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蘇聯在 1990 年起拍的成長紀錄片《Born in the USSR》?
【蘇聯80後成長記】在線和下載地址匯總
簡單介紹一下就是導演選了20個83年出生的蘇聯孩子,分別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和不同民族,通過每7年跟拍記錄這些普通人的成長經歷,從而也反映出國家和時代的變遷。現在一共有7歲,14歲,21歲和28歲四篇,總長度9個小時,現在都已被微博的@Lenochka姐姐翻譯完畢。下一部35歲將於2019年上映。
高能預警,此文涉及全量劇透,最好是先看視頻再看評論。建議從第一部開始看起,嗶哩嗶哩的在線地址為 【紀錄片】生於蘇聯 Born in the USSR_科技人文。
首先要感謝微博lenochka姐姐持續一年的翻譯工作,我們才得以看到此片的中文字幕版。
片頭的序言說道:這些孩子們,現在在不同的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眼睛有不同的顏色,人生經歷和生活水平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共同點——出生在蘇聯,一個已經消失的偉大國家。這部紀錄片《生於蘇、長於俄》在1990年由導演Sergey Miroshnichenko(謝爾蓋·米羅什尼琴科)起拍,當時主人公7歲,每7年採訪一次,目前拍到了28歲(2011到2012年),計劃拍攝到主人公70歲的時候。此片與BBC有合作,在拍攝手法上也學習了BBC的Up Series。基本上,片中的人物,沒有逃脫龍生龍、鳳生鳳的人生道路。官二代出國留學最終定居國外,高知後代成為高級白領,小天才長大泯然眾人,工農子弟始終疲於生計。我現在簡要介紹一些主人公的人生軌跡。部分細節可能記憶錯誤。
Anton Ivanov(安東·伊萬諾夫)出生於莫斯科的知識分子家庭,爺爺是《真理報》的主編,曾經給勃列日涅夫執筆,母親是藝術評論家,家住莫斯科市中心的高官樓,7歲的他就預測到了蘇聯的政變和解體。14歲的他被中學開除,同時他迷上了攝影,喜歡把作品給爺爺看。21歲時,他的警察父親去世,他賣掉了父親的賓士車。當時他大學畢業了,和妻子(就是他14歲時的女友)搬出了爺爺家,在《男性健康》雜誌社上班。28歲時爺爺已經去世,爺爺的房子也被他賣了,記者採訪時,他帶著妻子和兒子漫步莫斯科河畔,遠眺對面參加閱兵式的坦克和導彈。那時的他已經是那家雜誌社的總編輯。結束採訪時,Anton正在英國的索爾茲伯里巨石陣旅遊。
Dima(季馬)出生於莫斯科的工人家庭,性格非常樂觀,始終保持笑臉,7歲時面對空空的貨架十分失落,在課堂上喜歡打架不喜歡聽講,14歲時喜歡搖滾和嘻哈音樂,後在職業學校學習烹飪,此後在空降兵部隊服役,21歲退伍後當了私人公司的保安,後來和德國姑娘結婚,在德國做了幾年廚師和足球運動員,28歲離婚回到了莫斯科,兒子留在了德國,他成為一名地鐵司機。Dima對地鐵司機的收入並不滿意,他希望可以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雙胞胎Denis/Stas Obraztsov(丹尼斯/斯塔斯·奧布拉佐夫)也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列寧格勒人,母親40歲才生下他們,他們從小調皮搗蛋,7歲時他們剛剛入小學。14歲時,他們的父親去世,接受採訪時,他們正在去往墓地的火車上。弟弟Denis在21歲時找到了一份收入很不錯的海員工作,並且在鏡頭面前嘚瑟地說「居然有70%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貧困中,真是不可想像」,但他經濟危機時被解僱,28歲時還未找到工作,經常在外打架,在家拿著過去非洲出海帶的木雕無奈地面對採訪,對人生很迷茫。他的孿生哥哥Stas在21歲時是飯店服務員,28歲時也在飯店工作,對當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兩兄弟之前一直關係相當好,28歲時二人有了隔閡,哥哥嫌棄弟弟老找他幫忙,弟弟嫌棄哥哥忘恩負義,說白了還是錢鬧的,但看得出兄弟情誼還在。
