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現在10個多月,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有哪些生活中的細節可以影響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各位的回答!當上爸爸十個月,不知道什麼階段應該教孩子什麼。慢慢學習,希望做一個好爸爸!

有時候很擔心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昨天寶寶吃東西,我跟她搶吃玩,被寶寶「修理」了一下,有些大驚小怪。各位的回答受益匪淺!


寶寶一定要學會分享嗎?


跟大家說的一樣,十個月的寶寶是不可能有分享的概念的啊,她連物權意識都沒有,根本分不清你的我的她的,談分享實在是太為難人家了好不好!請先讓ta先做一個愉快的吃喝拉撒睡全面發展的小寶寶吧!


分享當然是個大人喜聞樂見的行為,會顯得我家孩子很有教養啊,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家長教得好,說明我家家教好,說明我們全家素質高!如果孩子懂得分享,願意分享,家長會很有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會著急,為什麼我家的孩子不願意分享呢?潛台詞是,我們家的人都很有教養很愛分享的,為什麼寶寶沒有get到這一美好品質呢?

首先談談分享的前提


1 寶寶要有物權意識。


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寶寶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什麼都是我的,媽媽的是我的,爸爸的是我的,我的我的全是我的,這並不是說寶寶自私,能意識到東西是我的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說明ta不再是只懵懵懂懂的小動物,開始像個小人兒了。


大約在寶寶兩三歲的時候,物權意識開始萌芽,開始變得很「護食」。知道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別人的,但內心還是希望都是我的(哈哈要理解)。一歲多點的寶寶被搶了玩具,大概撇撇嘴驚呆一會兒就忘了,而兩三歲的寶寶被搶了玩具,可能就會發展成一場衝突,需要大人的引導和介入,幫助他建立規則。


要想教會寶寶分享,首先他得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2 社交意識


三歲左右寶寶開始有了社交意識,同伴對他的影響逐漸變大,兩歲以前基本上只需要跟主要養育人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就夠了,但三歲以後會有社交需要,會需要同伴交往。這時候的孩子可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變得不那麼黏媽媽,跟小朋友在一起就能玩得很盡興。


有了交往的行為,才會產生分享的需要。在真正的交往產生之前,寶寶們一起玩都是各玩各的,滿足的是媽媽的社交需要,而寶寶彼此之間是沒什麼交集的,偶爾可能有吧,但真的不重要,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獨自探索。


要想教會寶寶分享,還得讓他知道被分享的對象是什麼,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憑什麼要分享啊!自己的小夥伴,好啊,一起玩吧!這就是差別。


3 分享收益


是的沒錯,我要說的就是分享收益。分享這個行為不是無私的,不是一味的要求寶寶要大方要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弟弟妹妹,我想寶寶內心的os應該是:你弱你有理啊!


小時候看到過一句名人名言,哈哈不知是真是假哈,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大家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彼此交流,大家都有了兩個思想。所以交換蘋果沒有受益,交流思想是有收益的,我們愛交流,啦啦啦!

我們大人分享物品,互贈禮物,除了因為我們太愛對方真心的想要分享,還是因為我們習得了這一社交禮儀,我們知道分享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至少不是一直是單方面的付出,這一次的付出在下一次或者不遠的將來有可能得到回報。不管是收到有形的回贈還是無形的感激,這些都是收益。


而小寶寶沒有經受過社交行為的洗禮,他以為分享=失去,必須不願意啊!他看不到遠期的收益,只看到自己最愛的玩具要被別人拿去,如果不給別人就說自己小氣,不是大哥哥、大姐姐,沒禮貌,這是多大的帽子啊!


所以要教會寶寶分享,你得幫助他看到分享的收益。


等寶寶有了物權意識,有了社交需求,我們怎樣教寶寶學會分享呢?


1 行為示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行為比你的語言更有說服力。想要讓寶寶學會分享,你首先需要是一個樂於分享的人。邀請寶寶加入你的分享行為中,比如一起做好吃的點心送給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準備送給爸媽的朋友的禮物,諸如此類。


寶寶都是善於模仿的,大人的行為示範就像種樹養花,不斷不斷地重複去做,總有一天花會開的。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很計較個人得失的類型,那千萬不要責怪小朋友自私了,你的孩子,永遠都在觀察你,模仿你。育兒先育己。


2 感受收益


上面說過,一味的要求寶寶分享,對於寶寶來說,那意味著自己最愛的玩具要讓給別人,內心肯定是不情願的。我們需要引導寶寶感受分享的收益。


首先是大人的分享行為的收益。邀請寶寶跟大人一起準備送給朋友的禮物,收到回贈或者感謝的時候要誇張地展示出來,讓寶寶知道分享的好處。

其次是寶寶偶爾做出的分享行為。一定要及時表揚及時肯定,讓他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將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感覺自己棒棒噠!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分享的長期收益是交換,一味的單方面付出是不可能長久的,寶寶的心中也有一桿秤。在寶寶做出分享行為之後,一定要鼓勵引導被分享的對象也作出分享行為,讓寶寶的分享有收益,比如把玩具分享給小朋友,別的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分享,這樣每個人都有了多一些的玩具一起玩。


如果碰上只索取不付出的主,那果斷的遠離吧,不能輪流分享是沒辦法一起愉快的玩耍的!分享的行為能夠得到持續,最重要的動力是有收益,不管是多一些的感謝還是多一點的玩具,都是很好的動力。


3 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你已經示範了很多遍,也跟小朋友講了很多道理,他也知道分享的好處多多,能被誇獎還能玩好多玩具,但是!孩子依然不願意分享怎麼破!

