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農民收入低?

按最基本的供需分析,當農民收入低時,農民作為職業,數量就會減少,糧食產量就會少,價格應該會上漲,從而提高農民收入,為什麼目前他們收入這麼低?是因為勞動力轉移有困難還是由於進口糧食的影響?問題描述如有不對,煩請指正。


黃奇帆:中國的農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財產權。去年中國農民人均5千多塊收入,97%是勞動收入加政府轉移支付補助的收入,財產性收入只佔3%,農民在社會上沒有融資的能力。

其實,農業的產出是很低的。200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5億噸,1萬億斤。按最高平均1.5元/斤計算,產值1.5萬億元。

1.5萬億產值的行業,也不能說小,至少是電影市場的10倍。

而問題在於,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口太多。排除在外務工流動人員,農村至少還有3億人。

3億人分這1.5萬億產值,平均每個人只有5000元。就算翻一番,翻兩番,也不多。

總產值低,從業人口多,這是收入低的根本原因


先跑題的抖下機靈: 農民?有土地的才叫農民,沒土地租種別人的都叫佃戶,稱謂前面還要加上赤貧或者三輩貧農。現在的耕地性質。。。什麼什麼聯產承包責任制。。。呵呵

終於寫完了。希望大家輕噴,也希望得到認同,更希望大家能和我討論。謝謝

-------------------分---------------------------------------割------------------------------------線-------------------------------------------

從高中畢業就在想這個問題,以自身從小經歷的角度答一答:

農民窮根源不是糧食價格不夠彈性,更和小農意識的直接關係不是太大。

感覺農民收入低的原因如下:在耕地少,農民人多的前提下。

1.人均土地太少且土地破碎化導致的作業機械化程度不高。

2.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渴望使農民離不開土地。

3.戶籍制度,福利保障,學歷或者技術制約限制了農民用工的流轉。三者相互聯繫。

首先說第一點:人均土地太少且土地破碎化導致的作業機械化程度不高。

我家在山東某市農村,人均土地1.23畝,也就是大概人均800平米土地,我一親戚家人均土地0.7畝,大概450平米。要注意,因為土地性質,這些土地不能用來蓋房子,只能用來種地。大概每畝地收入3000左右,除去成本(澆水,化肥,農藥,種子,機械),每畝純收入1500左右。即使風調雨順,每畝多產了200斤小麥,每斤還漲了0.2元到1.5元,也不過每畝純收入長到了1800元,可是在5畝地的制約下,一個半成年人勞作一年,只是多收入1500元好嗎?

或許有人問,不是有進城務工的嗎,為什麼不把地包下來。在我家,包一畝地的價格在500元,因為機械化程度不高(比如澆水還是大漫灌,浪費很嚴重),種植期間需要僱人打理,僱傭一個成年農村婦女大概每天要40元,農忙僱傭10天。每畝地成本就要多花900~1000元。租一年地,一畝多收入500元。最主要的是,婦女進城務工的還是很少的,都在家種地,男人農忙回家,農閑進城。換句話說,根本租不到地。

再說一點耕地破碎化:我家5畝地被分成4塊,分別在4個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一塊2.3畝,最小的0.6畝。至於為什麼分成這麼多塊,因為同一個村的土地也有適合耕種的,有不適合耕種的,村民誰也不想種不好的地,只好這麼分。這樣分的結果就是,根本沒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0.6畝400平米的土地,不夠大型收割機走一個來回的,人家收割機都不願意管。

所以,在土地量少破碎化價格平穩人均效率低的情況下,農民收入根本不可能出現收入大幅度增長。

第二點: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渴望使農民離不開土地

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渴望,不是城裡人能夠想像的。可以說,土地就是農民的根。那些想讓農民在沒有技術,沒有保障的情況下進城生活,從而普及城鎮化,都是耍流氓。

前文提到了『打理五畝地需要一個半成年人』『婦女在家務農,男人農忙回家,農閑進城』的情況,我想說這是很普遍的。

其實誰也知道,進城務工可以拿到更多的工資,更多的改善生活的機會。現在可以說,全家進城務工的情況很多,但是婦女留守,男人進城打短工的情況更多。這裡會牽扯到第三點,戶籍政策。簡單來說,讓成年夫婦進城務工,確實提高了收入水平。但是家裡70歲的雙親怎麼辦?正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怎麼辦?無他,只能婦女守家,照顧老人孩子,在競爭不到全日制的就業崗位,只能務農。務農好歹給家裡吃喝打個底,並且務農時間彈性大,方便照顧家。

