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全面地評價安藤忠雄的建築作品「住吉的長屋」?
住吉的長屋可以說是安藤的成名作。無疑,他在建築的美學和對於日本建築的思考上,有著很深刻的意義。可是,放棄對外開窗,放棄玻璃屋頂的做法,即使對於日本人來說,也有很多負面的評價。
當時安藤這個項目獲獎時,評委會非常中肯的說了一句:"其實這個獎項應該頒發給居住在這間房屋的主人。「
我大一的時候周圍人討論安藤和四位現代建築大師,大三的時候還是討論安藤和四位現代建築大師,我都畢業了還要被邀請討論安藤和四位現代建築大師,有種背誦全文的感覺當然,這題我回答不合格,因為討論太多我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評價了,我還是更喜歡看不是特別出名的建築
剛好前兩天看了彼得·科林斯的現代建築設計思想的演變,其中的一段話,也許能夠作為評價類似安藤的住吉的長屋等眾多帶有隱喻的建築作品的一種觀點。
確實存在一兩座公認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既造的質量差,住進去又很難受。但是,如果一座建築屋的藝術價值主要依靠在文學浪漫主義的隱喻上,或是出於形式上隨心所欲的「雕刻的」性質,則可以有理的論證:這種房子根本不是建築,而是用其他藝術中借來的美麗裝飾打扮起來的想入非非的構築物。
在這個章節里,彼得·科林斯似乎是帶有些許批判的態度評價這種追求藝術上隱喻而犧牲實用性的「假建築」。
另一方面,安藤的早年經歷可能使他對待建築的態度是真誠而坦率,恰好科林斯評價建築師的坦率是「野性的真誠」,並用了三個層次來形容,其極端形態是故意的想刺痛別人,這麼看來似乎安藤的作品也是有些「刺痛」的色彩的。
然而當代建築界的多元有目共睹,很多事情似乎不那麼二元論,個人覺得似乎可以將批判的條條框框放寬鬆一些,在基本物質條件滿足的時候,文化開始起作用,建築有時候也是藝術語言的表達,只是辛苦了業主了。
偶然看到該問題,談及安藤忠雄,不敢談及全面,盡量從客觀角度闡釋想法。「住吉的長屋」是安藤忠雄最早的住宅名作,他運用清水混凝土牆圍出一座方盒子,把混亂市區的嘈雜都隔絕在房屋之外,同時引入自然資源,可以在家中欣賞四季變幻,觀賞植物繁盛與衰敗。其深意是,為面臨著巨大生活壓力的現代人,打造一間遠離生活喧囂、充分融入自然的住宅,這套住宅其實就是他們紓解壓力的獨立空間。
圖片來源:https://uk.pinterest.com/pin/405394403929405892/
空間的私密性
空間布置採用的是向心式,庭院處於中間位置,每個房間都需要從庭院進入,但不會路過其他房間,這樣充分保證了四個房間的私密性。另外,住宅不與街道接觸,處於完全封閉狀態,只有自然光線可以從牆體開口處進入,照亮入口。
圖片來源:https://uk.pinterest.com/pin/733242383052375941/
自然的接觸性
中庭使用無頂設計,一方面保證各房間都可以從中庭進入,加強各房間水平、豎直的聯繫,另一方面,藉由無頂的中庭,使建築本身與外部空間產生聯繫,與自然產生接觸。建築不只是遮風避雨的地方,也不應該是人們與自然完全隔離的地方,因此安藤採取此種方式來使人們充分貼近自然。同時,他也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建築是什麼」,建築不應該只是「溫暖的溺愛」,它也可以是一種考驗與試煉。
圖片來源:https://uk.pinterest.com/pin/550494754426940016/
採光的獨特性
長屋並未開設對外的窗戶,其採光基本憑藉庭院的自然光。由於庭院處於整個建築的中間位置,因此各個房間的光線都可以映照出中庭的光線。這也與安藤忠雄小時候的經歷有關,他曾住過的長屋是狹窄且黑暗的,只有在經過庭院時才能見到陽光。因此,他在設計住吉的長屋時,充分發揮了庭院的功能。另外,長屋所有牆面都開有通風的地窗,這些地窗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起到採光的作用。
圖片來源:https://uk.pinterest.com/pin/472103973409657831/
結構的改造性
混凝土是安藤最重要的建築語言,住吉的長屋也不例外,它以清水混凝土為主要構造材料,厚實的牆面可以阻絕兩側陽光,以此達到降溫節能的目的。清水混凝土堅固的特點也避免了長屋過於老舊而產生的倒塌情況。同時,安藤忠雄對混凝土進行精心打磨,使其從外表上看不出厚重感,進而使整個空間產生一種無重力狀態。
