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本「軍神」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在日本社會輿論中經歷了從「軍神」 到「蠢貨」的過程,不少歷史人物在後世都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這很容易導致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從一種失真180度扭曲成 另一種失真。如今日本網路上也是兩個陣營對噴,但顯然黑乃木希典的人比粉乃木希典的人要多。

下圖是黑乃木希典的旗手——司馬遼太郎 以及 他的關於日俄戰爭的著作《坂上之雲》:

司馬遼太郎算得上是文學、史學大家,但他總是劍走偏鋒。

目前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大正、昭和年間 將乃木希典 奉為為「軍神」是 為了迎合當局塑造軍國主義皇民道德觀的需求,即便在日本史學界也是這麼默認的。

那為什麼選擇乃木希典這個人為「軍神」榜樣呢?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來講,乃木希典身上聚集了古代所有武將應有的美德和氣質,而且即使拋開戰爭,乃木希典也是近乎道德完美的人。

乃木希典是長州藩高級武士出生,少年時從師大家 玉木文之進,受過良好的教育,年少時就文采飛揚、氣質不凡,琴棋書畫皆通,漢詩水平更是一絕,完全符合日本那個時代 武俠小說(各類武士浪人物語)中的男主人公高逼格要求。

青年時代的乃木希典隨山縣有朋參加倒幕戰爭,不過乃木參與的戰役基本都是新政府軍以裝備壓倒性優勢取勝的戰役。廢藩置縣時,小有名氣的乃木希典就以長洲藩兵身份遴選為天皇「親兵」。自那時起,明治天皇對乃木希典很是青睞。

1877年西南戰爭中,年僅28歲的乃木希典就被授予第十四聯隊少佐聯隊長,乃木率軍增援熊本城,在途中遭到西鄉軍伏擊,大部被殲,聯隊旗也被奪走了,軍旗被奪是一件極其恥辱的事,乃木要切腹自殺,被上司 山縣有朋 阻攔住了。在那個時候,日軍的軍國主義教育才剛剛起步,而且乃木部隊被伏擊一事也不全是乃木的責任,乃木揚言自殺的行為完全是出於傳統武士道精神。

(從西南戰爭中乃木的表現看得出青年時代的乃木希典確實有那麼點「愚」,至少是「勇」大於「愚」)

明治天皇到底還是很青睞乃木希典的,赦免了乃木,而且對於西南戰爭中戰績為負值的乃木希典不予以降級,俸祿照發不誤。天皇的意思很明顯:「乃木希典要好好活著!」

但乃木希典卻非常自責,覺得愧對天皇,經常借酒消愁,東京的幾家妓館都被他逛遍了,筆者一直認為酒和妓女是古代詩人靈感的一大催化劑,在日本也是如此,這也是上層 武士生活的寫照。果然乃木希典在這段時間寫了不少愁嘆詩詞,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壯凄涼的漢詩風格奠定了基礎。後世的郭沫若評價乃木希典是日本近代漢詩第一人。

(從乃木當時消沉的表現來看,乃木是個極富 愧疚感的人,臉皮很薄,玻璃心,會為自己的錯誤過度自責無法自拔,對不起戰友,更對不起天皇,愧對武士道中的「忠」)

之後的幾年乃木總體上缺乏銳氣,表現平凡,日本對台灣清朝駐軍的騷擾性軍事行動和1884年武裝干涉朝鮮甲申政變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乃木均沒有參與。但乃木仍然靠著靠著天皇嫡系親軍的身份爬了兩級,說到底天皇的嫡系就是不一樣啊。

後面發生的事說明 明治天皇對「乃木希典」真是太好了,天皇看到乃木酗酒消沉,就把他送到當時世界陸軍第一強國德國去留學(當時德意志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歐陸強權法國),後來的結果證明天皇對乃木的人生培訓計劃還是蠻成功的。筆者得說,有才氣的士族子弟受到的待遇就是不一樣。

(仔細一看,當時的乃木希典 確實散發出不一樣的格調氣息)

德國當時確實已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強國,其陸軍軍校對學員的塑造能力就是強,乃木去德國軍校留學2年,回來後整個人的精神風貌大改,變成一個及其莊重、自律的人,還戒掉了酗酒的習慣。

據乃木自己回憶,原本他以為德國和法國這類歐洲國家一樣,是玩樂的好去處,他想閑暇時在德國找娛樂場所 喝酒把妹、吟詩作樂(天皇到底給他多少生活費啊?而1880年代的日本老百姓還是比較窮的)。但沒想到,德國人的社會面貌是那麼的淳樸,內斂,自律,勤勞、珍視文化傳統,所見所聞所感深深震撼了乃木。

乃木回國後便立刻起草了日後對日本軍風影響重大的《肅軍意見書》,結合了普魯士治軍方式和日本文化,對日本軍人的風貌、氣質、禮儀做了詳細嚴格的規範。

(明治維新在1870年代頒布的《徵兵令》開創了全民皆有參軍權利的時代,但也侵犯了武士階級的軍事貴族獨享權,這成了西南戰爭的直接導火索。雖然明治政府成功鎮壓了叛亂武士,新的徵兵動員制度建立起來的現代化軍隊也比傳統的武士舊軍隊更具備戰鬥力,但是底層庶民突然大量替代武士成為軍隊士兵主要構成的結果就是日本軍隊風氣日下。當時日本軍隊中走私貨物、賭博、吃霸王餐等歪風盛行,衣冠不整,兵痞現象多。即使被選入軍校深造的日軍士官也不乏地痞流氓之徒,例如海軍兵學校就因為學員集體毆打外籍教官,一年內開除了158人。筆者認為這也正是日軍在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中被年僅25歲的清朝低階武官 袁世凱 輕易擊敗的原因之一)

而乃木希典所設計和完善的軍風改革 對於步入瓶頸的新生日本軍隊來說,是一道及時雨,此後10年,日本的軍風煥然一新,即使不是武士階級出生的人,在參軍後整個人風貌也都不一樣了。後來日軍聘請的外國教官也都認可日本軍隊是改造日本社會面貌的重要力量(雖然他們這麼說多半是吹噓自己的KPI績效,但也側面反映了日本軍隊的風貌和對士兵乃至全社會素質的影響)

因此,乃木希典在精神層面對日本軍隊建設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出征前,乃木希典寫下這首漢詩:

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

斗瓢傾盡醉余夢,踏破支那四百州。

該詩是典型的七言絕句漢詩,遵守第一、二、四句的句尾疊韻,「酬」、「秋」、「州」相互押韻。

這首詩後來成為日軍全面侵華時鼓舞士氣的軍詩,並被賦曲。

詩中幾乎沒有「悲涼」意境,只有「雄壯」,充滿了自信,與後來日俄戰爭時期乃木寫下的悲壯漢詩有較大差別。說明當時日本軍界對打敗滿清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當時日本對中國的情報搜集工作非常細緻,充分了解到滿清的民族認同感之差、虛弱腐朽、離心離德。

