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關於中國古代歷史方面的書?


2016年12月16日(一年半過去了,好懶)更新,更新的部分帶有下劃線:

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如果拿「值得一看」來做標準,也是數不勝數,下面推薦我讀過的一些常讀常新,對我啟發很大的歷史類書籍。

當然這個書單並不完備,但這些書都是經典,選些自己感興趣的出來讀讀很不錯。這裡主要推薦比較嚴謹的著作,如果不想看嚴謹的著作,可以直接看後面提的一些寫得比較靠譜的「普及類」。

一、 通史教材類(可用於入門)

王伯祥、宋雲彬:《開明中國歷史講義》(民國時期的暢銷教材,大略相當於高中歷史課水平)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大通識課教材,經過多年課堂提煉而成,屬於中規中矩的中式教材,全面鳥瞰中國歷史的不錯選擇,受「唯物史觀」影響也還算小)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復旦的通識教材,觀點新穎有趣,簡明易懂,很好的入門書,值得一讀)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全二冊)(我國的大學中國歷史標準教材,編者都是北大歷史系的大牛,雖然受「唯物史觀」影響很大,有很多時代局限,但也不失為一部好書)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灣比較有名的教材,傅斯年之侄的作品,材料和觀點都比較新穎,整合了很多史學的新成果,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

卜正明(主編):《哈佛中國史》(全六冊)

自《劍橋中國史》之後西方漢學界又一部通史名著,視野很開闊,不像國內同類著作過於重視政治史,很能反映近年來的西方漢學新進展,稍顯遺憾的是對近年來國內歷史學界的成果引用不多,但也不必苛責,作為教科書式的通史著作已經很贊了。 比《劍橋中國史》簡明,翻譯質量也好很多,近年來的同類著作《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各本之間質量參差不齊,統一性很不好,感覺像是找了一系列類通史作品拼成的,而《哈佛中國史》屬於統編約稿,前三卷還是成於一人之手,統一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中國通史》(《白話》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雖是一部學術性的專著,但預設的讀者對象卻是青年學生,史識豐富,筆調流暢,數年內不斷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呂先生的敘事往往都是有橫向態勢的展開,由大到小,由遠至近,將所敘述的事件置於一個寬闊的時空範圍,高屋建瓴,四方周贍,以獲「通方之見」。《通史》可與之同看)

張蔭麟:《中國史綱》
(可惜張蔭麟先生只寫到西漢就英年早逝了,「文筆流暢優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後也罕見」——王家范語)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在中國近代史學史上有相當大的影響,開創了以新的章節體載撰寫通史的先例,可惜也只寫到南北朝)

錢穆:《國史大綱》(錢穆先生的巨著,各大書單的常客,裡面埋著七八十個博士論文題目。本書以政治、經濟、文化為切入點,基本走的都是大脈路,充分發揮了作為史學家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特長,對各時期的政經文變化和原因都有所歸納和總結,嚴謹而全面,而對歷史書籍一般著墨最多的戰爭方面倒是內容很少。書中對政治制度變化的研究最為完備和成熟,於政治史中見文化史)

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裡面直接引用了很多大段的原始史料,對於想進階的讀者來說,讀讀還是不錯)

二、 分期史、斷代史類(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時期)

[美]費正清(等):《劍橋中國史》(雖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的中文版既不全又翻譯很渣,但這套書的確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必讀書,貌似可以找到港台翻譯的電子版,但我讀的是大陸版,很多翻譯很坑爹,比如某皇帝和皇后離婚了之類的說法都有,但我還是咬牙讀完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斷代史系列(全套共16冊)》,分別有:《中華遠古史》(王玉哲)、《殷商史》(胡厚宣、胡振宇)、《西周史》(楊寬)、《春秋史》(顧德融、朱順龍)、《戰國史》(楊寬)、《秦漢史》(林劍鳴 )、《魏晉南北朝史》(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下)》(王仲犖)、《宋史》(陳振)、《遼金西夏史》(李錫厚、白濱)、《元史》(周良霄、顧菊英)、《明史(上、下)》(南炳文、湯綱)、《清史(上、下)》(李治亭 ),都是相關領域的大牛之作,內容比較全面,代表著中國大陸史學的較高水平(加粗的三部個人感覺水平最高)。

呂思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先生的書都很耐讀,可惜先生沒有寫完計劃中的《遼宋金元史》和《明清史》就逝世了)

許倬云:《西周史(增補二版)》(對西周研究有奠基之功,作者還邀請哥倫比亞大學李峰教授為本書增補第二版作長跋,描述二十多年來種種考古新發現的大概情形,所以內容也相對較新)

童書業:《春秋史》(結合他的《春秋左傳研究》來看效果更好)

錢穆:《秦漢史》(作為斷代史來看不是非常嚴謹,有的文獻重複徵引,也有疏略之處,像今古文之爭、武帝後朝政及學術轉變等方面未能展開來講,但作為講義,提綱挈領,已屬難能)

勞干:《秦漢史》(比較簡略,算是個入門的大綱)、《魏晉南北朝史》(這兩本都沒有內地版)

唐長孺:《講義三種》(包括「秦漢三國史」、「魏晉南北朝史(三章)」、「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部分,唐先生的作品,自然是沒的說,這本書可以當唐先生著作的入門讀物)

岑仲勉:《隋唐史》(很多觀點與陳寅恪先生相反,很有意思)

[日]稻葉君山:《清朝全史》

張蔭麟:《兩宋史綱》

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孟森先生在明清史方面可謂是一代宗師,這兩本著作也是研治明清史的必讀書目)

蕭一山:《清史大綱》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最好看港台版,原名好像叫《中國現代史》,大陸版被閹割了很多)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灣近代史研究的一代巨擘)

李劍農:《近百年中國政治史》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寫的還可以,但很多地方不客觀,為當時的政治服務)

三、 專著、論文集類(這個方面的確不好推薦,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每個人的興趣點又不一樣,這裡只列舉一些我感興趣的)

陳寅恪(講述)、萬繩楠(整理):《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雖然初學者讀陳先生的著作可能比較吃力,這一本是整理出來的聽課筆記,算是陳先生「著作」中最好讀的了,見識一下大師的史學功底和眼界及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很有好處的)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絕對是巨著,可以說是中古史研究絕對繞不開的開山之作,常讀常新,我通讀過4遍,每次讀完都有新的理解,並問自己真的讀懂了嗎)