Tanya Svetlova(塔尼亞·斯維特洛娃)姑娘也是列寧格勒人,7歲的她和鄰居好姐妹Ira(伊拉)一起看著雜誌上琳琅滿目的商品。14歲時,Ira已經過上西方式的生活,穿著露臍裝、戴著耳機,琳琅滿目的貨架從圖畫變成了現實。Tanya在21歲時大學畢業,在聖彼得堡一家體育用品店上班,閑暇時間生活很豐富,喜歡做SPA、吹頭髮,夢想今後也可以開BMW。28歲她已結婚,她和丈夫都是極限駕駛愛好者,有一輛改裝的鈴木。28歲的Tanya在聖彼得堡的一家公司當HR,那時她懷孕了,但為了職業發展並考慮到生活成本,她不打算休太長的產假,只想休九個月就回去上班(俄羅斯產假是3年)。後來Tanya生了一個女兒。
Sasha Curikov(薩沙·促里科夫)是俄羅斯農村小孩,7歲就不想讀書,14歲白天在課堂玩打火機,晚上去夜店泡妞跳舞,他對自由的理解是「可以在和任何時候和任何人做愛做的事」,平時喜歡收集香煙盒,14歲的他認為國家的大小和自己沒有關係,只要自己的村子沒有變化就行。21歲他從汽修學院畢業後成為炮兵,通過部隊的點名我知道了他姓Curikov。28歲的他是司機,從事了他小時候就夢想的職業。28歲時Sasha已經娶妻生兒,他認為他的家庭很幸福美滿。
Marina(馬琳娜)姑娘和Sasha同村,父親是神父,家裡兄弟姐妹很多 ,7歲的她沒上學,在家裡帶自己的弟弟妹妹,14歲的她在鏡頭前質疑進化論。他們家有一輛大眾途安,經常去打冰球。Marina長大後是當地學校的一名教授宗教知識的老師。她一直遵從父母的安排,大學的專業歷史學也是父母指定的,曾經在城市居住過,後來又回到了農村,28歲還沒有結婚。Marina的哥哥Vasily(瓦西里)也是神父,Sasha經常找他懺悔。但是Vasily在不久之前(2010年左右)遭遇車禍去世,他們一家人都很難過。
Asya Zimina(阿霞·齊明娜)姑娘出生於列寧格勒的單親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軍醫,拋棄了她們。Asya在7歲時就研究星座,夢想以後嫁給法國人,有很獨立的思想,用非常辛辣的口吻諷刺了蘇聯的經濟改革。14歲的她在重點中學被欺負,被迫轉校,她媽媽那時在外胡來不管她,Asya當時做過一段時間的不良少女,不過沒幹壞事。21歲時她拒絕採訪,28歲重新出鏡。她後來就讀於普斯科夫師範大學,畢業後成為了大學的歷史教授。她有一個女兒。28歲的Asya在鏡頭前依然保持了自己非常獨特的思考能力。
立陶宛人Algis(阿爾格斯)出生富人家庭,父親是律師,他的父母都參與了1989年的「波羅的海之路」獨立運動。7歲時他在學習吹笛子,14歲時他們家搬進了維爾紐斯富人區,21歲時候他的父母離婚,那時他剛進入大學,成績不咋地,讀大學期間他在一個地下車庫兼職工作,業務時間會和朋友一起打保齡球。Algis畢業後和青梅竹馬的女友結婚,在經濟危機中他失業了,28歲的他在多次碰壁後,終於在一家當地的歐盟機構找到工作,不過收入不及他的妻子,工作需要使用英語,他邊工作邊學習。除此之外,他在維爾紐斯郊外建了一棟大別墅。
與Algis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俄羅斯姑娘Katya(卡佳)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母親對她管教很嚴,她是天才少女,7歲開始在家自學,當時已經知道各種各樣的知識了(比如印度教的啥啥啥是啥啥啥,我都忘記了),而且能夠說出非常華美的詩句,14歲已自學了多門語言。Katya在21歲時卻患上心理疾病大學退學,她的好朋友一直很關心她,她也一直保持了健身的習慣,28歲她重新從維爾紐斯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在一家普通的客服公司當英語話務員,業餘時間和美國網友合寫一本英語小說。也許她最終變為普通人,有些遺憾,但她認為自己終於變得正常了,對現狀滿意。
喬治亞人Lado Rigvava(拉多·里格瓦瓦)出生於第比利斯的高官家庭,7歲的時候家裡就有好多進口的機器人玩具,夢想以後有錢買賓士。Lado在14歲時喬治亞內戰,他們家卻衣食無憂,他還能請教練學網球,不過他認為文化知識比運動更重要。Lado在18歲左右曾經和朋友開跑車出了交通事故,自己受過重傷,此事對他教育很大,他說自己後來做事冷靜了很多。21歲的他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的Robert Schuman University留學,他甚至常年住在領事館,因為他姑姑是喬治亞駐歐洲委員會的大使。他認為蘇聯人都很大方,而法國人很虛偽勢利。21歲的Lado為喬治亞的獨立而自豪,他說自己今後會回國,但是28歲的他定居盧森堡,在安永上班,負責給微軟、谷歌這類超級大企業設計金融模型。