甲午戰爭期間,乃木希典 率先頭部隊在遼東花園口登錄,一路勢如破竹,還製造日軍近代在中國的第一次大屠殺——旅順大屠殺,2萬多居民被屠殺,只有負責收屍的36人倖免,2萬屍體火化後的骨灰剛好裝滿兩口棺材。

下圖為旅順大屠殺中日軍砍下中國人的頭顱。

以上可以看出,乃木希典在對待敵人無論軍民、男女老幼,都是及其殘暴的,而這在日本文化中,恰恰是一種軍人美德。

乃木希典在遼東戰場的陸戰中橫掃 李鴻章的淮軍。這是甲午戰爭中的重要一環,其實迫使清廷簽下《馬關條約》的並不是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而是淮軍在遼東陸戰中的潰敗。因為乃木希典的第一旅團已經逼近山海關了,山海關的後面就是京師,而當時滿清統治者根本沒有撤到大後方跟日本打持久消耗戰的概念,就算他們懂這個概念,估計也不會有那個決心,畢竟滿清的統治核心區就是華北和東北,在太平天國戰爭之後更是如此。而對於當時的日本,財政已經撐到極限,以戰逼不平等條約才是終極目的,停戰談判期間,乃木希典的部隊駐紮在熱河邊境威脅山海關, 這是日方的一個談判籌碼,以滿清「寧與外寇,不予家奴」的潛意識,《馬關條約》這種保平安的條約必然簽署。

(題外話YY:當時滿清若能遷都打消耗戰,以當時日本剛剛起步的國力,日本絕對被財政拖垮,最後等著收拾日本的就是西方列強了,然而歷史不能假設。而撤到大後方打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思想是幾十年後蔣中正才正式應用的,只是昭和年間的日本國力已經遠遠超過明治時代)

粉 乃木希典的人認為乃木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各種迂迴穿插、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黑 乃木希典的人則認為:打敗腐朽的清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清國一大票帶路黨,換做哪個將領上,都是完勝。

甲午戰爭時,很多滿清權貴不僅不出力,還想辦法給李鴻章的淮軍使絆,各個戰場都有帶路黨,帶路黨們夢想著等日本人當了皇上,可以討個一官半職,到了日俄戰爭的時候帶路黨更多,給日俄雙方同時帶路的人都有,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細節的爭論也實在是太過敏感。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等諸島給日本,滿清正式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乃木希典在1896年至1898年出任了第三任台灣總督。

日本在從清政府手中接收台灣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傷亡和代價鎮壓抵抗,史稱「乙未戰爭」,具體可以參看筆者以前的文章: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給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 在貴州吃臘肉的回答 - 知乎

這裡補充一部分關於乃木希典處理台灣事務的事迹:本來在第一任台灣總督和第二任台灣總督期間(也就是乙未戰爭期間),日本付出高昂的代價後(傷亡3萬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和 山根信成 少將 陣亡,代價遠遠大於甲午戰爭),台灣反抗義軍的主力被殲滅,化整為零。此戰日本的狼狽不堪也是「三國干涉還遼」談判中 滿清、英、法、俄 對日本放馬施壓的重要原因。甚至清廷內部出現了撕毀《馬關條約》的聲音。

然而,乃木希典 督政 台灣時,台灣的義軍抵抗運動卻出現了一波重燃復甦潮,大規模的義軍再次出現在平原地區。

一個重要額原因就是,乃木希典在任職台灣總督期間任人不當,執政無能,管理疏失,導致及其嚴重的政治腐敗,雖然乃木希典本人非常清廉,但是其對下屬貪腐行為實在是管束無方。按道理說台灣皇民門應該對日本「軍神」印象都不差,可是連 資深台灣綠營皇民 社會活動家——黃昭堂在《台灣總督府》中都批評乃木希典「政治無能」。

下圖為黃昭堂和 辜寬敏、吳澧培等皇民大佬參加 反ECFA黑箱作業 研討會時的合影。

此外,有日本血統的辜寬敏讚美過一大票台灣總督和駐台技術官僚,但對乃木希典也從來不提起,後藤新平、八田與一之流都快被吹成神了,估計是對乃木印象不太好,可見台灣社會輿論對乃木希典的評價類似於日本,黑多於粉。

乃木希典剛就任 台灣總督時,「乙未戰爭」剛結束,日軍和台灣義軍都付出了極大的傷亡,台灣經濟被摧殘得殘破不堪,所有的固定資產價格都大幅下跌,加之很多不願意被日本統治、或者不喜歡日本文化的富人紛紛拋售田產地契,移居海外,台灣的固定資產價格更是雪崩,而生活必需品等物價卻飛漲,乃木希典的台灣總督府團隊不僅不想辦法穩住固定資產價格的持續下跌,還通過行政干預強制壓低各種田產、地契、宅院的拋售價格,然後以第三方名義低價抄底,抽取傭金,大獲其利。總督府官員不僅不穩定飛漲的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反而私自囤油、囤糧,助長物價。

日本駐屯軍和總督府文官、財團相互勾結,給乃木希典提交了一大堆便於中飽私囊的法律案本,手握台灣立法權的乃木居然都是大筆一揮,係數批准:

譬如海關在台灣的進口稅上再多刮一成印花稅等;

乃木希典團隊對從中國大陸輸入台灣的商品徵收超高關稅、印花稅和治安稅,名義上是抵制中國貨,但實際上是各級貿易官僚中飽私囊(真正制定實施完善的抵制中國貨、抵制俄國貨 政策是 明石元二郎 和田健治郎 任台灣總督時期的事了);

總督府和買辦可以強制低價收購台灣產的茶葉、海產品;

糧油部門還對台灣當地商販強制執行經營許可證審批制度,從中收取疏通費;

。。。。。總之,弄得當時的台灣餓殍遍野。

總督府的腐敗和盤剝使得「乙未戰爭」中原本投降日本的一些台灣人實在忍不下去了,與其窮死餓死,不如再次造反,所以1897年,台灣義軍再度席捲台灣鄉鎮地區,綠林出生台南人 林少貓在台南鳳山 聚眾數百人起兵抗擊日軍,結果眾鄉親踴躍加入,隊伍迅速發展至數千人,經常襲擊鳳山縣城、阿猴街等處日軍。

