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正統性,歐洲貴族統治的正統性和中國集權王朝的正統性有何異同?

問題是兩個部分,其實內容要更寬泛,我按自己的理解大概分解下:

1,什麼是統治的正統性,正統性是基於何種社會需求或人類的心理需求?

2,正統性在各個文明圈(歐洲、西亞、中亞、東亞、非洲、美洲)是否都存在,分別是如何產生的,有何異同?

3,正統性是如何被認可和貫徹的?

4,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封建時代,而中國自秦漢起基本是統一的帝國,兩種政治體制下的正統性有何異同?

5,自進入工業時代後,統治的正統性相比傳統農業社會有何改變?

個人最感興趣的是1和5

補充一下正統性的定義,來自維基百科:

合法性(英文:Legitimacy;又譯正統性正確性合理性正當性)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政治概念,通常指作為一個整體的政府被民眾所認可的程度。


又看到「左」派重複經濟決定論、唯生產力論,乃至強權論,只能又重複兩點——

一,生產力並不只是物質條件,而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的「共同生活方式本身」(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頁。)。

二,本雅明《論歷史的概念》

沒有一座文明的豐碑不同時也是一份野蠻暴力的實錄。正如文明的記載沒有擺脫野蠻,它由一個主人到另一個主人的流傳方式也被暴力敗壞了。因而歷史唯物主義者總是儘可能切斷自己同它們的聯繫。他把同歷史保持一種格格不入的關係視為自己的使命。

legitimacy一般譯為合法性,或正當性,相當於哈貝馬斯的Legitimit?t,可以作為評判現行法律的標準;不要誤解為哈貝馬斯的Legalit?t,即合法律性,以現行法律作為評判標準。

要是梳理中西政治合法性,兩本書都不夠。所以只選「民」這一關鍵點做對比,並不是否認其他政治合法性的存在。

要理解近代西方民主理論和制度的來源,尤其與中國古代對比,還得考察西方古代理論——

古希臘,柏拉圖因敘拉古誘惑的失敗,政治理論從《理想國》轉變為《法律篇》。雖強調由法律統治,卻沒有論證這是怎樣的法,怎樣產生這樣的法。他學生亞里士多德以《法律篇》為基礎,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論構建。法治的經典定義,如他所言:

法治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19頁。)

怎樣才是良法?一,為了公共利益而非某人或部分人利益的法律;二,意味著對自願的公民的統治,區別於僅靠暴力支撐的惡法和統治,所以法律不是對自由的奴役,而是拯救;三,必須永久能維持合理的城邦整體。(參見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法治的著作,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論》(第三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年版,第11頁。)

古羅馬,

國家乃人民之事業,但人民不是人們某種隨意聚合的集合體,而是許多人基於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體結合起來的集合體。([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 論法律》,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頁。)

在塔西佗時期,王的產生須人民同意,這一習俗記載於《日耳曼尼亞志》中。這雖不是剛性制度,中世紀仍出現在神聖羅馬帝國《金璽詔書》中,沿用近千年。「人民同意、貴族選舉和輔政也是構成原始法制觀念以及日耳曼王權合法性結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李筠:《論西方中世紀王權的觀念——現代國家權力觀念的中世紀起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3年版,第54頁。)即使是基督教,上帝也不是恣意的、決定人類一切的君王,而是與人類訂立契約,契約約束所有人;人類根本上與上帝雖不平等,卻平等地遵守契約,這意味著人類在整體和具體上,都有主體性。

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西方各國的王權,一直無能像中國君權那樣強大,一直深受雙重製約:外部,實在或潛在的其他政權;內部,貴族、民眾和宗教。王權不但不能無視民眾,甚至壓制民眾,還得重視民眾,聯合民眾,以鞏固自身。所以,從古希臘城邦,開始產生自覺的、實踐的政治主體,即市民。古羅馬雖非城邦,商品經濟卻更發達,私權更廣泛,羅馬法的市民法逐漸擴大到萬民法的適用範圍。古羅馬雖滅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在沿襲羅馬私法的精神,甚至規定,不僅說明商品經濟結構未變,也說明這種結構蘊含了資本主義需要的上層建築,如市民社會、民主政治。

中國自秦統一後,卻基本重農抑商,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政治又無西方諸多制衡,「民」的意味,與西方迥異——

