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府兵制?什麼是募兵制?

歷史


這個問題要細說起來可以寫一部專著,為了便於理解起見,不妨簡明扼要地做個比較:

兵源:

●府兵制實是一種「部分徵兵制」、「非全面徵兵制」,以唐代某個時代為例,男子20歲成丁,每三年十丁或者十二丁征一為府兵,點中的需要終身承擔兵役;

●募兵制徵召的是職業兵,也可看作為國家服務的「僱傭兵」,一般為自願應徵,符合條件即可入伍;不過,清代的募兵(綠營兵)多從原綠營兵子弟中徵召。

俸祿:

●府兵制下,被征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後還可以優先得到口分田,戰死了口分田由子孫繼承,還免租調。代價是府兵的裝備要自備,來回服役的路費也要自費;

●募兵制下,士兵主要能得到的是固定、明確的薪餉,且裝備衣物由國家出,服役期間可以領取俸祿,陣亡有撫恤費,清代還規定子孫若是繼續從軍,老兵退伍也還可以支取養老錢;

服役:

●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時在家鄉農耕,農閑時參加操練(唐代需要集中到折衝府),唐代還規定20-60歲間的府兵要輪番到京城或邊地宿衛執勤,戰時則參戰,參戰期間沒有一定的服役期限;

●募兵制下,士兵需要服役直到退伍(宋代理論上為60歲),宋代的募兵規模龐大,士兵除了打仗訓練之外,有的也在地方上從事勞役等活動;

榮譽:

就我個人的讀史觀感而言,相對於募兵,府兵們社會地位較高。因為府兵需要自置裝備、往返衣食,故能出府兵的人家,一般家境較為殷實。且府兵可以免除徭役,還可以因勛功受田,被本鄉視為「子弟」,更易產生榮譽感;而募兵不同,他們是僱傭兵,參軍多為了拿軍餉或者僅僅討一口飯,宋代甚至要在士兵臉上刺字,以防入伍之後逃跑。一個特例似乎是清末的湘軍、淮軍等,他們在與太平軍的鬥爭中,以保土衛道自居,是故雖然湘軍淮軍也是募兵,但他們較有信仰,戰鬥力也特強(前期)。

俟補……


這裡只講一講府兵制,因為最近看的比較多。

先說定義,所謂府兵制就是一種帶有世兵制與徵兵制色彩的,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其訓練徵發由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折衝府負責。這種制度既可以為國家提供數量龐大且穩定的兵員,同時由於府兵平時即為耕種土地的農民,也可以降低國家負擔。

府兵制的正式定型是在貞觀十年,在全國設置十六衛與六百三十四軍府,同時根據軍府人數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了兩千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同時明確了府兵的任務,一為宿衛,二為鎮戍,三為征戰。府兵的輪番抽調服役為上番,由兵部籌劃,統一按路程遠近分番,根據《唐六典》的解釋:百里外為五番,五百里外為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也就是一次上番一個月,二千里外為九番,倍其月上,也就是每次服役兩個月。除在本地鎮戍外,其餘情況下的上番,由於路途較遠,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上番的路上,同時加上教戰和校閱的時間,府兵用於進行農業生產的時間實際上很少,所謂三時農耕,一時教戰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同時由於府兵在番上時間短,剛熟悉情況基本就要被調走了,非常不利於軍隊的訓練,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

下文主要論述府兵制的發展與特點,與其他軍制的關係等。

府兵制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軍事制度,自西魏開始到唐天寶年間廢除,歷時約200年。但是府兵製作為一個固定的稱呼主要是在唐年間,其他時期稱呼各不相同。