陳寅恪:《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

其實陳先生的作品都是開創性的名著,雖然有些觀點值得商榷且有很多被後學駁正,但卻奠定了中國中古史的範式,他的全集都值得讀,這三本是論文集,之前沒有加上,部分原因是這些論文中的觀點很多都反映在《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里了,但讀原論文畢竟更好,且裡面還有很多關於唐史、中西交通史的論文,裡面的很多書信、序文個人覺得最能反映陳先生學識之廣博。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唐先生可謂是陳寅恪先生之後中古史的扛鼎大師,《論叢》是他的成名之作,《三論》是他晚年對自己一生史學研究的總結,構建出了屬於他自己的中古史框架,這兩本都是研治中古史的必讀書)

勞干:《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灣中研院院士秦漢史大家的論文集,之前忘了加上了,主要是國內不太流行,他的書不太好買到)

陳直:《漢書新證》(用了很多考古新材料結合《漢書》來看漢代的很多問題)、《史記新證》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東晉門閥制度》

田餘慶:《拓跋史探》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美]孔飛力(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美]孔飛力(著)、陳兼、陳之宏(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研究》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袁偉時:《晚清大變局》

[美]魏斐德(著)、王小荷(譯):《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

[美]魏斐德(著)、 陳蘇鎮、薄小瑩(譯):《洪業:清朝開國史》

李濟:《安陽》(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作)

[美]張光直(著)、郭靜(譯):《美術、神話與祭祀》

[美]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商文明》

李峰:《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

[日]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中國的衝擊》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敦煌學十八講》、《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

[美]邢義田:《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魯西奇:《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

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卜正明:《縱樂的文明:明代的商業與文化》

姜士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唐代財政》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

辛德勇:《製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鑒&>的歷史構建》、《海昏侯劉賀》

辛德勇:《舊史輿地文錄》、《建元與改元:新莽年號考》

彼得·弗蘭科潘: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四、 制度、文化、社會、經濟史及其他專題史類(與上一類可能有很多分類混亂,望見諒)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久負盛名,但很多地方過於理想化,這一點必須要注意,可能是錢穆先生對於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吧)

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錢穆:《國學概論》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史通釋》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值得認真讀,對中國古代的思想史可以有更深入的認識)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葉朗、費振剛、王天有:《中國文化導讀》(中國文化入門讀物,裡面推薦了很多入門書籍,看了這個就不愁下一步該看什麼書了)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呂思勉:《中國社會史》

湯用彤:《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

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明》、《中國古輿服論叢》

[法]謝和耐(著)、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

方豪:《中西交通史》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費孝通:《鄉土中國》

李澤厚:《美的歷程》

[美]高居翰(著)、李渝(譯):《圖說中國繪畫史》

[荷]高羅佩(著)、李零 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房內」一詞是中國古代對性事的雅稱,大家都懂的)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的觀點與梁啟超的算是反著來的,與梁書對照來讀,就會覺得很有意思,不過本書可沒有梁書那麼好讀了)

柴德賡:《清代學術史講義》(與上面兩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研究的範圍基本一樣,但角度和觀點又完全不同,柴先生是陳垣先生的高足,這本書很能反映陳垣先生的治史方法,從這幾本講清代學術史的書中可以看出民國史學研究的不同派別之間的差異)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

[日]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

楊立華:《宋明理學十五講》

陳來:《宋明理學》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

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

錢興祖:《中國思想史講義》

五、 史籍、文獻類(只列舉一些,要專門研究的話,肯定要看更多)

吳乘權 等:《綱鑒易知錄》(清朝人寫的簡明歷史教材,讀起來也很簡單,可用於入門)

柴德賡:《史籍舉要》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陳垣:《中國史學名著評論》、《陳垣史源學雜文》、《史諱舉例》

黃永年:《唐史史料學》、《古文獻學講義》

張衍田:《國學教程》(系統介紹了我國的歷史文獻)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選了一些篇目並有注釋,可作為閱讀史學典籍的入門讀物)

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

司馬遷(等):《二十五史》(建議通讀或詳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後面的若不是專門治史,不必通讀,需要時查閱相關內容即可)

司馬光:《資治通鑒》

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玄奘(撰)、季羨林 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劉知幾:《史通》

吳兢:《貞觀政要》

杜佑:《通典》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黃宗羲:《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

章學誠:《文史通義》

六、 概觀、評論及研究方法類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魯西奇:《何草不黃——&<漢書&>斷章解義》(作者在後記中說「我的意圖與目的絕不是去講西漢歷史,而是要去說明明,怎樣閱讀歷史文獻並通過閱讀,去洞察歷史的真相,分析人類歷史的某些方面:思考我們自己生存的這個社會以及我們自己的人生。」)

[日]山根幸夫:《中國史研究入門》

顧頡剛:《中國史學入門》

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嚴耕望:《治史三書》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國大歷史》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日]內藤湖南(著)、馬彪(譯):《中國史學史》

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法]阿蘭·佩雷菲特(著)、王國卿(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 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開放中的變遷: 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鄺士元:《國史論衡》、《中國經世史》

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七、 札記、隨筆類(也只是列舉一些,若不感興趣,可以不讀)

洪邁:《容齋隨筆》

顧炎武:《日知錄》

王夫之:《讀通鑒論》
、《宋論》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

錢鍾書:《管錐編》、《談藝錄》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陳登原:《國史舊聞》

高華:《歷史學的境界》

八、 普及讀物類

[日]宮本一夫(等):《中國的歷史(日本講談社十卷本)》(日本人出中國歷史普及讀物,都是日本相關領域的大牛寫的,很不錯,也可以用作入門書籍)

黎東方(等):《細說中國歷史系列》(黎東方先生開創的細說體比百家講壇高端多了,讀起來像小說,也很靠譜,黎先生的原著包括《細說三國》、《細說元朝》、《細說明朝》、《細說清朝》、《細說民國創立》,後又由相關學者補齊《細說秦漢》、《細說兩晉南北朝》、《細說隋唐》、《細說宋朝》)

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了一套《細說中國歷史人物:帝王系列》,包括《細說秦始皇》、《細說漢高祖》、《細說光武帝》、《細說曹操》、《細說隋煬帝》、《細說唐太宗》、《細說宋太祖》、《細說明太祖》、《細說明成祖》。我只讀了《細說隋煬帝》,還是很通俗易懂還還算比較靠譜。

汪凌燕、汪通:《穿越歷史聊經濟:從周赧王到隋文帝》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

王仲犖:《說曹操》

呂思勉:《三國史話》

王壽南:《武則天傳》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唐德剛:《袁氏當國》

薩孟武:《&<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水滸傳&>與中國社會》

歐陽瑩之:《龍與鷹的帝國》

九、 人物類

錢穆:《孔子傳》

[日]宮崎市定:《雍正帝》

韓昇:《隋文帝傳》(其實是一本以隋文帝為線索的半部隋史,內容全面,很值得一讀,對隋朝為何二世而亡有很多思考)

