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的蘇州無錫和湖州杭州為何會被劃分到兩個不同的省份里去?

作為一個祖籍分別來自蘇南浙北的吳語太湖片區人,覺得江蘇和浙江的劃分特別不合理,把風土人情,山川地貌,語言文化相近的一個大區域劃分到2個不同的省份,覺得不合理。

印象中好像第一次按現在區域劃分的時候,是明朝的南直隸,不知道當年明朝劃分布政司的時候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畢竟我作為一個上海人,覺得聽懂寧波、蘇州、嘉興的方言非常容易,但是那幾個地方,卻是屬於不同的省份。


這個題我簡要敘述一下吳語區的行政區劃沿革,再說明具體的兩浙十四州在宋明清時的情況,相信可以解答題目。

(圖文流,預警)

首先,吳語區的範圍,大家參考維基的詞條和圖,解釋的很清楚,我複製黏貼一下。

吳語方言

接下來是吳語區的歷代行政區劃沿革。周代的吳越兩國,相繼滅亡,地入於楚國。

秦皇掃六合,頒行大一統郡縣制。(全國統一的中央直轄兩級行政區劃

吳越故地,也是楚國故地,以吳國原都城吳(蘇州)為郡治(郡級行政中心),設置會稽郡(越國地名)。

加上其餘的鄣郡(治故鄣)、九江郡(治壽春)、廬江郡(治番)等郡。

這是吳語區第一次在大一統國家中,與吳語區整體區域較為吻合的行政區劃。

漢代施行郡國並行制。

漢初高帝時異姓7國天子自領24郡,高帝末同姓9國,異姓1國,皇帝自領15郡。文帝末年,17王國24郡。景帝中元六年,25王國43郡。武帝太初元年,109郡國。元帝初元三年,103郡國。

這是漢代早期中央集權在地方行政區劃的體現。

吳語區會稽郡或吳國等諸侯國,郡國設置反覆,終於定局為郡。

武帝設全國十三州刺史監察區域,故吳語區有了更加吻合的地域區劃:揚州刺史部。

東漢與西漢行政區劃沿革變化不大,揚州刺史部常態有六郡:

西漢時期

  • 廬江郡(十二縣)

  • 九江郡(十五縣)

  • 會稽郡(二十六縣)

  • 丹陽郡(十七縣)

  • 豫章郡(十八縣)

  • 六安國( 五縣)

東漢時期

  • 九江郡

  • 丹陽郡

  • 廬江郡

  • 會稽郡

  • 豫章郡

  • 吳郡

三國此地為吳國揚州,西晉統一沿襲漢代揚州刺史部的行政區劃,增至16郡。

西晉末年天下散亂大分裂,東晉衣冠南渡於江左,南朝接連偏安。

吳語區為華夏漢族政治中心。

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天下大亂導致行政區劃劇烈變動。

遙領、虛封、僑置等制度加上土斷,使得州郡數量劇增。

隋唐重建大一統,恢復了州(或郡,因為州數量劇增,與管轄的郡兩級呈水平直線的幾乎同等數量,合併為一級,州郡在隋唐為同一級別的行政區劃不同時期的名稱)縣兩級行政區劃制度。

初唐貞觀時,唐太宗效法漢武帝,於地方行政區劃兩級之上,設置虛一級監察區域,道。

分天下為十道。唐玄宗析原有面積較大的幾道,增至十五道。

終於要切題了。

漢代的揚州刺史部地域,此時為唐代的江南東道大部分,和江南西道一部分。

江南東道_百度百科19州。

其地轄為今江蘇省蘇南、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徽州。治所在蘇州,領原江南道潤、常、蘇、湖、杭、睦、歙、明、衢、處、溫、婺、越、台、建、泉諸州,加上從嶺南道劃來的福、漳、汀三州,共計19州。乾元元年撤銷為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

江南西道_百度百科19州。

江南西道是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洪州,領宣、饒、撫、虔、鄂、江、洪、袁、吉、澧、朗、岳、潭、衡、郴、邵、永、道、連諸州,共19州。

到了中晚唐,安史之亂後唐代中央集權幾乎崩潰,原有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度再次演變成三級,監察區域道實權,加上藩鎮,形成高一級的道-方鎮行政區劃。

而吳語區太湖片,此時有三個方鎮。

浙東觀察使轄7州,浙西觀察使轄6州,宣歙觀察使轄3州。

五代十國,兩浙觀察使的大部分區域被杭州人錢鏐佔據,建吳越國。再到北宋吞併吳越,吳越國原有地區和同樣被吞併的南唐,一同在宋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的行政區劃設置中,重新設置。

吳越國故地參考沿襲唐代兩浙觀察使,成為兩浙路,轄14州。

此為宋代兩浙十四州!

