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首要任務是生產系統設計,如果設計一個新建生產工廠,如何完成?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如題


這麼好的問題,這麼低的關注。

看了一些答主的回答,發現「建新廠」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存在語義分歧的,都是從自己工作的局限去理解。其實「建新廠」中的「新廠」二字有三種意思:

1、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投資一間工廠,這間工廠並沒有遠期的規劃,因為企業本身就是剛剛誕生的。新廠的規模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留足一定的發展空間,根據市場的發展慢慢添置各類資源。

2、 屬於大型成熟企業的戰略投資,一開始就明確要在何地建立一家工廠,面積多大,產能多大,員工數量多少,設備多少,產值多少……這類工廠屬於一步到位的「建新廠」,是一個零起步的龐大的工程。

3、 搬新廠。屬於前面提到的第一點的工廠,受到發展空間限制,或是別的原因,不得不將工廠搬離原址。這個「建新廠」有一點點第二點「建新廠」的意思,但不同的是起步不同,它有一定基礎,因為是搬新廠,人員、設備等很多因素都是確定的。

除了「新廠」的性質因為目的不同而不同,建新廠的「建」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沒有現成的廠房?即使世界500強企業,租廠房或是買下現成的廠房建新廠的都不在少數。更不要說一般的中小企業的建新廠了。

可能還有我沒想到的差異,但是先到這裡吧,我們可以得到六種「建新廠」:

1、 現成廠房創業建廠

2、 新建廠房創業建廠

3、 現成廠房戰略投資建廠

4、 新建廠房戰略投資建廠

5、 現成廠房搬廠建廠

6、 新建廠房搬廠建廠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雞對鴨講」的原因,提到「建新廠」大家不在一個頻率上。

再說這件事情的難度吧,從專業上來說,我是萬萬不會相信一個人可以宣稱自己搞定這個工作,就說工業工程,它會要求學習「設置規劃與物流」、「工廠布局」之類相關課程,還有「運籌學」什麼的工具。但是他懂工業建築嗎?懂工業用電嗎?懂國家對於各類企業不同的繁複安全、健康和環保相關的法令法規嗎?他懂這間工廠的製程嗎?(無法跨行業)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工業工程師在這裡面只是一個角色而已,至多加上定語重要的吧。有一位答主說的不錯,主導這一工作的工業工程師有「產能規劃、Layout設計到成本計算三大領域,對於各單位職能、製程、設備、廠務設施有一定認知,大約需要10~15年的養成」。

因為課程設計和學科功能的原因,理所當然的會認為多數的「建新廠」的項目主要負責人(設計師)的資格往往由資深工業工程師來擔任。最理想的情況,無論廠房建築、用電、安全、設備、財務等方面的專家,都是圍繞著工業工程師的規劃來做自己的方案,但這些專家也可以用很硬的理由否定某些工業工程師的設計。但是未必,如果有更強勢的廠長,總經理,工業工程師也就是個設計師,甚至只是繪圖員和計算器,打打醬油。

有時我也會覺得好笑,工廠布局,工廠規劃這一類課程工業工程師學習以後會不會有一種「我有屠龍之技,可是沒有龍給我屠」的感覺?其實工業工程師終其一生,如果不是專門從事工廠規劃,只怕是很難有機會「屠龍」的。

順便的,我要反對一下有位答主說的「我也看過很多工廠一個廠務搞定全部的,那就是小作坊與世界500強的差別了」這句話。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工廠規劃是一個盡量求「最優解」的行為,但是現有的工業工程工具,甚至工廠管理工具都不能獲得最優解。我簡單的說一下:

比如你要規劃一間新工廠,新工廠要考慮的因素可以說是無窮大的,你選取其中最重要的20個因素,假設每個因素有3種選擇,這樣會有多大3的20次方,即3486784401種可以選擇的方案,嗯,三十五億種方案。

從這麼多種方案中選取最優解,如果用計算機模擬每種生產規劃的實際生產一次,最後對三十五億種方案進行比較,得出最優方案,恐怕都是人類毀滅的一天。(量子計算機發明以後可能有機會,如量子退火)

這是在這20個重要因素沒選錯,而且僅僅每個因素只有3個選項值的基礎上,如果是開放性的因素呢?所以實際的工廠規劃方案中,沒有最優解,都是局部最優解。所以「屠龍之技」也未必屠龍,至多是弄出三五個方案,分別說明一下其中的優劣,將一個封閉式問答交給企業主,讓他選一個。

