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羽生結弦說「當時家鄉人民還在受災,而我為了滑冰一個人跑了,這樣真的好嗎?」是一種什麼心理狀態?
在日本慈善節目24H里播放的採訪片段。他語氣真誠,帶著自責的感覺。
日本的社會文化對他這種責任觀念形成影響程度會很大嗎?希望對日本比較了解或者對地震災害有過類似體驗的人可以幫忙解答一下我的疑惑,謝謝。 截圖來自新生組上傳於優酷的視頻
寫在前頭,羽生結弦是我寶。
對於這個問題我能理解題主的疑惑,就像作為一個學渣渣,很不能理解一個第一名在超過第二名三四十分的時候還說自己沒考好,槽,戳寶寶啊。但是在遇見羽生結弦之後,我才真正開始明白,這個世界上,確實真實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說自己沒有比好的時候真的是在自責而不是在炫耀。他習慣於找自己的缺點,什麼事情發生了首要的就是找自己的原因,一次沒有發揮到自己想要的水平就在平常的訓練中發狠虐自己。
在我身邊真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對於比賽對手失誤而拿到冠軍並不竊喜而是希望他們都表現完美然後自己再奪冠,他享受著這種感覺(他真的抖S)。可能也是因為花滑是他熱愛的事業吧,他也多次在採訪中提到,他喜歡這種站在屬於他的舞台中央,然後人群目光聚焦在他身上的感覺
哈哈哈哈,他確實很中二哈哈哈哈,平常也是宅,就連去加拿大訓練除了去訓練場就是回家,喜歡看漫畫,說話也不自覺會帶出一些二次元的感覺,什麼一生懸命啦,庫亞西啦(不甘心),沒有真實的感覺啦都是他的口頭禪,也有可能是運動員從小環境就比較單純的原因,他給我的感覺就是真誠,真的像個琉璃水晶做的o(*////▽////*)q謝邀.(第一次說這詞,想不到)
我在日本留學以後體會到很多文化背景上的問題.這就是一例.要了解現代日本社會必然會牽扯到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社會現象,日本311事件.如果說群體性創傷的話,311一定是一個十年內無可忘卻的記憶.普通日本民眾對於此事件的記憶和認識是,這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同時因為日本的自謙文化影響,人們對於那些受災的民眾都是抱有一種"對不起"的心態.那麼結合這個背景來看,這個人的說話確實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式的認知.
至於他是否真誠,我認為是的.這個是日本的建前(社會表現)和本音(內心表現)的一個問題.日本社會的認識對於他這個表現影響是巨大的.主流媒體壓倒性的都是受災民眾的傷痛性記憶.(題外話,罵東電或者罵政府.)有什麼其他的內容可以繼續探討.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感覺只有自己逃了出來,對家鄉災民有一種愧疚之感。
想像一下有一家人的房屋突然坍塌以至於不能正常居住,一家人只好在搭棚的臨時居所入住,每天還要為修繕房屋努力。後來這家人的其中一人得到了到條件很好的老師家裡入住的機會,為了自己的發展他離開了臨時居住所,不用再為修繕房屋而奔波。你覺得一般情況下他會對自己家人有什麼感情?就是羽生現在所說的感情。
至於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感情,肯定是跟日本文化有關。然後羽生結弦個人也是特別懂得感恩並且有責任感的人。不知道題主了解羽生結弦嗎,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男子花滑奪冠後,他也表達他更多感到一種無力感,一種無法幫助家鄉復建的無力感。其實他為了賑災做了很多事情,當年去各地表演賑災,每年基本都有做跟賑災相關的節目。今年去福島也是,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自我拯救吧。彌補那種愧疚之感。其實他也給很多人帶來感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羽生結弦能把家鄉人民都當文中家人一般產生愧疚情感?———————————————————————————————————————————
我只能說一些我想到的特質,也許並不是十分貼切。
親社會行為,利他主義者,社會(集體)責任感,同理心。這些品質是相互關聯的。
關於這幾個方面的領域都有許多許多。
引用一下百度的關於親社會行為的施瓦茨的決策理論 (還有一些其他理論)施瓦茨(S.H.Schwartz 1968,1970,1977)是把內化的社會規範作為利他行為的動機因素。他認為內化的社會規範的激活產生對人的道德義務感,而義務感以及義務感的強度影響利他行為。他認為個人規範和對他人行為後果的意識,決定了情境能否真正產生道德義務感,而責任歸因則促進了個人規範和義務感的激活。他認為把個人福利的責任歸因於自己,就能激活個人規範和產生義務感,從而有可能導致助人行為。
他特彆強調後果意識和助人行為的責任歸因這兩個人格因素對激活規範的重要作用,並且認為它們受當時情境的影響,即情境能喚起或激活責任意識的責任歸因。施瓦茨認為,後果意識和責任歸因是與親社會行為直接相連的一般特徵。它們雖然受情境的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情境和個人規範以及它們與之為相互結合的中介因素,而是親社會取向的兩個方面。它們如同價值和規範的認知結構一樣,是穩定的人格傾向並影響到規範的激活和防衛。親社會行為_百度百科
利他主義者是一個倫理學名詞,即持利他主義(Altruism)理念和思想的人,通常是指那些把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人,這種人通常具有無限的奉獻精神,為人處事上較少考慮個人得失。
利他主義者_百度百科
所以羽生如果按照自己的親社會認知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話應該選擇和大家一起承擔災難幫助災區重建,他去別的沒有發生地震的地方繼續滑冰對他來說就是違背自身信念,因此感到不應該和愧疚。
其實我主要還是覺得社會責任感太強吧,不過關於這個方面我找到的全是具有中國特色有政治社彩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毫無疑問,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與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以及自身性格特質都有關係。只能說羽生家裡教育好,性格好。(我才不是牛吹)
至於國內沒有這樣的氛圍,大概是社會責任感普遍缺失和淡化吧。但是如果只說社會責任感的話,個人認為國內自願短期支教的大學生或工作者在結束支教後會有類似輕微愧疚心態,比起真正投身於支教還是選擇了平穩生活?(只是無根據猜測)一個毫無依據的猜想...首先仙台這個地方其實不大,而人口更是與天朝相差甚遠,所以最初看見他這麼說,我也完全不理解,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你家裡遇到和311同等級的災難,基本上就是住所都沒了,只能靠接濟,這時你卻要為了自己的學習去繁榮的地方,就算學習再苦那也是家人的處境好一萬倍的,多少會有點只有自己享受到了家人卻可能吃不飽的愧疚感吧。在一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可能都沒有不怎麼認識的生人了,大家都像是家人一樣的存在,這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了
當然,也有自身原因,善良,熱愛家鄉這些都是他美好的品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山西「地震」後群眾的如此反應?
※海城地震預報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地震局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地震來了大家的反應都是什麼?
※南陽為什麼會發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