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養成大腦不斷深度思考的習慣?

以前上學的時候每天都背書、算題目、思考問題,感覺腦筋特靈光。

現在工作舒適反而腦筋各種反應遲鈍、記憶差。

試過早上背書,效果是有的,但是有點浪費時間。(因為隨便找一本書背下來因為沒有實踐機會很快就會忘記。)

如果能培養成一種習慣那該有多好。


可能你需要獲得快感。

快感的獲得有很多種,一種是生理上的,一種是心理上的。心理上的又分:我比你好;受人重視;與眾不同。

如果思考能給你帶來心理上的快感,就跟嗑瓜子一樣的,那麼這就對了:

我比你好。我能想到你想不到的,看到你看不到的,這會帶來快感。比如都說微博衰落、知乎衰落,但通過分析,發現它們不但沒有衰落,還在高速上升。

受人重視。社交網站解決的最大需求是人的存在感。人的存在感通過別人體現:點贊、評論、轉發、艾特。別人就像你的一面鏡子,你通過別人看到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這就是存在感。

如果這個點贊、評論、轉發你信息的人,剛好是你心儀的人,包括而不限於你暗戀的對象,你喜歡的某大神,那麼感覺一定是非常美妙的。如登極樂世界。

與眾不同。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我比你好、受人重視,尤其在社交網路上,粉絲數接近零、影響力接近零的用戶很多。那麼至少還可以做到與眾不同,最終演化為另一種我比你好,也可能因此受到關注,受人重視,找到存在感。

如果思考能為你帶來快感,那麼你會沉醉其中。


謝邀。

對不起,我不認為「背書」可以訓練思考能力。實際上我認為任何背誦,都是對思考的扼殺。背書唯一能訓練的是記憶力。

思考,就是對一個問題問」為什麼「,不斷一步一步深入下去,就是深入思考了。你現在上班了,當然無需再去思考之前的習題。不知你平時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可以通過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舉個例子,比如你對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感興趣,那麼你就可以問問自己漳州化工廠爆炸事件,怎麼回事?為什麼就爆炸了?化工廠真的不安全嗎?等等等等,通過思考,得出一個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跟著網上的聲音走。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可以上網查找資料,但結論需要自己得出。這個結論首先要符合邏輯,其次還要依循專業知識。

當這樣的思考逐漸增多,你就會發現你,思考是一個邏輯+知識的協同行為,缺一不可。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確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當你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時,你的思考就變深入了;當你能夠得出不止一個結論時,你的思考就變全面了。

以上是我對思考的理解,歡迎探討。


《思考的技術》里有大前研一自己分享的思考訓練法

我是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麥肯錫的,所以我比別人加倍努力。其中一項就是思維能力的訓練。

當時我是從橫濱出發去公司上班的,所以每天早上就利用從橫濱到東京車站的28分鐘通勤時間,給自己一個題目,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例如,一眼看到垂吊式的車廂廣告,就以這個廣告為題目,思考:「如果這家廣告公司的社長要我協助他們公司提高業績,我怎麼做?」當腦子習慣西考之後,思考速度自然會加快,於是我就從每天一個題目,進步到每隔一個車站都可以思考一個新的題目。看到一個不同的廣告,馬上就提出「如果這麼做一定熱賣」,然後思索該搜集什麼資料、該怎麼做分析等等,也就是說我在訓練自己的腦子,可以立即將解決問題的所有過程組合起來。

由於每天反覆做這項訓練,所以面對大部分問題時,我大概只要三分鐘,就可以把解決問題的步驟、過程全部都組合起來。現在客戶只要將一句話,我的腦海中瞬間就會浮現一條通往解決對策的具體思路。

這就是組織問題的思路訓練。題目是無所不在的,如果你也能像我一樣訓練自己的腦力,就一定能夠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顯的差別了。

再推薦本書波利亞的《怎樣解題》,學習一下探索性解決問題的實用方法論。

當然,老祖宗教訓我們「思而不學則殆」,注重思考的同時不要忘記學習和補充專業知識,否則就會陷入「想太多」的狀態了。


先說結論,反饋。

關於思考,我最初是看到劉未鵬童鞋的mindhanks博客才開始認真想這個問題,以前我是問題找我,遇到問題才去思考,這是普通人都會做得,但是主動思考確實需要很大的毅力。人本質上是懶惰的動物,可是同樣是懶惰有人當作是機遇去思考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有人則順其自然。

個人淺見,只有建立良性的反饋鏈條才能真正學會主動思考,那麼什麼叫反饋?積極的如知乎上的各種贊和感謝,博客各種被收藏,普通的如評論,轉發等交流,當然還有被鄙視的情況,但無論哪種都會刺激人去回應以繼續思考。怎麼建立好的反饋?從零做起往往是最難的,要思考得要有不斷的素材進來,即所謂的輸入,常見的有看書,博客,自媒體,開源代碼等等,有了素材得要有輸出,沒有輸出得學習就是耍流氓,常見得輸出有筆記,博客,微博,甚至系列專欄,高級點如像vczh一樣造各種輪子等等,要強迫自己輸出,那麼結果就是會不得不想,看了某本書的某一章會想到底講了什麼,我好寫總結和筆記,寫好了還會反覆檢查有沒有漏洞免被鄙視,提高了輸出的質量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關注,反饋就越強,自然會更加積極思考。到後面,即便不寫博客不輸出,也會自然的去想,總之,把握好輸入輸出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反饋就會不斷激勵思考。so,先從閱讀做起把,看《如何閱讀一本書》,共勉。