古代理論,王人博老師已有深刻、生動論述,下文引自民權詞義考論 - 知乎專欄

西周文字中的「民」字指瞎了的眼睛,因為它沒有瞳子。「民」是缺少眼睛中最重要的部分──瞳子的人。段玉裁認為,《說文》把「民」定義為「眾萌」,特別用了「萌」字以表示精神上的黑暗和無知。「萌」字的第二個意思是「發芽」,這和董仲舒把「民」說成可以喚醒的沉睡著的人是一致的。

在「民權」的梁木上,一頭系著「民」,一頭綁著「君」,而作為社會質料的單個的「人」則成了民權之光無法折射的投影,懸浮於民權光明中的一粒塵埃。對社會空間里被壓抑和扭曲的人性的關懷讓位於作為阻礙中國國家強盛的皇權體制構成成分的「民」,這是中國民權概念特有的質素。進而言之,「民」也並不是因為其政治的主體重要性,而是因為它被看作組織一種合理體制的重要成分而被關切。它是被置於一種能致國家強盛的政制之下的「活性劑」而得到召喚。

在儒家的革命話語中,與「民」相系的「民心」只是判定暴君「紂王」與聖賢「湯武」德性的尺規,是被革命者與革命者爭奪的物件。「民」可以成為聖人革命大業中的最高砝碼,但它自身永遠成不了革命偉業中的主角。簡言之,「民心」的向背可以測定統治者的德性,但這不意味著人民自身就具有革命權。這也是為甚麼古今帝王即便靠革命起家,得政之後都不樂意儒生再談革命的原因。

近代理論,並沒有擺脫古代理論,在此一併解釋。先引王人博老師所述,庶民的勝利--中國民主話語考論 - 知乎專欄

只要把「平等」作為譯釋Democracy的關鍵詞,那麼就會促使這類知識分子最終把目光投向社會制度上,演生出「階級」的概念就是非常自然的,而且也就使得Democracy概念有了新的「階級」質素。當「階級」定型化成為表達社會問題的「最終概念」時,平民主義的「德先生」臨終前也就衍生出了兩姓:一支姓「資」,另一支姓「無」。後者是正宗。只是早時的「無」姓,還不叫「無產階級民主」或「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民主專政),而是叫「無產階級狄克推多」(「狄克推多」系「獨裁者」之音譯)。早在1920年,陳獨秀憑藉階級概念就能發現資產階級摻了假的「德謨克拉西」並對那些「瞎了眼」的中國德謨克拉西主義者進行了嚴厲批評:
  他們只有眼睛看見勞動階級底特權不合乎德謨克拉西,他們卻沒眼睛看見戴著德謨克拉西假面的資產階級底特權是怎樣。他們天天跪在資產階級特權專政腳下歌功頌德,一聽說勞動階級專政,馬上就抬出德謨克拉西來抵制,德謨克拉西到(「到」字原文如此——引者注)成了資產階級護身符了。我敢說:若不經過階級戰爭,若不經過勞動階級佔領權力階級地位底時代,德謨克拉西必然永遠是資產階級底專有物,也就是資產階級永遠把持政權抵制勞動階級底利器。(上引《獨秀文存》,第370頁。)
傳教士的西方背景最終證明了他們在中國的Democracy事業的失敗。而從「庶民」、「平民」、「勞工」、「農民」到「勞動階級」、「無產階級」,從「平民主義」到「無產階級狄克推多」,中國自己的民主話語最終定格在中國式的完成時態。
……
而我的問題是:「庶民能說話嗎?」
(Spivak, Gayatri Chakravoty .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n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8)

可見,近代以來的「民」,仍是由一部分道德、先進的群體、組織,以特定經濟關係為基礎和目的,對人設定的一種政治身份;而非基於共同商談,形成一致意見的、自覺的、實踐的政治主體。所以,孫中山將人的覺悟分為幾種,絕大多數的「民」是後知後覺那種,需要被教育、領導,所以先搞軍政、訓政,而非憲政。在這,「以俄為師」的方向已很明確。後來毛對人民的理解,也並沒有超越他們:1)人民不是資產階級宣稱的所有人的集合(國民全體);2)人民的主體部分始終是作為大多數的社會底層,即工農階層;3)人民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範疇,政黨或者政黨領袖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勢加以決斷;4)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5)人民同樣是需要被代表、需要被教育的。(參見楊陳:《論憲法中的人民概念》,載法學核心期刊《政法論壇》2013年第3期。)無怪乎,林說毛「四個偉大」,毛其他不要,只要「偉大導師」。

中西「民」的差異,還可參見民主與民生(和諧版) - 知乎專欄


逐條回答:

問題1

1-1什麼是統治的正統性?