這時候我只能說,尊重孩子的意願。


回憶我們小時候,誰沒點不願意跟人分享的最愛呢,反正我自己是要把最愛的玩具和零食藏起來沒人的時候才拿出來偷偷玩的,嗚嗚嗚也是被強迫分享過的主……不願意分享的最愛就允許孩子藏起來一個人偷偷玩,願意分享的再拿出來嘛。如果不願意分享,說不定是交情沒到那個份上,哼哼誰說孩子心中沒有稱呢!


請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不分享,就給他貼上小氣、自私的標籤,不分享的原因很多,搞清楚原因對症下藥,實在不願意就算了吧,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沒有一點交情的小朋友啊,分享之前先培養感情是王道。

最後總結一下,分享這事,做好長期的示範,讓孩子感受到收益,然後就是靜待花開啦。嘗到了甜頭自然就懂得分享了,哪有孩子是一個人孤獨長大的,放寬心哈。

————————————————————

知乎專欄:萌芽研究所BUD,致力於普及科學育兒的專欄

更多育兒的個人經驗與技巧,收錄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臉皮地放上關注鏈接:微信公眾號 / 個人微博,感興趣的爸媽們歡迎來坐坐。


謝邀,之前的回答都很好的闡述了一個事實,十個月開始就要孩子學會分享這件事情是過於提前了。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分享」這個事情是怎麼產生的。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他人的。分享的東西是有很明確的分界的,我們不會將一些很隱私的東西分享的。有些東西我們會分享其中部分的屬性,比如,你會將你的收藏分享給別人看,但絕對不會將所有權隨意的移交給他人。

所以,在這一點上,孩子有沒有建立起這樣的概念呢?他的玩具到底是自己家裡的還是公共的,這一點可能到三四歲都未必完全搞得清楚。

其次,我們分享往往也是有目的性的,我們很多時候分享並非是無私的,有些時候是換取物質,有時候換取的是精神上的愉悅。那這就需要能夠體會他人的情感和進行邏輯關係的因果判斷,這兩點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需要到三四歲之後才逐步掌握的。

再次,分享等價的判斷。我們的分享都是基於一種等價的判斷的。我們即使送人一個很名貴的物品也是基於對於贈予過程會帶來的精神愉悅和物質反饋的等價判斷。而這一點,孩子對於一個物品或者事件的價值判斷可能會與成人有極大的出入。一樣在父母眼裡看來不值一提的事件和東西,可能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稀世珍寶。其實,這一點也會見於成人之間。人和人的價值判定的偏差永遠存在。這一點上,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更依賴於親子之間溝通的理解的程度。

在保證能夠理解以上這幾點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談分享的培養。

擁有

分享的前提首先是擁有。這一點可能就和大多數父母認為的不同。事實上,我們正常人都是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的基礎上才能夠分享的。而犧牲自我的觀念屬於極端情況,這也是基於更為複雜的思想基礎上的。在兒童初級思想基礎上不適宜展開。這裡的擁有更多的是一種擁有的安全感,而不是不限量的給予。這種安全感在我理解有兩個方面:

一是孩子擁有給予的決定權。(也就是孩子有拒絕給予的權利)

二是孩子擁有隨時取回的權利。(這一點為了孩子隨時回收穫得安全感)

滿足了這兩點,孩子就會有「物主」的感受。這樣物品或者事情擁有掌控權,也就有安全感了。(這裡我最需要補充的就是,孩子對於父母這兩個「物品」的所有權的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切忌用:「爸爸媽媽不要你了。」這種話逗孩子的原因。這是對孩子物主權的極端的挑釁。對於新生兒來說,最重要的兩個「物品」就是父母。這種話等同於對成年人說:「我睡了你配偶。」「我宰了你爸媽。」孩子會失控是必然的,不失控就是有問題了。)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能夠分享的東西一定是孩子覺得我隨時可以拿的回來的。

社交的作用

當孩子逐漸開始有真正意義上的社交的時候,他們的分享才開始變得有實際意義。一般來說。當孩子會在幼兒園離園的時候不停的和同學打招呼的時候,這就是社交渴求的表現了。因為他們能在獲得同伴關注中獲得愉悅感。而這個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為這種愉悅感「買單」。這時候,男孩子的小汽車,兵人,女孩子的布娃娃,貼紙。都會成為他們分享(其實是交換,用物品換關注,獲得愉悅)這個階段只要不要因為孩子過於離譜的交換而斥責他們就好(俺女兒就用一張貼紙換過一個變形金剛然後又拿這個換了一個塑料手鐲。所幸,家長們還是很和氣的用另外一種形式互相又交換了回來。:)。

