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軍長徵到甘陝地區後,蔣介石的圍剿力度就下降了呢?


紅軍在長征途中分裂,張國燾抱著另立中央的想法,率領紅四方面軍南下川北。由於紅四方面軍力量雄厚,轉移了國民黨軍的主要注意力;而紅一方面軍由於力量弱小,反而躲過了國軍主力,成功到達陝北與劉志丹部匯合。

陝北地狹民窮,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江浙滬皖一帶,對國民黨政權的威脅已經降到最低。而且紅軍身處晉陝甘寧等多個地方軍閥包圍之中,校長認為這些地方軍閥不會坐視紅軍坐大,威脅自己生存,必然進剿。多虎相爭,到時自己可以坐收漁利。

但是校長卻判斷失誤,由於紅軍難啃,各軍閥出於保存實力的目的,都沒有主動向紅軍進攻。部分軍閥反而和紅軍達成停戰協議,利用根據地物資匱乏,和紅軍做起了生意。紅軍也由此頑強的生存下來,不斷擴大根據地和影響力。同時,紅二、四方面軍相繼到達陝北,陝北紅軍達到了五萬之眾,實力大大增強。

當時國民黨正忙於解決兩廣事變,無暇北顧。當兩廣事變解決後,校長不得不重新開始重視對陝北紅軍的圍剿。不過依然是採取借刀殺人的老辦法,調張學良的東北軍去圍剿紅軍。而嫡系胡宗南第一軍名義上歸張學良指揮,實際上駐紮關中按兵不動,監督東北軍作戰。

可離家漂泊的東北軍根本無心戀戰,張學良軍事水平也有限,所以東北軍根本打不過紅軍,一戰就讓紅軍殲滅了三個師。而校長卻趁機取消了這三個師的番號,加上共產黨提出的抗日主張深得張心,所以張學良開始停止剿共。

見勢不妙,校長親自來西安督戰,給張學良提出要求:要麼執行命令,全力以赴;要麼退出陝西,由中央軍進剿。

後來,就爆發了西安事變嘍。


誰說蔣介石的圍剿力度下降了?1936年11月,蔣介石已調動了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青馬、寧馬各軍共260個團,要把聚集在陝北根據地的紅軍一舉消滅,情況已經到了極為危急的關頭。不得已之下, 中共中央秘密制定了《作戰新計劃》,準備率領河東部隊進行第二次長征,向陝南、山西和鄂豫皖發展。下面就看看這個計劃吧,一旦實施會是什麼個場面:

作戰新計劃〔1〕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八日)

朱張,彭,賀任〔2〕五同志:

  甲、胡毛王關〔3〕各部北進,我寧夏計劃暫時已無執行之可能。

  乙、擬作如下之新計劃:

  (一)三個方面軍主力十一月份在關橋堡至金積〔4〕、靈武之間作戰,求得在一、二個戰役下消滅敵之一部,爭取休息與準備,以示我欲渡河吸引胡師北進,並使關師進到石咀子,王以哲進到豫旺〔5〕。

  (二)十二月上旬以後分兩路出動。

  (三)一二兩方面軍組成南路軍。第一步佔領鎮原、西峰、合水、正寧、寧縣地域,第二步佔領同官、耀州〔6〕、淳化、中部〔7〕、宜君、洛川、富縣地域,第三步佔領韓城、宜川、延長地域。以上三個步驟儘可能延長時間,估計可容許活動三個月左右。其任務不是消滅張學良楊虎城〔8〕,而是擴大蘇區,擴大紅軍,解決給養。

  (四)四方面軍之兩個軍組成北路軍,在靈武、鹽池地區待機,待綏〔9〕東抗戰起後開始出動。第一步安邊地區,設法奪取安邊城;第二步橫山、榆林地區,以佯攻兩城姿勢吸引二高〔10〕及二十一師向北增援,以便恢復瓦市〔11〕、延川一帶,並吸引神府〔12〕殘敵向西;第三步神府地區,與南路軍同時到達黃河沿岸。