1-2正統性是基於何種社會需求或人類的心理需求?

1-1 沒有,從來沒有這種東西,多是後人附會。非要找一條,那就是【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1-2-1群雄並起,卻又沒有絕對霸主的時候,就要湊所謂的正統名分出來,或者藉此為自己的侵略找理由,或者為停戰的時候彼此找個台階下。

1-2-2古代沒文化的平民比較沒有安全感,習慣於穩定的剝削分成制度。新主子的剝削即便比例不變,只是形式有所改變,往往也是暴亂的誘因。所以新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借舊統治者的名分。

問題2

2-1正統性在各個文明圈(歐洲、西亞、中亞、東亞、非洲、美洲)是否都存在?

2-2分別是如何產生的,有何異同?

2-1非要說存在的話,也不是列不出十幾條脈絡。歐洲有羅馬帝系和凱爾特人古聯盟(愛爾蘭人造反的旗號),有亞歷山大帝系和法老稱號(埃及糧食剩餘的控制權)。北歐神話和王系也滲透進本來就很脆弱的羅馬傳統,到二戰希特勒還弄了一群血統「純正」的北歐志願兵去打聖戰。(這群狂熱的「正統」粉絲在柏林打到最後一刻。不過蘇聯蠻子貌似不尊重「正統」,直接用坦克炮點名了事)

西亞-中亞有波斯帝系,有赫梯封侯體系(不比周朝宗法制度差),有閃米特人入侵兩河後的帝王稱號(薩達姆就用這個),有葉門一系古文明的帝王(19世紀還有東非沿海大帝國,和歐洲文明敢於海上爭雄),自然也有穆罕默德留下的宗教權威。這個權威又分成遜尼派的哈里發,什葉派的聖人體系,以及兩邊都可能兼顧的聖裔稱號,中國後來還有門宦體系。到後來,拿著哈里發封出的一級-二級稱號當帝王也不是不行。土耳其蘇丹就是以蘇丹的身份統治,兼哈里發名分,但埃米爾要是牛了,也不是很在乎你是啥。波斯人後來信了什葉派,也是各種權威拿出來輪著用。

土耳其總統擺出16個在小亞細亞統治過的古代武士當儀仗隊,你告訴我他繼承了哪個傳統?

中亞這邊,河中地帶本來就有半游牧-半定居帝王的權威,阿富汗雖然是一群只會搶劫的蠻子山民,奈何印度太弱,所以隔幾百年就會有一伙人衝進印度河-恆河流域,建立自己的王權乃至帝系,融合進印度傳統後再被下一輪打爆。印度南端太熱太遠,北方蠻子往往過不去,所以還有向東南亞進行海路擴張的一個帝國傳統。先是用印度教覆蓋過去,再用佛教,然後是伊斯蘭教,這個二傳手資格也是很有心理優勢的帝王傳統。朱羅帝國不比大航海時代早期那些歐洲國家差,泰米爾人現在還在以他們的名義造反。

東亞的不說了,你這裡還丟下了草原帝系沒有說。西面的斯泰基人傳統,中間的蒙古-匈奴傳統,東面的東胡,都各是一脈。大清朝 金朝 鮮卑人都算是東胡一脈,蒙古匈奴入侵把前面提到的所有帝系都蹂躪(融合)了一番,斯泰基人那一撥一直沒有佔領穩固的文明地帶,但沒名不代表人家歷史上沒力量。當然草原上最大的規矩就是誰牛了,其他人都跑上去自認子孫。所以這個脈絡只能是說說看。

美洲么,美洲文明彼此之間的了解還不如歐洲人到達美洲之後20年對他們的了解多。不要看著印第安人的名字就覺得他們是一家。總的來說。北美洲草原上有過農業帝國雛形,但很快被天花和火槍幹掉了。然後印度安人引入歐洲的馬和鐵器,迅速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蠻族邏輯,蘇人就是其中接近於建立霸權的一支。可惜19世紀再玩成吉思汗那一套太晚了。

