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BT系列快速坦克在二戰蘇德戰場上的表現?


不是什麼二戰圍繞著空軍進行,反對那個匿名用戶的回答。

二戰東線戰場空軍的活動是圍繞著地面戰的目的進行的,是純粹的戰術空軍,戰術空軍的作戰任務一切以地面戰鬥的勝利為勝利,哪來的圍繞空軍進行?

這裡要善意地批評一下很多半吊子軍迷了,獲取知識太零碎,高度碎片化,缺乏理論指導,確切說是打仗怎麼回事都沒搞明白,用影視劇、電子遊戲加上腦補去想像戰爭,也沒有求知探索的慾望,拿一些網路爭吵的隻言片語+自己的腦補構建了一個破碎混亂的知識體系,裡面夾雜了大量謬誤,然後那這套混亂的知識體系去胡亂解釋歷史、胡亂解釋武器裝備發展。在空軍的問題上,似乎一說「制空權」就是現代的,先進的,地面戰就是落後的,只見其表不見其里。

回到BT坦克上來,BT坦克的出現代表了蘇軍早期坦克兵建設的迷茫混亂,以及當時對大縱深進攻理論的一些粗糙設想或者說是腦洞。所謂坦克兵建設的迷茫混亂,主要是因為蘇軍既沒有一戰西線塹壕戰的經驗,又不知道未來的機械化戰爭怎麼打(其實有塹壕戰經驗的國家很多也不知道機械化戰爭怎麼打),所以套用步兵、騎兵兵種任務的經驗,認為坦克要有「步兵坦克」和「騎兵坦克」兩種,前者支援步兵,後者支援騎兵。剛剛完成一五計劃的蘇聯不可能獨立研製坦克,只能抄,而國際上提供技術出口的坦克型號就那麼幾種,於是步兵坦克抄了英國的維克斯輕型坦克,就是T-26,騎兵坦克就抄了美國的克里斯蒂快速坦克,也就是BT。但是當時的坦克理論不止這一種,還有『戰鬥坦克』和「支援坦克」,就如同二戰初期德國III號和IV號坦克的區別,前者負責面對一線敵人,後者裝備大口徑火炮負責打堅固工事火力點。這種理論蘇軍糊裡糊塗也抄了,於是又有了蘇聯的「支援坦克」——多炮塔的T-28和T-35。

對大縱深進攻理論的一些粗糙設想,是指蘇軍在30年代探索的未來戰爭進攻模式。應當說,這種探索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具體戰術、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裝備、編製體制就全是腦洞大開胡思亂想,說的就是那位紅色拿破崙圖哈切夫斯基。在當時粗糙的理論中,坦克要有支援步兵的近戰支援坦克,又要有發展勝利的遠戰集群坦克,似乎和T-26與BT的任務劃分比較接近,加上蘇軍很多將領有騎兵經歷,BT這種「騎兵戰鬥車」就被按上了遠戰集群坦克的任務。到蘇軍戰略反攻時期,方面軍進攻戰役中的隊屬坦克兵、獨立坦克兵有點當年近戰支援集群、遠戰集群的味道,但是和當初的腦洞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

到二戰初期,BT坦克的戰鬥性能和德國的II、III號、35t、38t相比也沒有明顯落伍,至少旗鼓相當,個別性能還更好。戰爭初期蘇軍的重大失利與其說是武器裝備技術落後,不如說是大擴軍、編製改革青黃不接、以及沒想到戰爭那麼早爆髮帶來的大混亂。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軍沒有完成基本的戰備動員,是在和平狀態下被突然襲擊的,大量的戰鬥裝備,包括BT坦克,以及更先進的T34、KV都是在無組織的混亂中盲目投入戰鬥、戰損後無法修復被丟棄的。這種混亂在1941年最為典型。

等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蘇軍漸漸明白仗該怎麼打的時候,BT坦克已經落後了,所以當蘇軍從戰略相持轉向戰略反攻,開始實踐真正的大縱深進攻,而不是過去的腦洞的時候,擔任「遠戰集群」(此時的名字應當是方面軍、集團軍快速集群)的坦克主力已經是T-34——蘇軍明白只要一種性能良好的中型坦克就能夠承擔支援步兵和縱深突擊雙重任務,沒有必要再區分近戰支援坦克和遠戰坦克。這個思路繼續發展下去,就是後來的主戰坦克。