加上江南東路的7州,與吳語區之前秦代的會稽郡、鄣郡,漢代的揚州刺史部,唐代江南道地域大致相吻合。

兩浙路_百度百科

兩浙路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地方行政區,至道三年(997)置,包括14州2軍:蘇州、常州、潤州、杭州、湖州、秀州(嘉興)、越州(紹興)、明州(寧波)、台州(臨海)、婺州(金華)、衢州、睦州(建德)、溫州、處州(麗水)和江陰、順安二軍。南宋建炎南渡後,兩浙路分為兩浙西路與兩浙東路。

元滅宋,元有兩次較大的行省設置。

吳語區此地,前後兩次為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所轄。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最後,到了直接解答問題的時候了。

明代推翻元代。

明太祖設布政使司。

秦代的會稽郡、鄣郡,漢代的揚州刺史部,唐代江南道和兩浙觀察使,宋代的兩浙十四州,乃至元代的江浙行省,因為明初首都京師設在南京,一系列的政權統治需要,

吳語區完整的行政區劃傳統,被大刀闊斧解剖了。

具體如下:

拆分江南,將淮海宋屬京東路、江淮宋屬淮南路、江南三個不同文化圈行政捆綁,拼河南江北行省東南部及江浙行省北部,設立直隸,後改稱南直隸(清朝分為江蘇、安徽),造成江南行政割裂,對文化區有一定程度負面影響。明清近代鎮江南京(除鎮江東南面的丹陽及南京南鄉)及其以西淮化。

江浙行省的北部與河南江北行省拼成南直隸(江蘇安徽的前身),南京鎮江(除南京南部和鎮江所轄的丹陽丹徒)及其以西始有淮化。明至今,自古一體的傳統江浙行政被分。

為了設立一個龐大的京師直轄區,明太祖將家鄉鳳陽和環太湖的幾個州府都劃入南直隸,方便控制江南財賦的同時,又將家鄉行政區劃級別抬高。

宋代兩浙十四州從此被徹底分割。

清代漢地行政區劃十八省,依照明代布政使司原有疆域,細分優化。

明代南直隸被縱向分割為安徽江蘇兩省。

民國改制,共和國修補。

吳語區太湖片的兩浙十四州行政區劃至今不再完整。

當代研究歷史地理學行政區劃沿革的周振鶴先生在著作《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第七章行政區域劃界的原則,第四節犬牙相入原則的極端化及肥瘠搭配中提到過明代此次吳語區的分治先河,特拍攝上傳,供朋友們參考,如下。


之前一個回答,關於江蘇的蘇南和蘇北為什麼差別這麼大的問題。

為防止地方割據而進行地理隔斷,將文化完全不同的兩個地方憑藉行政力量進行統合,加強控制。或者將相似的地區分離,造成行政阻隔。

相似的例子還有。

隴右和河西。【相異】

陝南和秦嶺以北。【相異】

南疆和北疆。【相異】

蘇北和蘇南。【相異】

隴右和陝北。【相似】

陝南(東川)和成都平原(西川)。【相似】

川西和西藏。【相似】

甘南和青海。【相似】

......

其他還有很多原因,我只選了這一個角度回答。


吳越行政區劃沿革(一)|月絕書

吳越行政區劃沿革(二)|月絕書

原作者:Βασιλε?? Κ.Νγ

重點選出明清時期來講

明清時期

朱重八爲韓林兒部下辰光,已經對所轄區域箇政區進行爻較大調整。1356年,始設江南行中書省,轄境爲應天府、太平府(蒙古之太平路)、江淮府(蒙古之鎮江路,同年改名鎮江府)、廣興府(蒙古之廣德路)、常州路、揚州路、廬州路、安慶路。1364年朱重八稱吳王,於應天府設中書省,又稱直隸,江南行中書省併入。1366年將江淮行省併入中書省,並將從東吳王張士誠奪來箇嘉興、湖州併入中書省。1368年稱帝辰光,以應天府爲南京。該歇中書省直隸江南、江淮、浙西及淮河北部很大箇地區,爲今日安徽省、江蘇省箇前身。1381年將嘉興、湖州劃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該歇吳越地畀朱重八一分爲二,江東、浙西大部直隸中書省,浙東,浙西之杭嘉湖屬浙江承宣佈政使司。直隸包括原淮東淮西,替河南箇東部。而河南、淮西爲韓林兒、郭子興、朱重八箇發家之地。富庶箇吳越江東、浙西自然成爲吸血箇對象。而南京應天府也經歷爻人口置換,原吳語人口衹存於東南角箇溧陽縣,操淮西方言者成爲新南京人。

朱明一朝,江東地區府縣級區劃如下:

應天府,1368年曰南京,1378年曰京師,1403年仍曰南京。領縣八:上元、江寧、句容、溧陽、溧水、高淳(1488年分溧水縣南部置)、江浦、六合(江浦、六合爲朱重八統治時期劃給南京,乃江淮之領土,並未吳越領土)。

太平府,1355年由太平路改。領縣三,當塗、蕪湖、繁昌。

池州府,1361年由池州路改九華府,尋曰池州府。領縣六:貴池、青陽、銅陵、石埭、建德、東流,其中東流、建德並非吳越領土。

寧國府,1357年由寧國路改,1361年曰宣城府,1366年曰宣州府,1367年仍曰寧國府。領縣六:宣城、南陵、涇、寧國、旌德、太平。

徽州府,1357年由徽州路改興安府,1367年曰徽州府。領縣六:歙、休寧、祁門、黟、績溪、婺源(1369年由婺源州降爲縣)。

廣德州,1356年由廣德路改廣興府,1371年曰廣德州,1380年以州治廣德縣省入,直隸京師。領縣一:建平。

另外,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饒州府(1361年以饒州路改,隸江南行省,尋曰饒州府,隸江西行省)箇浮梁縣(以浮梁縣州降)、德興縣亦爲吳越領土一部分,屬於江東地區。