與Lado相比,另外一名喬治亞的俄羅斯族姑娘Alena(阿廖娜)則是窮二代。7歲時生活在共用廁所的筒子樓,14歲時她的故鄉魯斯塔維工業破產,遍地失業者,她媽媽改嫁給土耳其人,所以她學會了土耳其語。21歲的她經歷了了女兒夭折的悲劇,她女兒有先天疾病,早期發現很好醫治,但是喬治亞醫療太差且醫生毫無醫德,後送去俄羅斯醫治但為時已晚,他們是看著自己的女兒去世的。她老公Gela(格拉)是阿扎爾(喬治亞西部的自治共和國)人,俄羅斯國籍(可能是雙重國籍),當時是賣手機的,後來從事建築包工。28歲的她和丈夫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依舊艱辛,她本人移民俄羅斯失敗,幸運的是,他們有了一個健康的兒子。
Andrey Yudin(安得列·尤金)是伊爾庫茨克的孤兒,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奶奶無力撫養他把他送到孤兒院。7歲時他在孤兒院過著凄苦的日子,他很堅強,但是提到母親不禁熱淚盈眶。14歲被美國人領養,養父母對他不好,然後被另一個美國家庭領養,新家庭很有錢也很善良,把他當親生兒子養大,他用了半年時間英語就十分流利了,他真的十分渴望交流。21歲他大學輟學獨自創業,做一個計算機相關的加密通信項目,一個人住一棟大房子,開車遛狗很悠閑。時值美國總統大選,但他毫無興趣。他很感激他遠在俄羅斯的奶奶Elena Ivanovna。28歲的他回到了養父母身邊,把自己封閉在豪華的別墅中,很憂鬱,不接收採訪。
Rita Seleznyova(麗塔·謝列茲涅娃)姑娘出生於貝加爾湖畔的村莊,7歲的她眺望寒冷的湖面,讚歎美麗之餘希望以後可以去南方。14歲的Rita因為村里長舌婦的中傷,她喝農藥自殺未遂而在住院治療。21歲的她經歷了流產以及未婚夫被謀殺的悲劇。他父親那時經營一艘遊船,家裡的條件還不錯。28歲的她看起來很蒼老,還沒有穩定的工作,生了女兒,但交給她爸媽帶,她自己住在城裡,很少回來看父母和女兒。Rita在14歲之後給人的感覺非常陰沉,整個人生都在悲劇中度過。
Almaz Tyumenbayev(阿爾馬茲·丘緬巴耶夫)是吉爾吉斯人,出生於民族混居的簡易筒子樓。7歲的他戴著紅領巾,夢想做一名攝影師。14歲的他在夏令營接受採訪,平時除了上學就是賣報紙攥點小錢。21歲的他已經做了父親,然而生活十分緊迫。28歲時,因為吉爾吉斯2005年顏色革命和2010年大選政變,他移民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成為倒爺,雖然賺了一些錢,但是生活依然十分緊張,始終是滿面愁容。順便說一下,Almaz在7歲時就很害怕打架的烏茲別克人,2010年吉爾吉斯的大選暴亂也是烏茲別克人首先挑起的,Almaz因此被迫移民俄羅斯,歷史就是這麼的輪迴。
Nastya(娜思佳)姑娘是吉爾吉斯的俄羅斯族,背景不詳。7歲和14歲的她都顯得很無憂無慮。21歲的她在吉爾吉斯-俄羅斯斯拉夫大學學習英語和德語,課餘在賣香煙,在政治立場上強烈反對美國在吉爾吉斯建立瑪納斯軍事基地,並且認為911是美國人活該。當時的她,已經是閃婚後的離婚婦女了。之後她和比什凱克的一名咖啡館老闆結婚。28歲的她,也是因為吉爾吉斯政局動蕩,咖啡館被焚燒,她和丈夫移民俄羅斯的克拉斯諾達爾,然後女兒誕生,生活一切重新開始。她最後在鏡頭前為自己在21歲時的輕率言論誠懇地道歉。
Lenya(廖尼亞)和Zhanna(讓娜)姐弟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葉卡捷琳堡)的猶太人,父親是IT工程師。7歲的他們全家移民以色列,夢想以後可以去海里游泳。14歲他們在以色列上中學,家住海濱,不過Lenya那時已經不想去海里游泳了,他擔心的是巴以局勢。21歲的姐弟倆都在服兵役,弟弟Lenya在巴以邊境執行過幾個很危險的任務,姐姐Zhanna在部隊相對輕鬆些,是管後勤的。28歲時,弟弟Lenya已定居阿根廷,平時做廣告生意,但是幾年前服兵役給他造成了一些心靈創傷。姐姐Zhanna結束兵役後完成了學業,28歲時和一名以色列商人Simon結婚,舉辦了猶太婚禮。