哪來的什麼最優解?方案的優劣可以這麼計算:工程師的能力×企業主付出的費用×運氣(局部最優解是需要運氣的,因為你在哪個「局部」很重要)

如果把「最優解」看作100分的話,那麼小作坊和世界500強也不過是10分和20分的區別吧。這是科學的認識。

本人雖然長期從事過工業工程,但是懂點編程,也會有用算計編程去解決一下小問題,無論是各類排序法,全排列,遞歸,深度搜索(都是求最優解的)……都是可以把玩的,但是對於現在的PC電腦,真解決不了太複雜的問題。能求最優解的都是簡單問題,複雜問題的演算法都不是沖著「最優解」去的(比如遺傳演算法)。

所以吧,一個經驗豐富的小作坊的工廠規劃者是有機會打敗500強的工廠規劃者。嗯,簡單舉些例子,比如當地的風向和日照,有些工序很敏感,比如噴漆;比如潮濕的環境,某些物料很敏感;有些電子產品對於無線信號很敏感;有的廠房夏天有機會被十年一遇的大雨給淹了;有的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極其潮濕……很多很小的細節,如果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也會造成很大的麻煩,這需要經驗。

其實廠房設計在現在來看,都是在以前經驗上的迭代,而不是從無到有的設計,一個廠房生產什麼產品,實際上有現成的廠房模板可以參考,就是有位答主說的「COPY」。在這一塊,只要不是太閉關鎖國,是不會不知道的。

工廠規劃的細節之處的經驗非常重要,沒有經歷過你就不會考慮到某個因素非常重要,就拿廠房地面來說,產品太重,水泥地會使用一段時間被叉車碾碎,坑窪不平。但是如果產品很輕,使用質量很高的地面又會是浪費。這就是經驗。

還是個人水平決定成就,而不是是不是專業班子,不過是光環而已。參與一下,就有了「屠龍之技」,我不信。一個化學品倉庫需要距離主建築物多少米才合乎國家要求?這涉及六個國家法規和標準,工廠規劃整套的知識拿下來,專註的做到50歲以後吧。

工廠規劃是一門經驗為主,演算法為輔的工作技能(方法論),依靠現成的案例(成功模板)作為參考,使用現有經驗(包括外部經驗)決定大致的方案,集思廣益規避一切可能的環境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失效問題(比如水泥地)等風險,細節之處利用量化分析,依靠科學計算來做判斷,適當考慮發展空間,利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約束下完成規劃。

有一位答主說到這個「題目是一個500萬諮詢項目」,這個吧,有價格虛高的程度在裡面,什麼東西沾上「戰略」兩個字價格就蹭蹭的往上飆,商業包裝不多評價。

但是這一點也說明,知識和經驗是有價的,比如我個人,運氣很好,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從事工業工程、PMC、運營副總之類的工作,前面說的「產能規劃、Layout設計(工廠平面圖)、成本計算三大領域」可以說是本行的工作,所以有幸參加三次,主導兩次「現有廠房」的工廠規劃,還有一些廠區規劃內部調整,積累了一些工廠規劃的方法論和案例,但是這是不便公開分享的內容(種種原因,見諒!)。如果讀者在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上有困惑,我是可以試著私信解答的。

國內90%以上的工廠都是類似「一個廠務搞定全部」,差強人意的地方很多。但是即使這樣,還是很多時候需要這樣的主導。我以前在一家工廠做工業工程師,廠區規劃全部都是我設計出的圖紙,大家一起再討論,再修改……反覆很多次敲定。在這個過程中間,一次方案討論會議上廠長對一處安全細節不滿意,說了這樣一段話——確定這樣做的話,以後出了事故,我五年,你們三年。(指的是有期徒刑)

