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Blink 瀏覽器內核及 Vivaldi 瀏覽器?

Vivaldi是一款網頁瀏覽器,由維瓦爾第科技公司所開發,該公司由Opera軟體公司的創辦人與前首席執行官譚詠文和資深副總經理富田龍起,在離開Opera公司後另起爐灶新創辦。Opera原有不少受歡迎的專屬功能,卻在從Presto引擎更換為Blink的轉型過程中被削減而少掉原味。維基百科

瀏覽器新兵介紹:基於Blink 內核的Vivaldi瀏覽器

顛覆了我一直對 Blink 內核瀏覽器的認知:

  1. 標籤欄不可下置

  2. 大家通過一個位置不同的按鈕 彈出的內容相差無幾的菜單

  3. 界面布局基本都一樣。

---------------------------------------------

我從Opera 7一直用到12.直到Opera12無法使用(Flash插件到導致Opera無響應)

然後面對清一色使用體驗一樣,只是換個皮膚的Blink內核瀏覽器無從選擇。

最後折騰了大半月的Firefox 以適應自己的使用習慣(習慣真的很可怕)

----------------------------------------------

Vivaldi 的出現意味著使用Blink內核,不代表大家都必須是同樣的界面、同樣的使用體驗。

那麼為什麼市面上這些 Blink 內核的的瀏覽器,沒有一家在嘗試製作適合不同用戶的瀏覽呢?

例如:一直讓我很糾結的:標籤下置。這個技術上應該不是問題吧?


聽 Vivaldi 這名字那麼文藝,我趕快下載了一個。

雖然一直在用 Chrome,但是一直覺得 Chrome 好醜…… 感覺 Vivaldi 比 Chrome 漂亮太多了! 尤其是標籤頁列表下置時,頂部地址欄的顏色跟知乎的 navbar 融爲一體,好漂亮:

他們把斷網小恐龍給變成彩色的了…… 不過沒有 8 bit 風格萌:

Developer tools 和 Chrome 的一模一樣…… 右鍵 inspect element 有 bug。 Chrome 的 DevTools 自然是全世界最好用的,不過當年 Opera 自己搞 Dragonfly 的精神哪裏去了?


終於,早已退休多年的,曾一手創辦opera公司,親手做出opera瀏覽器的opera總裁譚詠文也看不過去了。他再度出手,自組新公司,重做心中的瀏覽器。opera意為歌劇,創始人希望這款作品成為優雅的同意詞。而今的譚詠文為新品命名Vivaldi(維瓦爾第),它是源自義大利天才作曲家的名字。

新品命名為Vivaldi,與義大利的天才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同名,與opera命名的初衷一致:延續心中的旋律。Vivaldi的初版一放出,一眾opera舊fans立刻淚奔,只有這些人才知道:為什麼UI要這樣布局,為什麼某個功能要放在那個地方……因為它是opera在Presto時代的經典布局。


比chrome好看

比chrome自定義多

可以在空白頁使用滑鼠手勢

幾乎沒什麼比chrome差的

然而,有什麼用呢?chrome最可怕的就在於這裡:雖然沒有做到真正的極致,但十足的完備,沒有哪個瀏覽器能在某方面劃時代的超越chrome,以上說的3個優點,還不足以使我放棄chrome

chrome丑,chrome占內存,chrome很多地方不能手勢,但我知道它是個好瀏覽器。


Vivaldi 是 Presto Opera 死忠粉情感上的延續

評價 Vivaldi 前請先深度使用 Presto Opera

評價 Vivaldi 前請牢記其 slogan:「A new browser for our friends」


目前用的是這個版本 ▼

1、外觀

控制項位置、主題顏色高度可調,好評。

當然, Chrome 也可以自行下載和調控主題,但都不如這種原生的來得自在。

不過從上圖中也看出來了,自帶的那一排調色慘不忍睹,開發者審美堪憂。

個人比較傾向暗色調,上圖的調色風格是仿照 Photoshop 的 UI。搭配暗色調的知乎,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

