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和大眾的產品很多零部件共用,為什麼價格差很多?

上次去修車發現

奧迪A6的很多通用零部件與大眾PASSAT是互用

然後去網上查了下零部件數據發現

奧迪A3的很多零部件與大眾JETTA也都是互用

同一平台生產的原因嗎?

可是價格差這麼多,所以奧迪其實就是大眾的升級版咯?

他們的差距在哪

請汽車行業達人來回答,謝謝


毋庸置疑大眾,奧迪,甚至保時捷都會共用零部件。但是零部件只是零部件,並不是汽車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說跨品牌,同車型不同的配置級別價格跨度也很大。

就以奧迪來說,奧迪A6用了Ultra?輕量級的車身結構,將近20%的Aluminium,帕薩特顯然沒有。

同意jinseng的答案,品控,內飾,變速箱,Quattro四驅,發動機,懸架,等等都不一樣。

如果要是提反例的話:

E Class Coupe其實就是賓士老C Class的升級版? 共用了底盤,可是價格為什麼差這麼多?

M4其實就是316i的升級版? 很多零部件共用,可是價格為什麼差這麼多?

---------------------------------------------------------------------------------------------------------------

不過確實有些品牌是很多很多很多零件都共用的,確切地說是車身都共用的

例如林肯的Navigator和福特的Expedition:

通用也是一副德行:

這些車碰撞測試都用一個車型就行了。車身結構都完全相同!!!

不過卡迪拉克Escalade依然是最暢銷的全尺寸SUV,人家成千上萬的車主都沒說什麼呢。畢竟懸架內飾,etc都還是不一樣的。

A6跟帕薩特的區別夠大了。chill


我算是汽車測試行業內的人吧,我從汽車研發測試的觀點回答一下,應該可以做個參考。

首先汽車是個非常複雜的工業產品,製造汽車是一個系統工程中的系統工程。

奧迪整車設計費用,研發費用,和帕薩特不是一個級別的,奧迪需要做的測試種類,嚴苛程度,複雜性,精密度,遠遠高於帕薩特。

簡單舉個例子,見下圖

這個在行業內我們叫路面模擬試驗,原理很簡單,汽車四個輪子下面有四個小震動源,來模擬行駛過程中汽車的震動情況。(說句題外話,速騰研發時肯定做過這個試驗,數據肯定在安全範圍內,所以才上市,結合曝光的實際故障率,六十萬車主,六起斷軸(六十起左右的裂紋吧),十萬分之一,我了解的德國人,都覺得在合理範圍內)

就這一個試驗,捷達,帕薩特,奧迪,做的就是完全不同的標準,強度,震動頻率,時長,震動的複雜程度。還有是否在零下40度到零上80度的範圍內都做這個試驗,是否帶溫度交變,是否帶濕度。

還有結合光照,紅外模擬還是全光譜我陽光模擬,模擬照射範圍,是否模擬日出日落的過程。

風洞試驗,EMC試驗,總之,同平台下的兩輛車,開發成本可能相差很多。

再分開到零部件,奧迪的零部件試驗,也要遠遠比帕薩特嚴格。車內零部件的VOC測試,整車的VOC測試。

你單單從零件物料的方面看,大家都是一頓多鐵,塑料,雜物的結合。

但是其實成本很多都產生在看不了的地方,汽車能談的東西太多了,給你們一個大概的印象吧。

總結一下,汽車基本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奧迪貴是有理由的。但是,即使包含上面我扯的那些成本,國內的豪華品牌車,還是太太太太他媽的貴咯。


支付寶錢包 for IOS跟支付寶錢包 for Windows還都是阿里的產品呢!


A3車主 哪個廠牌都有這樣的事情 越是大廠牌越多啊 但是選車就是A3和GTi 那時候價位差五萬但我都當一樣的車買的 數據A3還要差點 都是才出來不久 GTi要等三個月就果斷A3了 現車加免息貸款

朋友都說換殼高爾夫 無所謂 同樣的發動機都能調教出完全不同的風格 何況是車子 開的人自己知道就好了 那時候剛進國內除了娛樂配置低之外還是挺滿意的 偶爾開狠了渦輪有比較明顯的滯後

同樣大眾家的途銳和卡宴 那時候保時捷還不是大眾的 共同平台處理好完全沒有問題 當然很多人吐槽蘭博基尼的中控面板 哈哈 也要看到R8有蘭博基尼V10引擎加持的賣座


引用國內汽車行業第一本,最專業,最權威的《汽車雜誌》測試奧迪A3的結束語:

「國產A3不僅與高爾夫7採用相同的MQB平台,而且兩者都是同一副動力系統——1.4TFSI+7速雙離合,甚至同一個佛山工廠生產的,A3的車重更高,為什麼A3的油耗會更低?我想答案就在於,奧迪於大眾的造車水平不在一個檔次而已。」


從零部件組成和生產平台上來說,我跟奧巴馬的相似程度遠高於奧迪和大眾


我大學室友的弟弟在一汽,寶萊的生產線。他跟我說,大眾的車底盤焊縫要求不能伸進指甲就合格,奧迪的要求是不能伸進頭髮……


我給比亞迪一台奧迪的配件,比亞迪就能組裝出來一台奧迪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也許給比亞迪一台奧迪汽車,拆完後他根本就裝不起來


1,同一塊地種不同牌子的小麥,用不同的肥料,結果會一樣嗎?雖然底子一樣。

2,內外飾零件不通用。

3,隔音降噪水平不同。

4,進口件比例不同。

ps:

看的車不多,但各個車企都是一樣。

C-RV與思域共平台,同時C-RV跟雅閣的價位差不多,對比的話會發現幾個車細節上都有很多共用件。


很多產品很多市場都這德行——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一塊錢三分貨,廠家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


有個詞叫品牌溢價, 買豪華品牌, 只是為了這塊牌子, 就要比一般品牌多付錢


范冰冰其實就是鳳姐得美化版? 很多零部件都一樣, 你說她們差的多不多。


以前經濟不像現在這麼不景氣,豪華品牌和經濟品牌的區分度很高,為的就是滿足用戶差異化需求。只是現在的豪車購買者都是些新晉中產,大多都不懂車,也沒多少錢,豪華廠家為了賺錢活命,推出各種平價豪車,成本也要靠同平台共零件來壓縮,反正你只想畫很少的錢只買個標,那我就便宜賣你一個標好了。有錢又追求品質的真精英已經沒有以前多了,現在大多都是買不起的窮屌絲和買得起的新土豪


共平台本質上講就像是兩個同校畢業的人,你們學校最牛的和最爛的學生差距有多大,同平台的差距就能有多大


有些東西不是成本決定的,品牌是會溢價的。

關於構造,技術方面前面幾個答案已經講到了,我只是想說,如果你在山上撿到一個價值10萬的鑽石,就因為你撿到的成本比較便宜就只賣10塊?

奧迪,畢竟是奧迪,就算同平台,可能製造成本更便宜,但還是要比大眾貴…


螺絲是一樣的,但是螺絲上面墊的東西有區別,奧迪用的是一種特別的碳紙加不鏽鋼墊圈加波紋圈。大眾車就是一個鍍鋅墊片。光是這一個區別,全車物料生產成本和人力耗時成本核算起來,就能差一兩百。這兩個區別,在實際使用中用戶是幾乎不會感覺到的,但是用這種方法緊固全車的鈑金和部分結構件,1降低異響發生的可能,2降低螺絲脫落的可能 3 防止螺絲腐蝕 4 略微一點點增加整車對抗扭曲變形的能力 5 常年使用,不會和廉價車一樣顯得松垮。

這個是我開專業汽車維修廠的親戚說的。另外,日系車,不管多高級,都沒在這種細節上做這種活,日系車用塑料墊,而不是奧迪的碳紙,不鏽鋼圈,波紋圈三層。

目前看來,是奧迪神經了點。但是我還是更認可奧迪這種「用料足」的做法。

誰知道呢,大概這就是情懷吧。


利益相關,同時負責大眾和奧迪車型。

就我負責的零件來講,目前接觸總共有30多個吧,沒遇到大眾和共用的情況。有一些標準件有共用,但是不多,比如螺栓卡扣等等。

一輛車那麼多零件題主看到幾個,下這個結論為時過早。

說一個試驗標準的案例,奧迪A3門檻由螺栓和膠帶固定,有個試驗要求卸掉螺栓做拉拔力試驗,這已經不是正常裝配狀態了,幾個工程師表示一臉懵逼,沒見過這麼變態的,大眾從來不會這麼干。

以前沒有接觸的時候我也覺得A3和高爾夫相比,買A3是傻子,可是現在發現多花的那些錢還是值。


捷達的螺絲放的賓士上也通用啊


其實方應該這樣理解。能共用,像鏍絲,輪胎?或許是變速箱和發動機。

不知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詞CPK,比如同樣合格的發動機,哪個給誰用。

就像身高測量,要求是175cm左右,但好的可能在174-176.但173-178也是合格,也ok 。

可能學問就在這兒吧。


1.高檔車的材料成本、科技含量確實高一些

2.高檔車開發過程、廣告等成本可能比普通車還要高,但是生命周期內銷量卻相對更少,分攤下來會高一些

對吧?

不對。為毛呢?

因為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而不是成本。

所以下面才是重點:

3.價格歧視,讓有錢人出更多的錢。

Windows就開發一次,卻要分個旗艦版與基礎版,就是為了掙各個階層的錢,螞蟻也是肉嘛!

汽車也是一樣,很多零件都是共用的,生產汽車所需要的技術、人力、廠房等固定資產都是共用的,其實很難分清那款車的成本究竟是多少。所以就看需求和產品定位了。我想定多少就定多少,只要有人買,只要能讓人覺得XX萬內無對手,不買傻逼!

4.利潤的考慮。可能由於前期需求分析不到位、市場分析偏差等,車賣的不好怎麼辦?

對,自己約的炮,含淚也要打完。前期成本都投入了, 不賣了賠的更多。 另外,供應鏈這麼長,大夥都盼著呢!陪你玩了這麼久,我褲子都脫了,澡都洗了,你又說沒感覺了?

所以,硬著頭皮上——降價賣唄,哪怕之前在微博上說過:爺就是天生驕傲,降價我是你孫子!!

同樣的道理,如果某國人民這段時間特別有信仰,或者隔壁大和家又有人參拜靖國神社了,咱馬克思主義汽車脫銷!那就加價賣!


推薦閱讀:

為什麼q5和glk賣的好?
極光和Q5哪個適合女性開?
知乎德系車噴子的人如此之多麼?
奧迪quattro四驅技術也很強,為什麼不開發越野車干翻賓士G豐田陸巡呢?
奧迪A7還是A8如何選擇?

TAG:汽車 | 奧迪AUDI | 汽車製造 | 大眾汽車 | 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