所以,工業工程師也不要太託大,沒有做上工廠規劃的靈魂人物,是因為有些責任是你付不起的。


建設一個製造系統是個龐大的工程,我對這個很感興趣,兩份工作都是從一個初創不久的製造公司做起,就是為了解決類似你問的問題,怎樣才能從頭建立一個製造企業,或者說,我們看到的汽車飛機到底是怎樣從沒有到有,怎樣從原材料到正常運轉直至報廢回收。問題太籠統,如果沒有說明新建一個怎樣的工廠,做什麼產品的,很難具體回答。新建一個生產工廠,從零做起,很有挑戰性,我也籠統的聊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說個人經歷:起初,在一家衛浴廠,製造浴缸,淋浴房,浴室櫃等,最開始公司是一塊草地和一棟爛廠房,我是第15個加入這個新公司,這只是一個分廠,我們小組負責浴缸生產,我們從除草,挖排水溝,掃地,搬設備,安裝調試,拆產品,打樣試製,也看著新廠房從測繪,打地基,到裝修,我們再參與畫安全線,塗地坪漆,布局車間,裝流水線,普工,技術員,領班,產品設計助理,這些崗位我都做了一遍。說實在的,我做的不夠好,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又不知道該從哪裡學起,不知道如何把一門技能學會並熟練運用,什麼都在做,都只是一知半解,最終感覺壓力很大,時常覺得腦子一片混亂,辭工了。

這些年靜下心學習了一些東西,總結之前的工作經歷,如果從頭建設一個製造系統,我覺得三點最重要,其一,統一指揮,分工協作,其二,別想著走捷徑,一步一個腳印,其三,用踏實且技術過硬的人,首先是動手能力,其次是動腦能力,最重要的是對企業的忠誠和職業操守。《國富論》開篇就是論勞動分工,分工協作的好,可以讓同樣的人數完成不同量的工作,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如何分工協作,建立一套怎樣的分工協作體制,這套體制隨著企業的發展,該如何改變革新,才是關鍵所在。其二,製造業必須依託於科學技術,更準確一點說是必須依託於自然科學技術,而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以西方為主,解決技術問題,必須遵循研究自然科學的兩個基本特徵,一,把問題分解成具有清晰的類目,嚴明邏輯關係的小問題,逐一解決,其二,用量化的,準確的數據,也就是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如果不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有理有據的解決問題,這裡留點小問題,哪裡留點小問題,終將成大患,企業可能因此毀於一旦,一顆螺絲釘的鬆動可能是導致挑戰者飛船爆炸的真正原因。至於用人,曾國藩說,古今成大事者,必以用人為第一要務。大巧不工,鈍劍無鋒,那種不計較小事,不工於心計,老老實實做事的人,對一個初創的企業最為重要,元帥固然重要,但是再偉大的戰爭,再優秀的元帥,也需要有一群能夠衝鋒陷陣,取敵首級的士兵。創業之初,如果一些關鍵的技術或資源交給了一個對企業不忠誠的人手裡,是致命的,很多初創企業都是因為散夥而失敗。 統一指揮則不亂,兩個一流的方案相互僵持著不如把一個采更容易達成的二流方案執行到位,執行到位必定要做事踏實的人,一步一個腳印,如此下三年下來,80%的事情都能搞定。這比聘請什麼工程師,口若懸河的講理論,講規劃快的多,好的多。一些優秀的理論並沒有錯,但好的理論都是源自大企業,不一定適合初創企業。我們當時掃地不認真,廠長親自拿掃帚和我們一起,教我們掃地,「你們的工具,放在哪裡,你告訴別人,別人能準確無誤的拿到,這樣才算管理好了」 「你,到我辦公室最後一排靠牆位置的辦公桌最上面一層抽屜把我鑰匙拿過來」,「對了就要做到這樣「。這比你整天培訓,講5S6S理論要有效的多。廠長每天點名,兩個月後,記得全部100多個人的名字了,廠長是初中畢業,曾做了十年普工。如果都沒掂量一下設備有多重,都沒插上插頭讓設備運轉一下,都叫不上工作人員的名字,都不知灰塵是什麼味道,都沒扭夠100螺絲,在車間都沒完整呆過12小時……對著圖紙,在辦公室,談規劃,談設計,談工業工程,談產能,談質量,這樣的工程師個人覺得不用為妙,尤其是剛開始建廠,大家都累,累的時候,最煩別人瞎嘮叨,而是需要能給我找個工具,能給抬個東西,給我找份文件,或者給我一杯水的人。另外,正真的工程師從來不自己說自己是工程師,他首先會問你很多問題,你自己都沒想到的問題,然後告訴你這個怎麼解決,不會輕易定論,如果你不會他會拿著扳手螺絲刀,對著圖紙教你。對於一個初創企業,這樣的工程師才會被團隊認可。