婦女在農忙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只能男人回來。畢竟男人在城裡打短工收入並不穩定,從事的都是建築,安裝等一系列的最苦最重的,到年底還有可能幹活了要不回錢,這點可參照農民工討薪新聞。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土地產生的不到一萬元的財富就是全家五六口人最後的保障。

第三點:戶籍制度,福利保障,學歷或者技術制約限制了農民用工的流轉。

戶籍制度,不得不說是中國制度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限定了能接受什麼地方的教育,什麼成分,在哪個地方養老,甚至能從事什麼工作。

當一個孩子出生,因為戶籍問題,只能接受家鄉教育(農民的孩子可交不起高昂的借讀費),家裡還有種了一輩子地,疾病纏身而沒有保障的雙親。為人兒女的你,會怎麼辦?是為了一年多掙兩萬塊錢還是去照顧維持一個家?

不過可喜的看到,隨著醫療新農合,低保戶,養老金(老人每月80元/人),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主要是看一般病不會給普通農家裡造成承受不起的負擔了。

勞動力轉移進城,沒有學歷和技術,農村青年憑什麼和滿大街都是的大學生競爭?更何況,大學生就業都這麼難,城市也沒有這麼多的工作崗位。這個相信大家都懂,就不展開了。

上有老下有小,讓農村的年輕人根本不敢長時間的背井離鄉,哪怕明知道是改變命運機會也只能讓它溜走,因為,真的賭不起。

觀點只是一家之言,難免有失偏頗。學知乎大神來句(利益相關:一個農民的大學生兒子)

--------------------------------------------------------------------------------------------------------------------------------------------

百度了一下,下面增加現在大家在用的大數據來論證上面的三點(數據有誤差,相信需謹慎)

1.人均土地太少且土地破碎化導致的作業機械化程度不高。

首先,人均土地少的論證:

人口數量:2012年初農村人口6,56億。(注釋1)

耕地數量:2009年末,全國穩定適用耕地1.2億公頃,大概180000萬畝。每年變化不大(注釋2)

糧食播種面積:2013年167927萬畝。(注釋3)

糧食畝產量:2013年358公斤/畝。(注釋3)

糧食價格:採用2015-01-19數據,取最高值,玉米1.125元/斤,小麥1.38元/斤,水稻1.53元/斤。

每畝地成本:在此插入開心網龔博的一條微博圖片

因此可得:農村人均土地180000萬畝/65656萬人,大概2.8畝/人,農村家庭一家四口人或者五口人,大概每戶11--14畝。假如,每畝地產糧比國家統計翻番700公斤,糧食價格大漲3.5每公斤,每畝地成本800元。一戶農家種地所得大概2萬元。實際種植所得應該會比這個低很多。

所以:在土地量少的制約下,靠種地農民不可能不窮。跟價格彈性關係不大,因為就算供求失衡導致價格翻番,農民純收入的增量也不多。

關於農村土地破碎化嚴重導致機械化程度不高,有興趣或者存有疑問的請自行百度。

2.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和渴望使農民離不開土地。

說實話,讓我來論證這個話題,我論證不了。只能從網上找文獻讓大家看,在此帶來的不便真心感到抱歉。以下內容摘自《論中國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及解決當前失地農民問題的對策》,作者:廖小軍。

3.戶籍制度,福利保障,學歷或者技術制約限制了農民用工的流轉。

戶籍制度對農民的制約,我覺得要看兩點,第一是留守兒童的數量,第二是短期在外務工,季節性回家忙農活的農民工數量。

第一點:留守兒童的數量(參看注釋4),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也就是說全國五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孩子留守,農村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當然剩下的兩個農村孩子,也不是父母都在身邊,大多是母親在家看孩子,照顧老人,父親外出打工。

我一直覺得:留守兒童是戶籍政策所造成的惡果之一,這個我覺得大多數人應該不會反對。假如父母都在一個城市務工,為這個城市做貢獻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可以不被歧視,沒有高價的在城內就近入托,入學,升學,醫療。。。我想不會造就如此多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他們父母心中永遠的痛。