袁剛:《隋煬帝傳》(給隋煬帝翻案的書,但有些問題是該平反)

雷家驥:《武則天傳》(從國計民生、法制等角度對武則天后很多批評,比起一味讚頌她是唯一的女皇帝及講過多宮廷政治的書讀起來更有啟發)

李治安:《忽必烈傳》(其實是一本元代前期史,也很全面)

馮爾康:《雍正傳》(之前對這一套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歷代帝王傳記」留意不夠,其實還是有很多不錯的)

張作耀:《曹操傳》、《孫權傳》、《劉備傳》

徐高阮:《山濤論》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

鄧廣銘:《岳飛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洪業:《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梁啟超等:《中國六大政治家》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

陳榮捷:《朱熹》

吳晗:《朱元璋傳》

杜維明:《青年王陽明:行動中的儒家思想》

秦家懿:《王陽明》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蕭一山:《曾國藩傳》

梁啟超:《李鴻章傳》

雷頤:《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

胡適(口述)、唐德剛(記錄):《胡適口述自傳》

蔣夢麟:《西潮》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記錄):《李宗仁回憶錄》

[美]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時代》

陸鍵東:《陳寅恪的最後20年》

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

王瑞來:《宰相故事》

。。。。。。


第一共和國的歷史課本。


中國史入門讀物20種推薦先推薦這麼個豆列,以下是私貨

古籍史料太多太雜,談到的古籍史料比起談到的今人所著可能會遺漏更多,所以以下只說我看過的和我了解的

先談談通史類,入門可以先看《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該系列是日本漢學家寫給日本人的中國歷史入門讀物,還有費正清的《中國:傳統與變遷》,也是入門通史。蔡東藩 、黎東方、易中天的書也可以當入門看看,類似玩票。同時人民出版社那套帝王傳記也很不錯——中國歷代帝王傳記叢書。

然後推薦這些通史——

錢穆《國史大綱》

張玉法《中國通史》

張蔭麟《中國史綱》

呂思勉《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

傅樂成《中國通史》

鄺士元《國史論衡》《中國經世史》

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

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

謝和耐《中國社會史》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始自1600,請讀台版)

《綱鑒易知錄》

《資治通鑒》

劍橋中國史

點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

中國斷代史系列

歷代會要叢書

(後四個是總合起來,這裡面涉及到的書後面不再贅述)

再掛一批覆蓋面較廣的歷史學家著作集:

錢穆先生全集

謝無量文集

呂思勉文集

陳寅恪集 (豆瓣)

嚴耕望史學著作集

張蔭麟全集(全三冊) (豆瓣)

陳垣全集(全二十三冊) (豆瓣)

顧頡剛全集 (豆瓣)(日記部分有殘缺,時代限制因素)

新民說·余英時文集

然後開始按朝代講過來吧,先說最早的到秦這段的,有這些值得看看:

翦伯贊《先秦史》

呂思勉《先秦史》

《李濟文集》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西周銅器斷代》《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

陳夢家著作集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美術、神話與祭祀》《商文明》

張光直作品系列(新版)

童書業《春秋史》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中國古代思想與學術十論》

許倬雲《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求古編》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

閻步克《服周之冕》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

《春秋》《戰國策》《竹書紀年》

早期中國研究叢書

秦漢史(有的歷史著作存在跨代問題,但只提一次):

錢穆《秦漢史》

呂思勉《秦漢史》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邢義田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畫爲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

許倬雲《漢代農業》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 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品位與職位 : 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波峰與波谷 : 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其餘幾本因為不好按朝代放,因此一併列出——《樂師與史官 : 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察舉制度變遷史稿》)

楊聯陞 《東漢的豪族》(原因同上故列出《國史探微》《中國制度史研究》)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 : 西漢新莽年號研究》

牟發鬆 《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

《鹽鐵論》

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

劉珍等撰《東觀漢記校注》

宋衷注、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入門可以看看易中天《品三國》

呂思勉《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

余嘉錫 《漢魏兩晉南北朝史叢考》

嚴耕望《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

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周一良集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

王仲犖著作集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講義三種》

唐長孺文集

柳春新 《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拓跋史探》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十冊)

谷川道雄 《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

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許嵩《建康實錄》

隋唐五代史:

入門可以看看森林鹿的《唐朝穿越指南》《唐朝定居指南》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嚴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圖考》

陳寅恪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金明館叢稿二編》《元白詩箋證稿》

學術期刊《唐研究》

汪籛《汪籛隋唐史論稿》

岑仲勉《隋唐史》《突厥集史》等等

岑仲勉著作集

李錦繡 《唐代財政史稿》

張國剛 《唐代藩鎮研究》

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

朱玉龍編 《五代十國方鎮年表》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

唐研究基金會叢書

北京大學盛唐研究叢書

《元和姓纂》

吳任臣《十國春秋》

李林甫《唐六典》

杜佑《通典》

張鷟《朝野僉載 隋唐嘉話》

唐宋筆記史料叢刊

宋史:

入門可以看看袁騰飛的《兩宋風雲》和塞北三朝系列,對宋史有興趣的話就多讀讀當時文人的文集,對歷史和文學素養皆大有裨益。

鄧廣銘《岳飛傳》《鄧廣銘治史叢稿》

鄧廣銘全集(全十冊) (豆瓣)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吳天墀《西夏史稿》(這方面書比較少所以推了這本,但是裡面階級史觀味太重,時有牽強附會之議)

何忠禮《南宋全史》(為下面這個系列中的一本)

南宋史研究叢書

遼宋西夏金代通史

蔡美彪《遼金元史考索》

王曾瑜 《遼金軍制》

黃純艷,戰秀梅 《宋代經濟譜錄》

學術雜誌《新宋學》

黃宗羲《宋元學案》

王夫之《宋論》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宋人軼事彙編》

《東京夢華錄》

畢沅 《續資治通鑒》

《宋太宗皇帝實錄》

《宋季三朝政要箋證》

《契丹國志》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李心傳、胡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靖康稗史箋證》

《隆平集》

《大金國志校證》

《西夏書校補》

《皇宋十朝綱要校正》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皇宋中興兩朝聖政》

元史:

杉山正明《游牧民的世界史》《忽必烈的挑戰》

姚大力 《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學術刊物《清華元史》

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

拉施特 《史集》

志費尼 《世界征服者史》

多桑 《多桑蒙古史》

《元朝秘史》

《元史紀事本末》

楊訥編《元史研究資料彙編》

明史(明清史史料較為繁雜,必然掛一漏萬,請大家包含,時人作品太多太雜故不列入,但需注意):

入門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和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孟森《明史講義》《明清史論著集刊》

孟森著作集

黃仁宇《明代的漕運》《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放寬歷史的視界》

黃仁宇作品系列

《吳晗全集》

謝國楨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明末清初的學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

謝國楨全集 (豆瓣)

何炳棣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明清社會史論》(聯經出版社)

梁方仲《明清賦稅與社會經濟》《明代賦役制度》《明代糧長制度》

梁方仲文集

張顯清 / 林金樹 《明代政治史》

樊樹志《明史講稿》《晚明史: 1573―1644年》

顧誠 《南明史》《明末農民戰爭》《李岩質疑》《隱匿的疆土》《明朝沒有沈萬三》

錢海岳《南明史》

司徒琳《南明史》

南炳文《南明史》

李潔非《黑洞 : 弘光紀事》《野哭 : 弘光列傳》《龍床 : 明六帝紀》

於志嘉 《衛所、軍戶與軍役》

樊鏵《 政治決策與明代海運》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

史景遷《前朝夢憶 : 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利瑪竇傳》

理想國·史景遷作品

鄧爾麟《嘉定忠臣 : 十七世紀中國士大夫之統治與社會變遷》

學術雜誌《明史研究論叢》

王汎森 《晚明清初思想十論》

查繼佐《罪惟錄(明書)》

談遷 《國榷》

張岱《夜航船》《陶庵夢憶》

張岱著作集

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

黃宗羲《明儒學案》

計六奇《明季南略》《明季北略》

李天根《爝火錄》

明末清初史料選刊

陳建《皇明通紀》

《明實錄》

清史(時人作品尤為重要):

入門可以看看閻崇年《明亡清興六十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康熙大帝》羅友枝《清代宮廷社會史》歐立德《乾隆帝》,近代部分可以看看唐德剛《晚清七十年》(硬傷較多,豆瓣有詳細說明,但易讀易入門)。

閻崇年集 (豆瓣)

孟森《清史講義》《滿洲開國史講義》《清朝前紀》《明元清系通紀》

孔飛力《叫魂 : 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放此似略有不當)《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

羅爾綱《湘軍兵志》《綠營兵志》《太平天國史》

羅爾綱全集 (豆瓣)

馮爾康《清史史料學》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近代的尺度》《從甲午到戊戌 : 康有為《我史》鑒注》《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戊戌變法的另面 : 「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

魏斐德《洪業 : 清朝開國史》《大門口的陌生人 : 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

芮瑪麗《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

濱下武志 《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

費維愷 《中國早期工業化》

裴士鋒《天國之秋》

周錫瑞《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改良與革命 : 辛亥革命在兩湖》

史景遷《太平天國》《王氏之死》《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曹寅與康熙 : 一個皇帝寵臣的生涯揭秘》《胡若望的疑問》《改變中國 : 在中國的西方顧問》

蕭一山《清代通史》

稻葉君山《清朝全史》

林文仁 《派系分合與晚清政治》《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

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

羅威廉 《救世: 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漢口: 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

林滿紅《銀線 : 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佐藤公彥 《義和團的起源及其運動》

曾小萍《州縣官的銀兩 : 18世紀中國的合理化財政改革》

清史編譯叢刊

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成書年代較早,可以反過來看到當時一些西方人的想法)

藍詩玲 《鴉片戰爭》(未讀過,尚有期待)

清史譯叢

蔣良騏 《東華錄》

明清檔案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清實錄》

(有補充可直接掛評論區)

日本學者中國史研究叢刊


·

此處安利一下我小時候的歷史入門書籍: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

我們來看下編纂學者的陣容:

  • 先秦部分:翦伯贊、吳榮曾
  • 秦漢部分:田餘慶
  •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田餘慶
  • 隋唐部分:汪篯、吳宗國
  • 五代十國宋遼金部分:鄧廣銘
  • 元明清部分:許大齡
  • 近代部分:邵循正、陳慶華

這都是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

我們再來看內容:

  • 不繁瑣(不似范版通史和白版通史繁瑣,畢竟本書是綱要性質),輕故事而重製度(政治、經濟、軍事、人事選拔……)
  • 尤其重視民族關係史(民族關係是通史類著作最不易講好的部分,呂思勉和錢穆的通史此點做得尤其差)
  • 重視儒釋道的矛盾與融合的發展史(各類通史基本都不深入涉及)
  • 對於文化和科技領域的成果,實事求是不誇大,不體現所謂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從不會有「比西方XXX提出XXX早了XXX年」類的句子)(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是國人著史的最大毛病,呂思勉等亦不能免俗,錢穆尤甚)
  • 側重底層人民訴求(農民起義潑墨較多,這是新時期著史的大環境決定的)

其他方面:

  • 提出「西周封建論」(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下,不拘束於最高領導人認可的主流的「戰國封建論」而提出新的觀點,難能可貴。如提出「魏晉封建論」的尚鉞先生早在1959年即被打倒成「修正主義」、「右傾路線」、「托派觀點」、「反馬克思主義」、「反毛澤東思想」)

  • 注重史料和史實的分析,不上帝視角(翦伯贊先生「歷史主義」的基本訴求:任何論點都需要強大的史料支撐)
  • 駁斥極端的史學批評,對奴隸制封建制等制度以及歷史人物上有客觀的描述與評價(翦伯贊曾批評「有些同志見封建就反,見皇帝就罵」的風氣,在本書中明確指出了剝削制度在上升時期具有進步作用,這在特殊環境下十分難得)

綜上,《中國史綱要》是一套非常值得一看的嚴肅歷史類書籍。

力薦!