分享的引導

父母的社交活動頻繁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是會影響到孩子的分享的能力的。當然,這也與父母讓孩子在活動中的參與度相關。這裡面也涉及到孩子平時生活自理能力的高低。生活自理能力強,父母越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在這個過程越能夠獲得愉悅感。孩子就越樂意分享。比如:端茶倒水,加工水果,清理垃圾,安排客人換鞋,座次等等。孩子會在這些工作中獲得服侍他人的快樂。那久而久之,她就會漸漸樂於有東西就分享一下。

自信與自尊

孩子對於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認定越高,也越傾向與願意與他人分享。其實這一點在成人世界也是同理的。而對於孩子的世界來說。他們更傾向於用肢體表達,所以肢體的控制力和力量往往是他們自信的主要來源。女孩子可能更早在語言表達力上佔優。所以,提供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對於他們在分享上更積極主動是有一定幫助的。但也要配合前面幾項並行。

就題主現在的狀況,主要工作就是不要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切忌各種所謂的「鍛煉」分享能力的考驗。陪著孩子多多發展肢體運動。十個月的時候是培養孩子爬行,抓握的時期。一周歲到十四個月左右孩子就會由爬轉站,由站轉走了。肢體發展充分了,為將來自信滿滿的跑跑跳跳打基礎。

最後,祝每個看完我答案的爸媽都能有個真正樂於分享的孩子。那樣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好。

答題完畢。


謝邀!這個問題我在生活中回答過無數遍,出於社會壓力過早的要求孩子分享的家長數不勝數,我要用實例來證明:分享這事就應該是讓孩子作主。

1歲7個月,我們家孩子開始表現出最早期的自發分享行為。有一天早上,路易坐在媽媽腿上親密一會,然後要求吃麥脆片,這是他當時僅有的零食。這一次,他拿起一個麥脆片,沒有自己吃,而是塞進媽媽的嘴裡,接著自己吃一個,媽媽吃一個。

媽媽開心地接受了路易的心意,帶勁地吃著,並正兒八經地謝謝小路易愛的表達。他最近常常有類似的分享舉動,家裡的大人都享受過如此待遇。分享是孩子自己自然呈現出的動作,我們沒有教過他,他這樣做完完全全是出於對我們的愛,好感動的。我們表達的開心和感謝主要是回饋孩子表達的愛,而不是孩子的願意分享。

分享的動力和樂趣恰恰在於此,當孩子(人們)自我滿足後,出於愛的表達、善意的表達,他們會主動表現出分享的行為。這正是人類分享美德的表現形式,當人們照顧好了自己,會樂於表達愛,以及表達對人的基本關懷

面對孩子的分享,你要大大方方的接受並感謝。如果大人只是想試探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對孩子的分享卻不好意思接受,總給推回去說「你自己吃」,那孩子如何能體會被接受、被需要、被認可的愉悅感,而這愉悅感和成就感正是分享的最大動力呀。

這之後,孩子的分享行為在我們家是一件時有時無的事情,完全看路易的心情。

我們從來不會去逗他或是要求他分享。在孩子還沒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讓他們分享對孩子是件有壓力的事,這是在讓孩子去做「先人後己」的行為。即使是樂善好施的大人,分享什麼、什麼時候分享也是大人自己決定,在大人願意的時候。誰也做不到分享全部,這是違背自私的基因的。

如果孩子是被「訓練」成「愛分享」,那反而是大人沒有保護好孩子,破壞了孩子照顧好自己的能力,破壞了孩子分享的主動性和愉悅感,更玷污了孩子純潔的愛的表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他再怎麼分享,也很難給予別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很難照顧好別人。

何況,過早地把道德強加給孩子是徒勞,六歲前孩子的道德感還沒有發展起來,他們根本理解不了「先人後己」的「美德」,更無法被培養出來。出於道德壓力而不得不裝作分享,是體會不到分享的美好感覺的。


十個月啊,我總覺得十個月的孩子還只知道喝奶吧,最多會叫爸爸媽媽,啥是自己的啥是別人的都分不清吧。

十個月都要教分享了,現在人類已經進化的這麼高端了嗎?


十個月還沒到學會分享的時候,就算在幼兒園階段小班我們也不強調分享。


還是沒人邀請我啊啊啊啊,我自己又屁顛屁顛跑來答!

這個問題,看到以後,真的,嚇死寶寶了!為何?你願意跟你的兄弟分享你的銀行存款?分享你的房子?分享你的老婆?嘿,不願意吧?那你為什麼非得要求你的孩子跟小夥伴分享他的零食,分享他的玩具?

一些家長會說:Shirley,你不能總是這樣顛覆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

一些家長會說:Shirley,你這是瞎說,老公自然不能分享,但是玩具為何不能分享!

一些家長會說:Shirley,你看起來說的似乎有道理,但是難道我們就放任孩子如此自私下去?這樣以後走向社會也不受歡迎啊!

哼哼,我今天一次性跟你們講清楚分享這件事!

1 做家長的你,為什麼要求孩子分享?