當然,在所有人物中,最令人揪心的是1990年在紅場附近找到的難民小Pasha(帕沙),他姓Sychov(瑟喬夫),來自亞塞拜然首府巴庫,因為當時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的邊境衝突(那時的蘇聯已經管不住下面的共和國了,這兩個國家至今是世仇),他家來到莫斯科紅場搭建帳篷避難。然而,之後他再也沒出現在片中,導演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不知他是否還在人世。不過在微博看到Lenochka說,導演這兩年通過網路聯繫到了他,希望在2019年的節目中,他能夠接受採訪。如果是真的,那感謝偉大的互聯網。
片中所有人物已經介紹完畢。蘇聯版的成長紀錄片,我感覺是同類作品中最有深度的。這些主人公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國家非常巨大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社會變遷對個人的深刻影響。蘇聯解體,給片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巨變,他們大半都在九十年代經歷了十分陰鬱低迷的日子。Anton因為接連逃課被中學開除,可能和他的家道中落有很大關係。Asya在學校被欺負,自己也曾經是不良少女,她母親經常和各種各樣的野男人過日子,這恐怕就是當時的大環境吧。Rita的未婚夫被殺,知道兇手是誰,證據確鑿,而檢方毫無作為。Sasha曾經常年泡妞混夜店不讀書,顯然是新社會拖垮他的。Denis和Stas父親的工廠倒閉讓他們家陷入貧困,沒多久他們父親也因心肌梗塞去世,而親友和社區幾無幫助,更是雪上加霜,社會的動蕩讓人情冷漠。兩兄弟居住的社區環境也很差,樓下很多毒販,警察同流合污,樓道里很多吸毒的針頭。俄羅斯至今仍然是歐洲艾滋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吉爾吉斯的Almaz和Nastya,在7歲時就很害怕宵禁和暴亂,國家的接連動蕩讓他們後來都移民到了俄羅斯。Almaz在21歲時說,他當年的發小有很多現在坐在牢里,他很慶幸自己始終保持正道。14歲的孤兒Andrey雖然遠在美國,但是第一位新媽媽對他不好令他十分苦悶自責,21歲時採訪者提到了他在俄羅斯的哥哥,他很無奈地說哥哥現在也死了,和他們家的其他人一樣。Katya在14歲時說當下立陶宛黑道白道混亂的社會讓她時而無所適從。官二代Lado儘管條件優渥,但是內戰以及街頭混亂的槍殺時常讓他感到十分恐懼。Alena在14歲時很羨慕鄰居土耳其,而喬治亞當時簡直是一坨Shit,街上大量因失業而無所事事的人,醫院條件極差,毫無醫德的醫生護士只知自己喝咖啡而不管患病兒童的死活,他們甚至還偷賣殘疾和有先天疾病的兒童的器官。在14歲時,對未來十分憧憬的,只有立陶宛富二代Algis一人。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國家的巨變影響著毎個人,個人的變化側面化反映了國家的轉變。
在經歷了九十年代的陰霾之後,立陶宛融入西歐,加入歐盟;俄羅斯在普京的領導下經濟逐漸恢復,找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而喬治亞和吉爾吉斯依舊混亂。生活在俄羅斯的幾位,Anton、Sasha、Asya、Tanya等等,在新世紀過得都還可以。28歲的Almaz移民新西伯利亞,鏡頭中的他正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在觀看俄羅斯國慶節(6月12日,即「俄羅斯日」)的街頭表演,他的兒子放飛著五彩斑斕的氣球,他們雖然艱辛,卻也似乎找到了未來的方向。Denis目前失業家裡蹲,在外也愛打架,但他並沒有其他的壞習慣,從話語中感覺他還是富有正義感的,也希望有穩定的家庭,估計他今後也會振作起來。Nastya在克拉斯諾達爾,雖然重頭開始奮鬥,但她說只要愛她的丈夫在,未來就有希望,今後可能再也不會回到吉爾吉斯了。Alena仍然留在一團糟的喬治亞,但她認為自己很好地照顧了家庭,目前的日子也OK。片中的Lado還在盧森堡,但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他的公開簡歷,他現在回到了故鄉第比利斯,實現了他在21歲的諾言。