附送學習歷史的三條鏈接:

初學者如何系統地學習宋史? - 李超字子越的回答

如何系統地自學中國歷史? - 李超字子越的回答

有哪些入門級古書值得推薦? - 李超字子越的回答


入門最好的書是《上下五千年》,沒有之一。

粗粗讀完上下五千年後,基本上有個籠統的認識了吧,以後讀別的書也不會覺得陌生了,這時候就最好的選擇就是呂思勉的的幾本斷代史:

《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後面沒了,沒寫下去,但這四本極力推薦一讀。

一是呂思勉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文字,會給喜歡瀏覽粗度的懶人當頭一個大打擊,逼得人不得不仔細讀。

二是這種半文半白的文字,任何人只要稍微費點腦子都能讀懂,但凡讀書費了腦子感覺累了,自然也就會留下較深刻的記憶,不至於過幾天就忘了。

三是呂思勉的斷代史幾乎涵蓋方方面面,什麼都有,不至於讀其他書時蹦出個沒見過的名詞或者官銜弄得人不知所云。

四是呂思勉的私貨很精彩,不同於半瓶水咣當的傢伙的胡扯,當然這些私貨有的也很文青有點想當然,但是,這些私貨也能引導讀者思考,究竟是不是這樣,該怎麼分析等等。

五是呂思勉的文字並不枯燥,不會導致把人看睡著。

讀完這四本書後,一般人自然有自己選擇書的技能了。


鑒於知友平均水平都很高

所以首推錢穆爺爺的

《國史大綱》

在開篇錢爺爺就說 我們國家的國人呀,都應該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有一點點了解,對歷史存著脈脈的溫情

這本書是我構建中國歷史由夏至民國幾千年體系的看過脈絡最為清晰準確的書啦

語言是白話,但是是 紅樓夢 那種帶著文言味兒的白話,所以讀起來有典雅莊重的感覺

每一個朝代都由政治體制,經濟和文化發展,還有歷代君王表+親戚關係圖+國家疆域圖+國家官製表等等等等,都是錢爺爺自己畫的呀

繁體字 豎排排印

非常漂亮

可惜現在不在手邊

不然可以上個圖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之外

錢穆《國史大綱》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從技術層面,以數目字管理為主旨,推出大歷史觀。

高洪雷《另一半中國史》2010年版(2012年版增加的內容有跪舔之嫌)

柏楊《中國人史綱》儘管很有爭議,但是還是很能開拓思路

陳舜臣的十八史略系列,尤其是講述魏晉南北朝的《門閥亂》

秦濤《老謀子司馬懿》,這本書啟發我寫了《諸葛家族》《司馬家族》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開創了心靈寫史,立場公道、非常走心。

司馬遼太郎《豐臣家族》,這是司馬遼太郎寫的最好的一本。


劍橋中國史系列,書倒是不錯,就是有點貴。想要對中國史有個「通透」的理解,必須要讀錢穆的《歷代政治得失》,讀完之後就會明白為什麼說錢穆是大師。想要看一些不一樣的歷史,推薦看張宏傑的書,《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尤其值得一看。想要看外國人的歷史,強烈推薦《羅馬人的故事》,就是好貴。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也很推薦,價格也比較適中。吳思的《潛規則》個人評價一般,不過也是一個角度。至於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可以一看,至於他的觀點,尤其是數目字管理,我持保留意見。高華老先生的書絕對值得一看,尤其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至於中國近代史,蔣廷黻、郭廷以、呂思勉的挑一個看就可以了。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絕對值得一讀,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史觀運用的純熟無比,無愧於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稱號。至於傳說中的二十四史,建議大家不要看,最多看個《史記》就足夠了,太難看下去,沒必要。至於袁騰飛和《明朝那些事》之類的,當故事看,也只能當故事看,不要想太多。


入門級讀物肯定是『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想看對於非專業人士估計很難靜心看下去,有一套『中國歷史通俗演義』,可以作為業餘時間的小說打發時間看看。

古代的話,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和『中國經濟史』,呂思勉的『中國通史』還有斷代史都不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北大有一部『中華文明史』寫的可以,日本的講談社有一套中國的歷史,但不推薦每本都看,裡面的『絢爛的世界帝國』,『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還有『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這三本值得一看。 最近一直在看易中天寫的『中華史』覺得寫的還蠻有趣的,推薦一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

近現代的話,『劍橋中國晚清史』和『劍橋中華民國史』寫的可以,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和『袁氏當國』,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都不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可以了解到不一樣的常凱申。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

外國史的話,錢乘旦寫的『英國通史』不錯,但我首先還是推薦霍布斯鮑姆的年代四部曲,但是總覺得翻譯讀起來有點拗口,還有推薦朱特的『戰後歐洲史』。

最後強烈建議樓主不要看諸如袁騰飛的『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這一類的,容易誤入歧途。


一般提出這種問題的我都推薦中學歷史課本,必修加選修夠題主喝一壺了。不抖機靈,真事兒。


先說幾句題外話,一般我給朋友推薦書,都會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1. 追求質量,蔑視數量。數量乍一看是很唬人的,但會讓被推薦者無所適從。所以我列的書單絕不會長到讓你喪失閱讀的興趣;
  2. 自己覺著好,而不是大家覺著好。我推薦的書一定都是自己認真讀過並真心覺得好的。在讀書這件事上,大家好不一定是真的好;
  3. 深度重要,趣味更重要。兩者都不可荒廢。我覺著一切有意標榜深度而刻意喪失趣味的書,都是在耍流氓。所以我推薦的書會力求兼顧兩者。

———————————————————————————————————

下面是我推薦的書。讀歷史,我對一類書有種偏愛,那便是:尋一條線索,用一種規律,把歷史串起來。以下推薦的書,大體都有這個特點。

適讀人群:

  • 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
  • 想了解中國歷史脈絡中的關鍵節點而不是背年代的人;
  • 想著讀幾本書就能裝作很懂歷史的人。

一、《帝國的終結》 作者:易中天

在很多人眼裡,易中天是個風趣又犀利的麻辣教師。而讀過《帝國的終結》這本書,你會對易中天有完全不同的認知,我認為他是當代極其重要的一位學者及思想家。

首先,《帝國的終結》這本書為我們理清了中國歷史的大脈絡:可以說,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帝國不斷完善集權能力的歷史。

秦 漢 魏晉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 宋 元 明 清

如果把中國歷史從「五代十國」畫條線,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個帝國發展的邏輯。

五代十國以前】帝國的準備期

從秦以後,中國開始走向了集權體制。

秦二世而亡,小治;

之後是漢,帝國迎來第一個穩定期,大安;

然後是魏晉南北朝,亂世;

之後是隋,短命,小治;

後面是盛唐,帝國再次迎來繁榮,大安;

隨之再次進入亂世,五代十國。

從中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中華帝國從「亂世&>小治&>大安&>亂世」的螺旋式上升脈絡。

這說明帝國的形成尚處於準備階段,並不穩定,還有反覆。

五代十國以後】帝國的成熟期

帝國在不斷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中,鍛造出了愈發成熟的集權能力。

因此,自宋之後,中華帝國正式進入了成熟期。

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明,清四朝,都是壽命過百的穩定帝國。

此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宋(漢人統治)、元(少數民族)、明(漢人統治)、清(少數民族)。