其他詳見引文所出中的原文。


以金門島的地理位置,你們覺得共黨會拿不下嗎?雖然這有點政治博弈的味道,但目的應該是差不多的


比如部隊招到北上廣的新兵,肯定不會北京人一個班,上海人一個班,廣東人一個班。


紹興人。元朝設行省,政治目的。蘇北蘇南差異大(經濟相差很大,地理上江北江南,兩邊常掐),浙北浙南差異也大(溫州話基本不懂,地理上浙北浙東多平原,浙南多丘陵)。

這樣做讓一個省單獨獨立變得非常難,如果浙江蘇南上海撮一塊,北有長江天險,西南各有連綿山脈,中間大平原,東面經濟首都上海不說了,寧波舟山港世界第一大港。。依山傍水並非只是風水,更是易守難攻,經濟發達,加之文化一致,南京杭州各是古都。國之命脈在此地,北方政治中心當然得防著點。其實你仔細看就知道每個省在邊界劃分上都不是很合理,民國那麼多軍閥,想自個獨立的多的是,但是每個省經濟/文化/地理上梗太多,聯省獨立也始終搞不好。參考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給了行政權模糊主權的做法和老牌心機國英國在香港上埋的雷,這屬於政治手段。

1.本人比較支持地理決定論。

2.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政治上的原因,吳語分兩塊,蘇南和浙江,蘇南又和蘇北一起,這樣分而治之,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閩南語區分屬福建和廣東,本來說閩南話的潮汕分到說粵語的廣東,說粵語的人群又分到兩個省廣東到廣西,廣西的說粵語的又和桂北說西南官話的在一個省,安徽和江蘇也很像,淮北屬於北方方言,淮南屬於南方方言,這些人群分到不同的省和不同的人群在一個省,這樣中央可以分而治之,不讓他們抱團獨大,有利於統治。其實看看藏地也一樣,藏地被分成了三塊,西藏一塊、青海一塊、還有一塊甘孜阿壩地區給了四川,並且還有一小部分,分別被劃給了雲南和甘肅,這樣藏地鬧獨立也不能完全統一行動。其實彝族也被分在雲南和四川兩地。這種例子還有很多。


一樣文化背景和地理區塊故意分開 份2省在和文化有些差異配一起 各自當中 有條大河。個人贊同 高曉松觀點增加造反難度


很明顯嘛,富饒地區必須分開分治,要不然。。。


所以我們要團結,就是因為不吃辣、說吳語、吃青團(還有用硬幣包郵什麼的 :b )


吳語系太湖片區是吳越國中心,人文和經濟的發展因共同體的壁壘保護,長期處於穩定狀態。包括成吉思汗大軍也沒有下江南,而是封侯自治。一直到元末才被徹底打破,遭遇滅頂之災。攻打蘇州的艱難,讓朱元璋極度仇恨吳越,洪武時期蘇州的徵稅佔全國四分之一。隨後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把蘇州劃入南直隸,和蘇北同治,既把財賦主要來源的太湖流域劃入京師,同時把吳越區域的其他地方劃為浙江省,從而徹底分割。這是吳語系被行政分離的根本原因。


自古兩越十四州,朱重八是大賊禿


朱元璋故意的啊,豈能讓吳地聯合獨大?有如南陽自古屬楚地,被划到河南,漢中自古屬蜀地,卻被划到陝西一樣


故意割裂的


分而治之


原先連秀、湖兩州也在南直隸。後來老朱嫌南直隸太大了把秀湖划到了浙江。所以一開始的情況其實是整個蘇滬嘉小片跟淮語區在一個省,太湖片其餘和南吳在一個省。


前面很多說是為了地區制衡,狹義的江南地區歷史上確實很多時間都是一起的,是經濟中心南移的結果。但是其實春秋時候吳國和越國分界線和現在江浙兩省差不多。所以我一直覺得江蘇可以簡稱吳,浙江可以簡稱越。


故分裂治之,恐強大反上


你怎麼不問,上海為何不在江蘇或者浙江


中央集權政府為防止地方割據的統治術,因此在劃定行政區域有意不讓同一地理範圍或者同一文化圈範圍成為一個整體


處於政治考慮,分而治之,才能形成大一統啊


政治目的很明顯嘛


要說流域的話,杭州不算太湖流域吧,頂多也就下屬部分縣市部分地區,蘇州無錫同理,常州也控制一部分太湖水域倒是沒有列出,建議改成太湖平原這樣


推薦閱讀:

天津和煙台兩個城市哪個更適合年輕人發展?
烏海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如何評價臨安撤市建區?
太原市管轄範圍為什麼這麼小?
如何評價南通?

TAG:歷史 | 城市 |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 行政區劃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