————————————————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微信公眾號以圖文科普為主,你的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最後的和平時日

……1941年6月,工農紅軍中仍有六千多輛БТ坦克,其中各種版本的БТ-7佔了大頭:5000輛,其中部署在遠東地區的БТ-7應該有一千餘輛,截止1945年,在遠東仍有1030輛БТ-7服役,其中797輛可用。

此外БТ-5總計生產了1884輛,但這些坦克在1941年已經開始有部分退役、封存和轉移給訓練機構。

1941年6月1日,紅軍中還有580輛БТ-2,這些坦克由於嚴重的損耗,大多在坦克學校、部隊訓練場上使用。

這些БТ坦克在蘇軍中廣泛使用:主要裝備摩托化步兵師所屬的坦克團,每個摩托化步兵師應有275輛БТ坦克。

騎兵師屬坦克團同樣是БТ坦克的使用大戶:在戰前,每個騎兵師應有БТ坦克64輛。

一幅奇特的畫面,1943年9月,近衛第2騎兵軍的БТ坦克、騎兵和空軍戰鷹們協同進攻。這張照片恐怕是對於蘇聯元帥謝·布瓊尼為衛國戰爭做出的最大貢獻:「騎兵機械化集群」的最好詮釋。

坦克師、摩托化步兵師的偵察營有時也要БТ撐起半壁江山:這種偵察營下轄3種連:裝甲汽車連、摩托車連、坦克連,當偵察營坦克連無法裝備T-40兩棲坦克時,則裝備БТ坦克15-17輛。

處於和平狀態的蘇軍被一堆大大小小的麻煩問題困擾著,БТ坦克們也不例外,很多較老的БТ坦克缺乏備件,長期處於待修狀態。而在隨後的戰爭中,大量更老、更舊的БТ-5和БТ-2從倉庫、訓練中心裡拉出來湊數則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БТ-2所使用的37炮彈已經不再生產、庫存也所剩無幾,由於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很多裝備БТ的部隊彈藥、燃料儲備量不多;沒有動員,民間的大量卡車就無法被徵用填補軍隊空缺……

就這樣,帶著一絲「和平還能維繫下去」的幻想,和對戰爭威脅的擔心,БТ坦克和工農紅軍一起,捲入一場空前的浩劫……

……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將被擊潰,勝利屬於我們

在行軍中,我痛心地看著我們老式的Т-26、БТ-5和少量的БТ-7坦克。我明白,它們經不住長時間的戰鬥。更糟糕的是,就是這樣的坦克裝備數量也只有編製數的1/3(285輛舊式坦克)。

再看看我們坦克師所屬的摩托化步兵吧!編製規定的車輛沒有。而且由於名義上是摩托化的,所以既沒有馬車,也沒有馬。

——羅科索夫斯基

如果要點評苦澀的夏天中以БТ、Т-26為代表的老式坦克的表現,羅科索夫斯基痛苦的回憶應該是最言簡意賅的。

長途行軍,搖搖晃晃的老式坦克頻頻故障,上哪兒找零部件?沒有零部件。維修隊在哪兒?找不到他們……

簡單原始的道路和橋樑同樣導致不少坦克淤陷、癱瘓、一頭栽進路邊的壕溝,拖車在哪兒?卡車在哪兒?他們應該在戰爭動員中從地方徵集來,但戰爭已經爆發,部隊立刻開拔,哪有這個時間?

彈藥只有一個基數,油料只有坦克油箱里的那點,還不是滿油。部隊找不到倉庫,倉庫找不到部隊,找到又怎麼樣?漫天都是德國飛機,少數幾條道路上擠滿了軍隊、車輛、難民……補給線癱瘓了……

一列德國步兵經過被炸翻的БТ坦克,斯摩棱斯克,1941年。

好不容易有幾十輛坦克開到集結地,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還在繼續,一個德國坦克師有上百輛坦克,反坦克炮已經嚴陣以待,輕型坦剋薄弱的15毫米裝甲即便面對最小型的反坦克炮都無能為力。聯繫不上友鄰,配合的空軍不見人影,找不到炮兵……

但命令就是命令……執行命令,進攻!

