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動物的系統發育是怎樣的?
環節動物的系統發育真是一個大坑,亂得很,不同的研究做出的結果都不太一樣,就算是一個研究,採用不同的數據集和不同的建樹方法結果也不一樣。
傳統上環節動物可以分成 「多毛綱(Polychaeta)」 和環帶綱(Clitellata),其中 「多毛綱」 可以再分成 「遊走亞綱(Errantia)」 和 「隱居亞綱(Sedentaria)」,後來又有形態分支分析將 「多毛綱」 分為 「蠕形亞綱(Scolecida)」 和 「觸鬚亞綱(Palpata)」 。然而再後來的分子系統學分析發現這都不是單系群,但是這些研究之間互相也不太一樣……
本文呢,就簡單介紹一下 Torsten H. Struck et al.(2011)發在Nature上的結果。
這就是他們做出的系統發育樹,整個環節動物可以分成一個被稱作Clade 1的大類群和幾個基部分支。
在該研究採樣的類群中,這幾個基部分支包括有毛翼蟲科(Chaetopteridae)、吸口蟲目(Myzostomida)、星蟲動物(Sipuncula,從前被視為獨立的一門,研究發現應歸於環節動物中)。這裡也可以看出環節動物的身體分節方式在進化樹基部的變化性是很大的:有異律分節(毛翼蟲科),同律分節(吸口蟲目、Clade 1),還有體節完全退化的(星蟲動物)。
Clade 1則可以分成兩個類群:遊走類(Errantia)和隱居類(Sedentaria)
遊走類相對來說感覺和運動能力更強,更適應遊動生活,包括有仙蟲目(Amphinomida)、錐頭蟲科(Orbiniidae)、葉須蟲目(Phyllodocida)、磯沙蠶目(Eunicida)。比如沙蠶就屬於這一類群。
游沙蠶(Nereis pelagica,圖作者 Alexander Semenov,使用遵循CC BY 2.0協議)
而隱居類與遊走類相反,其疣足、觸手、觸鬚等運動感覺器官相對退化,更加適應相對固著,不愛活動的生活。通常其剛毛也更接近體壁,這也有利於其固著或者掘土的生活方式。屬於這一類的有環帶綱(Clitellata,包括蚯蚓和蛭等)、螠蟲動物(Echiura,從前被視為獨立的一門)、Cirratuliformia、Terebelliformia、 西伯達蟲科(Siboglinidae,須腕動物)等。
陸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圖作者 Dror Feitelson,使用遵循CC BY 2.5協議)
嗯差不多就這樣,當然這只是一種觀點,有興趣你還可以參考一下別的文獻的觀點
參考文獻
Struck, Torsten H., et al. "Phylogenomic analyses unravel annelid evolution." Nature 471.7336 (2011): 95-98.進一步閱讀Struck, Torsten H., et al. "Annelid phylogeny and the status of Sipuncula and Echiura."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7.1 (2007): 57.
Zrzavy, Jan, et al. "Phylogeny of Annelida (Lophotrochozoa): total-evidence analysis of morphology and six gen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9.1 (2009): 189.Rousset, Vincent, et al.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annelids." Cladistics 23.1 (2007): 41-63.水產養殖專業養螃蟹小能手怒答
環節動物都可以看做是彈簧,一節一節一樣強,基本每個節都有相對獨立的感覺運動等功能,so,發育也是一節節發育咯??(??ω???)
但是就像彈簧末端段特別密一樣,環節動物也會出現特殊的體節,像蚯蚓在生殖期間身體會出現生育環一樣,貌似是第十二節,顏色比其他地方顏色要淺,是種很悶騷跟悶騷的情趣粉⊙▽⊙推薦閱讀:
※環境不變,生物進化嗎?
※有哪些生物是吃同類的?如何從生物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
※真沒有克隆人嗎?
※生命存在三性或多性繁殖嗎?為什麼沒有成為主流?
※人類的生殖隔離是不是最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