西魏,北周年間,府兵的最高統帥除皇帝和部分宰臣外,還有八柱國大將軍,由於八柱國大將軍中只有六個將軍領兵,因此在正式的官書中稱為六軍,《北史》卷5《魏本紀》說宇文泰於大統八年三月初置六軍,這時候,府兵制開始正式形成,大統八年後開始陸續任命將軍擔任柱國大將軍一職。六軍分左右,即為十二軍,十二軍再分左右成為二十四軍,因此在當時,六軍,十二軍或二十四軍皆為府兵,其中二十四軍在北周成為法定的稱呼,北周皇朝所宣布的所有有關軍事的政令,都使用二十四軍這個稱呼,同時二十四軍也成為基本的宣達和執行單位,六軍與十二軍的使用則逐漸成為象徵性或是儀式性的稱呼。由於二十四軍分駐全國,在駐屯地多設置軍府安置軍士,這也是府兵制開始形成的一個標誌。這時期的府兵,仍是軍戶,不編戶貫,需要世代服役。

到了隋唐時期,府兵的主管機構一般連稱為府衛或是衛府,值得是十六衛與鷹揚府或是折衝府,《新唐書 兵志》所稱:「兵列府以居外,將列衛以居內」,就是把府,衛作為府兵制中的基本單位,杜牧在《樊川文集》卷五《原十六衛》中也說:「內以十六衛畜養戎臣,外開折衝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由於府兵要擔任宿衛與征防的任務,特別是宿衛任務為固定且經常化,所以當時多以衛士稱呼府兵,在官府文書中,衛士之名也比府兵之名更加常見。鷹揚府為隋朝府兵的專有名號,長官為鷹揚郎將,折衝府為唐代的稱呼,長官為折衝都尉。

自西魏到隋朝,還有鄉兵這一稱呼也指府兵,因為當時的府兵很多都是有鄉兵轉化而來,而且當時的府兵分駐各地,除軍坊外,仍有鄉團,所以有時候也稱為鄉兵,這時期府兵與鄉兵的淵源關係,可以看一下谷霽光先生所作的《再論再論西魏北周和隋唐間的府兵》,這其中對此有較多的介紹與論述。早期鄉兵民團仍然帶有濃厚的部落軍制的特點,即為血緣紐帶較為突出,鄉兵的組成大多以宗族,部曲為主,在府兵制確立後,這種情況仍然存在。

到了隋朝設置坊府,在府兵所集中屯駐的地方設立,用以屯駐的處所,開皇十年詔書中所說:魏末喪亂,軍人權置坊府,就是說的府兵的駐屯地。但是這個稱呼只是說明所屯駐的是府兵,不一定是專有的稱呼。

隋朝建立後,設立鷹揚府,同時廢止了軍戶,將軍戶編入戶貫,成為民戶,歸州縣管轄,在軍役期歸軍府管轄,平時歸州縣管轄,墾田籍帳,一同編戶,這也使得軍人可以按照均田法令獲得一塊田地,兵農合一,同時,軍人所領田地免除租庸調,這也是軍戶編入民戶後,與民戶的主要區別。由於軍人授田後不交租賦,所以軍人的資糧給養一般都是自己負擔,或是自己負擔一部分,這也是府兵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隋朝滅亡後,府兵制覆滅,原有的府兵便被各地軍閥所掌握,成為私兵部曲,等到唐朝建立,府兵制才開始逐漸恢復。至太宗貞觀十年之後,府兵制經過重新的整理,再一次走上正軌,進入全盛期,直到武則天當政之前,府兵制都是唐王朝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征戰與宿衛中都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

武則天的統治開始後,唐朝的政局經歷了較大的動蕩,從中央到地方都處於一種不甚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開元元年,但是這時期,節度使開始出現,地方邊將的力量與日俱增,中央禁軍,地方軍都在擴充與發展,均田制,租庸調製遭到破壞並開始崩潰,這也使得府兵制開始逐漸走向崩潰,自永淳二年(683年)到開元元年(713)年為府兵制崩潰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府兵制形式上尚能維持,但是實質已經遭到破壞,從開元元年開始,府兵制最為重要的上番也無法維持,終於在天寶八年正式崩潰,雖然其後折衝府等機構官員仍在,但是已經名存實亡。而這時期,皇朝的軍事力量也從府兵轉變為中央禁軍與地方部隊,徵兵形式也從府兵制的轉為募兵制。同時,在府兵制的施行中,許多問題也暴露出來,根據《鄴侯家傳》中所記載,一是富人規避兵役,僱人代番,一是權貴子弟勢陵將軍,正式府兵制崩潰的關鍵所在。