圖片來源:https://uk.pinterest.com/pin/292663675765100385/
安藤忠雄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設計:「我切掉部分長屋,插入表現抽象藝術的混凝土盒子,將關西人常年居住的長屋要素置換成現代建築。這看似容易實際並不簡單。無論多麼小的物質空間,其小宇宙中都應該有其不可代替的自然景色,我想創造這樣一種居住空間豐富的住宅。」
雖然很多人並不理解,甚至認為住吉的長屋是在為戶主製造麻煩,秋天需要掃落葉,冬天需要掃雪,甚至下雨天還要打傘去廁所。其實,安藤是以這樣的方式幫助現代人回歸本質,回歸人與自然最初的關係。當然,其設計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居住,它更像是安藤忠雄本人的真實寫照,簡樸克制、獨善其身、清心寡欲,而又充滿靈性。
以上望有幫助,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有幸在五月的時候親臨現場聆聽老師講述自己的故事。
雖然日語扎心,但是還是大概聽懂了老師的心路歷程。整個演講敘述了他的設計歷程,從最開始到最近的一些項目。其中的兩個,著重說了。其中便是住吉的長屋。
住吉的長屋是這次演講的開篇。老師講述了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是如何讓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業主的要求統一的。日本人的審美是孤寂的,但是生活上的要求,特別是住宅內功能的分區卻是繁瑣的。(非建築專業,個人淺見)。我們在評判住吉的長屋是否好壞的時候,不能以除日本以外的其他街巷尺度作為印象的基礎藍本,比如有同學提到了建築間距太近開窗的問題。其實這個水泥盒子是抽象化了日本街巷尺度下住宅的基本模式。無增無減。只是現地過分狹窄的空間放大了這種擰巴的狀態。
接下來他提到了光之教堂,建築的事情沒說太多,但是半開玩笑的說那個十字架,甲方最後給加上了玻璃,因為天氣冷的時候很不適宜使用,人們沒法呆,他當然是不同意。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能把玻璃拿掉,因為他覺得那是不完整的。
接下來是之後的一些項目,包括大尺度的項目,很多國外的項目也有,但也沒有了這些有趣的討論。
個人認為,建築設計,其實是一種價值觀的輸出,當然這種價值觀是始終在變化的。住吉的長屋有很高的評價,但是安藤本人會不會這麼認為,我們不清楚。就像整個演講一樣,他會把這個建築作為他建築生涯的一個開端(和甲方格鬥的開端)。就像建築不能擺脫周邊的環境,住吉的長屋擺脫不了業主,擺脫不了日本傳統住宅的根性,擺脫不了日本人的審美,擺脫不了設計師本人的執著。把這個盒子抽出來,放在半空中,看平面,看剖面,看軸側,那就失去了它一多半的意義,我相信安藤本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建築是這樣被討論的。
所以在我們評判這個建築好壞的時候,是應該把我們自己放進去,還是應該把業主放進去,還是應該把其他建築大師評委們放進去呢?這是個討論起來沒有頭的話題。
非建築專業,只是沾邊,第一次用好多行字強答,思路潦草。歡迎討論。
以那種地形條件來說,我覺得這樣算是很不錯的解決方案了。中庭的設置保證了採光通風,這樣外牆可以不開窗少開窗又保證了隱私,至於下雨么,可以給中庭加個玻璃頂。。。
被萬科抄過來影響了全中國的聯排別墅
和旁邊的房子挨的那麼緊怎麼對外開窗
空間來說:這一個創新的嘗試居住人來說:這個創新不適合住人
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好...倒是施工,特別是清水混凝土的工藝,非常棒。
推薦閱讀:
※昆明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建築?
※綠色建築是否經濟?
※現今的建築行業存在哪些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
※在德國學建築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北大建築系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