Katya表示她可能會出國深造,或許過去的學霸對知識還是有無盡的渴求。Algis對歐盟的未來以及鄰國的核電站憂心忡忡,但他當下的生活非常幸福穩定。總的來說,未來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立陶宛今年加入歐元區,全國一片歡騰。偉大的俄羅斯在前進,再也不會回到過去了。喬治亞和吉爾吉斯,相信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主人公們對於蘇聯的感情也是觀眾討論的話題。這些主人公在剛讀小學的時候蘇聯就不存在了,除了Almaz認為自己是被蘇聯遺棄的孤兒之外,其餘人對蘇聯並無太多的懷念,畢竟他們剛記事時,看到的是那個即將分崩離析的蘇聯,而不是過去那個鋼鐵一般的國家,但是蘇聯留給他們的烙印和精神財富是永生難忘的。Anton他們家儘管在蘇聯時期是既得利益者,他對普京政府也頗有微詞,但問到是否想回到蘇聯,他堅決說NO。立陶宛小哥Algis在7歲到21歲從未在鏡頭前說俄語,而在28歲時,他和妻子可以用十分流利的俄語接受採訪。Algis並未表現出對蘇聯特殊的愛或恨,他對蘇聯往事記憶不多,他感慨獨立後的立陶宛是個很小很小的國家,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Algis本人有過在經濟危機失業的痛苦經歷,成為歐盟的公民並未給他帶來安全感,他認為蘇聯的今天就是歐盟的明天。喬治亞官二代Lado和吉爾吉斯窮二代Almaz在7歲時都是用本民族語言接受採訪,而在14歲到28歲時,他們就只說俄語了。Lado在法國的時候,經常和來自其他原蘇聯國家的學生在一起,俄語是維繫他們的共同紐帶。吉爾吉斯的俄羅斯姑娘Nastya在認為祖國對她來說是個很複雜的概念,原蘇聯國家會以某種形式重新聯合,但是現在的自由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猶太姐弟倆姐姐Zhanna俄語非常好,而弟弟Lenya則無法說一些高階的俄語辭彙,要換用希伯來語或英語。另外,Lube樂隊的歌曲兩度在片中出現。第一次是Almaz參加吉爾吉斯的夏令營,在聽一位大叔演唱Kombat(連長),另一次是Zhanna 21歲時,在以色列軍營用磁帶播放Skoro Dembel(複員在即)。蘇聯的體制並不讓他們嚮往,蘇聯好的一面他們記憶不深。相信所有的主人公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自由、平等、和平、友好的世界中。
當然了,說了這麼多國家和個人的關係,不過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人」,人物的成長經歷才是此片的精髓。有一個人的變化讓我刮目相看,他就是Sasha。14歲的他讓我感覺他簡直是垮掉了,我甚至認為他今後會吸毒甚至坐牢。但是他在21歲時,成為了一名炮兵,軍隊的生活讓他十分有紀律,他對祖國俄羅斯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他說「俄羅斯就是力量,但是不知俄羅斯能否利用她的力量」。28歲的他回到了鄉村,娶妻生兒,過上了很平靜的生活。另外孤兒Andrey的人生一直跌宕起伏。21歲開始創業的他非常樂觀,感覺他已經完全融入了美國。然而28歲的他卻在養父母的豪宅中委婉地拒絕了採訪,他沒有多說話,但是我們可以猜測出,他期間一定經歷了創業失敗甚至被合伙人詐騙,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沒有臉面對鏡頭。可能幼時的孤兒身份讓他始終沒有找到安全感吧,另外奶奶和哥哥的去世也給了他很大的打擊。當然我對他還是很抱有希望,畢竟他的養父母非常善良且富有,可以給予他很大的幫助,另外自由的美國也可以給他提供站起來重新奮鬥的環境。
看過此片,真是給人一種時光飛逝、滄海桑田的感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說不盡的詩篇。成長紀錄片,不僅是他人的故事,也令觀眾不斷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導演在21歲第三部的片尾說道: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們的人生變化,他們即將步入社會,我希望他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實際上,改變世界何其困難,大部分人只是在這個世界上艱難的生存。總的來說,性格和命運往往一個人成長很早的階段就被決定了。其實我們每個人也一樣,都在用一生的時間,尋找自己。在歷史的洪流中,個體真的顯得很渺小很卑微。