未完待續,若有遺漏或是錯誤,請務必指正。

主要參考:谷霽光著《府兵制度考釋》,《再論西魏北周和隋唐間的府兵》

解放軍出版社《中國歷代軍事制度》


簡單來說,府兵就是就地預備役,募兵就是職業僱傭兵。

欲穩則府,欲強則募。府必積弱,募必生亂。

這也是人類大帝國為甚麼容易瞬間爆炸的一個重要原因。

羅馬帝國在搞不起全野戰軍團的時候也弄過邊防軍野戰軍分離的方法(邊防軍已經和輔助軍不一樣了)。效果拔群,哥特人都說好。


對於府兵制,錢穆先生已說得很明白


秦和西漢的曲候原本是五千戶的長官,有甲士五百人。到了王莽愚蠢的把全國大小官職全部提升三級,曲候成了百戶長,有甲士十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51138/answer/195723779

府兵的折衝都尉也是同理,從唐朝初期的統帥千人,變成了唐朝末期的統帥百人的都頭,形成了百人步兵都。而原本與折衝都尉平級的騎兵系都尉,則一直保留五百騎到了唐朝末年的都將,形成了軍級五百騎的騎兵都。5000人的廂級都指揮使和1萬人的大廂級(軍號軍級)都指揮使,往往也簡稱都。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046079/answer/198874460

中晚唐500萬戶3000多萬人口,一州4縣大概3萬戶。割據勢力一個節度使、觀察室、制置使就有3萬多兵

之後的黃巢之亂波及河南、山東、淮南、兩江、福建、兩湖、兩廣、陝西,起義軍與官軍互相攻殺,戰死以五十萬記,雙方壓榨掠奪殺戮百姓,瘟疫四起,只有河北、山西、四川等這些原本就是盛唐人口密集區沒有招兵災,所以人口減少到1600萬人口。

之後朱溫與李克用、劉仁恭在山西、河北交戰,太平地方就只剩一個四川了,人口減少到1000多萬人口,朱梁只佔了三分之一,約90多萬戶450萬人口。

(899年)燕軍大敗,殺二萬餘眾,奪馬二千餘匹,擒都將單無敵已下七十餘人(幽滄12州*2500=3萬,12個都將、60個指揮,進攻部隊6萬,留守部隊3萬)。

燕帥劉仁恭大舉來援,從周與諸將逆戰於乾寧軍老鴉堤,大破之,殺萬餘眾,俘其將佐馬慎交已下百餘人。

別的州要是這樣損失,3萬人早打光了,但是東北因為沒有遭受黃巢之亂,李克用佔領的損失也不大,所以兵力是別的州的三倍,12州就有9萬軍隊。魏博六州有32萬戶,平均一州5萬戶,是平均值的三倍。

定帥王郜以精甲二萬戰於懷德亭,盡殪之。

殘破的定州還有兩萬軍隊,可見河北、東北的兵力是別的州的三倍。

朱溫建立後梁,此時大部分地區一州4縣總共只有萬餘戶。

《舊五代史梁太祖紀》二年正月,淮南楊行密舉全吳之眾,精甲五萬,以伐徐州,帝領大軍御之。行密聞帝親征,乃收軍而退。時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大舉蕃漢兵號十萬以伐魏,遂攻陷貝州,州民萬餘戶,無少長悉屠之。

