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以中線炮塔為主的?

在我印象里,「早期」的巡洋艦大都是側舷列炮的。這種樣式的巡洋艦,有些一直用到二戰的非主要戰場。但是到了二戰的時候,不管重巡還是輕巡,好像都已經是BB那樣的中線單列炮塔了。

那麼,這個變化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


這裡統計一下皇家海軍從1875年起下水的所有火炮巡洋艦的主炮布局。

之所以時間上限選在1875年,是因為《List of cruiser classes of the Royal Navy》里最早的巡洋艦「香農」號是1875年下水的;之所以只統計皇家海軍,是因為其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中具有足夠強的代表性。(好吧,這兩條歸結起來就是:因為我懶得去整理更多資料。)

本文討論範圍如下圖所示:

(上圖由上到下大致按時間順序排布,從左到右大致按同一時期噸位的相對大小排布。注意,下文中將戰列巡洋艦視為裝甲巡洋艦的終極形態,也納入了巡洋艦的考察範圍。)

對上述範圍內的皇家海軍巡洋艦進行統計得到下表:

表中不同的背景色對應不同的主炮布局:

1)綠色為全舷側布局;

2)橙色為艏艉中線+舯舷側布局;

3)白色待考;

4)藍灰色為艏艉中線布局;

5)黃色為艏中線+舯艉舷側布局;

6)粉紅色為艏舯舷側+艉中線布局;

7)亮藍色為艏艉中線+舯舷側交錯布局。

其局部如下:

可以看到,主炮艏艉中線布局從非主流走向主流,就發生在一戰前後。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相當一部分「一等巡洋艦」(劃分一、二、三等巡洋艦的依據是艦的大小/排水量)採取了主炮艏艉中線布局,但是其主炮只有2門9.2吋炮,為了讓這2門炮發揮儘可能大的射界,當然得採用中線布局;如果裝備的9.2吋炮多一點,或者以小得多的6吋炮作為主炮,那就很容易採用舷側布局及其變體。——當然啦,無論主炮怎麼布局,副炮都是舷側布局。

此外,題主的題目中不但提到了「中線」和「舷側」,還提到了「炮塔」。為便於進一步討論,下面簡單梳理一下炮塔、露炮台、露天炮位和炮郭。一戰之前的多數巡洋艦(尤其是二等及以下巡洋艦)並沒有搭載嚴格意義上的「炮塔」。這裡直接抄《之前有人問戰列艦炮塔是不是整體吊裝的》里的一張圖:

嚴格意義上的「炮塔」不但有凸出於甲板之上的「鐵盒子」,而且「鐵盒子」下面還剛性連接著一個貫穿一層乃至數層甲板、通往彈藥庫的迴轉體,迴轉體周圍則是固定於艦體之中的裝甲圍壁。火炮、「鐵盒子」、迴轉體共同構成了炮塔。(上圖中的炮塔正在吊裝,尚未安裝火炮。)

早期鐵甲艦時代的「炮塔」儘管看起來也是凸出於甲板之上,但其迴轉體並不高(或者說,插入甲板的距離並不深)、半徑相對卻很大。其特點是「炮隨台動」、轉動笨拙。

「不屈」號鐵甲艦(1876年下水)16吋主炮雙聯裝炮塔外觀及其結構,注意主炮為前裝炮而非後裝炮

由於當時火控技術尚不發達、遠程炮擊毫無準頭可言,實戰中只能在較近距離(數千米以內)開火,彈道平直、不會出現從天而降的大角度落彈,所以沒有必要對炮塔頂部進行防禦;後裝炮的可靠性也逐漸提高、取代了前裝炮。在這一背景下,露炮台取代了早期炮塔。露炮台的火炮伺服機構位於裝甲圍壁之內,只有火炮身管探出裝甲圍壁之上。裝填彈藥時,炮尾降下、炮口抬起,炮手在裝甲圍壁的保護下完成裝填作業;需要開火時,炮尾升起、身管放平,炮手在裝甲圍壁的保護下完成開火作業。

