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培養模式?

The Committee differs from the normal department in that it has no specific subject matter and is organized neither in terms of a single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nor around any specific interdisciplinary focus. It exists to bring together scholar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sharing a concern with basic and trans-disciplinary issues, and to enable them to work in close intellectu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like-minded graduate students seeking to pursue their particular studies in this broader context. The Committee aims both to teach precision of scholarship and to foster awareness of the permanent questions at the origin of all learned inquiry.

The primary themes of the Committee"s intellectual life have continued to be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religion, art, politics, and society. Inevitably, the faculty of the Committee does not encompass within itself the full range of intellectual disciplines necessary for these studies, and the fields represented by the faculty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Committee"s history. Students apply to work with the faculty who are here at any particular time and, where appropriate, with other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their first few years of study, students select twelve to fifteen fundamental books that best inform the context and background of the issues they want to write about, read and study these books in discussion groups, tutorials, seminars, and independently, and take the week-long Fundamental Examination on their books before proceeding to write the dissertation. Upon comple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n lieu of an oral defense, he or she presents a public lecture on an aspect of their research of general interest to the scholarly community.


謝謝 @Simon Luo的邀請。

本科的時候也憧憬過那裡,後來去念了芝大的碩,在那裡呆了窮困而充滿回憶的兩年。認識若干位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博士學長學姐,也有若干朋友在芝加哥讀人文社科類的博士。依然不太了解內情。

純粹因為Simon的邀請,我勉強回答一下。

簡單說,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初衷、宗旨是反對學科發展中的過度專門化。通俗一些說,就是之前老師們發現人文社科的很多同學,進入博士階段以後就只能看到自己小小題目的小小前沿,失去了對整片樹林的把握。更加具體地說,當時很多前輩老師發現,現代學科的分野人為地把很多本該是一個整體的研究對象切割開來。比如Kierkegaard的研究,如果歸在神學、文學、美學、哲學的研究脈絡中,往往只能得其一,而錯失其餘。所以,通過這個博士班,希望可以讓學生基於自己的追問,在不同領域打下紮實的基礎,然後做出一些不拘一格的事情來。

這些大體是一個社思委的學姐跟我講的。那個時候我們一起在亞里士多德老師家,上最後一節課。所以至今記得。

她還講,其實在社思委念博士,和在芝加哥大學某個繫念博士,差別並不大。確實是這樣。打破學科的壁壘其實是芝大整個人文社科學部的共同努力,所以很多課程都同時屬於不同的學科。不同系的博士生在修課期間,選修和旁聽其他系的基礎課程在各個學校也是基本要求。也有人覺得社思委的博士周期更長,比如甘陽自己就說——「學生們在這裡皓首窮經,一待十年以上是家常便飯,十五年以上的都大有人在。」 這或許也是一個刻板印象。一則,平均下來在芝加哥大學文科各個系中不算特別長,古典學系十年十二年畢業大有人在,近東可能更久一些。再則,現在的就業市場異常艱難,博士論文接近完成的時候,一般就開始一邊教課一邊找工作,找到工作再畢業。所以也未必是學制長、要求嚴。

所以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社思委這個博士班代表了芝加哥大學人文、社科學部一直以來的努力,是芝加哥大學人文精神的一個縮影,也代表了美國許多大學避免博士過於專門化的努力。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但也不必過於神話。

直接或間接,都聽說很多學生沒有很好利用這個平台。那個學姐告訴我,她聽說過一個傳言,有個人30年前的期末作業剛剛交。因為他念到一半出去工作了,快退休才想起來,自己還是這裡的博士生……當然,這也是傳言,並沒有經過核實。還有一回,聽一個報告,社思委的一個高年級博士生報告海德格爾,是他論文中的一部分。出來以後我跟著我導師去談我的論文,他就順帶搖搖頭,說他自己雖然不做海德格爾,也覺得這個論文太差了,但是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另外,我還知道一個人中國人,在那裡也沒有好好念,甚至英文也沒有學好。有的說起中國學生的時候,依然拿他做反面典型。我想,一個非常寬鬆的平台固然可以激發人的潛力,但很多時候也會滋長人的惰性的。


看完這段介紹……我覺得我如果將來有幸到這裡讀phD,那該多好啊……


今天去了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學術討論會,以後有時間來答。


應著另一條匿名回答,我來客觀地表達一下我的看法。我對社會思想委員會還是比較熟悉的,有一些朋友,也和招生辦和教授聊過天。

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博士和芝大其他人文學科系的博士沒有特別大的區別,除了兩點:第一,錢特別多(但錄取人數一年不到5個,所以競爭激烈)第二,會有更多的作業要求(每兩年額外三篇高質量論文的要求以及更難的畢業要求,讓這個系還真是出了名的難)