雖然林少貓 等義軍領袖在乃木希典執政時氣勢如吞山河,可是在下一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時,就遭到血腥圍剿,後藤新平經常拿著林少貓被擊斃後的屍體照片做炫耀,但這裡筆者就不貼出來了,英雄應該被尊重。至少 乃木希典不是那種收藏敵軍屍體照片的人。下圖為林少貓在營寨時留下的照片:

面對台灣各路義軍的反撲。乃木希典在台灣充分展示了其應對游擊戰的能力是多麼差,在乙未戰爭中活下來的很多小山頭級別義軍領袖到了乃木希典執政時期紛紛把隊伍擴大了好多倍。以至於日本軍部在乙未戰爭 期間大規模增援駐台日軍的部隊遲遲無法返回到朝鮮和北境,軍部大佬 山縣有朋不得不繼續留在俄國做外交斡旋,緩解沙俄對日本北方的壓力。日軍深陷台灣也成為沙俄對日本再次勒索的重要籌碼,日本不得不繼」三國干涉還遼」後答應與俄國共同瓜分朝鮮,從此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此後,朝鮮 高宗的謀臣們用平衡術玩弄日本、沙俄長達8年。俄國的咄咄逼人為後來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從乃木治理台灣的結果來看,毋庸置疑,一團糟,不僅弄得台灣烽煙再起,還把剛剛崛起的日本都差點拖入到了國防、外交、財政的泥潭中。要不是後來由明治維新第一智將 兒玉源太郎 去台灣給乃木希典收拾爛攤子,估計台灣會成為大日本帝國版的阿富汗。

從乃木總督台灣的政績來看,乃木希典的行政能力和鎮壓反殖民抵抗的能力之差,這個地沒法洗。

回到當時的日本政府的視角:《馬關條約》的賠款依然不能填補日本的財政赤字,花費巨大支出和犧牲接收的台灣是個財政無底洞,產出收益遠低於管理成本。駐台軍費開支每年高達700萬日元,除了台灣的稅收之外,日本還要從中國的賠款中拿出1200萬對台灣總督府進行軍費補助,發行的國債貶值被國民詬病。 此時的台灣總督乃木希典將軍看不下去了,他在對友人的信中抱怨日本統治台灣一事:「就像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應該賣掉台灣這個包袱,並說服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 ,經過一系列磋商,初步決定以1500萬法郎把台灣賣給法國,並得到外務省等很多賣台派大臣的支持。乃木希典的行為明顯是想給自己甩包袱、甩鍋,畢竟他是第一責任人,那些牟私利的涉台貪腐官員更是要甩鍋,他們把帝國的資產腐化成了帝國的爛瘡,只有把台灣賣掉了,這個鍋才甩得安心,帳才抹得乾淨。

此時對於台灣歷史走向產生重要影響的 日本陸軍大臣 兒玉源太郎 發言了,他極力發對賣掉台灣,認為不應當只以成本收益來評估台灣的價值,台灣的戰略價值非常重大,不能放棄,並且暗指乃木希典、前台灣總督 桂太浪等人 治理台灣無能,才導致入不敷出。並向重新組閣的伊藤博文首相 毛遂自薦, 願出任台灣總督。

伊藤博文一生中都非常信任兒玉源太郎,自然答應了兒玉源太郎的請求。從此,兒玉源太郎在台灣開啟了日本殖民統治的新時代,兒玉扭虧為盈,把台灣變成日本政府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下面這個細節就足以對比出乃木希典的無能,說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鴉片專賣,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他將台灣變成日本的鴉片生產基地,標售不同貨量等級的 「鴉片專賣特許證」獲取轉讓金和提成。

下圖為台灣總督府標售的三等鴉片專賣特許證:

在鴉片專賣制度獲得成功後,台灣吸食鴉片的人數達到數十萬,總督府財源大開。

兒玉源太郎還對台灣的鴉片種植業進行產業升級,投資衍生出下游的高檔毒品提純產業(海洛因),在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的路透社就預言日本想獨佔中國。而那時日本正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量香煙和毒品榨取中國的白銀儲備和民生基石,瓦解華人社會家庭,擴大日本貿易順差,當時的精日們和今天一樣沒底線,鴉片館更是高調推銷日本原產進口白面(海洛因)。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戰略性發展鴉片提純物(海洛因)產業和合成毒品(冰毒的前身)產業的國家。

下面這篇近代史論文論述了日本從1895年佔領台灣到1945年日本戰敗期間,日本在台灣、滿洲、朝鮮等地發展鴉片產業,傾銷中國的過程。

但實際上 乃木希典才是第一個在台灣實行鴉片專賣的總督,可為什麼後人談到日本的毒品強國政策時,都不提及乃木希典?而是多算在兒玉源太郎名頭上呢?那是因為乃木希典團隊在台灣的鴉片專賣制度不僅沒賺錢,還入不敷出,爛賬壞賬一堆,其中該有多少腐敗問題,現在已經很難追究了。即便是大日本帝國時代的史學家、經濟學家歌頌明治元勛們的政績時,也很少提及,畢竟他們清楚這是給帝國丟臉的事。

後來台灣綠營的黃昭堂 直接點名抨擊了乃木希典的鴉片專賣制度,但卻沒有直接抨擊兒玉源太郎,皇民真是雙重標準啊!不管台灣皇民有多少是站在黑乃木希典陣營,最後乃木希典的精神還是構成了台灣皇民奉公運動中「大和魂」的重要組成部分。

台灣皇民企業家蔡焜燦在日本出版的 《台灣人と日本精神(リップンチェンシン)-日本人よ胸をはりなさい》中就介紹了乃木希典對台灣人 「大和魂」 的影響。

黃昭堂對乃木希典的研究也被 同時代的 司馬遼太郎 借鑒,成為司馬遼太郎 評判乃木希典的依據之一。而且對於當時台灣總督府的嚴重腐敗行為,黃昭堂 更是把矛頭也指向了乃木希典本人。

事後的史料能證明乃木希典本人並未參與到台灣總督府的一系列貪腐中,直接證據就是明治天皇去世後的第二天,乃木希典和夫人都自殺殉主了。除了在冊的田宅,他沒有留下可觀遺產給後代,當時他的長子乃木保典和 次子 乃木勝典 已經在日俄戰爭中陣亡。乃木希典還剩下兩個子女和一個養子,分別是:長女:乃木恆子,三子:乃木直典,養子:乃木元智(原為長州藩毛利子爵家所生,1934年又複姓毛利)。

