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電氣公司如何突出重圍?

市場頻失,業績遞減,不斷裁員,在國內電氣公司的重重圍堵下,外資電氣公司如何突出重圍?是放棄還是堅守?


前幾日,在知乎回答了一個知友的問題——國產電氣產品與進口電氣產品差距真的很大嗎?或許是因為我說的有些許道理,獲得了較多知友的肯定。

後來,將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分享至了朋友圈。有朋友看完之後,在表示贊同的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外資電氣公司如何突出重圍?

我想,這應該不僅僅是外資電氣公司如何突圍的問題,而是諸多製造類外資公司如何突圍的問題。於我而言,我只對電氣行業有稍許了解,所以就自問自答,談談我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上圖是國家電網2015年第一批集中招標電容器中標單位分布表。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中標包數量最多的是上海思源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幾乎拿下了四分之一的包數。除了西安ABB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和日新電機(無錫)有限公司屬於外資企業性質之外,其餘皆屬於國內企業。而這兩家外資電氣公司只拿到了11個包,佔總包的9.09%。雖然中標包數少不代表中標金額也只佔這麼點,但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在越來越多的電氣領域,外資企業的日子正變得越來越不好過。

遙想當年,諸多外資電氣公司在國內如日中天,不少人寧願不去供電局也要進外資電氣公司。薪水不錯,辦公地點都是當地較好的寫字樓或者酒店,出差住五星級酒店,吃喝拉撒之外每天還有數額可觀的補助,業績比較容易完成,可謂風光無限。

再看看今天,大多數外企還執行著十幾年前的酒店住宿標準,一線城市500-600元/每晚,二三線城市300-400元/每晚。但是,在北京的望京,500元已經沒法入住五星或者四星酒店,就算洲際下屬的智選假日,特得每晚500元了。

至於薪資和福利,大多數外資電氣公司早就不如BAT了。

在變電站中,經常會用到微機繼電保護裝置(簡稱繼保)這類產品。應該至少十年之前開始,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所屬的幾乎所有變電站中,繼保裝置全部來自南瑞、南自、許繼和四方凳國內廠家,而GE、賽爾、西門子、施耐德和ABB等這些廠家的繼保裝置全部拒之門外,不予使用。為什麼?據說,是某外資電氣公司的繼保在某變電站出過嚴重的事故,所以波及到了所有外資電氣公司的繼保。但是,據眾多業內人士所言,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保護中國的繼保行業,從而用行政手段逼退外資電氣公司的繼保產品。無論原因是什麼,也無論當初處於什麼樣的目的,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是,南網和國網變電站所用的繼保幾乎全部為國產。而外資電氣公司的繼保只能用到工業項目和一些定位中上的公共和民用建築中。

對於眾多外資電氣公司而言,「本地化」是一個無法避開的話題。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國市場也是眾多公司無法忽視的。要想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訂單,就必須得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為中國的客戶做出一定的改變。另外,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雖然比不了前幾年,但相對於歐美製造而言,優勢還是存在。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原本由歐美人甚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人佔據著的中高級的領導職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替代。之前,橫亘在眾多外企中方員工頭頂的天花板也變得越來越容易突破。這是改變之一。

改變之二,除了在中國設立更多的工廠之外,也在不斷加大在中國的研發隊伍的投入。當歐美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諸多外企的中國公司儼然成了歐美總部的提款機。

看起來,貌似本地化做的不錯,一切都挺美好的。但是,實際上,貌似並沒有那麼美好。

雖然中國設有研發中心,但是,不好意思,各個研發線拍板的老闆們可能還是歐美人,要麼他們在國外工作,要麼帶著較強的優越感來中國工作。年齡不大,待遇不低,傲視屬於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或許,那塊沙土地只能種花生,他卻非得種水稻。

在老外眼裡,中國人愛耍小聰明,喜歡投機,並且善於模仿和複製。於是,問題就來了,雖然喊著重視中國市場喊著要本地化的更徹底低一些,但是,你要問他要點稍微核心點的技術資料,對不起,不給你們中國人。