第二點:短期在外務工,季節性回家忙農活的農民工數量。

參照國家統計局數據(注釋5,6)2013年全國住戶中外出農民工數量1.3億人,也就是說有1.3億農民工為單身或者夫妻中一人出來打工。假如季節性農忙返鄉的農民工佔到一半,也就是有6000萬人並不能專心在外務工,而要在農忙時返鄉務農,而在實際我身邊的觀察中,這個數據要比一半要多。與此同時,也就代表著,大概有6000萬得婦女因為照看老人孩子而放棄更高工資,更好生活的機會。

這群返鄉的農民工,連同他的家人,沒有在城市裡賴以生存的技術,沒有各種保險。來回奔波,往返於城市和農村之間,努力攢錢,只是為了那個不富裕但溫暖的家。

而農民工的在城裡工作的月薪資是多少呢,不是知乎上傳說的月薪20萬,也不是知乎半神級能拿到的2萬,而是2609元(大多沒保險)。而他們背井離鄉來城裡賺每月的2609元錢,只能說這些錢比他在家能賺到的多的多。

結局:如果是你我,在這樣的境遇下,在父母妻兒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將將能維持一個家的前提下。是否有勇氣,不管父母,拋妻棄子,孤注一擲的轉移自己的勞動力去城裡?去搏那一個虛無縹緲,只在傳說中的「富」?

---------------------------------------------------------分---------------------------------割--------------------------------------------------------------------------------------------------------------------------線--------------------------------------------------------------

注釋1:人口方面:從城鄉結構看,城鎮人口6907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減少1456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個百分點。(沒找到最新數據,這是2012年1月17號的搜狐新

聞)

注釋2:耕地數量方面:

中新網12月30日電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今天上午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

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2億多公頃。

注釋3:糧食畝產量:國家統計局介紹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如下: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1951.4千公頃(167927.1萬畝),比2012年增加746.8千公頃(1120.2萬畝),增長0.7%。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376.8公斤/公頃(358.5公斤/畝),比2012年增加75公斤/公頃(5公斤/畝),提高1.4%。

注釋4:留守兒童的數量:(2013年5月10日新聞)全國婦聯近日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總體規模擴大。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

注釋5:(2014年5月12日新華網)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894萬人,其中全國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外從業的外出農民工為16610萬人;在戶籍所在鄉鎮地域以內從業的本地農民工為10284萬人。

注釋6: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 萬人,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961萬人,舉家外出農民工3375萬人,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

注釋7:(2013年5月27日人民網)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2609元,分行業看,製造業人均月收入2537元,建築業2965元,批發和零售業2432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133元,住宿和餐飲業2366元,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297元。人均月生活消費支出892元。男女比例2:1,平均37.6歲。


看到這個問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作為一名從農村考到城市的學生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下面是南方周末2011年12月15日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能回答題主的所有問題。這篇文章我自己收藏了三年,現在貼出來給大家分享

———————————————————————

《農業,想說愛你不容易》

作者:宋亞平---湖北省社科院院長 2011-12-15 摘自《南方周末》

農業大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幹部孬縣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邊誰倒霉。

現在,不管紅頭文件怎樣高調吶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極端重要性,也無論中央政府怎麼用財稅支持和激勵,農業卻像一個垂暮老人,無可奈何地走向黃昏。

現在全國各地農業佔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縮。我估計最多到2020年,農業在整個GDP中的比重會降到6%以下。儘管如此,仍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滿足,而是想藉助產業結構調整,把農業「趕盡殺絕」。

很多地方領導人口頭高喊「重視」農業,但都從內心深處把農業作為拖累本地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包袱。即使農業條件再優越,也很少有人感到自豪。

我曾到過黑龍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裡一直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70個產糧大縣當中,居然有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1個縣還沒摘掉貧困縣的帽子,絕大多數仍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維持基本運轉。據我調查統計,全國有八百多個產糧、產棉大縣基本上都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幹部孬縣」。

再看看全國百強縣,像無錫、江陰、崑山等,這些富得流油的市縣,沒一個是靠搞農業「發跡」的。農業即使沒被完全消滅,在經濟成分中所佔的比例也特別小。

從塞北到江南,從東海之濱到阿拉山口,凡經濟欠發達地方的縣域領導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拋棄農業和農村,狂熱追求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

地方政府為什麼要消滅農業與農村?原因就在於農業對GDP的貢獻已微不足道。發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幹部政績的主要指標達不到,地方領導人很難受。

更主要的是: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業領域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貢獻基本沒有了,反成了地方財政支出的重大包袱。在這種情況下,當縣長、書記的,不去考慮如何通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路徑以爭取財稅收入的最大化,有效保障幹部職工每個月工資與福利的發放,而是去關心國務院總理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別人一定會說這個縣長、書記是扯蛋,是嚴重錯位!