回答我。你給我的答案,一定是,要培養孩子優良的品格啊!我在這裡呵呵呵。我不懷疑你們內心是這麼想的,但是我一定必須指出: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你感覺到:很!尷!尬!你沒有辦法坦然面對孩子看起來「自私自利」的行為。孩子的這種行為挑戰了你作為父母的權威,自尊等。

如果,我要求你,當孩子不分享的時候,你拋開你所有的尷尬,丟人,惱怒這樣的情緒。你再問問你自己:現在,還要求孩子一定要在此刻,用「分享」的方式,來培養他的優良品格嗎?你會發現,想要培養孩子不自私的好品格,並非此刻非要強迫他分享才能培養,對吧?

所以,99%的家長苦惱於孩子不會分享,根本不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品格,而是打著要培養孩子的好品格,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

2如果,你能夠認同我前面說的內容,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分享」的本質是什麼,以及怎麼培養孩子願意分享。(寫到這裡,可能有家長會說,Shirley,你直接將怎麼培養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前面多說那麼多廢話。No,no,no,我前面說的絕不是廢話,我希望每個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認清自己,如果認不清自己,我教你的方法再好,你也學不像,學不會。)

首先,請讓我介紹一下,偉大的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此處有掌聲)。大家都認識他,他的理論或多或少,你肯定有所耳聞。今天,我想借用他的「本我,超我,自我」的理論和大家來分享關於分享。

本我:受原始慾望驅動。玩具,我的,吃的,我的,都是我的,我想要的。

超我:受道理倫理知識等約束。媽媽說,會分享的小朋友才是乖乖的。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鬥爭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超我贏了,那就表現出來「存天理,滅人慾」的狀態。本我贏了,那就表現出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的狀態。

所以,當孩子不想分享的時候,完全就是他的本我戰勝了你的道理,他決定順從自己的本我,霸佔一切零食和玩具。因此,問題的難點就在於,如何幫助孩子實現用超我戰勝本我。

接下來,請讓我介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代表,馬斯洛,以及他偉大的「需求原理」。一句話介紹他的需求原理:人類的需求是一層一層滿足的關係:生理需求(吃喝拉撒)--安全需求(人身,健康,財產等)---情感歸屬需求(友情,愛情等)---尊重需求(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信心等)---自我實現需求(道德,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等)。

也就是說,只有前面一層被滿足了,才會湧現出來第二層的需求。如此遞進。請問,你家的孩子目前處在哪個需求層次?別說兩三歲的孩子了,就是超級多成年人還處在安全需求上不去呢!此處,真的很想呵呵呵。見過身邊瘋狂賺錢的人吧?這種人通常感情疏離。因為他們一直在滿足自己的安全需求啊!沒空顧及別的。

對於一個兩三歲兒童,最重要的是什麼?必然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啊!所以,麻煩各位家長能不能尊重一個人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先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然後他們自然而然會過度到情感歸屬需求上。他們就自然而然想要通過分享,幫助別人,來獲得情感上的需求。

當你的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的時候,先看看,他的安全感是否得到足夠的滿足。同理,那些天天問我,哎呀,老師,怎麼讓大寶接受二寶啊!你怎麼讓他接受,他都接受不了!因為,母愛我所欲!但是,只要大寶在安全需求上已經得到足夠滿足,他必然歡天喜地的迎接這個小生命。

當孩子安全感徹底被滿足時,他自然渴望分享。

最後,請讓我總結一下:每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一定有心理或者生理上的「驅動」。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里,我們應該認真的去看待「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如,孩子不願意分享,請去了解他的心理驅動是什麼。而不是,直接就給孩子貼標籤:你太自私了!你太不聽話了!你看起來,在「教育」孩子,實際上不過是滿足你個人受到威脅的虛榮心,自尊心,權威感而已。

看,我從來不教你們「怎麼培養孩子愛分享的十大方法」。我更多的是教你們,怎麼認識自我。人,只有通過不斷認識自我,才能認識他人。波蘭有個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導的十誡,藍,白,紅),他說,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會懂故事裡的那些人的生活,不會懂別人的生活。我改編一下:如果你不懂你自己,你永遠不會懂你的孩子。你學的所謂育兒方法,全都是教條而已。

好了,我是Shirley,喜歡我的回答就加我關注。原文就是發在我公眾號上的。

http://weixin.qq.com/r/ckjcxEjEgxX8rQyn9x1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說一下,這個也太早了……我不建議那麼早去教。

先教會(1~5歲):

(1)孩子辨別自己可以動用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前提)

再給予(4~16歲):

(2)孩子良好的家庭緩衝處,一個孩子對其他小孩不友好的時候,很有可能是不喜歡一個群體的行為模式(例如被強加的班群體)。(QAQ記得我小學二年級非常不喜歡和男生玩……我覺得那些集體打鬧是非常讓人作嘔的。

(3)提供家庭安慰處,讓孩子在分享受挫的時候可以得到家長的安慰。(記得我小時候參加學校的讀書活動,借了同學30本書,拿回來18本完整的、2本壞的QAQ!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借書給別人,傳遞教科書的時候都會焦慮。

最後看命運了,在我看來分享的主要活動是參與感和成就感(6~18歲):

孩子是否會對分享這種行為潛意識的保持距離?

孩子是否會下意識的拒絕他人的分享?

