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為什麼沒有征服蘇格蘭?
而是要修建哈德良長城呢?
每年因為防備南下的皮克特人,需要維持大量的邊防軍隊,補給和設施,消耗的資源簡直是一個無底洞吧,那為什麼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呢?從克勞狄時期之後羅馬的強盛期還很長吧,當時的羅馬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如果不能或者難以做到,是因為皮克特人戰鬥力太強?還是蘇格蘭地區氣候太惡劣,不便於行軍和統治?還是征服蘇格蘭無利可圖,重要性不如其他地區呢?當時的羅馬人有人認真考慮過這個行動嗎?
首先必須說明一個事實:羅馬帝國不僅認真考慮過北伐,更曾在一段時間內控制過整個蘇格蘭。(歡迎參考我製作的這個關於羅馬史的視頻)
這就必須談到一個年份,公元83年(一說公元84年)——這一年在蘇格蘭東北部爆發了格勞庇烏山戰役(Battle of Mons Graupius);根據塔西佗(Tacitus)在《阿古利可拉傳》(Agricola)里的記載,羅馬軍隊在這一戰中出動了至少八千名步兵與三千名騎兵,而與之交戰的由卡爾加庫斯(Calgacus)率領的喀里多尼亞軍隊人數高達三萬人。蘇格蘭軍隊在戰役中佔據高地,羅馬人在面臨數量和地形雙重劣勢的不利情況下成功圍剿了防守高地的蘇格蘭軍隊大部,據稱殲敵一萬多人。這場戰役的直接結果即是喀里多尼亞反抗力量的瓦解和阿古利可拉軍隊的乘勝追擊,也正是在這裡塔西佗寫到:
Perdomita Britannia et statim missa
不列顛被征服,但隨即得而復失
可見在塔西佗的敘述里,羅馬人在格勞庇烏山戰役後曾經短暫控制了整個不列顛島,但隨後由於皇帝圖密善(Domitian)的反對和帝國內其它地區(如達契亞)對兵力的需求導致羅馬人不久後即撤離了喀里多尼亞。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reative Commons)
而根據《阿古利可拉傳》中的敘述,阿古利可拉在獲得戰役勝利後派遣了數支勘探隊勘察蘇格蘭海岸及近海的一部分島嶼,並受降奧克尼人(Orcadians);塔西佗記述,這次環航後整個不列顛島都成為帝國之一部分。但與之相反的觀點也一直存在,比如卡西烏斯·狄奧(Cassius Dio)記述這次巡航發生年份為公元79年,且並未有任何類似「整個不列顛島都被併入帝國」的論調。
無論這次蘇格蘭環航具體發生在哪一年,也無論奧克尼人是否曾在此段時間內歸降羅馬,可以確定的事實是,公元84年的蘇格蘭即使未徹底為羅馬人所征服,也已是羅馬的囊中之物。但阿古利可拉被召回後,其繼任者由於缺乏足夠兵力和戰略目的等多方面原因,放棄了積極進攻的策略,轉而以修築防禦性堡壘和兵站為主。
(圖片來源:Royal Commission on the Ancient and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Scotland, RCAHMS)
在格勞庇烏山戰役其後的數十年中,羅馬在蘇格蘭低地(The Lowlands)始終留有常駐軍,兵力約在兩萬五千人左右(參見Scotland After the Ice Age: Environment一書203-205頁,格拉斯哥大學教授William S. Hanson的文章The Roman Presence: Brief Interludes),而實際控制地區則僅限於低地南部。
羅馬人對低地的實際控制在哈德良(Hadrian)時代迎來了終結,隨著長達117公里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 Vallum Aelium)的建成,位於低地的眾多堡壘和防禦工事被遺棄,不列顛省的北部疆域一度固定為哈德良長城一線。但哈德良死後,他的繼任者安敦尼(Antoninus Pius)終止了他養父的戰略收縮政策,轉而開始了新一輪北伐蘇格蘭的戰爭。