中美洲貌似幾套傳說比較滲透,不過你也別太當回事。他們還是城邦階段,阿茲特克人之流一方面足夠強悍,殺的各處天怒人怨,另一方面還不夠強,沒辦法殺光了他們自己搞殖民。所以歐洲人過去摧枯拉朽。至於南美洲,雖然歐洲人號稱借用了天神自海上歸來的神話,但這種神話要不是他們內部矛盾巨大,要不是印加王族內訌,也是鬼都想不起來的老說辭啦。

對了,不能忘了大洋洲,那邊也有一套航海家-工匠貴族的統治結構,南島人的擴張和歐亞大陸遊牧民同步,論征服距離和範圍比成吉思汗還好些。但各個島嶼的物資不豐富,掌握航海技術的人就是貴族。但如果擴張太遠,以至於貿易沒意義了,就會玩新的傳統,比如復活節島先後就有那麼三五個帝國,好幾次類似我們三國時代的爭鬥。某些島嶼比較富庶,人口過剩了還會發動入侵。毛利人對外殖民的殘酷性可不比歐洲人差。

非洲,北非算是歐洲的一部分,埃塞這邊算是有自己的一套基督教王族傳統,至於和大衛王有啥關係就權且那麼一說。西非那邊的規矩就是從北面滲透過來的組織力代表著王權,無論這個組織是摩洛哥來的搶劫團伙,是被遣散的卡扎菲衛隊,是埃及過來的正經傳教團體,還是最近的博科聖地……至於南面,雖然鐵器發明不晚,但其他農業技術還是慢了。班圖人擴張的時候,歐亞大陸已經開始玩火槍。但祖魯人還是在後膛槍時代全殲了英國一個團,算是黑非洲帝王傳統的第一也是最後一聲怒吼……

註:以上均為臨題隨手亂打,沒有查書也懶得百度。反正我不是在說什麼嚴密的規律,而是論述歷史上的胡亂。數學界有句名言,隨機數表一旦印好是不必勘誤的。我這裡也是這個意思,沒有什麼命定規律的歷史,我有那麼幾處錯漏不影響你的總體印象。

2-2 怎麼產生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都亂到這樣了,你還想找個神聖的脈絡出來?你告訴我,上面說的哪一個不神聖?哪一個能靠軟力量搞定鼎盛時期的另一個傳統?還是老規矩,勢均力敵的時候,我們找個共同的祖先(神),養一個地盤不大的教會,各自有個台階下。一旦一家獨大,凱撒還管你上帝認不認?不認我就造個上帝出來!(如穆罕默德)

拿破崙端坐著等皇冠,但別被教會的宣傳畫哄了。真實歷史是拿破崙一把搶過皇冠,扣在腦袋上。等不及教會禮節的文質彬彬。你如果有十萬老近衛軍護身,也不用鳥教會。

問題3,正統性是如何被認可和貫徹的?

3 這個問題還需要回答嗎?對舊傳統客氣,就搶過來自己玩,來個禪讓或者加冕。不客氣,有足夠的力量鎮壓地方,就另立傳統。比如本朝捉了溥儀,就沒玩什麼禪讓之禮,而是先扔到監獄當戰犯,改造好了寫自白書,最後送到植物園去當花匠。

問題4,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封建時代,而中國自秦漢起基本是統一的帝國,兩種政治體制下的正統性有何異同?

4 東亞和西歐的異同?規律都是一樣滴,先秦道路不便,糧食供給困難,所以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並立,大家也不介意供一個周天子,談談傳統。等到鐵器泛濫,交通便利,進攻方的少許優勢就夠滅國,那我們就是帝王無種,強者為王。漢唐宋明四個穩定的大一統王朝,只有半蠻族的唐朝算是貴族做天子,其他的開國帝王都是底層上來的。

歐洲當時的問題就是進入鐵器時代太快太早,結果長久地停留在玩木炭煉海綿鐵的層次。參見未完稿的拙作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起

在定居農業時代的早期,技術進步隨機出現的頻率要比成熟農業時代快的多,冶煉、輪子、石工技術、陶器技術.........在短時間內先後湧現。因此印度、中東、歐洲三個聯繫緊密的農業地區在技術上較遠東、東南亞要先進一些。這也正是第一、第二個農業文明都出現在西亞水陸交通樞紐(今敘利亞-蘇伊士運河地區)的原因。典型例子就是煉鐵技術率先出現於西亞,然後是歐洲、印度,最後才傳到中國或通過間接影響觸發了中國金屬煉鐵技術的出現。(中國煉鐵技術應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亞在公元前1400年或更早,印度和歐洲均為公元前1200年,鐵器在中國真正普及要到西漢)