其實都看這裡。

(4)一個孩子只有在找到自己的(穩定、興趣取向明顯且成員形成共識的)群體,並參與進去的時候,才會養成習慣性的、非功利意識的分享習慣~

例如參與奧數培訓,如果這個班中數學討論的熱情高,那麼孩子就會樂於分享自己的數學知識(參與感為主)。

經常性的通過分享數學知識獲得參與感,就會樂於通過分享知識的方式獲得快樂,例如在其它的補習班中教別的孩子語文知識。

補充:首先這個興趣必須是孩子喜歡的,大部分的孩子不會為了群體選擇愛好,而是出於愛好選擇群體。可是中國的孩子很難出於興趣選擇群體QAQ

另外,將上面的群體替換成為志同道合的長期朋友也是可以的,幾個長期的朋友的教育效果和良好的群體是一樣的。

最後還是說一下:你無法保證孩子是否不會養成「分享領域的潔癖」。對某些分享行為保持厭惡。就這樣(?′?`?)。

祝題主的孩子有個好運氣!能夠碰到同道中人!初期的分享實踐一個好結果!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沒有孩子的運氣重要。

另外

用貓的名字做知乎名字的大大說的很好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的(1)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這個……父母混亂的分享要求是不正確對待孩子的「所有權」的行為。


太早啦。十個月幼兒的自我意識概念剛剛發展,面對著鏡子都不一定知道那是自己。

實在擔心孩子社會性發展的話,多著重建立基本信任,改善依戀關係吧。具體就是及時滿足或積極回應幼兒的需求,提供接納和情感支持。擁有好的(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孩子以後在好奇心,能力,自信,心理韌性方面會表現更好,更能換位思考,更容易有我們經常講的「安全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的,越小越不一樣。我們的那套想法在他們身上很多時候是不適用的。比如他拿別人東西的零食,其實只是因為饞了,正好看到了,就拿吃了,很簡單的。三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你的」「我的」這種概念,到幼兒園小班都不太清晰,有時候還會出現問「這是誰的玩具」沒人回答的情況。

另外,分享的事,將心比心,還是要知道自己可以完全佔有之後再談。等基本信任和依戀建立好了以後,多分享,多說「一起吧」,多讓孩子學會妥協,很快的,甚至不用教。

希望有幫助^_^


幹嘛要分享?是我的就是我的,我幹嘛要分給別人?

------------------------------

以上是我的立場。

我覺得這事順其自然,不必強求。

我娃大概十五個月前後想玩其它小朋友的玩具,我們教他用自己的玩具拿去交換。

後來我們先明確哪些東西是屬於孩子的,由他來自主做決定。孩子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就隨他去。

現在兩歲不到,他有時候會拿自己的玩具給我,說:給媽媽玩一下。我當然會很開心地說謝謝,然後拿著一起玩。

-----------------------------

時隔一年,來補充一下。

據我的觀察,這和家長的耳濡目染很有關係。

我家裡,好吃的東西大家一起分著吃,娃也就願意和我們分享。

當然,娃最喜歡的東西(如最喜歡的玩具,新到手的玩具),他仍然不願意,我們也不勉強,哪怕其他小朋友很想要玩,我們也只是問問娃:「他是你的好朋友,很喜歡你的玩具,他就拿來玩一會兒,馬上還給你的。。。。」之類的話,如果他仍然是拒絕的,那我不勉強;他要是同意分享了,我會表揚他,並且在晚上他爹回來以後再表揚一下。

總體來說,還是順其自然,適當引導。


哎。。其實我挺討厭回答這種一波流的問題的(所謂一波流,就是整篇問題已經被人定調的回答)

但是既然你們三番五次的邀請我了,我還是來說兩句。

第一:十月大的寶寶教分享,早了點,一般來說,寶寶要到一歲半以上,開始有模糊的「私有」概念,到兩歲半以後才能分清楚「我的」和「別人的」這樣的概念,否則「凡在我視野範圍之內,都是可用資源!」。

所以在這之前很刻意教分享其實沒什麼用,我知道很多大人喜歡在娃娃還很小的時候,給他一個糖或者餅乾,然後哄著「來給爸爸吃一口,給媽媽吃一口」這樣去教分享,其實真心沒啥用。當然如果你們只是為了開心一下,這樣做亦無傷大雅~~~

第二:在2歲半到3歲半之間,要培養孩子很明確的「分享」和「交換」概念。

分享本身,不會帶來收益,所以其他答案中關於「分享的好處」這個概念,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解釋,分享如果能帶來好處,只能說分享行為本身讓孩子感到開心,或者說分享本身是一種友善的表示。

而交換是有目的性的交流,要教會孩子誠信。

第三:要有意識創造和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

分享是源於友誼和愛,首先你要明確告訴孩子這一點,分享只會帶來物質上的損失而不是收益。

當孩子拿東西跟父母和朋友分享時,應該給予感謝,稱讚,而不是更多的物質回饋。

即:爸爸媽媽愛你,所以給你好吃的蘋果。你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表達你對爸爸媽媽的愛,但是爸爸媽媽不是那種「你給我一口蘋果就能換回好多個蘋果」的傻瓜。。。

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最後,說句不好聽的: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才分享東西,你的孩子還不如我家的貓~~~


趕緊給娃生個弟弟妹妹!