我的觀點是,這麼些年下來,外資電氣公司的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日漸式微。但是,老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我說,產品要做改進,最好能放在國內生產。他說,你們銷量差是因為你們銷售做的不好,我這產品在歐洲賣得挺好啊。尼瑪,你歐洲賣一塊錢和中國賣一塊錢能一樣嗎?所以,我告訴他,你要麼比較徹底的本地化,要麼慢慢失去中國的市場。他說,這個得繼續得討論得再考慮考慮。他當然得考慮,位於歐洲的那家工廠的40%的產品供往中國。一旦中國市場年景不少,歐洲工廠那幫大爺們就得失業了。

這幾年,對於電氣類產品,國人的創新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以正泰等為首的中低壓配電產品廠家已經崛起,而南瑞、平高等輸配電設備廠家也在不斷發展。或許,要不了多久,變電站中的大部分GIS、變壓器等設備將來自於國內的電氣公司。

談論電氣類產品,我一般會從品牌、技術創新和製造三個維度來考量。

對於外資電氣公司,品牌無疑是優於國內電氣公司的。技術創新呢,我覺得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領域,國內電氣公司已經不輸於甚至優於外資電氣公司。但是,要說到製造的話,外資電氣公司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雖然我們是公認的製造大國,但是我們製造產品的態度或者說製造水平還是會差一些。

還是以繼保為例,原理是相通的,演算法是一樣的,甚至結構都是一樣的。碰到某個項目,某外資電氣公司每套賣10000元,某國內電氣公司就可賣到6000元。都是在國內製造,為什麼就能便宜4000元?從元器件上下功夫,省成本。有時候,都賣10000元,但還是國內公司中標。為什麼?不是產品多牛叉,是我成本低,可以拿出更多的諮詢費。

對於企業而言,追求利潤是沒有任何錯誤的,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更大的利潤也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是,如果靠犧牲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來降低成本就有點過了。有企業主說,產品質量太好,一直不出問題,那我們再生產出來的產品賣給誰啊?聽聽,確實挺有道理的,呵呵。

現在,除了極少數外資電氣產品由於具有絕對的技術優勢而佔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獲取著高額利潤之外,大部分的電氣產品日子都不好過。除了中國製造真的在崛起之外,中國人的聰明是老外無法比擬的。

就拿有緣濾波器來說,由於大多數非線性負載產生的諧波以25次以內為主,而25次之後的諧波對系統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能治理25次諧波的濾波器絕大多數時候都可以滿足用戶需求。如果大家都做到能治理25次諧波的水平,在這一點上,大家是旗鼓相當的。旗鼓相當怎麼行啊,怎麼也得搞到能治理50次諧波吧。就這樣,刷刷刷,國內廠家紛紛推出了能治理2-50次諧波的濾波器,並且技術表述中也將這一條作為了重要的考核標準。再後來,大家都能做到50次了,你會發現有人可以做到51次了,再再後來,可以做到63次了。

所以,對於眾多外資電氣公司而言,一方面還不敢完全以開放的心態在中國市場繼續開拓,一方面還得遭遇越來越多的中國市場的後起之秀們的圍攻,腹背受敵,日子確實不好過。所以,要麼忍痛退出中國市場,要麼努力突圍?問題是,如何突圍?目前來看,無論對於施耐德還是ABB,這都是一個難題。

個人愚見,如果要突圍出去保住現有陣地甚至攻城掠地,最主要的就是本地化,而且是徹底的本地化。這需要這些外資電氣公司的高層們要有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包容的態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堅守做優質產品的底線。要不,就等著類似華為之類的公司的圍攻吧。

或許,外資電氣公司在中國的境遇只是諸多外企的一個縮影而已。外企,已經不再是高薪、高福利的代名詞。當華為給應屆本科生9000元薪水的時候,施耐德給到的可能不足6000元。

為了cost controlling或cost saving,裁員、壓縮銷售費用、降低福利待遇,當這些手段都被用完之後還是沒有起色的話,可能也就是說「再見」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也會發現,一些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製造類的外企,也在猶豫著到底要不要來中國市場賭一把。


首先說一下我工作行業的境況:

本人工作在國內某變流器廠家,以前的競爭對手主要是ABB,現在只要我們去投標ABB基本不敢來了,為什麼?同樣的性能,甚至更好(因為更適配中國電網,電網差點ABB就老炸),價格便宜了那麼多!!為啥不買國產的??