口頭上高喊「重視」農業和發展農業,實際上卻「雷聲大雨點小」,甚至「乾打雷不下雨」,是因為要應付和敷衍上面。

言與行的嚴重分裂,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農業不賺錢。如能發財致富,即使法律明確規定非經批准不得擅入,也會有人像販毒一樣冒著生命危險去搞農業。

但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邊誰倒霉。弄得大家皆視農業如陷阱,各種生產要素望風而逃,凋敝與衰敗便遲早都必然要發生。誰都不會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礦泉水還便宜,一袋金燦燦的稻穀還抵不上我們湖北的一包黃鶴樓的香煙。然而這是事實。

農產品價格超低

日本的官員對我說,你們中國幹嘛呀?把糧食價格搞得這麼低?

1980年代有個人叫牟其中,用八百多個火車皮的中國農產品跑到前蘇聯去換了四架舊圖-154飛機。按國際慣例,很不划算,但回來一盤賬,竟然還大賺一筆。茅台酒2010年又漲價了,我聽茅台鎮的朋友講,茅台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而糧食成本尚不到20元錢。

吉林的同志告訴我,東北大米現在出口日本,離岸價只有2.4元一斤。恰好我去過日本,專門調查過日本超市裡的農產品價格,發現有的大米品質跟我們東北大米差遠了,但它一般都賣幾十塊錢一斤,最好的大米賣人民幣99元/斤。

日本的官員對我說,你們政府肯定通過大量財政補貼對我們進行糧食傾銷,這麼好的米賣到這才4塊多人民幣一斤!我告訴他:中國對於農民的糧食補貼是從2002年的農村稅費改革之後才開始,而且每畝地各種補貼加在一起也就幾十百把塊錢,平均攤到一斤糧食里只有幾分錢!農民把米賣到日本來,四塊多錢一斤已經賺了。他驚愕了半天也沒搞懂,說你們中國幹嘛呀?把糧食價格搞得這麼低?

日本農民的收入和教授差不多

不要強調什麼技術含量,技術含量是工業資本藉以壓榨和剝削農業的一種借口。

回來後,曾在北京講過這個事,有專家說,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高,在恩格爾係數很小的情況下,90元人民幣1斤的大米在日本人的消費支出中,或許不見得就比中國每斤2.4元人民幣的東北大米價格高。但我有個師兄在日本當大學教授,他有個日本同事,哥哥在前不久地震的福田縣種十多畝水田,每年的糧食收入跟在大學當教授的弟弟收入基本持平。如果風調雨順,這個農民的收入還會比教授稍微好一點。

中國過去曾討論過「腦體倒掛」,認為不合理。發達國家農民的收入水平為什麼能跟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呢?其實,農民本來就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農業有很多無法抗拒的風險,這些必須反映到價格中來。我認為,不要強調什麼技術含量,技術含量是工業資本藉以壓榨和剝削農業的一種借口。

受制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象,本是人所皆知的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長期以來一直被全社會熟視無睹,到今天仍沒什麼人站出來講一句公道話。

農業是「弱勢產業」

工業產品的價格相對自由地放開了,而農產品卻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管制之中,使工農業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大,存在一種嚴重的人為扭曲。

很多經濟學家喜歡拿勞動生產率的老調重談,說什麼農業領域的勞動生產率低,用來掩蓋所謂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對農業勞動價值的侵吞,從而為工業資本、金融資本壟斷農產品的定價權製造借口。由於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被人為扭曲和嚴重低估,農業經濟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功能也被有意忽視和嚴重抹煞,淪落成遭受強勢產業肆意壓迫的對象。

現在,農產品之所以不值錢,不是農業本身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在下降,不是農產品的供求關係上發生了供大於求的變化,也不是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自動調整,而是在工業社會階段,對農產品價格和農業價值的一種嚴重的人為扭曲。