我原先的回答是「以身作則」,結果被噴十個月太早,不切實際。其實我的意思,分享本來就不是教出來的,在環境中獲得最深遠的影響。父母的榜樣,親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長,家庭的溫暖融樂,精神豐滿的孩童能不知分享嗎?


十個月太早了。

=================================================

分享是幼兒園社會領域的目標之一,一般在中班開始有意識地引導。

=================================================

題外話

個人反感老師家長口中的學會分享,分享的原因/動機是有必要向幼兒說明的。

另外,現在正在和孩子一起學說不,學習拒絕:)


寶媽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教孩子分享?

就因為它是大家公認的利他行為嗎?

分享教育需要辯證看待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很乖 那需要教的也許就不是分享了

你以為教會孩子「分享」就夠了么? - 咚小喵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被迫和別人分享玩具是一種什麼體驗?太多人小時候都有這種「血淚經歷」。

網友「慧「說,小區里有個七八歲的男孩不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泡泡機,有個奶奶就一直指著他說自私。還有網友說,朋友家兩個雙胞胎為搶玩具鬧翻,爸爸媽媽一致要求哥哥把玩具讓給弟弟,還美其名曰:「你是大的,要讓給小的。」

被「強迫分享」的悲催經歷讓不少人留下心理陰影,但美國一個媽媽卻用實際行動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這件事在前段時間也刷遍朋友圈。

一、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

一位名叫Alanya Kolbergd的母親帶著兒子去公園玩。正當她兒子興緻勃勃地往外掏出自己的玩具,突然發現自己被圍觀了。一堆陌生孩子圍過來盯著他的玩具,還有至少6個孩子伸手想拿。兒子當場就懵圈了,下意識地把玩具緊緊護在胸前,緊張地望著媽媽。↓↓↓↓

碰到這樣的情況,許多家長會開始對孩子「循循善誘」:「把玩具分給小朋友玩吧,你要懂得分享!」 如果孩子不願意,一些「大方」的父母甚至還會開始「貼標籤」:「怎麼這麼小氣?你一個人又玩不來這麼多。」

然而,這位美國媽媽卻做了一個與大多數父母不同的決定。

她告訴兒子:「你可以對他們說『不』,你不想給,就拒絕!」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兒子馬上勇敢地拒絕了那些孩子。而那些被拒絕的孩子卻轉而向他媽媽告狀,說她兒子小氣。

緊接著,這位媽媽認真地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事後,這位媽媽將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到了網上,帖子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沒義務和你分享!」,這個帖子被轉發了20多萬次。

她在文中寫道: 我當時遭到了很多家長的鄙視,但我一點都不後悔。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一個成年人,在公園裡吃三明治,你會被任何一個陌生人要求分享你的三明治嗎?

當然不會!任何一個有教養的陌生人,都不會直接伸手過來搶你的三明治,更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表現出不高興。↓↓↓↓

所以,那些鄙視我,說我和我兒子不禮貌的人,請你們想想到底是誰不禮貌?是那些在別人明顯不情願還強行索要別人東西的陌生人,還是我「不願意把自己玩具給幾個素不相識的孩子」的兒子?↓↓↓↓

我並不是小氣,我的目的只是想告訴我的孩子,如何像大人一樣行為處事。我知道有些人因為從小不懂分享,長大變得自私自利。

但我知道更多的是,很多人因為從小想說「不」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一輩子都不懂拒絕,害怕說「不」,只會討好別人,卻不會照顧自己。在不斷滿足別人的各種要求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而我,就是這樣的人之一。↓↓↓↓

卡森(她兒子的名字)並不是一個不會分享的孩子,我是他的媽媽,我比誰都了解我的兒子,他想分享的時候自然就會分享。

那天他帶那麼多玩具去公園,其實是想給我朋友的女兒一個驚喜,分享給她玩。玩具是他的,在我們買回來送給他的那一刻就屬於他了,我沒有資格替他決定應該分享給誰,誰也沒有資格要求他一定要分享給誰。↓↓↓↓

這件事在網路上掀起了討論熱潮,有一大波媽媽為這個母親點贊:

「有些人根本不能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她不是不讓孩子分享,她是在教孩子從容的自主裁定和控制。沒人有義務和陌生人分享。先要破冰,大多數孩子在放鬆和準備好以後是很願意分享的。」↓↓↓↓

「孩子們需要分享公共設施比如公園裡的那些玩具,滑梯和鞦韆等。但是他自己的東西比如T恤或者鞋子之類的,他沒有必要分享自己的私人物品。真可笑,現在人真瘋狂。」↓↓↓↓

二、強迫分享背後的強盜邏輯

1.強扭的瓜不甜

強迫分享最大的問題在於「強迫」。家長逼迫孩子分享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在告訴他:可以用強行的方式要求別人做不想做的事?

強迫分享的本質是:家長利用自己的權威,逼迫孩子。而這種權威本來就是建立在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上。

但對於這種不平等,許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反而打著「分享」的旗號,自認為在孩子心理播下「樂於分享」的種子。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被老闆強行要求發朋友圈,替公司推廣宣傳。這時大家會在心裡大罵:朋友圈是私人的,憑什麼要替公司轉發?