屠城時有多少人口肯定是無人知道的,之所以記錄為萬餘戶,當是記錄者按朱梁當時的常理推測的。

後應募為州兵,戍朔方,遷隊長。歲滿戍還,而軍吏惡之,復使出戍。行密將行,過軍吏舍,軍吏陽為好言,問行密行何所欲。行密奮然曰:『惟少公頭爾!』即斬其首,攜之而出,因起兵為亂,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刺史郎幼復棄城走,行密遂據廬州。中和三年(883),唐即 拜行密廬州刺史。」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八營,一個營五百步兵,就是四千步兵。

「行愍聞州人王勖賢,召,欲用之,固徉。問其子弟,曰:『子潛,好學慎密,可任以事;弟子稔,有氣節,可為將。』行愍召潛 置門下,以稔及定遠人季章為騎將。」 [6] 卷二五五 ,中和三年癸卯

歐陽修《菱溪石記》載有劉金, 「與行密俱起合肥,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8] 卷四十,居士集卷四十

「乃以田頵為八營都將,陶雅為左 沖山將,討定鄉盜。」 [1] 卷二一一,列傳第一一三

「群盜陳儒攻舒州,澞(注:高駢從子左驍衛大將軍,知舒州事。)求救於廬州,楊行愍力不能救,謀於其將李神福,神福請不用寸刃而逐之。乃多齎旗幟,間道入舒州,頃之,引舒州兵建廬州旗幟而出,指畫地形,若布大陳狀;賊懼,宵遁」。「久之,群盜吳迥、李本復攻舒州,澞不能守,棄城走,駢使人就殺之。楊行愍遣其將合肥陶雅、清流張訓等將兵擊吳迥、李本,擒斬之,以雅攝州刺史。秦宗權遣其 弟將兵寇廬州,據舒城,楊行愍遣其將合肥田頵擊走之。」 [6] 卷二五五 ,中和四年甲辰

「又欲以兵威脅制諸將,請選募諸軍驍勇之士二萬人,號左、右莫邪都。駢即以張守一及(呂)用之為左、右莫邪軍使,署置將吏如帥府,器械精利,衣裝華潔,每出入,導從近千人。」[6] 卷二五四 ,中和二年辛丑

「初,呂用之因左驍雄軍使(2500人)俞公楚得見高駢。用之橫甚,或以咎公楚,公楚數戒用之少自斂,毋相累,用之銜之。右驍雄軍使(2500人)姚歸禮氣直敢言,尤疾用之所為,時面數其罪,常欲手刃之。癸未夜,用之與其黨會倡家,歸禮潛遣人爇其室,殺貌類者數人,用之易服得免。明旦,窮治其事,獲縱火者,皆驍雄之卒。用之於是日夜譖二將於駢。未幾,駢使二將將驍雄卒三千(只給一大半兵力)襲賊於慎縣,用之密以語楊行愍云:『公楚、歸禮欲襲廬州。』行愍發兵(四千)掩之,二將不為備,舉軍(三千)盡 殪,以二將謀亂告駢。駢不知用之謀,厚賞行愍。」 [6] 卷二五五 ,中和三年癸卯

僖宗光啟三年(887),揚州發生兵變,左廂都知兵馬使(5000)畢師鐸聯合高郵鎮遏使(5000)張神劍、淮寧軍使(2500)鄭漢章趕走呂用之,囚禁高駢。呂用之假以高駢名義向楊行密求援。謀士廬江人袁襲認為這是奪取淮南的好時機,曰:「高公昏惑,用之姦邪,師鐸悖 逆,凶德參會,而求兵於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 [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行密率 兵數千(5000步兵出兵4000,1000騎兵)赴之。」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畢師鐸曾乞師於宣歙觀察使秦彥(理論3萬6千),並且許以克城之日迎秦彥為帥。高郵張神劍「求貨於畢師鐸,師鐸報以俟秦司空之命,神劍怒,亦以其眾(5000)歸楊行密。 及海陵鎮遏使(5000)高霸、曲溪人劉金(500)、盱胎人賈令威(500)悉以其眾屬焉。行密眾至萬七千人。」 [6] 卷 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甲午,秦彥帶領宣歙軍隊三萬餘人(理論3萬6千),乘坐竹筏沿著長江向下開進,趙暉在上元 攔截阻擊,斬殺和溺死水中的人(1萬2千)將近一半。丙申,秦彥進入廣陵城,自稱暫理淮南節度使事務,仍然委任畢師鐸為行軍司馬,補授池州刺史(1萬2千)趙為宣歙觀察使。戊戌,楊行密率領各路軍隊(張神劍和高霸觀望)抵達廣陵城下,安設八個營寨(5000步兵、1000騎兵)自守,秦彥則關閉城門固守。