嚴格地講,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本來就不完全是按照價值規律和供求關係構築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政府在價格領域,特別是工業產品的價格機制上遵循市場化的取向進行了多次大膽探索,但對許多農產品,特別是糧棉油等產品始終還是堅持以行政調控為主,也就是說,工業產品的價格相對自由地放開了,而農產品卻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管制之中,使工農業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大。

比如說稻穀的價格1992年就被定在9毛錢一斤,但種子、化肥的價格卻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決定把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提高了3.3%和10.53%,但同一時期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指數卻上漲了20.28%,再加上農業生產用工成本也在不斷上漲。過去說在外面打半年工要頂農民在家裡種一年田,現在農民在外面打一個月工,甚至半個月工,就頂農民在家裡種一年田。

我哥哥還在老家種田,一家5畝多地,刨開種子、農藥、化肥等這些現金成本外,人工不算錢,一年下來就三千塊錢,三千塊錢約為我侄兒在外面打工一個多月的工資。

農民工有未來嗎

只要企業老闆不惹出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團結的大麻煩,政府很難旗幟鮮明地為勞工利益找老闆叫板。

現在農民的年均收入中,絕大部分來自於非農領域的打工。專家認為這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功勞。但依我看,這事對不對還要歷史檢驗。這種背井離鄉、無可奈何的外出打工並沒真正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更沒徹底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我愛人她哥哥、嫂嫂、弟弟、弟媳也都在長三角打工,打了將近20年,家裡的田任由八十多歲的父母廣種薄收。聽說最近因傷病要回來,我問他買了養老保障與醫療保險沒有?他說沒買。我說你為什麼不找老闆?這可是你的合法權益!他說敢找嗎?一找,就會立即炒你魷魚。

企業炒你魷魚,是因為買社保要提高用工成本。政府為什麼不去干預?因為要維護和優化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以更多更好地招攬社會資本來投資。一般情況下,營造和優化經濟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維護企業老闆的經濟利益。有些地方的態度是:只要企業老闆不惹出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團結的大麻煩,政府很難旗幟鮮明地為勞工利益找老闆叫板。

中國的「人口紅利」非常明顯,但民眾並沒從中得到蠻大的好處。我愛人的弟弟、弟媳在浙江溫州打了近20年工,稅收給了當地政府,利潤給了企業老闆,到了50歲不能再拚命幹活時,卻又不得不帶著一身傷病無可奈何地回到了湖北農村。這以後不可避免地產生出很多社會問題,怎麼辦?還不是由地方政府吃不了兜著走!

農用土地有多賤

不管怎麼打擊,農民不在乎,集體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幹部也不在乎。為什麼?因為農村土地實在是不值錢。

在教科書上,土地一直被視為財富之母。專家學者們總是責怪說,農民兄弟,你應該像對待自己眼睛一樣愛惜土地呀!但如果種糧食糧食不賺錢,種棉花棉花不賺錢,不管種什麼養什麼都不能賺錢反而還虧本的話,這個「寶貴」的土地還值錢嗎?還值得農民兄弟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去愛護它嗎?

如今國家越來越嚴格地為保衛耕地面積的「紅線」而嚴厲打擊非法使用土地的行為,但不管怎麼打擊,農民不在乎,集體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幹部也不在乎。為什麼?因為農村土地實在是不值錢。

要真正保持18億畝土地的紅線,最根本的辦法是讓土地能賺錢。如果土地上生產的農產品不賺錢,土地就不值錢,不值錢就沒有人把它當回事。

美國為什麼高補貼農業

一旦棉花領域垮了,就是7000萬人失業,對政府來講,是天大的事情。

農產品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價值的現象,不僅極大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了農業經濟的衰敗,而且經常引發城鎮農產品市場周期性的「地震」和「海嘯」,多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情況總是在不斷地循環往複,一會多了,一會又少了的現象經常發生。

源於「青萍之末」的「蝴蝶效應」,往往可以在國家經濟生活當中產生嚴重的波動,甚至成為爆發社會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有些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的農業無所謂。因為現在世界經濟已經一體化了,只要有錢,什麼東西都可從國際市場上買到。但這些專家可能忘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農業發展中政府也採取了大量的財政補貼政策,使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

西方國家對農業進行大規模的補貼,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價格來出口傾銷。如果通過政府大規模的財政補貼,使他們國家的農民把糧食的價格弄低,然後再傾銷到中國來,那美國政府的這種為外國政府分憂排難,為世界人民養家糊口的善舉,豈不成了「英特納雄耐爾」了么!這怎麼可能呢!

