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萬達與萬科的戰略合作?
萬達與萬科戰略合作有什麼深遠意義,是受形勢所迫還是其他原因?
補充:我主要想了解一些地產業內的反應,這裡不考慮普通生活消費類的內容。我關注的是基礎建材類基本面的變化,看來大伙兒焦點不在這,哈哈再補充,改了個題目,不叫萬萬想到了……這個一下子轉到娛樂節目上了。
轉張小放的回答:萬達萬科聯手,估計是這幾天房地產業最大的新聞了。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瀏覽新聞和網頁,我不是神棍,消息靈通人士和股評家,沒有事先預測到,不過,這個動作還是讓我感到一些觸動:
1. 這2家的日子應該都不如前段時間好過。2家本來感情就不深,一家是住宅之王,一家是商業霸主,一家在南,一家在北。沒有利益的交換和互惠,是不可能聯手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隨便一家如果不想改變,是促不成這個聯手的。
2. 萬科的商業方向基本判定失敗。作為最大的地產商,萬科能拿的出手的商業項目約等於零。萬科自己在2014年高調宣布進入商業地產,其實很早的時候已經有所動作,但是一直沒有代表作或者奠定基調的作品出來,總是在探索階段。現在戰機已經過去,萬科似乎已經放棄了自身在商業地產領域的發展,轉而和萬達聯手。其實這一點也應該引起其他同行的警示,強悍如萬科,玩不轉就是玩不轉,各種啥也沒想明白就號稱要做城市綜合體啊,布局商業的開發商,你們真的充滿信心?
3. 萬科的危機是拿地。相信大家開始注意到,我們的政府正在改變賣地的策略。一開始政府的官員們是比較簡單的,把地賣出去給住宅開發商,賺回來錢拆遷,建設城市,支付各種費用啥的。後來慢慢發現,把土地弄成商業用途,除了賣地能賺一筆以外,商業寫字樓起來了,城市面貌和GDP也會上去,就業啊,稅收啊,提拉經濟啊各種好處。於是,純住宅的地越來越少供應,這個是萬科致命的危機所在。因此,聯合萬達拿地,從萬科來說,順理成章。而且,這2家聯手,對壓低地價(這個直接影響利潤率)是非常有好處的。
4. 萬達正在快速輕資產。這個聯合模式基本是萬科使用資金和建設優勢做項目,而萬達輸出品牌和租賃及運營規劃管理。萬達雖然偏簡單粗暴,但是其商業影響力在國內,除了一些保守發展的港資,還是座頭把交椅的。商業之外,本來萬達也玩一些中高端住宅,可是那品質真心不敢恭維。萬科接手這部分住宅開發,我覺得也是造福社會。而萬達的方向正朝著文化,娛樂,生活方式等等方向發展。甩掉重資產,輕裝上陣是萬達最優的選擇。前幾天看過對王健林的一段採訪,記者問:你會把萬達廣場交給王思聰來接班么?王健林很肯定的說,不會。現在看看, 人家還真沒騙你。
5. 最受傷的是誰?我猜是綠地。規模第一的牌子估計抱不住了,老張肯定心裡不爽。而且,在新聞發布會上,2家也說往海外拓展,這又是和綠地直接幹上。我們數數綠地的命門和絕招:城市地標,市郊結合部大規模控制成本開發住宅,海外投資。這3招招招現在受到聯合體的挑戰。
6. 最後的凈土。高端甲級寫字樓。目前這一片領域還是港資以及部分中資(如華潤,金融街等)的天下。未來是否這中土世界最後的夏爾也會烽煙四起?有些大鱷已經開始悄悄布局了,嘿嘿。
不過新的聯合體叫啥我倒是很有興趣,萬萬?二萬?科達?進一步來說,會不會引起行內聯手浪潮?綠城攜手綠地,新公司叫綠綠?華潤聯合華夏,一定叫華華?融科給融創拋個媚眼?新公司叫融融?