【更新】其實,個人認為,思考先是一種需要,再是一種習慣。

踏出舒適區、選擇新領域的時候,思考如何快速適應。

有了更高的目標,思考如何突破自我、跨過極限。

生活中各種零零碎碎的升級打怪式挑戰,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迫使自己去思考解決方案。

以上,如何養成大腦形成一種習慣,現將自己置身於一個需要思考的環境與情境中:

1、多嘗試、多試探。

2、踏入新領域。

3、進入有挑戰性的行業,選擇能成長的工作。

4、對自己高標準。

5、進入給自己孤獨的時間。

6、看書尋找思想共鳴。

7、書寫是最好的思考,逼自己定期有產出。

手機打字,先寫這麼多,之後再補充。推薦劉未鵬的《暗時間》。

總之,思維決定生活,思考是一個良性循環。


每個問題(事情)想十種可能性,十種解決方案,那你將擁有100種不同的人生,以上方法夠你大腦運行很長時間了


想辦法使你的思考成果獲得快速【獎賞】。

比如打遊戲,每次打怪(任務)結束後會不會給你一定的經驗值,這時候打遊戲的人會很爽,會想辦法儘快進行下一個任務然後再獲得經驗值等獎勵;

小時候,上課老師叫你回答問題,假如回答的好,老師會馬上表揚你,說不定還會給你個小紅花,這時候你是不是會很開心?會不會想著下次還要好好回答問題?

男生泡妞,泡了3天就成功拿下並啪啪啪,和泡3年也不給啪啪啪的感覺一定是不一樣的;

假設一下,現在如果你每次深入思考後都會有一位天使立即獎勵你10000元,在第一次得到錢的時候你可能會爽翻,原來賺錢會這麼容易?那麼你就會盡一切努力進行下一次深入思考,然後拿到獎勵。

顯然天上掉餡餅這種事情不可能出現。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想辦法、想辦法,讓自己的深入思考取得一定成果並且展現給「天使」,然後獲取獎勵,刺激你進行下一次深入思考,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比如在知乎答題:

深入思考→取得成果→寫答案→知友點贊→獲贊刺激→繼續深入思考→取得成果....

剛開始一定很難,當然也不排除你運氣超好一鳴驚人、天使無數。

推薦閱讀:

查爾斯·杜希格《習慣的力量》以及采銅老師的《深度學習的藝術》


擁有不斷思考習慣有兩個必備要素——

其一,對未知世界的渴求。這種主觀願望是必不可少的。我理解的思考,是將探索未知世界並將其搭建於你的思維框架的過程。這個過程沒有主觀願望驅動是很難實現的;

其二,客觀世界的刺激。主觀願望再強烈,思維框架也不可能自己成型,而是需要不斷與客觀世界碰撞而成。值得注意的是,盡量將你所接觸的客觀世界的維度拉大——多接觸不同層面的信息對思維框架的建立有很大益處。例如:知識性社區、優質媒體、各類書籍、與有思想的人交談等等。


這是個好問題

深度思考是在職場上翻身做爺必備秘籍。

想要達成深度思考主要需要從兩方面下功夫:

一個是方法,很多人在思考上遲鈍根本原因是以執行的思維模式工作,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執行好任務上,而有些人能將自己的思維剝離,一部分執行一部分評估,既保障結果,也評估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思維模型和類似金字塔原理這類書本質是幫助我們進行深度思考的。

還有一個是閱歷,有價值的深度思考背後是你能有能力釐清現狀挖掘最重要的關鍵點,而閱歷是你每天不斷的經歷和思考得來的。

說到底思考的方法和閱歷的積累是相輔相成的,思考了積累閱歷,反過來閱歷幫助你提升思考的深度,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是我,我會怎麼答?

思考一個問題,我大概會先把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材料、印象、線索等在腦海中搜集起來,從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有什麼意義,換成其他方法效果怎麼樣等。可以嘗試幾種方法,「為什麼」循環鏈一直下去,「這樣做」循環鏈一直下去。「為什麼」可以看成是「這個問題」的過去回溯,「這樣做」可以看成是「這個問題」的未來延伸。涉及到光明面與黑暗面時是否可以不受情感的影響而繼續下去,是否會想歪了從而深受其害。就像是車啟動了,什麼時候停止,什麼時候繼續下去直到目的地為止,確定是否走錯路了,這需要一些參照物。而參照物就是我們的線索,我們的論據。所以情報越多越好,難怪日本人這麼重視情報收集。


我天生是這種人,可是,我慢慢對自己放鬆了要求,越來越懶得動腦子,現在正在往回補。加油


會生病的。如果有其他因素容易引起發生人格解體的癥狀


單身!


我感覺深度思考有幾個方法可借鑒,首先經常總結自己生活中已發生事情的得與失,第二是進行經常性的文字思考。


一日三省


推薦閱讀:

你常常會因為什麼而討厭自己?
為什麼我喝了那麼多啤酒,卻還是覺得啤酒不好喝?
為什麼有些人總習慣惡意的詆毀別人,指指點點,還要留下侮辱性或者是非善意的批評,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如何寫日記?都應該記錄些什麼? ?
你的瀏覽器收藏夾是如何分類的?

TAG:思考 | 習慣 | 日常生活 | 大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