結果一般不出所料,坦克沒了,部隊完了……

說回БТ坦克,他的45坦克炮仍然強而有力,他的速度也是最快的。雖然其裝甲已經無法抵抗在40年代愈來愈多的反坦克炮,但德國人同樣是半斤對八兩,當時的德軍坦克除少量3號改進型,最厚也只有30毫米裝甲,莫說蘇軍的45反坦克炮,面對戰爭中出現的大口徑反坦克槍,其生存能力都要打一個大問號……

被蘇軍反坦克槍打成蜂窩煤的3號坦克,然而在1941年,反坦克槍都屬於嚴重緊缺類武器……

在整個1941年,КВ和Т-34還是少見的稀罕貨,慘烈的戰爭中,大量老式輕型坦克單薄的身軀頑強支撐著搖搖欲墜,看似大限將至的蘇聯坦克兵。一個標準編製93輛(後來很快縮編至67輛)的蘇聯坦克旅在1941年只有5-20輛КВ和Т-34,他們被布置在整個戰鬥隊形的最前方,以牢固的裝甲吸引火力,威力強大的76.2炮用於消滅德軍坦克和反坦克火力點。數十輛輕型坦克——Т-26、БТ、Т-40(總之有什麼用什麼)用於偵察、支援步兵、發展勝利……

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期間,Т-35、Т-34、Т-28和БТ一家團圓……

在輕型坦克方面,1941年末Т-60、隨後是Т-70大量投產,取代了老邁的各類戰前輕型坦克,其中便包括БТ。但他的戰鬥生涯卻持續到了「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之後:

1942年早期,還有部分БТ坦克見於一些坦克旅的裝備報表上,後來雖蒙受嚴重損失,1943年少量БТ坦克仍有使用。在蘇德戰場,最後的БТ戰記發生在1944年,列寧格勒的部隊動用了他們手頭上所有的坦克來驅逐列寧格勒接近地的敵人,其中就包括了一些БТ坦克,甚至包括幾輛БТ-2!

1945年,遠東地區有1220輛БТ坦克在冊,其中898輛可用,79輛報廢,其餘處於大中修。

雖然這些坦克已經遠遠落伍於歐洲戰場上的坦克,但他們仍然比日軍所裝備的大多數坦克裝甲車輛強得多,基於這種考慮。這些БТ坦克參與了消滅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一戰。老邁的БТ坦克頑強的和原始的道路(有時蘇軍坦克兵的通行地段根本不存在道路)以及酷暑、暴雨、沼澤、原始森林、崇山峻岭作鬥爭。和1941年一樣,不少БТ坦克被拋棄在道路兩旁,但蘇軍坦克兵們卻並不為此傷心難過,隆隆駛過的是最新式Т-34-85坦克和ИС-2式重型坦克,長長的坦克行伍後面是龐大的汽車隊,一批一批的飛機從頭頂上疾馳而過——是自己人的飛機!

老邁的БТ,歷經滄桑的БТ,像是一名老兵,又像個將軍,檢閱著後輩小生們的雄壯英姿……閑來無事的坦克手乾脆把棄置在路邊的БТ坦克當成了特大號路牌,炮塔上豎起了一個個路標——通往滿洲里、通往牡丹江、通往哈爾濱、通往瀋陽、通往旅順、通往平壤、通往山海關、通往張家口……向勝利前進!

БТ坦克在戰爭中的最後身影出現在哈爾濱的勝利閱兵中。

——————————————————————————

接下來我是要吐槽本題目下絕大多數答案的。

引進美國克里斯蒂系統,設計生產БТ坦克絕大多數都歸紅軍坦克裝甲兵——汽車坦克裝甲管理總局那塊,為其安排戰鬥戰術任務乃至設計整個裝甲坦克兵框架由圖哈切夫斯基、亞基爾、烏博列維奇、哈列普斯基等人去搗鼓,這裡出的一大堆毛病關布瓊尼和伏羅希諾夫什麼事兒?

大縱深理論的雛形的確產自於蘇俄工農紅軍,特別是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在內戰中運用騎兵進行縱深穿插,分割包圍消滅的成功經驗。但你不能拿這個就硬要欽點裝甲坦克兵和БТ坦克是布瓊尼在搞,也不能強行欽點蘇聯裝甲兵就是騎兵套鋼殼。布瓊尼當時搞自己的騎兵上自己的軍校還忙不過來,攪你圖哈切夫斯基的渾水,「誤導」幾十年之後的網路軍迷幹嘛。

人在馬上跑,鍋從天上來。

除了彩雲的答案,幾乎所有人都在無視БТ系列坦克的時代背景,犯「後世諸葛亮」的錯誤。是,БТ坦克擋不住1940s各國步兵團屬反坦克連所屬的各型號反坦克炮。可當時也沒幾家的幾款輕型坦克能抗啊?!

