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的翔鶴級航母為什麼只建造了2艘?

看介紹說,該型航母是當時日本性能戰力最強的航空母艦。奇怪的是日軍只建造了兩艘該型艦。後面再建造的都是其它型航母,性能指標似乎都不如翔鶴,瑞鶴。原因是什麼呢?


不請自來, @袁蕾兄對於翔鶴型空母的建造原因已經闡述的很明白了,不過有一些細節值得商榷,在這裡試作一一闡述,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 日本有無必要建造大和?

答案是有,且極有必要。這個問題我一定程度上在為什麼日本二戰那麼糾結於戰列艦? - 櫻庭舞的回答(那個坑到現在都沒填)中回答過,不光是造大和武藏,哪怕是再造四艘金剛代艦都非常合理。儘管縱觀太平洋戰爭,航母對勝負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如果在南太平洋海戰到馬里亞納海戰之間沒有長時間高強度的水面消耗戰,日本也不會如此迅速地敗亡。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在不考慮當時軍令部用兵方略的前提下,金剛代艦和長門陸奧(甚至大和武藏)是完全有可能投入到瓜島的水面作戰中去的。如果能夠在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尤其是第二夜)對美軍艦隊造成一定打擊(比如擊沉南達與華盛頓中的一艘),那麼無論是38師團攜帶物資和重裝備上陸發起新一輪總攻還是將前兩次總攻的殘部撤收,都不至於像1943年2月那樣被動。

說句題外的,當小小的野分號驅逐艦以36節在衣阿華和新澤西射出的100多米高水柱間狂奔的時候,水兵終於回想起曾經一度被他們所支配的恐怖,還有被自己所崇拜的大艦巨炮追殺的屈辱。

  • IJN航母哪家強,大鳳還是雲龍?

「由於增加了裝甲防護,因此大鳳級的部分指標可能不如翔鶴級好,而且防雷能力基本為0,又缺乏有效的反潛護航艦隊,所以挨了一發魚雷就掛了。」

首先,這句話依然沒有跳出「大鳳一雷沉」這個經典地攤段子。再拖出我另外一個答案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究竟算是什麼時候? - 櫻庭舞的回答(我真的不是騙點贊的說):

大鳳的沉沒完全可以避免,然而避免大鳳沉沒的代價就是去放棄獲勝的可能性。

中途島一戰過後,一個損管方面的驚天難題橫空出世:

如果航母中彈,是應該先把飛機發了排殉爆風險呢?還是應該為了排油氣風險而把飛機收起來呢?

果然到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問題來了,大鳳早上發機時中雷,油氣開始泄露。在這個兩難抉擇面前,小澤只能讓損管隊用拆下來的桌椅堵上前升降機14米的大洞。在中雷後的4小時(也就是12時左右),油氣已經越漏越多,成功發完兩波飛機的小澤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気化ガス充満、タバコ禁止、火花が出るような作業も禁止?

由於大鳳的全封閉機庫結構,只有用機械方式排風才能保船。大鳳把後升降機降下用於增強空氣流通而且強行破拆打開了機庫側壁。而接下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橋段了——大鳳把排風系統開到最大結果反而引燃了油氣。

雖然引爆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砸艙壁排風時候砸出的火花,也有人說是排風系統葉片摩擦打出的火花(當然也有人說是像列剋星敦那樣的電機爆炸)。但總之大鳳就這麼成了涅槃不成的火鳳,儘管艦體本身結構上的制約對大鳳最終命運有著諸多影響,比如:電弧焊的強度問題、整體通風系統的優化問題、裝甲在爆炸下的應力性問題、通風扇的打火花問題。但大鳳本身並不失為一艘優秀的的航母,95mm的厚實裝甲、雙100mm高炮、擁有出色防雷能力的三層船殼能承受300kgTNT/400kg鋁末炸藥的打擊。面對美軍後期的大規模航母集群作戰,大鳳就是為馬里亞納海戰和整個航程外戰法理論而生的最佳選擇。

我吹了這麼久大鳳,那麼雲龍有如何呢?我的答案:

雲龍是垃圾,連!大!鳳!都!不!如!

雲龍42年8月1日開工,44年8月6日竣工;天城42年10月1日開工,44年8月10日開工。

平均工期將近兩年,貌似大鳳也就造了兩年半誒...

