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證券公司不自己做股票配資?

14年底開始的這波牛市還在繼續,在互聯網金融浪潮的推動下,以股票配資業務為主的P2P平台大放光彩(如*牛網)~~。

證券公司如果成立獨立子公司,專為公司客戶提供股票配資業務,其在賬戶控制、實時風險控制、止損平倉等方面都有獨特優勢。

另外,可搭建P2P平台,吸引社會公眾出資,把股票配資業務做大做強,實現雙豐收。

券商應不甘於只成為通道?

以上想法是否過於幼稚?為何目前傳統券商尚未涉足此領域?


這個問題其實類似於銀行為什麼不做P2P做的這些貸款客戶。(當然,部分銀行通過建立P2P公司介入了此類業務,或者在做著出表的一些事情)

P2P從普惠金融的角度很美好的描述了自己為何介入到了這個行業,以及如何管理、控制風險、消除信息對稱等等。

但歸根結底,是突破了政策的限制,在沒有牌照的情況下,介入了貸款的行業,且得到了一定的社會與監管的支持與容忍度。

銀行受到很多監管規則和指標的制約,以及最高貸款利率的制約等,從可能性上就喪失了部分業務的機會,當然另一方面,部分銀行的業務流程、系統效率等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與互聯網公司的競爭,但這畢竟不是本質原因。

所以現在你的這個問題還是類似的,券商也受到證監會和證券業協會的各種規則管制,對於融資融券業務有各類指標和指導意見。


=============原答案於3.29修改,以下為修改後答案:

正規金融機構包含券商在內一直都有股票配資業務,而且最近正在瘋狂增長!

第一:傘形信託。

券商借用信託的通道,發行的一種用於投資二級市場的信託產品,然後把大傘拆分成小傘,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做配資。目前的發行槓桿是3倍,最低發行起點是500萬。也就是說如果你手裡有500萬資金+發行費用,就可以聯繫券商幫你發行一個傘形信託,把大傘分割成小傘來操作股票配資。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股票配資資金都來自傘形信託。

第二:資管計劃。這個跟傘形信託的操作方法一模一樣,而且,現在券商最高可以做到9倍槓桿!

努力吧,當你的證券資產突破八位數的時候,招手叫個投顧過來,你會發現天地無限廣闊!

======================分割線

根據多種機構統計的數據及結果顯示,在股票二級市場上,28原則是成立的,也就是說8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都不可能在股票炒作市場獲利,小散戶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監管機構允許傘形信託存在的原因,原本是針對資產數量在1000萬以上的大中型投資者,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被機構利用了其中的漏洞。

證券公司設置這樣的門檻,不向低凈值客戶開放股票配資業務,不是想耽誤大家發財,而是出於保護小微型投資者的安全和利益。

P2P公司如果沿襲把機構大型業務小微化的老路數不是不行,而是希望能夠給予投資者提供清楚明白的風險提示。

總之,我認為這樣的業務,是一項只考慮了P2P公司自身商業利益的業務。

=================還要分割一次

關於流通股質押

這是一項跟股票配資有著根本性區別的純信貸類業務。本質區別就是不存在放大槓桿,借款用途更加多元化。

簡單點說,就是把你手中的流通股股票進行質押登記,然後借款用於繼續炒股或者其他合法用途。

其中2個關鍵點:

一是需要到上市的交易所進行質押登記,比如600開頭的股票去上海交易所、000開頭到深圳交易所。

二是跟房產抵押一樣,價值要打折,一般情況下按照股票最近一月均價的40-60%確定貸款額。

流通股質押業務因手續繁瑣、標的稀缺,正常情況下都是正規機構來操作。一般借款成本在年化6-10%,客戶資源一直都有券商業務員瘋搶,輪不到民間機構做。


有券商採用參股的形式,比如廣發證券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廣發信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對投哪網進行戰略注資。

以下是在投哪網上海新辦公室拍的照。

回到問題本身,證券公司是屬於牌照經營,牌照經營的意思就是證券公司只能從事牌照允許的業務,也就是申請了一個牌照做一塊業務。目前配資業務,好像沒法套到現有牌照里,所以沒法做。

配資業務和融資融券業務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配資條件、配資額度、槓桿比例等等都有不少區別。


饒了我們這些買券商股的股民吧,上次就融資融券違規展期和降低了一點門檻,證監會就把國內三大券商巨頭罰成了那個鳥樣,釀成了1.19慘案,直到上周五券商股的股價才緩過勁來。