一覺睡醒,整個地產界瞬間充滿萌萌噠基情。1、這種體量級的合作,意味著兩大地產的背後大佬們之間達成了一定的合作。恩,沒辦法,都被督公收拾的太慘了。
2、房地產泡沫自始作俑者Baby下台之後,就註定了要破了,Strong無力回天,聰爹這點政治敏感度還是有的。
3、既然要破,就面臨轉型,綠地這種紅頂商人已經開始為轉型金融,做政治鋪路了,財政部頻頻為其出背書。聰爹不可能看不明白轉型方向,恩,萬科是接盤俠,萬達卻是救命稻草。
4、「土地財政」就其根本邏輯,是掠奪百姓財富,將其用於基建,產生的基建紅利,再反饋給被掠奪的百姓。跟太祖當年掠奪農業發展工業是一個道理。
但是客觀事實證明,行政干涉的效率不如通過市場經濟來運作。於是綠地的PPP和萬達萬科的「萬萬沒想到」就會脫穎而出,來取代這部分的政府職能……這機遇……嘖嘖……
聰爹說的很明白,中國的大商人不可能不懂政治。萬科的目標是做增值型運營商,萬達的目標是提高旗下商業綜合體的利用效率。兩方聯合,現階段正是拋棄競爭,共謀和諧共處。簡單說,圖合作,暫時不撕逼了。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hile this country is trying his best to promote the companies to go ou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big businesses will definitely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reduce the insider competition for them to focus more on the real rival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atisfy both sides" demands to learn things together, especially for wanda who wants to transform his business to more on light assets. It gives him opportunity to focus on his intention. Anyway, it"s all related with the downward pressur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epression in real estate
我覺得萬達和萬科的合作也是順應大勢。在我的感覺上,最近的中國一些行業里的龍頭企業都在尋求一種合作,早的像土豆和優酷,最近像滴滴和快的,58和趕集,到現在的萬達和萬科。這種合作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可以避免惡性的競爭,畢竟兩敗俱傷的結局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應對市場變化,現在的客戶需求千變萬化,沒有誰可以一直滿足客戶需求,大家聯合可以對客戶需求進行更具體的細分,從而佔領市場。現在不再像以前一樣商場上講究你死我活,國家也不允許一家獨大的現象,更何況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很好的對外擴張的時機,大家聯合才能有能力有實力參與國際競爭。同時也很企業的發現戰略是有一定的關係的,與其做大而全的企業不如做專註某一佼佼者。
對萬達和萬科的聯合後的一些猜想
近日萬達和萬科聯合的消息可謂是在地產圈引發了軒然大波,聯合拿地、優勢互補等猜測不脛而走,筆者就此現象也試著用互聯網的思維分析一下「二萬」合作後的一些可能。
為什麼是萬達和萬科合作?
如果說房地產報團過冬為時過早的話那麼恰恰相反的是萬達和萬科發現了房地產二次創業的春天。站在互聯網思維的角度上出發與其說萬達和萬科是優勢互補倒不如說「二萬」是對流量和大數據的整合。
萬達在商業地產上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但其短板在於萬達廣場雖然作為城市的地標型建築在吸金引流的能力上很強大,但是無論從用戶的流動性還是隨機性都非常強。而在這一點上萬科很好的彌補了這一短板,萬科的用戶穩定性極強(你能不回家么?)萬科不但擁有極其龐大的用戶群體而且萬科的用戶多以中產階級為主是消費力量的中堅在用戶質量上並不遜色於萬達,隨著地產熱度不斷衰退,地產商的利潤越來越薄,如何轉型成為了兩家地產巨頭的的共同的話題。
正如發布會上郁亮所言萬達和萬科是門當戶對。按照萬達的體量如果找合作夥伴至少從公司規模上能和萬達差不多吧,而能和萬達相比較的地產公司,在中國也就那麼幾家。所以不論是對轉型模式的探索,還是雙方未來戰略重點的部署萬達和萬科契合度都非常高。所以 「二萬」走到了一起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萬達和萬科未來要做什麼?
在互聯網時代流量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但凡擁有強大流量入口的公司都是互聯網巨頭企業,而所謂的流量說的直白一些不就是一個個的人組成的么。而萬達和萬科不但擁有著數量龐大的線下用戶且用戶質量非常高。這可是那些互聯網公司羨慕不來的,萬達和萬科的聯合更像是打造成一個龐大線下生態圈不管是從線下到線上其涵蓋的內容可謂極其豐富。
為萬達"萬科的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是這次合作的主軸。還記得「騰百萬」的聯合嗎?當時王健林稱和百度,騰訊合作的目的是探索新模式下的O2O提升每個去萬達消費的用戶體驗而現在和萬科的合作正是把每個居住在萬科的用戶也整合進了其中,其所涵蓋的服務場景將會是非常豐富的,以現在火爆的的「到家」服務為例「二萬」可不可以做呢?物聯網、在線醫療、生鮮配送可不可涵蓋其中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上僅是筆者簡單的一個構思其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讓讀者充分思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能涵蓋到的服務場景,如果這一切成為現實線上的一切將成為主軸"我會說房價都可以平價賣你"因為「二萬」已經是互聯網公司了"所以說筆者認為萬達和萬科在未來將會把服務場景的建設逐一嵌入到此綜合體內。
「二萬」所謂的輕資產如何實現?