謝謝@Jan Skrzetuski朋友提供的友情鏈接。我和室友剛剛看了這個系列的前兩部7歲和14歲。後面的實在是由於信息量太大以及沒有時間所以打算改天再續。
說說我看到目前的一些感想,都是些碎片化的東西,完全不是知乎的風格,各種想到哪就寫到哪。各位看官請謹慎閱讀。
-------------------------------------------------------------------分割線---------------------------------------------------------------首先第一點,我很敬佩製作者們的野心,決心以及毅力。這個紀錄片項目的時間跨度之長,如果不是世界之最也是數一數二的。整個系列給我的震撼不亞於古典史詩,甚至於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的小說多得是,而時間跨度這麼長的非虛構影視作品,我是從來沒有見過的。(請允許我的孤陋寡聞)引用一句第一集開頭的話來說就是:這部紀錄片不是紀錄歷史,它本身就是歷史。儘管是自我評價,但是我覺得這部片子還是擔得起的。
室友是一個並不善於抒情的俄羅斯大老爺們,83年生人,正好跟影片里紀錄的主人公們的年齡一樣。他看著這幅歷史畫卷一點點鋪開,一路感慨,但是又不知道能說些什麼。於是兩個人就這麼就著葡萄酒慢慢看,慢慢喝。他的神情偶爾糾結,偶爾把頭埋在自己的手掌里,或許,很多90年代的往事就是那麼的不堪回首,也或許,看到曾經的他們想到了曾經的自己,有點不好意思。
看完了兩集,他只是一個勁地跟我說:」我真幸運!我真幸運!「 他生於海參崴,7歲時全家去了莫斯科,由於家裡是部隊幹部子弟,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也很優越,就連片子里的喬治亞官二代也比不上。那孩子至少目睹過戰爭。但是就算他這樣,也面臨過家裡生意失敗,全家舉債過日子甚至於躲藏追債人的生活。在那時,被討債人找到,十有八九非死即殘。蘇聯解體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是全方位的,不論任何人,任何階級都經歷了無比的混亂。
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個就是當時蘇聯孩子對於食物的渴望。有一幕,兩個雙胞胎姐妹看著一個雜誌上的食物圖片,裝作在那舔的模樣。再一個,就是一個男孩在商店裡問售貨員:牛奶有么?黃油有么?而售貨員的回答卻是:我們今天放假。但是鏡頭一轉,商店裡明明有著一條不見尾的大隊。這一幕,或者對於今天的青少年中國人很遙遠,但是要知道,在俄羅斯80後的一代人幾乎很少有身高超過180cm的大個子,包括我的室友。這一代的人,並不比中國人高多少。而今天的俄羅斯青少年一代,卻變挺拔了,恢復了一些北歐人種基因的優勢。我去過俄羅斯的農貿市場,那裡的商品擺放風格就是為了表達所謂的共產主義實現的那一天一樣:極豐富的物質,食物都是堆在那裡的。一罐罐從全國各地運來的蜂蜜像小山一樣堆在一起,巨大的麵包放滿一層層的貨架,大塊的肉,整筐整筐的魚。我覺得,或許,那個不久前還食品匱乏的時代還深深烙印在俄羅斯人民的心中吧。
圖1. 油畫 當共產主義來臨的那一天,喀山國立美術館藏另一個片中主要觸及的點就是蘇聯的分裂以及很多新興國家的誕生。對於這些前蘇聯的加盟國,我之前並不是很了解。但是就在上個月,我去了一趟拉脫維亞,或多或少給了我一些意外的想法。在我受到的教育里,我曾以為國家都是以民族,或者一段特殊歷史為背景,有一個能夠凝聚國民建立歸屬感的主題為依託的。但是拉脫維亞看起來並不是這樣。我剛到的時候,都是用英語與當地人交流。可是當地人自己互相之間開始交流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說的俄語。在首都里加,說俄語的比說拉脫維亞語的普遍要多。我為了體驗一下當地的特色,去了一家拉脫維亞特色餐廳。結果餐廳所謂拉脫維亞菜是完全的德國風味,而裡面的人從員工到顧客全部說著俄語。據統計,在首都里加,俄羅斯人的人口比拉脫維亞人都多。我就在想,這麼一個國家,可真的像是憑空造出來的一樣。
