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有高低之分嗎,如果有該怎麼提高審美呢?

如題

能結合產品設計,交互設計這些方面來說一下就更好了。


法國大思想家皮埃爾·布爾迪厄認為審美分為高級審美和大眾審美,高級審美更看重形式,不反對藝術實踐和前衛藝術。大眾審美的世界觀是以藝術和生活的連接為基礎,偏愛於藝術中的邏輯與秩序,更看重功能性。

結合產品設計和交互設計來講,設計是以實現商業價值為目的的手段,針對不同客戶群的分析,功能性被擺在第一位,然後是交互的人性化和簡單易用,最後可能是美感。

提高審美是一個視野積累的過程,拿我自己來講,學生時代看了非常多的美術展和設計展,拍了自己認為不錯的作品,隨著審美和眼界的提高會去篩掉一些以前覺得還不錯的,也經常去外文書店去看藝術類書籍,遇到好的就會買下來。因為職業需要,有自己的圖庫、素材庫、色板和各種設計需要的資源,會去關注一些不錯的設計公眾號,下載設計感很強的app來體驗。每天會固定一段時間瀏覽自己首頁里的各大國內外設計網站,經常去電影天堂下片子來看。隔一段時間,再回顧自己的搜集的各種東西再進行篩選,長此以往,審美就會不斷提高,創作靈感也會越來越多,會有自己的審美標準,而不會盲目跟風。對於設計師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不斷完善以前的作品,刪除過去自己看不到的缺陷。


對個人來說,審美沒有高低,你所喜歡的都是你現時能接受的、負擔得起的、理解的了的。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審美,首先就得能接受的事物多,負擔得起的東西多,能理解的範圍要廣。包含了你的經濟條件,生活經驗,活動範圍,文化水平,個人修養等各個方面的提升,從而帶來審美的飛躍。

對群體的審美來說,本質就是人群分類。我想題主說的估計不是審美,而是產品定位問題。


謝邀!

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個人喜好與實際目的是否搭配的區別。


謝邀。

如果問我,我會認為一切美都建立在邏輯上,一切關於美的討論包括審美也建立在邏輯上。事實上我認為一切事物都建立在邏輯上。我不和沒邏輯的人討論美以及任何其他問題。

而我的邏輯就是:我認為美就是美。


當看過更好的,審美自然就上去了


→_→…………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發展,背離真理與發展的審美,是不會得到社會長久普遍讚美的。(百度)………………←_←從這段話得出兩點:①審美是主觀意識,並且受客觀存在影響;②即使背離真理與發展(至於如何背離,怎樣算作背離?呵呵,我們就不得而知了…),那也叫做審美!只不過大家不喜歡而已!

………所以得出結論:順應真理與發展的審美才是高雅的審美,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審美!喜愛音樂的,人民大眾稱他們為音樂家!喜愛美術的,人民大眾稱他們為藝術家!喜愛美食的,是美食家!

………但是那些喜愛異性物品的,大家嫌棄的稱為戀物癖!還有戀足癖,還有戀屍癖!總之他們就是一個屁,出來就是遭人嫌棄,避而遠之!!!有些人民大眾實在看不下去了,人民大眾無比同情的把他們當做患者,不行,我們有情有義的人民大眾決不能拋棄他們!!!他們需要治療!!!我們一定要治好那些怪癖患者們!╮(╯▽╰)╭

………………………

………………………

………………………

………不過話說回來了!我喜歡什礙你們人民大眾鳥事啊?到底關你們鳥事?快說啊!!

………患者,不要激動,因為,你讓我們看著不舒服!!!真的,少數服從多數!這個你該懂吧?


雖然常說美醜是主觀的,但不得不承認審美是客觀的,存在著高低之分。


美,既不單純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也不是可以脫離客觀存在的主觀感受。美的產生必須是主體和客體相容統一,是主體感受和相適應的客觀存在有機的結合。

也就是說,美的產生首先要有一個可審視的客觀事物,這個事物具備某些內容和特徵,比如順暢的線條、豐富明麗的色彩。而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自身有一套對於美的準確定義或者說觸發機制(對於多數人來說,他們一生都不會意識到這些東西),而他們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中包含了符合自己對於美的定義內容,然後就會在主觀感受中產生美感。(這裡是審美過程中的美的產生,藝術工作者創造美的過程與此相反)

這種結合或者說對於個體的美感觸發機制和生理機能、成長經歷和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受影響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幾個我認為是:物質條件、有意識的審美過程的多少、接觸到的不同種類風格的事物的多少。

從個人的主觀感受來說,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動所引起的精神愉悅。我認為這也是評判美的唯一方法。如果在審視事物的過程中人感受到了愉悅、滿足等積極的情緒(這裡給一個有待商榷的方法,是否具備美感可以用內心是否真正欲求這一事物來判別),那麼就可以說——這件事物對於這個人來說就是美的。

與其問審美是否分高低,不如問,審美是否有分高低的必要?