兩年半的時間就造出了一條載機量和大鳳基本一樣的薄皮大餡廢物?雲龍是怎麼沉的?

十九日一六三七、北緯二十八度一九分、東経一二三度四〇分において、被雷一、右舷艦橋下に命中。浸水。反転。一六四五第二擊一。右舷前部命中。一六五一火薬庫大爆発。一七〇〇全沒

一發魚雷就主機停轉,兩發魚雷就爆彈藥庫,從中雷到沉沒不到半小時。這可真是「為了應對大量的航母損失而設計的」,造雲龍合著就是為了損失的。

依我看IJN要麼選擇造大鳳和改大鳳級,利用航程外戰法堅持打防守反擊;另外一條路就是去按大西瀧治郎的意見,造10個月工期的極簡化空母,以犧牲性能換取數量和建造速度,哪怕航母沒有裝甲、不帶中高口徑高炮、甚至不帶魚雷機——只要有航母用就好啦。

  • 最後一個是題主的問題:「日軍只建造了兩艘該型艦,後面再建造的都是其它型航母」

噫...這是一個高估了戰前海軍預算的問題。丸三計劃里一條大和的預算是1億0793萬3075円,一條翔鶴的預算是8449萬6983円,整備14個航空隊7526萬7千円,在造艦預算只有8億出頭的情況下能拿出四分之一的錢來造兩艘航母已經很偉大了。更何況丸二計劃里一條蒼龍的預算是4020萬円。

不是蝗軍不想造,實在是蝗軍沒錢造啊。

有想到的明天再補充,還望各位不吝指正,晚安。

正好最近在看這本《海軍損管物語》,於是跳過幾章先把大鳳的給看完了。關於大鳳中雷後從小澤治三郎到基層水兵的反應還是頗為鎮定與樂觀的。只能說大鳳的沉沒是採納中途島戰訓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套用克倫威爾的那句模板就是:

「攻擊隊發機之後,管它洪水滔天。」


謝邀

翔鶴型是丸3案的產物,而丸3案中另一級大型戰艦,就是著名的大和號。

翔鶴型與大和型,同為海軍內部鬥爭的產物。1935年在海軍內部討論大和級及丸3案時,以航空本部長山本五十六,橫須賀鎮守府參謀井上成美等為代表的航空派已經認識到了航母的巨大作用,強烈反對建造兩艘沒有任何作用的戰列艦,但是以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艦政本部長中村良三為代表的死硬的戰艦黨,表示無論如何都要建造巨型戰列艦,作為帝國海軍精神的象徵。

最後的結果就是各建兩艘。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戰事的推進,日本海軍逐漸發現,真正有用的是航空母艦,而不是戰列艦。因此,從戰爭開始後的各種艦艇建造計劃,基本上都是以航母的建造為主的,大和級的三四號艦,不是被改為航母,就是停止了建造計劃,而大和級的後續艦型也都停止了研發。

而翔鶴級的後續艦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大鳳級為核心的裝甲航母,一種是以雲龍型的中型航母。大鳳級最早的規劃是在1939年的丸4計劃,當時的計劃是建造一艘具備裝甲防護能力的航空母艦作為本方艦隊與敵艦隊的中繼艦,後來這個計劃被取消,但是加強防禦的要素卻被留了下來,用到了大鳳級的設計上,因為當時日本海軍發現,自己的航母最大的問題就是甲板只要被俯衝式轟炸機命中一發炸彈就會失去戰鬥能力,防護能力非常弱。

由於增加了裝甲防護,因此大鳳級的部分指標可能不如翔鶴級好,(這裡改改,並不是說大鳳的防雷能力不好,而是實戰時面對的是遠超其防護能力的武器,而且中彈後的損管也不行。最後,被一艘潛艇摸到近身來了一發魚雷,護航艦隊難逃其咎。)

雲龍級則是戰爭後期為了應對大量的航母損失而設計的,可以快速量產的中型航空母艦。設計時以飛龍型為藍本,但是做了大量改進。雲龍級最早計劃建造1艘,在中途島海戰後則增加到了16艘,不過由於日本工業生產能力不足,直到戰爭結束,因此包括半成品在內只建造了6艘。