公開搞配資?證監會不把你券商牌照給收回去才見了鬼了。


配資就是證券開始做的

場內配資 就是融資融券,現在要求是前20個交易日日均50萬符合要求

北京15年已倒閉的兩家配資公司 xt 和fl xt老闆就是從券商轉做場外配資的,當時有券商在背後撐著,市場存量比滾雪球還快,fl老闆是xt公司的高管,後面是自己出來創立了fl 。他們的規模在5月份之前就已經引起證監會的注意,並要求停止開展業務,還派工作人員駐紮,聽公司一些xt老員工出來講當時業務暫停之前公司就已經做了自營盤不到半年時間盈利2億多,那時候已經看不上客戶的那點利息了, 6月份之後的你就知道了,兩家全最大的配資公司倒閉了。


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其實就類似於配資,至於說直接搞P2P,估計他們也看不上,目前融資融券規模接近兩萬億。

融資融券交易(securities margin trading)又稱「證券信用交易」或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向具有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證券(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並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為。包括券商對投資者的融資、融券和金融機構對券商的融資、融券。從世界範圍來看,融資融券制度是一項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2010年03月30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公告,表示將於2010年3月31日起正式開通融資融券交易系統,開始接受試點會員融資融券交易申報。融資融券業務正式啟動。


證券公司有類似的業務,就是融資融券。把融資融券的質押率降低、標的券放開、資金來源放開,就是配資業務。

券商沒有放開做的原因是證監會不喜歡。配資業務風險很高,股市波動大的時候很容易爆倉,爆倉則客戶血本無歸。

證監會一向要求股市穩定健康發展,這種高風險的業務證監會不喜歡,不喜歡就不會讓券商做,券商當然不好大張旗鼓的搞。

另一方面配資業務確實太簡單了,任何時候券商帶著銀行再進入,還是秒殺的節奏。

任何時候證監會放開,券商+銀行重回戰場,都能完勝民間配資業務。銀行資金量大、資金成本低、機構信譽好,券商交易系統安全、法律風險低、操作方便,這個組合肯定贏。

P2P搶跑也就是掙個半年快錢,建立不起壁壘的業務,再做也沒多大意義。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股票配資,屬於民間借貸,處於金融監管灰色地帶,單家配資企業規模小,即便出風險也不會對金融系統有大影響。

股票配資與券商現有兩融業務完全不同(槓桿率、利率、標的範圍等等),一旦券商介入利用自身平台搞配資,規模最大太容易了,馬上會面臨監管壓力,槍打出頭鳥。沒有哪個金融機構願意被監管部門矚目的。而且兩融業務已經如火如荼,哪有餘錢。

更何況,如果券商用投資人的錢做股票配資,券商只收取個中介費用,利潤實在太微薄,這點小錢券商根本看不上,還要冒巨大的監管風險。

銀行不搞p2p也是類似道理。


首先,證券公司一直在做配資,例如融資融券都是配資,只不過槓桿不一樣,名字也不一樣,但是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有平倉預警,都要收取利息,所以券商有配資,而且一直在做。


融資融卷:槓桿是1:1。實際就是你口中的配資,不同的是他起點高和倍數為一。


1、仔細的研究一下融資融券業務跟配資業務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配資業務把融資融券做不到的方面全部做到了,等於是融資融券延伸出來的一個模式

2、另外證券公司雖然說沒有直接做配資業務,但是配資業務源頭在證券公司開的戶,所以也等於是間接的在做配資業務。


證券公司本來就有這個業務,融資融券,一倍槓桿,申請的時候有限制,操作買賣的股票也有限制,為什麼限制條件這麼多,證監會不喜歡,太高的槓桿導致市場亂象,操縱股價,沒有資金進入股市的話整個市場又很低迷,市場不活躍,那就開放個1倍的槓桿讓大家去玩。


場內加槓桿叫融資,場外叫配資,證券公司是有做加槓桿業務的, 你隨便使用一個券商的APP看股票的時候,前面帶「R」或「融」字的,就是表示可以融資的。但證券公司對融資要求比較高,要求前20個交易日日均50萬,一般最高只能配1-2倍,且可融資的股票基本都是大盤股,活性不是很高。相對而言,場外配資條件就寬鬆很多,像我們現在最高可配8倍,利息可按日、月結算,可購買A股市場的絕大部分股票。