鐵器時代的姍姍來遲使中國在青銅時代停留的時間相對較長。在西方諸文明已經用塊煉鐵取代了成本昂貴、原料複雜的青銅時,中國人還在努力改進青銅技術。結果,包括高溫冶煉、大型鑄件、原料破碎、強力鼓風技術在內的青銅冶煉技術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發展。等到煉鐵技術在中國出現,這些從未在其他文明得到廣泛應用的青銅冶煉技術讓中國很自然的直接發明生鐵冶煉技術。同時,由於其他文明過早的結束了青銅時代,沒有哪個文明會努力發掘青銅冶煉技術細節,自然也無法從銅冶煉技術中領悟出鋼鐵冶煉的高級技巧,生鐵冶煉要到14世紀才會在中國以外出現。煉鐵技術的超前還使中國在公元1000年左右就能夠大規模製造球墨鑄鐵、可鍛鑄鐵,在東漢就能以炒鋼法鍊鋼技術,在明朝利用焦碳冶煉技術,這些技術在西歐的出現都要等到1700年前後,離工業革命只有不到1個世紀。

中國鋼鐵冶煉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在唐宋時期相對其他主要農業文明擁有無可辯駁的技術優勢。優質廉價的鋼鐵不僅節約了人力,還增加了可開墾的土地,改善了人口-資源比。,中國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在經濟、技術上均領先於世界平均水平,不僅是因為相對獨立的地理背景,鋼鐵冶煉技術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不過,正如讀者所看到的,這種上千年的相對富足並非是某個偉大人物或社會集團的功績,也不是什麼制度的優越性,只是客觀的地理環境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工業革命也一樣。

鐵器缺乏,所以歐洲的耕作和作戰水平始終無法提升。羅馬帝國崩潰和阿拉伯人入侵,使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西歐脫離了地中海世界,陷入了中國在鐵器早期的長期混戰。參見春秋時期,為什麼會發生「弒君三十六」的慘劇? - 馬前卒的回答。我們挾周天子,他們動不動就去劫教皇;我們談禮樂,他們玩拉丁文;我們搞諸子百家,他們偷窺文藝復興……只是他們憋出了工業革命,所以結果不太相同。至於為什麼搞出工業革命是他們不是我們,還是推薦上面的坑: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起。另外就是提醒一句,中國,西歐只是歐亞大陸四五個大文明區的其中2個,而且在不同的時期未必就是最強的兩個。不要談到東方就是中國,談到西方就是西歐。

問題5,自進入工業時代後,統治的正統性相比傳統農業社會有何改變?

5 工業革命之後,你問規則?問正統?開什麼玩笑。工業時代之前就不存在的東西,你到工業革命時代之後來找?這裡我只好引用馬恩大作了:《共產黨宣言》全文

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般的關係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聖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它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蹟;它完成了完全不同於民族大遷徙和十字軍征討的遠征。

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一切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係……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當然,19世紀的變化固然劇烈,但並不徹底。我在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馬前卒的回答 中談到了這個問題。即傳統的東西徹底崩潰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所謂的「傳統」,不過是工業革命之前最後一波統治集團給自己粉飾的傳統罷了。從近萬年的文明史看來,這些傳統也是新鮮出爐的假古董

大戰前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前面說了,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因為產業升級相對停滯和全球市場不足。具體說來,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衝勁耗盡,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沒充分展開。戰前的「漫長19世紀」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是煤礦、鋼廠、蒸汽機和鐵路的年代。這個時代雖然出現了大工廠,出現了新型的工業城市和鐵路樞紐,還有新興的資產階級,但總的來說,從農業時代繼承的統治集團還控制著國家。國家的大政掌握在國王和貴族手中,軍隊里的將軍基本都是代代相傳的軍事世家,富豪要麼是貴族出身,要麼通過聯姻給自己搞一個貴族身份。就連後起的日本也是武士集團專政。蒸汽資本的時代並不是資本家和經理的時代,更不是平民和所謂中產階級的時代。