美國補貼農業有三個目的:一是提供就業機會,2010年就為美國國內提供了近100萬個工作職位;二是增加農民收入,平均每個農戶每年大約能從政府得到1萬多美元補貼;三是減少農產品過剩,以維護農業生產的平衡、持續發展。把農業作為解決就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這是包括先進發達國家在內的普遍共識。

中國也是,《新聞聯播》播了,中國的棉花產業中,種棉花就有5000萬農民,同時,圍繞棉花的加工又有2000萬工人在就業,7000萬勞動力啊!一旦這個領域垮了,就是7000萬人失業,對政府來講,是天大的事情。

糧食應大幅提價

中國的糧食至少每100市斤稻穀應賣到200元。從2009年開始,我提出要300元/100斤。如果加到300元每百斤,農民才有利可圖,才有人願意回去種糧。

在農業問題上,這種複雜性和特殊性,就像豆腐掉到灰里,吹也吹不得,碰也碰不得,打更打不得。這就考驗決策層的智慧,怎樣使農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它的綜合效應。

多年以前,我就極力主張中國的糧食至少每100市斤稻穀應賣到200元。從2009年開始,我提出要300元/100斤。如果加到300元每百斤,農民才有利可圖,才有人願意回去種糧。

為什麼要漲價到300元/100斤?以我哥家為樣本來核算,他一家五畝多地,種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如果收1500斤/畝,5畝多田能收穫八九千斤。如果300塊錢一百斤,最多可賣到二萬七,刨除成本,夫妻兩人大概一年人均一萬多塊錢,一個月一千多塊錢的收入。這樣農民才覺得可以與外出打工的人有得一比,如果種田一個月能夠搞個一千多塊錢到兩千塊錢,很多農民就不一定非要拋妻離子出去闖蕩了。

只有通過農產品提價,特別是通過發展農業生產來讓農民獲得基本收入,形成 樣 農業繁榮與農民富裕的良性循環,才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一個長遠辦法。

一定要適當運用價格槓桿,適當放開或提高農產品價格,讓農民主要去通過發展農業生產來獲得合理收入。這,不僅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進步,而且國家在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社會基礎領域很多長期受困擾的矛盾問題,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

看完後大家明白了吧,主要的農產品的價格是不按供需關係變化的,它們的價格每年都是官方規定的,你會問為什麼這麼做?農業是國家根本,如果糧價上漲,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會上漲,恩格爾係數會上漲,國民經濟將會受到特別大的影響,最嚴重的後果整個經濟都會崩潰。

所以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咱們國家經濟迅猛發展,有一部分原因是「剝削」了農業。


多收了三五斗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檯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麼!」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們不是賣十三塊么?」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裡有跌得這樣利害的!」

  「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不知道么?各處的米象潮水一般湧來,過幾天還要跌呢!」

 「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裡吧!」從簡單的心裡噴出了這樣的憤激的話。

  「嗤,」先生冷笑著,「你們不糶,人家就餓死了么?各處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頭幾批還沒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輪船,那是遙遠的事情,彷彿可以不管。而不糶那已經送到河埠頭來的米,卻只能作為一句憤激的話說說罷了。

毛澤東:我為什麼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麼嚴重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下山的時候,「毛主席大聲地問:你是沒有忘記我在專列上的許諾吧。我為什麼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麼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麼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麼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麼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張平化激動地望著毛主席。大聲地說:『主席,我懂了』。


一場洪水家和莊稼全沖沒了


農業人口過多,農業效率低下是根本原因。

在邁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進程中,各國或遲或早都會遇到剩餘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問題,農業人口的遷移不是壞事,我國目前的問題是城市、其他行業怎樣吸收遷移的農業人口(我個人覺得還牽扯了教育方面的問題)。農業人口遷移方面可以參考 @chenqin 的回答農業人口流失對我國的農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經濟學

「當農民收入低時,農民作為職業,數量就會減少,糧食產量就會少」,題主認為農業人口減少,糧食產量就會降低的認識是錯誤的。僅佔美國人口1%的美國農民為何能養活3億美國人。

我個人覺得法國農業的發展歷程值得我們了解。法國近代農業人口的遷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05期

之前我國的農民工屬於季節性移民的範疇,主要是為了減少貧困、維持生存,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永久移民逐步取代季節移民,也就是城鎮化的進程,我國目前正處在這一階段,而城鎮化反過來會推動農業經營結構的變化。下面依然是上文的內容。


天朝還有能用基本的經濟關係來形容?