在某些控制性能上,國外的比我們強很多,但工業產品,有時更看重可靠性,多花80%的錢買了額外的20%性能感覺沒太大必要。

關於國外的產品如何突圍我覺得還得靠更領先的技術(至少中國短時間搞不出來,或者搞出來性能很差)才能在市場上佔有份額,拼價格他們絕對拼不過中國企業。

在可靠性保證的前提下,中國人更看重價格。英國的amantys做的驅動器確實很好,不過最近聽說他們已經關掉中國的辦事處了。當時來我們這推我就想:驅動板我也能搞出來也能驅動也能保護,非要多花那麼多錢買你的驅動幹啥!我也不需要你那麼多啰唆的功能,誰會買呢?結果現在關門了。。


@楊甚麽是自問自答么?看來真真是不吐不快了:)。

我感覺中國市場和國內競爭者發展太快,遠遠超出了老外們的預計,打亂了他們的節奏。國內的市場規則太特殊,各種政府調控,各種秀下限。沒有了壓倒性的技術優勢,自己玩自己的,結局就是大家都不跟你玩。

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力市場,如果還想分一杯羹,就必須遵照本地的市場規則。

希望「在中國,為中國」不是一句空話。


作為一個國內的繼電保護的廠家,不得不出來說兩句。

高端繼電保護產品上,國內的廠家的技術水平不比國外的大廠家要差。我在研發,正在搭建公司新一代的平台。和國外的平台相比,我們的性能和技術上不比他們差,主要的差距在管理上。而且我們在設計時就考慮國網的一堆需求,考慮國網的測試,而國外大廠的裝置在過國網實驗的時候有好多問題。

在工程上,我們會為有特殊需求的變電站專門做工程版本的程序,甚至定製模件。這是國外大廠做不到的。

有這些優勢,真心覺得國外大廠還是現在的樣子,放開了他們也進不來。


舉個例子,某省公司要搞個項目,申請了2千萬下來,用一千萬買了中國電科院、南瑞、許繼的產品,然而這三個都是國網旗下的公司,最後利潤再次流回國網。典型的左手轉右手,沒真正花多少錢,卻讓一坨人有事干,還完成了項目。而如果買外企的產品,這個迴流就不能實現。外企的優勢還是尖端技術,比如ABB的直流斷路器。然而這個技術遲早會被山寨。不創新就只能被擠走。


我是做電氣試驗兼一點點自動化的,就目前江蘇強電這一塊來說,除了四個500kV的變電站,其他的一般變壓器是常變的,CT,PT靖江大連的多,避雷器一般是西安神電…… 東西太多太雜,無法一一列舉

自動化這一塊就比較簡單了,除了原有的一平面仍是思科的路由器,新上的二次安防所涉及到的路由器被中興,華為兩家拿下,加密裝置大多為南瑞的產品多,防火牆,電能量採集裝置等等都是國產的。

私以為外企電氣涉及到變電站這一塊,其產品在中國的日子確實越來越不好過了,上次一個思科的廠家曾經開玩笑說他們馬上要去討飯了。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確實能從他的畫裡面聽到一丁點的擔憂。再看看這兩年國網的動作,無論新建還是改造,也都是國產的多。

所以我覺得外企在電氣這一塊可能還是放棄的可能性比較多,畢竟價格與我們所需要的要求都擺在那裡呢


中低壓配點設備這一塊,ABB的產品口碑一向不錯,但壓不過招投標過程中對國產品牌的保護。


遙想當年,諸多外資電氣公司在國內如日中天,不少人寧願不去供電局也要進外資電氣公司。薪水不錯,辦公地點都是當地較好的寫字樓或者酒店,出差住五星級酒店,吃喝拉撒之外每天還有數額可觀的補助,業績比較容易完成,可謂風光無限。

再看看今天,大多數外企還執行著十幾年前的酒店住宿標準,一線城市500-600元/每晚,二三線城市300-400元/每晚。但是,在北京的望京,500元已經沒法入住五星或者四星酒店,就算洲際下屬的智選假日,特得每晚500元了。

至於薪資和福利,大多數外資電氣公司早就不如BAT了。

在變電站中,經常會用到微機繼電保護裝置(簡稱繼保)這類產品。應該至少十年之前開始,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所屬的幾乎所有變電站中,繼保裝置全部來自南瑞、南自、許繼和四方凳國內廠家,而GE、賽爾、西門子、施耐德和ABB等這些廠家的繼保裝置全部拒之門外,不予使用。