我工作過的這家新的公司,主要生產製造系統是2011-2013這三年建設好的,在裡面工作期間,留意過,建新廠房的工程隊,施工期間平均每天不超過60人。做生產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後勤人員,在那三年間不超過300人。不知道你要設計一個多大規模的生產工廠。

另外,所有一切後面都要有資金支持,對資金運轉這一塊不了解。但是,建設之初,每一天都是無價的,事情繁雜,所以,更應該找能踏實做事的人,合理的給予好的待遇。不要忘記他們的創建之功,否則,別人陪你玩不了多久。做為創建者,壓力會很大,最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皇上著急太監不急,你叫不動人,你派去指揮的人叫不動人,你看到有的人在忙其實是他想讓你看到他忙。但是,不要隨意把你的壓力施加到別人身上。一切問題終究可以歸結為人的問題。

說的簡單些,生產製造業,體力勞動者居多且為主,創建之初你必須用能出力做事的人,一個踏實的人至少頂兩個有些滑頭不老實的人,壞事的往往是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到底誰做事踏實,只有每天十個小時都在一起的人相互之間才明白清楚,作為創建者,要有準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既然人家能頂兩個那麼你願意給他1.5倍的工資嗎?其實大家誰都不傻。如果一個產品,與客戶溝通交流調查分析設計策劃都是百分百,製造的時候他就給鑽錯一個孔,給你碰壞一個角,生產周期可能因此拉長十天半月。如果能找到經年累月都會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的給你做事的生產工,技術員,工程師,可大大避免類似問題。初創企業,多找幾個這樣的人,是談工業工程,系統設計的的前提。也是工業工程,系統設計的首要任務。可惜的是,現實中1000個案例中大概有999個直接跳到工業工程,系統設計上。

我們缺少的真正的工匠,這是可能遇到的最大問題。沒有真正的工匠,系統設計的再好,運轉起來也會出問題。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海爾張瑞敏砸冰箱了,為什麼引進生產線和國外的一摸一樣,但我們做出來的冰箱要麼螺絲釘歪了,要麼門縫大了.……,截止目前,都沒聽說過中國還有那家製造業有張瑞敏這樣的舉動。


正在設計一個新廠,慣例先推薦理論。請尋找論文 The Synergtic Factory Planning Process .伸手黨應該滿意了吧,既前沿又高端。

基本步驟:

1 初步設計

先畫價值流圖

建立物流方案

確認土地大小形狀

聯繫法規確認主要建築大小,間距。

確認主要工藝,設備方案

制定初步預算

2 基本設計

確定詳細工藝流程

確認單個流程需要的lay out尺寸

主生產建築布局

其他建築布局

水電氣,和其他utility設計

消防,暖通設計

IT具體設計

設備清單,二次預算

3 詳細設計

具體工位配置

具體有線,走管

3d圖

模擬工具驗證

廠內物流圖

人頭計劃

安保設計

等等。。。。


新建工廠是很鍛煉人的,設計流程,SOP,layout,供應鏈或者庫存管理,每一個都可以是一個獨立的項目。


基本上,具規模的公司在設廠階段,會成立建廠小組,成員包含預定廠長人選,設備,製成,廠務以及工業工程人員。依據公司對IE的認知與認可不同,IE可能扮演核心角色、幕僚或者無足輕重的秘書。如以比較複雜且正規的晶元廠為例,工業工程師在建廠階段,會從事下列主要工作:

1. RRP(Resource Requirement Planning): 資源需求規劃,簡單來說,就是整合設備人員的個別產能、設備訊息(重量、大小、尺寸、耗電或水電氣化需求),以及製程人員的製程訊息,配合業務端或高階決策者給定的產品組合與需求數量,規劃所需的機器設別型號與數量,這是一切建廠規劃的核心與起點。

2. Ramp-up Plan: 一般建廠會配合產能爬升計劃,區分不同的階段(Phase),有些公司初期會社最低需求的mini line,然後在樣品產出供客戶驗證後,再逐漸提高產能,這時就會需要ramp-up plan,這會是將時間軸放入考量的一環。