寫寫自己的看法

舊日本海軍的艦隊航空母艦中,赤城加賀是廢物利用的改裝空母,同時承擔了各種測試稀奇古怪腦洞設計的任務。然後兩龍是條約下空母的發展,蒼龍明顯太小不夠平衡,所以有了放大的飛龍。而兩鶴則是在無條約時代的理想空母的試驗型號,大鳳則是兩鶴基礎上的加強生存力的裝甲化試驗型號。按照丸五的方案,真正接班的是在大鳳基礎上完善設計的G14案。開戰後認為G14案建造時間過長,所以在丸急中追加了一艘以飛龍為基礎設計的G16案雲龍型來補充損失。中途島之後丸五改為改丸五,取消了工時太長的G14案,改成了以大鳳為基礎小幅改進的G15案改大鳳型。到了43年又因為G15的工時也趕不上損失速度以及資源消耗等問題,乾脆停了G15,開始全力建造G16雲龍案,同時開始設計10個月完工的罐頭空母G18。到了44年G18設計出來,舊日本軍已經一路退回本土,開始準備本土決戰,隨不再提什麼空母建造,已開工的雲龍各艦也停工或降低優先順序。一直到戰敗。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IJN就造了兩艘祥鶴?答:因為他們想造更好的G14、G15。後面時間來不及想造G16。祥鶴至少30個月的工時IJN在戰時根本等不起。


1.你有錢嗎?

2.你有鋼嗎?

沒有?

那你豈不是窮B軍國主義


尼米茲級為什麼只造了10艘


F22也很好,為什麼美軍不再採購,反而研發F35呢?

——————吐槽完畢————————

說點正事。中途島戰役之後,IJN(日本帝國海軍)認為現有空母對俯衝轟炸機的防護能力太差,所以開始對已有設計進行改進。結果就是大鳳級裝甲航母。大鳳將飛行甲板強化為裝甲甲板,以防止俯衝轟炸機的炸彈穿透飛行甲板進入機庫或者機艙內爆炸。想法是好的,但是還是沒用解決日本航母的油氣安全問題,結果因為油氣爆炸一命嗚呼。

至於為什麼不造更多,日本想造更多的航母也得有船塢和工人。一個月下水一條艦隊航母的背後是海量的大型船塢以及強大的造船工業。


1.日本是小國,本土工業產能不夠,產量跟不上消耗量;美國與之相反。

2.日本的工業還沒有成體系化,生產流水線、零部件標準化等概念還沒有或者未普及實行;美國與之相反。

3.資源的匱乏。

4.人才的斷層。

歸根結底,日本哪怕去爆蘇聯菊花都行,它不該惹美國爸爸。


這還用問 沒開三礦就想爆航母 想太多了吧


翔鶴級在後人看來的確是比較成功的設計。但是在當時IJN中卻不太受待見。從後期的各個丸××計劃就可以看出,IJN有一個很神奇的戰術設想,載機效率最高的航母(雲龍)在後方放出飛機經能抗住傷害的航母(大鳳)再前去攻擊。是否正確暫且不論,這種思路下兩鶴高不成低不就自然不受待見。~(≧▽≦)/~


沒錢

沒鋼鐵

沒船台

沒飛行員


畢竟是窮逼帝國主義


IJN在丸3計劃時期 還處在艦隊決戰和九段防禦的戰略思維中 重心都放在了大和級身上 等到中途島之後再發現航母的重要性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後來的丸5改計劃在後續的航母建造規模上 已經開始受到資源的限制了 只能出諸如雲龍、改大鳳這樣的縮水版本


大鳳就是垃圾,突出防禦沒錯,但是非要搞成移動彈藥油料庫是什麼鬼,帶這麼多彈藥油料再強防禦有鬼用


說白了,就是工業能力不夠。

日本當時的航母,只有少數是真正設計出來作戰航母,像翔鶴;其他多數都是商船搭一塊大板改建的航母。


因為窮


推薦閱讀:

既然飛機可以垂直起降(如F35b)那幹嘛航母還要造那麼長的跑道呢?
噴氣式飛機可以設計成豎立起飛嗎?
中國航母的甲板控制小組是如何運作的?
從技術來說反導和彈道導彈反艦,哪個更難?
美國的所有核動力航母都是一家民用造船工廠造出來再賣給美國海軍的,那麼此事為什麼不違反反壟斷法?

TAG:軍事 | 航空母艦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翔鶴級航空母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