對比五代十國以前的朝代更替,多為「內亂」所致。而宋以後,中華帝國內部已形成了一種超穩定的結構,從內是很難被顛覆的,於是外來的少數民族,成了衝破這一結構的主要力量。

到了清朝,應該說清朝把集權體制發揮到了極致,填補了前人留下的所有窟窿,形成了一個死氣沉沉又看似無懈可擊的超集權帝國。那麼衝破它的力量只能來自更遠的地方,於是,他們從海上來。

其次,《帝國的終結》這本書還講述了集權帝國得以維持的兩種力量,即:倫理治國 和 官僚治國。這兩種力量看似強大,卻都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之處。

【倫理治國】

倫理治國的核心,是把治理家庭的方法擴展到治理帝國之上,從而為帝國的專制披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外衣,達成從硬打壓向軟控制的「進化」。

比如皇帝,又叫天子,是天的嫡長子;對皇帝而言,百姓們都是子民;對百姓而言,官員們都是父母官;而不同的部門之間是兄弟單位,等等,用一系列經過泛化的家庭關係,來定義了整個帝國的倫理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總結起來四句話:小人服從大人,女人服從男人,民間服從官方,全國服從皇帝。

這樣看起來挺好,但卻帶來了幾大弊端:

(1)獨立人格的喪失:出身比什麼都重要,你是什麼出身就安於什麼位置,哪還有獨立的人格,更不用談自由的思想;

(2)形式主義盛行:道德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無法來約束人,那麼只能定出一系列的「禮儀、禮教」來規範人的行為,但這樣一來,道德也就從內心的敬畏變為了一種外在的表演。形式主義便開始盛行;

(3)沒有原則:既然大家都是家人,那還講什麼原則呢?關係才最重要。

因此,倫理看似是帝國秩序的誕生,卻也是帝國僵化腐朽的開始。

官僚治國

這也是一個弔詭的事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很明顯,土地也好,財產也好,每個人的生命也好,歸根結底都是皇帝的,這可真是完整意義上的「獨裁」啊。

要獨裁,皇帝就要集權。但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要治理偌大的一個帝國,又逼迫著皇帝不得不分權,去養一個官僚集團來替自己賣命。

可這產權就成問題了。對於官員們而言,帝國的好壞不過是皇帝的家事,與我何干。而每個具體的官員,有自己的慾望的要滿足,有家庭要照顧,有上司要打點,於是用有限的權來儘可能生錢,便是唯一理性的選擇。

這便是集權帝國的矛盾:皇帝要集權,但治理帝國又不得不分權給官僚,而官僚集體的墮落,又恰恰是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

最後,易中天還總結了為什麼西方走向了民主,而在中國沒有。

這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那些最終走向民主共和的西方國家,大多都是商業國家

比如古希臘,不適合務農,只適合種植棕櫚葉、葡萄樹,於是貿易就成了天然的需求。貿易首先要求產權明晰,是你的,你才能拿去交換,所以個體就從家族中解放出來,有了獨立的人格;其次,貿易的本質是追求多方共贏,這裡面沒有誰一定壓倒誰,而是用談判的方式,討價還價、讓步妥協,最終達成一種大家都比較滿意的平衡;最後,談判的結果會最終形成契約,大家共同遵守,成為一種約束力。這一切都是民主的題中之義。

而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業社會本質上追求的是社會安定、政局穩定,沒有動亂,也不需要太多自由,這樣才能盼個好收成。這就需要有個強勢的政權站出來維持秩序,可以說,集權是農業社會的一種需求,一種宿命。

二、《中國歷史風雲錄》 作者:陳舜臣

在這個書單中,我想應該有一本「敘事型的中國通史」,於是選了這本《中國歷史風雲錄》。這是由一個祖籍台灣的日本人寫的中國通史,三觀比較正。

如果你對中國歷史的整個時間脈絡還不是太清晰,那麼讀這本書就夠了。

當然,它一點也不枯燥,很易讀,語言上更像是一本小說。人家陳舜臣最早是寫推理小說出身的,還獲過獎,所以你可以想見他的寫作風格。

這本書我想就不過多介紹了,中國通史的入門級讀物,需要者自取之。

三、《歷史的拐點》 作者:馬立誠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曆朝改革變法實錄」,簡單說,這是一部改革史。

馬立誠之所以要寫一部改革史,是源於這樣一個困惑: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改革有十幾次,大的改朝換代也有十幾次。可十幾次改革通通都失敗了,而十幾次改朝換代都獲得了成功。也就是說,每一次制度創新和改良都失敗了,而推翻重來卻是可以的,這裡面的道理何在?

於是有了這本《歷史的拐點》,它講述了中國歷史上十幾次重要「政治改革」的起因、發展、失敗和影響。並希望從這些敘述的背後,找到問題的答案。

改革的本質是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調整,因此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於既得利益者。

這在各國情況都差不多,區別在於,西方的改革總能在博弈和妥協中前進,而中國人是缺乏妥協精神的,信奉的是「你死我活」的戰爭哲學,這就難免會導致暴力。

除了妥協精神的匱乏,中國的改革者還遇到了更特殊的問題:「傳統文化的桎梏」。

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倡導的「胡服騎射」,不過就是換一下衣服嘛,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利益損害,卻因「移風易俗」而受到了今人難以想像的阻撓;再比如清末林則徐,在禁鴉片、抗擊英國侵略上,得到了朝廷及民間廣泛的支持,可一旦主張「了解外國、學習外國」,便立馬被罵成了「漢奸」。

這一切,讓中國的改革者除了要解決利益糾葛之外,更遇到了巨大的道德阻力,使得改革難上加難。

讀過本書,你會更加體會到中國改革者的無奈和委屈。

四、《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作者:吳曉波

這本書可與上一本對照來看。《歷史的拐點》側重於政治體制改革,而本書側重於經濟制度改革。當然兩者並不是涇渭分明,對照來看倒可相映成趣。

吳曉波在開篇便講述了自己的歷史觀,也是讀懂中國歷史的一條線索。他總結中國歷史分分合合的關鍵在於「兩對矛盾」和「四大支柱」

中華帝國的「分」,因為「兩對矛盾」:

兩對矛盾來自於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

(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其中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集中體現為「官民矛盾」。

中華帝國的「合」,依靠「四大支柱」:

(1)郡縣制:權力集中,向下分派。由中央牢牢掌握人事任命權;

(2)獨尊儒術:意識形態與民間思想的統一;

(3)科舉制:將社會精英納入體製為我所用、所控;