為什麼2014-2015年國內股票配資火熱

股票配資一般活躍於牛市之中,國內股票配資迅速興起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股市活躍、資本逐利

縱觀中國經濟發展過程,每一次商品價格的飆升或者資本市場的火爆,基本上都會出現配資相關活動。例如,2010至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導致場外配資在期貨市場風靡一時,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新一輪上漲時引發出各類「融資/借錢炒房」現象,2013年初虛擬電子貨幣比特幣在中國市場開始熱炒促使「借錢炒幣」在互聯網圈興起。

同樣,當股市火爆時,資金自然會流入股市。一方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上證指數從2115點暴漲至4611點,在巨大投資收益的驅動下,大量新投資者加入A股市場參與交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得,用自己的資金進行炒股已遠遠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股票配資應運而生。2014年7月配資賬戶持股規模開始增大,2014年11月以來增速加快,2015年6月達到峰值。另一方面,由於最近兩年銀行或者信託在非標準債權業務上的受限,以及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固定收益資產的萎靡,銀行或者信託急需將資金投放在相對安全以及收益較高的資產上。銀行和信託便找到了股票配資這一塊業務,對場外配資大開綠燈,市場資金充裕。

2、投資渠道狹窄

縱觀配資業務發展史,發現一波又一波資金朝某一市場無限流動。這實際上最根本的問題依然是中國市場投資渠道狹窄,以及金融資源錯配和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導致的金融現象。如果市場上有更豐富的投資理財產品,如果投資於實體經濟的信貸、信託、基金,以及債券、房地產等市場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收益,那麼,流入股票配資市場的資金自然就會減少。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從更大範圍的改革入手。

3、場外配資門檻低、靈活方便

券商的「融資融券」業務規定客戶資金50萬元、開戶時長滿6個月,而銀行的二級市場結構化配資業務的門檻亦較高,普通投資者根本難以企及。場外配資公司的崛起,正好填補了這一塊需求的空白。目前互聯網配資的單筆金額通常在千元至數十萬之間,而且1至10倍的槓桿率也遠高於「兩融」或其他配資渠道的標準。再加上,網路配資沒有信用審核環節,所以申請起來更靈活,也深受一些小散戶的青睞。

4、監管容忍度高

場外配資,通常就是指未納入監管層監管的配資。場外配資一直沒有相應的監管部門、准入門檻和審批制度。基於執法成本、違法後果、鼓勵創新的考量,監管部門對於互聯網金融的容忍度一直在提高。中國比較偏向大陸法系,法理上法無禁止即可為。金融業是政策規範性行業,金融業的邊界在於監管部門的監管規定。所以,隨著股市的火爆,場外股票配資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2015年以來,證監會一直將配資活動認定為「非法證券業務」。證監會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整頓虛擬證券賬戶、嚴查外配資活動和非法證券業務。2015年央行等中央部門下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建立清晰統一的業內規則、明確監管對口部門、減少「管理盲區」,讓陽光照進未知的黑暗中。

5、技術革新

一方面,恒生、銘創和同花順等IT供應商開發了靈活的配資系統。這些IT工具為想要進軍場外配資行業的企業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使得他們無需技術儲備即可立即開展股票配資業務。例如HOMS 系統提供的功能涵蓋開戶、分倉、交易、結算、風控、平倉等一系列環節,配資公司、配資客戶、信託公司等股票配資鏈條的各參與方可通過該系統輕鬆實現整個股票配資過程。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發展,互聯網配資模式為客戶參與配資提供了極大便利。例如,P2P配資模式,如匯銀通;中介配資模式(只負責撮合交易),如金斧子。其本質都是股民在線提出配資申請,互聯網平台幫其融資擴大操作資金。

當然15年倒了很多配資公司,畢竟跌停股票都賣不出去,都穿倉了,虧慘了。

二、為什麼海外鮮有股票配資

與國內配資火熱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的股票配資卻鮮有耳聞。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場外股票配資是一個中國特色?