為啥呢?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固然推進了教育擴張,在城市集中了前所未有的無產階級,製造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潛力,但同時也加強了舊統治集團。在工業沒有擴張到全國之前,城鄉二元化恰好分裂了被統治階級,城市暴動可以用農民兵鎮壓,農民造反可以用城市的大炮轟過去,城鄉的貧民不會因為同一個政策造反,就給了舊統治集團左右逢源,組織一支可靠僱傭軍的可能。這支僱傭軍靠鐵路機動,槍炮威力遠遠超過造反者的簡易兵器,以至於有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後膛槍時代無革命」……

……19世紀積累的全部矛盾,統治集團過去100年作的孽,這次都要在總動員的號角中清算。各國的士兵不約而同地調轉槍口,在歷史上,這是平民偉大的覺醒;在學術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無可爭辯的勝利。所以我說各大國的兵變應該算作同一起事件,不能拆散了理解。歷史學上有個「雙元革命」的概念。即認為18世紀末法國政治大革命和英國的工業革命塑造了現代世界。這個說法是不錯的,但研究一下歷史的具體脈絡,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革命的合流,即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平等-人權意識和工業革命的威力結合,標誌性事件正是1917年這次大兵變。平民們第一次既擁有了現代社會的人權意識,也擁有了工業化社會的力量,可以和舊統治集團談談新時代的問題了。所以我說這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兵變。

五個問題回答完了。我再做個總結:

唯物主義史觀為何正確?因為他沒有預設任何前提條件,甚至沒有預設「唯物」這個概念是正確的。相反,如果有人說「傳統」和「心靈」也是歷史的重要因素,唯物主義者也會欣然接受,然後要求他們給出"傳統"和「心靈」的量化評估,即「傳統」到底能在多大因素上壓倒其他物質力量。比如說,兩個王子爭奪皇位,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多了1萬人,在其他情況都一致的情況下,人少的一方因為「傳統」反而贏了,這就可以說「傳統」至少可以頂一萬人了。這樣反覆考察歷史案例,我們就能把「傳統」納入物質力量體系,變成可以觀察可以測量的數據。可觀察可測量,這其實就是物理學上對「物質」的定義了,唯物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如果「傳統」這東西不可觀察不可測量呢?那你的意思就是這玩意是皇帝的新裝嘍?抱歉,皇帝就是光腚的,有本事讓他來咬我啊?

丘吉爾回憶錄記載,斯大林赤裸裸問【教皇頂幾個師?】,這是褻瀆嗎?對於教徒來說可能的確是。但這些教徒記不記得歷史上教皇被抓到法國當寵物的故事?記不記得德國皇帝亨利四世兵臨羅馬,自己捏一個教皇當玩具的故事?當然了,此前教皇也逼亨利四世來跪舔過,不過你以為那是信仰的力量?無非是德意志諸侯要拿這個逼宮罷了。教皇要是不給這個面子,信不信亨利四世和你玉石皆焚?

所以說,斯大林這句話其實問的很親切,歷代教皇都反覆這麼問自己。誰要是礙於面子不問就摻和諸侯們的「正統」問題,輕則像上面拿破崙加冕禮那樣被打臉,重則被王侯抓去慢慢虐。漢宣帝說的好【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你看,歷史人物都這麼赤裸裸了,我們歷史研究者為啥還要在歷史裡尋找虛無縹緲的「正統」和帝王血統呢?

最後第三次販賣私貨:

唯物主義歷史規律的結束與共產主義的興起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個人理解,正統性是權力的來源。通俗的說就是你憑什麼管我,給我一個管我的理由。

人是社會動物,無法離開社會獨立生存。從原始社會狩獵開始,一個幾十人的原始公社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很難存活下來。這是最早的權利來源:功績。幾十個人天天接觸,為了存活下來自然會選出一個相對別人更聰明更強壯的人主事。

但隨著社會慢慢發展,公社聚集成部落,部落變成部落聯盟,功績的判斷就會變得困難。已有權力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利或者後來者想要上位就要給眾人一個合適的理由,從而創造出另兩種權利來源:血緣與神性。這兩種正統性往往是糾纏在一起的。

這三種正統性中,功績是最有說服力最難動搖也是最難得到的。成吉思汗,查理曼這種人通過自身天下無雙的實力建立的功業完全可以讓所有人不敢挑戰他們的權利,我比你們所有人都厲害所以我有權利管你。但偉人死後呢?當所有人都沒有實力讓其他人聽話的時候,有血緣關係的人可以站出來說我爹比你們厲害,勉強算是一個管你的理由,因為大家潛意識裡都會有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想法。上面這兩個人也傳下了世界歷史上最有名的兩支血脈。血緣傳承並不穩定,一人可以生幾個兒子,而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也是對血緣傳承的挑戰,但起碼算是一個說的出口的理由。