我的答案是沒有,但這個沒有,是針對於用高低作為形容詞來形容審美,而不是什麼審美是否有區分和研究的必要。

審美當然是有研究和區分的必要,比如在要研究生活環境和經歷相對正常的人,審美變化的趨勢和被哪些因素所影響;「正常人」的審美趨勢是怎樣變化的這一類問題。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甚至可以總結出一些「正常人」的審美共性,從這些共性中可以一窺人類的進化歷程所賦予我們的一些生理構造與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美之間的內在關係,還有每一類獨特的社會觀念、文化環境、時代精神對於我們審美的影響。

但這些研究和區分,沒有必要用『高低』去形容,因為這裡的高低,真正隱含的是人們對自身存在和身份的焦慮,通過比較然後貶低他人,以此獲得優越和安全感。

就像上面說的,對於美的評判和物質條件以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東西是依靠人的主觀意願就能改變的嗎?對於大多數的「正常人」來說,對於美的判別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物質條件的豐富走上一條可能是既定的道路,但這條道路的方向,真的沒有必要用高低去形容。


沒有

但現實中存在鄙視鏈

古鄙視新,少鄙視多


古人說過,審美有四個層次。大家對照一下自己,看看達到哪個層次了。

1,艷俗。

2,含蓄。

3,矯情。

4,病態。

什麼?你說你都不是?那隻能說你還不入流了。


不是說手機存幾張大師的畫作,存幾本大師的文學作品審美就上去了。理解,思考,還有模仿臨摹都很重要。(理論很粗淺,希望不會被笑話)


有。

這裡邊涉及的概念太多了,長話短說。

審美是一種純粹理性的判斷。這個概念開始於休謨,實際形成於康德,布爾迪厄有所發展。

認同上面的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判斷能力是有高低之分的。

有時間再更。


審美真的沒有高低之分,趙四宋小寶才是人民藝術家呀,因為愛看的人多。

想開心的吃設計師這晚飯,要求是要it精英喜歡的風格可以it精英風格,要文藝青年有文藝青年風格,要政府機構有政府機構的風格,要500強有500強的風格,要殺馬特有殺馬特風格,那個給錢多就能做哪個,但從實際情況來說越俗的設計越不賺錢,但不是越雅越賺錢,總之把審美能力提高了,能適當釋放審美能力最好

所以審美能力是要提升的,首先是眼界,美好的都看了才知道哪裡好,什麼是好,但這只是最基礎的部分,汝窯好看不是因為匠人見多識廣,巴洛克洛可可他都不知道,核心是不斷琢磨的匠人精神。是耐心和專心。

交互設計和產品設計這東西不是審美能解決的,審美只是皮毛,包豪斯的一個老頭在我們那做了一個講座,內容是做一個手電筒鑽,羅列的是各種測試數據,實驗數據和測試方法,幾乎沒有美的內容,全是實用性舒適性和耐用性,但是做出的東西就是最耐看的東西,這是包豪斯的一個核心的東西,除了實用性耐用性和舒適度一切都不考慮,這就是自然和完美,哪怕一個按鈕的顏色都不是設計師一拍腦袋想起莫奈的一幅畫決定的,多研究界面熱區,多研究用戶習慣,多思考才是這行的關鍵。

一個設計師動作無比嫻熟的操作軟體,出圖卻非常慢,不知調整過幾千次,才是匠人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做好這行的關鍵


沒有高低之分。

比如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就沒有誰高誰低。


想了好久這個問題。

審美到底有沒有高低之分?我一直認為是有的。

我一直認為審美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而又受客觀影響,受客觀影響的審美觀有很大幾率和其他人走到同一條審美線上,而在這同一條審美線上的人們的審美水平是有高低之分的。

但是想想不太對勁吼,審美水平有高低之分的話,那麼所謂「審美低」的人看到同一條審美線上那些更高水平的東西,也會覺得讚賞,那不正是說明了他們具有審美的能力嗎?

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審美沒有高低。但是有差異。大概就像樓上有些人說的那樣子,沒有高低,但是有雅俗之分吧。有的審美觀點,我們不能說它很低,但是我覺得可以說很俗。樓上 @哐哐 的例子舉得有意思,我也正是從他的例子出發去思考才發現審美難以說高低之分。

我認為你可以裝修出父母想要的房子,也可以裝修出你自己想要的這種房子,大概就是你會這兩種但你偏喜歡其中一種。父母永遠學不會你的風格,說明他們沒有這個技術,你可以學會他們的風格,說明你有這個技術,但你永遠不會中意這種風格,僅是因為你的審美觀和他們不一樣吧

高中生的胡思亂想,正被這個問題莫名其妙地困擾著,望指正!


推薦閱讀:

林懷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繪畫水粉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
藝術商業化是什麼?有利還是有弊?
有什麼冷門而有趣的樂器?
成績比較好的理科生是否應該為了理想而轉美術?

TAG:藝術 | 設計 | 產品 | 審美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