30年代,20世紀30年代,45毫米口徑火炮,使用履帶式公路時速50+公里/時,能夠防禦步兵輕武器射擊、大口徑炮彈破片的裝甲。(也不看看步兵團屬反坦克炮連,步兵師屬反坦克炮營有幾個國家能做到,到位都什麼年代了?)諸葛亮們還有啥不滿意的?

1931年5月БТ-2投產,當時各國有啥?FT-17?「秘密拖拉機」?哦也就日本人折騰出了點新玩意兒,八九中戰,一群走不動道的老太太。

1933年БТ-5投產,同年日本人好歹搞出了95式,而一番裝甲科技國卻只搗鼓了個Pz.Kpfw.I,還是1934年的……

1935年БТ-7投產,德國人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個Pz.Kpfw. II,多的也沒有。(很奇特,在二戰期間以世界第一裝甲科技稱雄後世的獨意志,在30年代大部分時間其坦克還不如日本人……)

美國人也好不到哪兒,1935年憋出來一個M2還是雙機槍炮塔。捷克斯洛伐克倒是有志氣,35t已經生產了。

БТ坦克,和以其為代表的圖哈切夫斯基式蘇聯裝甲坦克兵作戰理論和體系的問題在於,作戰思想上沒能跳出框框,坦克設計水平和對坦克的認知也有限,非要分門別類搞支援步兵、遠戰、支援坦克……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為我們解答了另一個問題:「通用坦克」Т-34的偉大之處。


首先應該說蘇德戰爭早期BT坦克是發揮了作用的。1941年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第一波攻擊出動了17個裝甲師,有1號、2號坦克1698輛,3號、4號1404輛。而紅軍此時在西線有20個機械化軍,2個獨立坦克師和1個獨立機械化師。儘管大部分部隊裝備都未能滿編,但紅軍依然有10150輛坦克。問題在於其中只有不到8%的T34和KV。所以BT和T26仍是裝甲作戰的主力。

投入戰爭的主要是BT5(裝備1932年式45mm火炮)和BT7

(裝備1935年式45mm火炮,正面裝甲達22mm)。它們的性能並不比德軍的1號2號差,甚至和3號4號也有一戰之力。在敖德薩保衛戰中,面對德國僕從國羅馬尼亞的35(t)和38(t),BT坦克強大的火力和機動性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最終蘇軍放棄了敖德薩,但BT坦克在此戰依然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可惜的是,在與德軍的正面交戰中,BT坦克的戰績並不輝煌。初期的損失相當嚴重。作為一款設計於1930年,1941年就正式停產的戰車,其性能上的問題,設計思想上的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畢竟哈爾科夫廠當年設計BT坦克的時候絕對想不到會有與德國的大規模裝甲作戰。但BT坦克的戰績慘淡如斯的原因更多是蘇軍的指揮作戰問題。彼時德國經歷了波蘭戰役,挪威戰役,法國戰役等戰爭後,對裝甲部隊的指揮水平可以說是大大提高,在空地協同,裝甲師與摩托化部隊的協同等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蘇軍則是剛經過大肅反,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都被清洗,軍隊內部指揮人才枯竭。反映在戰爭中,就是蘇軍的BT坦克經常在行進途中就遭遇德軍斯圖卡轟炸機的戰場遮斷。抵達前線後又經常闖入德軍的反坦克炮預設陣地,還沒有見到德軍坦克就損失慘重。

1943年,BT坦克基本退居二線。只能說假如蘇軍在戰時能有更加完善的指揮體系和偵察體系,BT坦克應該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果德國人手裡用的不是一堆35t和38t,而是bt系列