「君權」級前無畏艦(1891年下水)13.5吋主炮雙聯裝露炮台外觀及其結構

隨著火控技術的發展,射程越來越遠、落角越來越大的炮彈對露炮台頂端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於是現代意義上的「炮塔」出現了:以露炮台為基礎,在其露出於裝甲圍壁之上的部分周圍設置裝甲板等結構組成的「鐵盒子」。

「衣阿華」級戰列艦的主炮塔及彈藥庫結構

巡洋艦用上這樣的「炮塔」得要等到20世紀初了,而二等、三等巡洋艦乃至繼承其生態位的輕(裝甲)巡洋艦用上炮塔得更晚。在19世紀80~90年代,巡洋艦上的火炮,要麼是在露炮台上裝了個簡易炮罩(這應該是9.2吋級別的炮才有的待遇),要麼直接就是露天炮位或者炮郭。這兩者都出現得很早,可以算是風帆時代艦炮安裝方式的自然延續。露天炮位中的火炮,其基座直接安裝在露天甲板上、炮身上加了個炮盾甚至連炮盾都沒有——防禦力趨近於零,炮手等於暴露在露天甲板上。

「阿芙樂爾」號(1903年服役)的6吋主炮,沒錯,這炮就是露天的,炮盾後半部完全敞開,還能看到炮尾

比這種露天炮位防禦力強一點的是炮郭。炮郭中的火炮基座同樣不穿透甲板,上下左右後被船體包圍,炮口伸出船體:

「薩福克」號(1903年下水)及其艦橋一側炮郭內的2門6吋主炮。該艦屬「蒙莫斯」級裝甲巡洋艦,搭載12門6吋炮,其中2門位於艏艉中線上的炮塔內、剩餘10門位於舷側的炮郭內,後來的美國「奧馬哈」級輕巡洋艦主炮布局與之類似。

擁有厚重裝甲圍壁的炮塔/露炮台的防禦力強,但其重量、體積較大,對艦體結構強度影響明顯(這裡有個船舶結構力學常識:船體承受總縱彎矩的主要部位在船底板和主甲板,炮塔/露炮塔等效於在甲板上開孔、會削弱總縱強度,為保證強度也就需要相應補強、會增大船體重量,不利於控制噸位);露天炮位和炮郭的防禦力相對較弱,但其重量較小、佔用空間小,布置較為靈活。

對19世紀的皇家海軍而言,巡洋艦(尤其是二等及以下巡洋艦)屬於輔助性艦種,承擔的主要是巡邏、警戒、偵察、破交、護航之類比較輕鬆的任務,一般不會與戰列艦剛正面、不需要裝備太多大口徑重炮(9.2吋炮就足以擊穿「定遠」之類地區海軍王牌的裝甲了),但卻需要一定數量的中小口徑速射炮。其尺寸較小(長度百米左右)、噸位有限(數千噸),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和噸位,艦舯的艦橋、煙囪兩側自然不會空著;而這種位置顯然擠不下太大的炮塔/露炮台,露天炮位和炮郭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在艏、艉的位置上,寬度夠的話就橫著布置2門炮,不夠的話就中線布置1門炮;或者長度夠的話,就縱向在中線上多塞1門。

簡而言之,為了多裝炮,又為了節省噸位和空間,二等及以下巡洋艦就長成了這般模樣:舯部兩舷伸出一根根炮管,艏艉視情況掛幾根。

而一等巡洋艦么,由於要為戰列艦部隊提供火線偵察服務、還要承擔吊打二三等雜魚的任務,重炮厚甲自然是少不了的。除了炮郭和露天炮位里的小炮,還得要在艏艉裝上容納重炮的炮塔,並用厚重的裝甲保護起來;而艏艉的空間顯然不足以並排擠下2個大大的炮塔,那就只能沿中線布置,舯部如果有空的話,還可以把炮塔成對地塞進去。(事實上,前無畏艦的火炮布置也是這個思路。)

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後,對戰列艦而言,隨著火炮和炮塔圈座半徑越來越大,船寬方向上成對塞主炮塔也就越來越不現實(在一定的船長和航速下,增大船寬會明顯增大阻力);增加船長比較容易,沿著船長方向(也就是艏艉中線)布置主炮塔也就順理成章,而且這還能有效提高主炮利用率、提高舷側火力密度。於是皇家海軍從裝備新的13.5吋炮、進入超無畏艦時代起,戰列艦就全面採用了中線布局;戰列巡洋艦亦隨之而動,放棄了艏艉中線+舯舷側交錯布局。——當然,她們的副炮還是按照傳統布置在舷側甲板下的炮郭內或者舷側甲板上的露天炮位里。