有一個同事形容自己被迫發朋友圈時的感覺說:「說不出來的一種感覺,感覺自己不是個人。」

既然被強迫的時候我們覺得不被尊重,為什麼不能想一下,我們強迫孩子分享的時候,他們是什麼感受呢?「強扭的瓜不甜」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不過事情到了教育下一代身上,卻變了味。

2.你侵犯了我,還一笑而過

只要稍微換位思考就知道,我們的口紅、房子並不願意拿出來和別人分享,憑什麼強行要求孩子和別人分享玩具?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憑什麼就應該無條件分享給他?這種邏輯的荒謬在於:用道德綁架的方式侵犯人對私有物的支配權。

就如同不少鍵盤黨標榜的:明星那麼有錢還捐款那麼少,是人嗎?王思聰砸那麼多錢在網紅身上,他為什麼不做慈善?

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哪條法律規定,有錢、有資源、有優勢的人必須要付出?

網友「愛猜想」說了自己的經歷:直到現在,她都清楚地記得八歲的時候,小姨給每家女孩買了發箍,分著分著少一個,其中一個姐姐沒有,哭得很傷心。她媽媽就把她的發箍拿給那個姐姐。她說,懂事的孩子最可憐,會哭的娃有奶吃。她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沒分到玩具,媽媽就要犧牲女兒的利益來成全別人?

三、分享的本質

我們從小被要求分享,被教育:分享是將一份的快樂變成兩份,分享能夠收穫友誼。而又有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我們為什麼要孩子學會分享?

很顯然,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分享中變得有愛心,收穫友誼,收穫兩份快樂。分享應該伴隨的是溫暖和愉悅,而不是讓分享伴隨著失去和痛苦,讓孩子感受分享的美好才是我們的初衷。

失去和痛苦的感受只會讓孩子更討厭分享這件事,以及不喜歡那個被分享的孩子。只一味的執行「分享」動作,而背離初衷,到底是孩子不懂分享,還是我們不懂分享呢?

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對,是感受到),在分享中可以結識好朋友、擁有一段快樂的遊戲時光,而且分享不會失去只會贏得更多。如果感受不到這一切,作為媽媽我連自己都無法說服,如何去要求他。

懂分享的意義才是分享存在的前提,就像懂得愛是愛情美好的前提。有的老一輩父母,強迫我們在適齡時候硬逼相親,為了結婚而結婚,這就是不懂結婚是為了幸福,而把結婚當成了必須做的事而強制執行。

分享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愉悅自己,談情說愛也一樣,只為悅己。

四、孩子為什麼不分享?

在談論孩子該不該和別人分享玩具的時候,還應當討論:孩子為什麼不分享?是不願意,還是做不到?

2-3歲的孩子,孩子的物權意識在萌芽。他們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這其實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我的孩子拒絕與任何人分享他的玩具,當其他小朋友要玩的時候,他還會把玩具奪回來,大喊:『不許你碰,這是我的,不是你的!』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憤怒的出手打人。」

對於這樣始終抗拒分享的孩子,強迫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抗拒,家長務必不能強迫,而是要找到自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真正原因並加以引導。

但大部分孩子不是這樣始終抗拒分享,只是在某些時候不喜歡、不情願,我們應該包容這些時候的存在,我們自己也有不想和人分享的東西啊,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有?偶爾的不分享並不是自私。

五、家長怎麼做?

要想讓孩子發自內心分享,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式:

? 在孩子的物權敏感期,也就是2-3歲的時候,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樣做有利於孩子建立起清晰的物權意識。

? 等這段時間過了,引導孩子觀察別人的情緒。告訴孩子,別的小孩很喜歡他的玩具,如果不能玩到,可能會不開心。但要不要分享玩具,自主權應交到孩子手裡。

? 在其他孩子願意把玩具分享給你的孩子後,問他是否開心,孩子點頭後,可以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的時候,他們也會很開心的」,然後就此打住。

?讓他知道分享不等於失去。分享出去的玩具都是還能要回來的。如此一來,孩子的焦慮就會大大減小。

家長最不應當做的就是給孩子貼標籤,說他們「自私、小氣或者霸道」。要知道,你的標籤可能會毀了孩子,他們要麼躲下標籤下,覺得我就是這樣的人;要麼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對大人失去信任。

「分享」不是萬能靈藥,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分享,也別要求別的孩子分享。「強制灌輸」的禍根在今天種下,不遠的將來,你可能就會得到一個膽小畏縮的孩子。

我以為,教育沒有「理所當然」,只有一次次的思考和打破常規,然後,在言行中給孩子做好長期的引導和示範,靜待花開。


首先 是要看分享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是家長要求孩子和別人分享他/她私有的東西 這就是強迫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 自己的玩具就是最珍貴重要的事情

我小時候深受我父母的教育 學會分享 這種強加於人的做法我深惡痛絕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給她們買的東西就是無價之寶 也許家長看來東西也許值不了幾個錢還能教會孩子分享是好事 但是 白送別人東西自己就得一個「好孩子」的稱號 而且這個稱號估計沒人會記得 這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 分享的意義是自己足夠的情況下再人分享 身為家長應該教會自己的孩子如何在不吃虧的情況下學會分享 以及尊重孩子的意願 別覺得小孩什麼都不懂 他們是一張白紙 但是也是有意識的白紙 他們會選擇性吸收需要的東西 而不是家長強行圖畫的條條框框 如果引導不好會導致孩子變得爛好人 在社會上處處吃虧也不吭氣 又或者變成處處都要佔小便宜的人