  (五)於適當時機開始在兩延〔13〕,在清綏〔14〕,在神府分三區造船,準備渡河入晉。

  (六)如此時我與蔣閻〔15〕之妥協成功,則依協定行動。

  (七)如此時妥協不成,則實行東征。

  (八)入晉後,如能依照妥協條件參加抗日,則實行抗日。

  (九)如不能抗日,則第一步佔領同蒲鐵路作戰,擴大紅軍;第二步如蔣閻尚無妥協希望,東進有甚大困難,而陝甘蔣軍已東調,我可仍回陝甘,如東出有利,則出至冀豫晉之交;並應計劃第三步出至直魯豫之交渡黃河;第四步到皖豫魯;第五步到鄂豫皖;第六步到鄂豫陝。爾後再轉西北,準備以一年至兩年完成之。

  (十)第二步至第六步之目的在擴大政治影響,擴大紅軍,爭取統一戰線在全國勝利,爭取與南京訂立協定,爭取抗日。

  (十一)徐陳〔16〕所部組成西路軍,以在河西創立根據地,直接打通遠方〔17〕為任務,準備以一年完成之。  丙、上述新計劃暫時還不作為最後決定,徵求五兄意見,準備在兩星期內決定之。此計劃不能過早執行,故十一月內全軍須以求戰與引敵入寧夏為目的。

  丁、請五兄開一秘密會,慎重考慮見復。育英參加。

張 毛 周 博 林


十一月八日

根據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毛澤東手稿刊印。

  注釋

  〔1〕 這是毛澤東和張聞天、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博古(秦邦憲)、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林育英(張浩)給朱德等的電報。

  〔2〕 張,指張國燾,當時任紅軍總政治委員。彭,指彭德懷,當時任紅軍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賀任,指賀龍、任弼時,當時分別任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和政治委員。

  〔3〕 胡毛王關,指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關麟征,當時分別任國民黨軍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第一路第二縱隊(第一軍)、第三縱隊(第三十七軍)、第一縱隊和第三路第十一縱隊司令。

  〔4〕 金積,舊縣名,一九六○年撤銷,轄區裁入寧夏吳忠、青銅峽二市。

  〔5〕 豫旺,舊縣名,縣治在今寧夏同心縣下馬關。

  〔6〕 同官,即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即陝西耀縣。

  〔7〕 中部,舊縣名,即今陝西黃陵縣。

  〔8〕 張學良,當時任國民黨軍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楊虎城,當時任國民黨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安綏靖公署主任。

  〔9〕 綏,指綏遠,舊省名,轄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一九五四年撤銷。

  〔10〕 二高,指高桂滋、高雙成,當時分別任國民黨軍晉陝綏寧邊區「剿匪」總指揮部第八十四師師長和第八十六師師長。

  〔11〕 瓦市,指瓦窯堡,今為陝西子長縣縣治。

  〔12〕 神府,指陝西神木和府谷。

  〔13〕 兩延,指陝西延長和延川。

  〔14〕 清綏,指陝西清澗和綏德。

  〔15〕 蔣,指蔣介石。閻,指閻錫山,當時任國民黨軍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16〕 徐陳,指徐向前、陳昌浩,當時分別任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和總政治委員,正率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轉戰黃河西部鎮虜堡、打拉牌、鎖罕堡一帶。

  〔17〕 遠方,指蘇聯。

紅軍將這個計劃通報給張學良後,張表示不同意,要求中央再等一些日子,必定會有」重大轉變「。果然,」西安事變「發生了,中共和紅軍的重大危機才終於過去了。很多人不理解張學良這個敗家子怎麼會成了」千古功臣「,現在明白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因為張國燾那個傻逼帶著大部隊(人比毛的多多了)走另外一條路線。將委員長,,,還是有雄才而無大略,認為傻逼張的部隊(只針對張)才是黨國的大患,而毛的部隊精疲力竭,難成氣候,所以削弱兵力主攻張,,這給了毛加快逃跑的機會,後來張的四方面軍和毛的一方面軍會師的時候,張的部隊都成啥了。長征已經篩選出誰才是未來能和將委員長抗衡的人,後來的歷史將由這個人來書寫。


本回答只是對二樓《作戰新計劃》的解析,二樓跟帖發不出,在此開新帖。

----------------------------------------------------------------------------------------------------