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萬達和萬科所提供的不單單只是提供生活住宅以及配套的商業設施還會提供涵蓋衣食住行,金融,養老,教育等服務,那麼這麼多的產品「二萬「能做到么?筆者倒是認為「二萬」在未來更多的會以平台商的角色出現可以和線上的互聯網公司也可以和線下的商超、教育、合作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然後利用自己的平台優勢間接的入股和分成就可以了。不但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最低,而且也可以實現對輕資產轉型。如能實現的話此模式將成為地產行業轉型的一個標杆。
萬萬沒想到
產業鏈整合,上中下游通吃——多好的商業模式。
本來是發評論的,太多字數發不了!只是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大V答題有個八股模板:政治必須要挂帥,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知道內幕,都是要裝出正黃旗,再不濟也是鑲黃旗的架勢。估計很多粉也是這樣來的。也不實名反對了,不想知乎變成鬥雞場。大V也是房地產從業者(應該是總監級),但答題盡扯虛的,總是陰謀論。成天瞎掰陰謀論吸引了大眾的八卦求知慾,卻違背了知乎的專業知識平台精神。
萬達的純商業地產模式,在一線和二線城市問題不大,但到了三線之後,有限的人流量帶來的商業收益不足以餵飽胃口,所以在小地方遭遇了挫敗(當然嘴上是不承認的)。
萬科堅持了好多年不入商業,後王石時代到了千億規模後,就推不動了。加上萬科這幾年人才流失傷筋動骨,大企業病已隱現。以項目質量看,龍湖已反超,只是體量差一點,但大哥身子骨已經虛了。新當家財務出身,只要漂亮數字,所以推翻不入商業的家規。但術業有專攻,住宅之王的轉身並不華麗。
地產兩大板塊無非就是商業和住宅,兩大板塊的大哥都遇到了瓶頸,意圖通過簡單粗暴的強強聯合來突破關口,再上新台階。那一刻,他們都篤信:1+1>2!看似完美的組合,互補有無。
國內市場一線、二線城市的地盤都給吞噬乾淨了,三線之下以他們的風格開發成本應會偏高,當地市場未必能消化。地方政府出於政績需求,很可能提出超越實際需求的規模標準,去化率緩慢的泥潭等著他們來踩。
兩位大佬都在說走出去,去哪裡?
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你去買幾棟大樓就叫走出去?房地產不同於標準化生產的工業品,本土化基因的門檻有多難翻?房地產產品要能輕易全球化,還能等到二萬來胡牌?
新興市場,哪裡有像中國這樣社會穩定、人口眾多、人民勤勞的國家來支撐高速經濟發展?印度?非洲?適合當地的產品同樣需要研發,有沒有像本國一樣充足的試錯空間和時間?
國際化管理團隊又怎麼來達成?萬達的高壓模式到了別國,是否能找來一群像中國人那麼服從命令的團隊?萬科自己的內部團隊都成那樣子了,又怎麼來繼續新的長征?兩個龍頭纏在了一起,又是誰來妥協,誰來做leader?
當下的中國企業有個錯覺,以為有錢就能買買買!買來了軀殼,但是靈魂也能靠金錢換得?
動物過冬不都要包團取暖嗎,各自做擅長領域而已
抱團取暖
萬萬沒想到
萬萬沒想到
科達要回來了。
萬萬沒想到
萬科不是 蘇菲的老公 奧列格的姓嗎 怎麼合作了
思聰老公又可以吹牛逼了!
我想到了柯達-_-#
強強聯合各取所需
取長補短
風險均攤於其競爭,不如聯合壟斷刮分。
強強聯合,地產大洗牌會來
兩萬,胡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寶能將股份質押給華潤融資?
※怎麼看待萬科承認與黑石集團洽談收購?
※萬科的精裝房質量如何,那些裝修的東西3口之家日常使用大概的使用期限是多久,一般來說大概能算什麼檔次?歡迎來噴?
※萬科不行賄在中國真能行的通嗎?
※萬科為什麼和迪卡儂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