2、交互

交互絕對是敗筆,自帶的動畫極其不順滑,索性直接關閉了動畫效果。

跟 Opera 一樣,也有一個側邊欄。

側邊欄我設置為用觸摸板的手勢呼出,然而呼出的動畫簡直跟鬧著玩兒似的,關了動畫又及其生硬,簡直無奈。希望開發者後面的版本能注重一下 UI/UX。

還是側邊欄,除了自帶的書籤、下載、筆記等,還可以把網頁 Pin 在上面

比如,知乎,在看別的網頁時,也可以同時呼出 ▼

PS:Pin 在側邊欄上的網頁一般會默認處理成手機版的Web。

個人覺得比較適合 Pin 一些信息流之類的網頁,隨意調入調出,不會影響當前網頁,很方便。

3、速度

沒有嚴格測試,只是使用的感受。

在我的13寸的2015版的 rMBP 上啟動是極其極其極其的慢,大概要等1.5s。

這絕逼不是配置的鍋,雖然我這台機器上的 SSD 的 4k 讀寫很渣,但絕不至於不能秒開瀏覽器。事實證明 Chrome、Safari、Opera 都是即點即開。

不過開了之後,打開網頁的速度基本能和 Chrome 保持一致, 甚至會更快。

瀏覽時的平滑程度相當不錯,手感與 Safari 相似,很少遇見掉幀的情況。

不過,動畫依舊不完善,沒有那種觸底反彈的效果,對於用慣了 iOS 和 macOS 的人來說,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但是,但是,但是!

CMD+N 新建窗口時又極其極其極其的慢。

對於這種啟動速度,後期不改進的話,我真的很想放棄這款瀏覽器。

4、別的槽點

目前 對擴展設置的快捷鍵還無法觸發 ▼ ,不知道是不是我使用的姿勢不對。

搜索引擎需要手動添加 ▼,訪問過帶搜索引擎的 URL 不像 Chrome 那樣會自動記錄,有點麻煩。

好在現在更習慣 Alfred 的搜索,不怎麼依賴瀏覽器。

5、CMD+E

類似 Alfred 。很方便的瀏覽器的搜索、命令工具。

可以很直觀地用鍵盤控制瀏覽器,喜歡命令行的玩家應該對這個很有親切感。

我一般拿來替代地址欄。這樣就不用把地址欄放在屏幕上佔位置了,讓瀏覽器界面更簡潔,小屏筆記本的福音。

6、想到再更


與Chrome相比,Vivaldi最吸引我的設計有兩點:

* 彩色的Tab標題欄,使得每個Tab的辨識度提高了很多;

* Tab分組功能,可以把同一個網站的頁面歸類到一起;也可以把相互關聯的任意Tab頁面放到一起;

* 可以直接使用Chrome的擴展;

* 使用Google Password Manager來保存用戶密碼。

目前它的設計還是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右鍵在新Tab頁面點開鏈接時,會自動跳到新開的Tab頁面,讓人很不爽;另外,與Chrome相比,有時候會出現莫名的卡頓,看來性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付費時代就開始用Opera的飄過~基本上就是一直在創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每一次大的版本更新帶來的那些激動人心的新功能,都是那個時候的美好回憶……直到……Opera換掉了PRESTO引擎。上網的愉快感彷彿一夜回到了解放前,那些讓我鑒定不移地使用Opera的功能彷彿『嗶~』地一聲無影無蹤,上網的時候帶著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

直到現在,也還沒緩過來。

好在Vivaldi出現了,那種每次等待瀏覽器更新的激動人心的體驗又回來啦,這得是一款為了朋友們做得瀏覽器啊,讓我們踏上新大陸,開始新的征程吧!!!


使用了兩周 就一句話 完全對得起那句slogan 「A brower for our friends」

從高中到大學 連續使用了5年presto內核的opera 最看中的就是它的快和輕 那種快 即使後來在chrome上都沒有看到 那種輕 更是chrome從來沒有過的 至於ie 只能嘆息 至於firefox 只能說差距太大

終於在無奈使用chrome這麼些年後 又通過vivaldi找回了當年在opera上的感動 極速 輕巧 優雅 也許還有穩定

還有 vivaldi簡直就是刷12306的利器 看著那個進度條 看著那個已下載數據量的指示 無時無刻在提醒你它有多快 這種基於blink內核的表現 我想值得chrome汗顏


作為一個還是Technical Preview 的產品來說,還不好用。功能不完善,bug多。

但是視覺上我個人認為是目前最好看的瀏覽器


其實opera見證了文藝創新與商業化的區別,opera瀏覽器份額小是由基因決定的,chrome走的是商業化路線,別說這個好,那個不好,你不在他的客戶。


什麼時候實現opera的右鍵菜單自定義功能,我就把其他瀏覽器都扔了。 現在離presto opera 的定製程度還差不少呢。


從來是瞎用瀏覽器,也不懂門道。但是用起來,這是最好看的瀏覽器了。


用過vivaldi的f2功能之後,我想,很難回到其他瀏覽器了,雖然我以前是ff的用戶,最近因為ff更新擴展不能用了,一直拿ff當作備胎,剛才更新了一下firefox最新版,勉強有幾個和一塊大概能夠替代的vivaldi的f2的功能。