仔細分析《作戰新計劃》會發現,中共中央在早期並沒有在陝甘寧地區長期堅持的打算,如果寧夏、隴西的進展順利,也只是作為部分支點進行考慮,陝北只是長征會師的一個中繼站,絕非終點站,力量得到加強、休整、喘息以後,其最終目的是指向華北腹地的。這一點在甫一立足即行東征,並在此時計劃第二次東征中突顯的更為明顯。這其實是以紅一軍為主、以毛為首的中央的一個戰略傾向。而紅四軍,以張為首的戰略傾向是向西、向北發展。可以說,長征在後半段的川陝時期,紅一軍和紅四軍就存在北上南下的嚴重分歧,到了長征尾段的陝甘時期,紅一軍和紅四軍存在的就是東征西征的嚴重分歧。這種由北上南下的分歧演變為東征西征的分歧,本質上是紅一軍的中央極力要抗日求戰、以中國腹地為根據地的根本戰略思想,與紅四軍的張國燾極力要近蘇避戰、以邊疆遠地為求生地的根本戰略思想的分歧。在這一點上,張國燾與毛澤東的差距分外鮮明、高下立判!

張國燾坐擁紅四軍的雄厚家底而不顧,戰略上嚴重畏懼蔣介石,處處投機,忽而向南、忽而向北、忽而向西,處處以尋安求活、避敵安穩為目的,結果卻是處處挨打、仗仗吃虧,好好的一個紅四軍,在他的指導思想下,在他的手裡,一次次的打糊塗仗、窩囊仗,最終損失的一塌糊塗!他一向以為緊挨著蘇聯就安全了,卻不知蘇聯自顧且無暇又安能顧全一個遠東邊緣的無能避難政權?後來抗聯周保中余部北逃入蘇的處境就是後證!張國燾骨子裡的不自信,在蘇聯面前對中共不自信,在老蔣面前對紅軍不自信,註定了他的戰略、他的選擇就是這種樣子!

與張相反,毛對中共、對紅軍一直有高度自信,他堅信紅軍的弱小只是暫時的,只要指導思想正確,很快會由弱轉強,由小變大。所以,同樣是尋找一塊根據地,張國燾只求四平八穩、安全無虞,毛澤東考慮的就是如何能更好更快地成長壯大、反客為主。所以,張力主西征隴西,甚至兵出新疆,或者北進寧夏,總而言之就是一定要背靠蘇聯,覺得這樣才安全,心裡才踏實,把軍資、軍力、戰績的增長全部寄托在蘇聯的援助上。毛則主張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受蘇聯的遙制、獨立地向東發展,第一步是華北二省(西中二省即山西、河北,對察暫無企圖),與日寇相持(相持不是迅速交戰,而是儘快佔據晉冀,以此為根據,鞏固下來,準備與日寇交戰),第二步是華北二省(東南二省即山東、河南,魯豫才是重點),為晉冀的與日寇相持局面提供縱深。如果這兩步實現,其實局面蔚然一新。毛的意圖是,如果在中國北方腹地的整個華北地區,佔有晉冀魯豫四省之地,這樣一個經濟較發達、地域足夠廣大、人口眾多的地區,建立一個鞏固的根據地,則可以獨立地北抗日本、南脅江漢。而事實上,後來的整個抗日戰爭進程,以毛為首的中共中央也確實是特別重視山東根據地和華中根據地,初期的晉察冀根據地反而退居次要,這也是這一戰略規劃的一個變形而已。