謝邀,實名反對@我是郭崇光壞人

因為農民太多

美國的糧食產量是咱們的一半,但是美國的農村人口是咱們的幾十分之一。所以即使美國農產品價格便宜,美國農民因為每個人的產量大,單人收入還是很高的。

而中國的農民收入問題其實是無解的。儘管現在政府收購價格壓低了不少,但是比起美國農產品的價格還是高出太多。漲價?你試試看,農產品關稅壁壘就快到期了,到時候中國農產品價格要是比美國的價格貴太多誰還會買?

考慮到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巨大的現狀,就算大量農民去打工剩下來的農民還是太多。所以發展農家樂等服務型農業或者種植一些高端作物(如茶葉)是目前為數不多的緩衝方法之一。精工細作是不可能賦予的,機械化農業才是王道,但是那需要更少的農業人口。

天若有情天易老,點贊為我+1s


變態的剪刀差,中國農民有歐美國家農民一半的待遇也不至於此。特別對比一下日韓的農產品價格,日韓與中國同屬東亞,都是口多,農民耕地不多(雖然比中國多點)的國家,但是他們可以對農產品如此保護,而我國政府呢,看看我國農產品收購價吧,和日韓差的不是一點二點真感覺中國農民是三等公民。(對比日韓是因為日韓與我國國情基本相似,我國農業在規模化也不可能像歐美那樣,反而日韓是最好的參考對象)

資本家對農民的壓榨,除了玉米等農產品有一些國家收購價外,對於一些市場化的農產品,資本家每年都會做一些調研,主要調研農民的生產成本和產量問題,然後制定收購價,在不包括人力資本的前提下使得農民基本保持在每畝收益一千元左右。

農民之間缺乏合作,到現在為止,農民之間的合作幾乎為零,更別說形成那種大規模的合作組織了,在發達國家,這種合作組織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了,這種合作組織在我國應該永遠都不會有。

不管是什麼團體,在自己少合作,國家和資本家壓榨的情況下,能發展好也是醉了


因為是農民


農業還停留在上世紀7 80年代,小作坊,散戶,價格控制,所以大家都掙不到錢。


因為人均耕地少。

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不管你再機械化還是怎樣,畝產不可能提高很多了。一畝地無論小麥,玉米,還是水稻,也就一千多斤。而現在中國糧價已經高於國際糧價了,不可能再高了。就算你沒有成本,人均一畝多地你算一下人均收入能有多少?

除非種其他經濟作物,種菜收入不低,我這邊種山藥的收入也不低,但不可能全部種這個。

只能說最理想的是城鎮化以後吸收大部分農村人口,剩餘農村人口平均耕地面積上去後搞大規模機械化和種植經濟作物。


首先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種地。那麼來看種地的收入:國家補貼,賣糧食的利潤(受天氣的影響很大)。以糧食輸出本身利潤空間就很低,及時國家有所補貼,但是自身價值就在那裡。註定不會像化妝品這樣的奢侈品一樣有暴利,所以農民的收入自然會很低。

那如何來改變現狀呢?

增加農民收入渠道:例如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提高農民的市場競爭力。

利用國家政策:根據國家需求種植,緊跟國家政策

專攻種植:將種植做精做細。做出特色。

以上就是我對於農民情況的認知。要想看新時代的農民,請關註:

http://weixin.qq.com/r/ykjZwYDEO91ErcSi9x3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大家自己品味。

我的姑姑是某西部地區資深林業專家,搞花卉的雙師型人才。當地方上給她派個扶貧的任務的時候,55歲的她認真敬業,負責地做完一番研究跑到了這個扶貧點教授老百姓能怎麼樣種植花卉。

經歷千辛萬苦,看著我姑姑之前扶貧,很少失過手的面子上。政府終於願意給老百姓免費提供花卉的種苗。經歷了一整年的辛苦周折,收穫不錯,銷路也很棒。這件事,眼看上去明年就可以繼續跟上了。