至於神性,就更加直接,我憑什麼管你,因為神站在我這邊,你不服我就去找神單挑。這裡的神,指的是大家公認的正確的對象。在西方是上帝,近代換成了選民;東方則是天,後來奉天承運忽悠不了人了就換成孔孟之道。總之就是你不服我,但總有你服的東西,我拿著你服的東西授予我的權利來管你。

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中國和西歐的比較。很多人對西方文明有個誤解,就是現代西方文明是希臘羅馬文明直接發展過來的。其實不然,相對現代西方文明,輝煌的希臘羅馬文明是一個已經滅亡的前代文明。現代西歐是一群野蠻人消滅羅馬文明後從頭髮展起來的。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後,入侵的野蠻人並沒有能力繼承羅馬先進的組織架構和先進的文化,唯一直接繼承下來的是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比野蠻人的原始宗教先進太多,這使得西方的神性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分支,並不像東方一樣和血緣緊密結合,而重新撿起前代文明要到一千年後的文藝復興了。之後歐洲幾百年的混亂中沒有什麼正統可言,直到公元800年查理在羅馬加冕變成查理曼,集功績與神性於一身確立正統。查理曼對應到中國歷史應該相當於周文王武王與周公旦的合體,之後西歐的正統傳承類比的應該是西周與東周,而不是後期中國的中央集權時代 (周的神性正統是周禮)。這樣就能類比出很多相似的東西,甚至可以把後期的法德俄對應成齊趙秦,那麼三十年戰爭直到二戰就是戰國歸一的過程。東西方正統性比較這個問題太大,還是看別人的回答吧。

(另外歐洲正統性的傳承還有個牌坊就是羅馬皇帝頭銜的歸屬,這也是個好玩的故事。)


守衛家產的方法就是正統


剛好看到,補充一個資料,正統性的一個來源:「合天下於一」


歐洲要依法治國。比如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要求得到法國的王位,因為薩利克法典就不能繼承,就導致英法百年戰爭了。

你要是不正統,就改法律,改成符合你自己的不就正統了。比如英國詹姆斯二世天主教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正正得正鐵定還是天主教,國會不爽了,於是發動光榮革命迎來了他的新教女兒女婿當國王。但是不合法啊,怎麼辦,改法律,出台嗣位法就合法了。

還是實力決定一切啊。


歐洲講究君權神授。便是有小百姓造反,也最多冒充王位繼承權靠前的貴族子弟(愛德華五世的弟弟約克公爵理查、堂弟沃里克伯爵愛德華)或者被殺被失蹤的君王(彼得三世)。便是不按套路上位的,也是實力雄厚到足以作為一派勢力的代表後被選出來的。便是拿破崙,也是(武力手段)做了國家元首以後再稱帝的。而英格蘭民變頭領Tyler和Cade這種人永遠不可能做國家元首。

正統這個問題就不好說了,比如一個君王擔心兒子不堪大任或者覺得弟弟實在太出色,把君位傳給了弟弟,將來弟弟也會死的,然後怎麼辦,哥哥的後裔是正統還是弟弟的後裔是正統?舉個現實的例子,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最後絕嗣的時候,末代皇帝是卡爾六世,距離他血緣最近的當然是他的女婿,但是他已故的皇兄約瑟夫一世的女婿們情何以堪?明明是大房卻被二房壓下去了?(歷史上的進程是約瑟夫的小女婿稱帝了,但死後兒子被迫放棄帝位,卡爾的女婿贏了建立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約瑟夫的大女婿在吃瓜子。)


第一隻使用工具的猴子木棍指太陽,對著一群空手猴子道:「我爸爸說,你們的香蕉都要分我一份。」

擁有高貴血統的統治者就誕生了。


推薦閱讀:

剛進入大學的法律新生該如何入門,如何學好法律?
如何看待山東省鄒城市警方在人民廣場對行動中抓獲處理的部分犯罪嫌疑人集中押解,進行現場指認?
抵押物被某人無權佔有,抵押權人應當向這個佔有人還是向抵押人主張抵押權?
目前有哪些事情屬於違法,但以後可能被法律允許的事情?
請問這樣的法官是否在濫用職權?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政治學 | 法學 | 劉仲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