「丁卯,彥悉出城中兵萬二千人」,「行密乃積金帛米於一寨,使羸弱守之,多伏精兵於其旁,自將千餘人沖其陣。兵始交,行密陽不勝而走,廣陵兵追之,入空寨,爭取金帛米,伏兵四起,廣陵眾亂,行密縱兵擊之,俘斬殆盡,積屍十里,溝瀆皆滿,師鐸、漢章單騎僅免」。 甲戌,秦彥「命其將劉匡時殺駢,並其子弟甥侄無少長皆死,同坎瘞之。乙亥,楊行密聞之,帥士卒縞素向城大哭三日」。 楊行密圍廣陵且半年,秦彥、畢師鐸大小數十戰,多不利。當時「城中無食,米斗直錢五十緡,草根木實皆盡,以堇泥為餅食,餓死者太半。宣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彥、師鐸無如之何,蹙而已。外圍益急,彥、師鐸憂懣,殆無生意,相對抱膝,終日悄然。行密亦以城久不下,欲引還。」己巳夜,楊行密軍借大風雨突襲成功,秦彥、畢師鐸棄城而走。城中慘狀果然令 人瞠目:「遺民才數百家,飢羸非復人狀。」 [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楊行密急忙賑濟饑民,同時自稱淮南留後。

廣明元年(880),秦宗權逐蔡州刺史,遂據蔡州。唐僖宗奔蜀,秦宗權以蔡州軍從監軍楊復光攻擊義軍,以功授奉國軍(蔡州軍號)節度使。楊行密據揚州後,秦宗權欲與楊行密決一雌雄。「遣其弟宗衡將兵萬人(1萬2千)渡淮,與楊行密爭揚州,以孫儒為副(5000步兵、1000騎兵),張佶(2500步兵、500騎兵)、劉建鋒(2500步兵、500騎兵)、馬殷(2500步兵、500騎兵)及宗權族弟彥暉(2500步兵)皆從。十一月,辛未, 抵廣陵城西,據行密故寨,行密輜重之未入城者,為蔡人所得。」 [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秦彥及師鐸「還自東塘,與宗衡合,行密閉城不敢出。已而宗衡為偏將孫儒所殺,儒攻高郵(5000)破之, 行密益懼。」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孫儒,蔡州人,秦宗權麾下都將,隸秦宗衡。秦宗權雖屢敗於朱全忠,但兵力仍強,企圖染指富庶的淮南地區。孫儒自恃功高,並不願意聽命於秦宗權:「丈夫不能苦戰萬里,賞 罰繇己,奈何居人下,生不能富貴,死得廟食乎?」 此時秦宗權抵擋不住朱溫的凌厲攻勢,只得召回秦宗衡部。孫儒意在淮南,稱疾不往,與主帥秦宗衡翻臉。孫儒大宴部眾,於座上 斬秦宗衡,與劉建鋒(2500步兵、500騎兵)、馬殷(2500步兵、500騎兵)和大將許德勛(500騎兵)等盟誓,率騎兵七千人(5000步兵、1500騎兵)南奔,號稱「土團白條軍」。 [1] 卷二一一,列傳第一一三