1、海外證券市場結構不同,融資方便、成本低

成熟的證券市場應該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結構;而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明顯的倒金字塔結構。場外交易、三板市場卻還在發展初期。企業想到融資就想到主板和中小創去上市,不像海外大量的融資是在場外完成的,中國大量的融資是在主板完成。這種核心不同導致A股終究是一個以融資為主的市場,而不像海外以回報股東、分紅為主的資本市場。所以,海外企業融資很方便,券商也很自由,大眾也不需要瘋狂配資炒股。一般的證券公司都可以做空,也可以融資融券,而且對客戶沒有國內那麼多的門檻要求。當然,融資門檻也是根據保證金交易,其額度要求是根據股票流動性以及組合的波動率來決定,但是利率非常低,如2%。

2、海外無漲跌幅限制,配資風險極大

海外股市沒有漲跌幅限制,像香港股市,有時候某隻票瞬間漲跌80%以上。在這種市場是沒有客戶敢做配資的,因為你甚至還沒來得及強行平倉掉就可能全虧掉。目前在海外,少有國內的這種股票配資公司,即使做配資,也會在做現貨的同時也做一些期貨來套保。場外股票配資是一種中國特色。

3、海外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不同,更理性

國內A股的投資者結構是散戶為主,機構投資者只佔了10%左右。而在成熟的資本市場,像美國,機構投資者佔了90%,很少有美國人自己炒股。股市的參與者是機構之間的博弈,包括養老金、共同基金、對沖基金等。這種投資者結構的不同,導致市場的「定價權」者不同,這也造就了A股和美股表現最大的不同。美股市場更加理性,而A股市場更加感性。A股市場長期以來投機性濃厚,這也使配資者抱有一夜暴富的夢想。所以,專家才建議國內證券市場對客戶進行更詳細的投資者教育和適當性管理。

以上大部分摘自騰訊證券。侵權了請聯繫我


拉倒吧,最早就是銀行做的這種業務只不過杠杠低。


證券公司有融資融券


證券公司受證監會監管呀;他們配資不叫配資,叫融資,槓桿低,風險小;門檻高一般50萬起;所以產生了民間大量的股票配資


證券公司有融資融券業務啊,但是因為門檻和各種限制,沒有配資這麼靈活而已,其實配資就是融資融券的一個升級版。


股票配資這個業務未來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但是,正因為是灰色地帶,所以面臨的政策風向很重要。


這個業務目前很多券商都在做,對機構客戶可以通過資管計劃,自營接盤,市值管理等名義做;對個人和機構也可以用融資融券;只要風控做得好,都是可行的。只是你不知道罷了。只是券商做的比較保守一些,之前的傘形信託做的就是這件事,但是配資額度也只是1:3到5之間。這麼沒什麼新奇的。換了個互聯網金融的外衣而已。

但是主要是監管層對這個的限制還是比較多,現在兩融被限的比較死,而且槓桿比率真的很低。

互聯網配置,絕對在法律邊緣。你給個人配置,杠杠如何定,觸發機制是怎麼樣的,是通過你們自己的買賣盤還是通過其餘的方式買賣股票。深究一下,你這和之前炒貴金屬的是一個模式。。。

------------------------------------------------------------------------分割線-------------------------------------------------------

我今天百度了這個公司!

其實問題非常大。。。。

第一點,投資者的自己的資金(相當於保證金)以及P2P平台的資金是放在哪裡?平台裡面么?

1.假設資金不在平台裡面,

資金不在平台內,股民如何通過自己的交易軟體下單的話,根本就不能達到風控的指標,在觸及止損線的時候壓根就沒辦法直接止損。

市場一旦下行,平台必然虧損。

此假定不成立!!!!

2.假設資金放在平台裡面,每一個投資者通過平台買賣股票就是實體股票,那麼該公司有相關券商的牌照么?而且資金賬戶和產品賬戶用的都是交易所和中證的那套?顯然沒有,現在證券牌照還是很難得到的。

那麼是按照私募的模式在做?藉助私募公司,買一套恒生系統,然後對接券商,似乎一切很合適,風控也達標了,股民所有操作都在私募公司的系統之內,一旦觸及止損線,系統可以直接強制平倉止損。

但是!!!私募投資者適當性問題,200人!!!否則。。。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果說兩融是步槍,這個P2P配資絕對是衝鋒槍,大家自己掂量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典型的互聯網金融項目和產品?
移動互聯泡沫破滅後,產品經理何去何從?
Uber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戰略?
從銀行發展歷史看,互聯網金融發展應遵循的基本路徑是什麼?
餘額寶收益為何從 2015 年初開始下降如此之快?

TAG:P2P | 證券 | 互聯網金融 | 股票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