乃木的幾個子女均無後代,也都沒有被曝出過入股了什麼企業,有什麼基金會,私人地契等。一個貪腐的父親是不會什麼也沒給兒女留下的。

所以筆者認為乃木希典本人並沒有涉入台灣總督府的貪腐,頂多也就是些人情往來。

他本人的一大致命商就是過於遷就同事、戰友、下屬,總督府技術官僚團隊的很多事情明擺著是以權謀私,乃木再笨也不可能看不出來公家發糧票這事其中的貓膩,但乃木仍然默許。也許是因為台灣駐屯軍中不少人以前就是和乃木希典一起參加了遼東戰役吧!戰友嘛!很多事都好說的。

後世罵他貪腐的多半是黑過頭了,乃木希典為人還是很正直的,只是日俄戰爭中得罪了太多的日本官僚、軍屬(乃木在日俄戰爭後班師回朝時慚愧地對老百姓們道歉:「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用這樣的文言文道歉,說明乃木也是心知肚明很多軍屬們是不會原諒他的),但由於軍國主義道德觀建設的需要,乃木反而被塑造成「軍神」,當然會惹得一大群日本人不滿,只是礙於明治、大正 天皇對乃木的愛戴,不敢明說而已,憋了一肚子氣:

其中一個對乃木希典不滿的代表就是 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谷壽夫將軍,下圖為1947年中國憲兵行刑隊 在雨花台對戰犯 谷壽夫公開執行死刑:

谷壽夫年輕時參加了日俄戰爭, 還負了傷,1920年代他在帝國陸軍大學當教官時,專門收集了大量日俄戰爭時代軍官的口錄,寫了一本《機密日俄戰史》,史學、軍事學價值都相當高,軍部的人看了都稱讚谷壽夫的才華。該書的編寫只收集口錄,而且名為「機密」,且一直沒有公開出版,成為無版手抄本。說白了就是該書中有一堆當時看來是 政治不正確的內容,其中一部分內容就是批判 乃木希典的,論證了乃木希典是一個「愚將」,完全不懂炮兵、步兵協同作戰,連散兵線衝鋒常識都夠嗆等等。後來司馬遼太郎對乃木的論證有相當一部分依據就是源自谷壽夫的軍事學作品《機密日俄戰史》。

如果說谷壽夫那個年代黑乃木希典還是地下黨行為,等到天皇失去「神權」後,一大票忍了好多年的的日本人就公開拚命黑乃木希典了。

回到日俄戰爭本身,乃木希典的最大爭議就是203高地戰役。雖然後來日本軍事史學界對有沒有必要強攻203高地存有爭議,但是乃木希典在這個作戰決策上是沒有責任的,因為攻打203高地的決策本來就來自於海軍的建議,拍板人也不是乃木希典,而且這個決策已經打亂了原有的戰爭規劃。

強攻203高地的決策並不在最初的日俄戰爭策略方案版本中,是1904年下半年決策層才加上去的,如果說總攻前第三軍團日軍準備不充分,這個責任不能全丟給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使用的是人海衝鋒戰術,而且是近乎不修整的無間斷衝鋒,在俄軍現代化戰壕碉堡工事和水冷重機槍面前,日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打了近半年,付出了6萬傷亡的代價還是拿不下203高低。乃木希典戰前自備3口棺材,自己一口,兩個兒子各一口,最後兩個兒子的棺材還真用上了。

下圖為旅順攻堅戰中陣亡的乃木希典長子乃木勝典和次子乃木保典:

至於203高低戰役中的俄軍傷亡,即使加上後來投降的人,兵力損耗也不到日軍一半。

僅看203高地戰役大致過程,就足夠日本網友們黑乃木希典了。

多數人認為乃木希典這種過度迷信軍人意志力的指揮官,才使日軍付出了不必要的傷亡,可是乃木希典這種精神力思維在日軍軍官中非常普遍,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太平洋戰場上大量的日軍萬歲衝鋒可是遠比203高地戰役還要愚蠢。面對火力強大的美軍,日軍當時聯隊級別的萬歲衝鋒比比皆是,一天下來一個旅團可成建制的消失。萬歲衝鋒搞一次震撼下敵人也就算了,老是搞萬歲衝鋒這是嫌自己的本輸得不夠快嗎?

然而用日軍傳統思維這種洗地說法也不足以給乃木希典洗地,因為黑乃木希典的人會給出一個難以反駁的理由:「腦殘的萬歲衝鋒不就是乃木希典帶節奏發明的嗎?都被塑造成軍神了,晚輩軍人們也只好有樣學樣。」

然而筆者認為這是對乃木希典過於苛求了,203高地戰的日軍傷亡 其實是俄軍 在陣地戰 思維上領先日軍一個代差的結果,俄軍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瓜分波蘭戰爭和 第十次俄土戰爭的洗禮,學習了歐洲的先進工事防禦理念,整個旅順要塞的設計已經具備現代軍事學防禦工事的特點:地下暗道和排水補水系統、暗堡、雙層碉堡、火力點交叉覆蓋,混凝土塹壕等各種混領土工事。

下圖為俄軍旅順要塞的士兵宿舍,是地下鋼筋混凝土結構,

(題外話:總有人說 日軍、俄軍、德軍當年在中國修建的基礎設施多好多好之類的話,筆者得說這幫人有點歷史虛無主義,因為當年無論日軍還是俄軍,修建這些工事、基礎設施幾乎都不需要考慮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因為都是幾乎免費的,勞力可以用亡國奴充當,原始材料可以從逼著亡國商人免費提供。)

而日軍在日俄戰爭時還停留在甲午戰爭的散兵線衝鋒和夜襲的軍事理念中,這套對付李鴻章的淮軍沒問題,對付沙俄軍隊可就不行了,所以大部分日軍步兵在正面戰場都是白白送死。這場戰役其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歐陸塹壕絞肉機的預演。203高低戰役中,乃木希典只是把甲午戰爭中對待清軍的戰法拿來炮製一遍而已。在當時乃木的參謀們看來,這麼做也是對的,其中一個支持人海衝鋒的高級參謀還是明治天皇指派來協組乃木的德國頂級軍校畢業的少壯派高材生——伊地知,如此敬重天皇的乃木,能不聽天皇派來的參謀的建議嗎?所以203高地的戰術指揮責任也不該乃木一個人背(此事是當時大本營和滿洲軍意見分歧的一個小側面)。

不僅僅是203高地,旅順要塞其他高地的攻堅戰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歷史中很多事就是歪打正著,乃木希典的鬥志從來都不會動搖的,他聲稱:「被包圍的俄軍死一個少一個,而日軍要補充多少都可以」。乃木希典命令日軍士兵如蝗蟲般送死的做法是俄軍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懼,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衝擊是乃木希典的論斷和行為使得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對日軍兵力產生了誤判:

原本乃木的第三軍團在不斷地自殺式衝鋒後人數從6萬銳減到3萬,可是尼古拉二世卻按照歐洲式的思維反過來想:「第三軍團能拼上這麼多人,第一軍團至少還有10萬兵力"。後來沙河會戰中尼古拉二世對滿洲軍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軍事調遣也就是情理之中了。(還有一種說法:這不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本人的誤判,而是俄國版 崔順實——拉斯普京巫師的誤判。)

不過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出日本的國民戰爭動員能力相當強,這點早在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就能體現出來,日本自古以來就能以有限的人口提供大量的兵源,並在短時間內整裝待發。

203高地的戰局使得到日本大本營內部極為緊張,只好派齣兒玉源太郎 將軍再次給乃木希典收拾爛攤子,而此時身為台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苦心經營(鎮壓)台灣8年,才剛把乃木希典在台灣留下的爛攤子給收拾好。

下圖為兒玉源太郎,完全稱得上穿著軍服的政治家:

兒玉是日本對台灣人進行深度改造、同化、清洗的奠基人,詳見下面這篇文章: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給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 在貴州吃臘肉的回答 - 知乎

兒玉源太郎接替乃木希典的指揮權用的名義是暫時代管,乃木還是名義上的統帥,這種事與其說是顧忌乃木希典的面子,倒不如說是顧忌天皇的面子。

兒玉在203高低戰役中的點睛之筆就從國內調來18門 280毫米重炮對俄軍碉堡進行灌頂式炮擊,引爆了其中一個堡壘的彈藥庫。俄軍地表工事都破頂後,兒玉才命令敢死隊進行重點主攻。經過白刃戰後,才拿下203高低。

下圖是兒玉源太郎從 國內調到旅順戰場的280毫米重炮,炮身重5噸,對攻陷旅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軍用火車將大炮部件運到旅順,然後用人力、牲力將其拉往龍頭姜家村、王家村一線前沿陣地進行組裝,轟擊俄軍工事。

下圖為日軍拉送280毫米炮的炮身:

圖中運炮的載具還是臨時用原木做的,這木匠活外表看著也夠粗糙的,日軍的軍夫和們拉得也夠吃力的,可見當時日軍根本就沒有相應的運載重炮設備。

這個細節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相對於歐美強權的落後的軍工業。當時日本根本就不具備280毫米重炮的生產能力,那為什麼日俄戰爭中出現了這18門短身管的重炮?因為這些重炮就是日本為了攻打旅順要塞而 趕鴨子上架的應急產物。這種短身管280毫米炮原本只是為防禦俄國軍艦襲擊日本港灣而設計的岸炮,後來在兒玉源太郎的建議下,臨時升級炮膛參數再製造了幾門,加上已交貨的幾門岸炮,運往旅順參加灌頂攻堅戰。

日本在那個年代並不不是富裕的國家,但軍事支出占國民收入比重是庚子國變中八個列強中最高的。日俄戰爭之前,日本大本營參謀本部根本沒有意料到陸戰戰場會用到大口徑火炮,所以在1902年和1903年沒有把陸軍280毫米火炮(岸防炮除外)列入軍費預算案。到了1904年旅順攻堅戰時,就算日本立刻全款預付購買英國火炮,阿姆斯特朗公司也沒法在1905年上半年交貨,若俄軍援兵到達,黃花菜都涼了。

俄國建造的旅順要塞是按照能夠防禦240毫米以內火炮設計的永久要塞,而之前兩個財年日本沒有給陸軍撥款購買240毫米以上火炮,就足以說明日本對俄情報系統有重大失職(估計這幫情報人員都忙著協助策劃蘇維埃革命去了),無論大本營和滿洲軍的策略怎麼完善,攻打旅順要塞都不可避免會付出巨大傷亡,而把這些傷亡的責任都往乃木希典以及一線參謀身上堆是不妥當的。

當時陸戰中的大口徑火炮的佼佼者當屬 德國克虜伯公司(Krupp) 和 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Armstrong)。而在陸戰240毫米以上大口徑速射火炮中,則基本是德國克虜伯佔據絕對優勢,這個市場不說壟斷,起碼也是寡頭了,英德兩家都是坐地起價,而且這類軍售基本也都伴隨政治目的。以日本的財政,如果沒有意識到絕對的必要性,軍部是不會冒然花大錢採購的,畢竟還窮。

在乃木希典全權指揮攻打旅順要塞期間,第三軍團是沒有這類大口徑重炮的,而日本陸軍配備的各類山炮對旅順俄軍的現代化工事的作用如隔靴捎癢。

至於有人罵乃木希典連步炮協同戰術都不會,這個就罵得不對了。巧婦都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是乃木希典。再說了,乃木希典好歹是在德國軍校留學的,顯然了解 德國陸軍推崇的重火力覆蓋理論,德國的留學生活也給乃木的思想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如果從一開始就把乃木希典假設為學渣顯然就會分析出過於失真的歷史推測。

兒玉源太郎趕到旅順前線指揮部時,日軍都死了好幾萬人步兵了,日本集合全國冶金部門拚命加班半實驗半抄襲地才把這幾門重炮擼出來,而且為了儘快交付戰場,只做了簡短試驗,根本沒有軍工實驗驗證。後來事實也證明,這幾門炮打完了旅順戰役後,基本就報廢了。要是日本晚幾個月擼出這幾門短重炮,要麼打不下旅順,要麼整個日本第三軍團都要被消耗完,後來的沙河會戰日本可能就抽掉不了足夠的兵力,歷史都將改寫,總的來說,兒玉源太郎比乃木希典幸運地多。

即使這樣,這18門重炮在歐洲列強眼裡還是低端貨:口徑比怎麼連8都不到?這比奧斯曼土耳其的大口徑臼炮能強出多少?沒法速射就算了,怎麼連制退器都沒有?炮閂後面沒看到任何裝填設備,難道大口徑火炮是純手工裝彈?。。。。。。

這種炮在歐洲軍工界眼裡簡直是不堪入目。

德國克虜伯公司在20多年前就量產了的340毫米長身管比 制退重炮,下圖為1880年代李鴻章從克虜伯公司購買的低配版340毫米重炮,比20多年後日本好不容易擼出來的短重炮先進幾個檔次,該炮部署在劉公島,可惜甲午戰爭期間沒打幾炮守軍就投降了(據說是因為沒錢買炮彈),唉!