用過vivaldi之後,你會發現,(至少相對於ff),vivaldi才是真的給用戶做瀏覽器的,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拿捏的非常準確,左側的窗口功能是極好的, 我現在根本沒辦法點擊上面的tab了(因為太多了),都是直接點擊這裡的標籤頁。(我知道ff有,但是還是有點瑕疵)

還有,雖然大家都不太能夠使用vim keybinds,但是vivaldi的快捷鍵設置的相對合理,不像ff,我覺著可能那群ff開發者可能根本不用ff


Logo 像網紅直播類的 App

名字有些繞口 不太容易記住

其他都很不錯 很漂亮


個人標籤:

  • 顏值狗;
  • 喜歡小眾的東西;

雖然 Chrome 文件大,佔用多,但阻止我選擇 Chrome 的最大理由是——用的人太多了。

之前都是用 Opera 的,但是後來崩潰得太厲害了還是卸掉了。

然後換了 Chrome,Safari,Firefox甚至試過 QQ,遨遊,神馬【其實神馬挺好用的,但是有些設計真的跟我使用習慣相悖】各種各種。

好了然後我看到了 Vivaldi。


目前 Vivaldi最讓我崩潰的一點是不支持 Magnet……

然後我裝回了 Spilt Screen,發現至少它還是支持分屏軟體的…只是不支持 Magnet……

對於分屏星人這個真的有點難受,要不要保留下它……讓我再看看吧。


一直在用,而且是重度用戶,可是我還是想用上chrome,但是谷歌瀏覽器搜索框真的是一個奇葩啊,搜索框如何才能多於5個呢?如何呢???


真正繼承了opera的衣缽。

可惜不開源。


可以用chrome的擴展,甚至連chrome://chrome-urls依然有效,可以改flags

界面設計有足夠多的亮點,自帶的chrome默認以上,不需擴展實現的功能也已堪用

目前並沒有其他chromium改瀏覽器捆綁的臃腫的「本地化」擴(chā)展(jiàn)

但是不足以取代chrome,可以說是chromium改瀏覽器里最好的(之一?),對想用chrome但無法忍受裝c盤的人群(最好是會番茄的人群)的最佳選擇。

ps:官方有出linux版,不知道會不會出android版,我的安卓平板進官網會自動跳轉linux的下載頁面


首先,瀏覽器界面與blink內核一點關係也沒有。內核只決定頁面的渲染方式。你看到的地址欄標籤等都與內核無關。從技術上講怎樣都可以,而且不難。

比如Android上的大部分瀏覽器都是同樣的內核,而界面各種各樣的都有。

至於為什麼你所看到的blink內核瀏覽器都是一個樣呢?猜測一下:

1,chrome流行後,與chrome相似的操作,體驗可以減少用戶遷移成本,快速吸引chrome用戶。

2,太懶,拿個chromium隨便改改,壓根沒有用心研究界面元素對瀏覽器的影響。


mac用戶,版本Vivaldi 1.0

喜歡的幾點:

  • 書籤欄可以在左邊以列的形式排列,比chrome地址欄下方的書籤欄要方便一些。
  • 可以選擇是否顯示圖片。(那位說在這個環境下無圖模式沒有意義的同學,歡迎來浙江大學體驗校園網路)

  • 可以進行書籤之間的合併。

  • 有神奇的一屏多頁面模式(前提是書籤合併在一起),偶爾會派上意想不到用場。

  • 自定義程度高,雖然對本人而言並沒有什麼用。並沒有把地址欄、書籤欄放在下方的奇怪癖好。

  • Ctrl+E的快捷鍵操作。感覺無卵用但看起來還是挺好玩的。省了動動滑鼠的經歷。

不喜歡的幾點:

  • 難看。看到一些評論說這個瀏覽器有多好看多舒服,但是本人真心沒感覺。例如標籤頁的字體:

與chrome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字體顯示感覺不是很清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另外一律的扁平化開起來好單調,沒有chrome耐看。另外,書籤列表雖然方便操作,然而不好看:

  • 像另一個答案里說的,感覺地址欄和搜索欄分開,沒有什麼意義。
  • 新標籤頁叫做「快速撥號」,有點土……


推薦閱讀:

TAG:GoogleChrome | 網頁瀏覽器 | 瀏覽器內核 | Vivaldi瀏覽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