(4)國有專營:重要資源的國營化壟斷。

隨後,吳曉波在書中曆數了歷史上十一次重大的經濟改革事件。從管仲、商鞅的變法,一直講到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從經濟角度還原了一部中國史。

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改革有一個始終繞不過去的邊界,即「統一文化」。自由化的市場經濟變革勢必將削弱中央的集權能力,分權會造成失衡,隨之便是社會的動蕩。歷朝歷代的經濟變革始終在一個怪圈中循環「一開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內亂,一內亂就閉關,一閉關就落後,一落後再開放……」

大一統文化的中國,很難拒絕一個強大的政府,但強大的政府又往往是民間自由最大的敵人。這之間,該如何去平衡?是本書提出的問題。

讀歷史,不一定會告訴我們答案。但是不了解昨天的人,也一定不會知道明天該走向何方。

五、《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 作者:張宏傑

我非常喜歡張宏傑的書,首先文筆出色,其次張宏傑筆下的歷史建立在對「人性」深刻的解讀之上,讀起來生動,有很強的代入感。

而本書《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將觸角伸向了敏感的「國民性」這一領域,講述了中國人的性格是怎麼一步步變成今天的樣子。

在張宏傑眼中,中國人的典型表情是「順民神態」。即:「他們準備在任何公權力、暴力和不合作現象面前低頭。無論什麼時候,他們都會選擇順從,而不是反抗。」

於是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中國人獨一無二的「順民性格」?

春秋時期的中國人,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時候的人有一股精氣神兒。

拿戰爭來說,戰場本應是最殘酷的地方,但我們來看看春秋時期的戰爭:首先,交戰雙方要選在一個平坦開闊的地點,約好時間同時抵達,雙方列隊好才開始交戰;而交戰的過程也要遵守一定次序,很像是我們玩RPG遊戲時的回合制,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而偷襲是一種極可恥的行為;此外對於戰敗者,今人看來當然要趕盡殺絕遺留後患,但春秋時期的人不這麼想,他們崇尚「不重傷,不擒二毛」,意思是說「不攻擊傷員,不俘虜老年人」。就算是對於潰敗之軍,也只是象徵性的追擊。比如楚國與晉國間的一次戰爭,晉國被打得狼狽不堪,逃跑時許多戰車陷入泥坑,而楚國士兵不但不乘機追殺,反而還跑上去教禁軍如何抽去車前橫木,以便衝出陷坑。晉軍脫離險境後,還回頭對楚軍開玩笑說:「還是你們大國更有逃跑的經驗啊!」

這是一種貴族精神的體現,崇尚「勇敢、尊嚴、優雅和榮譽心」。然後卻遺失在了歷史之中。究竟是如何遺失的?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六、《統一與分裂》 作者:葛劍雄

中國不是最古老的國家,也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但中國卻是唯一擁有「歷史悠久的穩定疆域」的國家。可這歷史悠久的統一,究竟是我們寶貴的遺產?還是必須卸去的包袱?學者葛劍雄所寫的《統一與分裂》一書,從地理上的疆域變遷為切入點,重新梳理了中華帝國分分合合的歷史脈絡。

每當談及分裂與統一,普遍的認為是:「統一」是理所當然的,而「分裂」是不可容忍的。而在本書中,葛劍雄對於統一和分裂各自的優劣做出了全新的解讀,統一之下的盛世絕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完美,而分裂下的帝國卻帶來了更多自由和想像的空間。

當我們拋開簡單的標籤,回歸理性去看歷史,會發現那些最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實最值得去懷疑。

七、《潛規則》 作者:吳思

「潛規則」這個詞,就是吳思首先提出來的。而《潛規則》這本書講述了「潛規則」在中國的官場上是如何運行的

應該說,吳思抓住了中國制度問題的一個核心,那便是公權力不受制約。由此,他引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合法傷害權」,即官員擁有合法禍害平民的權力。

我們先來講個故事:

清代道光十九年,山西巡撫申啟賢遇到了一樁因號草問題引發的民告官事件。所謂號草就是驛站中用來喂馬的草料,由政府向民間徵收。

一日,申啟賢路遇百姓上訪,聲討號草徵收中的兩大弊端:第一、政府的秤不準,一斤號草上秤後變半斤;第二、百姓必須向徵收號草的官員行賄,否則人家不收,逾期不交還要重罰。申啟賢一聽,這還得了,當時便委派道台張集馨負責調查此案。

這一查才發現,滿不是這麼回事,原來那些白交還要遭受兩重刁難的號草,按規定竟要由政府向民間購買,收購價格是一文錢一斤。

由此,吳思提出了因「合法傷害權」而引出的「三種公平的標準」:第一等公平,是明文規定,這是明規則,即政府向民間購買號草。但是這第一等公平吧,官員不打算照辦,百姓也沒指望著實現。百姓真正盼著的是第二等公平,即「號草白交,不受刁難」。但在中國,卻往往會滑向第三等公平,那便是這個故事所講的黑心秤加勒索費,逼著百姓只能去上訪。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呢?重新發給地方政府一桿准秤,命令其不得再刁難百姓。除此之外,沒有人因此受罰。難道這整件事就是因為政府找不到一桿准秤嗎?這麼判案真的不如不判,不判地方政府還有所忌憚,但現在卻發現原來被百姓告了也不過如此,今後只會更加肆無忌憚。果然,這件事沒過去幾個月,風聲平息了,一切又都恢復如初。

這便是潛規則運行的土壤,合法傷害權是每個官員的看家本領,百姓不過是待宰的羔羊:一身好肉,又沒長角,難怪狼要惦記。

可問題是,清官都哪去了?對此,吳思算了一筆經濟賬,發現當清官的成本極高,收益卻極低。最關鍵的是官員工資低,但花費高,花費中最大的去向是打點上司,因為你的職位是上司給的,不孝敬他怎麼能坐得穩?可沒錢怎麼辦呢,沒關係,官員有權,而權是可以生錢的。就這樣,在整個利益集團的裹挾下,促使官員們集體性的墮落。

說到底,一個變質的政府,一個剝削性越來越強、服務性越來越弱的政府,自然需要變質的官員,需要他們泯滅良心,心狠手辣,否則就請你走人。

惡政是一面篩子,不斷淘汰清官,選擇惡棍

《潛規則》一書用很多生動的故事,還原了中國官場的現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潛規則之所以盛行背後的制度問題。讀懂了這本書,便懂得了官場上的中國。


在古代外交史的海洋里掙扎時發現了一些不錯的作品,提出供大家參考(不過說真的,古代外交方面很冷門的樣子)