3. Layout plan: 有了設備數量大小訊息,就必須在廠房需求面積和動線上考量,以Autocad等繪出整個廠房的Layout。

4. 建廠時程統一管理:由於大量的廠房興建、管路配置、附屬設施配置、搬入安裝等活動,可能涉及從採購、物料、設備、廠務等跨部門數萬種活動,以避免混亂或延遲(一個百億投資案延遲一天生產的資金成本非常可觀),有制度的公司還會由IE統合所有時程管理,這邊又會區分為 Master, Micro schedule。

5. CAPAX管理:有了資源需求規劃、產能提升計劃,建廠時程統一管理等,還可以將"資本投資「與現金流需求規划出來。

上述的主要規劃與管制項目,都不可能一次性到位,建廠過程中變數眾多,需要不斷跨部門統合協調;在一些先進的公司需引入ERP/MES系統時,還要負責命名規範、流程設計與優化,以及成本端,像是COO評估、標準成本計算等。

如在半導體領域,能主導這些作業的,一般需要經歷產能規劃、Layout設計到成本計算三大領域,對於各單位職能、製程、設備、廠務設施有一定認知,大約需要10~15年的養成。當然,我也看過很多工廠一個廠務搞定全部的,那就是小作坊與世界500強的差別了。以上供參考。


工廠是整個公司業務環節中的一個點,另兩頭連著研發和市場。

車間運作是工廠業務中的一個環節,其他還包括倉庫管理,設備管理,人員管理,質量管理,設施管理。

工業工程通常只是車間運作中的一個點。

誰說工業工程的主要任務是生產系統設計?牛頭不對馬嘴,離了十萬八千里那麼遠。

就我所接觸,所合作的的搞工業工程的同事,能在工藝優化,布局優化,效率優化上有大局觀,有專業能力,能理解車間實務踏踏實實做點成績的都不多。

工廠設計?還是先踏踏實實從一個產品,一條產線好好去做研究吧。

題主要麼是還未就業的學生,要麼是還在基層的工程師,在製造型企業待的時間越長,越不可能指望在知乎中找到答案,如果有,那也是屠龍之術。

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工期問題,預算問題,公司策略調整問題,還有諸如不靠譜建築總包,不靠譜設計公司,不靠譜設備供應商,可以說如果沒有經驗,沒有掌控能力,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掉鏈子。建一個新工廠比管理一個老工廠的廠長之責更難,更複雜。


題主這個問題太模糊了,系統設計?新建工廠?如何完成,遇到問題?前者你好像在管理一個項目,後者你好像統領一系列項目。前者應注意知識運用,觀摩已有項目經驗,相信你們也滲透到同行業,所謂天下烏鴉一樣黑,不要妄想拍腦袋想出別人想不到的,實踐過的才是最保險的,多吸收別人體系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具體相信你作為你一個IE工程師應該是輕車熟路。那麼後者統領一系列項目,這個職位就要脫離開工業工程師這個稱號,多與各個部門溝通協調,徹底了解政府投資需求、公司產能需求、廠房規劃需求、設備匹配需求、部門場地需求、物流存儲需求、消防需求等等一系列問題。會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發生在前者,則是發生在後者,也是作為工業工程師最容易忽略的問題,我想軟體和硬體的道理不需要在贅述。如何完成?簡單,多溝通,將需求依次羅列,取其重避其輕。建廠規劃,遠比行業內所說的Layout要複雜的多,什麼SOP,流程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等軟體與之比較只是小兒科罷了,畢竟模式一樣,對新建廠都需要適應,慢慢調整,時間花在後面。


沒人吐槽工業工程的首要任務應該是標準化么。。。


比如美國,首要問題是解決工會對工業工程的抵制。。。


工廠規劃從業者,路過。離散製造。

工廠首先有戰略和資本;然後組織和管理,然後有業務和流程;最後有建築布局和自動化。

按照工廠百億產值計算。你的題目是一個500萬諮詢項目。如果涉及到很多投資戰略和產品戰略層面問費用得再翻一番,當然戰略還得找麥肯錫什麼的。

當然如果是西門子成都工廠和寶馬鐵西工廠這樣的基本1:1國外copy就只需要解決投資戰略和供應鏈問題了。


你這個問題需要一本三百頁以上的書才能回答三分之一,剩下的需要一個高級IE現場指導。問具體點,否則沒人回答的。


利益相關,該公眾號是建築事務所官方賬號,我們是建築師,專門做製造業企業廠房、廠區規劃及建築設計

————————————————————————————————

題主的問題:「如果設計一個新建工廠,如何完成」,我看回答中,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差異很大,我將這個問題理解為「題主想開一個廠(以前從未涉足),從事某種產品的生產,現在需要建設一座對應的工廠,不知如何具體操作」。