138年,昆塔斯·羅利烏斯·厄比克斯(Quintus Lollius Urbicus)被任命為新任不列顛總督,第二年即被安敦尼授命北伐;戰爭斷斷續續打了數年,但結果並不明朗(補一句題外話,三世紀危機前的羅馬諸帝中,安敦尼統治時期所保留下的第一手文獻資料是相當稀少的;他此前的歷史有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普魯塔克(Plutarch),塔西佗(Tacitus),阿庇安(Appian)等人書寫,他此後的歷史有赫羅狄安(Herodian),佐西姆斯(Zosimus),馬爾切利努斯(Marcellinus)等人書寫,唯獨他的時代給我們留下了大片的空白;我們能夠津津樂道提比略的家族內鬥大戲,克勞狄烏斯充滿笑話與意外的人生,尼祿整日花樣翻新的古怪想法和整人手段,卻對安敦尼時期許多大政方針的細節都知之甚少,也是頗令人感到可惜);唯一留存的線索來自142年(一說143年)帝國發行的貨幣,其正面記載了一場位於不列顛的勝利,但是否是厄比克斯所指揮的北伐軍的勝利卻不得而知。在之前提到的那篇文章里,Hanson教授認為羅馬帝國在141年前後重新獲得了對蘇格蘭低地南部的控制權,並且在該地區駐有一萬六千多名士兵。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安多寧長城(Antonine War, Vallum Antonini)的修築,不列顛的防禦線進一步北擴;但這一北擴相當短暫,花費了至少十年時間修建的安多寧長城在完工後不到二十年就因為不斷增加地來自皮克特人的壓力而被放棄。160年後,羅馬人的防禦線再度退回哈德良長城。
在此後的近半個世紀里,羅馬軍隊曾多次嘗試北伐,雖然能夠短暫恢復對低地和安多寧長城一線的控制,但從長程來看都收效甚微,消耗大量軍費而得不到多少實際利益。卡西烏斯·狄奧記載了208-210年由皇帝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親自統率對蘇格蘭發起的進攻,並稱羅馬軍隊在這一次遠征中由於疲於應對喀里多尼亞人的游擊戰術而損失慘重,五萬名士兵戰死。但當代歷史學者通常認為這一數字誇大成分嚴重。
塞維魯在這次征戰中病死,此後羅馬再未大規模向蘇格蘭用兵,不列顛省的疆界也在近一百五十年的波動後被永久固定在了哈德良長城一線,直至近兩個世紀後羅馬統治的崩潰。
以上簡單敘述了羅馬征蘇格蘭的歷史,不難看出,雖然羅馬人在軍事力量上具有重大優勢,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蘇格蘭有著切實的控制,卻最終不得不退回哈德良長城以南,究其原因,答主列舉以下幾點:
一、蘇格蘭物產匱乏,尤其缺少鐵礦等羅馬人迫切需求的戰略物資。二、蘇格蘭地形更加破碎,可耕種土地少,大部分地域苦寒而貧瘠,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幾乎不可能用於發展農業。
三、羅馬人對蘇格蘭的多次進攻與征服,多是出於報復皮克特人南下劫掠的目的;而一旦深入蘇格蘭內地,即會遭遇此前提到過的當地居民的游擊式報復,羅馬軍隊難以維繫。據狄奧的記載,塞維魯在遠征蘇格蘭時就曾考慮對當地居民進行種族滅絕以永絕後患,結果卻激起更嚴重的反抗,不得不放棄。
四、二世紀後,蘇格蘭低地已漸漸實現羅馬化或半羅馬化,這些新出現的帶有羅馬特徵的當地政體樂於與哈德良長城以南的羅馬人貿易往來,這對於羅馬人而言是遠遠優於戰爭的選項。
這就跟為什麼唐朝征服西域甚至到中亞卻沒有征服靠近西安的西藏的理由差不多,地理面貌對軍事的影響和民族的形成是很大的。蘇格蘭有蘇格蘭高地。時至今日,雖然蘇格蘭低地語受到英格蘭語的影響,人也差不多同化了,但是蘇格蘭高地語還是保持自己的特色,可見蘇格蘭高地是一個很好的屏障。
為什麼同樣是拉丁語族的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沒有統一成一個民族?為什麼法國沒有擴張到西班牙和義大利?原因在於山脈隔絕了這三個地方 阻礙了民族交流。身為當時陸軍強國的法國都無法完全征服這些地區,更何況古典時期的羅馬?高地苦寒,可種植作物少,征服對於羅馬人並沒什麼利益。其次,凱爾特人的桀驁不順,可以說,如果羅馬軍團撤離,絕對1個月內就反了它的,而羅馬軍團是不可能長時間駐紮在英格蘭的。最後看一下背景,當時羅馬處於過度擴張的情況中,已經沒有餘力繼續擴大他們的帝國了。
推薦閱讀:
※為啥不把國家首都建立在延安呢?
※圍棋歷史上有哪些憑藉一著妙手逆轉局勢的名局?
※如果沒有黑船、安政大獄、櫻田門等事件,日本還會進行明治維新嗎?
※有什麼好書推薦么?
※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能掙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