1.【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

ps:聲名在外就不過多介紹了

2.【宋代朝貢體系研究】。黃純艷著。商務印書館的書是不差的。內容介紹兩宋時期與遼,西夏,高麗,交趾,吐蕃,于闐,高昌,大理等國的外交策略與史實,詳實有深度。

3.【朝鮮初期與明朝政治關係演變研究】。鄭紅英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內容講述高麗王朝末期在元明二朝間的政策浮動,以及高麗與朝鮮的遼東征伐計劃,朝鮮與明朝關於邊境女真聚居地控制權的爭奪等。

4.【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 主要講在明清鼎革時朝鮮內部華夷觀的改變導致的之後與清朝外交和本國內政上朝鮮各種以明為標榜的現象。尤其是非常詳細介紹了大報壇,朝宗岩大統廟等思明建築的出現始末。

5.【王朝間的對話】。本書是對清末前來天津的朝鮮使團所作的可以算是最後一批燕行錄的導讀。對研究列強入侵近代化來臨時清朝與朝鮮的意識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尤其是書中解讀了大量清朝重要官員與朝鮮使節的談話 使之更有借鑒意義。

6.【萬國津梁—大歷史中的琉球】,張崇根著。內容介紹了琉球群島的物產,地理,歷史,能起到對琉球群島知識很好的迅速補充。書中最大的亮點是關於中國史書中歷代記載的琉球到底是台灣島還是琉球群島的辨析。

ps:琉球王國的國史之一【中山世譜】在國內出版了,內容主要是記載琉球國與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外交事務 可以買來一讀。

7.【王室後裔與叛亂者—越南莫氏家族與中國關係研究】,主要講了明清對於越南內部政權分裂時,到底是承認新貢臣還是保護舊貢臣思想的鬥爭。複雜的中越外交在古代的巔峰時期。

8.【古代中國與日本及朝鮮半島諸國的關係】,王仲殊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質量非常高的論文集,特別喜歡其中辨析東漢時倭王帥升等名字的那一篇。

9.【甲骨文叢書—倭寇,海洋的歷史】。日本田中健夫著。內容追溯了倭寇一詞的出現與意義演變,前期倭寇與後期倭寇的關係與區別,尤其是不局限於某一國家而是串聯介紹中日韓三國對於打擊倭寇的聯合政策。內容精幹簡潔。

10.【朝鮮半島古代建築文化】。可以說是一本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作品。內容詳細介紹了朝鮮半島各時期的宮殿城池民居園林陵墓與中國建築的對比與聯繫。


大秦帝國~


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

我本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國內大家寫的中國歷史拜讀了不少,但總覺有些地方千篇一律。

之後看到了講談社的這套書。

拋開編纂者不談(都是在該領域比較有名的學者,但抱歉,我不了解也不妄作評價),日本學者能站在和我們不太一樣的研究角度給出自己的觀點,有助於幫助大家全面的看待中國的歷史。特別喜歡第二卷,有關《史記》和司馬遷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柏楊《中國人史綱》


資治通鑒 最好。毛長征過湘江時仍帶在身邊。文字精鍊。歷千年而不變。經典中的經典。

赫連勃勃大王 的中國史系列,通俗易懂。文字流暢。看過幾本都不錯。最近看的是 他寫的 玉體橫陳。 以第一人稱寫作,視角獨特。

司馬遼太郎的項羽與劉邦,像小說更像演義。可以讀下。他的坂上之雲是封刀之作。對東北亞近代史有日本人的見解。

井上靖 蒼狼白鹿 是寫成吉思汗的力作。

唐德綱的晚清七十年是清史的上乘之作

還有好多。洗衣清單今天暫時到這裡。


其實可以給你個書單,我們老師給我們的。

齊世榮,世界史

齊濤,世界通史教程

周一良,世界通史。古代卷

世界文明史 威尓,杜蘭

全球通史

徐旭升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啟良 中國文明史 (重點推薦)

中國婚姻家庭史

古代社會,摩爾根

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的作用

美的歷程 華夏美學 中國思想史論 李澤厚(美學類書籍)

黃仁宇 (大歷史觀)萬曆十五年

放寬歷史的視界

余英時 士與中國文化

費正清 美國與中國 劍橋中國史(劍橋指劍橋學派)劍橋歐洲近代史 劍橋中國隋唐史 劍橋中國明代史 劍橋中國晚清史 劍橋中國遼夏金元史 (十七卷)

尼克松 大外交

多德 歷史

斯諾賓莎 倫理學

紐曼 大學的理想

高華 紅太陽怎樣升起的

叫魂 1768年的中國妖術大恐慌 孔飛力

尚書

文心雕龍

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 裴宜理

童書業春秋史

楊寬 戰國史

於文 商鞅變法再探討

古拉格群島 索爾仁尼琴

日瓦戈醫生

往事並不如煙

史景遷 中國古代的鄉規民約

魏特夫 東方專制主義

西漢—魏晉南北朝

王仲榮 魏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 兩晉南北朝史

唐長儒 魏晉南北朝文化叢論

李憑 北魏平城時代 百年拓跋

田餘慶 東晉門閥時代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北史 南史 北魏 水經注

閻步克 波峰與波谷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陳蘇鎮 恢宏與古樸。 物質文明

章起群 經世玄思。 精神文明

其他學者名錄 林甘泉 高敏 論漢文帝

王子今 彭衛 孫加洲 張維華

周良霄 皇帝與皇權

漢書,食貨志

林達 對於美國的法制社會的思考,法律需要道德進行支撐

政治儒學

中國現代思想史

論韓愈,想到的就這麼多了


咳咳,我從小說的角度來說吧,其他的樓上都說完了……

如果題主想快速瀏覽,不求甚解的話,可以看看小說吧,從《封神演義》《東周列國志》《大秦帝國》(孫皓輝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蔡東藩著),從西漢一直講到民國……

《封神演義》隨便看看就行

《東周列國志》大體上還是依據《左傳》進行創作,可讀性強,偏離史實較小,總體上還是不錯的。

《大秦帝國系列》主要是美化秦國的,有較多部分偏離史實,較諸其他歷史小說來講,可讀性極強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總體上講還是不偏離史實的,就可讀性而言差了點。

其他的話,若不想看《二十四史》可以看看民國大家們的著作。


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


洪邁的《容齋隨筆》,這本書我非常推崇。


推薦閱讀:

有沒有哪一部電影是評分很低,卻值得一看的?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日本电影?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韓國電影?

TAG:書籍推薦 | 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書籍 | 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