下面的文字,是在我「翻譯」後的問題前提下回答的。

這個問題包含兩個層面:

1,生產——生產工藝、設備、人員配置

2,建築——購置工業用地、設計任務書、建築設計、施工、使用

我以2016年我們公司為江蘇某企業(以下簡稱CC企業))做過的一個實際項目為例,闡述一個工廠的新建過程。

1,生產

CC企業是一家生產塑封膜的製造業企業,公司原有兩棟廠房,6條生產線。現在要擴建兩條新的生產線,並採用新的設備。

生產工藝流程如下:

貨物入庫→原料廠庫→塗覆→半成品堆放→切片→成品倉庫→出庫。產品需要從入庫開始,經過這樣一個流程步驟後,就變成了可以交易的產品,上圖中灰色的是流程對於的建築要求,粉色是對應崗位的人員配置。

企業需要作的就是根據每個流程,購買相對應的機械設備。這個流程中,一條生產線需要的配置如下:

塗覆機X1台,叉車X2台,切片機X2台,切片工作檯面兩張(2*0.8米),人員X12。

CC企業要建設兩條生產線,相關配置乘以2。

如果題主是進入完全新的生產領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熟悉工藝流程及其相應配置,並據此估算投資成本。

2,建築

流程清楚了後,建築才能開始。

甲方確認要建造廠房後,土地已經買好了,我們開始介入。

工藝流程:我們花了三天時間,駐紮在廠房熟悉和了解CC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並調研了一下生產一線的情況。事實上,正是因為在現場的三天,才讓建築師真正理解現場的感受,讓建築師對所要建造的房子有切身體會。

業主之前的廠房,是簡單的功能性廠房,室內自然採光不足,空間封閉,基本沒有自然通風,室內更是沒有任何的綠色景觀。我們在設計新的廠房是,就希望能為工人提供一個有自然採光、通風,能看到綠色植物的工作環境。

現場環境:對於任何一個建築而言,現場的環境都是設計特別重要的切入點。不同的場地環境,對建築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建築用地對建築的出入口、平面布局,採光方位、建築高度、開窗位置等幾乎所有的要是都構成影響。因此,優秀的設計者,能根據現場環境,做出相應的設計;而好的建築,也都有對於環境相對應的呼應。

我們這次的項目基地位於江蘇的某個地級市的工業園區,用地大致是正方形,地形相對平坦,北面有一條自然河溝,河對面就是廠區現有的建築。建設用地通過一座橋和原有廠區聯繫。南側和東側是圍牆,牆外是其他企業用地。

結合工藝流程,並將綠色植物植入廠房後,我們的平面布局很快就確定下來了。

平面布局,整個建築的內部流線,按照工藝流程布置

確定建築布局的同時,建築的外形和室內空間效果也大致在建築師頭腦中成形。考慮到建築是作為廠房使用,設計遵循了如下幾個原則:

1,低造價;

2,不做二次裝修,建築與室內效果一體化,;

3,建築便於施工,盡量不採用過於複雜的設計;

4,建築要遵循結構邏輯,不做不用的裝飾構件;

5,室內空間舒適,工作區域有自然採光、通風;

6,室內任何工作地點,均可看見綠色景觀,——這一點,是在設計的一開始,建築師就極力建議的,最終建成效果,也實線了這一目標。

入口

廠房中的庭院

廠房內部

二層走廊(業主希望這個廠房同時能作為參觀用,因此二層設置了走廊,既滿足客戶參觀需求,又不影響企業正常工作)

室外走廊,可供工人休息的時候,出來聊天、抽煙休息用

由於前期和業主溝通充分(特別是造價、功能性要求),對工藝流程調研詳盡,現場建設用地情況充分了解,因此方案和甲方溝通後就通過了,很快就進入後期的施工圖設計,並很快投入建設環節。

在現場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天氣好極了

建成照片——外立面本著低造價的原則,選擇了真石漆,我們設計的劃分線的分割方式,遠看,立面還是很有體快感,並沒有因為選擇了低造價的真石漆,就讓建築看起來很廉價。

柱子上面的幾個出挑的U型口,其實是排水口,下大雨的時候,這些排水口就會留出水流來,下雨天應該也會比較浪漫吧:)