同時期,輕巡洋艦佔據了二等及以下巡洋艦的生態位——此時的輕巡洋艦指的是輕裝甲巡洋艦,由防護巡洋艦進化而來,是後來條約時代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的始祖(條約時代劃分巡洋艦輕重的依據是炮的大小而非噸位或者裝甲,儘管她們的噸位和裝甲確實不同)——面臨著其它國家海軍巡洋艦部隊實力不斷增強的威脅,也開始大型化、重炮化。拋開噓噓巡洋艦這種「大型輕巡洋艦」不談,正常的輕巡洋艦,從「霍金斯」級已經開始裝備7.5吋炮、噸位近萬噸,與20世紀初的裝甲巡洋艦相當,其主炮布置方式也是以艏艉中線為主,在舷側布置的主炮僅有1對。但是,此時的輕巡洋艦主炮仍然布置在露天炮位上,罩著開放式的炮盾。

列強之間的巡洋艦競賽讓輕巡洋艦產生了新的分化:一種是10000噸左右(並且有繼續增大噸位的趨勢)、搭載8吋左右主炮的巡洋艦,承擔類似於過去裝甲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為戰列艦編隊進行火線偵察和吊打雜魚的任務;一種是相對較小、搭載6吋左右主炮和魚雷、引導驅逐艦進行雷擊作戰的巡洋艦。前者為了平衡防護、火力和噸位,在1922年列強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後迅速地炮塔化;後者在1930年列強簽署倫敦海軍條約後也大型化、炮塔化。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還以主炮口徑為標準將前者定義為重巡洋艦、將後者定義為輕巡洋艦。

至此,巡洋艦進入了主炮全部布置在中線炮塔內的時代;副炮除了繼續布置在舷側,也有登上中線的(為了保障艏艉半球的防空火力)。總結一下:時代的火炮和火控技術水平(是謂「歷史的行程」),該艦種的尺寸噸位和任務定位(是謂「個人的奮鬥」),這二方面的因素決定了艦炮的布置位置和布置形式。

最後老規矩: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謝邀,我不了解巡洋艦,所以我求助於維基。中線炮塔很早就有,但是以中線炮塔為主很難查得到,所以乾脆直接看各國戰艦設計,匯總得出結論。

注意答案不含戰列巡洋艦!

List of cruiser classes of the Royal Navy

英國海軍歷史很長,巡洋艦的分類很多,這裡查找出最早從1914年下水的C級開始,

C-class cruiser

List of cruisers of Germany

List of cruisers of France

法國是1923年下水的

Duguay-Trouin-class cruiser

List of cruiser classe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List of cruisers of the Russian Navy

蘇聯是建造於1935年的

Kirov-class cruiser

List of cruis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y

美國是1929年進入服役的彭薩克拉級巡洋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sacola-class_cruiser

————————————

這個回答僅供參考,問題很多,艦船改造、獨立艦別、資料時間、外購戰艦、各國船隻分類不同、船隻名稱等等問題,所以不作總結


都想玩高速


我想說,你們的回答都太複雜了·····我來個簡單的,英國人從郡級巡洋艦之後的巡洋艦,全是中線炮塔布局,日本人從5500噸之後,全是中線炮塔布局,美國人從彭薩克拉之後,全是中線炮塔布局,蘇聯從紅色高加索開始,德國人從柯尼斯堡開始,大致的時間段就是一戰以後的1920~30年這段時間


炮塔都是邪教!風帆+舷側炮位才是王道


推薦閱讀:

為什麼飛虎隊這麼有名卻無人提起蘇聯援華航空隊?
《我的團長我的團》最讓你感動的是哪裡?
古代世界肉搏戰時如何區分敵我的?
十七世紀到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新興的民族國家是如何從制度上防止職業化軍隊的將領擁兵自重和軍閥化的?
馬奇諾防線有多牛逼?

TAG:海軍 | 軍事史 | 巡洋艦 | 英國皇家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