中國近代沿海要塞如今大部分只保留下來了240毫米短身管炮、210毫米炮以及更小的炮,因為那時日軍在中國最愛搶的戰利品就是克虜伯大炮。其中乃木希典本人在甲午戰爭中就指揮搶奪了清軍12門280毫米克虜伯長身管重炮,這起碼說明乃木知道火炮的重要性。

可是日本人就算搶到了沒被清軍自毀的完好克虜伯重炮,後期也沒有炮彈可用,因為克虜伯公司和如今的印表機廠商一副德行,炮身和印表機賺的都是小錢,各種型號的炮彈和各種型號的墨盒才是真正的大頭利潤,也是主要現金流。就算日本明治政府捨得花錢買炮彈,但是沒有購買克虜伯大炮的序列號,光靠從滿清那搶來的克虜伯大炮是不被允許直接買炮彈的,要強買也行,得加錢,克虜伯公司這比印表機廠商還精,類似一些收費軟體。

當時真正能誠心誠意賣日本人高大上武器的也就是英國,但價錢也不會便宜。

對比當時的日俄兩國:日本買這類重炮炮只是錢的問題,而沙俄買這類重炮可就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政治難題,前面已經說過,當時英德兩國對外高端武器的軍售都有政治考量,英國和俄國在阿富汗、伊朗、保加利亞、高加索多處進行地緣政治對峙,公開翻臉。沙俄和德國關係好嗎?也不算好,要不是英國、法國的存在,德、俄當時就差沒公開翻臉了,三皇同盟那時已經形同虛設。雙方的小弟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都快開戰了,瓜分波蘭產生的各種矛盾也在爆發。總的來說,歐洲的梅特涅時代已經結束,歐洲其他國家對俄國的軍售肯定都是大有保留的,但是對日本,就不會顧忌這麼多了,英國處於自身的戰略博弈規劃,還選擇日本做小弟,對日本的軍售只要有錢賺,基本都答應。

(筆者一直認為,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打敗強於自己的俄國 更多的不是日本自身因素,而是英國因素,日俄戰爭實際上是英國和俄國的對決,日本是英國的代理人,眾所周知當時英日同盟是全方位合作,英國對日本做了很多技術轉讓,從而使日本獲得了碳化鋼鉚釘技術、魚雷組裝能力、三硝基甲苯大規模生產技術等等。此外,英國賣給了日本不少在歐陸看來都是中高檔裝備的快速巡航艦、瞄準儀器、電報設備等等,英國情報部門也參與進了日俄戰爭,時刻向日本更新俄國增援旅順的波羅的海艦隊的動態,英國還禁止俄國波羅的海艦隊 通過埃及殖民地的蘇伊士運河,使得俄國艦隊饒了大半個地球趕到戰場,經過熱帶海洋時,波羅的海艦隊的船底都長滿了熱帶藤壺,船體變重,底部被腐蝕,影響了航速和機動性,浪費了燃油,補給短缺,途中還一度兵變,且不談艦隊士氣如何,好不容易到達戰場後菜都涼了,還被日本聯合艦隊以逸待勞 幾乎全殲。)

至於華人國家的中學教科書上寫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打敗君主專制國家的理論, 純屬當年滿清 君主立憲派輿論戰YY的結果,用日俄戰爭來吹捧君主立憲 實在是太牽強了,日俄戰爭結果和君主立憲、君主專制沒多少關係,至少西方史學界很少強扯這種關係。

日俄戰爭成就的那些日本軍事家有些確實貨真價實,比如恃才傲物的秋山真之,無血無淚的大山岩,但是筆者認為他們其實是站在英國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輝煌。而乃木希典一方面運氣沒那麼好,一方面自己過於感性偏執,沒有抓住巨人的肩膀,也就沒能在軍事史上留下乾貨。

日俄戰爭結束後,軍部很多人都問責乃木希典,其中包括曾經大力舉薦乃木的長州藩軍閥大佬 山縣有朋。薩摩藩的山本權兵衛等人甚至直接參本乃木希典,仔細一想,當時就算不是想玩權利鬥爭的人估計也恨死乃木希典了,因為軍人家庭多少都有人在旅順攻堅戰中毫無價值地送死。其實乃木希典本人一直都是那種二愣子式的人物,沒什麼心機,也不愛參與權力鬥爭,尤其是從德國留學回來後,一直追求普魯士人淳樸的民風,面對別人對他添油加醋的參本,他也不去多理論,也從不活絡關係。

事情發展到此,筆者得再重複一下,明治天皇對乃木希典真是太好了,問責的奏本 明治天皇根本就沒看進去,不僅不問責乃木希典,並賜他功一級,從二位,晉伯爵,並補軍事參議官,(真正力挽狂瀾的兒玉源太郎生前都沒封到這個級別,真不明白都是些什麼人在說日本社會賞罰分明任人唯賢)

此後乃木還被明治天皇任命為皇族、貴族子弟學校——東京學習院的院長。幼年時代的昭和天皇就受過乃木希典的教導。

這段時間的乃木希典過得很滋潤,除了教書育人,發揮文藝特長,明治天皇還給了乃木希典一連串眾人羨慕的美差——禮節性出訪邦交國,期間乃木希典受到了各種高規格待遇,遊山玩水,還被各訪問國授予了各類勳章,其中包括1906年9月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授予的 大藍徽十字勳章:

獲得曾經留學並深情眷戀的國度的高等榮譽勳章,乃木希典激動地又準備吟詩了,但被日本大使勸罷,因為大使擔心引起語言文化誤會。

此外,乃木1906年9月出訪法國時 被法國政府授予 榮譽軍團勳章;

1907年4月出訪智利時被授予金製有功章;

1911年出訪羅馬尼亞王國時被國王卡羅爾一世授予星勳章;

1912年5月出訪英國時被英國授予巴斯勳章,同年6月又被英國皇室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象徵英日同盟的穩固。

其實,日俄戰爭後 各國外交官都知道乃木希典和明治天皇的關係,把這些勳章授予乃木就是回復治天皇的外交禮節。

有的男人愛玩表,有的男人愛玩玉器,有的男人愛刀,而乃木希典則是愛馬,武士時代,高級武士都是騎兵,低級武士是步兵,愛好馬的武士逼格更高,乃木希典也是如此。日俄戰爭後他幾次收到了別人贈送的優良改種馬,熱心的乃木還經常給養馬場做用戶體驗反饋,他和夫人靜子都無償地參與到了改進馬種的繁育工作,為日本改良軍馬做了點小貢獻。

(甲午戰爭時日軍的騎兵部隊其實弱於李鴻章的淮軍,到了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其他歐洲列強還在嘲笑「日本騎兵是騎在狗上作戰」,但日本隨後20多年對軍馬進行了不懈的改良配種,到了9.18事變時,日軍的騎兵已經強過中國,好在到了抗戰期間,騎兵已經不是主要兵種了。)

下圖是乃木希典退出一線軍職後的生活照,過得悠然自得,一副老頑童做派:

直到1912年7月 明治天皇去世,乃木希典悲痛欲絕,每天為明治天皇守靈,同年9月與夫人商量後,就在第二天夫妻兩一同自殺殉主。很多人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看看明治天皇對乃木希典一生的影響就不難理解了。

總的來說,乃木希典一生都是明治天皇的紅人,無論他有何過錯,明治天皇不僅不懲罰他、還能一句玉音讓所有讒言靜默,乃木是個感性多於理性的人,明治天皇總能在乃木犯錯的時候、迷途的時候給予他最恰當的引導,而且明治天皇一直都把最好的培養機會留給乃木希典,待遇方面就更本用說了,真的比對待親兄弟還要好。

反而給乃木希典收拾爛攤子、力挽狂瀾的帝國功臣——兒玉源太郎一直都是靠首相內閣和大本營的軍官團力挺才出頭,而且死後才被追封伯爵。完全不一樣的才智、不一樣的貢獻,受到天皇的待遇反差卻如此之大。那麼,乃木希典對天皇的感情能不深嗎?加上乃木本身就是個感性多餘理性的人,而且深受忠君武士道精神影響,攜夫人自殺殉主也就不奇怪了。

乃木希典的切腹殉主也成了「武士道」精神的象徵。死後當局為他在其故居等多地建「乃木神社」,宣傳武士道精神。所以即便明治天皇不在了,乃木希典還要被繼續神化,直到日本戰敗。甚至到了戰後的70年代,一大批日本文學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還在歌頌乃木希典,可以詳見語下面這些文學作品:

三島由紀夫的《憂國》;

說到乃木是個感性多於理性的人,這也是詩人普遍有的特質,何況是被郭沫若稱為日本近代漢詩第一人的乃木希典。晚年乃木希典將自己所著的部分詩詞用書法寫入文集,昭和年間被大量印刷出版作為軍人讀物。下圖為乃木希典詩詞書法文集之一:

下圖為乃木希典所著的 一篇軍旅四言絕句 書法

前面已經介紹了一首關於甲午戰爭的漢詩,下面介紹他的其他一部分代表作,多為日俄戰爭期間所著:

山川草木轉荒涼,十里腥風新戰場。

征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

(上面這首詩在旅順戰役後被刻在了旅順口的石碑上)

皇師百萬征強虜,野戰功城屍做山。

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

(上面這首詩是日俄戰爭結束後,乃木班師回國時在船上所著,詩中也體現了乃木的自責自愧等人格特質)

爾靈山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艱。

鐵血復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

(上面這首詩第二句的句尾「艱」的唐音 是ghan,和第四局的句尾「山」 押韻,該詩為203高地被日軍攻下後,乃木希典所著,看得出乃木希典此時還是有些得意的,爾靈山 是日語 203的漢字讀法的諧音。當時看了乃木寫的詩之後,師團長們心領神會,一致認為叫「爾靈山」最恰如其分。此後203高地也被稱為爾靈山了)

下圖為1916年,滿洲戰跡保存會,用203高地上的廢鋼鐵澆鑄,在爾靈山上修建一座「爾靈山塔」,又名「慰靈塔」,塔形為巨型步槍子彈,塔高10.3米。

爾靈山按諧音可讀作一靈山,它的寓意是否可以理解為一座靈魂的山。當時乃木寫的漢詩中 「爾靈」 也有 兒子的靈魂 或者 你們的靈魂等多重紀念寓意,足以見乃木的文筆深厚。

此外,乃木希典和東鄉平八郎 建議,為日俄戰中的日軍修建一座表忠塔,坐落於白玉山,後來就被中國人稱為白玉山塔,於1907年開工,到1909年建成,歷時兩年零五個月,耗資25萬日元,建塔工人多達20000名。塔高66.8米,地基深30餘米,是旅順的一個非常顯眼的景點。

至於白玉山塔的造型來源,沒有統一說法,有人說是蠟燭造型,象徵著為民族為天皇 燃燒自己的將士,有人說是日軍240毫米穿甲彈造型,象徵帝國的武力征服。也許是因為乃木希典揮之不去的愧疚,乃木希典和夫人也為該工程募了款。

為什麼動用20000名勞工耗時兩年的高質量高規格表忠塔工程只花了25萬日元?還不及當時一門克虜伯340毫米高配置長身管炮的價格?因為這20000名勞工都是免費的亡國奴,連吃飯住宿都花不了多少成本,累死了病死了可以直接埋到萬人坑中;亡國的商人必須免費或者廉價向日本殖民者供應原材料,否則被沒收財產甚至家破人亡,滿洲的大多數日本工程都是這個性質,無論設計標準多高,也不用擔心成本開支問題。

至於有沒有必要保存白玉山塔這個景點,有些人只從文物遺迹甚至是旅遊利益的角度來講必要性,筆者認為:保存這個景點的作用是警示國人什麼叫做恥辱。


當年赫胖批鋼鐵,太祖評曰:以前把人捧到一萬仗高,現在把人貶到九千丈深

——個人以為,這就是不少日本人對乃木希典的態度

實際上那場旅順之戰

因為敵情不明、準備不足、作戰意圖混亂

大本營(參謀本部)海軍滿洲軍都要負很大的責任

而作為一線指揮官的乃木,雖然指揮也比較機械粗笨,但也算是忠實執行了上級的命令,最後也終於攻克旅順

但乃木戰後不辯解,把大本營和滿洲軍鍋都扛下來

然後在睦仁死後,又切腹為其殉葬

帝國高層都炸了:這樣的忠君典型上哪找第二個啊——於是乎就給了一個「軍神」的大帽子

說白了,乃木這個「軍神」稱號,無非就是帝國在表彰其愚忠而已,跟其軍事上的作為幾無半點關係

——講真,如果日俄戰爭結束後乃木就拿到「軍神」這個大帽子,這讓其他幾位軍長要怎麼想…

而二戰後的日本人,出於對舊帝國、對軍國主義的厭惡

把帝國捧起來的忠君典範「軍神」乃木,也貶得一無是處,這其中又以司馬遼太郎這個大作家為甚

(謝 @蕖音 提醒,電影《二百三高地》對乃木希典的醜化也起到了很惡劣的影響)

