:

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怎樣解釋比較準確?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思想或者成就的價值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
為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問題在現代哲學裡已不被廣泛討論?
怎麼理解維特根斯坦說的「家族相似」?

TAG:哲學 | 科學哲學 | 形而上學 | 知識論Epistem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