目前該建築已經投入使用了。

後續:

1,建築的建設成本,和當地的普通廠房差不多,沒有因為建築師的參與,而增加特別的額外成本。

2,同時,建築效果遠比成批量的廠房有品質。

3,室內空間比較開闊,有自然採光,工人上班時,可看見景觀。

再次總結回答題主的問題:

1,題主先要自己明白工藝路程,並準備採購器械、人員配置、儲備建設用地。

2,邀請建築師(建築公司)參與設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題主要做的,就是向建築師提出自己的功能需求和想法、建築造價預算。這個過程。從法規和設計能力而言,建築師是必須要有的。好的建築師和不好的建築師的區別在於,你只需要提出你的需求,好的建築師會想辦法幫你實現。好的建築師,設計費相應會貴一些,不過實際上,建築設計費的成本,僅僅在總造價的2%左右,因此,在選擇好的建築師的時候,設計創造的價值,遠遠大於設計費的付出。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分割一下—————————————

在建築設計開始前,先說明一下國內廠房設計的相關背景情況。目前國內很多製造業企業的廠房,都是最簡單的工業廠房,圖紙大多數直接套用工業建築節點,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加長或加高,還達不到所謂的「設計」的階段,比較少的設計成分在裡面,更大的程度在於滿足功能性需求。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有兩個:a,製造業企業利潤普遍不是特別好,大多數企業利潤微薄,不願意在廠房和建築上投資過大,直接導致多數企業隨便找家設計院抄一抄圖紙,房子能用就行;設計費給的極低,建造成本更是最低b,好一些的設計公司設計收費比較高,願意付設計費的甲方,通常都是房地產商、政府機構之類的,製造業企業還不太能理解和接受在建築設計上的投資。

題主在有了資金,買了土地後(買地是一件複雜的事情,此處不展開討論),就需要找建築師,開始廠房設計了——有時,也可在買地前,就請建築師參與進來,效果可能更好。

無論設計很好的廠房,還是設計僅僅滿足功能性的廠房,或者就是建一個最簡單的盒子建築,也是需要建築師的參與的——這是我國建設制度決定的——所有建築都需要蓋建築師、結構工程師、水暖電專業工程師的圖章,才可完成審批,審批後才能拿到施工許可證,才能開始施工,否則都是違章建築。

我假設題主希望建設好點的廠房,那麼建築師介入後,就需要和建築師溝通如下關鍵點:

1,建築投資預算——準備花多少錢建廠房

2,建築任務書——好的建築師會和業主一起,完善「建築任務書」。什麼叫建築任務書呢,就是開始設計前,確定需要哪些功能,面積是多少,哪些房間,有無特殊要求,題主可在網路上搜一下,即可明白。任務書的制定,就是設計的文字表達,制定的好,會節約很多時間和建築師的溝通成,幫助建築師更好的理解業主的意圖。

3,建築師開始建築設計——這個過程,大致分為:設計概念→初步設計成果→中期設計成果→方案設計,通常在中期設計成果出來後,建築師和業主會進行溝通,確認大致的方案可行性,如果ok,下一步,如果不行,可能就要再重來一篇,如果局部不滿意,調整後再次確認。

4,建築方案出來後,建築設計其實還停留在方案階段,需要圖紙明確所有的建築細節,這個過程叫做——建築施工圖階段。大部分的工作是建築師和結構、水暖電的配合工作。這個階段,業主也會參與進來,落實最後的建築細節,比如建築材料的選擇、水電的布置情況。這個階段,業主只需要告訴建築師自己的訴求,技術問題都留給建築師團隊解決即可。

5,施工圖出來後,審批,開始施工建造,竣工驗收,完工,投入使用。

題主若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建造更好的廠房,可查看我們的同名微信公眾號,立面有相關建築案例介紹

工廠MoMA,花最少的錢,建最好的長——企業家的建築藝術顧問


推薦閱讀:

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關係是怎樣的?
美軍高級士官長見了少尉會敬禮嗎?
無菌產品生產工作期間,該不該讓員工帶入手機?
領導和管理有什麼區別?
應聘了一個工程公司財務總監,讓我理流程我該怎麼辦?具體情況如下: ?

TAG:工業 | 製造業 | 管理 | 工廠 | 工業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