——而大多數中國人,對一百多年前旅順那一仗了解不多,又看到二戰後日本人都在批乃木,於是信以為真,以為乃木真是個蠢將

個人以為

其實乃木就是一個平庸但也不差的高級將領,尊為「軍神」肯定是過譽,但貶為「蠢將」也是過頭


所謂軍神,真的不是歷史戰績和謀略有多高。

有了點赫赫戰功者,往往為時代需要而被鑄造鑄碑。

日本三大軍神,共同點都是忠君(天皇)思想,有戰功,被譽贊,然後殉國收場。

南北朝時代楠木正成,很多人去日本旅遊看到二條城前面騎馬的武士雕像,以為又是戰國哪個大名或者武將,其實正是此君,忠君愛國典範。

戰國時代上衫謙信,此君更不用說,人盡皆知,忠君兼愛第一人,也是亂世唯一這麼做得人,奇葩的守舊保皇黨。上洛救駕發病死於行軍途中。

明治時代乃木希典,同樣忠君思想派。此君被推到最前排,因為當時日本剛剛打贏兩場鼓舞人心的戰爭,海軍擊敗擁有強大的北洋艦隊的中國,陸軍打敗了哥薩克騎兵的俄國,日本軍國主義需要樹立這麼一個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於是乃木希典被歷史的車輪推到了前台。日本戰敗後,天皇不能做歷史的罪人,為錯誤買單,那這個筆誅口伐的鍋只有他來背。

中國也有這樣被後世樹立起來的軍神,比如關羽。


不愧為我蝗國軍神,蝗軍的軍官必須要以乃木為榜樣學習啊!

恨蝗國沒有多出幾個乃木,否則早就統一世界了。

PS:我剛才計算了一下,只需要蝗國出4000個乃木這樣的軍神,蝗國就統一世界了。


陸軍馬鹿也配叫軍神?


被郭沫若評價為日本近代漢詩第一人。。


豬在風口上也能飛。

中國當時是集權封建制。

沙俄當時是集權農奴制。

能打敗日本才怪。


乃木希典是大日本帝國偉大的武士,軍事家,純粹的帝國軍人。東方道德的完美榜樣。儒家思想的完人。

乃木和那些虛偽的道德人士不同。他嚴於律己,而不是道貌岸然。他送兩個兒子上戰場,不是像岸英那樣呆在總部,而是作為一線排長直接面對子彈。

乃木作戰方面雖然為人詬病,但也囿於客觀條件和軍令部催命。倘若沒有時間限期,乃木大可以慢慢磨,磨完露軍銳氣。乃木唯一一次失誤是第一次總攻擊時,未探明敵情(也不能怪他,誰叫參本原來沒有旅順計劃呢,情報啥的都很缺)情況下貿然發動總攻擊,死了20000人馬左右。之後,乃木就採用合理的攻城方式:穴地爆破攻城和大炮掩護方式。短促突擊,一層一層剝掉露軍的工事。這也是經典的攻城戰方式,從太平軍湘軍日軍國軍共軍都這樣採用的。這樣下來傷亡也下來了。

沒想到後來來了東鄉這個催命鬼,又來了兒玉督戰,強令限期打下旅順口。於是乃木又回到最不願意的作戰方式:肉彈突擊。二百三高地大炮加步兵。第七師團全日本最精銳的部隊,投入二百三高地的絞肉機最後剩下1000多人,減員90%。最後把預想中的天京戰役式的攻城戰打成了凡爾登。

客觀來說,乃木的政治才能不如東鄉,軍事才能不如野津,奧保鞏。軍政兩方面都不如兒玉。但乃木為人,自身修為都讓他們敬佩。

世界上同期的將帥中,乃木的才能也不算差。要塞攻防戰的經驗自從塞瓦斯托波爾以後就沒有刷新過(中國農民戰爭不算)。當時世界上主流強國(英德法)都奉行的是大兵團野戰殲滅主力:拿破崙式戰法。機關槍更是第一次大規模投入戰鬥。乃木能打出3:1的傷亡比(算上投降接近1:1)已經值得表揚了。如果乃木愚蠢,那索姆河一天死了6萬(旅順戰役半年的總死亡人數)的黑格,福煦豈不是豬?


他差點幹了一件和俄羅斯賣阿拉斯加土地一樣的蠢事——把台灣賣掉。

1896年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台灣總督。但他很快發現,日軍佔領台灣完全是樁賠本的買賣,一來經濟上沒有什麼收益,二來因為台灣人民 的反抗,日軍死傷慘重。在他看來,台灣之於日本「就像是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所以他在總督任內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台灣賣給英國或法國。當然,由於日本議會的反對,這樁買賣沒有成功。


日本到底有多少軍神。。。咋一會兒來一個一會兒來一個。。。


乃木希典將軍絕對是一位武士道精神的貫徹者,忠勇義烈的化身!兩個兒子先後為國捐軀,他們夫妻二人也在明治天皇駕崩後,刨腹自殺追隨而去,其忠貞值得全世界軍人學習!如果南京大屠殺的時候,我們的軍人具備乃木希典將軍百分之一的戰鬥精神,也不至於此。更何況某國的軍人將領,把家眷安置在國外,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貪污腐化,和乃木將軍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m

e


天皇死了他和老婆都自盡殉葬,然後就吹吹打打成軍神了!聯隊旗都能丟的人,嗯嗯,要的是他的精神,為天皇誓死效忠!


不就是小山村打架王,初中抗把子


乃木希典憑他的能力也就只能當「日奸」了。

歪個樓,現在的乃木神社完全就是為了乃木坂46而設的。。。不知他老人家怎麼想。。。


大學時候的日本外教認為他是一個只會讓部下採取野豬衝鋒的大笨蛋,日俄戰爭的時候日軍的重大傷亡率這傢伙居功至偉。


台灣之光。


司馬遼太郎給他的評價十分糟糕


呵呵 豬突半天師團死傷大半才發現有個203高地可以插眼 這麼蠢還有什麼好說的?


秀才尚可破長安,

倭寇豈能稱英雄?

特殊的時代造就的特殊的人罷了。

符合政治正確被過譽

過了那個時代不符合政治正確,自然就被醜化了。

參見崇禎時的袁崇煥和乾隆時的袁崇煥


拿人命堆出203高地,畢竟軍神。。。。不過也沒辦法,從結果看還是可以的,日本陸軍里換個別人還不如他,最後明治死了,然後自己切腹我不太能理解。。。。


軍神,我只認西住美穗。


不是美穗嗎?


機械性地指揮部隊,沒有絲毫的戰略戰術思維,只是一味拚死衝鋒,罔顧犧牲了一萬多士兵


推薦閱讀:

為什麼澳洲人這麼重視ANZAC?
抗戰期間,國共為何能提出很多抗日戰略構想,卻提不出可行的戰術方案?
如何評價BT系列快速坦克在二戰蘇德戰場上的表現?
二戰各國航母具體搭載數量是多少啊???
俄羅斯內衛部隊是一支什麼樣的武裝部隊?

TAG:歷史 | 政治 | 軍事 | 日本歷史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