我被強迫送了我的玩具給一個不認識的人 那個玩具從我出生就陪著我 上面還掛了我的長命鎖 就為了我媽的面子問題 想讓別人知道我謙讓懂事會分享而給了別人 她回家還誇我乖給她面子 我給她面子誰給我面子 我從小都沒問別人要過他們的東西 因為我知道那是別人的東西 自己在想要也不能強求 因為我不想變成那些撒潑的孩子一樣 同時我也因為被強迫分享現在變的很爛好人 經常委屈自己幫助別人 這讓我知道有時候分享也是有底線的 不能因為別人委屈自己 更何況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連自己的家長都不能信任 還有什麼能變成他們的依靠?

如果有些語句表達不通順那就不好意思了 留學黨一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分享是比較難的,他們是在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自私就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我兒子三歲半,在我家嚴禁吃獨食,我從來不跟我兒子說什麼這都是你的之類的話,我跟兒子說這是大家的,我們是一家人,什麼事都要分享,鼓勵他和別人分享,慢慢就好了,我兒子現在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都會問問別人要不要,然後再做。


滿足他!

十個月大的孩子實在沒有必要強調要讓他去分享。但是再大點的孩子呢?如何讓孩子主動的愉悅的去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我家小朋友四歲八個月,我現在有點頭疼的是,他實在太樂於分享了。如果有小朋友提出想要他的玩具,只要不是他剛剛買到手還沒玩熱乎的,基本二話不說就送給別人。有時候他老娘我在旁邊心疼得內傷,還要擠出一副笑臉誇他大方。

我跟孩子他爹都有過物質極度貧乏的童年,或許是出於補償心理,我們都有點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給孩子添置新玩具。孩子想要什麼玩具,基本沒有被拒絕過。當然這給孩子帶來的壞毛病也不少,喜新厭舊嚴重,玩具玩不過三天就膩。

當他總是能輕易擁有,就不會害怕失去。

我家孩子還愛吃零食,我有意識的控制他吃零食的數量和頻率,如一星期一次麥當勞,一天一顆糖果……在這方面想要他主動分享就很困難了,當我和他共享一袋薯條時,他總是很緊張的看著我:媽媽,你不要吃的太多太快了!

資源緊缺,就不要勉強孩子分享了。


我看過很多教育專家那些「物權意識」理論,但在這裡想分享下自己的感受。

看到別的答案說十個月小孩只會喝奶?絕對不是。每個小孩太不同了。我女兒現在10個半月,會脫手走路(還不穩),會嘗試排列東西並且很執著「排列」這個概念,而且,特別特別愛分享。零食她要你吃一口我吃一口,玩具要你搖一下我搖一下,奶嘴也要你吸一下我吸一下。。。而且她還能分清真吸假吸,讓人哭笑不得。

個人認為她除了遺傳了科學家爸爸的高智商外,「分享」這個特點,絕對是遺傳我的個性。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分享,並且長大後也因此吃虧不少。所以我對我女兒分享的態度是開心又憂愁。她還小,還不懂。但是我是體會過分享這件事帶來的傷害。世界並不是總用善意換善意的。

也許別人覺得我用成年人的思維,想得太多。有可能吧。我看到她和一群同齡或者比她大一些的小孩玩的時候,人家搶她東西,她不記仇,過一會兒又分享東西給別人。但是我觀察別的小孩,誰如果要從他們手中拿走些什麼,最輕的反應至少是大叫大吼表示不滿。人和人性格真的生來就不一樣,你可以覺得我在王婆賣瓜,但是我覺得我女兒這種,就是天生的比較善良無私的。我覺得性格本來比較自私的小孩,即使在家長的教育或者強迫下,暫時「分享」什麼,但其本質是不變的,他可能只是一時討好你,帶著目的性。所以小小孩不願分享,他也不懂討好你,反而是人之初最真實的性格展現。而我女兒她肯定也不懂分享會讓周圍人開心什麼的,她做這件事的出發點也是她的本性,分享會讓她本身開心。

發一下牢騷。主要是養孩子過程中看到了孩子身上好的品質,那些我曾經也擁有但漸漸被環境消磨掉的品質。


跑個題,家長如此急切地希望教孩子分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價值觀中是否存在「弱者有理」、對個人所有權的漠視和過重的長幼尊卑觀念,即使沒有,也要在將來的教育中注意避免傳達這些顯然是糟粕卻被一些人奉為精品的價值觀


每次給寶寶吃喝玩樂前,你先來

,讓寶寶看著,然後再很大度的分給他一些……


推薦閱讀:

霍妮提出的「現實自我,是身體的和心理的、健康的或神經症的、意識的和潛意識的」該怎麼理解?
我是不是跟人不一樣?
如何看待用紅包獎勵學習?
為什麼人們會「迷信」,這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嗎?
如果某人突然遭到大量的批評和否定,對他的心理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心理學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