但是讓我姑姑大跌眼睛的是——農民們學會了之後依然希望政府能夠免費給他們種苗,然後種好後賣了的錢歸他們!!!呵呵呵,政府再傻也不可能這樣慣著農民。更何況他們已經賺得了政績。

這位55歲的老專家一年的辛勞就這樣被付之東流了。

剛才說的這些不願意購買種苗的農民,你們感覺他們是一幫奸詐的,愛貪小便宜的土流氓,沒錯!但是那些發了家的,比起他們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就要說起有一個傢伙姓白。我姑姑扶貧的時候因為要駐村,就被安排在他們家居住。作為交換,所有最精益的手藝也都被這個傢伙所學會。

之後,當上政府彙報的時候,我姑脫不開身,於是把款項交給他讓他去到城裡邊購買一些必備的材料好向政府彙報。這些材料是摻不得水的,因為會影響未來。但是沒想到,這個傢伙拿著錢,買了摻水的材料,之後還裝傻不認賬,等我姑姑舉出證據呵斥他的時候,他翻臉跟我姑姑說——

「你在我們家白吃白喝住了這麼長時間,我貪你點錢又算什麼?」

當時的協議早已被他扔在腦後,他根本就意識不到什麼叫契約,意思之治,還有扶貧對於整個村子,對於我姑姑的努力意味著什麼。也不在乎什麼師徒情誼。

當然,老虎向貓學習,自然是學不全的,這傢伙再不是東西,也勢必會向錢低頭。後來找到我姑姑這裡來想說和,還想學。我姑呵呵噠。於是這個項目我姑姑報完可行性報告也就心寒而去了。

我姑姑說,這種得小便宜丟大實在的農民,她遇到的太多。

我聽完了也是內心百感交集。可憐我姑風雨寒窗幾十載,學得的技能學識搞得這一路的扶貧是行走在一群貪婪,狡猾,計較,沒有契約精神,沒有發展眼光,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團隊精神,連他媽人品都沒有的王八蛋之上的……這樣的一個群體,連讀書人都不會同情,更何況毛孔滴血的資本家?覺得也許老天爺安排好了生下來就要跟土打交道的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任其自生自滅。


農民收入要增加,必須先減少農民數量,像美國農民一樣,大規模,機械化,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實現


露宿立交橋下的人:怕被欠薪只敢打短工-北京時間

直接損失600多億元,「惠農工程」成爛尾--河南部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查-新華網

。官。


根本原因是國家控制物價,控制農業產品價格。

不控制不行。

本來社會貧富差距就大,動亂的很,稅收又是全世界第一的國家(重稅啊)

你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時候,這個國家肯定發生動亂的。

要知道,農業產品真要放開,走市場經濟的路線去賣的話,價格長個幾十倍都是有可能,當大米幾百塊一斤的時候,有多少老百姓能吃的飽飯?

連基本的吃飽飯都無法滿足,會發生暴亂,嚴重時,現有政權都沒了。

所以農產品價格必須由國家控制,也必須賣的足夠便宜,至少要保證普通老百姓買的吃,不會餓肚子的程度。


價格剪刀差所致,蟹蟹!


土地沒有集約化利用,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土地政策有問題,當然現在在放開。

農民成為一個階層的時候,是沒有希望的。 當土地集約化利用,不種地的農民進城變成農民工,那就是自由職業者,是有致富可能的。 留在鄉村的就算務農,也是職業農民,農民成為一種職業,通過機械化集約化生產,獲得更高的報酬與抗風險能力

糧食問題也是土地問題造成的,在現有土地政策下,國內每斤糧食比國際市場貴很多,玉米甚至會貴25%以上,完全沒有競爭力,導致連東北這樣條件優越的產地也競爭不過其他國家。 比如 我們的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在普遍的小農生產,無序施放的情況下耗費巨大,浪費並抬高了生產資料價格。 如果神州處處都是土地集約化利用的農場,必定會有效進行科學生產的,提高人工效率,減少化肥農資等等使用,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道路漫長,過程曲折,前途光明。


因為國家決定用農業為工業保駕護航


推薦閱讀:

有什麼醫藥行業專業的數據分析公司?
數據分析團隊如何給自己找活干?
金融行業有哪些領域需要大量運用數據分析?具體有哪些職位?
數據分析和財務分析之間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
數學建模可以用來做哪些有趣的事?

TAG:經濟 | 數據分析 | 政策 | 農業 | 農民 |