對於一個學生而言,社會思想委員的師資的確是非常強,有利於發展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作為一種honor program,fellowship的存在使得學生能夠在職業上有更好的機會。

不吹不黑,近來的社會思想委員會畢業學生的就職情況並不好,師資也弱了一些;跨領域的研究其實與其他博士點也沒有拉開很大的差距。

總體而言,這個系適合已經有能力進行學術研究,二外和三外語言水平通過的本科生(以北美文理學院為主)就讀。


上面有人提到ppe2.0,作為一個倫敦ppe 1.0在讀的學生我認為

Interdisciplinary 關鍵並不在於或者並不僅僅在於課程的設置更在於學生學習的心態和方法

我會先談談傳統ppe再比較一下Chicago的模式

ppe

先提一點:ppe是課程,一門課程下有具體開的n門課

ppe1.0很有可能走上一種極端,即機械地將不同學科組合在一起,此謂今天有三門課:政治 經濟 哲學,好似高中的地理 政治 歷史。(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稍稍好一點的話在每門課里會出現interdisciplinary的模式如一門課叫做行為政治經濟學-估計包括心理學 政治 經濟)

一門課內的組合可能滿足大家對interdisciplinary的期許,比如如何用經濟均衡模型解選舉博弈困境,著實在思維方式的層面上做到了interdisciplinary,但單純的機械組合不僅毫無營養還極有可能破壞學生原本對跨學科的興趣:本來人家抱著對經濟的興趣又想以人為本對人類的行為模式做些了解於是想學點哲學(比如認識論,作為一門對人認知世界的研究)這時候你說「哲學好啊,來來來先把形而上學上了看看貓切了尾巴還是貓不」(這裡確實是個對形而上小小的偏見先道個歉)。這著實把滿懷憧憬的孩子嚇跑了好么。

弊端其二在於,即使不是強制你選部分課,礙於學校開課數量種類有限,你仍然無法做你所期望方向的研究。比如你想研究黑格爾學校只開了古希臘一縱哲學(極端)那依然有無所適從的情況

弊端其三,現今ppe學生功利心也愈趨加重(雖然不是什麼壞事但對那些嚮往單純學術環境的同學提個醒),畢竟自古ppe乃人傑地靈,現今的celebrity比如現英國首相都是ppe的活廣告,不乏眾學生以ppe為跳板圓一個投行夢,所以期待不會出現一窩蜂去投行找實習的孩子們即使不說讓你們大失所望也至少時過境遷。

優勢也並非沒有畢竟廣泛存在了近百年,第一口碑放在這。第二大學本科本身就是基礎通識教育。書都還沒讀幾本,課還不知道會講什麼就叫著要自己做研究發paper……yongnaive

看看Chicago模式

給人感覺是以學生為導向,以書本為導向。

一來學生可以有效確定方向,分配精力,引導興趣,做出屬於自己的跨學科組合。有效避免學校開課不足無法滿足其需求甚至機械化組合課程浪費時間消耗興趣的情況。

二來這樣一種模式下首批吸引的應該是朝聖者,即對知識真理的渴望者多一點,相比於開始颳起投行風(戾氣的代名詞而已)的ppe而言。

但是若是本科課程,12-15本書著實少了點,書籍的選取若無人指導也存在疑慮。為論文和研究而開展的本科教學計劃,不知會否偏離本科教育,尤其是美國通識教育的初衷。

以上


PPE 2.0


出了名的難,那個在國內搗鼓通識教育的甘陽,據說讀了十年沒畢業,李猛讀了七年才拿到,尤其是作為中國這類文化上的非西方人,更難了。個人覺得只有想成為所謂思想家的人才會去芝加哥思想委員會受罪,如若只想混個文憑或者接受一下學術訓練,沒必要,沒本事,沒心思去那裡。


您好歹也翻譯一下啊...


推薦閱讀:

讀計算機的博士未來出路在哪裡?
想從事經濟學研究,但是目前想先讀數學碩士再讀經濟博士可行嗎?
從事科研的男博士 ?
你對科研菜鳥有什麼發自肺腑的建議?
如何看待2016年北航計算機學院博士招生情況?

TAG:哲學 | 博士 | 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