我估計他們會笑醒


拿騎兵套裝甲兵遲早是要出事的。

布瓊尼誤我。


並沒有什麼卵用。前期的時候哪怕在西班牙就因為不熟練的車組被吊打。

如果這可以歸結於西班牙車組的話,芬蘭人表示這東西我賽根木棍他就趴窩了。

蘇德戰場時候東線保有量不大作用也不大。前期德國閃電戰空地協同基本使bt作用不大。不過對付羅馬尼亞貌似出力不少。

在遠東作用不小,畢竟很多山地bt比34( ????? )強


BT系列算得上早期輕型坦克中很優秀的設計,從設計之初所賦予的「輕騎兵」類型的戰術任務來看(當時還是基於一戰的戰爭思想),BT系列滿足了當時軍方的技術需要。但二戰爆發初期,裝甲兵裝備技術與戰術發展的太快,設計用來防禦機槍的裝甲擋不住火炮、預計的騎兵敵人已經從戰場上消失、更有飛機、電台這一類新事物出現,BT們已經不能適應此時的戰場環境,所以只能悲劇的被淘汰。輕型坦克中有更犀利或者更廣泛的T-60、70、80系列作為代替,一直活躍在二戰戰場上。


我只知道BT是優秀的豹一殺手…………


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但是被時候的裝甲工業井噴迅速埋沒,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之後已經可以說完全落伍。


東部軍區編製表裡,從1941年底就只能找到T系列身影了,還有什麼可指望的呢。

實際上BT系列就是在坑爹,就是兔斯基這個OO搞出來想要靠量變產生質變結果成了個半吊子的貨色。

順便扯一句,不要動不動就黑大清洗搞政治正確

說句不好聽的,不把那些腦子裡只知道騎馬的老頑固砍一批,裝甲戰術恐怕就得跟美國一個水平。

再順便扯一句,也別事後諸葛說什麼指揮的不好,炮彈找不齊一個基數,30%坦克需要大修,你就是神也救不了。


設計一款兵器是根據軍方需求設計的

軍方需求又是根據實際作戰需求提出

實際作戰需求又是根據作戰經驗和軍事理論總結的

bt系列就是典型的生不逢時

如果說大和是決戰兵器裡面生不逢時的

bt系列差不多也是裝甲部隊中生不逢時的 同樣不逢時的還有德國的 虎二 象式 老鼠等

以下措辭有誤 在此致歉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

設計的時候按地面霸王設計

可造出來的時候 戰爭已經是圍繞空軍展開的了


當時蘇聯把bt坦克定義為機械化騎兵,用bt坦克向敵縱深發展勝利,實施遠距離機動。這些思想仍舊是依靠布瓊尼,伏羅希洛夫等人,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積累的那種老騎兵的經驗。但是bt坦克最大的缺點,防護性太差並且使用輪履合一,使得坦克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在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初期,大量的bt坦克輕易的被反坦克火力摧毀,或因為故障被拋棄。

但是不得不說,bt坦克在當時至少在外形上是很現代化很漂亮的坦克。顏值高過其他國家那些奇形怪狀的坦克一大截。


BT的設計初衷背離了坦克戰比拼火力和裝甲的核心,事實上在二戰之前除德國以外任何國家對裝甲作戰都沒有系統認識,所以....被當作騎兵用的本質和英法步坦混合使用的本質是一樣的,戰績什麼的怪不了誰。


到巴巴羅薩時技術指標明顯落後,但41-42年的艱苦歲月手邊能有坦克用用不錯了,起碼是輛坦克。


除了性能、戰術,還有坦克之間沒有可靠的無線電通訊,這其實就是那個時代坦克獲取信息並自身進行反饋的主要方式,即態勢感知。


不能給出一個全面的答覆。

BT快速坦克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蘇軍大縱深作戰意圖的產物。東線早期最趨近於圖哈切夫斯基的作戰思想和決心的一次戰役是第八機械化軍在戈羅諾的反突擊。過程和結果不贅述,查一下,相信你可以找到答案


一塌糊塗。

你不能拿30年代初的坦克打四十年代打的戰爭。世界變化的太快了。

同理可以想像一、二號坦克在T-34年前的表現。


表現平平,除了機動外沒什麼亮點。可以被反坦克槍輕易擊毀,但是在遠東表現不錯,這要得益於蝗國貧弱的反坦克火力。


推薦閱讀:

二戰各國航母具體搭載數量是多少啊???
俄羅斯內衛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武裝部隊?
95式步槍是否算得上設計失敗?
沙特為何不買航母?
瓦良格號對中國航母的作用有多大?

TAG: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軍事裝備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