這次對陣,楊行密明顯處於劣勢。

再次,避孫儒,返廬州:「辛巳,高郵鎮遏使(5000)張神劍帥麾下二百人(騎兵)逃歸揚州。丙戌,孫儒屠高郵。戊子,高郵殘兵七百人潰圍而至,楊行密慮其為變,分隸諸將,(700人的將領)一夕盡坑之。明 日,殺神劍於其第。」 [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這時,形勢變得複雜起來,「其客袁襲曰:『吾以新集之眾守空城,而諸將多駢舊人,非有厚恩素信力制而心服之也。今儒兵方盛,所攻必克,此諸將持兩端、因強弱、擇向背之時也。海陵鎮使(5000)高霸,駢之舊將,必不為吾用。』行密乃以軍令召霸,霸率其兵入廣陵,行密欲使霸守天長,襲曰:『吾以疑霸而召之,其可復用乎?且吾能勝儒,無所用霸,不幸不勝,天長豈吾有哉!不如殺之,以並其眾。』行密因犒軍擒 霸族之,得其兵數千(5000)。」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揚州人心尚未歸附,一旦決戰,楊行密可能全軍覆沒。謀士袁襲再次「言於行密曰:『廣陵飢弊已甚,蔡賊復來,民必重困,不如避之。』」[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行密將奔海陵,袁襲勸歸廬州, 「海陵難守,而廬州吾舊治也,城廩完實,可為後圖。」[6]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楊行密「從之」。「甲寅,行密遣和州將延陵宗以其眾二千人歸和州,乙卯,又命指揮使蔡儔將兵千人,輜重數千兩,歸於廬州。」此時,朝廷因為江淮久亂,任命朱全忠為淮南節度使、東南面招討使。朱全忠「遣內客將張延范致朝命於楊行密, 以行密為淮南節度副使」。 [6] 卷二五七 ,光啟三年丁未

文德元年(888)二月,「朱全忠奏以楊行密 為淮南留後」。「壬午,孫儒襲揚州,克之。楊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6] 卷二五七 ,文德 元年戊申

孫儒欲乘楊行密立足未穩遣兵攻打廬州,守將蔡儔投降。楊行密趁孫儒軍還未進攻宣州,以「田頵攻常州(今江蘇常州),為地道入城。」「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棱之寢室,遂虜之」,隨即「以兵三萬(制置使3萬6千)戍常州」。形成東西遙相呼應之戰略態勢。「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渡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儒還廣陵,建鋒又逐成及, 取潤州。」 [6] 卷二五八,龍紀元年己酉

朱全忠打敗秦宗權後,決不允許孫儒淮西兵捲土重來。在他解決了感化(今江蘇徐州)節度使時溥之後,便派大將龐師古率大軍從潁上(今安徽阜陽)直趨淮南,聲援楊行密。 大順元年(890),龐師古軍沿廬、壽、滁一線,「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與孫儒戰於陵亭,師古兵敗而還」。雖然龐師古戰敗,卻為楊行密爭取了寶貴時間。利用孫儒軍回救的有利機會,楊行密調整部署,「遣其將馬敬言將兵五千,乘虛襲據潤州。李友將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安仁義、劉威、田頵敗劉鋒於武進,敬言、仁義、威屯潤州。」不久, 孫儒再次攻下潤州,又「遣劉建鋒攻拔常州」。 「己丑,孫儒拔蘇州。」 [6] 卷二五八,大順元年庚戌 在拉鋸戰中,楊行密面臨的形勢嚴峻起來:宣州以東的固城湖、石臼湖、南漪湖擋住了他撤退東北的線路,三湖中間僅剩兩條路,一旦孫儒扼住溧水(今南京溧水)、當塗(今安徽當塗),情勢就十分糟糕。如果往東南撤,可經宣州、寧國入杭州,可是杭州錢鏐正結仇於楊行密曾攻陷常州,不會手下留情。往西,可經宣州、池州入長江,然後或走湖北黃州或走九江入江西腹地,只是割據武昌的杜洪和洪州的鐘傳不會輕易放行。