我並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前蘇聯加盟國都是這個狀況,對中亞五國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但是當我聽到片中生長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俄羅斯女孩說未來這些地方又會統一的時候,我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管怎麼說,蘇聯解體到今天23年多了,它對於前蘇聯這些國家的影響消退得跟它崛起時一樣快,赤潮起而又落,物也不是,人也非了。我愛人的外公是二戰英雄,從莫斯科打到波蘭,又從波蘭打到滿洲國,戰後又為了蘇聯的重建工作了大半輩子。而我愛人的侄子侄女在學校里,除了二戰以外的蘇聯歷史幾乎就沒有教了。這個他們祖父母輩成長生活工作過的偌大的實實在在的國家,就這樣輕輕地真真正正地消失了。唯一的見證,恐怕就是這些還仍然在呼吸的肉體了吧。而這些83年的一批,就是最後的一批了。
想說的很多,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說,今天就先到此為止吧。過一陣子,等我看完了所有的片子或許還能再說點什麼。Lenochka姐姐 棒棒噠!!
和Jan Skrzetuski的感覺一樣,Sasha是讓我最意外的一人,14歲的他搜集香煙,耳朵上的耳環,開著摩托混跡於夜店,很自然的想像到了他21歲時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後來的21歲很驚訝他在部隊中的態度和思想,類似一個從負到正的感覺。再後來看到他28歲的生活環境以及採訪時所說的話,感覺他很幸福,對未來很有希望,他娶了他小時或說過不會娶的人,而且是在夜店認識的,看到28歲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關於Andrey,第一次採訪當他說道家人,眼睛慢慢紅了的時候,覺得這小孩心裡承受了很多的東西,但是他依舊能夠笑對生活,後來關於他被收養的事,對於他似乎又有點殘忍,但是看到他21歲時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而後28歲的消極,生活對他的衝擊太大了,只希望在之後他能繼續接受採訪也希望他能夠變得開朗起來,重新擁有21歲時的微笑。
達令,不是蘇聯拍的。是英國公司在蘇聯拍的,請了一位蘇聯導演,但創意和版權是英國的。(正好就是拍另一位答友說的人生七年的那家,叫Granada television.)俄羅斯和前蘇聯地區2007年才正式放映這部影片,是三個小時的精剪版。此前一直是在前蘇聯空間之外地區播放。
昨晚八點一口氣看到今早五點,
早起單循環牢不可破的聯盟,向現代人類至今未能實現的最高理想,共產主義,致敬。儘管超前,共產主義依然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還沒有準備好克服私心與貪婪。看簡介怎麼趕腳是模仿英國的人生七年
我看到的是深入骨髓的社會主義的撕扯。人物只是縮影,不倫不類的意識形態造成的秩序感混亂給我很大的感觸。從奮力脫離到無法脫離。好像捏碎了一塊餅乾,吃不吃都嫌麻煩。還有就是,無法逾越的階層,註定的命運吧。
看完過後就是感覺一部分先富的人並沒有帶動別人後富,而是把窮人甩了。有興趣可以玩玩克里姆林宮危機,了解一下當年蘇聯改革期間一系列的事情。不過蘇聯解體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今英國都要脫歐了。
在看到那個五歲退學在家自學的姑娘時就像看到了自己x。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第六集秘境?
※為普通人拍紀錄片,如何才能讓沒有表演經驗的被拍攝者忽視鏡頭,更加自然的表達?
※有哪些關於籃球的電影或紀錄片值得推薦?
※如何評價2015年9月的紀錄片《human》(人類)?
※拍攝一部校友訪談紀錄片,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