在當時的現實局面而言,要實現這樣一個戰略,困難就是華北腹地這一塊地方,雖然不是蔣介石的地盤,但各路軍閥盤踞,馮玉祥的勢力、閻錫山的勢力以及一些地方小軍閥勢力,雖然他們各自分裂、不成大器、豎子不足與謀,但實力仍然是不可小覷的。以紅軍當時的實力和當時的抗日危局,如果一個個地打,靠單純地東征,那就不失為一種蠢笨的途徑選擇了,是嚴重失策的。所以,當時的合乎實際的實現方法就是以打促和,聯合抗日,保證共存,再謀機會。說白了,就是硬在人家的地盤上擠出一塊自己的地方來,並且實現和平共處、共同抗日,然後找將來合適的機會再突進發展。最典型的第一個對手就是閻錫山,當時中共對閻錫山就是想儘早儘快實現聯合,一方面盡量用東征的打的動作在晉西開闢一塊背靠黃河的根據地,一方面以抗戰為條件(閻錫山看到日本對華北的蠶食,也擔憂山西的危局),力圖在整個晉北晉中地區開闢一塊根據地,實際上也是一種武力下的妥協。要知道,不管是東北軍張學良,還是西北軍馮玉祥余部,還是晉綏軍閻錫山,都是依賴蔣介石中央軍的,對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的打擊,都是手段,根本目的其實都是要蔣介石出來表態,表什麼態?表聯合抗日的態,只要政治上認了聯合抗日,軍事上就必然要劃區分片,就必然要允許中共合法擁有自己的抗日根據地和武裝,這個辦法自然要比堅決跟蔣介石針鋒相對、火炮喧天成本最小、代價最低。這裡可能大家有一個問題是,中共是不是高估自己了?你說讓蔣介石從幕後出來他就出來?他的中央軍是吃素的?還別說,真還就是這樣,地方軍也罷,中央軍也罷,紅軍還真就不把圍剿放在眼裡。江西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前,遵義會議以後,凡是毛領有和恢復軍事指揮權的時期,紅軍還真就有這個心理和實戰優勢。蔣介石當年就是看到用地方軍閥不行了,才親自上陣,李德佔據中央,才給了蔣一個翻盤的機會,蔣後來以為紅軍大勢已去,又玩以前的退居二線,讓王家烈、龍雲、張學良、楊虎城這些人上陣,而毛澤東驅逐了李德、博古、張聞天、張國燾的干擾,恢復領導權後,不過又重演一遍之前的對手戲而已,蔣介石又一次被逼到前台來。所不同者,要麼是閻錫山受不了拱出蔣介石來,要麼是張學良受不了拱出蔣介石來,而這次不僅僅是向1933年那樣僅僅是軍事上打不過,這次又多了抗日局勢的摻和而已。

毛澤東放眼全局,關注重心在華北不在西北,力主通過東征逼蔣抗日,實現一種聯合局面下的對華北地區的根據地佔有和鞏固,為將來局面的變化打下獨立而堅實的基礎。而實際的歷史節點——西安事變,卻中斷了這一計劃的具體實施,中止了東征,提早實現了逼蔣抗日,並迅速轉進而聯蔣抗日,也讓中共根據當前變化了的新形勢,把根據地暫時安扎在了西北地區,放棄了立即東進華北的計劃。整個抗日戰爭開始後,中共依然在戰略上延續東進發展勢力的策略,先後創建了穩固而強大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這其實是當年毛澤東戰略部署的一個順應形勢的變相實現而已,其根本思路還是按照毛的計劃來的。而恰恰是山東根據地的八路軍主力和華中根據地的新四軍主力,才為後來解放戰爭最能打的東野和華野打下了底子基礎,進而解放整個東部中國和全中國,由此看來,毛澤東戰略眼光,其連貫性、現實性、趨勢性是三者統一的,毛澤東作為一個卓越的戰略家,的確是不簡單的。


36年到延安,33年長城抗戰之後國民政府個日本人簽了城下之盟,但是一直在提防鬼子,鬼子也沒閑著一直在攛掇華北自治,並且攛掇蒙古的德王入侵關內,這樣一來,河北,北京,山西一線變成了抗擊蒙古人的前線。而此時我們偉大的張學良的東北軍毫無戰鬥力,張家與日本之間一直關係曖昧,所以把在陝西的中央軍,西北軍主力調入山西河北,東北軍調入陝西。剛剛說了,東北軍是軟蛋軍,作戰初期就被兔子搞殘了一個師,之後就再也沒膽子了。另外,西路軍當時在新疆甘肅被馬家徹底打殘,也不能說當時沒有儘力


去看看楊奎松的西安事變新探吧


心有餘而力不足啊。紅軍都跑到陝北了,他蔣某人調聽話能打的部隊過去要花多少開拔費啊,在陝北再捉迷藏玩幾個月,要花多少飯錢啊。

所以不管是不是想消耗地方軍閥,也只能這樣了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負傷、陣亡、失蹤人數分別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讓你感到蕩氣迴腸,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一場戰役是什麼?
我軍經常宣傳的穿插迂迴戰術是怎樣的?
貝當和戴高樂是不是法國有默契的兩邊下注呢?
俄羅斯帝國為什麼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

TAG:紅軍長征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