在孫儒看來,解決了東線,楊行密就成為瓮中之鱉。在完成東線攻勢後,孫儒軍進至溧水、黃池(今安徽當塗境內)一線。楊行密「遣其將劉威、朱延壽將兵三萬擊孫儒於黃池,威等大敗。」「孫儒軍於黃池,五月,大水,諸營皆沒,乃還揚州,使其將康暀據和州,安 景思據滁州。」楊行密得天時地利,趕緊「遣其將李神福攻和、滁,康暀降,安景思走」。 [6] 卷二五八,大順二年辛亥 6

在北側,一直覬覦淮南的朱全忠「遣使與楊行密約共攻孫儒。儒恃其兵強,欲先滅行密,後敵全忠,移牒籓鎮,數行密、全忠之罪,且曰:『俟平宣、汴,當引兵入朝,除君側之惡。』於是悉焚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行密將張訓、李德誠潛入揚州,滅餘火,得谷數十萬斛以賑饑民。」泗州刺史張諫請求借糧以度軍中飢謹,張訓「以行密之 命饋之,諫由是德行密」。 [6] 卷二五八,大順二年辛亥

孫儒意在江南決戰,他將鎮守常州的劉建鋒、馬殷所部調來,沿蘇、常、宣州一線成功包圍了宣州,一時氣勢洶洶。楊行密「諸將田頵、劉威等遇之輒敗,行密欲走銅官(今安徽銅陵)」。戴友規曰:「儒來氣銳而兵多,蓋其鋒不可當而可以挫,其眾不可敵而可久以敝之。 若避而走,是就擒也。」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今悉眾致死於我,我若望風棄城,正墮其計。淮南士民從公渡江及自儒來降者甚,公宜遣將先護送歸淮南,使復生業,儒軍聞淮南安堵, 皆有思歸之心,人心既搖,安得不敗!」 [6] 卷二五八,大順二年辛亥 劉威亦曰:「背城堅柵,可以不 戰疲之。」行密以為然。[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楊行密聽取了劉威、李神福、戴友規的意見,防守上屯據險要,堅壁清野以老其師,時出輕騎抄其饋餉,奪其俘掠;又護送淮南百姓返回故鄉,恢復他們正常的生活,從心理上瓦解孫儒軍的鬥志;再派李神福為宣池都游奕使,陶雅守潤州,張訓攻楚州(今江蘇楚州),再以輕兵襲常州。景福元年(892)五月,「楊行密屢敗孫儒兵,破其廣德營,張訓屯安吉,斷其糧道。儒食盡,士卒大疫,遣其將劉建鋒、馬殷分兵掠諸縣。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縱兵擊之。會大雨、晦冥,儒軍大敗,安仁義破儒五十餘寨,田頵擒儒於陳,斬之,傳首京 師,儒眾多降於行密。」 [6] 卷二五九,景福元年壬子 只有劉建鋒、馬殷率領殘部七千人逃脫。孫儒將 死,仰顧見威曰:「聞公為此策以敗我,使我有將如公者,其可敗邪!」 [7] 卷六一,《吳世家第一》

戰勝孫儒後,「丙辰,楊行密遣田頵將宣州兵二萬攻歙州」,「以雅為歙州刺史」。 [6] 卷二五九,景福元年壬子 「


府兵制招募的是義務兵,有田地的小地主、自耕農,只用負責他們戰時的物資、軍備就行,仗打完了回家!

募兵制招募的是志願兵,基本上是活不下去的無產者,也有想建功立業的等,國家要全面負責軍餉、物質!


只拿唐朝來說,府兵制簡單點來說就是 閑事為農,戰時為兵,戰後再為農,募兵制就是閑時也為兵


現在知乎都負責寫作業了么


府兵制是有編製的事業單位,募兵制是人事代理。


日本的武士脫產階層類似府兵


推薦閱讀:

為什麼唐代不叫李代宋朝不叫趙朝?
唐代的藩鎮割據是怎麼形成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現在中國古代會怎麼樣?
歷史上,有哪些歷史人物,即使功高震主,也能得到善終?
「江東」是怎麼變成「江南」的?

TAG:軍事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