無論原因是什麼,也無論當初處於什麼樣的目的,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是,南網和國網變電站所用的繼保幾乎全部為國產。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國市場也是眾多公司無法忽視的。要想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訂單,就必須得適應中國市場的需求,為中國的客戶做出一定的改變。另外,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雖然比不了前幾年,但相對於歐美製造而言,優勢還是存在。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原本由歐美人甚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人佔據著的中高級的領導職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替代。這是改變之一。

改變之二,除了在中國設立更多的工廠之外,也在不斷加大在中國的研發隊伍的投入。當歐美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諸多外企的中國公司儼然成了歐美總部的。

我的觀點是,這麼些年下來,外資電氣公司的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日漸式微。但是,老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我說,產品要做改進,最好能放在國內生產。他說,你們銷量差是因為你們銷售做的不好,我這產品在歐洲賣得挺好啊。尼瑪,你歐洲賣一塊錢和中國賣一塊錢能一樣嗎?

所以,我告訴他,你要麼比較徹底的本地化,要麼慢慢失去中國的市場。他說,這個得繼續得討論得再考慮考慮。他當然得考慮,位於歐洲的那家工廠的40%的產品供往中國。一旦中國市場年景不少,歐洲工廠那幫大爺們就得失業了。

這幾年,對於電氣類產品,國人的創新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以正泰等為首的中低壓配電產品廠家已經崛起,而南瑞、平高等輸配電設備廠家也在不斷發展。或許,要不了多久,變電站中的大部分GIS、變壓器等設備將來自於國內的電氣公司。

談論電氣類產品,我一般會從品牌、技術創新和製造三個維度來考量。

對於外資電氣公司,品牌無疑是優於國內電氣公司的。技術創新呢,我覺得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領域,國內電氣公司已經不輸於甚至優於外資電氣公司。

碰到某個項目,某外資電氣公司每套賣10000元,某國內電氣公司就可賣到6000元。都是在國內製造,為什麼就能便宜4000元?從元器件上下功夫,省成本。有時候,都賣10000元,但還是國內公司中標。為什麼?不是產品多牛叉,是我成本低,可以拿出更多的諮詢費。

對於企業而言,追求利潤是沒有任何錯誤的,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更大的利潤也是沒有任何錯誤的。但是,如果靠犧牲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來降低成本就有點過了。

現在,除了極少數外資電氣產品由於具有絕對的技術優勢而佔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獲取著高額利潤之外,大部分的電氣產品日子都不好過。除了中國製造真的在崛起之外,中國人的聰明是老外無法比擬的。

所以,對於眾多外資電氣公司而言,一方面還不敢完全以開放的心態在中國市場繼續開拓,一方面還得遭遇越來越多的中國市場的後起之秀們的圍攻,腹背受敵,日子確實不好過。所以,要麼忍痛退出中國市場,要麼努力突圍?問題是,如何突圍?目前來看,無論對於施耐德還是ABB,這都是一個難題。

個人覺得,如果要突圍出去保住現有陣地甚至攻城掠地,最主要的就是本地化,而且是徹底的本地化。

這需要這些外資電氣公司的高層們要有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包容的態度,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堅守做優質產品的底線。

或許,外資電氣公司在中國的境遇只是諸多外企的一個縮影而已。外企,已經不再是高薪、高福利的代名詞。當華為給應屆本科生9000元薪水的時候,施耐德給到的可能不足6000元。


跟不上中國市場的節奏


我們公司老總已經開會明言在半年到一年內關廠,反正所有的同事除了吐槽一下成本上升之外,一致認為豬一樣的中層領導是最大毒瘤,法國人是我們一把手,他的指令全部被暗著改了,一群中層就知道自己撈錢了


不大可能突圍,原理都差不多,iec標準都沒問題,e-plan的圖紙也都能畫,價格卻便宜那麼多,供貨周期還短。現在海外工程總包也多,說服業主監理用國產品牌也不是難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奧迪「地圖門」?
如何看待交大碩士辭去外企部門主管二十多萬的年薪去賣涼皮?
哪些石油外企在中國是甲方?
生物專業碩士想畢業後轉行,有什麼建議嗎?

TAG:外企 | 電氣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